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ppt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14505290 上传时间:2020-07-22 格式:PPT 页数:118 大小:38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8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8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18页
资源描述: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ppt(11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培训,本册教材整体介绍,在本册教材的教学中,请老师们注意的是:,教材内容结构特点和在全册教材中的位置: 打开学生新的视野,拓宽学生观察、研究、认识 世界的窗口,激发学生们对科学更大的兴趣。 对小学阶段科学探究活动进行总结和梳理,使学 生对科学探究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和更深入的理 解。 培养学生正确地看待自然,使学生认识到人和自 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永无止境 的。 因此,教学要围绕着上述目的开展,要有明确的指向。,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自主性和开放性: 学生经过四年来的科学课学习,经历了大量的观察、描述、提出问题、开展实验总结交流等活动,他们的科学探究

2、能力已获得一定的发展。我们期望在这一学期里,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加大探究活动的自主性和开放性。引导他们经历一些较为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这对学生们今后的科学课的学习是有一定的意义的。,在本册教材的教学中,请老师们注意的是:,3、因地制宜选取教学内容和开展教学活动。 各地的教学资源和学校的状况差异较大,希望教师们能充分利用当地的教学资源,恰当调整教学时间,开展适宜本地特点的科学学习活动,实现教材编写的基本意图,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本册教材的教学中,请老师们注意的是:,各单元教材说明及教学活动建议,第一单元微小世界,本单元的名称是“微小世界”,和科学上所指的“微观世界”有所不同。,放大镜

3、;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放大镜下的晶体; 怎样放得更大; 用显微镜观察研究身边的生命世界; 在显微镜下我们发现了什么; 微小世界和我们。,主要教学内容有哪些?,教 材 分 析 研 讨,本单元的核心概念, 科技发展促进观测工具的发明和改进,观测工具的改进又促进了科技的发展。从放大镜到显微镜,人类观察到微小世界越来越多的秘密。 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人类对物质世界的不断认识,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教材的结构是什么?,围绕核心概念,按人类观察工具不断发展,视野越来越宽广的思路编写。从放大镜到显微镜,引领学生进入昆虫世界、晶体世界到生命世界。,本单元教学内

4、容结构示意图,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单元; 一个比较开放的单元; 一个拓展学生观察范围的单元; 一个学生很感兴趣的单元; 一个有一定教学困难的单元。,本单元的特点,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什么?,教学重点是拓展学生的认识视野,激发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独立研究和发现的能力。 学习用工具观察,领悟使用观察工具的好处,理解科学和技术的关系。 在知识方面没有严格的规定,是开放性的,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希望有较多的发现。,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要解决几个问题:,1、观察工具 2、观察兴趣 3、如何指导学生的探究活动,教 学 建 议,1.1放大镜,放大镜一课的教学,学生要形成以下科学概念: 放大镜可以观察到物体的更

5、小部分的更多细节; 和放大镜形状类似的物体也具有放大的功能。 (3)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课本3页活动“它们是什么”教学建议 首先要让学生观察课本上的三种纸的纤维的特征:纤维的长短及排列的情况(紧密、疏松;整齐、紊乱) 不一定要猜猜哪张是书写纸 、吸水纸、过滤纸?可以找身边的纸,观察哪些纸的纤维分别和它们的纤维相似。,认识放大镜的作用,拓展活动,观察报纸上的画面,亮处的点和暗处的点有什么不同? 同样的钢笔或毛笔在不同的纸上留下的笔迹有什么不同? 颜色水在不同的纸上浸润的情况? 观察钢笔的墨水从哪里来?,认识放大镜的作用,1.2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一课的

6、教学,学生要形成以下科学概念: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不同的,放大的倍数和镜面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的倍数就越大。球形的透明体放大的倍数是最大的; 随着放大镜倍数的增加,不仅观察对象的图像会变大,所获得的信息也会更多,同时视野变小; 观察物体时所获得的信息和我们使用的观察工具有关;,教学活动“放大了多少倍”时应考虑的问题,1、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放大镜的大小有关系吗? 2、用数字数和量方格的方法,能准确测出放大镜的放大率吗? 3、测放大镜的焦距容易吗? 4、直接阅读放大镜的说明书可以吗?,活动的目的不是要学生精确地计算放大镜的放大倍数,通过活动主要是认识到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不同的,也是有限的。,

