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课件-广东湛科院.ppt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14433263 上传时间:2020-07-20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324.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心理学课件-广东湛科院.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心理学课件-广东湛科院.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心理学课件-广东湛科院.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资源描述:

《心理学课件-广东湛科院.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课件-广东湛科院.ppt(3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心 理 学,主讲:邹思扬,第一讲 : 绪论,一、何为心理学?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既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也研究动物的心理现象,其中以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为主。 二、心理现象也就是心理活动,是由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和个性心理 现将心理活动的具体结构用下图表示: 心理过程 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心理学心理现象 个性心理(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人的心理现象产生是在特殊的心理状态下进行即注意。注意也是人的一种特殊心理现象。,第一讲 : 绪论,1、心理过程是指人对现实的反映过程,是一个人心理现象的动态过程,包括认

2、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1)认识过程: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属性及其规律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2)情感过程:是个体在实践过程中对事物的态度体验。人在认识客观世界的时候,并不是无动于衷、冷漠无情的,总是要对之采取一定的态度,产生某种主观体验。 (3)意志过程: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2、个性心理:指一个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各种心理现象的总和。它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 (1)个性倾向性:是关于人的行为活动动力方面的心理特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

3、信念、世界观、自我意识等。个性倾向性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对认识和活动对 (2)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集中反映了人的心理活动的独特性,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第二讲 : 心理的本质,一、心理的实质 1、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是产生心理的物质基础 2、心理是物质发展到最高阶段的产物 3、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也是对存在的反映 二、意识 1、意识是心理发展到最高阶段的产物,是人的自觉的心理活动 2、意识的特征 (1)意识的可觉察性 (2)意识的能动性 (3)意识的社会制约性,第三讲 : 感觉的概述,一、什么是感觉 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

4、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反映。 二、感觉的作用 感觉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源泉 感觉是维持正常心理活动的重要保障 感觉是获得各种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三、感觉的种类,1、外部感觉是由机体以外的客观刺激引起、 反映外界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 2、内部感觉是由机体内部的客观刺激引起、反映机体自身状态的感觉。内部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第四讲 :感觉的规律,一、感觉的规律 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感受性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或刺激强度。 2、绝对感受性和绝对阈限 绝对感受性指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强度的能力。 绝对域限指刚

5、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3、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 刚能觉察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量的能力叫做差别感受性。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叫做差别阈限。,二、感觉适应的规律,1、感觉的适应现象 感觉适应是指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适应可以使感受性提高,也可以使感受性降低。 2、感觉的对比现象 感觉对比指感受器因接受不同刺激而产生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3、感觉的相互作用 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是指同一感受性中的其他刺激影响着对某种刺激的感受性的现象。,二、什么是知觉,1、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 2、观察和观察力、观察

6、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 三、感觉、知觉的区别和联系 感觉和知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感觉和知觉是不同的心理过程,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即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感觉仅依赖个别感觉器官的活动,而知觉依赖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可见,知觉比感觉复杂。,第四讲 :知觉的种类及特性,一、知觉的种类 1、物体知觉: (1)空间知觉是对客观世界三维特性的知觉,具体 指物体大小、距离、形状和方位等在头脑中的反映。 (2)时间知觉是对事物发展的延续性、顺序性的知觉,具体表现为对时间的分辨、对时间的确认、对持续时间的估量、对时间的预测。 (3)运动知觉

7、是指物体在空间的位移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2、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就是对人的知觉,对由人的社会实践所构成的社会现象的知觉,具体包括对他人的知觉、对自己的知觉、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等。,二、知觉的特性,1、知觉的选择性是把某些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其他事物作为知觉的背景。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 2、知觉的整体性是把客观事物作为整体来感知,即把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综合为整体来反映,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3、知觉的理解性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当前知觉的对象,并用语言来描述它,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是在知觉过程中,当知觉的条件(距离、角度、照明等)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

