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概要-教学大纲-应用心理学

上传人:muw****50 文档编号:144629249 上传时间:2022-08-27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1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临床医学概要-教学大纲-应用心理学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临床医学概要-教学大纲-应用心理学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临床医学概要-教学大纲-应用心理学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资源描述:

《临床医学概要-教学大纲-应用心理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医学概要-教学大纲-应用心理学(1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临床医学概要-内科学 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专业: 中西医临床医学 院系部: 第一临床医学院 教研室: 内科学 制定人: 任艳芸 审核人: 赵明君 系主任签字: 陕西中医学院教务处制2014年2月20日临床医学概要-内科学教学大纲总 学 时:90学时 理论:64学时 实验;0 见习:26学时学 分:8学分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先修课程: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等前 言 临床医学是研究诊断和防治疾病的学科群,在现代医学中居重要地位,其内容丰富、领域宽广、涉及诸多学科。临床医学概要仅为临床诊断和防治的思路、原则、方法以及临床各科常见病的诊治原则和要点

2、。在高等中医院校讲授临床医学概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系统掌握中医学理论和技能的基础上,学会内科常见病的现代医学诊疗知识,使学生对内科疾病的发生、发展、临床表现,检查方法和诊治原则等各个方面有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认识,使学生能熟练掌握内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临床知识和相应的诊治技能,使学生能适应中医临床工作的需要,有利于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的互相渗透与利用,更好地发挥中医优势,促进中医药学及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 临床医学概要的基本内容很广可分为多个专科。主要包括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代谢疾病和营养疾病,风湿性疾病、理化因素所致疾病等。教学方

3、法分理论课教学与实践教学二大部分。实践教学分为实训和临床见习两部分。临床见习在附属医院内科各科室进行,实训见习在我院实训中心进行。在教学中,要求根据当前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实际情况以课堂讲授和临床见习为主要形式。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配合应用多媒体、录像等现代化教具,在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运用启发式和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全面牢固地掌握内科学的基本理论。同时在教学中需注意介绍一些新理论、新观点、新技术和新方法,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意加强三基训练(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切实提高学生对内科疾病的诊治能力。 本大纲使用教材为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全国高

4、等医药院校教材,临床医学概要(第2版),主编 朱明德,石应康,人民卫生出版社。应用心理学专业总学时90学时,讲授64学时,见习26学时,学分8分,本课程为考试课,理论考试占总成绩的70,实践技能考试占总成绩的30。第七章 呼吸系统疾病 第一节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目的要求 1、了解急性上感的病因。2、掌握急性上感的诊断。3、熟悉急性上感的防治。教学内容 1、概述。2、临床表现: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咳嗽、咯痰、肺部体征。3、诊断。4、防治。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为主、加临床见习方法进行教学。计划学时 2学时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具有对急性上感进行诊断的技能,逐步培

5、养同学们对呼吸系统疾病的诊疗技能,具备一定的呼吸系统疾病预防知识,并具备向社区公众人群进行宣教呼吸系统疾病预防知识的能力。 第二节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目的要求 1、了解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病因。2、掌握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诊断。3、熟悉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防治。教学内容 1、概述。2、临床表现:咳嗽、咳痰、喘息。3、诊断。4、防治。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为主、加临床见习方法进行教学。计划学时 2学时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具有对急性气管支气管炎进行诊断的技能,逐步培养同学们对呼吸系统疾病的诊疗技能,具备一定的呼吸系统疾病预防知识,并具备向社区公众人群进行宣教呼吸系统疾

6、病预防知识的能力。第三节 支气管哮喘目的要求 1.了解支气管哮喘的病因。2.掌握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及分期。3.熟悉支气管哮喘的防治。教学内容 1.概述。2.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3.诊断是本章内容的教学重点。 哮喘的诊断标准;哮喘的分期。4.防治。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讨论加临床见习等方法进行教学。计划学时 2学时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具有对支气管哮喘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技能,逐步培养同学们对呼吸系统疾病的诊疗技能,具备一定的呼吸系统疾病预防知识,预防哮喘发作的危险因素,并具备向社区公众人群进行宣教呼吸系统疾病预防知识的能力。 第四节 肺结核目的

