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方法突破.ppt

上传人:za****8 文档编号:14473003 上传时间:2020-07-21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587.0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2014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方法突破.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2014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方法突破.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2014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方法突破.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资源描述:

《2014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方法突破.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方法突破.ppt(4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文言文阅读方法突破,考点一 文言实词 考点二 文言虚词 考点三 文言翻译 考点四 文言断句 考点五 内容理解 考点六 迁移拓展,考点一 文言实词,考点解读,文言实词在不同语境中所表达的意义是不尽相同的,命题者通常将甲语境中的义项移用至乙语境中,以混淆考生,使其出现错误。常见的考查方式有三种:具体释义、单项选择和判断正误。,例:(13永州9题)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 以光先帝遗德 光:发扬光大 B.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义:意思、意义 C.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遗:给予 D. 亲贤臣,远小人 远:疏远,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识记理解能力。B项“

2、义”应是“适宜、恰当”的意思,所以B项解释错误。,相关知识归纳,文言实词的命题常考的知识点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这也是近几年中考文言实词考查的热点,考生在平时复习时应引起足够重视。,方法指导,由于汉字采用了象形、会意、指事、形声等造字方法,因此可以通过字形结构来分析词的本义。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绝大部分汉字都是形声字,而形旁大多表意,这就为推测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如果形旁为“禾”,就可推知此字与五谷有关;如果形旁为“贝”,就可推知与金钱有关;如果形旁为“皿”,就可推知与器具有关;如果形旁为“系”,就可推知与捆绑有关等。例如“天下缟素”(唐雎不辱使命)的“缟”:由“高”可以

3、推知其大致读音,借助形旁“纟”可以推断词义与丝帛、布料有关,全句的意思是“天下人披麻戴孝”。,1.以形析义法。,2.以音猜义法。,根据读音,可以发现通假关系,然后由本义去解释借义,再根据本义推断通假字的意思。例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桃花源记)一句中,“要”(yo)与“邀”同音通假,由此可推断“要”的意思是“邀请”。有些字的读音比较特殊,可以找出用了这个字(读音不同)的句子进行比较。例如爱莲说“陶后鲜有闻”的“鲜”字,应读作“xin”,是“少”的意思;与桃花源记中的“芳草鲜美”中的“鲜”进行比较可知,“鲜”作“鲜嫩,味道鲜美”解释时读作“xin”。其他如成语“鲜(xin)为人知”“鲜(

4、xin)艳夺目”等。,3.语法推断法。 在汉语中,主语、宾语多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定语多由形容词、名词、代词充当,状语多由副词充当。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在句子的语法结构上基本是一致的,也是按“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的顺序排列的,所以组成其相应成分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基本一致。所以,解释实词时就可根据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充当的成分,来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例如陋室铭中,作者在篇末引用了孔子的话:“何陋之有?”对“何陋之有”,逐字翻译,觉得无从下手,如果把这句话拆成一个一个的单字,然后重组,把这句组合成“有何之陋”,再结合宾语前置的倒装句式,按现代人的

5、说话习惯,就是“有何陋”,其中的“何”即可推知为“什么”。又如“信义著于四海”(隆中对),其中的“信义”在句中是主语,由此可推断“信”是名词,作“信用”讲。,4.语境推断法。 词语的语境推断就是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词义。对于一些不能较快识别的文言实词,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用代入法,瞻前顾后,披文入理,从逻辑,上去检测词义是否正确。有了具体的语言环境,词语的多义、活用、通假、古今异义等,就都变得容易判定起来。这是最常用、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前提是必须了解文段大意,抓住前后关键词语,否则就会无处下手。如大道之行也中“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一句,结合上下文,全句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