7、教学时采取的策略:,选用直径相同,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 将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编号,学生每组选择一种; 各组设计方案,与全班交流; 指导学生规范操作,得出放大镜的放大倍数; 再将标号不同的放大镜(放大倍数不同)同时发给各组,来“观察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较大”。 比较不同倍数的放大镜下观察到的物体有什么不同。(看到的细节和视野),1.3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选用昆虫作为研究对象的意义: 1、昆虫世界是一个奇妙的世界,有着十分丰富的观察内容;昆虫的种类和数量繁多,分布范围广,有着不同的形态机构和生活习性。 2、学生对昆虫很感兴趣,但对昆虫知识掌握得不多,有必要近一步观察、学习;小学生对昆虫始终

8、有浓厚的兴趣,观察昆虫对透明来说本来就是一个乐此不疲的活动,在三年级上册的动物单元中,学生们已经对昆虫有了一定的接触,但这远远不能满足孩子们的要求。 3、许多昆虫由于身体较小,要用放大镜观察。,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一课的教学,学生要形成以下科学概念是比较开放的,如学生将对昆虫的身体结构与功能相联系或昆虫的生活习性等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探究;,第一步在课堂上观察昆虫身体和部分器官-蝴蝶的翅、蝇的眼、蟋蟀的耳、昆虫的触角等。这些器官能反映昆虫的主要特征,引领学生进入昆虫世界。,2) 第二步选择一至两种昆虫在课外进行比较深入细致的跟踪观察。,同时要求观察前分小组制定观察计划,包括观察的内容、地点、方法。,

9、课本上列举了 “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的一个范例。 “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是对蚜虫和草蛉进行比较深入的跟踪观察。观察者从蚜虫和其天敌草蛉的肢体、进食、伪装等几方面,以及它们的关系,作了比较细致的观察和生动具体的记录、描述。,1.4 放大镜下的晶体,放大镜下的晶体一课的教学,学生要形成以下科学概念: 自然界中许多物体都是晶体结构,晶体具有一致的几何形状;,许多晶体用肉眼是看不见的,我们只有借助放大镜、显微镜才能看到。 自然界中很多物质都是晶体结构。过去学生观察物质,很少从结构上去观察,晶体是他们第一次从物质的细微结构角度进行观察。 从结构的角度去观察物质,会使他们对身边的物质有着更深一层的了解。这

10、对拓展学生对自然界物质的认识是有意义的。,选择“晶体” 内容的意义,第一部分是初识晶体,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食盐、白糖、碱面晶体。 第二部分自制晶体。指导学生用白糖、食盐、碱面在玻璃片上制作晶体,并观察晶体。 活动“观察美丽的晶体”,教学时一般采取课前教师搜集、制作好各种晶体,学生们课上进行观察和描述。如果学生们能够亲自观察到晶体的结晶过程,会使学生们对晶体的理解更加深刻。,1.5 怎样放得更大,怎样放得更大一课的教学,学生要形成以下科学概念: 两个凸透镜的组合可以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科学家设计并使用显微镜来拓宽观察领域、开展对更多问题得研究;,至关重要的两个问题,观察工具;(自制显微镜)

11、使用方法;(有显微镜),1.6 用显微镜观察研究身边的生命世界,本课学生们要形成的科学概念是比较开放的:,指导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观察。 要求选择、确定一个有关身边生命世界的课题,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观察研究,并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让学生经历一个“问题计划观察结果交流”,较完整的探究过程,尝试象科学家那样研究科学。课文重点启发学生的观察范围、观察内容、观察材料和工具的准备。,启发观察的范围和内容,并提供范例。,“观察研究什么” 观察的对象是身边的生命世界,要启发学生从居家的环境、校园环境、自己的身体等方面去提出问题、寻求研究课题(课文 12页的学生对话是提出问题和发现课题的过程的举