7、要求 1.了解肺结核的流行病学特点、病因和发病机理。2.掌握肺结核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3.熟悉肺结核的防治原则。教学内容 1.概述。2.临床表现:表现以低热、咳嗽、咯痰、痰中带血及相关体征为临床特征是本章内容的教学重点。 3.诊断与鉴别诊断是本章内容的教学重点。4.治疗:化学治疗、常用抗结核药物的应用、标准化学治疗方案及其它治疗。5.预防。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讨论加临床见习等方法进行教学。计划学时 4学时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具有对肺结核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技能,逐步培养同学们对此类呼吸系统疾病的诊疗技能,具备一定的呼吸系统疾病预防知识,尤其注意肺

8、结核的流行病学特点及传播方式,并具备向社区公众人群进行宣教肺结核预防知识的能力。增强人群抗结核病的能力。 第八章 循环系统疾病第一节 心力衰竭目的要求 1.了解心力衰竭的病因及发病机理改变。2.掌握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3.熟悉心力衰竭的防治原则及具体治疗药物及急性左心衰的抢救处理。教学内容 1.概述。2.心力衰竭的分类、病因与发病机理:其中心力衰竭的代偿机制是本章内容的难点。3.临床表现:左心衰竭和右心衰竭的临床表现是本章内容的教学重点。 4.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血浆BNP,心电图检查,影像学检查如B超等。5.诊断与鉴别诊断是本章内容的教学重点。5.1诊断:按照病史、症状、体征及

9、实验室检查等进行诊断。5.2鉴别诊断:支气管哮喘、心包积液、肝硬化腹水伴下肢水肿等。6.治疗:一般治疗、病因治疗、药物治疗(利尿剂、RAAS抑制剂、受体阻滞剂、正性肌力药物、扩血管药物)、非药物治疗等。急性左心衰的抢救治疗。7.预防。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讨论、PBL教学加临床见习等方法进行教学。计划学时 4学时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具有对心力衰竭进行诊断的技能,逐步培养同学们对心力衰竭的识别能力,尤其注意早期识别危险因素并进行诊断并予以有效干预,注意心衰各种诱因的防范,对心血管疾病的基本特点和救治常规有一定的认识。第二节 高血压目的要求 1.了解原发性高血

10、压的病因及发病机理改变。2.掌握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3.熟悉原发性高血压的防治原则及具体治疗药物。教学内容 1.概述。2.高血压的病因与发病机理;高血压的分类。3.临床表现:以血压增高为特征和对靶器官的损害为特征的临床表现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4.实验室及其他检查:B超、动态血压检测、血液生化检查、X线检查、CT检查等。5.并发症:脑血管病、心力衰竭、慢性肾衰竭、主动脉夹层等。6.诊断与鉴别诊断是本章内容的教学重点。6.1诊断: 按照病史、症状、体征及心电图特征等进行诊断。6.2鉴别诊断:原发性高血压主要与各种继发性高血压进行鉴别。7.治疗:降压治疗的原则;降压药物治疗的合理

11、选用;特殊类型高血压的处理。8.预防。根据高血压的分层管理和危险因素的多少评估高血压的预后,重点是高血压对靶器官的影响方面进行预防。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讨论、PBL教学加临床见习等方法进行教学。计划学时 4学时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具有对高血压流行病学现状和其临床特征进行认识并对高血压进行诊断的技能,逐步培养同学们提高对高血压的识别防控能力,尤其注意高血压的危险因素进行有效干预,注意防范高血压导致的靶器官的损害,提高人群中对高血压病的防控能力。第三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目的要求 1.了解冠心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改变。2.掌握冠心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

12、诊断。3.熟悉冠心病的防治原则及具体治疗措施。教学内容 1.概述。2.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与发病机理;冠心病的分型、发病机理:其中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后的病理生理改变是本章内容的难点。3.临床表现:以稳定型心绞痛发作为特征的临床表现和急性冠脉综合征如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4.实验室及其他检查:心电图检查,包括静息心电图、运动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腔内电生理检查、B超、冠脉造影、冠状动脉三维血管重建成像CT等。5.并发症:心肌梗死的并发症:乳头肌功能不全、心脏破裂、栓塞、心室壁瘤等。6.诊断与鉴别诊断是本章内容的教学重点。6.1诊断: 按照病史、症状、体征及心电图特征等进行诊断。6.2鉴

