胁痛黄疸积聚鼓胀学习课件

上传人:树美 文档编号:144606923 上传时间:2022-08-27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93.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胁痛黄疸积聚鼓胀学习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胁痛黄疸积聚鼓胀学习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胁痛黄疸积聚鼓胀学习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资源描述:

《胁痛黄疸积聚鼓胀学习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胁痛黄疸积聚鼓胀学习课件(3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松原市中医院传统疗法治疗中心学习材料 赵东奇2022-8-26胁痛学习课件【概说】一、 概念胁痛是一侧或两侧胁肋部位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腋以下谓之胁,其骨为肋”二、沿革(一)内经明确指出胁痛属肝胆病变。(二)后世医家对胁痛认识逐趋完善。三、讨论范围多见于现代医学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胰腺炎、神经官能症、肋间神经痛、软组织挫扭伤及部分胸膜炎。黄疸型肝胆疾病、肝硬化腹水、肝癌等病症虽伴见胁痛,但病情复杂,宜参照有关篇章辨治。【病因病机】一、病因1情志不遂肝郁气滞络脉失和2跌仆损伤瘀血停留阻塞胁络3饮食所伤积湿生热肝胆失疏4外感湿热邪郁少阳经气失疏5劳欲久病阴血不足肝络失养二、病机(一)基

2、本病机为肝络失和,病理变化有“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之分。(二)病理因素以气滞、湿热、血瘀为主,三者常以气滞为先,各种病理因素常相互兼夹,相为因果。(三)病位以肝胆为主,可涉及脾胃、肾。(四)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别,然以实证属多。情志不遂肝郁气滞 跌仆损伤瘀血停留 饮食所伤积湿生热 外感湿热邪郁少阳导致气滞、血瘀、湿热内蕴 肝胆络脉失疏(实证)导致胁痛劳欲久病阴血不足,肝胆络脉失养(虚证)导致胁痛【诊查要点】一、诊断依据(一)以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表现。(二)可兼胸闷、腹胀、嗳气、急躁、易怒、口苦纳呆等症。(三)常用情志失调、跌仆损伤、饮食不节、外感湿热或劳欲久病等病史。二、病证鉴别:与悬饮

3、鉴别。悬饮胁痛为饮留胁下,胸胁胀痛,持续不已,伴见咳嗽,咯痰,咳嗽或呼吸时疼痛加重,喜向病侧睡卧,患侧胁间饱满,叩扣浊音,或兼发热,一般不难鉴别。三、相关检查。检测肝功能以了解肝损害情况;检测肝炎病毒指标,有助于肝炎的诊断和分型。B超、CT、MRI是肝胆结石、肝硬化、胆囊炎、脂肪肝等疾病重要诊断依据,血脂、血浆蛋白等是脂肪肝、肝硬化的辅助诊断指标。血脂甲球蛋白、碱性磷酸酶等是筛查肝胆肿瘤的参考依据。【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一)辨在气在血气郁多见胀痛,痛处不定,症状波动与情绪有关;血瘀多见刺痛,痛处不移,疼痛持续不已,局部拒按,入夜痛甚。(二)辨属虚属实实证以气滞、血瘀、湿热为主,多病程短,来

4、势重,疼痛较重而拒按,脉实有力。虚证多为阴血不足,其痛隐隐,绵绵不休,病程长,来势缓,伴阴血亏耗之证。二、治疗原则以“通则不痛”为原则,实者理气、活血,清热化湿通络;虚者滋阴柔肝,补中寓通。三、证治分类(一)肝气郁结证1症状主症: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引及胸背肩臂,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兼症:胸闷腹胀,嗳气,纳减,口苦。舌脉:舌苔薄白,脉弦。2病机:肝失条达,气机郁滞,络脉失和。3治法:疏肝理气。4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5常用药:柴胡、枳壳、香附、川栋子疏肝理气止痛白芍、甘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川芎、郁金活血行气通络6加减:胁痛甚,可加青皮、延胡增强理气止痛之力。气郁化火,加山栀、丹皮、黄

5、芩、夏枯草。郁火伤阴、酌配枸杞、菊花、丹皮、山栀。胃失和降,加半夏、陈皮、旋复花。(二)肝胆湿热证1症状主症:胁痛胀痛或灼热疼痛。兼症:口苦口粘,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或身目发黄,身热恶寒。舌脉: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2病机:湿热蕴结,肝胆失疏,络脉失和。3治法:清热利湿。4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加减。5常用药龙胆草清利肝胆湿热山栀、黄芩清肝泻火川栋子、枳壳、延胡索疏肝理气止痛泽泻、车前子渗湿清热6加减兼发热、黄疸,加茵陈、黄柏。腹胀便溏,加大黄、芒硝。砂石滞胆,加金钱草、海金砂、郁金、硝石矾石散。呕吐蛔虫、乌梅丸安蛔,再予驱虫。(三)瘀血阻络证1症状主症:胁肋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

6、入夜痛甚。兼症:胁下或见症块。舌脉:舌质紫暗,脉沉涩。2病机:瘀血停著,肝络痹阻。3治法:祛瘀通络。4代表方: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加减。5常用药:当归、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柴胡、枳壳疏肝理气止痛。五灵脂、延胡索散瘀活血止痛。三七活血通络、去瘀生新。6加减:跌打损伤积瘀肿痛,加炮山甲、酒军、瓜蒌根破瘀散结止痛。胁下积块,酌加三棱、莪术、地鳖虫破瘀散结消积,或配用鳖甲煎丸。(四)肝络失养1症状:主症:胁肋隐痛,悠悠不休,遏劳加重。兼症: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舌脉:舌红少苔,脉细弦数。2病机:肝肾阴亏,精血耗伤。3治法:养阴柔肝。4代表方:一贯煎加减。5常用药:生地、枸杞、

7、黄精、沙参、麦冬滋阴柔肝。当归、白芍、甘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川栋子、延胡索理气和络止痛。6加减:心烦不寐,加酸枣仁、炒栀子、合欢皮。头昏目眩,加菊花、女贞子、熟地。阴虚火旺,加黄柏、知母、地骨皮。【预防调护】一、预防调节情志,保持心情舒畅;调理饮食,勿过食甘肥辛辣酒热;避免外邪,防止湿热乘客;增强体质,避免外伤。二、调护已患胁痛者注意休息,防止过劳;饮食清淡,忌食甘肥酒热;舒达情志,以使肝气流畅;积极治疗,促使早日康复。【结语】一、胁痛是以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的病证。二、病因有情志不遂,跌仆损伤,饮食不节,外感湿热,劳欲久病。基本病机为肝络失和,实证为肝气郁结,瘀血停滞,肝胆湿热,邪阻肝络