6、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这样一来便对两个“亲”字和两个“子”字的意义有了明确的认识:奉养父母、抚育儿女。,返回目录,考点二 文言虚词,考点解读,文言虚词的考查注重理解与运用,重点考查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的题型有:比较不同句子中相同的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选择不同的文言虚词,比较他们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选项给出解释,选出正确的或错误的;题干给出例句,要求从选项中找出与题干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或不同的选项。,例1:(13永州10题) 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 词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是(2分)( )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受任于败军之际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7、 A. 不同,不同 B. 相同,不同 C. 相同,相同 D. 不同,相同,【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认知能力。“以昭陛下平明之理”的“以”是表目的或结果,译“来”;“高祖因之以成帝业”的“以”是表目的或结果,译“来”;“受任于败军之际”的“于”是介词,可译为“在”;“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的“于”是介词,可译为“从”。所以“相同,不同”选B。,B,例2: (13衡阳9题)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 ) A.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骈死于槽枥之间 B. 暮寝而思之 臣之妾畏臣 C. 窥镜而自视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D. 皆以美于徐公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解

8、析】此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解题方法可用排除法或逐一分析法。A项中的两个“于”都是“在”的意思;B项中的第一句中的“之”是代词,代指这件事,第二句中的“之”是结构助词“的”的意思;C项中的第一句中的“而”表顺承关系,第二句中的“而”表转折关系;D项中的第一句中的“以”是“认为”的意思,第二句中的“以”是“把”的意思。,A,相关知识归纳,在古代汉语中,虚词一般包括代词、连词、介词、副词、助词、叹词等。要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 (2)结合语句翻译确定文言虚词在句中的含义; (3)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

9、的词语来替代; (4)先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第一类 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 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 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 是起语气助词作用的,如“也”“乎”“夫”“焉”。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平时应注意勤练多思,找到规律,重点掌握。,一般而言,需要判定的虚词上下文语境完整,语句的整体意义实际上限制了某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因此可根据具体的语境来进行判断。例如“而”同样用作连词,由于“舍生”与“取义”在语义上是并列的,所以“而”是并列连词;“出淤泥”与

10、“不染”在语义上发生转折,因此“而”表转折关系。再如“行道”与“人”构成偏正结构,“之”作结构助词“的”;“而”跟在动词谓语后面作宾语,用作人称代词“他”。,返回目录,方法指导,考点三 文言翻译,考点解读,近几年年湖南中考对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考查,均采用了笔译的形式。,例1:(13永州121题)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例2:(13长沙11题)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1)真是处在万分危急、存亡难料的时刻。 (1)游赏山水的乐趣,有感于心而寄托在喝酒上罢了。 (2)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

11、在树下休息。,文言文翻译是中考文言文阅读的重头戏。文言文翻译试题往往选择那些带有关键词语和重要语法现象的句子,并常常以此作为评卷的重要采分点。因此,应抓住关键点,准确地将其翻译出来,从而稳稳地抓住得分点。,相关知识归纳,1.固定句式 固定句式是文言文的特殊现象,有相对固定的翻译格式,不能擅自意译。如果不按照固定格式翻译,往往会出现错误。例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漂亮?“孰与”是固定格式,译为“与相比”。 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如何”是固定格式,意思是“把怎么样”。,2.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有许多特殊句式,如判断句

12、、倒装句、省略句等,要准确地译出此类句子的句式特征。例如: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降职远调的人和诗人,都在这里聚会,欣赏景物产生的心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多会于此”状语后置,译为“都在这里聚会”,“得无乎”是表示反问语气的固定句式,译为“怎能不有所不同呢?”,3.修辞知识 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借代、互文等。运用这些修辞手法的句子大都不能采用直译的方式,而应根据其修辞方式的特点运用意译的方式进行翻译。例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出生入死,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胜利归来。 这两句既是对偶又是互文,“将军”和“壮士”,“百战死

13、”和“十年归”,互相渗透,合指兼顾。翻译时,上下句的意思都要互相兼顾。,方法指导,句子翻译是中考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的基本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时既要字字落实,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即常说的“信(忠于原文)、达(符合规范)、雅(富有文采)”。 最常用的翻译方法是“六字法”,即对译法、保留法、替换法、增删法、移位法、意译法,概括为“对、留、换、增、移、意”六字。,对译法:用现代汉语中对等的词去替换被译的文言词。如“野芳发而幽香”,译为“野花开放散发出清幽的香味”。 保留法:古今意思相同的词(国号、帝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照录。如“庆历

