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版)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ppt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14421898 上传时间:2020-07-20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995.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江苏专版)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江苏专版)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江苏专版)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资源描述:

《(江苏专版)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专版)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ppt(4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时空坐标,主要线索 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成为这一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社会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受到政治生活的影响。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特别是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逐渐增强。,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测试内容及要求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1.了解近代前期在饮食、服饰等方面出现的新现象。 2.了解近代“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等习俗。 3.了解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4.理解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影响因素。,内

2、容索引,自主学习 基础知识 把握教材知识体系,史料实证 深化探究 理解重要史料史论,反馈训练 随堂巩固 会做题才是硬道理,自主学习 基础知识 把握教材知识体系,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1.鸦片战争前:物质文化生活与社会习俗多 。服饰都以中国自产棉布、丝绸缝制,食物都为各地自产之物。 2.鸦片战争后 (1)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 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 衣,沿袭传统,西方文化,洋装,中山装,旗袍,废止缠足,婚姻,反清革命,废止缠足,食: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店,吃 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住: 样式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一些官员和商人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社会风俗,西方建

3、筑,西餐,(2)广大农村仍处在落后、 的状态,农民过着贫穷的生活,传统的 风俗习惯仍在沿袭。,封闭,易混易错,思维点拨,1.中山装和旗袍是服饰中西合璧特征的典型体现。 2.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到学习西方、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渐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传统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2.缠足陋俗至清朝时最盛,但清政府并不支持缠足,曾多次下令废除缠足。,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1.改革开放前(20世纪5070年代) (1)背景: 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 (2)表现 社会风尚: 、无私奉献

4、是社会风尚的主流。 物质生活:由于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 计划供应。,新中国,勤俭节约,票证,2.改革开放后(1978年以来) (1)背景:改革开放的实行,党和政府重视改善民生。,(2)表现,多样化,图解识记,概念阐释,安居工程,注重环保,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实质上就是中国近代化的历程。随着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事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明走向了近代化,中国的社会生活也逐渐走向文明化、民主化。,近现代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化,史料实证 深化探究 理解重要史料史论,主题一影响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1.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材料天津通

5、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问题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提示原因: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西方文化的影响。,提示,史料解读 表明社会生活变迁的时代背景。 说明社会生活方式的西化。,2.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材料“文化大革命”时期,“国防绿”“海军蓝”是中国城乡居民追求的色彩。那时期,穿一身“国防绿”、腰间系一条帆布大板带、肩背军挎

6、包成为青年男女尤其是大中专学生追求的一种时尚。20世纪80年代,色彩鲜艳、款式时髦的服装逐步在大众中流行。毛皮大衣、羽绒服、西服、呢大衣等各种服装充分展现穿着者的风采与魅力。民众受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较大,中国服饰正式走向了多元化。 摘编自陈志华、朱华中国服饰史,史料解读 表明服饰单一化。 表明服饰多元化。,问题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中国民众的服饰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变化的主要因素。,提示改革开放;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民众思想观念变化;外来文化影响。,提示,史论总结 影响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1)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西方殖民者入侵,把西方的生活方式移

7、植到了中国。通商口岸就是晚清社会近代化最早的发生地和近代文明的窗口,近代文明经通商口岸逐渐向中国内地辐射。这种影响是西方国家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积极影响,是客观的,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2)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为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奠定了经济基础。,(3)近现代革命思潮的兴起与思想解放运动。近代中国先进人士的倡导,如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都号召“断发易服”,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解放,等等,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4)历届政府的重视、提倡促使

8、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化。如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民生,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将实现全面小康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主题二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1.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材料一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简表,材料二在北京以及各省省会城市,出现了所谓“四合院欧化”,即在保留传统四合院的基本格局上搞点洋化:简单的装扇玻璃窗代替格子糊纸绢,复杂的搞点外国式柱子如此,既存四合院之传统格局,又吸收西式房屋之优点情调。可谓中西合璧,相得益彰。 图说中国百年社会生活变迁,问题思考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指出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并

9、指出导致其变化的外部因素。,提示变化方面:服饰、建筑、饮食、交通、婚礼习俗。 特点:中西合璧,相得益彰;既保存传统,又吸收西方优点;变化具有不平衡性。 外部因素:受西方外来文化的影响。,提示,史料解读 对表格左右内容进行比较,可以直观看出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具体变化。 说明近代中国建筑风格受到西方外来因素的影响。,2.社会运动的推动 材料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且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重,行动则摇,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且垂辫既污衣,而蓄发增

10、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 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问题思考 依据材料,概括康有为主张“断发易服”的理由。,提示不利于中外友好交往;不利于机器化大生产;不利于行军作战;既不美观又不卫生。,提示,史料解读 材料中划线句子分别从外交、工业、军事、外貌四个方面说明了断发易服的理由。,史论总结 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 (1)地域:受列强侵略的影响,出现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逐渐向内地渗透的趋势,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2)过程: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典型特征。 (3)水平:通商口岸、大城市变化较快较大,广大农村仍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传统的