12、例。比如发现鱼缸里的水绿了,就思考为什么水会发绿?假设是不是水里有什么,从而提出要看看水里到底有什么的课题)。,可让学生阅读课文15页宝石花耐旱的秘密等内容。 宝石花耐旱的秘密的作者善于观察,从自己的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又自己通过观察和研究解决了问题,得出了宝石花耐旱的答案。,教师要帮助学生筛选课题。所提出的课题内容要能用简易显微镜进行观察,要符合学生的研究水平(如:很多学生对观察细菌感兴趣,但是细菌要在放大千倍的显微镜下才能看见,一般的显微镜下是无法看见的。不过细菌集合的菌落是可以看见的,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培养菌落和观察菌落)。,观察前的准备,指导观察的方法,对使用显微镜观察,教材上

13、没有专门的作为新课学习,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包括如何培养、制作显微镜下的标本,以及如何使用显微镜。,显微镜下的观察和一般观察不同,对观察材料有其特殊的要求。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必须薄而透明,对较厚不便于观察的物体,如植物果实、根、茎、叶等,需要制作切片(课文13页第一幅图介绍了制作切片标本需要的工具;第二幅图介绍如何利用新鲜干草培养微生物;第三幅图是以洋葱为例介绍制作切片的制作方法)。,教师可预先准备好一些资料卡片或相关的书籍,这些资料卡片主要是操作方面的。比如如何培养和观察霉菌、如何培养手上细菌的菌落、如何获得生活在水里的微生物等等,提供学生参考。 根据学校的条件,准备一些在显微镜下

14、观察的标本、工具和材料。,小组研究计划: 课题: 需要的器材和工具: 准备怎样研究:(步骤和方法) 分工: 怎样收集研究过程中的信息(如果需要表格,自行设计):,学习制定研究计划,例:用显微镜观察研究身边的生命,我们的研究报告。 课题名称: 选择这个课题的原因: 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我们的研究结果: 我们的解释: 我们的收获和问题,学习撰写简单的研究报告,例:在显微镜下我们发现了什么,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和写作要求:,要包括课题名称、问题是怎样提出的、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研究结果、收获和体会。内容要真实,除正文外,可附图、表格、照片、实物。,不要求学生做得很好,但要知道一定的格式和要求,尽量按照要

15、求去做。,交流汇报的方式是多样的,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定合适的形式。,学习如何交流研究成果,一、各小组依次进行汇报、展示(由同学主持) 1. 各组汇报、展示 2. 质疑 3. 解答质疑 4. 评价 二、教师总结并提出希望。 三、张贴研究成果,供互相参观学习。,例:,评价不仅包括研究的成果,也要包括小组同学的研究态度及合作精神。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是否围绕生命世界选择课题; 有没有明确的研究主题和研究计划; 能否围绕主题进行研究; 能否按计划把研究进行到底; 课题报告是包含问题提出的背景、研究的过程、方法、结果几部分; 能否根据观察结果对问题作出一定的解释; 汇报过程中表述是否有条理

16、、清楚明白; 小组同学是否团结合作; 在研究中遇到困难怎样解决。,学习评价的方法,如何让学生理解体现科学和技术发展的关系,科学与技术是互惠互利的,科学与解决的问题有时需要更精巧的仪器,而科学家提出的一些原理有助于产生更好的仪器和技术,技术的进步也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教材通过指导学生亲身观察和体验,经历从眼睛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用显微镜的观察,并对三种不同的观察结果进行对比,交流发现的成果。体会到由于观察工具(即技术)的进步,能使人类看到的范围扩大,能发现紧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 通过简单的光学知识,了解到科学家提出的一些原理有助于产生更好的仪器和技术。如放大镜和显

17、微镜实际上是运用了凸透镜放大及成像的科学原理。,教师可以在指导学生自制放大镜、显微镜的活动中,了解科学知识的运用。另外通过资料介绍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过程和成果,了解到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发现了生物由细胞组成,疾病由细菌和病毒引起,从而促进了生物学、医学、农业等方面的发展。显微技术促进了微电子仪器的研制等等。,第二单元环境和我们,环境问题,垃圾堆里有什么,环 境 和 我 们,垃圾研究,环境行动,建一个垃圾填埋场,垃圾的回收利用,分类其实很简单,减少垃圾和重新使用,一、由教材内容而想到的问题,1、为什么环境问题的研究主题定为垃圾问题? 2、科学教材的环境教育与其它学科的环境教育有何区别? 3、垃圾

