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PPT课件13:课内重要文言文阅读.ppt

上传人:za****8 文档编号:14473004 上传时间:2020-07-21 格式:PPT 页数:144 大小:1.32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2014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PPT课件13:课内重要文言文阅读.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44页
2014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PPT课件13:课内重要文言文阅读.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44页
2014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PPT课件13:课内重要文言文阅读.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44页
资源描述:

《2014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PPT课件13:课内重要文言文阅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PPT课件13:课内重要文言文阅读.ppt(14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课内重要文言文阅读,【命题规律】 1顺畅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的句读,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的能力。 2理解常用的实词和虚词。重点考查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 3翻译句子。重点考查对文言句式的掌握情况。 4了解课文所蕴含的观点和思想感情。 5了解课文的主要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命题趋势】 1由课内向课外延伸,逐步和高考接轨; 2课内外比较阅读近年一路飘红; 3客观性试题越来越少,但难度加大了。主观性试题越来越多。 4此外,久违了的文学文化常识也悄悄地进入试题中,还有词类活用等难点内容不少地方也将其列为考点进行考查,我们在今后的复习中应该引起重视。,第13课时 课内重要文言文语段阅读,

2、真 题 例 析,第13课时 课内重要文言文语段阅读,用鞭子打,并列而死,通“现”,表现,显露,等同,一样,解析本题是对文言文实词含义的考查。一般由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以及词类活用等元素组成。本题中的“见”就是通假字,对它的解释必须规范,“见”通“现”,表现,显露。“策”是名词用作动词,解释这类词,要结合语境,确定词义。“等”就是一个古今异义词,解释这类词语,要特别谨慎,不能望文生义,随心所欲。单音词一般要解释成双音词或多音词。如“骈”解释为“并列”。,第13课时 课内重要文言文语段阅读,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食或尽粟一石。 _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_,第13课时 课

3、内重要文言文语段阅读,听它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关键词“而”“意”),一顿有时能吃一石粮食。(关键词“食”“或”),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句中词类活用的词的掌握。在翻译时,我们只要把握词类活用的含义,抓住关键的词语含义,就可以轻而易举地翻译句子。句中的“食”活用为动词,是“吃”的意思。,第13课时 课内重要文言文语段阅读,3“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句话与文中画线句相比标点符号发生了变化,请说说这两个句子表达的效果有什么不同。 _ _ _ _ _,“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设问句,一问一答,语气是肯定的,字里行间郁积着作者的无限感慨。“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是选择疑问句,表示反

4、问,语气强烈,辛辣地嘲讽了“食马者”的愚妄无知,发人警醒,余味无穷。,第13课时 课内重要文言文语段阅读,解析此题主要是对句式的表达效果的考查。表达效果是指文章的语言在介绍对象中所产生的影响、作用和心中的想法。命题者从标点的变化和句式的不同入手,通过比较的方式,让考生感知作者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第13课时 课内重要文言文语段阅读,第13课时 课内重要文言文语段阅读,4请从形象塑造、写作手法、阐明道理三个方面中任选其一,结合文章内容对作品进行评析。 _ _ _ _ _ _ _ _ _ _ _ _,示例一:(形象塑造)本文用“伯乐”比喻知人善任的贤君,用“千里马”比喻未被发现的人才。文中用“祇

5、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来描述千里马的终身遭遇;用“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来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又用“执策而临之”刻画了食马者的浅薄愚妄。示例二:(写作手法)托物寓意的写法是本文特色之一。作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将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食马者”“执策者”,通过“策之不以其道”和“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形象概括,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受摧残的原因,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文章采用反问、设问、排比等手法,反复论证,不仅行文生动活泼,而且更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第13课时 课内重要文言文语段阅读,_ _ _ _ _ _ _ _ _ _,示例三:(阐明道理)

