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园匾额楹联中的园林艺术浅析

上传人:Sc****h 文档编号:144265540 上传时间:2022-08-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8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大观园匾额楹联中的园林艺术浅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大观园匾额楹联中的园林艺术浅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大观园匾额楹联中的园林艺术浅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大观园匾额楹联中的园林艺术浅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观园匾额楹联中的园林艺术浅析(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大观园匾额、楹联中的园林艺术浅析中国园林艺术的发展一直与文学有密切的关系。大观园的匾额楹联直接体现曹雪芹的思想与情感,而且是筑山、理水、植物配置、建筑设计等造园手法中最直观、最重要的体现方式。是匾额楹联成就了大观园。匾额、楹联之于中国古典园林,如同灵魂之于肉体。匾额、楹联与中国古典园林的结合,是文学与园林结合的完美体现。在红楼梦中, 作者曹雪芹用文学语言创造了一座世外仙园大观园。大观园虽生于纸上,却是清代园林最完美的代表,园内诸景皆备、四时皆宜,是集文学、建筑和园林等多门艺术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因此,大观园是研究中国古典园林匾额楹联的极佳对象。对于大观园的匾额楹联, 红楼梦书中有三次较为集中的介

2、绍。第一次是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贾政带领贾宝玉及众清客验收大观园,并题写对联匾额。 贾政游园路线是:曲径通幽处沁芳亭潇湘馆稻香村蓼汀花溆衡芜苑正殿省亲别墅栊翠庵芦雪广凸碧山庄凹晶溪馆暖香坞怡红院。“第十七章是一篇非常完整的园林美学文章。”(蒋勋, 2010)可当大观园记 。第二次是第十八回“荣国府归省庆元宵”。元妃省亲游园路线为:体仁沐德蓼汀花溆正殿省亲别墅贾母正室潇湘馆怡红院稻香村衡芜苑苦海慈航。 第三次是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刘姥姥二进荣国府, 贾母领其在大观园内游乐参观。刘姥姥二进大观园路线为: 缀锦阁沁芳亭潇湘馆紫菱洲蓼溆秋爽斋荇叶渚花溆萝港衡芜苑缀

3、锦阁。不过,红楼梦对于匾额楹联周围景观的描述却散布在全书不同回目,有的甚至在书中多次出现,而且每次描写的侧重都不同。一、匾额、楹联与植物配置的关系植物是古典园林设计的四大要素之一,也是唯一一个有生命的要素, 除了能营造美丽的自然景观外, 植物往往还具有承载文化信息和寄托情志的作用。中国古典园林的匾额楹联与丰富的植物文化是分不开的, 大观园也不例外, 利用植物来构景, 几乎每一处景点都有其特色植物。大观园的匾额楹联与植物配置紧密相关。有直接点明植物名称的, 也有故意将植物名称隐藏起来的,还有用色彩代指植物,等待游赏者发现的。这些植物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园林造景中显示其象征和寓意。 “此外,观

4、赏树木和花卉还按其形、色、香而拟人化,赋予不同的性格和品德。 ”(周维权, 2008)主人公的品格与特定的花草树木的品格相一致,充分深入地体现中国植物文化,这是大观园的一个重要艺术技法。1.匾联直接描写植物衡芜苑这是薛宝钗的居住地。 衡芜苑是大观园内一座素净的庭院,大主山支脉从蘅芜院中间穿插而过,院内不见花木,唯种奇藤异草。五间旷朗清厦,“绿窗油壁” ,室内清雅脱俗。匾额:蘅芷清芬此匾额直接说明院落特点:蘅、芷,都是香草名。衡芜苑一株花木也无,只有香草蘅、芷。结合前后文,芷应是指香味似芷的蘼芜。典出王夫之湘西草堂的楹联: 芷香沅水三闾国,芜绿湘西一草堂。清芬,即衡、芷所代表的香草类植物的清香芬

5、芳。秋季进入衡芜苑,“只觉异香扑鼻。 那些奇草仙藤愈冷愈苍翠,都结了实, 似珊瑚豆子一般, 累垂可爱。 ”(第四十回)第十七回, 曹雪芹采用了未扬先抑的手法, 分了三个层次描写衡芜苑: “便见一所清凉瓦舍,一色水磨砖墙,清瓦花堵。那大主山所分之脉,皆穿墙而过”这是初见,贾政以为,这座房子“无味的很” 。“步入门时,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只见许多异草或如翠带飘飘,或如金绳盘屈, 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芬气馥,非花香之可比。这时贾政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不禁笑道:“有趣!”从“无味”到“有趣” ,这是一个大的转折。再入里院,“两边俱是超手游廊,便顺