11、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4)动力:社会运动的影响,上层人物的倡导、示范,工商业经济发展,西方文明的传入等。 (5)趋势:平等、民主、文明是其发展的主要特点。,反馈训练 随堂巩固 会做题才是硬道理,1.(2017江苏南通学业水平模拟)1912年8月9日晨报副刊报道,在北京一次有关中西餐的民意测验显示,爱吃西餐和兼食中西餐的人数占调查总数的23%,被调查对象包括普通市民、知识分子等。由此可知当时 A.西餐开始传入内地 B.传统饮食结构有所改变 C.崇洋媚外风气盛行 D.政治革命促进习俗变迁,1,2,3,4,答案,解析,5,6,解析西餐开始传入内地是在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 “爱吃西餐和兼食中西餐的

12、人数占调查总数的23%,被调查对象包括普通市民、知识分子等”表明国人的传统饮食结构已经有所改变,故B项正确; 饮食结构的变化不是崇洋媚外的表现,故C项错误; 传统饮食结构有所改变是由外来侵略导致的,故D项错误。,1,2,3,4,5,6,1,2,3,4,5,6,答案,解析,2.(2017江苏如皋一模)晚清人士恽毓鼎的日记写道:“此辫与我相守五十年,一旦截之,不无恋恋。唯上流社会人俱已濯濯,余既不能杜门自守,不免驰骤于酹酢场中,日受刺激,只可降心从众矣。”由此可见他剪辫是 A.被迫顺应时局的无奈之举 B.出自于反清革命的需要 C.为了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D.表示彻底与旧风俗决裂,1,2,3,4,5

13、,6,解析材料中“一旦截之,不无恋恋”“只可降心从众矣”表明是无奈之举,故A项正确; 反清革命的需要是积极的,与材料中“一旦截之,不无恋恋”不符,故B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与材料中“唯上流社会人俱已濯濯不免驰骤于酹酢场中”不符,故C项错误; 彻底与旧风俗决裂与材料中“一旦截之,不无恋恋”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解析,3.(2016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民国初年,镇江、扬州等地举行新式婚礼,有证婚人演说、新人行三鞠躬礼,围观者有上千人。时人有诗云:“无媒婚嫁始文明,莫雁牵羊礼早更。最爱万人齐着眼,看侬亲手挽郎行。”这一社会景象说明 A.自由恋爱结婚之风盛行B.国人普遍接受西方礼

14、仪 C.传统婚俗已经彻底废除D.辛亥革命推动移风易俗,解析根据题目信息“民国初年”,可知辛亥革命促进了社会风俗的变化,故选D项。 其他选项中“盛行”“普遍”“彻底”等说法不符合史实。,1,2,3,4,5,6,4.(2017海淀期末)下图描绘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场景。画面能够明确、充分体现的是,答案,解析,1,2,3,4,5,6,A.经济发展导致妇女地位提高 B.社会政治运动带来男女平等 C.社交方式和社交礼仪的变化 D.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解析画面无法明确充分体现经济发展导致妇女地位提高,故A项错误; 男女平等画面无法体现,故B项错误; 从图中无法看出社交方式和礼仪的变化,故C项错误;

15、女性走出家庭,集体聚会是受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故D项正确。,1,2,3,4,5,6,5.(2017江苏镇江学业水平模拟)近代以来,上海黄浦等繁华地段经营西装、洋服、时装等业的西装店共有140家。“风气所趋,人人好异”,服饰自成一派,称为“海派”。这一现象 A.是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产物 B.说明上海居民普遍接受西方服饰 C.源于辛亥革命彻底批判传统文化 D.与上海经济发展和开放程度有关,解析上海作为近代中国第一批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加之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近代中国经济发展最为迅速和对外开放程度最大的地区之一,有利于西方服饰在上海地区的流行,故D项正确。,答案,解析,1,2,3,4,5,

16、6,6.家庭是文明社会的基本细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梁启超认为,旧中国在家庭伦理方面发展了高度的个人道德观,但在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方面是不够的。这样,他否定了儒教中国的狭隘忠诚和以家庭为中心的自私观念,而主张集体的民主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二通过把工作转移到家庭之外,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1,2,3,4,5,6,材料三这一运动的收获是空前的这种社会细胞家庭改革,对于提高人民的政治热情,挖掘潜力建设我们的祖国,是会起着重大推动作用的。华北区贯彻婚姻法运动总结(1953年),1,

17、2,3,4,5,6,(1)根据材料一,说明当时中国社会的家庭伦理观有什么变化?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答案,解析,答案变化:在注重个人道德观的同时,更注重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的培养。 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学东渐,民主思想的传播;民族危机的加深。,解析回答本问时注意题中的信息,考生如把握不当,可能只会答出“发展了高度的个人道德观”,对“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的内容可能不会涉及。回答原因时,联系梁启超生活的时代背景回答。梁启超是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之一,其维新思想的产生与经济、思想、社会背景密切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1,2,3,4,5,6,(2)据材料二、三,说明推动家庭变革的基本因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改革后中国家庭伦理关系有什么新变化?,答案,解析,答案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或社会化大生产);国家的政治变革(或政府政策推动)。新变化:婚姻自主,男女平等,家庭民主。,解析由两则材料中的“工厂”及“婚姻法”提供的信息可作判断,即从经济发展和政策扶持的角度分析家庭变革的基本因素。材料三中涉及的中国家庭伦理关系的新变化结合材料出处即可回答。,1,2,3,4,5,6,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