6、文章借伯乐相马的故事,一开始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所以千里马“不以千里称”是必然的。接着,先以“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作低回之势;再用一组排比句揭示这“才美不外见”,正是“食不饱,力不足”所造成的恶果;又用反诘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这是从反面证明“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最后从“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三个方面,以极其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作者痛感“伯乐不常有”和“怀才不遇”的愤慨。,解析这一题主要考查对文言文的人物形象分析、写作手法探究或主旨的理解。本题是一道三选一型揣摩评价探究题。首先要结

7、合自身实际,做到会选,选择自己最擅长最熟悉的一方面来做;其次明确所选题的答题切入点;再次明确答题结构和要求。完成本题要结合文章内容展开,不能离开文本而用官话套话分析。,第13课时 课内重要文言文语段阅读,第13课时 课内重要文言文语段阅读,二、2013湛江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

8、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第13课时 课内重要文言文语段阅读,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

9、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第13课时 课内重要文言文语段阅读,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词类活用。“缟素”在句中活用为动词,指穿着白色的衣服(孝服)。,C,解析D项,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介词,到/介词,从;B项,语气词,表陈述/语气词,表判断;C项,介词,用/连词,因为。,第13课时 课内重要文言文语段阅读,D,解析本题主要是对倒装句的考查。句中只要把“请广于君”的语序改为“请于君广”,然后抓住关键词“广”“逆”翻译即可。,第13课时 课内重要文言文语段阅读,7请将文中画线句子“今吾以十倍之地

10、,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翻译为现代汉语。 _ _,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可是安陵君违背我(的意思),这不是轻视我吗?,8唐雎的形象鲜明,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什么手法塑造了他怎样的形象? _,解析写作手法又叫表达技巧、艺术手法。写作手法是作者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写作手法,如托物言志、用典、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正面和侧面描写等。完成这类简答题,虽无需分析,但考生必须据题读文审题,审出隐性信息,筛选文本有效信息,在脑子里分析提炼概括出符合题干要求的答案来。本题阅读区域是文本最后一段,题目看似一问,实质两问什么手法、怎样的形象。,

11、第13课时 课内重要文言文语段阅读,侧面烘托(反衬);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准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常用义,包括辨别通假字及其本字的意思;理解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并比较其与今义的差别;准确地解释一词多义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辨别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并结合语境解释其意义和用法等。,一、准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含义,方 法 总 结,第13课时 课内重要文言文语段阅读,1通假字 初中课本中文言通假字有40多个,它们可以分为:(1)音同形似通假,如“辨”通“辩”、“材”通“才”、“火”同“伙”等。(2)音同形异通假,如“熙”通“嬉”、“衡”通“横”、“以”通“已”等。(3)音近形似通假,如“见”通

12、“现”、“属”通“嘱”等。(4)音近形异通假,如“亡”通“无”、“阙”通“缺”、“要”通“邀”等。(5)音异形似通假,如“说”通“悦”、“被”通“披”等。通假字是中考解词题的永久性考点,因此要尽量多记常用通假字。,第13课时 课内重要文言文语段阅读,2一词多义 在古汉语中,一个词往往有很多种含义,这就要求我们重点掌握一些典型的、常见的多义词,理解时要以本义为基础,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推求某个词语的具体含义。 3古今异义 文言文中有一大批基本词汇古今意义相同,但也有些词语随着时代的变迁,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复习时,我们要特别注意,不能以今释古。古今词义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词义扩大。有

13、些词的意义,以前包含的范围较小,后来扩大了。如:“江”“河”在古代是专指长江、黄河,今指所有的江流河水。,第13课时 课内重要文言文语段阅读,(2)词义缩小。有些词的意义,起初包含的范围较大,后来范围缩小了。如:“国”在古代指“国家或国都”,今义只指“国家”。 (3)词义转移。古代一些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已经由原来的意思转变为新的意思了,这就是词义的转移。如:“牺牲”原是指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牲畜。“牺牲玉帛,弗敢加也”中的“牺牲”即是此意。现在的“牺牲”指为了某种目的而舍去自己的生命或权利,词义发生了转移。又如“走”,古义是“跑,逃跑”的意思,现在是“步行”的意思。,第13课时 课内重要文

