脏腑经络先后病篇第一.ppt

上传人:za****8 文档编号:14525598 上传时间:2020-07-22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1,023.5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脏腑经络先后病篇第一.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脏腑经络先后病篇第一.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脏腑经络先后病篇第一.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资源描述:

《脏腑经络先后病篇第一.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脏腑经络先后病篇第一.ppt(5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脏腑经络先后病篇第一,目的要求,了解本篇为全书的纲领。 熟悉脏腑病理变化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基础,是辨证施治的核心。 掌握本篇对疾病的预防、病因、病机、诊断及治疗等方面所提出的原理、原则 背诵原文第1条(第一段)、15条。,概说,本篇在全书中属概论性质。仲景在本篇中,根据内经、难经的理论,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对杂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以及预防各方面都举例说明,并提出原则性的提示。学习以下各篇,必须要以本篇作为基础。,概说为何取名“脏腑经络先后病”,人体脏腑在内、经络在外,内与外是一个整体 仲景重视脏腑经络辨证 治病当分轻重、缓急,这是治疗杂病的一条重要原则,本篇主要内容,治未病 病因 自然环境对

2、人体的影响 四诊举例 治疗原则 发病机理 预后,一、治未病,(一)已病之后防止疾病传变 (二)未病之前防止疾病发生 素问四气调神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一)已病防变,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原文第1条第一段),讨论,讨论(已病防变),疾病在体内的传变规律,为什么以肝病传脾为例,如何治未病(肝病如何实脾),治未病,肝虚证治法,1.疾病在体内的传变规律,伤寒:按六经规律相传 温病:三焦相传、卫气

3、营血相传、顺传逆传 内伤杂病:经络脏腑相传(复杂) 内经玉机真脏论:五脏相通,移皆有治,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 盖脏病惟虚者受之,而实者不受,脏邪惟实则能传,而虚则不传。(尤怡) 实则相克而传,虚则相生而传,2.为什么以肝病传脾为例,四时之气始于春,五脏之气始于肝 脾为后天之本 临床上肝病传脾的情况很多,3.肝病如何实脾,肝病实脾,既适合于肝实,也适合于肝虚。 实脾是在脾虚的情况下才用。 脏病惟虚者受之,而实则不受。 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实脾往往是肝脾同治,不惟治脾。 所谓顾脾,并非一味用补。,小结,小结,肝病治脾,应用,应用(肝病实脾理论),1.肝病久治不愈,

4、要注意从脾论治 要点:头晕目眩而呕吐畅快,面色萎黄,食后饱胀,大便常溏而不急胀,其色偏淡,苔白,舌淡,舌体偏胖,脉象软滑。 2.脾病久治不愈要注意从肝论治 要点:要注意有肝藏所居,肝经所循,肝脏所主器官出现自觉与他觉的证状,脉弦。,附:肝虚治法,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1.补用酸:酸入肝,肝虚当补之以本味 2.助用焦苦:焦苦入心,心为肝之子,子能令母实 3.益用甘味之药:“

5、培土荣木”,难点,本段难点,内经脏气法时论云:“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以酸泻之。”是否与本条矛盾? 主要看其主治病证和药物配伍 关于十七句之争 陈修园、黄元御、曹颖甫:中工之误 尤怡、陆渊雷:谬添注脚 徐彬、程云来:五行相制 吴谦:隔二隔三之治 “伤”,不能作伤害解,而应作制约解。,(二)未病之前防止疾病发生,提示:说明疾病发生的原因和病因分类。 讨论:,原文第2条第二段(略),1正常气候能养人,不正常气候能致病。,人因风气生长,风气,春温夏热 促进万物,正常气候,秋凉冬寒 生长收藏,应温反凉,异常 气候,应凉反温,亦能害 万物,如水,能浮,亦能覆,舟,释义,2正虚是发病主因,邪气是

6、致病条件。,健康正气战胜邪气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疾病邪气战胜正气客气邪风,中人多病。,3发病原因: 内因:经络受邪入脏腑,内所因也。 外因: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 所中也。 不内不外:房室、金刃、虫兽所伤。,杂病的发病机理 天人合一,邪 客气邪风 正 五脏元真通畅 中人多死 人即安和,讲 解,二、病因,(一)病因分类 原文第2条第一段:略 原文讲解:,(二)病邪特点,经络 正气不足 脏腑(脏腑病变) 邪气 (为深为内) 皮肤 正气尚可 血脉(四肢九窍壅塞不通) (为浅为外),病因三条,讲 解,内因: 经络受邪入脏腑;(内部疾病形成的原因) 外因: 邪气侵犯人体,仅在血脉间

7、传注导致四肢九窍壅塞不通 (外部疾病形成的原因) 其它: 房室、金刃、虫兽。,仲景三条与无择三因之别,(二)病邪特点,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 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原文第12条第二段),词解:五邪、 饪、清邪、浊邪 提示: 讨论:,讨论(病邪特点),1.风邪寒邪:大邪中表,小邪中里;风中于前,寒中于暮;风令脉浮,寒令脉急 2.湿邪:浊邪居下、湿伤于下、湿流关节(内经:因于湿者,下先受之) 3.雾邪:雾伤于上、雾伤皮腠(雾湿同类) 4.宿食:食

8、伤脾胃 5.寒邪热邪:极寒伤经,极热伤络,小邪,小 邪,尤怡:“大邪漫风,虽大而力散,故中于表:小邪户牖(yu)隙风,虽小而气锐,故中于里。”,三、自然环境对人体的影响,1.自然气候对人体的双重作用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原文第2条第一句话) 2.自然界四个反常气候 原文第8条,2.自然界四个反常气候,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