8、,不通则痛;虚证为阴血不足,肝络失养,不荣则痛。病位主要在肝胆,与脾胃肾相关。三、辨证应辨在气、在血,属虚属实。治疗以“通则不痛”为原则,实者理气、活血、清热化湿通络;虚者滋阴柔肝,补中寓通。四、临证常分肝气郁结、肝胆湿热、瘀血阻络、肝络失养四个证型治疗,各证型之间可以兼夹转化。【临证备要】一、胁痛治疗宜疏肝柔肝并举,以防辛燥劫阴之弊。二、辨证结合辨病,配合针对性药物。黄疸学习课件【概说】一、 概念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症状的病证,其中尤以目睛黄染为主要特征。二、沿革(一)内经提出黄疸病名与主症,但未进行分类。(二)金匮分立“五疸”,对病机、症状进行探讨,并创制茵陈蒿汤等方剂治疗。(

9、三)伤寒微旨论详述了阴黄证治,卫生宝鉴将阳黄与阴黄辨证施治系统化。三、名词解释:阳黄、阴黄、急黄、胆黄、瘟黄。四、讨论范围本病证与现代医学“黄疸”含义相同。临床常用于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胆囊炎、胆石症等疾病。【病因病机】一、病因(一)外感湿热、疫毒外感湿热内蕴中焦,壅塞肝胆外感疫毒热毒炽盛,内及营血(二)内伤饮食、劳倦酒热甘肥 饮食不洁导致脾运失职,积湿蕴热饥饱生冷 劳倦太过 病后伤正导致脾阳受损,寒湿内生(三)病后续发胁痛、症积或其它疾病导致瘀血阻滞,湿热残留二、病机(一)病理因素有湿邪、热邪、寒邪、疫毒、气滞、瘀血六种,但其中以湿为主。(二)病位重要在脾胃肝胆,亦可充斥三焦,内蒙心窍。(三

10、)主要病机为湿邪(湿热为主)困遏脾胃:壅塞肝胆,疏泄失常,胆汁泛溢。(四)病理表现有湿热和寒湿两端。(五)病理转化:阳黄、急黄、阴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一)目黄、肤黄、小便黄,其中目睛黄染为本病的重要特征。(二)常伴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胁痛腹胀等症状。(三)常有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酒食不节,或有胁痛、癥积等病史。二、病证鉴别 (一)黄疸与萎黄黄疸与萎黄都有皮肤发黄的表现,但二者病因病机与症状特点不一。黄疸发病与感受外邪、饮食劳倦或病后有关,其病机为湿滞脾胃,肝胆失疏,胆汁外溢;其症状以目睛黄染为特点,小便色黄。萎黄之病因与饥饱劳倦、食滞虫积或病后失血有关,其病机

11、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肌肤失养;其主症为肌肤萎黄不泽,目睛及小便不黄,常伴头昏倦怠,心悸少寐,纳少便溏等症状。(二)阳黄与阴黄临证应根据黄疸的色泽,并结合症状、病史予以辨别。阳黄黄色鲜明,发病急,病程短,常伴身热,口干苦、舌苔黄腻、脉象弦数。急黄为阳黄之重症,病情急聚,疸色如金,兼见神昏、发斑、出血等危象。阴黄黄色晦暗,病程长、病势缓,常伴纳少、乏力、舌淡、脉沉迟或细缓。三、相关检查血清总胆红素能准备地反映黄疸的程度,结合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定量对鉴别黄疸类型有重要意义。总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增高见于溶血性黄疸,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增高见于阻塞性黄疸,而三者均增高见于肝细胞性黄疸。尿胆红素及尿

12、胆原检查亦有助鉴别。此外,肝功能、肝炎病毒指标、B超、CT、MRI、胃肠钡餐检查、消化道纤维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肝穿刺活检均有利于确定黄疸的原因。【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黄疸的辨证,应以阴阳为纲,阳黄以湿热疫毒为主,其中有热重于湿、湿重于热、胆腑郁热与疫毒炽盛的不同;阴黄以脾虚寒湿为主,注意有无血瘀。临证应根据黄疸的色泽,结合病史、症状,区别阳黄与阴黄。二、治疗要点黄疸的治疗大法,主要为化湿邪,利小便。化湿可以退黄,湿热当清热化湿,必要时还应通利腑气;寒湿应健脾温化。利小便,主要通过淡渗利湿,达到退黄的目的。金匮要略说:“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急黄热毒炽盛,邪入心营者,又当以清热解毒,凉营

13、开窍为主;阴黄脾虚湿滞者,治以健脾养血,利湿退黄。 (一)阳黄 1热重于湿证 (1)症状:主症: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兼症:发热口渴,或见心中懊忄农 ,腹部胀闷,口干而苦,恶心呕吐,小便短少黄赤,大便秘结。舌脉:舌苔黄腻,脉象弦数。(2)病机:湿热熏蒸,困遏脾胃,壅滞肝胆,胆汁泛溢。(3)治法:清热通腑,利湿退黄。(4)代表方:茵陈蒿汤加减。(5)常用药:茵陈蒿清热利湿退黄之要药;栀子、大黄、黄柏、连翘、垂盆草、蒲公英清热泻下;茯苓、滑石、车前草利湿清热(6)加减:如胁痛较甚,可加柴胡、郁金、川楝子、延胡索等疏肝理气止痛;如热毒内盛,心烦懊忄农,可加黄连、龙胆草、以增强清热解毒作用;如恶心呕吐,

14、可加橘皮、竹茹、半夏等和胃止呕。2湿重于热证(1)症状:主症:身目俱黄,黄色不及前者鲜明。兼症:头重身困,胸脘痞满,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或大便溏垢,舌苔厚腻微黄。舌脉:脉象濡数或濡缓。 (2)病机:湿遏热伏,中焦受困,胆汁不循常道,溢于肌肤。(3)治法: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4)代表方: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加减。(5)常用药:藿香、白蔻仁、陈皮芳香化浊,行气悦脾;茵陈蒿、车前子、茯苓、苡仁、黄芩、连翘利湿热退黄。(6)加减:如湿阻气机,胸腹痞胀,呕恶纳差等症较著,加苍术、厚朴、半夏,以健脾燥湿,行气和胃。如邪郁肌表,寒热头痛,宜先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疏表清热,利湿退黄,药如麻黄、藿香疏

15、表化湿,连翘、赤小豆、生梓白皮清热利湿解毒,甘草和中。3胆腑郁热证(1)症状主症:身目发黄,黄色鲜明。兼症:上腹右胁胀闷疼痛,牵引肩背,身热不退,或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呕吐呃逆,尿黄赤,大便秘。舌脉:苔黄舌红,脉弦滑数。(2)病机:湿热砂石郁滞,脾胃不和,肝胆失泄,胆汁泛溢肌肤。(3)治法:疏肝泄热,利胆退黄。(4)代表方:大柴胡汤加减。本方有疏肝利胆,通腑泄热的作用,适用于肝胆失和,胃腑结热之证。(5)常用药:柴胡、黄芩、半夏和解少阳,和胃降逆;大黄、枳实通腑泄热;郁金、佛手、茵陈、山栀疏肝利胆退黄;白芍、甘草缓急止痛。(6)加减:若砂石阻滞,可加金钱草、海金砂、玄明粉利胆化石;恶心呕逆明显