14、言文语段阅读,(4)感情色彩的变化。指汉语在发展演变过程中,一些词语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改变。如“能谤讥于市朝”中的“谤”在古代汉语中是指“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属中性词,今义指“诽谤”,有“中伤”的意思,是贬义词。 (5)区别单音词和双音词。文言文以单音词为主,双音词极少,而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词为主。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卑鄙”是两个单音词,“卑”是出身低微,“鄙”是见识浅陋。而现代汉语中“卑鄙”是一个词,意为(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第13课时 课内重要文言文语段阅读,4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一个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词性而作另一类词使用,随着词性的改变,这个词又同时具有新的含义。

15、初中生应该了解并学会推断词类活用的词的含义。如“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中的“福”名词活用作动词,意思是“赐福,保佑”。,第13课时 课内重要文言文语段阅读,初中课本出现的常见文言虚词有“而、乎、乃、其、且、所、为、以、因、于、与、则、者、之”等。文言虚词的考查方向明确,主要从“意义”和“用法”两个角度考查,题型比较稳定,以四选一型的选择题形式为主,少部分会以解释题出现。,二、 掌握虚词用法,第13课时 课内重要文言文语段阅读,1综合归纳法。我们要结合教材,逐个落实这些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尤其是常考的那几个。综合归纳它们的各种义项和用法,掌握常用意义,了解特殊用法,绘制成图表,加强记忆,在阅读的

16、具体语境中掌握具体意义,这样便能有本可循了。 2内外联动法。试题中大多有出自初中课本内的句子,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熟悉课内文句的优势来帮助辨析课外语段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代入筛选法。当在具体语境中很难推断某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时,我们可以利用熟记的知识逐一代入筛选,达到文从字顺,即为正确用法。,第13课时 课内重要文言文语段阅读,4语境推断法。一般而言,需要判定的虚词的上下文语境完整,语句的整体意义实际上限制了某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因此考生也可根据具体的上下文来进行判断。 5根据位置判断意义。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的位置起不同的作用,比如 “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因为“其”一般不作主语;在句中

17、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在名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要注意梳理重要虚词常出现的位置。 6成语联想法。成语是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绝大多数源于古诗文。因此,其中许多虚词的含义与用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根据这一特点,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虚词的含义,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第13课时 课内重要文言文语段阅读,三、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一)了解句式 文言句式的结构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但也有一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了解这些特殊句式及其用法,有利于准确、透彻地理解文本内容。,第13课时 课内重要文言文语段阅读,1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用“

18、者也”“者”“也”表判断或用“本”“诚”“则”“乃”“亦”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 2省略句: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在古汉语中,省略现象更为普遍,而且按照现代汉语习惯,一些不能省略的成分也都省略了。如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等。 3倒装句:我们把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如宾语前置,以“是”“之”为标志。“何陋之有?”(陋室铭)应为“有何陋之”。,第13课时 课内重要文言文语段阅读,4被动句: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它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陈涉世家);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也叫意念被动句。如

19、“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固定格式: (1)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如何”“若何”“奈何”。 可以译为“把怎么样”。 (2)表示比较的习惯说法:“孰与”“何如”“孰若”“何若”都可译为“跟比较,哪个更”。,第13课时 课内重要文言文语段阅读,(3)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何(以)为”“何焉为”可译为“要干什么呢”;“何之有” 可译为 “有呢”等。 (4)表示感叹的习惯说法:“何之”,可译为“怎么这么”或“怎么这么”。 (5)表示推测、揣度、商榷的习惯说法:“无乃乎”可译为“恐怕吧”“只怕吧”;“得无乎”可译为“该不会吧”“莫非吧”

20、。,第13课时 课内重要文言文语段阅读,(二)准确译句 1译句的基本方法 翻译的五种方法:留、换、删、补、调。 留: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或现代汉语也通用的词,皆保留不动。 换:对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翻译时都要替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删:没有实在意义(表语气、表停顿等)的文言虚词删掉不译。,第13课时 课内重要文言文语段阅读,补:对句中省略的成分,须据上下文文意,适当补充,使语意完整。 调:文言文有和现代汉语的语序、词序不同的,翻译时要对原文语序进行调整,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2译句的基本步骤 解词:先解读重点词语,明确其含义和用法。 串意:词意

