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精彩篇目教学设计对比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44576359 上传时间:2022-08-27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42.0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四年级上册精彩篇目教学设计对比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四年级上册精彩篇目教学设计对比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四年级上册精彩篇目教学设计对比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上册精彩篇目教学设计对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上册精彩篇目教学设计对比(2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把“想到的”写进句子使表达具体形象的方法,初步领悟“留心周围的事物”的要求。2背诵三、四自然段。能力1能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阅读课文,理解内容。2能说出把“想到的”写进句子的好处。3有感情朗读课文。个性品质1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丽雄伟,激发热爱和探索大自然的情感。2大胆表达自己对语句的理解和体会。【教学重点】领悟“留心周围的事物”的要求。【教学难点】能说出把“想到的”写进句子的好处,了解把“想到的”写进句子使表达具体形象的方法。【教学准备】POWERPOINT幻灯片、钱塘潮录像【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导语: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

2、的生字词,读准、读通了课文,好像让作者把我们带到了浙江省杭州湾,亲眼观看了一年一度的钱塘江大潮。这节课,我们继续让作者带我们观赏钱塘江大潮,好吗?一边播放录像,一边用课文的语句解说。(再一次整体感受钱塘潮的壮观,激发学习课文的兴趣。)2学生谈观感。(自由发表见解,板书:天下奇观)作者为什么能用手中的笔把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丽的景观写下来,是怎么样写下来的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学习目标。现在,就让我们一块来学习课文。二、分层达标(一)自读探究,感悟词句,体会大潮壮观。1出示学习提纲:(1)读课文,划出描写钱塘大潮壮观景象的语句。(2)读语句,“一边读一边想”,理解内容,体会大潮的壮观。(3

3、)读语句,把自己的理解、体会读出来。请同学们按照学习提纲,先读读课文,把描写钱塘江大潮壮观景象的语句划下来。然后,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读读这些语句,看自己从语句中理解到什么,体会到什么。最后,有感情地朗读,把你的理解、感受读出来。2学生按照学习提纲先个体学习,然后小组交流。(二)汇报交流,引导精读,品味感悟。1汇报划出的语句。(引导注意顺序)2交流理解、体会,引导精读,品味感悟。(重点引导细读课后练习2的语句;在此过程中,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师生共同评价,引导学生达标,熟读成诵。)(1)课后练习2语句的教学。1)在这些语句中,你认为最能够表现钱塘大潮壮观景象的句子是哪一句?2)学生汇报语

4、句后,示填空,完成填空。3)自由读语句,注意填空的部分,思考这个句子好在哪里;小组合作解决。4)交流汇报。(重点引导谈出好处:想像部分能把大潮的形、声、推进的速度写形象、具体。)5)小结归纳:作者在观察钱塘江大潮来到时,做到了留心周围的事物,不但用眼睛看,用耳朵听,还用脑子想,所以课文读起来,让我们有如身临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我们也要像作者那样做个有心人,时时留心周围的事物,养成多看、多听、多想的好习惯。(2)其它语句的教学。1)江面很平静,一层蒙蒙的薄雾。2)午后一点左右,闷雷滚动。3)过了一会儿出现了一条白线。4)那条白线很快白色城墙。5)霎时,两丈来高了。三、总结归纳这节课,我们通

5、过读文,如同亲身观赏到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深深地感受到钱塘江大潮雄伟磅礴的气势。下一节课,我们也学着作者,展开想像,按照潮来前、潮来时和潮退去的顺序,说说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如果大家也能像作者那样,用眼、用耳、动脑,多看、多听、多想,做到留心周围的事物,做到注意积累,就同样能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文章。【板书】13 观潮天 下 奇 观潮来前江面平静闷雷滚动风平浪静越来越大一条白线潮来时横贯江面白色城墙山崩地裂白色战马退潮去风号浪吼余波涌来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35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汹涌而来的壮观气势,领略这“天下奇观”。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

6、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3、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4、体会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点、难点:1、“潮来之时”是全文的重点,作者写得特别细致。“浪潮越来越近颤动起来”,是全文的重点句,充分表现了大潮非凡的气势。2、启发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想象出一幅幅的活动画面,从而形成再造想象的能力是教学的难点,同时要注重感情朗读。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讲讲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哪些内容?二、讲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1、生自由朗读两遍后告诉老师大潮给你留下什么印象?2、师适时发问:你们从哪些地方看出大潮雄伟、美丽、壮观呢? 引导学生说,同时指导朗读。3、师小