16、,加厚朴、竹茹、陈皮和胃降逆。 4疫毒炽盛证(急黄) (1)症状主症:发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其色如金,皮肤搔痒。兼症:高热口渴,胁痛腹满,神昏谵语,烦躁抽搐,或见衄血、便血,或肌肤瘀斑。舌脉:舌质红绛,苔黄而燥,脉弦滑或数。 (2)病机:湿热疫毒炽盛,深入营血,内陷心肝。(3)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开窍。(4)代表方:千金犀角散加味。(5)常用药:犀角(用水牛角代)、黄连、栀子、大黄、板蓝根、生地、玄参、丹皮清热凉血解毒;茵陈、土茯苓利湿热清退黄。(6)加减:如神昏谵语,加服安宫牛黄丸以凉开透窍;如动风抽搐者,加用钩藤、石决明,另服羚羊角粉或紫雪丹,以熄风止痉;如衄血、便血、肌肤瘀斑重者,可加

17、黑地榆、侧柏叶、紫草、茜根炭等凉血止血;如腹大有水,小便短少不利,可加马鞭草、木通、白茅根、车前草,并另吞琥珀、蟋蟀、沉香粉,以通利小便。 (二)阴黄 1寒湿阻遏证 (1)症状:主症:身目俱黄,黄色晦暗,或如烟熏。兼症:脘腹痞胀,纳谷减少,大便不实,神疲畏寒,口淡不渴。舌脉:舌淡苔腻,脉濡缓或沉迟。(2)病机:中阳不振,寒湿滞留,肝胆失于疏泄,胆汁外溢肌肤。(3)治法:温中化湿,健脾和胃。(4)代表方:茵陈术附汤加减。本方温化寒湿,用于寒湿阻滞之阴黄。(5)常用药:附子、白术、干姜温中健脾化湿;茵陈、茯苓、泽泻、猪苓利湿退黄。(6)加减:若脘腹胀满,胸闷、呕恶显著,可加苍术、厚朴、半夏、陈皮。

18、若湿浊不清,气滞血结,胁下症结疼痛,腹部胀满,肤色苍黄或黧黑,可加服硝石矾石散。2脾虚湿滞证(1)症状:主症:面目及肌肤淡黄,甚则晦暗不泽。兼症:肢软乏力,心悸气短,大便溏薄。舌脉:舌质淡、苔薄,脉濡细。(2)病机:黄疸日久,脾失健运,气血亏虚,湿滞残留。(3)治法:健脾养血,利湿退黄。(4)代表方:黄芪建中汤加减。本方可温中补虚,调养气血,适用于气血亏虚,脾胃虚寒之证。(5)常用药:黄芪、桂枝、生姜、白术益气温中;当归、白芍、甘草、大枣补养气血;茵陈、茯苓利湿退黄。(6)加减:如气虚乏力明显者,应重用黄芪,并加党参,以增强补气作用;畏寒,肢冷,舌淡者,宜加附子温阳祛寒;心悸不宁,脉细而弱者,

19、加熟地、首乌、酸枣仁等补血养心。(三)黄疸消退后的调治黄疸消退,仍须根据病情继续调治。1湿热留恋证症状:脘痞腹胀,胁肋隐痛,饮食减少,口中干苦,小便黄赤,苔腻,脉濡数。病机:湿热留恋,余邪未清。治法:清热利湿。代表方:茵陈四苓散加减。常用药:茵陈、黄芩、黄柏清热化湿;茯苓、泽泻、车前草淡渗分利;苍术、苏梗、陈皮化湿行气宽中。2肝脾不调证症状:脘腹痞闷,肢倦乏力,胁肋隐痛不适,饮食欠香,大便不调,舌苔薄白,脉来细弦。病机:肝脾不调,疏运失职。治法:调和肝脾,理气助运。代表方:柴胡疏肝散或归芍六君子汤加减。前方偏重于疏肝理气,用于肝脾气滞者;后方偏重于调养肝脾,用于肝血不足,脾气亏虚者。常用药:当

20、归、白芍、柴胡、枳壳、香附、郁金养血疏肝;党参、白术、茯苓、山药益气健脾;陈皮、山楂、麦芽理气助运。3气滞血瘀证症状:胁下结块,隐痛、刺痛不适,胸胁胀闷,面颈部见有赤丝红纹,舌有紫斑或紫点,脉涩。病机:气滞血瘀,积块留着。治法: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代表方:逍遥散合鳖甲煎丸。常用药:柴胡、枳壳、香附疏肝理气;当归、赤芍、丹参、桃仁、莪术活血化瘀。并服鳖甲煎丸,以软坚消积。【预防调护】黄疸要针对不同病因予以预防。要讲究卫生,避免不洁食物,注意饮食节制,勿过嗜辛热甘肥食物,应戒酒类饮料。对有传染性的病人,从发病之日起至少隔离30-45天,并注意餐具消毒。注射用具及手术器械宜严格消毒,避免血液制品的污

21、染,防止血液途径传染。注意起居有常,不妄作劳,顺应四时变化,以免正气损伤,邪气乘袭。有传染性的黄疸病流行期间,可进行预防服药。本病的调护,在发病初期,急黄患者须绝对卧床,恢复期和转为慢性久病患者,可适当参加体育活动。保持心情愉快舒畅,有助于病情康复。进食富于营养而易消化的饮食,以补脾益肝;禁食辛热、油腻、酒辣之品,防止助湿生热,碍脾运化。密切观察脉证变化,若出现黄疸加深,或出现斑疹吐衄,神昏痉厥,应考虑热毒耗阴动血,邪犯心肝,属病情恶化之兆;如出现脉象微弱欲绝,或散乱无根,神志恍惚,烦躁不安,为正气欲脱之征象,均须及时救治。【结语】黄疸以是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症状的病证,目睛黄染为本病重要

22、特征。病因有外感湿热疫毒和内伤饮食劳倦或它病续发。病理因素有湿邪、热邪、寒邪、疫毒、气滞、瘀血六种,以但以湿邪为主。湿邪困遏脾胃,壅塞肝胆,疏泄不利,胆汁泛溢,是黄疸形成的主要病机。黄疸的辨证应以阴阳为纲,治疗大法为化湿邪、利小便。阳黄当清化,热重于湿证予清热通腑,利湿退黄;湿重于热证予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胆腑郁热证予疏肝泄热,利胆退黄;疫毒炽盛证即急黄,是阳黄中的危急重症,治疗当以清热解毒,凉营开窍为主。阴黄应以温化寒湿,如脾虚湿滞,宜健脾利湿。黄疸消退后仍应调治,以免湿邪不清,肝脾未复,导致黄疸复发,甚或转成症积、鼓胀。【临证备要】 1临证时,除根据黄疸的色泽、 病史、症状,辨别其属阴