6、着游廊步入。只见上面五间清厦连着卷棚,四面出廊,绿窗油壁,更比前几处清雅不同。”贾政不禁叹道:“此轩中煮茶操琴,亦不必再焚名香矣。 ”表面看来, 衡芜苑素净的近于简陋,但衡芜苑的整体设计却隐藏着植物栽植的学问。曹雪芹擅于将女性比作不同的花,在第六十三回的“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明确以八种花卉象征八位女性。其中,牡丹花象征薛宝钗。因牡丹过于艳丽,故中国传统园林在栽植牡丹时,盆面常常选择太湖石、英石、笋石与牡丹株相依为伴。既增加美观,还可起到保湿、隔温的作用。这样看来,衡芜苑朴素的山石所衬托的就是薛宝钗这株牡丹花。只有透过所谓无味的外表, 品出“淡极始知花更艳” ,才算是懂得了衡芜苑这座庭院的气质

7、。景观如此,人亦如此。宝钗行为豁达,在“世故”、“圆滑”的背后, 自有她的 “清洁自励” 。宝钗之雅,是大雅若俗, “藏愚”、“守拙”背后的孤高,才真正体现出她超越凡尘的品格。红楼梦 第四十回中还有关于蘅芜苑内部陈设的描述,文字不多, 但数笔就写明风格: “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可见,衡芜苑的室内陈设精而少,在大片白墙的衬托下,点缀其间的仅仅有一案,一床,且只有菊花的芬芳与之相伴。如此庭院,正是道家文化的“清虚”美以淡泊、冰冷的姿态来对抗浮躁。 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极简主义的设计思想早就

8、在中国古代的园林设计师那里得到应用了。如脂砚斋所说,惟独“蘅芷清芬”一处,“则今古书中未见之工程也” 。这样的景观“必有佳作新题,以颜其额,方不负此。”楹联:吟成豆蔻才犹艳,睡足荼蘼梦也香。荼蘼,晚春至夏才开花,传说荼蘼开后无花,故宋王琪春暮游小园有句“开到荼蘼花事了”。这幅对联上联赞薛宝钗诗才,下联述其性情: “吟成豆蔻才犹艳” 是多层意思编织到一起。“豆蔻”既是指十三、十四岁女子的妙龄,指人,又是指杜牧的赠别诗:“婚聘袅袅十三徐,豆蔻梢头二月初”之句,指诗。连起来即是说,人似诗一样美好,诗像人一样才情满满。这就构成了两层意思间的跳跃。同样。下联也有两层意思的跳跃,花似人之香睡,人似花般的梦

9、酣。宝钗于“花事了”之时,犹能“睡足”,“梦亦香”,足见其镇定、淡然。这种淡然从衡芜苑的气氛,到其匾联,皆是如此。匾额诗蘅芷清芬 :蘅芜满净苑,萝薜助芬芳。软衬三春草,柔拖一缕香。轻烟迷曲径,冷翠滴回廊。谁谓池塘曲,谢家幽梦长。末二句典出谢灵运登池上楼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清新自然,又有蓬勃生机。与“睡足荼蘼梦也香”相呼应。这首匾额诗都是在讲衡芜苑的植物及其清香,是匾额的进一步叙述。2.匾联间接暗示植物2.1 故意隐藏植物潇湘馆匾额:有凤来仪这是题潇湘馆的匾额。潇湘馆是红楼梦中唯一有竹子的地方。其匾额、楹联的撰写均围绕一种植物翠竹。有凤来仪的第一层意思是颂圣。匾额出自尚书益稷 :“箫

10、韶九成,凤凰来仪。 ”因为箫韶之曲分为九章,所以尽演可奏九遍。由于音乐美妙动听,把凤凰也引来随乐声起舞。仪,配合。因凤常用于皇后嫔妃,有凤来仪即歌颂元妃省亲。宝玉说“这是第一处行幸之所,必须颂圣方可。 ”即指此。除此之外,“凤”还有第二层意思。书中曾提到,宝玉从沁芳溪一径到潇湘馆,“看那凤尾森森,龙吟细细,一片翠竹环绕” 。(第二十六回) “凤尾”即指竹叶像凤尾一样美丽的外形。这句话连起来看即是说, 风吹过翠绿的竹林, 美丽的竹叶发出的声响, 就像龙吟般悦耳的乐声。故“凤” 又指竹, 而竹之品格又与黛玉相同。 这是双关暗和的手法。 再者,在红楼梦第十七回中, 宝玉指出清客所拟的 “淇水遗风”