13、别诊断:心绞痛与ACS、其它原因的胸痛、心脏神经官能症;心肌梗死与心绞痛、主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急腹症等鉴别。7.治疗:心绞痛治疗分发作期和缓解期治疗,具体有一般治疗、药物治疗、血管重建治疗等。心肌梗死的治疗分监护和一般治疗、解除疼痛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再灌注心肌治疗、溶栓治疗及各种并发症治疗。8.预防。主要讲述冠心病的三级预防知识。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讨论、PBL教学加临床见习等方法进行教学。计划学时 4学时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具有对冠心病的临床特征和心电图特征进行诊断的技能,逐步培养同学们提高对冠心病的识别能力,尤其注意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进

14、行有效干预,注意心肌梗死导致的心源性猝死的防范,对冠心病的PTCA治疗有一定的了解。 第九章 消化系统疾病 第一节 胃炎目的要求 1.了解慢性胃炎的病因及发病机理改变。2.掌握慢性胃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3.熟悉慢性胃炎的防治原则及具体治疗药物。教学内容 1.概述。2.慢性胃炎的病因与发病机理;其中胃炎的胃镜改变和组织学病理改变是本章内容的难点。3.临床表现:以上腹部不适或者疼痛为特征的临床表现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4.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胃镜检查、Hp检查等。5.并发症。6.诊断与鉴别诊断是本章内容的教学重点。6.1诊断: 按照病史、症状、胃镜组织学改变等进行诊断。6.2鉴别诊断:胃溃疡

15、等进行鉴别。7.治疗:病因治疗、对症治疗等。8.预防。对患者进行饮食教育,注意定期复查,防止有异常化生。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讨论、PBL教学加临床见习等方法进行教学。计划学时 2学时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具有对慢性胃炎的临床特征进行认识,并对慢性胃炎进行诊断的技能,逐步培养同学们提高对慢性胃炎的识别能力,注意防范慢性胃炎导致的肠上皮化生,提高学生对慢性胃炎的诊疗处置能力。第二节 消化性溃疡目的要求 1. 了解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及发病机理改变。2. 掌握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3.熟悉消化性溃疡的防治原则及具体治疗药物。教学内容 1.概述。2.消

16、化性溃疡的病因与发病机理;消化性溃疡的流行病学;其中消化性溃疡的胃镜改变和组织学病理改变是本章内容的难点。3.临床表现:以节律性上腹痛为特征的临床表现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4.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胃镜检查、Hp检查、X线钡餐等。5.并发症: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癌变等。6.诊断与鉴别诊断是本章内容的教学重点。6.1诊断:按照病史、症状、胃镜组织学改变等进行诊断。6.2鉴别诊断:其它引起上腹痛的疾病进行鉴别。7.治疗:药物治疗、患者教育、维持治疗等。8.预防。对患者进行饮食教育,注意定期复查,防止有并发症和异常化生。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讨论、PBL教学加临床见习等方法进行教学。计

17、划学时 2学时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具有对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征进行认识,并对消化性溃疡进行诊断的技能,逐步培养同学们提高对消化性溃疡的识别能力,注意防范消化性溃疡导致的癌变,提高学生对消化性溃疡的诊疗处置能力。第三节 肝硬化目的要求 1.了解肝硬化的病因及发病机理改变。2.掌握肝硬化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3.熟悉肝硬化的防治原则及具体治疗药物。教学内容 1.概述。2.肝硬化的病因与发病机理;肝硬化的发病机理和病理改变是本章内容的难点。3.临床表现:分代偿期和失代偿期,主要是失代偿期的表现,其中肝功能减退和门脉高压症表现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4.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肝功能检查

18、,B超,磁共振等。5.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胆石症,感染,肝肾综合征,原发性肝癌,肝性脑病等。6.诊断与鉴别诊断是本章内容的教学重点。6.1诊断:包括确定有无肝硬化、寻找肝硬化的原因、肝功能分级等。6.2鉴别诊断:引起腹水的疾病,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其它疾病等。7.治疗:保护或改善肝功能;对门静脉高压和其并发症进行治疗;手术及对患者的教育等。8.预防。对患者进行教育,包括休息、酒精药物、进食等进行教育,并定期复查,防止有并发症。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讨论、PBL教学加临床见习等方法进行教学。计划学时 4学时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具有对肝硬化的临床特征进行认识,