23、属阳外,尚应进行有关理化检查,区分肝细胞性、阻塞性或溶血性黄疸等不同性质,明确病毒性肝炎、胆囊炎、胆结石、消化道肿瘤等疾病诊断,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2注意病程的阶段性与病证的动态变化。在黄疸的治疗过程中,应区别病证偏表与偏里、湿重与热重、阳证与阴证。阳黄有短、明、热的特征,即病程短,黄色鲜明,有烦热、口干、舌红、苔黄等热象;阴黄有长、暗、寒、虚的特征,即病程较长,黄色晦暗,常有纳少、乏力、便溏、心悸、气短等虚象和肢冷、畏寒、苔白、舌淡等寒象。应及时掌握阴黄与阳黄之间的转化。3关于大黄的应用。阳黄常选用茵陈蒿汤、栀子大黄汤及大黄硝石汤等方剂,此类方剂中均有大黄,吴又可谓“退黄以大黄为专功”。

24、茵陈与大黄协助同使用,退黄效果更好。大黄除有清热解毒、通下退黄作用外,且有止血消瘀化癥之功,不仅在急性黄疸型肝炎时可用大黄,即使慢性肝炎或肝硬化出现黄疸,亦可配伍使用大黄。4关于淤胆型肝炎的诊断治疗:淤胆型肝炎主要是以肝内胆汁淤积为特征的肝脏疾患,较常见的有病毒性、药物性、酒精中毒性、妊娠性、复发性等淤胆型肝炎,其病机特点为痰湿瘀结,肝胆络脉阻滞。本病可出现于阳黄或阴黄之中,初期多属阳黄,系湿热与痰瘀蕴结,胆汁泛溢;后期多属阴黄,为寒湿痰瘀胶结,正气渐损。治疗在参照黄疸病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常加入活血行瘀、化痰散结、利胆通络之品。此外,黄疸日久不退,只要热象不显著,即可酌加桂枝(或肉桂)、干姜、

25、附子等温通之品。有助于化痰湿,通胆络,退黄疸。正虚者宜加入补气健脾、养肝益肾药物,以扶正达邪。附:萎黄一、病证特点为肌肤淡黄干萎无光泽:两目不黄,小便色清;兼有气血亏虚症状。二、病因病机:虫积食滞或失血、久病,导致脾土虚弱,气血衰少,肌肤失养。三、治法方药:调理脾胃,益气补血,黄芪建中汤或人参养营汤加减。积聚学习课件【概说】一、概念:积聚是腹内结块,或痛或胀的病证。积属有形,结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在血分,是为脏病;聚属无形,包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在气分,是为腑病。二、历史沿革:(一)内经首先提出积聚的病名。灵抠五变篇说:“人之善病肠中积聚者,如此则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脾胃之

26、间,寒温不次,邪气稍至,蓄积留止,大聚乃起。”(二)后世不断明确积与聚在病理及临床表现上的区别。难经五十五难指出“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金匮五脏风寒积聚病进一步说明,“积者,脏病也,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仲景所制鳖甲煎丸、大黄廑虫丸至今仍为治疗积聚的临床常用方剂。景岳全书积聚篇认为积聚治疗不过四法,“曰攻曰消曰散曰补,四者而已”,并创制了化铁丹、理阴煎等新方。(三)根据积聚的临床特征,提出分期治疗的原则,同时重视综合治疗。医宗必读?积聚篇则提出了积聚分初、中、末三个阶段的治疗原则。千金方、外台秘要、医学入门等医籍,在治疗上不但采用内服药物,而且还注意运用膏药外贴、药物外熨、

27、针灸等综合疗法,使积聚的辨证施治内容益加丰富。(四)根据积聚临床特点,也有较多的名称:“症瘕”、 “癖块”、 “痃癖”、 “痞块”三、讨论范围现代医学中,凡多种原因引起的肝脾肿大,腹腔及盆腔肿瘤等,多属“积”之范畴,胃肠功能紊乱、痉挛,幽门梗阻等,则与“聚”关系较为密切。【病因病机】一、病因:(一)情志失调:情志抑郁肝气不舒气滞血瘀(二)饮食所伤 酒食不节 饥饱失宜 恣食肥厚生冷 脾运失健食滞、痰气、虫积聚证 痰浊气血搏结积证 (三)感受寒湿:寒湿侵袭脾阳不运湿痰内聚,气血瘀滞(四)病后所致:黄疸病后湿邪留恋,气血阻滞;久疟不愈湿痰凝滞,脉络痹阻;感染血吸虫肝脾不和,气血凝滞;久泻、久痢之后脾

28、气虚弱,营血运行涩滞二、病机(一)病机关键是气滞血瘀:本病病因有寒邪、湿热、痰浊、食滞、虫积等,其间又往往交错夹杂,相互并见,而终致气滞血瘀。(二)病位在肝脾:(三)病理性质初起多实,日久则虚实错杂:本病初起邪气壅实,正气未虚多属实;积聚日久病势较深,正气耗伤虚实夹杂;病至后期气血衰少,体质羸弱正虚为主。(四)病理演变:一般预后良好。少数聚证日久不愈,可以由气入血转化成积证。积聚的病理演变,与血证、黄疸、臌胀等病证有较密切的联系。情志失调 饮食不节 感受寒湿 病后导致肝脾失调寒邪 痰浊 湿热 食滞 虫积与气血互结 气机阻滞聚证气滞血结积证【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一). 腹腔内有可扪及的包

29、块。(二)常有腹部胀闷或疼痛不适等症状。(三)常有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感受寒邪或黄疸、虫毒、久疟、久泻、久痢等病史。 二、病证鉴别 (一). 积聚与痞满的鉴别痞满是指脘腹部痞塞胀满,系自觉症状,而无块状物可扪及。积聚则是腹内结块,或痛或胀,不仅有自觉症状,而且有结块可扪及。 (二).癥积与瘕聚的鉴别癥就是积,癥积指腹内结块有形可征,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多为脏病,形成的时间较长,病情一般较重;瘕即是聚,瘕聚是指腹内结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在气分,多为腑病,病史较短,病情一般较轻。 三、相关检查(一)瘕聚多属空腔脏器胃肠的炎症、痉挛、梗阻等病变。依据病史、症状、体征大致可做出诊断,必要

30、时可配合腹部X片、B超等检查。(二)癥积多为肝脾肿大、腹腔肿瘤、增生型肠结核,必须结合B超、CT、核磁共振、X片、病理组织活检及有关血液检查,以明确诊断。如积块日趋肿大,坚硬不平,应排除恶性病变。【辨证论治】一、诊治要点:辨其虚实之主次聚证多实证。积证初起,正气未虚,以邪实为主;中期,积块较硬,正气渐伤,邪实正虚,后期日久,瘀结不去,则正虚为主。二、治疗原则:(一)聚证多实,治疗以行气散结为主。(二)积证治疗宜分初、中,末三个阶段:积证初期属邪实,应予消散;中期邪实正虚,予消补兼施;后期以正虚为主,应予养正除积。医宗必读积聚曾指出:“初者,病邪初起,正气尚强,邪气尚浅,则任受攻;中者,受病渐久