9、甲子,而天温和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 词解: 未至而至:前“至”字指时令至;后“至”字指气候至;凡时令未至而气候已至,称为未至而至。,节气,关于24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二冬小大寒。,四、四诊举例,(一)望诊,1.面部望诊举例,2.望呼吸形态以诊察疾病,3.望呼吸以辨病位,断预后,(二)闻诊(闻语声),(三)问诊(略),(四)切诊(诊脉),1.面部望诊举例,问曰: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师曰:

10、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痉,不治。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原文第3条) 素问脉要精微论: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疑问,究竟指面色还是鼻色,教材:开始两句属望鼻,以后望面 不同观点:系五色现于鼻部 诊断治疗学:鼻虽属肺,而其现色多在鼻之准头,准头乃中土之部次,金木水火之色鲜而不归乎中土,故金匮独详鼻头之色。其色青者,木未克土,主腹中急痛;色黑者,水犯土位,主有水气;黄而色萎者,乃土不生津,而致便难;黄而鲜明,乃土不布津,而至留饮;亡血则色不荣,虚寒则白而苦冷;肺胃风热,色每

11、现赤,2.望呼吸形态以诊察疾病,师曰:息摇肩者,心中坚;息引胸中上气者,咳;息张口短气者,肺痿唾沫。(原文第5条) 词解:息:一呼一吸为一息 提示: 讨论:,辨虚实,息摇肩:病情有虚有实,息张口短气:肺痿,咳吐涎沫,实-心中坚(实邪壅塞在胸,肺气不宣)。 摇肩 呼吸 虚-肺肾两虚,肾不纳气。 引胸中上气者-咳(痰阻气道,肺气不宣)-实证。 张口短气-肺痿唾沫(肺痿证:咳吐浊唾涎沫)-虚证。,3.望呼吸以辨病位,断预后,师曰:吸而微数,其病在中焦,实也,当下之即愈;虚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远,此皆难治。呼吸动摇振振者,不治。(原文第6条) 词解:略 提示:辨吸气为主 讨论:,实

12、证-当下之则愈。 吸而微数-病在中焦 虚证不治-邪实正虚,不 任攻下。 吸气 吸促 -上焦-肺气虚衰 呼吸 皆难治。 吸远 -下焦-肾气虚衰 呼吸动摇振振者-不治(虚弱已甚,气盛而形衰,形 气不能相保的危候。),(二)闻诊举例,师曰: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语声喑喑然不徹者,心膈间病;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头中病。(原文第4条) 词解:语声寂然、喑喑然、啾啾然 提示:以闻语声来判断疾病之部位 讨论:,病位-骨节间病。 寂寂然喜惊呼 病理-肝肾不足,感受风寒湿邪,流 注筋骨关节,不动则痛微而声 寂然,动则痛剧而惊呼。 病位-心膈间病。 语声 喑喑然不彻 病理-痰饮停于胸膈,阻塞气道,语 声

13、低而不能畅达。 病位-头中病。 啾啾然细而长 病理-头痛恶闻巨响,高声则震动愈剧。,(四)切诊举例,1.切脉要和四时五色相合 师曰:寸口脉动者,因其旺时而动,假令肝旺色青,四时各随其色。肝色青而反色白,非其时色脉,皆当病。(原文第7条) 当领会其精神而不可拘泥 2.同一脉出现的部位不同,主病不同 师曰: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也。(原文第9条),争议,争议(前后),两种看法(均有道理) 1.指部位。前、后指关前关前,即寸脉、尺脉。 2.指病程。前、后指病的前期、后期。,濒湖脉学指出:“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14、。”,五、治疗原则,(一)表里同病的治则,(二)新久同病的治则,除治未病、虚实异治外,尚有:,(三)审因论治,(一)表里同病的治则,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原文第14条),提示:本条亦见于伤寒论91条 讨论: 1.条文解释:略 2.先里后表,先表后里运用原则:,2.表里同病的治则,先表后里是常法 在治表的同时,也要照顾到里证,表里同治。 先里后表乃是变法 先里后表,先表后里,表里同治均须根据表里双方病情的主次和缓急来决定。,(二)新久同病的治则,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

15、也。(原文第15条),词解: 痼疾指病已深痼,不易旦夕取效的疾病。 卒病指新感病,但不等于表证 提示:,讨论:,讨论(新久同病),1.为什么先治新病 痼疾久病,非旦夕可愈 新病势急,不急治则转剧 并治则药力庞杂,反而不能取效 2.治疗新病时要照顾旧病 新旧病互相影响 某些旧病感受新感而不宜用发汗的方法治疗新病时,(三)审因论治,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 。(原文第17条),词解: 在脏、攻、所得 提示:,讨论:略,六、发病机理(厥阳独行病机),问曰:经云:“厥阳独行”,何谓也?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称厥阳。(原文第10条),词解: 提示:,讨论:通过论述

16、厥阳独行的病机,说明阴阳失去平衡是杂病发生的基本病机。,相互资生 二者 相互消长 正常 阳上行,有阴以潜则升极而降 升降 动态平衡 阴下行,有阳以煦则降极而升,阴气衰竭-无阴 肝阳上亢,面赤眩晕跌倒。 厥阳 异常 产妇出血过多,大汗昏倒。 独行 阳气失去依附-有阳 吐衄下血过多,大汗昏倒。,七、疾病预后,(一)从五脏喜厌看疾病的预后和发展 师曰: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 (原文第16条),(二)病在脏为重,在腑为轻,(二)病在脏为重,问曰: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血气入脏即死,入腑即愈,此为卒厥,何谓也?师曰:唇口青,身冷,为入脏即死;如身和,汗自出,为入腑即愈。(原文第11条) 问曰:脉脱入脏即死,入腑即愈,何谓也?师曰:非为一病,百病皆然。譬如浸淫疮,从口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原文第12条),Thank You !,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