11、、“睢园雅迹” 等不可取,提出了“有凤来仪” 。淇水、睢园都是借绿竹取胜的古地。 “有凤来仪”看似没有提到竹,而实际上, “凤凰以练实(竹实)为食” (庄子外物 ),称黛玉为“人中之凤” ,其庭院自然少不了竹。可见,“有凤来仪”字面上虽未见“竹” ,却做到了不着一“竹”字而把竹写得神态毕现。用一个“凤”字照应了潇湘馆的千竿翠竹,同时称颂使用者有“君子”的文采和风度。北京大观园潇湘馆有凤来仪匾额楹联: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宝鼎:指煮茶用的炊具,之所以将鼎炉称之为宝鼎,是为了与匾额中的“来仪”在气氛上达成一致。茶闲:茶罢。烟:指煮茶时所冒出水的水汽。棋罢:棋局结束。这幅楹联有两层含义。其

12、一,上联说宝鼎已经不再煮茶了,但室内还飘散着绿色的蒸汽;下联言棋局已罢, 但手指却感到一丝凉意。不难猜出,绿色的蒸汽是由翠竹遮映所致,凉意也是因浓荫生凉。 这其实是一种模糊性的表达,处于室内, 却感到竹影摇曳,因室外的翠竹之绿,误以为室内茶烟尚绿;因室外的竹荫生凉,而感觉室内主人指之犹凉。这是视觉形象与触觉感知的融合。 我们只有层层剥开品味, 才能找到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园林植物。在似与不似之间,这幅楹联就把潇湘馆内的主要植物竹子深深印在人们的心中了。其二,吟诵“茶闲” 、“棋罢”,使用者的闲情逸致似映入眼帘。潇湘馆清静幽雅,使人脱尽俗气,难怪贾政感慨: “若能夜坐此窗下读书,也不枉虚生一世。 ”

13、(第十七至十八回) 从“幽窗”可以猜出, 潇湘馆是小巧雅致的。室内陈设和家具也就只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桌案。”用整体化的设计以求最大限度地利用室内空间。曹雪芹还借宝玉之口作了一首匾额诗描绘潇湘馆。其中有“迸砌防阶水, 穿帘碍鼎香” 二句,意思是说竹林非常密,以至于可以挡住溅落在台阶上的泉水。竹叶相交错, 看不见缝隙,阻碍了宝鼎内的香气穿过“竹帘” 。这首匾额诗还是突出表现了园林景观中的植物要素。2.2 用色彩代替植物以怡红院、红香圃为例( 1)怡红院匾额:怡红快绿怡红快绿是题贾宝玉住所怡红院的匾额。这是园中最为华丽的院落, 也是园中姐妹们聚会的场所。贾政初带宝玉游园时,宝玉题为“红香绿玉”

14、 ,后贾元春将其改为“怡红快绿” 。“红”、“绿”看似是在说色彩,实则还是写植物。 “红”暗寓门前西侧的西府海棠; “绿”指东侧的芭蕉。取意蕉棠两植。匾额中的红、绿二字统领怡红院内的一切景观,抓住红、 绿这两个关键词, 怡红院的庭院景观及室内陈设,乃至其主人贾宝玉的人物性格就都顺理成章的理解了。红楼梦对怡红院的环境描写共四次,有轮廓式的勾勒,也有浓墨重彩的渲染。在红楼梦第十七至十八回中,作者这样描写怡红院的景观: “绕着碧桃花,穿过一层竹篱花障编就的月洞门,俄见粉墙环护,绿柳周垂院中点衬几块山石,一边种着数本芭蕉;那一边乃是一棵西府海棠,其势若伞,丝垂翠缕,葩吐丹砂。”其中,碧桃花是偏红色的,