21、串联形成句意。 顺意:各词语间不连贯的使其连贯,不通顺的使其通顺起来。,第13课时 课内重要文言文语段阅读,3常考查的句子 (1)从形式上看:一般为陈述句、简单的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 (2)从内容上看:考中心句(主题句);考哲理性语句;考运用修辞方法的描写性句子;考古诗文句中成语来源的句子等。,第13课时 课内重要文言文语段阅读,(3)从考点上看,有关键词,有采分点的句子。 关键词语主要包括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以及貌似现在双音节词的两个单音节词,如妻子(妻子和儿女)等。 当然古代人文常识和修辞(比喻、借代、互文等)也得留意,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翻译时应根据其修辞方法的

22、特点采用相应的意译方式。,第13课时 课内重要文言文语段阅读,第13课时 课内重要文言文语段阅读,1分析写作手法 写作手法又叫表达技巧、艺术手法。写作手法是作者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和方法。要想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写作手法,如托物言志、用典、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正面和侧面描写等。完成这类简答题,虽无需分析,但考生必须据题读文审题,审题时找出隐性信息,筛选文本有效信息,在脑子里分析提炼概括出符合题干要求的答案来。如“真题典例”中的第8题,答题的区域是文本最后一段,从中可以看出使用的是侧面烘托的手法。,四、综合分析能力,第13课时 课内重要文言文语段阅读,2分析人物形象 分析人物形象

23、,要明确以下几点:明确人物是谁;围绕人物叙写了哪些事情,这些事情表现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在叙事过程中,作者对人物形象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等做了哪些生动的描写,从这些描写中分析出人物形象特征来。如:唐雎不辱使命的最后一段实写秦王,虚写唐雎。作者从秦王的言行入手,写秦王从“色挠”到“长跪而谢”的所作所为,到“先生坐!何至于此!”再到“寡人谕矣”的恭维语言,凸显秦王奴颜婢膝之态,侧面烘托出唐雎用智慧和勇气战胜强暴的英雄形象。,附录二 16篇文言文梳理,附录二 16篇文言文梳理,1论语十则,附录二 16篇文言文梳理,附录二 16篇文言文梳理,附录二 16篇文言文梳理,附录二 16篇文言文梳理,附录

24、二 16篇文言文梳理,附录二 16篇文言文梳理,2鱼我所欲也,附录二 16篇文言文梳理,附录二 16篇文言文梳理,附录二 16篇文言文梳理,附录二 16篇文言文梳理,附录二 16篇文言文梳理,(2)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示例:我们在人生路上,会面临许多重要的抉择,我们应以义为重,为维护它,要不惜做到“舍生取义”。但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

25、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胁。,附录二 16篇文言文梳理,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附录二 16篇文言文梳理,附录二 16篇文言文梳理,附录二 16篇文言文梳理,附录二 16篇文言文梳理,常考译句 (1)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译文: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文:(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往往会导致灭亡。 (3)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附录二

26、16篇文言文梳理,内容理解 (1)“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在文中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2)本文的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出人才”。请你再举出这样的两个事例,每个事例限一句话表述。 示例:司马迁受宫刑而作史记;曹雪芹举家食粥而著红楼梦。,附录二 16篇文言文梳理,(4)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示例:先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再推及与此相似的“是人”,从个别到一般,阐述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炼出来的;接下来从客观到主观,从个人推论到治国,最后归结出全文论点。作者论述的逻辑思路,外化为一种“层进式”结构。 (5)文中所举舜、傅说等六位名人有什