8、化时,知觉映像却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第五讲 :记忆的概述,记忆的概述: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记忆的种类 (一)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记忆可分为形象记忆、运动记忆、情绪记忆和逻辑记忆。 1、形象记忆: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2、运动记忆:以过去做过的运动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 3、情绪记忆:以体验过的某种情绪和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4、逻辑记忆:以语词、概念、原理为内容的记忆。,(二)根据记忆材料保持时间的长短,记忆可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 1、感觉记忆:指客观刺激物停止作用后,它的印象在人脑中只保留一瞬间的记忆。 2、短时记忆:指记忆的信息在头脑中贮存、

9、保持的时间比感觉记忆长些,但一般不超过一分钟的记忆。 3、长时记忆:指信息在记忆中的贮存时间超过一分钟以上,直至数日、数周、数年乃至一生的记忆。,(三)按记忆的意识参与程度划分,记忆可以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1、外显记忆:指当个体需要有意识地或主动地收集某 些经验用以完成当前任务时所表现出的记忆。 2、内隐记忆:指在不需要意识或有意回忆的情况下,个体的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它是未意识其存在又无意识提取的记忆。 三、什么是记忆表象 感知过的事物不在眼前而在头脑中重现出来的形 象,称之为记忆表象。 记忆表象的特征:形象性、概括性、可操作性,第六讲 :记忆过程的分析,一、识记

10、 识记是记忆的第一步,是识别并记住事物或对事物感知的过程。 识记分类: 按识记时的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程度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按识记时的材料有无意义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识记是记忆的第一步,是记忆的基础。要提高记忆效果,首先必须有良好的识记。因此,弄清哪些因素影响识记极为重要。 二、再认和回忆的规律 再认和回忆是记忆的第三环节,是对识记材料提取出来的过程。 1、再认的条件。 一是取决于对原有事物或材料识记的巩固程度。 二是取决于当前呈现的事物或材料同过去识记过的事物或材料 相类似的程度。 2、回忆的条件。在识记时是否设下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隶属联想。,三、保持与遗忘的

11、规律 1、保持是保存头脑中识记过的材料的过程。 2、遗忘是不能保存头脑中识记过的材料或错误识记材料的过程 3、保持与遗忘的规律 (1)保持的规律、保持并非是原封不动地保存头脑中识记过的材料的静态过程,而是一个富于变化的动态过程。 (2)遗忘量随时间递增;增加的速度是先快后慢,在识记后的短时间内遗忘特别迅速,然后逐渐缓慢。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 四 、记忆的品质 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第七讲 :思维的概述,一、思维的基本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联系。 二、思维与感知觉的关系 思维同感知觉一样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但又有根本的区

12、别。表现为以下几点: (1)感知觉只是对当前事物的直接反映,只是对信息的接受和识别,而思维却是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对信息进行加工; (2)感知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外在联系,思维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性联系; (3)感知觉属于感性认识,它是借助于形象系统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进行反映,反映范围很小,是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而思维属于理性认识,它是借助于概念系统对客观事物进行反映,它可以反映任何事物,反映范围很大,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三、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思维与语言的联系、思维与语言是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的。 首先,思维活动是借助语言而实现的。这是由于语言本身具

13、有的概括性所决定的。 其次,语言也离不开思维。因为构成语言的词汇和语法规则是思维的结果。而词义正是概括的思维或概念。语言和词的意义,也正是靠思维的日益充实和丰富而不断地深化和发展的。 思维与语言的区别 (1)它们的本质属性不同。 (2)它们与客观事物的关系不同。 (3)从构成要素来看,语言中的词与思维中的概念相关,但并不完全等同。,思维的过程:包括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化、系统化等。,1、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方面或个别特征的思维过程。 综合是在头脑里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方面、各种特征结合起来进行考虑的思维过程。 2、比较是在头脑中把各种事物或现

14、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之间的异 同点的思维过程。 3、抽象是在头脑中把同类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抽取出来,并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特征的思维过程。概括是在头脑中把抽象出来的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综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使之普遍化的思维过程。 4、具体化是指在头脑里把抽象、概括出来的一般概念、原理与理论同具体事物联系起来的思维过程,也就是用一般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用理论指导实际活动的过程。,四、思维的基本规律,提出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五、思维的品质 1、思维的深刻性 2、思维的敏捷性 3、思维的灵活性 4、思维的独创性 5、思维的批判性,第八讲 :想象的概念,一、想象的