19、并对肝硬化进行诊断的技能,逐步提高同学们对肝硬化的诊治能力,注意防范肝硬化导致的癌变,提高学生对肝硬化的患者的教育和沟通能力。第四节 急性胰腺炎目的要求 1.了解急性胰腺炎的病因及发病机理改变。2.掌握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3.熟悉急性胰腺炎的防治原则及具体治疗药物。教学内容 1.概述。2.急性胰腺炎的病因与发病机理;急性胰腺炎的发病机理和病理改变是本章内容的难点。3.临床表现:分轻型和重型急性胰腺炎,其中重症胰腺炎临床表现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4.实验室及其他检查:淀粉酶、脂肪酶、腹部超声、腹部CT等。5.并发症:肠麻痹,腹膜炎,休克,肝损害等。6.诊断与鉴别诊断是本章内容的教

20、学重点。6.1诊断: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及相关辅助检查确定胰腺炎的诊断。6.2鉴别诊断:胆石症、消化性溃疡、心肌梗死、急性肠梗阻等。7.治疗:寻找并去除病因,控制炎症。包括监护,各器官支持,减少胰液分泌,镇痛,预防和抗感染,营养支持等及对患者的教育等。8.预防。对患者进行教育,包括休息、进食等进行教育,并定期复查,积极治疗胆道胰腺疾病,严格戒酒。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讨论、PBL教学加临床见习等方法进行教学。计划学时 2学时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具有对胰腺炎的临床特征进行认识,并对胰腺炎进行诊断的技能,逐步提高同学们对急性重症胰腺炎的诊治能力,注意防范急性胰

21、腺炎导致的各种并发症,提高学生对胰腺炎的患者的教育和沟通能力。第十章 血液与造血系统疾病第一节 缺铁性贫血目的要求 1.了解缺铁性贫血的病因、发病机制。2.掌握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3.熟悉缺铁性贫血的防治原则及具体治疗药物。教学内容 1.概述。2.缺铁性贫血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其中病因与发病机制是本章教学的难点。3.临床表现:贫血的表现和组织缺铁的表现为主的临床表现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4.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血常规、骨髓象、铁代谢、血清转铁蛋白受体测定等。5.并发症。6.诊断与鉴别诊断是本章内容的教学重点。6.1诊断:根据病因、症状、体征及相关辅助检查确定诊断。6.2鉴别诊断:和

22、海洋性贫血、慢性病性贫血、转铁蛋白缺乏症进行鉴别。7.治疗:病因治疗、补铁治疗等。8.预防。重点的营养保障方面的预防,做好慢性病的防治。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讨论、PBL教学加临床见习等方法进行教学。计划学时 2学时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具有对缺铁性贫血的临床特征进行认识,并对缺铁性贫血进行诊断的技能,逐步提高同学们对缺铁性贫血的诊治能力和各种导致缺铁性贫血的危险因素,提高学生对该疾病患者的教育和沟通能力。第二节 再生障碍性贫血目的要求 1.了解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发病机制。2.掌握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3.熟悉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防治原则

23、及具体治疗药物。教学内容 1.概述。2.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其中病因与发病机制是本章教学的难点。3.临床表现:以贫血、感染、出血特征的临床表现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4.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血常规、骨髓象等。5.并发症。6.诊断与鉴别诊断是本章内容的教学重点。6.1诊断:根据血常规及骨髓象确定诊断。6.2鉴别诊断: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进行鉴别。7.治疗:支持治疗;针对发病机制的治疗等。8.预防。加强劳动和生活环境保护,避免暴露于各种射线,不过量接触有毒化学物质,尽量少用或不用损伤骨髓的药物。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讨论、PBL教学加临床见习等方法

24、进行教学。计划学时 2学时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具有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特征进行认识,并对再生障碍性贫血进行诊断的技能,逐步提高同学们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治能力和各种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加重因素,提高学生对该疾病患者的教育和沟通能力。第三节 白血病目的要求 1.了解白血病的病因、发病机制。2.掌握白血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3.熟悉白血病的防治原则及具体治疗药物。教学内容 1.概述。2.白血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白血病的流行病学现状,其中白血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是本章教学的难点。3.临床表现:以骨髓象受抑制和白血病细胞增殖浸润为特征的临床表现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4.实验室