27、么共同特点? 示例:均来自社会的底层,出身低微并历经磨难,后来被提拔而有重大作为,干出了大事业。 (6)“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请从正面的角度阐述一下这句话所表达的观点。 示例:一个国家要想长期强盛,必须依靠坚持法度和擅长辅佐君王的人才,同时要警惕外来的侵略。,附录二 16篇文言文梳理,4曹刿论战,附录二 16篇文言文梳理,附录二 16篇文言文梳理,附录二 16篇文言文梳理,附录二 16篇文言文梳理,附录二 16篇文言文梳理,成语 一鼓作气 常考译句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以实情判断。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

28、而竭。 译文: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减弱,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枯竭了。,附录二 16篇文言文梳理,内容理解 (1)鲁国能够取胜的原因是什么? 示例: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善于捕捉进军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追击时机的正确判断:辙乱旗靡。 (2)简要分析本文剪裁详略得当的特点。 示例: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本文是一篇记叙战争的短文,但重点不是记叙战争的经过,而是着重写曹刿的“论战”,凡是与表现主题无关紧要的枝节就尽量省略。,附录二 16篇文言文梳理,5邹忌讽齐王纳谏,附录二

29、 16篇文言文梳理,附录二 16篇文言文梳理,附录二 16篇文言文梳理,附录二 16篇文言文梳理,附录二 16篇文言文梳理,常考译句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译文: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更美? (2)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译文:从这样的情形来看,大王您受蒙蔽很深了。 (3)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译文:一年之后,即便想要说,也没有可以进谏的了。,附录二 16篇文言文梳理,内容理解 (1)邹忌成功地说服齐王,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示例:邹忌的劝说方式是委婉劝说,它的优点就在于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乐于接受。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可借鉴这种做

30、法。,附录二 16篇文言文梳理,(2)读了本文,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示例:人要有自知之明,不要一味喜欢听奉承的话,做国君的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虚心纳谏,不偏听偏信,才能使政治修明,把国家治理好。作为群众,提建议要讲究方式方法,既不冒犯对方,又要保护自己的尊严不受侵犯。作为普通人,也要善于接受别人的建议。对人对己都要实事求是。要善于思考,有反思的习惯和自省的能力。观察事物要深入细致,透过现象看本质。,附录二 16篇文言文梳理,6出师表,附录二 16篇文言文梳理,附录二 16篇文言文梳理,附录二 16篇文言文梳理,附录二 16篇文言文梳理,附录二 16篇文言文梳理,名句记识 (1)受任于败军

31、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诸葛亮 (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诸葛亮 (3)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刘备,附录二 16篇文言文梳理,常考译句 (1)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译文:奖惩功过,评定(人物)好坏,不应(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不一样。 (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译文: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能够兴盛的原因。 (3)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译文:在危难紧迫的关头奉命出使,到现在已经二十一年了。,附录二 16篇文言文梳理,(4)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译文:只希望在乱世里苟且保全性命,并不想在诸侯中做官扬名。 (5)今当远离,临表

32、涕零,不知所言。 译文:现在将要远离陛下(出师北伐),对着表文流泪,不知说了些什么。,附录二 16篇文言文梳理,内容理解 (1)诸葛亮针对自己对后主的三点担心,建议刘禅怎样做才能兴复汉室?变式问:作者认为怎样才能“亲贤臣,远小人”?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答案要点:广开言路;严明赏罚;问计贤臣。 (2)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话具体说说诸葛亮选用人才的标准是什么。 善良,诚实,忠诚,做事公正,有才干、有能力,敢于进谏,得到先帝的赏识认可。 (3)诸葛亮“遂许先帝以驱驰”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附录二 16篇文言文梳理,(4

33、)作者“忠陛下”的“忠”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答出三点即可) 答案要点:积极献言,提岀三项建议。(或:提岀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积极荐贤,安排内政、军事人才。(或 :推荐人才。)平定南方,使后方稳定,得以岀师北伐。积极筹备北伐,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作准备。 (5)“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中的“痛恨”是什么意思?作者回顾先帝痛恨的情形有什么意图? 示例:“痛恨”的意思是痛心遗憾。回顾的意图是借古鉴今,希望后主刘禅能“亲贤臣,远小人”。,附录二 16篇文言文梳理,(6)“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仔细揣摩这句话,说说诸葛亮的“涕零”包含了他怎样复杂的心理。 示例:“涕零