15、概念 想象是人对头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想象的构成方式 (1)黏合 (2)夸张与强调 (3)拟人化 (4)典型化 二、想象的作用 1、想象是促使人的心理活动丰富和深化的重要因素 2、想象是促使人们创造性地进行各种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 3、想象有助于调节人的情感和意志活动,三、想象的种类,根据新形象的形成有无目的性,可以把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1、无意想象。无意想象也称不随意想象,它是没有预定目的,在一定的刺激影响下,不由自主地引起的想象。 2、有意想象。有意想象也称随意想象,它是有预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 (1)再造想象:根据词语的描述或非语言(图样、图解

16、、符号等)的描绘,在头脑中产生有关事物新形象的过程。 (2)创造想象:不依据现成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3)幻想:与个人愿望相联系并指向于未来事物的想象。它是个人对未来的希望与向往。,第九讲:情绪和情感的概念,一、情绪和情感的概念 1、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原始冲动。 2、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 体验。 二、情绪的基本分类 快乐、愤怒、恐惧和悲哀。 三、情绪状态分类 1、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和持久的情绪状态。 2、激情是一种爆发强烈而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 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张和危急情况引起的情绪状态。,第十讲 :情感的概念,一、情感的

17、功能 1、信息传递功能 2、行为调控功能 3、身心保健功能 4、情感的外部表现 (1)面部表情 (2)体态表情 (3)言语表情,二、 情感与需要的关系,1、需要是情感产生的中介 情感作为一种主客体关系的反映,它的产生是有中介的,这个中介就是人的需要。 2、需要能否满足决定情感的性质 根据需要在得到满足和未得到满足时的情感表现,可以将情感分为肯定的和否定的两种性质。 3、起主导作用的情感往往与人的最基本需要相联系 人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情感,是相互联系的。其中有些在人的情感系统中占主导地位,有的则带有附属的性质。,第十一讲 :意志的概述,一、意志的概念 意志是指人们自觉地确定目的,根

18、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并通过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二、意志行动的过程 1、采取决定阶段 (1)动机冲突; (2)确定行动目的; (3)选择行动方法; (4)制定行动计划 2、执行决定阶段 (1)反动机斗争;(2)克服困难;(3)实现目的 三、意志规律在品德教育中的运用 1、意志在学生道德品质形成中有重要作用 2、品德培养要借助于意志行动过程来实现 3、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品德形成的重要保证,第十二讲 :注意的概述,一、注意的概念: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二、注意的种类:1、无意注意;2、有意注意;3、有意后注意 三、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又称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

19、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把握注意对象的数量。 2、注意的稳定性:也称为注意的持久性,是指注意在同一对象或活动上所保持时间的长短。 3、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和活动 4、注意的转移:指根据活动任务的要求,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 四、运用有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1、明确学习的目的和任务 2、培养间接兴趣 3、合理组织课堂教学,防止学生分心,第十三讲 :个性及个性倾向性(1),一、个性的概念 现代心理学一般把个性定义为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一个人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二、个性的特性 自然性与社会性 稳定性与可塑性

20、独特性与共同性 三、个性心理结构 个性倾向性 个性心理特征,第十三讲 :个性及个性倾向性(2),一、动机的概念 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 二、动机的种类 1、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根据动机的引发原因,可将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是由活动本身产生的快乐和满足所引起的,它不需要外在条件的参与。外在动机是由活动外部因素引起的,个体追逐的奖励来自动机活动的外部。 2、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 根据动机在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可将动机分为主导性动机与辅助性动机。主导性动机是指在活动中所起作用较为强烈、稳定、处于支配地位的动机。辅助性动机是指在活动中所起作用较弱