25、及其他检查:血常规、骨髓象、细胞化学检查、免疫学检查、血液生化改变等。5.并发症。6.诊断与鉴别诊断是本章内容的教学重点。6.1诊断:根据临床表现、血象和骨髓象特点确定诊断。6.2鉴别诊断: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巨幼细胞贫血、感染引起的白细胞异常进行鉴别。7.治疗:一般治疗(紧急处理高白细胞血症,防治感染,成分输血支持)抗白血病治疗等。8.预防。加强劳动和生活环境保护,避免暴露于各种射线,不过量接触有毒化学物质,尽量少用或不用损伤骨髓的药物。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讨论、PBL教学加临床见习等方法进行教学。计划学时 4学时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具有对白血病的临床

26、特征进行认识,并对白血病进行诊断的技能,逐步提高同学们对白血病的诊治能力和各种导致白血病的加重因素,提高学生对该疾病患者的教育和沟通能力。 第四节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目的要求 1.了解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因。2.掌握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3.熟悉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防治原则及具体治疗药物。教学内容 1.概述。2.临床表现:以皮肤紫癜为主的特征性的临床表现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尿常规、血小板计数、肾功能检查等。4.诊断与鉴别诊断是本章内容的教学重点。4.1诊断:根据临床表现、血小板计数和凝血功能等特点确定诊断。4.2鉴别诊断:其

27、它疾病引起的皮肤紫癜进行鉴别。5.治疗:消除致病因素、一般治疗、糖皮质激素、对症治疗等。6.预防。加强劳动和生活环境保护,避免各种有毒化学物质和过敏源的接触等。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讨论、PBL教学加临床见习等方法进行教学。计划学时 2学时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具有对紫癜性疾病的临床特征进行认识,并对紫癜性疾病进行诊断的技能,逐步提高同学们对紫癜性疾病的诊治能力和各种导致淋巴瘤的加重因素,提高学生对该疾病患者的教育和沟通能力。 第十一章 泌尿与男性生殖系统疾病第一节 肾小球肾炎目的要求 1.了解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2.掌握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及

28、鉴别诊断3.熟悉肾小球肾炎的防治原则及具体治疗药物。教学内容 1.概述。2.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3.临床表现:以尿检异常合并水肿、高血压、伴或不伴肾功能异常为特征的临床表现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4.实验室及其他检查:尿检异常,免疫学检查,肾功能检查,穿刺活检等。5.诊断与鉴别诊断是本章内容的教学重点。5.1诊断: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及相关辅助检查确定诊断。5.2鉴别诊断:各种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和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的鉴别。6.治疗:一般治疗,对症治疗,免疫抑制治疗等。7.预防。对患者进行教育,包括休息、进食等进行教育,并定期复查。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讨论、PBL教学加临床见

29、习等方法进行教学。计划学时 2学时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具有对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特征进行认识,并对肾小球肾炎进行诊断的技能,逐步提高同学们对肾小球疾病的诊治能力,提高学生对该疾病患者的教育和沟通能力。第二节 肾病综合征目的要求 1.了解肾病综合征的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2.掌握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3.熟悉肾病综合征的防治原则及具体治疗药物。教学内容 1.概述。2.肾病综合征的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其中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是本章教学的难点。3.临床表现:以大量蛋白尿和低白蛋白血症为特征的“三高一低”为特征的临床表现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4.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30、尿检异常,免疫学检查,肾功能检查,穿刺活检等。5.并发症:感染、血栓栓塞、急性肾损害等。6.诊断与鉴别诊断是本章内容的教学重点。6.1诊断: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及相关辅助检查确定诊断。6.2鉴别诊断:和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的鉴别。7.治疗:一般治疗,对症治疗,免疫抑制治疗,中医中药治疗等。8.预防。对患者进行教育,包括休息、进食等进行教育,并定期复查。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讨论、PBL教学加临床见习等方法进行教学。计划学时 2学时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具有对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特征进行认识,并对肾病综合征进行诊断的技能,逐步提高同学们对肾病综合征的诊治能力,提高学生