31、,邪气较深,正气较弱,任受且攻且补;末者,病魔经久,邪气侵凌,正气消残,则任受补。”(三)治疗上始终要注意顾护正气,攻伐药物不可过用。三、证治分类(一)聚证1肝气郁结证(1)症状:主症 : 腹中结块柔软,攻窜胀痛,时聚时散。兼症: 脘胁胀闷不适,舌苔脉象:苔薄,脉弦等。(2)证机概要:肝失疏泄,腹中气结成块。(3)治法:疏肝解郁,行气散结。(4)方药:逍遥散、本香顺气散(沈氏尊生书木香、青皮、橘皮、甘草、枳壳、川朴、乌药、香附、苍术、砂仁、桂心、川芎)加减。前方疏肝解郁,健脾养血,适用于肝气郁结,脾弱血虚者;后方疏肝行气,温中化湿,适用于寒湿中阻,气机壅滞者。(5)常用药:柴胡、当归、白芍、甘

32、草、生姜、薄荷疏肝解郁;香附、青皮、枳壳、郁金、台乌药行气散结。(6)加减:如胀痛甚者,加川楝子、延胡索、木香理气止痛。如兼瘀象者,加玄胡、莪术活血化瘀。如寒湿中阻,腹胀、舌苔白腻者,可加苍术、厚朴、陈皮、砂仁、桂心等温中化湿。2食滞痰阻证(1)症状:主症:腹胀或痛,腹部时有条索状物聚起,按之胀痛更甚。兼症:便秘,纳呆,舌苔脉象:舌苔腻,脉弦滑等。(2)证机概要:虫积、食滞、痰浊交阻,气聚不散,结而成块。(3)治法: 理气化痰,导滞通便。(4)方药: 以六磨汤(证治准绳沉香、木香、槟榔、乌药、枳实、大黄)为主方。本方行气化痰,导滞通便,适用于痰食交阻,脘腹胀痛,胸闷气逆,大便秘结之证。(5)常

33、用药:大黄、槟榔、枳实导滞通便;沉香、木香、乌药行气化痰。(6)加减:如胀痛甚者,加川楝子、延胡索、木香理气止痛。如兼瘀象者,加玄胡、莪术活血化瘀。如寒湿中阻,腹胀、舌苔白腻者,可加苍术、厚朴、陈皮、砂仁、桂心等温化药物。(二)积证 1气滞血阻证(1)症状主症:腹部积块,固定不移,胀痛不适,质软不坚。兼症:胸胁胀满,舌苔脉象:舌苔薄,脉弦,舌有紫斑或紫点。(2)证机概要:气滞血阻,脉络不和,积而成块。(3)治法:理气消积,活血散瘀。(4)方药:金铃子散合失笑散加减。前方偏于行气活血止痛,适用于瘕积气滞血阻,疼痛不适者;也可选用大七气汤,本方重在祛寒散结,行气消瘀,适用于症积气滞血阻兼有寒象者。

34、(5)常用药:柴胡、青皮、川楝子行气止痛;丹参、延胡索、蒲黄、五灵脂活血散瘀。(6)加减:若兼烦热口干,舌红,脉细弦者,加丹皮、山栀、赤芍、黄芩等凉血清热。如腹中冷痛,畏寒喜温,舌苔白、脉缓,可加肉桂、吴萸、全当归等温经祛寒散结。2瘀血内结证(1)症状:主症:腹部积块明显,质地较硬,固定不移,隐痛或刺痛。兼症:形体消瘦,纳谷减少,面色晦暗黧黑,面颈胸臂或有血痣赤缕,女子可见月事不下。舌苔脉象:舌质紫或有瘀斑瘀点,脉细涩。(2)证机概要:瘀结成块,正气渐损,脾运不健。(3)治法:祛瘀软坚,兼调脾胃。(4)方药:膈下遂瘀汤加减,酌情配用鳖甲煎丸或六君子汤。膈下逐瘀汤重在活血行气,消积止痛,为本证的

35、主方;鳖甲煎丸(金匮要略)化瘀软坚,兼顾正气,如积块大而坚硬,可配合服用;六君子汤旨在调补脾胃,可与以上两方间服,达到攻补兼施的目的。常用药:当归、川芎、桃仁、三棱、莪术、石见穿活血化瘀消积;香附、乌药、陈皮行气止痛;人参、白术、黄精、甘草健脾扶正。(5)常用药:当归、川芎、桃仁、三棱、莪术、石见穿活血化瘀消积;香附、乌药、陈皮行气止痛;人参、白术、黄精、甘草健脾扶正。(6)加减: 如积块疼痛,加五灵脂、玄胡索、佛手片活血行气止痛。如痰瘀互结,舌苔白腻者,可加白芥子、半夏、苍术等化痰散结药物。 如积块疼痛,加五灵脂、玄胡索、佛手片活血行气止痛。3正虚瘀结证(1)症状:主症:久病体弱,积块坚硬,

36、隐痛或剧痛。兼症:饮食减少,肌肉瘦削,面色萎黄或黧黑,甚则面肢浮肿;舌苔脉象:舌质淡紫,或光剥无苔,脉细数或弦细。(2)证机概要:癥积日久,中虚失运,气血衰少。(3)治法: 补益气血,活血化瘀。(4)方药:八珍汤合化积丸加减。八珍汤补气益血,化积丸活血化瘀、软坚消积。(5)常用药:人参、白术、茯苓、甘草补气;当归、白芍、地黄、川芎益血;三棱、莪术、阿魏、瓦楞子、五灵脂活血化瘀消癥;香附、槟榔行气以活血。(6)加减:若阴伤较甚,头晕目眩,舌光无苔,脉象细数者,可加生地、北沙参、枸杞、石斛。如牙龈出血、鼻衄,酌加山栀、丹皮、白茅根、茜草、三七等凉血化瘀止血。若畏寒肢肿,舌淡白,脉沉细者,加黄芪、附

37、子、肉桂、泽泻等以温阳益气,利水消肿。【预防调护】(一)饮食有节,起居有时,注意冷暖,调畅情志,保持正气充沛,气血流畅。(二)积聚患者,更要避免饮食过量,忌食生冷油腻,以免寒湿积滞,损伤脾胃。(三)见阴伤出血者,要忌食辛辣酒热,防止进一步伤阴动血。【结语】一、概念:积与聚为腹内结块。区别言之,聚是结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者,病在气分,属腑病;积是结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者,病在血分,属脏病。 二、病因病机:积聚的病因多与情志、饮食、寒邪及黄疸、虫毒、疟疾等病后有关;病机关键是气滞血瘀,病变脏器以肝脾为主。 三、辨证治疗要点:辨证应区别邪正虚实主次。聚证多实;积证初期以实为主,中期邪实正虚,后期正虚