18、问题研究的系列活动有什么结构?是什么性质的活动? 4、垃圾问题的研究与本单元的后半部分有何联系?,垃圾问题的成为科学课的环境教育研究主题的几个特点,1、最贴近儿童生活 2、可操作性强 3、可接受性强 4、活动性强 5、探究味浓 。,科学课中研究垃圾问题与其它学科环境教育中垃圾问题进行比较,有何特点?区别? 是不是更科学,是不是富有教育效果,是不是更符合学生的心理,是不是引导学生进行了主动探究性?,看看垃圾问题的活动,减少垃圾和重新使用,分类其实很简单,称量、记录、统计、分类,调查、模拟实验、设计,思考解决垃圾问题的系统方案,制作堆肥,了解某种材料的回收利用的重要方法及好处。,核心概念: 人类面

19、临多种环境问题,环境问题主要是人为造成的,环境问题的解决要靠人类自己。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为保护和改善环境作力所能及的事。 解决环境问题要用科学合理的方法,避免产生新的环境问题。每一个环境问题的解决都是一个系统工程。,本单元的科学概念,1、垃圾堆里有什么, 垃圾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产生的,量大,成分复杂。,2、建一个垃圾填埋场, 各种垃圾处理方法都不能完全避免环境污染问题。,3、减少丢弃和重新利用, 减少垃圾的数量是从源头上解决垃圾问题的办法。,4、垃圾的回收和利用, 可回收材料的再生利用不但能减少垃圾的数量,而且可以节省大量的自然资源;, 科学地堆垃圾进行分类和分装,有利于回收和处理,5、分类

20、其实很简单,6、世界面临的环境问题, 人类不仅面临着垃圾问题,还有其他许多环境问题。,7、考察家乡的环境, 家乡的环境问题也是全球环境问题的一部分,8、我们的环保行动, 我们每个人要从日常生活中的每件小事做起,从行动上保护环境,垃圾,回收,解决垃圾问题的系统方案,处理,填埋,来源,减少数量,再使用,堆肥,焚烧,回收,1.7考察家乡的环境,考察家乡的环境一课的是开放性比较强的一课,学生应认识到实地调查获得第一手的资料,是对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活动建议,如何上这样的课,内容多,内容离学生生活远,教师可讲的多,学生的活动少。如何上这样的课? 策略有哪些?,如何上这样的课,策略有哪些? 1、集中

21、主题 可全班集中一个主题 可小组集中一个主题 2、活动化设计 选取一个主题进行活动设计 寻找被黄沙掩埋了的城市 哪些地区将被海水淹没 给动物的悼词,如何上这样的课,策略有哪些? 3、多媒体辅助 4、教师的精彩讲解,第三单元宇宙,1、地球的卫星-月球 2、月相变化 3、我们来造环形山 4、日食和月食 5、太阳系 6、在星空中 7、探索宇宙,学生的基础,空气,天气,岩石和矿物,在阳光下,地球的运动,水,课外知识,单元内部结构,环形山,基本情况,月相,星座,日 食 和 月 食,月球,宇宙,太阳系,核心概念,宇宙是物质的,是可以被观察和认识的,人类已对宇宙有了越来越多地认识,但还有许多没有被认识的问题

22、。 宇宙是庞大和有序的。宇宙中的天体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月相、日食、月食等现象是天体之间的相对运动造成的。大多数天体都有自己的运动模式,都处于规则的可以预测的运动中。,本单元的主要特色,尊重学生主体,强调学生主体与活动相适应,学生的创造性与活动科学性相统一。 注重活动内涵设计和有结构性的展开,促进学生形成具有逻辑结构的系统的科学概念。 通过系列的建立模型的活动,加强学生对有关宇宙的感知和理解力。,本单元的主要特色之一, 尊重学生主体,强调学生主体与活动相适应,学生的创造性与活动科学性相统一。 1、加强了活动的趣味性; 2、降低了活动内容的难度; 3、动手操作时间较多; 4、创建了活动中学生探究