7、结:这些语句都从声音方面写出了潮的壮观,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读出潮的壮观来。4、师启发:课文除了从声音方面写潮的壮观,还从哪些方面写?怎么写?请同学们自己找一找,说一说,读一读,可以小组讨论。(生自学)5、学生交流学习情况。6、师小结:刚才同学们找的这些句子从颜色、形状两方面写出了潮的雄伟壮观,作者采用了比喻的手法,这样写使我们很真实、具体、生动地认识了大潮的壮观。7、怎样读好这些句子呢?请同学们试着读读,特别要读好你喜欢的句子。(学生试读后指名读,并交流。)三、讲读课文第五自然段。1、自由读,找出写潮壮观的词语,要求标上“”。2、交流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两丈来高。3、有感情朗读这一

8、自然段。四、写作方法指导,习惯培养。1、学完课文,你觉得文章写得怎样?2、知道作者为什么会写得这样好吗?3、师小结:是呀,正是因为作者细致地观察了钱塘江大潮到来之前、到来之时、到来之后的情景,既留心了江潮不断变化的样子,又留心了江潮发出的声音,既留心了江潮的气势,又留心了观潮人群情绪的变化,因此,读了这篇课文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有如置身与观潮人群中间一样。五、总结。1、钱塘江大潮真是雄伟壮观,难怪作者在文章一开始就说“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相机板书“天下奇观”)2、观看录象,领略大潮雄伟壮观的气势。六、练习。(略)板书设计:13 观潮声音潮来之时颜色形状天下奇观漫天卷地潮来之

9、后风号浪吼两丈来高鸟的天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2默读课文,理解内容,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那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3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动态描写和寄情于景的表达方法。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 2学习描写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3.理解文中含义较深的句子。教学过程:一、导入感知美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课文,知道作者和朋友两次来到鸟的天堂,看到了美丽的榕树以及纷飞的群鸟。在作者巴金的眼中,南国的风景含有一种迷人的力量,一切都显出一种梦境一般的美。 这节课,我们

10、就一起来欣赏这梦境般的美。二、感悟榕树的奇特美下面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去看看那一株不平凡的大榕树吧!1、把描写大榕树的句段找出来,读一读,好好体会榕树给你什么感受?可以同桌间互相读,谈体会。2、学生自学交流,教师指导3、汇报交流(1)大:A、“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从“不可计数”体会出榕树枝干数目很多,说明树很大。重点体会“真”字。两个“真”有什么不同呢?听老师读,体会一下。出示投影: 学生体会出:第一个“真”意思是本来的,实际的。第二个“真”指的是确确实实。应读出惊叹的语气。B、“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出示图片:谁来指一指哪些是气根?(

11、体会根上生枝,枝上又生根,独木成林的景观。)C、“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这株大榕树占地面积有多大呢?谁查找到了这方面的资料?(学生答:16亩地。)课下大家丈量了教室的面积,大家计算一下:合几个教室? 经过换算,你有什么感受?(简直太大了。)(2)茂盛,生命力旺盛。指名读句,谈体会。A、“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的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不留一点儿缝隙,说明树叶多。重点体会“堆”。请同学们演示,说明叶多而密。B、“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从中我们体会到榕树的生命力旺盛,生机勃勃。)1、从对大榕树特点的

12、描述中,我们看出作者不禁在内心深处发出感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2、看录像:榕树的大与茂盛。3、请学生反复朗读这部分内容,突出重点词句,体会榕树的特点,在读中表达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受。(全班齐读,分句读)三、感受群鸟纷飞的壮观景象过渡:这是多么美,多么可爱的大榕树啊!作者第二天又一次经过了“鸟的天堂”,他看到了什么呢?(鸟)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作者看到什么景象?2、再读课文,把你喜欢的句子画一画,再与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有什么感受?3、学生自读课文,互相交流。4、汇报交流:把你最有感受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说一说你感受到了什么?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两

13、个“到处”说明鸟多。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花的,黑的 ”看出颜色多,“有的有的”可以看出的鸟的姿态很多。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解释和体会什么是应接不暇?说明鸟多,看不过来。(看清楚了,又错过了这真令作者的眼睛应接不暇啊!)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那歌声真好听!兴奋的叫说明鸟很快乐。 5、下面请同学们看一看录像中的大榕树鸟儿那么多,那么热闹的景象。 6、看了这段录像你有什么感受? 7、指导朗读。四、体会情感 1、读一读描写大榕树的部分和描写鸟的部分,看你能发现什么? 前面写大榕树茂盛侧重写的