31、对该疾病患者的教育和沟通能力。第三节 尿路感染目的要求 1.了解尿路感染的病因、发病机理。2.掌握尿路感染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3.熟悉尿路感染的防治原则及具体治疗药物。教学内容 1.概述。2.尿路感染的流行病学现状、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其中病因与发病机制是本章教学的难点。3.临床表现:以肾盂肾炎和膀胱炎为代表的临床表现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4.实验室及其他检查:尿液检查、尿细菌学检查、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等。5.并发症:肾乳头坏死、肾周脓肿。6.诊断与鉴别诊断是本章内容的教学重点。6.1诊断: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及相关辅助检查确定诊断。6.2鉴别诊断:和尿道综合征、肾结核、慢性肾小

32、球肾炎的鉴别。7.治疗:一般治疗,抗感染治疗等。8.预防。对患者进行教育,包括饮水、休息等进行教育,并定期复查。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讨论、PBL教学加临床见习等方法进行教学。计划学时 2学时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具有对尿路感染的临床特征进行认识,并对尿路感染进行诊断的技能,逐步提高同学们对尿路感染的诊治能力,提高学生对该疾病患者的教育和沟通能力。 第四节 慢性肾衰竭目的要求 1.了解慢性肾衰竭的病因、发病机制。2.掌握慢性肾衰竭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3.熟悉慢性肾衰竭的防治原则及具体治疗药物。教学内容 1.概述。2.慢性肾衰竭的病因、分类、发病机制。

33、其中病因与发病机制是本章教学的难点。3.临床表现:根据不同分期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其中以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和全身多系统损害为主的临床表现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4.实验室及其他检查:尿液检查、肾功能、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等。5.并发症。6.诊断与鉴别诊断是本章内容的教学重点。6.1诊断:根据病因、症状、体征及相关辅助检查确定诊断。6.2鉴别诊断:和肾前性肾损伤和急性肾损伤进行鉴别。7.治疗:有效治疗原发病,去除肾功恶化因素,维持体液平衡,治疗并发症,肾脏替代治疗等。8.预防。积极治疗原发病、及早发现肾损害的危险因素,避免肾毒性药物的应用。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讨论、PBL教学加临床

34、见习等方法进行教学。计划学时 2学时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具有对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特征进行认识,并对慢性肾衰竭进行诊断的技能,逐步提高同学们对慢性肾衰竭的诊治能力和各种导致慢性肾衰竭的危险因素,并对肾脏替代治疗技术有着一定的认识,提高学生对该疾病患者的教育和沟通能力。 第七篇 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第一节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目的要求 1.了解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病因、发病机制。2.掌握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3.熟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防治原则及具体治疗药物。教学内容 1.概述。2.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病因与发病机制是本章教学的难点。3

35、.临床表现:以高甲状腺素血症、代谢亢进和浸润性突眼等为特征性的临床表现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4.实验室及其他检查:甲状腺功能检查、甲状腺影像学检查、CT、MRI等。5.并发症:甲状腺危象、甲亢心等。6.诊断与鉴别诊断是本章内容的教学重点。6.1诊断:根据甲状腺毒症及相关的临床表现来确定诊断。6.2鉴别诊断:其它疾病引起的甲状腺毒症进行鉴别。7.治疗:抗甲状腺治疗、碘131治疗、手术治疗及其它治疗等。8.预防。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讨论、PBL教学加临床见习等方法进行教学。计划学时 4学时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具有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临床特征进行认识,并对甲状腺

36、功能亢进症进行诊断的技能,逐步提高同学们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诊治能力和各种导致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加重因素,提高学生对该疾病患者的教育和沟通能力。第二节 糖尿病目的要求 1.了解糖尿病的病因、发病机制。2.掌握糖尿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3.熟悉糖尿病的防治原则及具体治疗药物。教学内容 1.概述。2.糖尿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糖尿病的分型、糖尿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是本章教学的难点。3.临床表现:以代谢率紊乱症候群为特征的临床表现是糖尿病的临床表现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4.实验室及其他检查:糖代谢检查、胰岛细胞功能检查、并发症的检查等。5.并发症:急性严重代谢紊乱、感染性疾病、慢性并发症:微血管病