23、的空间; 5、强调了活动的科学性;,本单元的主要特色之一, 通过系列的建立模型的活动,加强学生对有关宇宙的感知和理解力,促进形成本单元的核心概念。,1、造环形山 2、日食和月食 3、建太阳系模型 4、建星座模型,宇宙中的天体都是运动着的,有着自己的运动模式,处于规则的可以预测的运动中。,如何认识和把握“模型”什么是模型?,模型是对事物的简化模拟。其价值在于能够解释事物是如何或可能运转的。模型可以分为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 物理模型就是一个真实的装置或一具真实的过程,其好处在于容易控制,较小、较大、较便宜。 概念模型就是使用比喻、隐喻和类推把一些不熟悉的事物同某些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其方

24、法与逻辑推理一样,都是科学的组成部分。 数学模型: 寻找并建立事物的数学关系式。,如何认识和把握“模型”什么是科学课的模型?,科学课的模型可以是一个实验装置,一个操作计划,一份设计稿样,一个草图,甚至可以是一个想象。,如何认识和把握“模型”本单元中建模活动的意义,经历探究活动,学习探究技能,培养探究能力 寻求对自然事物的解释。 完善和加深对自然事物的理解。,宇宙单元中几个典型的建模活动,1、造环形山 2、日食和月食 3、建太阳系模型 4、建星座模型,宇宙单元中几个典型的建模活动造环形山,你如何来造环形山? 1、观察图片上月球环形山的特点,了解月球的自然环境。 2、对月球上环形山的形成提出自己的

25、猜测 3、设计造环形山的办法,选择造环形山的材料。 4、对照自己造的环形山和月球上的环形山,寻求改进办法,使其尽量相似。 5、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假设。,经历一个探究活动,培养探究技能,宇宙单元中几个典型的建模活动日食和月食,1、了解日食和月食发生的过程,把握其特点。 2、根据事实作出推测。 3、设计模拟实验进行验证。 4、对日食和月食的成因进行解释。,验证假设,获得对事物正确的解释,宇宙单元中几个典型的建模活动建太阳系模型,1、先画一张自己头脑中的太阳系的模型图。 2、再根据数据表来画一张太阳系的模型图出来。 3、从这样一个建模过程中,你有何体会和领悟? 4、如果用橡皮泥和铁丝来建九大行星大小的

26、模型,又会怎样?,加强对宇宙的感知、理解,培养空间想象力,行星 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冥王星,与太阳的距离(万公里) 5800 10800 15000 22800 77800 142700 287000 449600 594600,缩小100000000000倍,5.8厘米 10.8 15.0 22.8 77.8 142.7 287.0 449.6 594.6,如果将太阳直径缩小到14厘米,再按比例缩小九大行星是太阳的距离,计算之一后在操场上建一个太阳系模型,土星离太阳的距离就达到143米,冥王星离太阳的距离要达到595米。,宇宙单元中几个典型的建模活动 建星座模

27、型,1、为什么要建星座模型? 2、如何建北斗七星模型? 3、这样一个模型的解释力有哪些?,完善对自然事物的认识, 组成北斗七星的星体离我们有远有近,可以推想天空中的星星离我们也是有远有近的; 北斗七星的形状是我们从地球的这一角度所看到的情况,如果从不同的角度看,它们的形状会各有不同;,对北斗七星模型的解释,如何指导学生的“建模” 活动,在让学生进行模型建立的活动中,应强调模型要努力接近物体或事件的真实,应与观察实验所得到证据相比较,应更清楚地展示逻辑、证据和现有知识的关系,才能使模型具有更丰富精致的解释力和充分的说服力。,第四单元信息,这里的“ 信息” 不是通常意义上“消息”,也不仅指信息传递

28、的工具和方法,而是将科学探究中的搜集事实和证据、推理和寻找解释的活动作为获取信息和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 科学家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和学生在科学课上经历的所有学习活动, 其实都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递信息、共享信息的活动过程。,单元题目的含义,科学探究是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可以说,小学四年的科学学习过程中,也是孩子们不断地学习科学探究的过程。但是孩子们对于科学探究的认识是零散的,没有形成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教材试图让学生对所学到的科学探究方法及策略进行梳理和小结,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关于“ 科学探究” 的相对完整和清晰的认识。 对4年所获得的信息做一个分类和整理,将学到的科学知识进行结构化

