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古乐四重奏

上传人:z**** 文档编号:144950887 上传时间:2022-08-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纳西古乐四重奏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纳西古乐四重奏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纳西古乐四重奏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资源描述:

《纳西古乐四重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纳西古乐四重奏(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纳西古乐四重奏从人文景况的角度望历史时,我感到音乐中寄寓着一个民族的心灵史。重现的时光我们追忆似水年华,让 1383 年成为云水深处重现的时光。有的音乐史家认为,这一年深 秋,刚刚被赐姓为“木”的72 岁纳西大酋长阿得赶着一队“玉龙驹”(丽江马)前往江南觐见 大明皇帝朱元璋后,从麝香龙涎锦绣珠帘的秦淮河畔把大明燕乐的乐器、乐谱及乐工带回到 了丽江。道教洞经细乐由此进入丽江,唐宋以来的文人雅集型丝竹细乐,其真传由此流布到 纳西文化中。这种论断我看可能性不会太大。道教洞经细乐流入纳西文化之中,必然要遇到一个问题, 即纳西人必须具备能够赏析这种汉地雅乐的文化厚度及音乐审美水平,并把它完整无缺地传 承

2、下去。这样的情况,只能是出现在纳西文化和汉文化已经交融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而这在 明代初年是不可能的,因为,目前已知的第一个汉文化水准较高的纳西人,是阿得的六世孙 木泰,此人主要活动于成化至弘治年间(14651505)。明代初年的纳西贵族阶层,尽管喝着 雪水长大,不乏闲云野鹤般的心智,但他们主要生活在纳西原生文化的温床之中,他们欣赏 汉地雅乐,完了还要一块儿深谈玄妙的道教经文,这在当时是完全不能想像的。已故纳西古乐大师和毅庵的说法应该更接近实际:“嘉靖九年(1530)冬至节,明皇室在北 京天坛行环丘之礼,演奏洞经音乐祭天。海外天子纳西土司木公闻讯后派专人往京城学习, 并请来乐师教习。洞经音乐自此

3、传入边陲丽江。”我认为洞经音乐是道教文化传入纳西族地区的一种产物。从丽江彩绘精丽的大觉宫壁画, 从大宝积宫高悬拱顶的黑白八卦图饰,我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明代道教文化气息。也许,木 氏土府从未广修供道士们清修所用的道观,但出现真武祠、龙王庙、吴烈山神庙等一系列供 奉道教神的道场,则说明纳西人除了引入儒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之外,也把同样的礼遇 给了道教。明嘉靖年间(15221566),身着羽衣的终南山道士周月泉携带一只白鹤在芝山上 住了几年。早些时候,道教高人蓟羽士结一草庐隐居于雪山下,每日手书道教经典黄庭经 数篇,不久后飘然离去,纳西大诗人木公曾以“山阴雨雪归来夜,玉杖霞裙引凤凰”之句相 赠。为

4、了主持文昌宫、大宝积宫等处的道坛科仪,木氏贵族专门还从浙江请来了第三十一代 天师(张时珍)的后人张道士。这些现象表明至少在明代中晚期,道教文化就在丽江大行其 道了。道教文化交汇于纳西文化之中,接踵而来的,便是洞经细乐这样的精品。洞经音乐被纳西人摄入到自己的锦囊之中后,就像东巴经里所描绘的永不凋谢的花朵, 乐声有如圣洁的花香世代相袭,带着令人眩晕的清新飘向纳西人神秘的高山白雪世界。在道 教文化里,外在的自然是一个整体,而人是另一个整体,两个整体即“大宇宙”和“小宇宙” 道交感应,二而为一和光同尘,延伸着某种深沉博大的无限性,这与纳西人朴素灵觉的基本 精神是一致的。经过长期的濡蚀,洞经细乐为纳西文

5、化披上了一层恬淡温情的釉彩,它进一 步净化了纳西人与苍天的交流。直到1911 年之前,纳西古乐保留了弹奏道教洞经细乐与玄论道教洞经的传统。在静默崇 敬的宗教气氛中,红缎委地的神桌上供奉着文昌帝君神像,神桌前为一大八仙桌,桌上放着 杯边为荷叶状的青铜爵杯、银质净水碗、高烧的烛台及法酒。宽敞的白壁、黑色的圆柱、古 雅的座案,巨大的香炉上刻着八卦纹饰,香烟缭绕。当数十种乐器奏响悠扬清和的乐曲时, 在跨鹤飞仙般流丽的乐声中,人们开始唱颂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等一系列道教洞 经,心境早已和乐境、词境融为一体。有的时候,古乐会的纳西人也会闲坐在一起,奏响古 乐,以山水、音乐、人生及道教典籍为题材高谈阔论