34、”既有对先帝的怀念之情,对后主的依依难舍之情;又有对北伐期间后主能否听他谏言、打理好内政事务的担忧。 (7)诸葛亮在文中回顾了先帝对他的哪些“殊遇”?请联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他是怎么报答先帝的。 示例:三顾茅庐,临终托孤。诸葛亮决定辅佐刘禅,“兴复汉室,还于旧都”。,附录二 16篇文言文梳理,7桃花源记,附录二 16篇文言文梳理,附录二 16篇文言文梳理,附录二 16篇文言文梳理,附录二 16篇文言文梳理,附录二 16篇文言文梳理,成语 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落英缤纷、鸡犬相闻、黄发垂髫。 常考译句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问现在是什么朝代了,竟然不知道有过汉

35、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译文:他们自己说先世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3)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译文:已经出来,找到他的船,就顺着旧路(返回),到处做上记号。,附录二 16篇文言文梳理,内容理解 (1)第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示例:为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神秘的气氛,也为写桃花源的美好作铺垫。 (2)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示例: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这个地方后,扰乱、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3)为什么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示例:这

36、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似幻的所在,暗示它是一个虚构的境界。同时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附录二 16篇文言文梳理,(4)应当怎样评价这篇课文? 示例:桃花源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美好愿望,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附录二 16篇文言文梳理,8三峡,附录二 16篇文言文梳理,附录二 16篇文言文梳理,常考译句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2)虽乘奔御

37、风,不以疾也。 译文:即使乘着飞奔的马,也没有它快。 (3)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译文:在春冬两个季节,白色的急流,绿色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附录二 16篇文言文梳理,内容理解 (1)课文为什么先写山后写水?四个季节为什么先写夏后写春、冬、秋?春、冬为何放在一起写? 示例:写山的特点为写水作铺垫,山高水低落差大,水流自然急。因为夏水迅猛凶险,最具魅力,故先写;春冬明丽多姿,秋天凄清悲凉,所以秋放在最后写;春、冬景致相近,故放在一起写。 (2)文章结尾引用渔者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示例:一方面,衬托三峡秋景“晴初霜旦”之时“林寒涧肃”的凄凉情景,渲染萧瑟的气氛;

38、另一方面,又暗示三峡山高、岭连、峡长的特点,与前文照应。(意思对即可),附录二 16篇文言文梳理,(3)文中描写了三峡哪些方面的特点? 示例:从山水两方面描写三峡的自然景观。写山突出了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通过不同季节的变化来表现,夏水急;春冬水清景秀;秋水枯气寒,猿鸣凄凉。(能抓住三峡山水的特点来谈,意思对即可),附录二 16篇文言文梳理,(4)有学者认为,三峡工程改变了原来的生态,目前看似有利的事物将来未必有利,你认为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一:我认为利大于弊。三峡工程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它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它使长江航道更为畅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便利,它有着

39、丰富的旅游资源。 示例二:我认为弊大于利。三峡工程必将带来巨大的环境问题与社会问题。首先,它淹没广大的土地资源,使许多人不得不搬迁;其次,它使许多文物永埋水底;再次,它对周边动植物的生存有严重的影响;最后,水库泥沙淤积,可能造成下游大堤崩岸。,附录二 16篇文言文梳理,9马说,附录二 16篇文言文梳理,附录二 16篇文言文梳理,常考译句 (1)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译文:吃不饱,力气不充足,千里马的才能就不能表现出来。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不识得千里马啊。,附录二 16篇文言文梳理,内容理解 (1)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

40、什么? 示例: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怎样理解这篇课文的中心? 示例:托物寓意,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表达了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附录二 16篇文言文梳理,10陋室铭,附录二 16篇文言文梳理,常考译句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文: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文:交往的都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平民。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