29、。,选题背景,科学家怎样进行探究 我们是怎么知道的 看到的和想到的 查阅和辨别信息 记录和储存 整理获得的信息 交流我们的信息 把信息传给更多的人,主要教学内容,科学学习中的探究活动,科学家对自然界的探索,都要经历搜集信息、辨别信息、储存、整理信息和交流信息的活动过程.,怎样科学地搜集、辨别、储存、整理和交流信息?,对探究加深理解并运用,编写思路,认识探究,认识探究(第1、2课),阅读与思考(课文56页) 在科学发现的过程中,科学家经历了那些必要的过程?,一个科学家的探究 我们是怎么知道的,进行观察- 发现一片死亡的西洋杉树林 是什么导致了大面积树林的死亡呢?,问题的提出,这些树是同时死亡的吗

30、?这与附近的火山活动或生物学上某种枯萎病有关吗?是否与咸咸的海水有关?,表现出好奇,从已有知识的背景中提炼问题,用一种放射性探测方法(C14法)进行探测,树木死亡了300年 寻找火山沉积物和树木烧焦的痕迹 仔细检查虫害迹象,使用技术和数学方法收集证据,是否是海水(依据是 :1964年发生过地震,地震造成海岸下沉)?是否300年前过地震,导致树木被海水淹没。,利用以前的研究,提出新的解释,仔细查看沉积物,发现一层沙子,沙层中发现化石。化石表明,沙子来自海洋,再次寻求证据,验证新的解释,在海岸边发现了死亡的树林和沙层,有力证明了约300年前,这里发生过一次大的地震。,在证据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解释,

31、日本的地震学家证实1900年1月17日,在太平洋边缘某处,发生过一次较大地震。,考虑新的证据,进一步检查海岸沉积物,发现了更多的死亡树林和沙层。认为在过去的千余年间,产生巨大海啸的地震多次发生,反复撞击太平洋西北海岸。,添加解释,这位地质学家的研究发现影响了公共政策 加强防震措施,解释作为政策的咨询,对大片的杉树林死亡地质学家提出了哪些问题? 地质学家是怎样弄清楚杉树林死亡的原因的? 在获得初步的证据之后,地质学家为什么要在科学期刊上发表文章? 日本地震学家的研究对这次发现有什么意义?,思考,希望学生从科学家对一个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获得哪些认识?,观察发现 根据自身知识背景明确要研究的问题利用

32、以前的研究成果,提出可能的解释使用技术与数学方法收集证据形成自己的解释收集新的证据补充原有解释发表研究结果,获得同行的帮助(新的证据、质疑、否定等等)-再次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认识探究的过程:,2. 认识探究的特征,需要观察 需要提出问题 需要明确假设 需要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需要设计调研方案 需要根据实验证据来检验 需要运用各种手段来搜集、分析和解读数据,(接上页),需要提出答案、解释和预测 需要把研究结果告之于人 需要运用判断思维和逻辑思维 需要考虑可能的其他解释,3. 认识到探究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不是一个直线的过程。当提出的假设不能成立时,要重新观察思考提出新的假设。 4.认识到证据的

33、重要性。探究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和不断寻求证据的过程。寻求证据的过程就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解决“ 我们的身体有多高?” 的问题。 活动的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在原来学习的基础上,再次经历独立性更强些的收集和整理信息的活动过程。特别是对处理信息的意义有深入的理解。,我们怎么知道(第2课),回顾-寻找我们的探究学习和科学家解决问题的相似之处即在探究活动中,我们首先要获得大量的信息(回顾观察“大树” 、“小动物” 、“蚕的生命周期” 和“凤仙花的生长过程”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加快固体物质的溶解” ,用怎样的方法弄清“接线盒里电线是怎样连接的” ),搜 集 信 息,感官观察(第3课),