6、,有的人则手持浊酒一盏或清茶一杯, 仰望着半天中玉龙雪山独步天下的白雪一言不发。谈演洞经音乐的情景,让我很自然地想起 了魏晋时代的江左名士,在柔媚的江南,他们宽衣博带手持拂尘,在山光水色中清谈畅饮。遥远的逸响我对纳西音乐有所耳濡目染始于童年。那是 1975年前后,我和时任生产队放羊倌的二爷 爷呆在一起。雪片般的羊群,繁花似锦的高山草甸,高大丰仪的松柏,牛奶般柔滑灵活的大 片云朵,然而最使我难忘的是二爷爷所吟唱的牧歌-无比忧伤悱恻的“喂麦达”调。那颤悠 悠的长音缓缓飘入云界,在青莲色天空的深处,与金灿灿的阳光交相激荡,最后,仿佛化为 一滩梦幻般遥不可及的泪水。这无疑是我听到过的最为奇特的音乐之一

7、,它用叙事诗的手法 即兴吟唱一只山鹰凄苦的命运,实际上是以鹰来隐喻人,整个调式如慕如怨,如泣如诉,饱 含了人生无限的悲情忧思。长大后我才接触到作为民间雅乐的纳西古乐,它主要由几十首古老的洞经音乐组成,曲 目有“八卦”、“清河老人”、“元始”、“十供养”、“水龙吟”、“山坡羊”、“一江风”等等。这 些中原汉地最正统的文人雅乐,在遥远的丽江找到了再恰当不过的归宿。纳西人把这种文化 舶来品移花接木为己所用之后,它便成为了雪山之麓玉水之滨笙歌宴饮时必不可少的尤物。 纳西族人在平淡清欢的日常生活中,需要倾听到这样圣洁而优雅的逸响,以便打发那些朝花 夕月的良辰。与现代西洋音乐比起来,纳西古乐就像从地里刨出

8、来的秦砖汉瓦,古老的纹饰上布满了 陈旧斑驳的古典音符。站在较为纯粹的角度上看,这显然是一种比较简单的音乐,其技巧、 韵律、曲理,还远未达到西洋乐所具有的深邃繁复的表现力高度。它名闻世界靠的不是这个。 纳西古乐令人仰止的地方,一方面在于当西洋乐弥天漫地罩盖整个时代的时候,它庄重地维 护了东方传统音乐的纯洁性,使人们完整地赏略到了“地地道道的、纯正的中国古典音乐”(顾 彼德语);另一方面,纳西古乐的优雅诗性是不容置疑的,它雪水般清澈的曲调,很容易勾起 人们对大地的缅怀之情。艺术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恰恰是线条质朴画面平实的画像砖,最能让我们感受到秦汉时 代蓬勃浩大的民族精神气象,恰恰是最不优美其态粗拙

9、的东巴字,才能够最适度地表现东巴 文化的精髓所在。纳西古乐真正打动人的地方,并不在于它是否能将我们带到美仑美奂的音 乐殿堂中去,而在于它飘逝着的高山流水般的袅袅之音,穿越了骚动不安的现实前沿,使我 们返回到某种遗失已久的明彻透亮的境界。我认为纳西人所具有的与自然交融互摄的幽深灵性,是他们能够创造出朴素玄妙的东巴 文化的重要保证。同时这也是他们赏识音乐的心灵能量之所在。黑暗花荫里的宣科雄阔的高原上,黄铜色的阳光积水空明。雪山如龙,古城如(?。)粉墙上垂挂着几把明 代的曲颈琵琶,灰黑含蓄的侧影飘动着多少虚静玄淡的纳西古乐。现在,一个独特的人物将 闯入我们的视野中,在他身上,汇聚着遥远的浔阳遗响,神

10、秘的宗教气息,纳西人幽深的灵 性,以及独钓寒江横槊赋诗的狂放气魄。这个人就是宣科。里尔克在杜伊诺哀歌中说:“何处,呵,何处才是居处”这句诗对宣科红河谷地 漫长的铁窗生涯来说是非常恰当的。1978 年,他悲喜交集地回到了阔别已久的雪山故土,回 到了以前常出现于梦境和泪光中的童年居处,一幢由他父亲在民国时期建造的旧式三层阁楼。 这幢飞檐雕甍的阁楼,带着三重惊艳缥缈的诗意,给我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在风情万种 的丽江古城,这是少有的一幅三层阁楼式私家住宅,它鹤立鸡群般卓立在众多旧式纳西建筑 构成的画面上,整个构建雍容而不失优雅的古意,线条精细美丽,漂亮的飞檐翘向垂天之云。 在丽江还未出现马赛克式毫无