14、是静态美,后面写那么多的鸟,那么热闹,侧重写的是大榕树动态的美。 2、大榕树动态的美是由鸟的欢快热闹带来的,由此你联想到什么? 大榕树给鸟带来了舒适的家园,而鸟又给大榕树带来了勃勃生机。 3、齐读最后一段,体会感情。 “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怎样理解作者发出的这一句感叹? 4、再读最后一句,体会课文感情。 5、是什么原因使这棵大榕树成为了“鸟的天堂”?出示课外资料(榕树的枝繁叶茂给鸟类提供了生存空间、食物;当地的人们保护鸟)五、总结全文 大榕树被大自然赋予了旺盛的生命力,成为了鸟的天堂,而千姿百态的鸟儿给大榕树带来了勃勃生机,使大榕树确实成了鸟的天堂,大自然是多么的神奇啊!作为祖国的

15、未来的同学们,我们也要保护动物,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让我们这个世界变成天堂。板书设计3、鸟的天堂叶: 多 密 绿榕树 大而茂盛 静态描写美 枝干: 枝上生根 数不清 到处 到处鸟 多而快乐 动态描写有的 有的 有的鸟的天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七课时目标:1、认识大榕树的奇特美丽,体会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教育。2、了解作者怎样描写景物、表达感情的。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1、了解榕树的特点,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2、了解作者怎样描写景物、表达感情的。教学方法:读中感知,读中感悟,交流讨论,合作探究。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挂图,录音机,绿

16、叶,鸟。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明确目标昨天,我们初读了鸟的天堂这篇课文(板书课题),请同学们回忆:课文作者是谁?几次去鸟的天堂?分别看见了什么?这节课让我们继续随着巴金爷爷的生花妙笔走进鸟的天堂,进一步深入学习。二、学习课文,品读悟情1、速读课文,划出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后感受最深的句子,幻灯出示:昨天是我的眼睛欺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齐读,学生质疑:为什么说昨天是我的眼睛欺骗了我?为什么鸟的天堂一个加引号,一个不加引号?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过渡:让我们一起来再读书,再思考,解开心中的疑团吧。2、学习作者写榕树部分(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7、8自然节,说说哪些地方读

17、懂了,谈谈你的体会;哪些地方未懂,做上记号,汇报交流,师相机引导。(2)资料介绍榕树,简笔画展示。(3)出示挂图,学生看图指出榕树枝、干、根、叶的位置,体会榕树特点。(4)抓重点词句,畅谈体会。(5)指名生读,教师范读,总结朗读方法。(6)感情朗读,品读悟情。(7)认识静态的描写方法。过渡:作者第一次去鸟的天堂有什么感受?第二次又有什么感受?为什么两次感受不同?3、学习作者写鸟的部分(运用以上学法自学)(1)自由读课文中描写鸟的部分,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在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2)学生展示各自手工制作的鸟,以趣激情。(3)师生合作,模拟演示,创设情境,激活参与。(4)认识

18、动态的描写方法。在今后的读书写作中要积极运用动静结合法,这样对文章理解更深刻,写作也就更生动。(5)看幻灯,听录音,谈感受。(6)感情朗读,领悟中心。(7)体会两个鸟的天堂的含义,解题释疑。三、回归整体,总结全文作者第一次去鸟的天堂,看到了大榕树,抓住了榕树大、茂盛的特点,写出了榕树的的静态美。作者第二次去鸟的天堂,看到了许多鸟,抓住鸟多、快乐的特点,写出了鸟的动态美,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对美的热爱之情。四、设问促思,升华情感如果你来到这美丽的榕树下,看到了这活泼可爱的鸟儿,你会怎么做?五、砥砺思维,拓展延伸看,这精致的笼中有一只美丽的鸟儿,学了这一课,你一定明白该怎么做了(学生放飞)。望着这

19、只久居笼中,而后展翅飞向蓝天的鸟儿,你有什么感受呢?请你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可说,可写,可画,可唱)六、板书设计:(略) 长城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1、根据文字联想画面,感受古人修筑长城的艰辛和其中所包含的智慧,体会作者的思想情绪。2、有情绪地朗读课文,感受长城的巨大,激发民族自满感。3、了解有关世界遗产的知识。 教学重、难点:1、体会古人修筑长城的艰辛和其中所包含的智慧,体会作者的思想情绪。2、感受长城的巨大,激发民族自满感。课前筹备:教师筹备几位国际名人讴歌长城的有关材料及我国29处世界遗产的图片。学生搜集含有长城的歌曲、传说。 教学内容: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20、一、复习分别出示长城前景图和长城的构造示意图。学生分别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描写,并进行简介。(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巩固,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第一、二自然段的理解。)二、走上长城,感受巨大学习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师:看着这高大牢固的长城,如果你此时正站在长城上,你会想到什么?有什么感受?1、学生自由读课文2、学生交换汇报教师引导学生围绕着“站”“踏”“扶”“很自然地”等词语体会作者心情。师:长城总长一万三千多里,在“崇山峻岭”中修建如此浩大的工程,古代劳动人民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从哪里可以看出?为什么说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心血和智慧的结晶?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体现“艰辛”的句子。2、结合插图,想象古人修筑长城的