21、、较不稳定、处于辅助性地位的动机。 3、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根据动机的起源,可将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生理性动机是与人的生理需要相联系的,具有先天性。社会性动机是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是后天习得的。 4、近景动机和远景动机 根据动机行为与目标远近的关系,可将动机划分为近景动机和远景动机。近景动机是指与近期目标相联系的动机;远景动机是指与长远目标相联系的动机。,三、动机的功能 1、激活的功能 2、指向的功能 3、维持和调整的功能 四、动机规律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在教育教学中可通过以下措施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明确活动目的,增强学习动机 2、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使之转化

22、为学习动机 3、利用各种诱因,激发学习动机 (1)及时反馈 (2)科学地运用奖惩 (3)合理地开展学习竞赛 五、兴趣的概念 兴趣是人们优先对客观事物的心里倾向。 六、 兴趣的功能,一、需要、信念、理想、世界观的概念 需要是人积极性的基础和根源、是人的生存与个体的强烈愿望,迫切要求得到满足的一种心理活动。 信念是一个人对他所获得的知识的真实性坚信并力求加以实现的个性倾向性。 理想是对未来有可能实现的奋斗目标的向往和追求。 世界观是指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形成的观点体系,是人对整个世界的看法。,第十三讲 :个性及个性倾向性(3),第十四讲:个性心理特征能力的概述,一、性心理特征能力的概念 个性心理

23、特征是个性中的特征结构,是个体心理差异性的集中表征,它表明一个人的典型心理活动和行为,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1、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2、能力的结构 二因素理论:即一般因素,又称G因素;特殊因素,又称S因素。G因素是每种心智活动所共同具有的,S因素则是因心智活动不同而各异,它指专门领域的知识。完成任何一项作业都是以上两种因素决定的。 群因素理论:即计算能力、言语理解能力、词的流畅性、记忆能力、演绎推理能力、空间知觉能力和知觉速度。 3、智力三维结构模式理论 智力三维结构模型理论,认为智力结构应从操作、内容、产物三个维度去考虑。,二、影响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24、1、先天素质的影响 2、环境、教育对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3、实践活动的影响 4、其他个性因素的影响 三、智力与创造能力 创造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思维能力。 四、智力与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之外的对智力发挥或发展有影响的一切心理因素;狭义的非智力因素主要指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对学生学习有重要作用的心理因素。 五、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1、教学中要加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训练 2、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能力差异因材施教 3、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 4、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第十五讲、个性心理特征性格的概述,一、性格的概念 表

25、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对性格定义的理解应注意以下三点。 1、性格是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概括化与定型化的结果。 2、性格指一个人独特的、稳定的个性心理。 3、性格是个性特征中最具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二、性格的外部表现 1、性格在活动中形成,也是在活动中表现的。 2、性格在言语中的表现。 3、性格在外貌上的表现。,第十五讲、个性心理特征性格的概述,三、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制约因素 1、来自生理因素的影响 2、来自家庭环境的影响 (1)家庭气氛与父母的文化程度对儿童性格的影响 (2)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态度与方式的影响 (3)儿童在家庭中的地位与角

26、色的影响 3、来自学校教育环境的影响 4、来自社会因素的影响 5、自我教育在性格形成中的作用,第十六讲:个性心理特征气质的概述,一、气质的概念 气质是表现在人们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的典型的、稳定的动力特征。对此定义的理解应注意以下四点。 1、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外部动力特点,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稳定性、指向性方面的特征。 2、气质作为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它与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容、动机无关,即气质特点一般不受个人活动的目的、动机和内容的影响,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3、气质受先天生物学因素影响较大,即先天因素占主要地位。气质较多地受神经系统类型的影响。 4、气质具有一定的可塑性。气质虽然具有先天性,但并不意味着它完全不起变化,在生活环境和教育条件的影响下,在性格的掩盖下,气质可以得到相当程度的改造。,第十六讲:个性心理特征气质的概述,二、气质的心理特点 气质是由许多心理活动的特性交织而成的,反映了人在心理活动及行为上各种动力性特征。这些心理特性也是测量人气质的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感受性; 2、灵敏性; 3、耐受性; 4、向性 ; 5、情绪兴奋性; 6、可塑性 ; 三、高级神经类型与气质的关系 1、高级神经活动过程的基本特性 2、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3、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的对应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