15、竹篱花障是绿中带红的。 这里的碧桃花、 月洞门都是在为怡红院的建筑做铺垫,是居室之境。 而“粉墙环护,绿柳周垂”又有红色和绿色的对比,以红香绿玉的色调烘托贾宝玉的性格。同时,绿柳周垂还与潇湘馆的万竿修竹遥映。这样处在大背景中的红、绿色彩的运用使得院内的海棠与芭蕉既有对比,又有协调统一。这就使植物的姿态、形态与建筑的形态、形体相吻合,促成彼此更好的表达。再看室内陈设。 “四面皆是雕空玲珑木板皆是名手雕镂,五彩销金嵌宝的。一槅一槅,或有贮书处,或有设鼎处,或安置笔砚处,或供花设瓶,安放盆景处。其槅各式各样,或天圆地方,或葵花蕉叶, 或连环半璧。 真是花团锦簇, 剔透玲珑。倏尔五色纱糊就, 竟系小窗

16、且满墙满壁, 皆系随依古董玩器之形抠成的槽子。诸如琴、 剑、悬瓶、桌屏之类, 虽悬于壁,却都是与壁相平的未进两层,便都迷了旧路,左瞧也有门可通,右瞧又有窗暂隔,及到了跟前,又被一架书挡住。回头再走,又有窗纱明透,门径可行;及至门前,忽见迎面也进来了一群人,都与自己形相一样却是一架玻璃大镜相照。及转过镜去,益发见门子多了”(第十七回)从这段描写中可以看出,怡红院的室内陈设皆新奇希见之式,精工华丽之极, 与红绿强烈对比的色调极为相称。曹雪芹还借刘姥姥之眼为我们展示了怡红院的摆设:“墙上锦龙纱罩,金彩珠光。连地下踩的砖,皆是碧绿凿花”。 (第四十一回 )正是这红与绿互相补充,彼此衬托,是对匾额“怡红

17、快绿”的最好回应。怡红快绿匾额诗:深庭长日静,两两出婵娟。绿蜡春犹卷,红妆夜未眠。凭栏垂绛袖,倚石护青烟。对立东风里,主人应解怜。第一联,“两两出婵娟”说的还是怡红院内的植物海棠和芭蕉。第二联,上联说芭蕉的形态和色彩,下联说海棠的幽香。第三、四联字面上仍然是海棠和芭蕉的植物姿态芭蕉“凭栏垂绛袖” ,海棠“倚石护青烟” 。红的海棠似香,绿的芭蕉如玉。 它们互相陪伴、 照看,对立风中。 是一种和谐统一又有强烈对比的感觉。实则也是在说贾宝玉对林黛玉的关怀与爱因为从潇湘馆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绿色似乎总与林黛玉相联系。 “怡红公子” 垂“绛袖”,凭栏倚石想要护着黛玉这缕娇弱又捉摸不定的“青烟”。拓展来说,

18、贾宝玉悉心呵护的又何止是林黛玉一人。他的“脂粉气” 并不是一般的怜香惜玉。在他心目中,女儿是干净美好的,女儿世界未受男人污染,纯真而自然。“凡由用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渣滓浊沫而已。”贾宝玉的“儿女真情”超越了当时尊卑贵贱分明的等级制度,变成了一种尊重女性的博大情怀。总而言之,一提起来“怡红快绿” ,人们会立即联想到那芭蕉,那西府海棠。是匾额间接点明植物的最好案例。像怡红院这样植物与人相交织的造园手法是大观园植物配置的特色。(2)红香圃大观园中还有一处用色彩代指植物的景观红香圃。红香圃是三间小敞厅,非常适宜在春、 夏季里赏花。“红”代表牡丹、芍药等植物,红香圃即因此而得名。出稻

19、香村往北, 转过山坡后, 一路上 “穿花度柳、 抚石依泉”,中有红香圃。 这里地势开阔、花木繁盛。夏秋时节,牡丹、芍药花竟相开放,似“一片火红的花海”。原著第六十二回有这样的描述: “原来湘云吃醉了酒,在芍药栏中僻静处的青石板凳上睡着了。只见她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手中的扇子在地下,半被落花所埋,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一群蜂蝶围着她”二、大观园的匾额、楹联与水“水体在大自然的景观构成中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它既有静止状态的美,又能显示流动状态的美,因而也是一个最活跃的因素。”(周维权, 2008)脂砚斋在脂砚斋批评本红楼梦第十七回就强调了水对于园林的重要性。“写出水源,要紧之极!近