14、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庆历四年春”“滕子京”“巴陵”照录不译。 替换法:对少数文言词语所表示的意义,在译文时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如“吾欲之南海”中的“吾”替换为“我”,“之”替换为“去”,全句翻译为“我想要去南海”。,移位法:对一些与现代汉语句式结构不相同的文言句子,在翻译时换成现代汉语的语序。如“何陋之有”,换为“有何陋”;“战于长勺”,按照“于长勺战”的语序来翻译。 意译法:对不能逐字逐句翻译的词语,在理解句子大概意义的前提下,找出相近的含义加以表示。如“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直译为“鸢飞到天上,看到山峰,就会平息那心”,意译为“那些追逐名利想要飞黄腾达的人,远远望

15、见这些雄奇的山峰,就平息那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显然比直译更准确。,增删法:将文言文中的单音节变成双音节词或补出省略成分等,如“齐师伐我”,译为“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乡为身死而不受”译为“从前(为了礼义),宁可死也不接受(施舍)”;对少数文言虚词不译或删去,如“夫环而攻之”中的“夫”在译文时删去。 又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倘直译为“不因为外物的变化而高兴,不因为自己的得失而悲伤”显然不符合语境,此处作者采用互文的修辞手法,因此要意译为“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或喜或悲”。,返回目录,考点四 文言断句,考点解读,本考点一般的考查方式是:对文章语句划分朗读节奏。 一般考查形式有选择题(选

16、择划分节奏的正误) 和给出句子,让考生自己进行划分两种形式,例: (13永州10题)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B. 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C.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D. 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停顿划分的能力。按句子意思停顿,C项“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应连在一起,不可乱停顿,所以这句的朗读停顿为“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C,方法指导,文言文的断句习惯上称为句读。断句的基础在于辨识好文章的文体和领会全篇的文意。在断句时,还应注意文

17、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完整与否。标点的使用要合乎规范,和现代汉语标点的用法相同。加强诵读,增强语感,对断句标点有很大的帮助,然后依照技巧准确加标点。,第一,通文意,分层次 通读全文,搞清所给选文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节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把有把握的地方断开。对每一段落或层次按照前后顺序,从头到尾地进行剖析,分出若干个句子,加上恰当的标点。,第二,标名(代)词,定主宾 在阅读中,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

18、、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常见代词有:吾、余(表示“我”),予、尔、女(汝)、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表示“他”)。,第三,看虚词,找位置 1.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若对某句话进行断句,则应在它们的后面断开。 2.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

19、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等,,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若对某句话进行断句,则应在它们的后面断开。 3.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在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4.疑问语气词:“在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5.对话标志的词语,如:“曰、云、言”,在它们的后面一般都要断开。,6.其他的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它们的前后一般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

20、或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第四,用语法,辨句式 如倒装句、宾语前置、判断句等。“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表示判断关系的词有“为、乃、即、则”等;“不亦乎”“何为”“安哉(也)”“孰与乎”“岂哉”等,是典型的反问句式;“为所”“受于”等,是典型的被动句式。此外,固定结构也,有很多,如:“如何”“奈何”“若何”“得无乎”“无乃乎”“况乎”“何以为”“与其孰若”。,第五,明修辞,巧判断 对偶、排比、顶真、反复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断句时可以利用。如顶真句“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如对偶句“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返回目录,考点五 内容

21、理解,考点解读,本考点一般的考查方式是:概括文中事件、概括文段的段义、概括文章的中心、概括人物的精神品质等,主客观题兼而有之,以主观题为主。,例:(13永州13题)简要概括选文中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刘禅提出的几条建议。(2分),【解析】此题意在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领悟能力,使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大意。文中有这类的提示语。如第二、四段首语“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都给我们以启示,建议: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13郴州13题)唐雎最终不辱使命,邹忌劝谏得以成功,请结合选段分别说出他们成功的原