41、之劳形。 译文: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附录二 16篇文言文梳理,内容理解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表现陋室之陋的?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示例:从三方面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表现手法:衬托、类比、托物言志。 (2)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示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附录二 16篇文言文梳理,11小石潭记,附录二 16篇文言文梳理,附录二 16篇文言文梳理,附录二 16篇文言文梳理,附录二 16篇文言文梳理,常考译句 (1)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译文:忽然向远处游去,来往轻快敏捷。好像在与游客玩乐。 (

42、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译文: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3)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译文: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时隐时现。溪岸的形状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使人不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附录二 16篇文言文梳理,内容理解 (1)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示例: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2)说说“俶

43、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在文中又有何作用。 示例:鱼儿游动的欢快,为下文写景色凄清作铺垫。,附录二 16篇文言文梳理,(3)柳宗元在文章最后,用一“过”字来形容环境清冷的程度,请在文中找出一处原句来证明。并结合该句来分析“其境过清”的原因。 示例:“伐竹取道”“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均说明环境过于清冷,荒芜无人迹。贬谪偏远,无人踏足,内心落寞无依,连欢乐也是短暂的。 (4)本文语言精练,却极好地突出了景物的特点,请以“斗折蛇行”为例作简要分析。 示例: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溪身好比北斗七星那样曲折,溪水又像蛇爬行那样弯弯曲曲,一动一静,极好地突出了景物的特点。,

44、附录二 16篇文言文梳理,(5)柳宗元在给朋友的信中曾经写道:“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已复不乐。”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示例:看到游鱼戏水的欢快场面,柳宗元的内心是快乐的,但是他的“乐”是表面的,是寄情山水之后暂时的缓解。当他从潭中鱼的欢乐回到现实,贬居生活的孤独悲凉仍然侵蚀着他。本想寄情山水排遣内心郁闷,却在游玩后更增添了几分忧伤。 (6)文章“潭中鱼可百许头”这一段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写出了小石潭水什么样的特点? 示例:侧面描写,写鱼是为了写水。特点:潭水清澈。,附录二 16篇文言文梳理,(7)“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是在写景还是在写情呢?如果是写景,请说出写的是什么景;如

45、果是写情,也请说出渗透了什么情? 示例:“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既写景又写情。景是幽深、凄清、寂寥之景;情是神骨凄寒、心情忧伤之情? (8)从全文看,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示例一:“闻水声”“心乐之”,高兴(观鱼时)喜悦,悠然自得悲凉、凄怆。 示例二:发现小潭“心乐之”(愉悦的心情); 观鱼时“似与游者相乐”(愉悦的心情); 观鱼后,坐潭上“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抑郁忧伤的心情)。,附录二 16篇文言文梳理,12岳阳楼记,附录二 16篇文言文梳理,附录二 16篇文言文梳理,附录二 16篇文言文梳理,附录二 16篇文言文梳理,附录二 16篇文言文梳理,常考译句 (1)览物之情,得无

46、异乎? 译文: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译文: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文: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享乐之后才享乐。 (4)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文:(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附录二 16篇文言文梳理,内容理解 (1)“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实际也许并不存在,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议论这种人物呢? 示例:是为了假托古人,自抒怀抱,表明自己的忧国忧民之心,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 (2)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示例: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融为一体。语言凝练,朗

47、朗上口,含义深远又易于诵读。,附录二 16篇文言文梳理,13醉翁亭记,附录二 16篇文言文梳理,附录二 16篇文言文梳理,附录二 16篇文言文梳理,常考译句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译文: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于秀丽的山水之间。 (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文: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附录二 16篇文言文梳理,内容理解 (1)课文是怎样将“醉”与“乐”统一在一起的? 示例: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主要写了三方面的“乐”:一是“山水之乐”;二是“宴酣之乐”;三是“乐人

48、之乐”。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从“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 示例:读出了太守的“醉”是表象,而“乐”才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表达太守与民同乐的思想。,附录二 16篇文言文梳理,(3)你认为文中太守的生活态度是什么?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太守的生活态度是积极乐观的。在实际生活中,我每遇到一点困难就怨天尤人,不去寻找解决困难的办法,而作者在仕途受挫的情况下,没有抱怨,而是心系百姓,与民同乐。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要学习他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4)“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内心

