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之社会影响.ppt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14433184 上传时间:2020-07-20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23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心理咨询师之社会影响.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心理咨询师之社会影响.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心理咨询师之社会影响.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资源描述:

《心理咨询师之社会影响.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咨询师之社会影响.ppt(2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七节 社会影响,第一单元 从众 第二单元 社会促进与社会惰化 第三单元 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社会影响是指在他人的作用下,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 社会影响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第一单元 从众,一、从众的概念 从众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从众俗称“随大流”,表现为个体的意见与行为和群体中多种人相符合。 社会心理学研究较多的是行为方面的从众。,从众行为的特点是: (一)引起从众的群体压力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也可以是想象的。 (二)群体压力可以在个体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使个体通过理性抉择,选择从众;也可在没有意

2、识到的情况下发生影响,使人不知觉地跟随多数人行动。 (三)从众行为有时虽然不符合个体的本意,但却是个体的自愿行为。自愿性是从众的重要特点。,二、从众的二个功能,1、适应社会生活 2、促进社会形成共同规范、共同价值观的功能,在社会生活中的从众行为大多不具有社会评价意义。它本身无所谓是积极的或消极的,主要取决于行为本身的社会意义。 当然,从众毕竟是一种被动地接受群体影响的方式,如果凡事从众,缺乏独立思考,也会使自己失去主动性和缺乏个性。正当的做法是从众但不盲从,考虑社会规范,但也要发展自己的个性。,根据行为是否从众,以及行为与内在判断是否一致,可以将从众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一)真从众 表里一致的

3、从众,行为与认知不存在冲突。 (二)权宜从众 个体外在行为与群体保持一致,但内心却怀疑群体的判断,相信真理在自己这边。只是迫于群体的压力,暂时在行为上附和群体的要求。这是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一种从众形式。由于外在行为与内在判断不一致,个体会出现认知失调,体验焦虑等情绪。 (三)反从众 个体内心倾向与群体一致,但由于各种原因,外在的行为表现与群体的主流不一致。比如群情激愤时,作为领导也受到感染,想法和感受与员工一致,但为了防止事态失控,领导在行为上的表现却很理智和冷静。,三、从众的类型,四、从众行为的原因,(一)寻求行为参照 在许多情境中,个体由于缺乏知识或其他原因(如不熟悉情况等)必须从其他途径

4、获得自己行为合适性的信息。按照社会比较理论的说法,在情境不确定时,其他人的行为最有参照价值。个体从众,指向多数人的行为,自然是找到了较为可靠的参照系统。,(二)对偏离的恐惧 偏离群体,个体会面临较大的群体压力乃至制裁。任何群体均有维持一致性的倾向及相关的执行机制。对那些与群体保持一致的成员,群体的反应是接纳、喜欢和优待;而对偏离者则倾向于厌恶、拒绝和制裁。 个体从众性愈强,其偏离群体时产生的焦虑亦愈大,也就愈不容易偏离。从跨文化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看,东方文化更倾向于鼓励人们的从众行为,因而东方人较容易产生对偏离的恐惧。,(三)群体凝聚力 它是指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水平以及成员之间的吸引水平。凝聚力

5、高的群体中的成员,认同感较强,与群体成员有密切的情感联系,有对群体作出贡献和履行义务的要求。 由群体参照性引发的从众是真从众; 由于恐惧偏离而引发的从众是权宜性从众; 而由群体的高凝聚力,个体期待与群体规范一致等引起的从众行为则是层次上更高的从众行为。,五、影响从众的因素,(一)群体因素 1.群体成员的一致性愈高,个体面临的群体压力也越大,个体越容易产生从众行为。 2.群体的凝聚力越大,对个体的吸引力越强,个体越容易从众。 3.群体规模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个体从众行为的可能性随群体规范的增加而上升。但超过这个范围,群体规模的影响不明显。研究表明,规模的临界值大致在34人。,(二)个体人格因素

6、 1.个体自我评价越高,从众行为越少;反之,个体自我评价越低,从众行为越容易发生。 2.个体自信心较强的,从众较少;个体自信心低的,容易发生从众。 (三)情境的明确性 如果情境很明确,判断事物的客观标准很清晰,那么从众行为会减少;相反,如果情境模糊,个体对自身判断的肯定程度降低,从众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此外,性别、智力等因素对从众也有影响,但尚未发现这些因素与从众之间有明显的确定性的关系。,第二单元 社会促进与社会惰化,一、社会促进 社会促进也称社会助长,指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他人在场的形式有实际在场、想象在场和隐含在场。 社会促进有两种效应: 1.结伴效应 在

7、结伴活动中,个体会感到某种社会比较的压力,从而提高工作或活动效率。 2.观众效应 个体从事活动时,是否有观众在场,观众多少及观众的表现对其活动效率有明显影响。,二、社会惰化的概念,与社会促进相反,个体与他人一起活动时,其效率比单独活动时更为低下的现象,也称社会抑制,即由于他人在场而使绩效降低,三、优势反应强化说,美国学者提出优势反应强化假说,解释社会促进与社会惰化现象。认为,他人在场,个体动机水平将会提高,因此其优势反应易于表现,而弱热反应被抑制。 优势反应是已学习和掌握相当熟练的动作,不假思索即可做出的。如果个体的活动是相当熟练或是简单机械性工作,他人在场提高了动机水平使效率提高,活动绩效出