20、之画家着意于山,若不讲水。又造园囿者,惟知弄莽憨顽石壅苯冢,辙谓之景。皆不知水为先着。”大观园内的水曲折有致, 把各处景观串联起来,构成了有源有流的水系。园内以水为主的景观多为幽深而凝重的,且常常利用山岗、建筑、植物的综合布置形成山影、水影、柳影、月影,在水面上创造视觉艺术。这些水景的匾联或写水的香气,或写水的声响,亦或是水的光与影,这样的表达方式取景贴切且委婉动人,也使得景观的意境内涵深邃无穷。1.写水而不着水沁芳亭沁芳溪是进入大观园后的第一处水景,可行船, 且贯通了大半个园林。溪上建了一座沁芳亭桥,风景怡然。沁芳亭桥位于潇湘馆的西侧。它是联系怡红院与潇湘馆的纽带,宝黛往来,常常经过这座桥。

21、 “林黛玉重建桃花诗社” 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桥上建有一个亭, 称为“沁芳亭”。“沁芳”二字用得贴切,我们虽不能见到溪流的实景,但却能从“沁芳”二字中体会得出此处有涓涓细流。沁芳桥 / 亭 / 溪在书中多处出现。 红楼梦第十七至十八回中有这样一段景物描写:“只见佳木茏葱,奇花熌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地沿,石桥三港,兽而衔吐。桥上有亭。”( 220 页)沁芳亭上有一副对联: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这副对联是写“水”的,但妙在不着一个“水”字。三篙:指水的深度。一脉:指溪流。上联写波光澄碧, 似是借来了岸柳的翠绿; 下联道水

22、质芬芳,好似这一脉之水,分隔了两岸的花香。 对联字里行间都充满了水。 柳绕堤离不开水,这是借 “绕堤”、“隔岸” 反衬溪水;“三篙”乃是从水上之景写到水下之深,这是借“三篙”、“一脉”反衬水深和溪形。曹雪芹把水色、水质与四周的环境和氛围糅合在一起来写,构成了一幅柳映溪成碧、 花落水流红的画面。下联从亭写起。 沁芳亭是筑在桥上的,桥的两侧有较宽的水域。溪水两岸花木香气袭人,故岸虽被水隔开,花香却连成一片。贴切地写出了“香氛”式的水景。“借”在这里是互借,既是柳枝借水显得更青翠,又是水得到柳的倒影增添了美景。“分”,夸张的说明花香浓郁。这两个字突出了沁芳亭这处景观的三个要素:柳树、花、水。那么,沁

23、芳溪周围都有哪些花呢?第五十七回,读者可从雪雁口中得知沁芳亭后头有桃花树(779 页)。第五十八回,宝玉从沁芳桥一带堤上走来,“只见柳垂金线,桃吐丹霞,山石之后,一株大杏树,花已全落,叶稠阴翠,上面已结了豆子大小的许多小杏。”(800 页)这是桃花和杏花。第六十七回写到,当时正值夏末秋初,池中莲叶新残相间,红绿离披,袭人看到不远处有葡萄架 (933 页)。这些花香味馥郁, 给水增加了香气, 使得游人在赏景的同时,也不知不觉经历了一场嗅觉的“盛宴” 。不仅如此,沁芳溪水中还有活跃的水禽,第二十六回,黛玉“见各色水禽都在池中浴水,也认不出名色来,但见一个个文采炫耀,好看异常。 ”( 359 页)这

24、样,沁芳亭附近的景观就把植物、水景、动物巧妙的融合在一起了,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真是沁人心脾的美!2.于花木深处写水花溆花溆是大观园中一处非常有灵性的景观,这里山石叠垒,水声潺潺,港洞幽深,绿柳周垂。最初宝玉将此处题为“蓼汀花溆”,后被元妃改为“花溆”。蓼:蓼属植物的泛称。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花小,白色或浅红色, 生长在水边或水中。汀,平也。说文解字段玉裁注: “谓水之平也。水平谓之汀,因之洲渚之平谓之汀。 ”徐锴注:“水岸平处。 ”溆,浦,水边。蓼汀指生长着蓼草的小洲。蓼汀一词在古诗文画作中常被引用,如陆游岁暮书怀 :“蓼汀夜宿梦魂爽,梅坞暮归襟袖香。 ”另清代名画家恽寿平画作蓼汀鱼藻