21、场景。3、讨论,联想:当时的条件工具那样落伍,劳动人民是怎样运用自己的智慧长城的?学生交换、汇报领导学生品读、理解重点句子:“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再看插图,读课文。(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再接洽第1、2自然段进行体会。(设计意图:本部分重要是引导学生体会古人修筑长城的艰辛,体会作者的情绪。教学时,以提问的方式给出知识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使得学习有目的,另外引导学生想象古人修筑长城的情景,在想象中学生可以切身体会到修筑的艰辛,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三、品位长城,讴歌长城师:同窗们,古代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心血和智慧,才修筑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它不愧是世界历史上一

22、个巨大的奇迹。我们应当带着怎样的心情来读第四自然段?”学生自读,赛读。师范读。师:难怪国际友人游览完长城后,会发出这样的赞叹。(出示讴歌词)(设计意图:教师用豪情去带动、沾染学生。使学生深入体会到长城的巨大。)四、扩大延伸1、学习材料袋,教师介绍有关“世界遗产”的知识,展示材料袋中的八幅我国的“世界遗产”的图片,并做简短的介绍。2、学生唱含有长城的歌曲,交换搜集到的有关长城的传说。(设计意图:通过对材料袋的学习,目的在于增长学生的见识,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继续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欲望,为后面几篇课文的学习做好筹备。)五、课后作业:画一画你心目中的长城。板书设计(略)6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学

23、设计教学目标:1、 学习课文三至五自然段,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爬山虎是怎样爬的,培养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2、 理解重点词句,指导学生积累语言。3、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教学难点: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金边瑞兰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上节课,我们跟着叶圣陶爷爷一起认识了爬山虎的叶子(指板书),那满墙的爬山虎给咱们留下了很美很有生机的印象,老师还想听听同学们读读描写叶尖的句子。(注意有些难读,里边有两个儿化音,我们处理的方法可不一样)表扬朗读:仿佛又看见了一墙的爬山虎。

24、2、是啊,这些爬山虎的叶子叶尖不仅一顺儿朝下,而且颜色也随着生长由(嫩红变为嫩绿)。3、师:看来,同学们对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掌握地非常好。那么下面就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没有人为爬山虎搭架子,它怎么爬得满墙都是呢?4、师:大致归纳一下有这么几个问题:(1)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2)它是怎样爬的? 顺延引入“爬山虎的脚”揭开叶子,板书“脚”字。师:这么多问题怎么解决呢?其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要反复读书就能解决,那么,下面我们就来自己动手从书中来找到答案。二、 教学第三自然段:1、师:自由读第3自然段,然后把你的发现说给小组同学听。(生自由读)师:谁来汇报一下你的发现?2、教师引导说出脚的

25、样子。(把写它脚的句子画下来)相机板书:位置、形状、颜色。3、师:现在我们发现了爬山虎的脚原来是这个样子的。那么你们愿意用自己的生花妙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吗?(全班同学分代表在黑板上完成简笔画,每小结加入引导语,例如:茎上,叶柄的反面,细丝,蜗牛触角,嫩红。加深同学对脚的样子的印象)4、师:好,看来同学们都了解了爬山虎脚的样子,那么谁想把这部分给同学们读一读。(指名读2遍)看图试背。练说:仿“爬山虎的脚”样子写“金边瑞兰的脚”。(出示实物配合幻灯片上瑞兰脚的细节图)三、教学第四自然段:师:好,下面我们来解决第二个问题: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哪一段能找到答案?(齐读4)边读边想:你是怎么通过这段文字