11、美感可言的新式楼房之前,通过阁楼的四面绮窗,可随意欣赏 北面幕天席地的玉龙雪山,西南苍黛英伟的狮子山古柏,南面素淡古朴的四方街,东面天净 山明的象山翠色及壮丽的日出。这幢阁楼旧址的主人是深得“太白遗韵”的丽江大诗人马子 云,在纳西古乐红极一时的清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 “马笛”与“牛琴”(牛焘)、 “习筝” (习谭)并称,马子云的一把笛子,曾经吹落了多少玉龙雪山的白雪与梅花。出生在 这幢充满诗性和乐感的阁楼,我深信宣科从中捕获到了深藏于其中的瑞祥之气。他从音乐中 走向辉煌,而他的居所本身就是凝固的音乐。宣科身上飘忽不定地闪烁着某种罕见的精气,它从超拔的禀赋中渗透出来,交织着奔流

12、不息的激情和华光四散的血性。宣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一个黑暗花阴下的音乐守望者。他 整个就像一把刀,在冰冷的黑夜中隐而不发,当日出到来的时候,忧悒而鲜亮的刀光便照彻 一方。现在看来, 24 年苦难的铁窗生涯,并未使他这个政治上的“老运动员”失去心灵生活的 船舵,危险的刺刀和悲苦的境遇,反而成为了思想与生活的光源,他戴着镣铐翩翩起舞,在 期北矿山的漫漫长夜中对月当歌合影独啸。是音乐,使他找到了一处通往上界的教堂,这处 教堂把红色的理想和黑色的现实融化为一条生命的光河,乘着这条光河,宣科顺流而下。借着玉龙雪山的亮度,一个纳西人的锋芒,激烈地指向整个世界。澄如秋水的雅乐那是非常洁净的夜晚,一片朦胧的黑

13、色辉光下,几朵雪花笼罩着纳西人的古城。一幢深 秀阔大的老宅子内,纳西古乐像自天而降的阳光穿透了海水,朗照着我的精神家园。隐约浮动着玫瑰红色块的灯光,把模糊的光影投映到古典的摆设上,整个宅院显得庄重、 清雅。木架上高大的鲜红色堂鼓将那雄沉激越的鼓点奏响,夹杂着清脆的铃声,大钹一声震 人心扉的轰鸣宣告了乐曲的开始。三弦、二簧、板胡、楠胡、胡琴、曲颈琵琶、十面云锣、 速古笃、竹笛、芦管等文乐乐器,以及钵铃、铜铃、引磬、板鼓、木鱼、提手、镲、锣、铙 等武乐乐器,先后加入到合奏的行列中,共同奏响了云水澹荡雪竹琳琅的高古之音。怀着对民族传统的追慕和忆念,在流播着无限乡愁的深情中,我领略了盛唐时代大唐天 子

14、李隆基谱写的紫薇八卦曲,配有“伤心词祖”南唐后主李煜词作的浪淘沙,如同在 春风杨柳与落霞孤鹜下颐养心性的清河老人。然而,真正打动我,让我通体沐浴在灿烂而 忧伤的巨大感情中的,却是两首纳西人的乐曲。一首是玉龙山白雪曲,“看山爱白雪,看 雪爱白云。高歌白雪曲,相赠云中君。云中君,不我顾;歌声破空云飞去,招来明月挂高树。” 曲调行云流水,歌词明珠天成,玉龙雪山清寂的峨峰仿佛伸手可及。另一首是安魂曲白沙细 乐中的笃,笛声渺若孤鸿,清如水莲,泛着沉郁凄丽的音色,缓缓滑入周围玫瑰红的柔光 里,然后柔光再把它感人至深地献给了听众。这真是美妙的夜晚,音乐超自然的高尚力量,剥开了纳西文化的一个侧面,从中显现出 纳西民族精神的某种标记来。我浮在音乐的流光中,思想里全是些纳西古乐的碎片儿,它们 像集结于花树下的彩色鸟群,在祥和愉悦的树影里上下翻飞。此夜,澄如秋水的音乐,发出 玉片坠落雪地时的清越之响,使我得到了极大的慰藉。我无意掩饰什么,这个夜晚确实很好,音乐给我带来了美好的感受,我好像明白了什么, 好像找到了一个雪亮的位置。从老宅子里走出来时,雪渐渐下大了,到处都是雪呵!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