25、图 ,题款:“青山园池蓼花汀上得此景, 白云溪外史寿平剪烛戏图。 ”“花溆”一词应是从“玉溆花争发,金塘水乱流” (唐代崔国辅采莲诗)想来。 “蓼汀”一词当从“暮天新雁起汀洲,红蓼花开水国愁” (唐代罗业雁诗)想来,但蓼属植物叶味辛,意境略萧索,所以元春认为花溆二字便好。也有研究者认为,花溆反切为薛,蓼汀反切为林,这里是在暗示元春当时已属意宝钗了。 不管是蓼汀还是花溆, 都点明了园林要素之一 水。在原著中,有三次对于花溆的详细描写。第一次是“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贾政带众清客和宝玉从陆路游览。 “转过山坡 ,穿花度柳,抚石依泉,过了荼蘼架 , 再入木香棚,越牡丹亭,度芍药圃,入蔷薇院,出芭蕉坞

26、忽闻水声潺潺,泻出石洞,上则萝薜倒垂,下则落花浮荡大家攀藤抚树过去。只见水上落花愈多,其水愈清,溶溶荡荡,曲折萦迂。池边两行垂柳,杂着桃杏,遮天蔽日,真无一些尘土。 ”第二次是贾妃坐船水路游览。 “清流一带,势如游龙,两边石栏上,皆系水晶玻璃各色风灯,点的如银花雪浪;上面柳杏诸树虽无花叶,然皆用通草绸绫纸绢依势作成, 粘于枝上的, 每一株悬灯数盏” 第三次则是第四十回 “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 ( 539 页),这次描写与前两次完全不同,暗示贾府逐渐在走败落。 “到了花溆的萝港之下,觉得阴森透骨,两滩上衰草残菱,更助秋情。”这种步移景异的空间流动构成了花溆景观的一大特色。前面提到

27、的荼蘼架、 木香棚、牡丹亭、芍药圃、蔷薇院、芭蕉坞等都是花溆的铺垫,是快速略过的景观,这些景观到花溆忽然停顿下来, 观赏节奏由急至缓、由浓转淡,惟有静静的水面涤荡心灵,就像音乐休止符一样戛然而止。 这样的停顿虽是安静的, 却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增加了景深以示景远。清客所提“武陵源”、“秦人旧舍” 虽不新雅, 却从侧面告诉读者花溆是按武陵源的构想设置的,极静且净。 曹雪芹在有限的空间内尽量仿天然水景:萝港以外是人间世界, 以里则是文人理想的世外桃源, 也是贾宝玉向往的生活环境与世无争,逍遥自在。如不懂得花淑, 便不可能真正理解大观园。3.水景的层次藕香榭藕香榭完全被水包围,是个有竹桥、凉亭、桂

28、花的精致水景建筑。“这藕香榭盖在池中,四面有窗, 左右有曲廊可通, 亦是跨水接岸, 后面又有曲折竹桥暗接这竹子桥规矩是咯吱咯喳的。”(第三十八回)藕香榭的楹联是黑漆嵌蚌的,其内容是:芙蓉影破归兰桨,菱藕香深写竹桥。芙蓉:指水芙蓉荷花。兰桨:木兰制的桨,这里用来代指小船。芙蓉已谢而菱藕已经熟透,明确写出此景是深秋美景。上联“破”字传神荷花在水中的倒影破碎了,方知有小船归来。这是由影动而写到行船。 一般来说,水的动态、静态是通过水流本身而体现的,而藕芳榭的动与静却是通过楹联的题点来体现的,通过影动写水动。下联以“香”“深”“写”三字独见工夫。从来只闻荷花香,这里却言“菱藕生香”;“深”使景致有深度

29、、有距离; “写”说的是此处架着竹桥,像画上去的一样。这幅楹联可谓大观园的经典。首先,其形式有所创新是黑漆嵌蚌的,巧妙揉进“蚌”这种来自于水边的元素。其次,楹联包含了景观的几个要素荷花、菱藕、竹桥、小船,而这些要素最终都统一于水。荷花倒映在水上,菱藕在水之深处,竹桥像画在水上,小船在水平面这就增加了水景的层次,如画如诗,蕴含着无限美好的情趣。正是因为藕香榭四面临水,才有史湘云开海棠社,设螃蟹宴, 众姐妹咏菊联诗。贾母也曾选择在秋日的藕香榭宴请众人,当时桂花开的正好, 花香随着碧青敞亮的水飘过来,用凤姐的话说是“看看水,眼也清亮。”在第四十回中,贾母还吩咐唱戏的女孩子在藕香榭的水亭子排练,贾府众