26、理解爬山虎向上爬的过程的? 师总结:动词。圈出来。生活实例:塑胶吸盘。(借以理解圆盘更容易吸住并体会拉一把能使它更紧贴)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爬山虎爬墙的动画,大家想不想看?(想)请大家特别注意它爬的动作,细微的变化。 多媒体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师:好了,课件看完了,刚才老师想了一个问题,想和大家讨论一下,那就是壁虎也是在墙上爬的,那么它的爬和爬山虎一样吗?师:壁虎怎样爬?(一步一步的爬)师:那么,爬山虎一脚一脚向上爬能换成一步一步地向上爬吗?(不能)为什么?生:动物的脚爬是不留住的,爬山虎的脚是爬到哪里就长到哪里。师:谁还想说?生: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

27、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师:说得真好。知道小壁虎的脚是不留在墙上的,是一步一步的往上爬,这里用词多准确啊!我们在习作时也要注意用词准确。下面我们一起来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爬山虎是怎么爬的。四、教学第五自然段:师:同学们我们已经顺利地知道了(板书)这2个问题的答案,那课文的第5段作者又想让我们了解到爬山虎的什么信息呢?(自由读。)生:我通过读第五自然段知道了,爬山虎的脚触到墙的和触不到墙的不一样。师:读得非常仔细。那也就是说爬山虎和墙有一种依赖关系。(板书:与墙的关系)五、拓展延伸:师: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观察

28、细致、耐心)今后,我们也要做个有心人,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并且把平时积累的好词妙句用到我们的写作中去。相信我们一定也能写出和叶爷爷一样棒的文章,有没有信心?六、总结收获,延伸课堂。好了,同学们请坐好,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举手)先说给你的小组同学听。(结合板书谈收获)板书设计:样子: 生长位置、形状、颜色 爬山虎的脚 怎样爬: 触巴拉贴与墙的关系: 触着墙 -没触着墙的。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 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2、 背诵课文。3、 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习惯。一、 复习听写生字词。二、 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第二自然段)1、 轻声读第二自然段

29、,小组合作研究、理解“刚长出来的”和“长大了的”叶子各有什么特点。2、 填空。刚长出来的叶子的特点:(嫩红、嫩绿)。长大了的叶子的特点:(绿得新鲜,看着舒服。叶尖儿一顺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3、 看插图,重点理解课文怎样写长大了的叶子。(关键词:新鲜、一顺儿、均匀)4、结合自己的观察日记,品味课文的写法。(学生自我检讨,体会作者的观察习惯和写作技法。)5、小结:你们是不是觉得作者写得特别美,你们也仔细地观察过爬山虎,可以借鉴作者的写法,试着修改一下观察日记。三、 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第三自然段)引言: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会这样生机勃勃铺满墙,跟它的脚关系密切,它的脚到底是怎样的呢?请自学第

30、三自然段,边默读边画出写爬山虎脚的有关的句子。1、 课件出示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学生小组内说一说每句话都讲了什么,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2、 你能用书上的话说一说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吗?小组内练说,指名说,评议。3、 观察实物,再次默读第3-5句,加深对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的了解。4、 小结:正是因为作者仔细观察,所以才能对爬山虎描写得那样准确。四、 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第四自然段)1、 教师范读,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2、 请学生自读课文,讨论完成填空。(1)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2) 细丝原

31、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3、 听汇报,写板书:触、巴、拉、贴。4、小组组员用课文语句来介绍爬墙的过程,相互评价5、 音乐声中,再次轻声读课文,了解作者是怎样写爬山虎爬墙的具体过程。6、 小结:这一自然段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巴住墙往上爬”这个中心,仔细观察,用恰当的动词和丰富的联想,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的脚怎样爬墙。五、了解爬山虎的脚和墙的关系1、小组研究: 对比学习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脚的不同情况。没触着墙:(板书)萎了触着墙:(板书)灰色、牢固2、讨论: 爬山虎的脚和墙的关系怎样?3、汇报成果。4、齐声读这一自然段。六、 总结课文1、学生总结:

32、 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叙述,是哪三个方面呢?2、再次细读课文第三部分,边读边想,小组合作完成填空。这篇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这个中心,先讲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和颜色);再讲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墙的),最后讲爬山虎的(脚和墙的关系),这几个方面的内容联系紧密,写清楚了爬山虎脚的特点。3、全班齐读填空。4、学生思考: 爬山虎的脚不大会引起我们的注意,但是作者写得非常有条理,叙述又具体,这是什么原因呢?(观察细致)5、 总结。6、 说一说自己的学习体会。七、课外拓展细致观察一种植物,围绕着植物的某一特点,仿写作文,注意把这一特点写清楚。板书设计6 爬山虎的脚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特点 样子:细丝 像触角颜色:嫩红 灰色爬墙 触巴拉贴 (牢固)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