22、因(2分),唐雎不畏强暴,宁死不屈,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在较量中镇定自若;邹忌有自知之明,劝谏齐王,先是自我讥讽,以自己仅仅作为一家之主受蒙蔽的故事,引出齐威王作为一国之君所受蒙蔽会更大,渐进而不冒进,手段相当高明。,【解析】此题考查对文中相关内容和信息的把握能力。解答时,要根据题干要求,围绕“不辱使命”“劝谏成功”来寻找相关的原因,注意回答两个人物的具体做法,懂得。,相关知识归纳,1.单篇阅读:这需要我们在平常的学习中重视对课内文 言文内容的掌握,同时对一些短小的课外文言文要在基本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将自己课内所学的文言知识和能力迁移到课外文言文的考题中,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进行答题。,2.比较

23、阅读:比较阅读,除考查文言知识外,更主要的是 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比较理解。文本内容比较理解的基本 方法是“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是指通 过比较阅读,进行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两文的共同特点,揭示一般规律;“同中求异”则是从现象入手,分析、解剖材料,弄清各自表达的内容,找出各自的个性,揭示个性特征。考生在比较阅读中可以激发思维的创造性。,比较阅读是一种相当复杂的思维过程,可以分三个步骤进行: 首先,认真阅读文言语段,整体把握文言语段的主要内容。先浏览全文,明确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作者的看法;接着排除不需要翻译的人名、地名、官名等,分析其关系,以便能更准确地理解。 其次,认真分

24、析题目要求比较的内容,反复阅读相关文字,找准答题的切入点,逐项进行“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同时还要注意文段的出处和注释,寻找突破口。 再次,联系全文,整体分析,按照题目要求,将比较阅读的结果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答题时尽量用原文中的句子。,方法指导,首先要快速熟练地读懂原文,在此基础上,抓住关键句子,根据题干指示,选择不同的切入点,如重在叙述故事的,可从故事结局分析作者的价值取向;侧重写人物活动变化的,可从分析人物行为来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以讲述生活现象为主的,可从个别现象来分析反思作者的褒贬倾向,仔细体验,深入思考,筛选答题所需要的信息。,返回目录,考点六 迁移拓展,本考点一般的考查方式

25、是:针对文中的观点谈自己的看法;谈对选文的体验和感受;谈从文中受到的启示;对精彩句段进行赏析;对选段内容和写法作简要评论;从选段延伸到选段外的内容;联系选段内容写话等。都需要考生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见解。,考点解读,例:(13长沙12题)请说说本文“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中的“乐”与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的“乐”的相同点,以及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的积极意义。(2分),相同点:两篇散文都是借景来抒发自己的抱负和情怀,都表述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仍怀有济世安民之心的高尚情感。他们这种不以自己的进退得失为念,而“与民同乐”的思想对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现

26、实意义,我们只有心为民所系,关注民生,才能构建和谐社会。,【解析】此题考查对作者情怀的把握以及联系当今社会谈其意义。第一问是比较欧阳修和范仲淹两人在主张中表现出的感情的相同点,做题时一要结合两位作家当时的境遇,二要抓住文章的中心句进行分析。第二问要扣住“民”“乐”谈其对现今社会的积极意义。,在平时的课文学习中,应注意从主题、内容、形式、表达方式等方面入手,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迁移拓展能力。 注重课内文言文之间的比较阅读。例如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时,可以进一步思考:本文与小石潭记都写到景物的“影”,作用有何不同?两位作者处境相似,心情和感受有何不同?课内可进行比较的文章还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与送东阳马生序,与朱元思书与三峡,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等等。可以选择一些通俗浅显的课外文言文,方法指导,与课内文言文进行比较阅读。例如刘禹锡的陋室铭与陆游的筑书巢比较,周敦颐爱莲说与夏日赏荷比较等等。 比较阅读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还需要学会迁移延伸。可以针对文本的内容或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感悟。例如学习愚公移山时,可以提出如下问题:你是怎样理解愚公的“移山”精神的?你从“愚公移山”这则故事中得到了哪些启示?你是否赞同愚公的做法?今天,站在保护大自然的角度,你对愚公移山的做法有无异议? 可以对文本的内容进行仿写、改写或续写等。,返回目录,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