30、人在不远处吃酒,笛声悠扬,曲声“借着水音更好听”。藕香榭旁的暖香坞是惜春居住的地方。暖香坞的院子除水榭联络在外,廊道也复杂环回。“(从稻香村)过了藕香榭,穿入一条夹道,东西两边皆有过街门。门楼上,里外皆嵌着石头匾。如今进的是西门,向外的匾上凿着穿云二字,向里的凿着度月两字从里边游廊过去,便是惜春卧房,门斗上有暖香坞三个字。”(第五十回,680 页)这里暖香坞近水,又背靠着山(稻香村外山),在重重围墙内,寒冬腊月, “打起猩红毡帘,已觉温香拂脸” 。书中曾借贾母之口说, “你四妹妹那里暖和” 。想来,院子小,花木也是孤植的居多,不可能形成大片的植物景观。暖香坞有点日式风格。因隔断多、屏风多,可以

31、阻挡穿堂风。生活在这样温暖舒适的小房间,只适合做一些安静的活动:读书、绘画、打坐、冥想之类。 非常适合惜春的性格冷静且善于思考,心胸不够开阔, 并暗示惜春出家为尼的命运。4.水之光与影滴翠亭滴翠亭本身只是大观园中一个湖心亭,位于潇湘馆附近,四面俱是游廊回桥。释名云:“亭者,停也。所以亭憩游行也。”“宝钗扑蝶”即在此。关于滴翠亭匾额的来历,想必是因为亭子倒映在碧绿的湖水中,才会想到“滴翠”二字。 红楼梦中关于滴翠亭的描写为:“原来这亭子四面俱是游廊曲桥, 盖造在池中水上, 四面雕镂塥子糊着纸。 ”(第二十七回 ) 由此可见这水亭子是两层的, 外圈是游廊, 内圈是雕镂格子围合。 雕镂格子使得这座湖

32、心亭的空间流动起来, 其水中倒影也应是灵动的,在阳光照射下,亭影与水面相融合,水面的粼粼波光又反射于滴翠亭本身, 可以说是建筑与水的完美结合。 这种以水造景的精髓是由匾额中的“滴翠”二字揭示的。滴翠亭三、大观园的匾额与山山除了构成全园的骨架,在划分园林空间、创造奇特景观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大观园的匾联虽然没有直接描写山,但几处奇特的景观都得益于山的形态和作用,如荻芦夜雪、栊翠庵、凸碧山庄等。还有衡芜苑内的怪石,除了供人欣赏奇“瘦” 、“漏”、“透”等形态之外,还可作为香草花台之用。1.开门见山翠嶂匾额:曲径通幽处此匾为入山口镜面白石留题处。寓意只有沿曲径蜿蜒穿洞而过、方能领悟园中幽雅的景致。这

33、处题点想必是由唐代诗人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想来。红楼梦对于大观园的第一个场景描写便是山。 “只见迎面一带翠嶂挡在前面说毕,往前一望,见白石崚 ,或如鬼怪,或如猛兽,纵横拱立,上面苔藓成斑,藤萝掩映,其中微露羊肠小径逶迤进入山口。 抬头忽见山上有镜面白石一块, 正是迎面留题处。 ”(第十七至十八回)宝玉认为, 此处的山并非主山正景, 而是采用进门障景的手法, 让观者有想进一步了解的心里期待,所以可直接书“曲径通幽处” 。既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开门见山”的特色,又运用了“藏景”的手法。山分隔了园内外空间,若没有此山,进入园中,所有景色全部一览无余,毫无趣味。正是“非

34、胸中大有邱壑,焉想及此。”2.静谧的山崖景观芦雪广芦雪广连着藕香榭,在原著中有这样的描述:“这芦雪广盖在傍山临水河滩之上,一带几间茅檐土壁,槿篱竹牖,推窗便可垂钓,四面都是芦苇掩覆。”(第四十九回,663 页 )“傍山”两个字说明这个建筑的名称是“广”,指就着山崖、岩石建成的房屋。(“广”,音yn,就山崖作成的房子。韩愈陪杜侍御游湘西两寺诗:“剖竹走泉源,开廊架崖广。”)匾额:荻芦夜雪“荻芦”泛指生长在江河湖水边及湿地的禾本科属,秋天芦苇开出白色絮状花,随风飘散,似漫天飞雪。这处景观的四面全被芦苇掩覆。“荻芦”除了点明景观的主要植物芦苇外,还把这处景观的意境“一带几间茅檐土壁”,“草篱竹牖,推