38、为主。聚证治疗主以理气散结;积证治疗初期宜消散,中期消补兼施,后期应养正除积。聚证肝气郁结,可用逍遥散、木香顺气丸加减;食滞痰阻者以六磨汤为主方。积证气滞血阻,以柴胡疏肝散合金铃子散加减;瘀血内结,以膈下逐瘀汤配合鳖甲煎丸、六君子汤;正虚瘀结,以八珍汤合化积丸治疗。【临证备要】一. 注意兼夹证型癥积按初中末三个阶段,可分为气滞血阻、瘀血内结、正虚瘀结三个证型,但在临床中,各个证型往往兼有郁热、湿热、寒湿、痰浊等病理表现。其中,兼郁热、湿热者尤为多见。至于正气亏虚者,亦有偏重阴虚、血虚、气虚、阳虚的不同。临证应根据邪气兼夹与阴阳气血亏虚的差异,相应地调整治法方药。二. 明确积聚的性质结合现代医学

39、检查手段明确积聚的性质,对治疗和估计预后有重要意义。如癥积系病毒性肝炎所致肝脾肿大者,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可选加具有抗病毒、护肝降酶、调节免疫、抗纤维化等作用的药物;如恶性肿瘤宜加入扶正固本、调节免疫功能以及实验筛选和临床证实有一定抗肿瘤作用的药物。三.要注意顾护正气,攻伐药物不可过用。正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说:“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聚证以实证居多,但如反复发作,脾气易损,此时需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以培脾运中。积证系日积月累而成,其消亦缓,切不可急功近利。如过用、久用攻伐之品,易于损正伤胃;过用破血、逐瘀之品,易于损络出血;过用香燥理气之品,则易耗气伤阴积热,加重病情。医宗必读积

40、聚提出的“屡攻屡补,以平为期”的原则深受医家重视。四注意其病机演变部分积聚证反复发作,气病及血,血瘀内结,可发展为症积。症积后期常可伴黄疸,或并发鼓胀,或见吐、衄、便血等症。鼓胀学习课件【概述】一、概念:臌胀是指腹部胀大,绷急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显露的病证。“臌”指腹大皮急,其状如鼓;“胀”指腹部胀满不适。臌胀两字,简要地概括了该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二、历史沿革:(一)内经首提本病病名。(二)金匮要略水气病篇之肝水、脾水、肾水,均以腹大胀满为主要表现,与臌胀类似。(三)诸病源候论认为发病与感受“水毒”有关。(四)丹溪心法提出了臌胀的主要病因病机。(五)证治要决称之为“膨脝”、“蜘蛛病”。(六)景

41、岳全书又称本病为“单腹胀”。(七)医门法律认识到癥积日久可致臌胀。(八)血证论认为“血臌”的发病与接触河中疫水,感染“水毒”有关。 三、讨论范围: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类似西医学所指的肝硬化腹水,包括血吸虫病,胆汁性、营养不良性等多种原因导致的旰硬化腹水形成期。至于其它疾病出现腹水,如结核性腹膜炎腹水,丝虫病乳糜腹水,腹腔内晚期恶性肿瘤,心肾疾病等,表现臌胀特征者,亦当按本篇内容辨证施治,同时结合辨病处理。【病因病机】一、病因(一)酒食不节:如嗜酒过度,或恣食甘肥厚腻酿湿生热,湿浊内聚,遂成臌胀。(二)情志刺激:忧思郁怒伤及肝脾,水湿内停,气、血、水壅结而成臌胀。(三)虫毒感染:虫(血吸虫)毒感

42、染阻塞经隧,气滞血瘀,清浊相混,水液停聚。(四)病后续发:如黄疸日久湿邪(湿热或寒湿)蕴阻,肝脾受损,气滞血瘀;症积不愈气滞血结,脉络壅塞,正气耗伤,痰瘀留着,水湿不化;久泻久痢气阴耗伤,肝脾受损,生化乏源,气血滞涩,水湿停留。二、病机(一)病位主要在于肝脾,久则及肾。(二)病理变化为气血水互结:由于肝脾肾三脏助能失调,气滞、血瘀、水湿内停,而致形成臌胀。故喻嘉言曾概括地说:“胀病亦不外水裹、气结、血瘀。”气、血、水三者既各有侧重,又常相互为因,错杂为病。(三)病理性质总属本虚标实,初期以实为多,后期以虚为主:本虚指肝脾肾三脏的损伤;邪实指气血水的壅结。一般初起,多为肝脾功能失调,此时正气损伤

43、不著,病势较轻,以标实为多。后期肝脾损伤日渐明显,进而肾气亦虚。肾阳衰微,则蒸化无力,开合不利,肾阴不足,阳无以化,则水津失布,故以本虚为主。然本虚标实往往错杂互见。(四)本病预后一般较差,治疗颇为棘手。病在早期适当调治,尚可收效。延至晚期邪实正虚,若复感外邪,病情可致恶化见神昏谵语、痉厥等严重征象。【诊查要点】一、诊断依据(一)、主症特点:初起脘腹作胀,食后尤甚。继而腹部胀满如鼓,重者腹壁青筋显露,脐孔突起。(二)、兼症舌脉:常伴乏力、纳差、尿少及齿衄、鼻衄、皮肤紫斑等出血现象,可见面色萎黄、黄疸、手掌殷红、面颈胸部红丝赤缕、血痣及蟹爪纹。(三)、病史:本病常有酒食不节、情志内伤、虫毒感染或

44、黄疸、胁痛、癥积等病史。二、病证鉴别(一)、臌胀与水肿的鉴别臌胀主要为肝脾肾受损、气血水互结于腹中。以腹部胀大为主,四肢肿不甚明显。晚期方伴肢体浮肿,每兼见面色青晦,面颈部有血痣赤缕,胁下癥积坚硬,腹皮青筋显露等。水肿主要为肺、脾、肾功能失调,水湿泛溢肌肤。其浮肿多从眼睑开始,继则延及头面及肢体。或下肢先肿,后及全身,每见面色白恍白,腰酸倦怠等,水肿较甚者亦可伴见腹水。(二)、气臌、水臌、血臌的鉴别腹部膨隆,嗳气或矢气则舒,腹部按之空空然,叩之如鼓,是为“气臌”,多属肝郁气滞;腹部胀满膨大,或状如蛙腹,按之如囊裹水,常伴下肢浮肿,是为“水臌”,多属阳气不振,水湿内停;脘腹坚满,青筋显露,腹内积