34、查阅资料(第4课),重复实验、多角度、多手段观察、接受别人的检查,遗漏 加进感觉、想象、推测 被假象蒙蔽,解决办法,问题,第3课看到的和想到的(用感官收集信息),活动 观看一段人的活动或动物的录像片段,并立刻把看到的情景写下来。 比较各自的记录 分析记录的全是事实吗?(哪些是感觉、想象;判断、推测) 再次观看录像和记录,教学建议,选取适当的录像片段; 在活动过程中引发学生真实体验; 淡化魔术师的活动; 多种形式展示科学家的工作;,小结:可靠的信息源、科学的方法,善于分析和辨别,多查几个地方。,途径、方法,第4课查阅和辨别信息,活动: 查阅资料纸和笔是怎样发明和演变的?,分析、辨别,不同途径获得

35、相互矛盾的信息怎么办?,查到的信息可靠吗?,科学课怎样记录信息?,古人怎样记录和储存信息?,人们怎样不断探索和改进记录和储存的方法?,记录和储存信 息(第5课),我们怎样记录和储存纸和笔的发明和演变?,整理信息(第6课),整理信息的方法,分类图(概念图) 对池塘物体里分类,比较/对比表 -空气和水性质的比较对比,整理信息的目的,循环图(用箭头示) -科学探究的步骤,表示一系列连续发生的事件,连续就是指没有终点。最后一个事件结束,第一个时间又开始。循环图也能显示事件的先后顺序,整理获得信息,流程图 -表示某组事件发生过程中的顺序、步骤。 例:显微镜的发展史,放大镜,光学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电

36、子显微镜,活动: 用流程图表示人类传递信息的手段和工具的发展史。,流程图和循环图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其它方法,维恩图 另一种显示事物异同点的方法,它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互相重合的圆组成。每一个圆代表特定的概念或观点,概念之间的共同特征(相似点)写在重叠的区域内,独有的特征写在各自圆中没有重叠的区域。,例:四年级上册有生命的物体单元中“寻找动物和植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动物的共同点,植物的共同点,动物和植物的共同点,统计图,柱形图 用于显示一组不同项目的同种数据,折线图 能显示某一变量是如何随着另一变量而变化的。 四上“天气” 单元气温变化折线图。 六上“形状与结构”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关系图,扇形

37、图 用于显示一组不同项目的同种数据,体验整理前与整理后是不一样的,整理前我们获得的信息是比较零乱的,而整理后的信息不仅显得简单,更加有条理,而且会显露出新的意义。,通过教学不仅让学生了解方法,而且培养整理信息的意识:,交流信息(第7、8课),交流的意义 交流的方法-口耳传递信息、文字符号传递信息 怎样更好地交流会倾听、会表达 怎样使信息传得更多、更远运用媒体,把“话”传下去 -口耳传递信息,把要说的话写下来 -文字符号传递信息,第7课交流我们的信息,活动 说悄悄话传递“情报”,活动 把任务的步骤写下来,让别人能按你写的步骤完成任务,科学概念,交流是科学探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能帮助我们纠正错误

38、,获得更多的信息; 交流信息需要我们善于倾听,又要能够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才能使信息得到快速准确的交流;,把“话”传下去-口耳传递信息,传的“话“(信息)要有一定的信息量; 注意活动过程中和活动后及通过对比学生的真实体会的交流;,把要说的话写下来-文字符号传递信息,怎样开展这个活动? 1、每个人都参与还是小组完成一项任务? 2、一个活动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吗? 3、应选取怎样的活动:,我们设计的四个活动,任务一:怎样使一个沿着桌面旋转的球滚回原来的位置? 任务二:请你利用手中的开瓶器将葡萄酒的瓶塞打开; 任务三:将“金蝉脱壳”装置中的圆环想办法“解”出来; 任务四:将6个面涂有不同颜色的4个立方体排成一排,使每一测四个面的颜色都不同。,第8课把信息传给更多的人,其它方法-打电话,发电子邮件,在报刊上发表文章等,电报 介绍莫尔斯电码 活动-用新华字典做收发电报的游戏,信息的传递离不开技术的发展,墙报 形式 字体大小 每行的字数 每行的宽度,教学建议,1、把握好本单元教学目标。处理好总结和发展的关系。 2、了解学生,使教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3、增强活动性及活动的价值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