35、窗便可垂钓。”表现的淋漓尽致。(这里槿即木槿,在庭院中多兼做篱笆,故称槿篱。竹牖是竹窗。)最后,“雪”字可以理解为芦苇的白花似雪,表明色彩;也可理解为这处景观最好的欣赏时节是大雪纷飞之时,点明赏景时机。荻芦夜雪可解释为:若是恰逢夜雪纷飞,芦雪广四面掩覆的芦苇和白皑皑的雪地全部白茫茫的一片,一派银装素裏的景象。一般来说,山崖罕有人迹,若是在夜里则更为安静,再加上纷飞的雪片创造的隔音效果,可以想象,这是一处静谧、凄凉而又非常唯美的景观。3.山脚下的白雪红梅栊翠庵之所以把栊翠庵放在匾额与山这一部分,是因为一个“翠”字。翠,在这里指青绿的山色,亦泛指青山。在说文解字中,栊,槛也。指窗棂木,借指房舍。因

36、此妙玉在给宝玉的贴中称自己是槛外人,自勉超越世俗与生死。庵,尼姑居住的小庙,文人的书斋亦多称庵。 红楼梦 中对于栊翠庵的描写初见于贾政游园时,提及“或山下得幽尼佛寺,或林中藏女道丹房”。(第十七回)。元妃省亲时,也写到“怱见山环佛寺,忙另盥手进去焚香拜佛。 (第十八回)直到第四十一回回目第一次出现“栊翠庵”之名。匾额:苦海慈航苦海指充满苦难烦恼的尘世。这是园中唯一的庙宇景区。青山隐隐,龛烟青青,是妙玉参禅修行的场所。栊翠庵有山门、佛殿、禅房,但书中并未细写这里的建筑布局。只着重写了栊翠庵中的红梅,充满画意诗情,为大观园点景。第四十九回写道:“(宝玉)走至山坡之下,顺着山脚刚转过去, 已闻得一股

37、寒香拂鼻。回头一看, 恰是妙玉门前栊翠庵中有十数株红梅如胭脂一般,映着雪色,分外显得精神,好不有趣!”白雪红梅,更显红梅的俏丽,身居佛殿的妙玉便是那孤僻过洁的红梅精神。此外,白雪红梅冷中有热, 正符合主人身在佛门,心向红尘的性格。按照佛家的说法,正因为妙玉执迷不悟,心中有“魔”,才会苦难无边。佛以慈悲救度众生,犹如以舟航渡人,因此称苦海慈航。综上所述, 大观园内几乎无处不在的匾额楹联,每一处都典雅而精确, 是园内景观的点睛之笔。大观园的匾额楹联意蕴丰富,文字多来自于过去的文学作品,耐人寻味。可以说是大观园众多园林要素中最简练直观的文化载体,是大观园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在所有的园林要素中,山水

38、、 建筑等都是无言的,唯有匾额楹联才是曹雪芹直抒胸臆之作,使大观园蒙上一层诗意的色彩。这些匾额楹联是作者透露景境、升华意境的方式,是景观的“诗化”、“心灵化”,是园林中不可或缺的艺术珍品。它们不仅起到装饰、点缀园林的作用,而且还储存着历史和文化信息,暗示小说人物性格命运,并成为景观与心灵的一种审美概括。总之,大观园内的匾额、楹联致力于把植物、水、山、建筑这四个造园要素巧妙地展现在游赏者心中, 暗示这四个要素的协调性与一致性,同时婉转地限制四要素的冲突,甚至可以把其他要素间的冲突转化为景观特色,为景观添彩, 从而淋漓尽致的诠释了各景观的主题。由此可见,大观园中的匾额楹联可以被确立为除山、水、植物、建筑外的第五个园林基本要素,且匾额楹联要素能够提纲挈领,引领大观园中其它园林四要素。当代园林的建造绝不可忽视匾额楹联的功用,绝不可忽视精神文化产品对园林的提纲挈领作用。反之, 弘扬匾额楹联文化有助于传承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可以为重塑中国古典园林的辉煌贡献一份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