49、怎样的思想感情? 示例:表达了作者虽仕途失意,但能寄情山水,有政绩,能与民同乐。,附录二 16篇文言文梳理,(5)醉翁亭记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不可多得的散文名篇,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联系全文,具体谈谈在语言方面有哪些可以学习和借鉴的。 示例:首先,语言简洁凝练,生动传神,含义丰富。如写山间四时之景时,作者以“香”言春,以“繁”状夏,以“洁”喻秋,以“水”写冬,无不情状俱备,精确熨帖。其次,句式整散结合,参差错落多变,如文中多用对偶句,单句成对的有“日出而林霏开”对“云归而岩穴暝”、“野芳发而幽香”对“佳木秀而繁阴”,双句成对的有“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对“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读

50、来朗朗上口,听来铿锵悦耳,具有节奏感和回环美。再者,巧用虚词“而”“也”,增添了回环咏叹的意味。,附录二 16篇文言文梳理,(6)文中景物描写简练而特征鲜明,请从中任选一处,展开想象,扩展成一幅优美的画面。不少于50字。 示例一:清晨,日上东山,雾气笼罩着的树林,经阳光照射,雾释露消,更显翠绿欲滴;傍晚时分,日下西山,暮霭遍地,岩石穴壑一片昏暗。白天自暗而明,傍晚自明而暗,或明或暗,变化不一,这便是山间的早晨和傍晚。,附录二 16篇文言文梳理,示例二:春天时芳草萋萋,清香扑鼻;夏令时节林木挺拔,枝繁叶茂;秋天时风声萧瑟,霜重铺路;冬天时水瘦石枯,草木凋零。这就是山间一年四季的景色变化。(或:春

51、天时山间野花遍地开放,一股股清香扑面而来;夏天时树木枝叶繁茂,形成片片清凉的树阴;秋天时天高气爽,万里无云,令人心旷神怡;冬天时天寒地冻,人迹罕至,山溪中的石头都露出了水面,这就是山间一年四季的景色变化。),附录二 16篇文言文梳理,(7)从全文看,欧阳修的“览物之情”与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迁客骚人”们的种种“览物之情”有什么根本区别? 示例:范仲淹笔下的“迁客骚人”们的种种“览物之情”均以景物不同而异,他们立足于个人的得失和荣辱。欧阳修的“览物之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他把老百姓的乐当做自己的乐,把老百姓的安居乐业作为自己的理想。这就是他们的根本区别。,附录二 16篇文言文梳理,14爱莲说,附

52、录二 16篇文言文梳理,附录二 16篇文言文梳理,附录二 16篇文言文梳理,常考译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文:我只爱莲花的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内容理解 (1)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示例: 牡丹追求功名的人;菊不趋炎附势的隐士;莲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思想感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附录二 16篇文言文梳理,(2)课文为什么要写菊花和牡丹? 示例:叹惋菊花,为了洁身自好而逃避现实,处世态度未免有些消极,这是从正面衬托;鄙薄牡

53、丹,追名逐利,攀附富贵,未免有些庸俗,这是从反面衬托。,附录二 16篇文言文梳理,15记承天寺夜游,附录二 16篇文言文梳理,常考译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澄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的藻和荇。 内容理解 (1)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四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等)。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旷达的心境。 (2)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示例: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附录二 16篇文言文梳理,16送东阳马生序(节选),附录二 16篇文言文梳理,附录二 16篇文言文梳理,附录二 16篇文言文梳理,附录二 16篇文言文梳理,常考译句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文: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内容理解 从文题看,这是宋濂写给马生的一篇赠序,文章为什么开篇花那么多的笔墨写自己少时求学的经历。 示例:写出自己少时求学的艰难,和下文太学生的优越条件作对比,指出学习的关键在于“专心”这一观点,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