8、色。 相反,如果活动是正在学习的,不熟练的或“费脑筋”的活动,他人在场对其动机水平的提高反而会产生干扰作用。,这一假设提出后,许多研究者深化并发展了这一假说,并指出,个体可能通过其竞争动机和他人对其评价的认知获得社会促进效果。在结伴活动中,每个个体都试图自己干得快一些好一些,实际上这是一种隐含的竞争动机。此外,他人在场也会唤起个体对他人评价的认知,这可能是影响社会促进更为重要的因素。 产生隋化的原因是个体的责任意识下降,行为动力相应降低造成的。,第三单元 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一、模仿 (一)模仿的概念 模仿是没有外在压力条件下,个体受他人影响依照他人,使自己与之相同或相似的现象。(从众是有压

9、力) 模仿是人们相互影响的一种重要方式。当个体感知到他人行为时,会有重复这一行为的愿望,榜样仿便随之而来。其特点是: 1、模仿的社会刺激是非控制性的,模样是模仿的条件,但模仿是自愿产生的,有时可能是无意识的。 2、相似性 模仿者的举止近似于其所模仿的榜样。,模仿可以分为有意模仿与无意模仿两大类。 有意模仿是模仿者有目的、主动的模仿,即使他不了解别人行为的真正意义,但由于他觉得模仿别人能获得好处,于是就在行为上仿照别人。 无意模仿并非绝对的无意识,只是意识程度相对比较低。,(二)模仿的意义 1、模仿是学习的基础 2、适应作用 个体适应社会生活,模仿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个体发展早期,这种地位尤显

10、突出。没有模仿个体很难适应他所面临的各种情景。 3、促进群体形成 模仿使群体成员在态度、情感和行为上的一致性有所提高,增进凝聚力。,(三)模仿的发展 模仿随个体的发展而发展。其趋势大致是:从无意模仿到有意模仿;从游戏模仿到生活实践模仿;从对外部特征的模仿到对内部的实质内容的模仿,(四)塔尔德的模仿律 法国社会学者塔尔德最早对模仿进行研究,1900年出版模仿律一书,认为模仿是“基本的社会现象”,其提出的模仿的定律是: 1、下降律 社会下层人士喜欢模仿上层人士。 2、几何级数率 模仿一旦开始,便按几何级数增加,漫延迅速。时尚、谣言的传播像滚雪球一样。 3、先内后外律 个体对本土文化的喜爱,总是优于

11、外域文化。,二、暗示,(一)暗示的概念 暗示是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及体语以及符号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使之接受暗示者的意见和观点或者按所暗示的方式去活动。暗示往往采用较含蓄、较间接的形式进行。 暗示有三个环节,即暗示者、暗示信息和被暗示者。,(二)暗示的分类 1、按信息来源可分为他人暗示和自我暗示 前者暗示信息来自他人,后者信息来自个体本人。 2、按暗示者的目的可分为有意暗示和无意暗示 前者有明确目的,后者无明确目的。 3、按暗示双方的接触关系可分为直接暗示与间接暗示 前者暗示者直接施加影响,后者则是间接施加影响。 4、按暗示效果可分为暗示及反暗示 前者达到了暗示者的预期效果

12、,后者则达到反效果,即暗示刺激发出后,引起被暗示者相反的反应,(三)影响暗示效果的主要因素 1、暗示者的社会地位、权力、威望及人格魅力对暗示效果有明显影响。 2、被暗示者如果独立性差,缺乏自信心,知识水平低则暗示效果明显;被暗示者年龄、性别与暗示效果有关,年龄越小越容易接受暗示,女性比男性易受暗示。 3、被暗示者所处情境是暗示效果的客观因素。个体处于困难情境又缺乏社会支持,往往易受暗示。,三、社会感染,(一)社会感染的概念 社会感染是一种较大范围内的信息与情绪的传递过程,即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及其他方式引起众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为,其特点是: 1、双向性 感染者与被感染者可相互转换,即你感染我,我

13、感染你。 2、爆发性 在较大群体内产生循环感染,反复振荡,反复循环,引发强烈的冲动性情绪爆发,导致非理性行为的产生。 3、接受的迅速性 在感染的氛围中,感染者发出的信息及情绪刺激为被感染者迅速接受。,(二)感染三个种类 1、个体间的感染 发生在个人之间或小群体成员间的感染。是社会感染中最常见的形式。 2、大众传媒的感染 指电视、电影、广播、报刊、文艺作品及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介对个体情绪的影响。随着社会发展与进步,精神生活与文化生活日趋丰富,大众传媒的感染日益突出,影响巨大、深远。,3、大型开放群体的感染 发生在同一物理空间但其成员又不可能人人都能接触到的大型群体内的感染。其重要特征是循环反应,个体的情绪可引发他人产生相同情绪,而他人情绪又反过来加剧原有情绪。这种感染中情绪反复激荡,易于爆发,导致非理性行为的发生。例如,球迷闹事,邪教的狂热以及战争与灾变情境中的惊慌失措都是此类社会感染造成的结果。,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作为社会影响的三种形式属于大众社会心理现象。 其性质取决于这些现象的效果及社会评价。有益于他人、公众和社会的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反之则具有消极意义;介乎二者间也有中性意义的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它们既非有益,也谈不上有害。,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