37、变(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大血管病变(动脉粥样硬化)、神经系统并发症、糖尿病族等。6.诊断与鉴别诊断是本章内容的教学重点。6.1诊断:血糖升高并相应的临床表现来确定诊断(糖尿病诊断标准)。6.2鉴别诊断:与其它疾病引起尿糖阳性等进行鉴别。7.治疗:糖尿病健康教育、医学营养治疗、运动治疗、病情检测、高血糖的药物治疗、并发症的防治等。8.预防:提倡合理膳食、经常运动、防止肥胖等。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讨论、PBL教学加临床见习等方法进行教学。计划学时 4学时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具有对糖尿病的临床特征进行认识,并对糖尿病进行诊断的技能,逐步提高同学们对糖尿病

38、的诊治能力和各种导致糖尿病和各种并发症的加重因素,提高学生对该疾病患者的教育和沟通能力。 第三节 类风湿性关节炎目的要求 1.了解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发病机制。2.掌握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3.熟悉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防治原则及具体治疗药物。教学内容 1.概述。2.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3.临床表现:以关节损害及其它相应脏器损害为特征的临床表现是本章教学的重点。4.实验室及其他检查:急性炎症反应指标、免疫学指标、链球菌感染指标、关节影像学检查等。5.并发症。6.诊断与鉴别诊断是本章内容的教学重点。6.1诊断:根据关节损害和其它关节外的损害及其相关临床表现和免疫学指标

39、来确定诊断。6.2鉴别诊断:RA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进行鉴别。7.治疗:一般性治疗、药物治疗、其它治疗等。8.预防。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讨论、PBL教学加临床见习等方法进行教学。计划学时 2学时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具有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特征进行认识,并对类风湿性关节炎进行诊断的技能,逐步提高同学们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治能力和各种导致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加重因素,提高学生对该疾病患者的教育和沟通能力。第四节 系统性红斑狼疮目的要求 1.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因、发病机制。2.掌握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3.熟悉系统性

40、红斑狼疮的防治原则及具体治疗药物。教学内容 1.概述。2.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其中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因与发病机制是本章教学的难点。3.临床表现:以皮肤粘膜损害、相关脏器损害、免疫学异常为特征的临床表现是本章教学的重点。4.实验室及其他检查:一般检查、自身抗体检查、脏器病理活检、X线及影像学检查等。5.并发症。6.诊断与鉴别诊断是本章内容的教学重点。6.1诊断:根据SLE分类标准进行诊断,同时结合相应的临床表现和免疫学指标来确定诊断。6.2鉴别诊断:与其它结缔组织病进行鉴别。7.治疗:一般性治疗、对症治疗、免疫抑制治疗等。8.预防。注意在病程中预防狼疮的复发。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

41、多媒体影视课件、讨论、PBL教学加临床见习等方法进行教学。计划学时 4学时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具有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特征进行认识,并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进行诊断的技能,逐步提高同学们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治能力和各种导致系统性红斑狼疮复发的加重因素,提高学生对该疾病患者的教育和沟通能力。 教学时数分配表序号教学内容理论讲授见习实验讨论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22急性气管支气管炎224支气管哮喘227肺结核4小结呼吸系统疾病 共计1048心力衰竭429高血压病4211冠心病42小结心血管系统疾病 共计12614胃炎215消化性溃疡2217肝硬化4218急性胰腺炎2小结消化系统疾病 共

42、计10426缺铁性贫血2227再生障碍性贫血228白血病430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小结 血液系统疾病 共计10220肾小球肾炎221肾病综合征2223尿路感染225慢性肾衰竭22小结泌尿系统疾病 共计8431甲状腺功能亢进症4233糖尿病4235类风湿性关节炎2236系统性红斑狼疮4小结内分泌代谢系统疾病 共计146合计6426教学参考书目1、内科学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供8年制或7年制专业使用),王吉耀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内科学(第7版)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陆再英、钟南山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3、实用内科学(第14版)陈

43、灏珠、林果为、王吉耀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4、内科学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徐蓉娟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使用说明1、本大纲与陕西中医学院制定的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2012版)相配套,供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教学使用,可以同时供康复医学专业使用。2、应用心理学及康复医学专业使用本大纲时,侧重临床表现及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内容。3、临床医学概要为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的专业必修科,为临床课程中的主干课程,亦是各门临床课程的基础和重点,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与基础课程如诊断学、病理学等的衔接,同时应注意为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等课程的学习打好临床思维和诊疗处置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