45、块痛如针刺,面颈部赤丝血缕,是为“血臌”,多属肝脾血瘀水停。临床上气血水三者常相兼为患,但各有侧重,掌握上述特点,有助于辨证。三、相关检查(一)用超声波探测腹水,了解腹水量。(二)腹腔穿刺液检查有助于区分漏出液和渗出液,腹水的恶性肿瘤细胞学检查、细胞培养、结核杆菌豚鼠接种及酶、化学物质测定,均为辅助诊断手段。(三)血清乙、丙、丁型肝炎病毒相关指标可显示感染依据。(四)粪检、皮内试验、环卵沉淀反应、血清学检查等可作为血吸虫感染依据。(五)肝功能、B超、CT、核磁共振、腹腔镜、肝脏穿刺等检查有助于腹水原因的鉴别。(六)消化道钡餐造影可显示门静脉高压所致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的情况。【辨证论治】一、辨证

46、要点:(一).辨虚实、标本之主次。初起肝脾失调以邪气盛实为主,正气亏虚不甚明显,病程相对较短。久病肝脾肾损伤正虚为主。(二)标实者辨气、血、水的偏盛1.气臌:肝郁气滞少量腹水,肠腔充气2.水臌:脾虚湿阻腹水量多,下肢浮肿3.血臌:肝脾血瘀积块肿大,瘀血征突出标实者(三)本虚尚须辨阳虚与阴虚的不同:脾肾阳虚证:腹大但胀满不甚,早宽暮急。肝肾阴虚证:腹大胀满不舒。二、治疗要点标实者,分别采用行气、活血、利水或攻逐等法;本虚者,用温补脾肾或滋养肝肾法;本虚标实,错杂并见者,当攻补兼施。三、证治分类(一)气滞湿阻证1症状:主症: 腹胀按之不坚,胁下胀满或疼痛。兼症 :饮食减少,食后胀甚,得嗳气、矢气稍

47、减,小便短少,舌苔脉象:舌苔薄白腻,脉弦。2证机概要:肝郁气滞,脾运不健,湿浊中阻。3治法: 疏肝理气,运睥利湿。4方药: 柴胡疏肝饮或胃苓汤加减。前方以疏肝理气为主,适用于胸胁闷胀疼痛较著者;后方以运脾利湿消胀为主,适用于腹胀,尿少,苔腻较著者。5常用药:柴胡、香附、郁金、青皮疏肝理气;川芎、白芍养血和血;苍术、厚朴、陈皮运脾化湿消胀;茯苓、猪苓利水渗湿。6加减:胸脘痞闷,腹胀,噫气为快,气滞偏甚者,可酌加佛手、沉香、木香调畅气机;如尿少、腹胀、苔腻者,加砂仁、大腹皮、泽泻、车前子以加强运脾利湿作用;若神倦,便溏,舌质淡者,宜酌加党参、附片、干姜、川椒以温阳益气,健脾化湿;如兼胁下刺痛,舌紫

48、,脉涩者,可加延胡索、莪术、丹参等活血化瘀药物。(二)水湿困脾证1症状:主症: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兼症:颜面微浮,下肢浮肿,脘担痞胀,得热则舒,精神困倦,怯寒懒动,小便少,大便溏,舌苔脉象:舌苔白腻,脉缓。2证机概要:湿邪困遏,脾阳不振,寒水内停。3治法:温中健脾,行气利水。4方药:实脾饮。本方有振奋脾阳,温运水湿的作用,适用于脾阳不振,寒湿内盛之肿胀。5常用药:白术、苍术、附子、干姜振奋脾阳,温化水湿;厚朴、木香、草果、陈皮行气健脾除湿;连皮茯苓、泽泻利水渗湿。6加减:浮肿较甚,小便短少,可加肉桂、猪苓、车前子温阳化气,利水消肿;如兼胸闷咳喘,可加葶苈子、苏子、半夏等泻肺行水、止咳平喘;

49、如胁腹痛胀,可加郁金、香附、青皮、砂仁等理气和络; (三)水热蕴结证1.症状 主症: 腹大坚满,脘腹胀急。兼症: 烦热口苦,渴不欲饮,或有面目皮肤发黄,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或溏垢,舌苔脉象: 舌边尖红、苔黄腻或兼灰黑,脉象弦数。2. 证机概要:湿热壅盛,蕴结中焦,浊水内停。3. 治法:清热利湿,攻下逐水。4. 方药: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加减。中满分消丸有清热化湿,行气利水作用,适用于湿热蕴结,脾气阻滞所致胀满;茵陈蒿汤清泄湿热,通便退黄,用于湿热黄疸。5.常用药:茵陈、金钱草、山栀、黄柏清化湿热;苍术、厚朴、砂仁行气健脾化湿;大黄、猪苓、泽泻、车前子、滑石分利二便。6加减:小便赤涩不利者,加陈葫

50、芦、蟋蟀粉(另吞服)行水利窍。如腹部胀急殊甚,大便干结,可用舟车丸行气逐水,但其作用峻烈,不可过用。(四)瘀结水留证1症状:主症: 脘腹坚满,青筋显露,胁下结痛如针刺。兼症: 面色晦暗黧黑,或见赤丝血缕,面颈胸臂出现血痣,口干不欲饮水,或见大便色黑,舌苔脉象:舌质紫黯,或有紫斑,脉细涩或芤。2证机概要:肝脾瘀结,络脉滞涩,水气停留。3治法:活血化瘀、行气利水。4 方药:调营饮加减。本方活血化瘀、行气利水,适用于瘀血阻滞,水湿内停之肿胀。5常用药:当归、赤芍、桃仁、三棱、莪术、鳖甲化瘀散结;大腹皮行气消胀;马鞭草、益母草、泽兰、泽泻、赤茯苓化瘀利水。6加减:胁下癥积肿大明显,可选加穿山甲、地鳖虫

51、、牡蛎,或配合鳖甲煎丸内服,以化瘀消癥;如病久体虚,气血不足,或攻逐之后,正气受损,宜用八珍汤或人参养营丸等补养气血;如大便色黑,可加参三七、茜草、侧柏叶等化瘀止血;(五)阳虚水盛证1症状:主症:腹大胀满,形似蛙腹,朝宽暮急。兼症:面色苍黄,或呈胱白,脘闷纳呆,神倦怯寒,肢冷浮肿,小便短少不利,舌脉:舌体胖、质紫、苔淡白,脉沉细无力。 2证机概要:脾肾阳虚,不能温运,水湿内聚。3治法:温补脾肾,化气利水。4 方药:附于理苓汤或济生肾气丸加减。前方由附子理中汤合五苓散组成,有温阳健脾、化气利水作用,适用于脾阳虚弱,水湿内停者;济生肾气丸即金匮肾气丸加牛膝、车前子,有温补肾气,利水消肿作用,适用于

52、肾阳虚衰,水气不化者。5常用药:附子、干姜、人参、白术、鹿角片、葫芦巴温补脾肾;茯苓、泽泻、陈葫芦、车前子利水消胀。6加减:偏于脾阳虚弱,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纳少,便溏者,可加黄芪、山药、苡仁、扁豆益气健脾;偏于肾阳虚衰,面色苍白,怯寒肢冷,腰膝酸冷疼痛者,酌加肉桂、仙茅、仙灵脾等,以温补肾阳。 (六)阴虚水停证1症状:主症:腹大胀满,或见青筋暴露。兼症 :面色晦滞、唇紫,口干而燥,心烦失眠,时或鼻衄,牙龈出血,小便短少,苔脉: 舌质红绛少津、苔少或光剥,脉弦细数。2证机概要:肝肾阴虚,津液失布,水湿内停。3治法:滋肾柔肝,养阴利水。4方药:六味地黄丸合一贯煎加减。前方重在滋养肾阴,用于肾阴亏

53、虚,腰酸,低热,口干等症。后方养阴柔肝,用于阴虚肝郁,胁肋隐痛,内热烦躁,舌结苔少之症。5常用药:沙参、麦冬、生地、山萸肉、枸杞子、楮实子滋养肾阴;猪苓、茯苓、泽泻、玉米须淡渗利湿。6加减:津伤口干明显,可酌加石斛、玄参、芦根等养阴生津;如青筋显露,唇舌紫暗,小便短少,可加丹参、益母草、泽兰、马鞭草等化瘀利水;齿鼻衄血,加鲜茅根、藕节、仙鹤草之类以凉血止血;如阴虚阳浮,症见耳鸣,面赤、颧红,宜加龟版、鳖甲、牡蛎等滋阴潜阳。【预防调护】一宜进清淡、富有营养而且易于消化之食物。因生冷辛辣油腻易损伤脾胃,蕴生湿热;粗硬食物易损络动血,故应禁止食用。二食盐有凝涩水湿之弊,一般臌胀患者宜进低盐饮食;肿胀

54、显著,小便量少时,则应忌盐。三怡性适怀,安心休养,避免过劳。四加强护理,注意冷暖,防止正虚邪袭。如感受外邪,应及时治疗。【结语】一、臌胀以腹大胀满,绷急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显露为其临床特征。二、病因为酒食不节,情志失调,虫毒感染和黄疸、瘢积等病后续发。病理变化属肝、脾、肾三脏受损,气、血、水互结为患,而本虚标实,虚实错杂是本病的主要病理特点。三、辨证治疗原则重在分辨虚实标本主次。标实者当辨气、血、水的偏盛,分别予以行气、活血,利水或攻逐等法;本虚者当辨阳虚与阴虚之不同,用温补脾肾或滋养肝肾等法;本虚标实错杂并见者,宜攻补兼施。四、臌胀晚期,出现出血、昏迷、抽搐、虚脱等危重症者,预后较差,宜积极

55、救治。【临证备要】一关于逐水法的应用:(一)适应证:适用于水热蕴结和水湿困脾证。(二)用法:牵牛子粉:每次吞服l.53克,每天12次。或舟车丸、控涎丹、十枣汤等选用一种。舟车丸每服36克,每日1次,清晨空腹温开水送下。控涎丹35克,清晨空腹顿服。十枣汤可改为药末:芫花、甘遂、大戟等份,装胶囊,每服1.53克,用大枣煎汤调服,每日1次,清晨空腹服。以上攻逐药物,一般以23天为1疗程,必要时停35天后再用。(三)使用注意事项:中病即止:在使用过程中,药物剂量不可过大,攻逐时间不可过久,遵循“衰其大半而止”的原则,以免损伤脾胃,引起昏迷、出血之变。严密观察:服药时必须严密观察病情,注意药后反应,加强

56、调护。一旦发现有严重呕吐、腹痛、腹泻者,即应停药,并做相应处理。明确禁忌证:臌胀日久,正虚体弱;或发热,黄疸日渐加深;或有消化道溃疡,曾并发消化道出血,或见出血倾向者,均不宜使用。二注意祛邪与扶正药物的配合:根据病情采用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或攻补兼施等方法,扶助正气,调理脾胃,减少副作用,增强疗效。三臌胀“阳虚易治,阴虚难调”:水为阴邪,得阳则化,故阳虚患者使用温阳利水药物,腹水较易消退。若是阴虚型臌胀,温阳易伤阴,滋阴又助湿,治疗颇为棘手。临证可选用甘寒淡渗之品,以达到滋阴生津而不粘腻助湿的效果。此外,在滋阴药中少佐温化之品,既有助于通阳化气,又可防止滋腻太过。四腹水消退后仍须调治:经过治

57、疗,腹水可能消退,但肝脾肾正气未复,气滞血络不畅,腹水仍然可能再起,此时必须抓紧时机,疏肝健脾,活血利水,培补正气,进行善后调理,以巩固疗效。五臌胀危重症宜中西医结合即时处理:肝硬化后期腹水明显,伴有上消化道大出血、重度黄疸或感染,甚则肝昏迷者,病势重笃,应审察病情,配合有关西医抢救方法及时处理。附:变证臌胀病后期,肝脾肾受损,水湿瘀热互结,正虚邪盛,危机四伏。若药食不当,或复感外邪,病情可迅速恶化,导致大量出血、昏迷、虚脱多种危重证侯。1大出血:骤然大量呕血,血色鲜红,大便下血,暗红或油黑。多属瘀热互结,热迫血溢,治宜清热凉血,活血止血,方用犀角地黄汤加参三七、仙鹤草、地榆炭、血余炭、大黄炭

58、等;若大出血之后,气随血脱,阳气衰微,汗出如油,四肢厥冷,呼吸低弱,脉细微欲绝,治宜扶正固脱,益气摄血,方用大剂独参汤加山萸肉,并可与“血证篇”互参。2昏迷:痰热内扰,蒙蔽心窍,症见神识昏迷,烦躁不安,甚则怒目狂叫,四肢抽搐颤动,口臭、便秘,溲赤尿少,舌红苔黄,脉弦滑数,治当清热豁痰,开窍熄风,方用安宫牛黄丸合龙胆泻肝汤加减,亦可用醒脑静注射液静脉滴注;若痰浊壅盛,蒙蔽心窍,症见静卧嗜睡,语无伦次,神情淡漠,舌苔厚腻,治当化痰泄浊开窍,方用苏合香丸合菖蒲郁金汤。煎剂中酌选石菖蒲、郁金、远志、茯神、天竺黄、陈胆星、竹沥、半夏等豁痰开闭。热甚加黄芩、黄连、龙胆草、山栀;动风抽搐加石决明、钩藤;腑实便闭加大黄、芒硝;津伤,舌质干红,加麦冬、石斛、生地。病情继续恶化,昏迷加深,汗出肤冷、气促、撮空,两手抖动,脉细微弱者,为气阴耗竭,正气衰败,急予生脉散、参附龙牡汤以敛阴回阳固脱。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