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文言文必读版本

上传人:jun****875 文档编号:14418134 上传时间:2020-07-20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65.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小学生文言文必读版本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小学生文言文必读版本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小学生文言文必读版本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资源描述:

《小学生文言文必读版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文言文必读版本(1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小学生文言文陈元方候袁公陈元方年十一岁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su)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z)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y)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选自 世说新语 政事) 注释1、候:拜访,问候。 2、履行:实践,做。 3、绥:安,安抚。 4、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王侯皇后对自己的尊称,还有寡人等称呼. 5、师:学习。 6、尝:曾经。 7、卿:客气,亲热的称呼 8、法:效法,仿效。 9、称:称赞,

2、赞不绝口 10、周公:文中周武王的弟弟 11、周旋动静:这里指思想和行动 12、益敬:更加尊敬,益:更加 方言证古老父:对父亲的敬称。老,表示敬称的词头。老爸(父亲)、老母(母亲)。家君(对自己父亲的尊称,谦词)。君(对他的尊称,谦词) 译文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为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我父亲更加敬重。”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

3、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学孔子,孔子也不学周公。” 鉴赏袁公 比较自负,问题刁钻。如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这个问题很难回答,稍微不慎则颜面尽失,想是袁公并非真正想知道是谁学了谁,而是有意为难陈元方。 元方 机智应变。如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如此巧妙回答,既照顾了对方的尊严,又保存了自己的体面,不卑不亢落落大方,不损人也不损己,想袁公听了,定会暗暗点头称奇。画蛇添足-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

4、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释1祠(c):祭祀。周代贵族一年四季都要祭祀祖宗,每个季度祭祀都有专门的称呼,春天祭祀叫“祠”。祠者:主管祭祀的官员。 2舍人:门客,手下办事的人。 3卮(zh):古代的一种盛酒器,类似壶。 4相谓:互相商议。 5请画地为蛇:要求大家在地上画蛇。画地:在地面上画(画的过程)。为蛇:画蛇(画的结果)。 6引酒且饮之: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引:拿,举。 7蛇固无足:蛇本来就没有脚。固:本来,原来。 8子:对人的尊称,您;你。 9安能:怎么能;哪能。 10为:给;替 11遂:于是;

5、就。 12赐:赏赐,古代上给下,长辈给晚辈送东西叫赐。 13为之足:给它画上脚。足(此句中的足):画脚。 14终:最终、最后。 15引:拿起。 16且:准备。 17成:完成。 18余:剩余。 19足:脚。 足:画脚 20亡:丢失,失去。 21为:给,替。 22乃左手持卮:却,表示转折 23夺其卮曰:他的,指代先成蛇者 24遂饮其酒:那,指示代词 25终亡其酒:那,指示代词 26、谓:对.说。 译文古代楚国有个人祭过祖宗以后,把一壶酒赏给来帮忙祭祀的门客一壶酒。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大家一起喝这壶酒不足够,一个人喝它还有剩余。要求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好的人喝这壶酒。” 一个人最先完成了,拿起酒壶准

6、备饮酒,却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能够为它画脚。”他还没有(把脚)完成,另一个人的蛇画好了,抢过他的酒壶,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话刚说完,就把那壶酒喝完了。 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掉了那壶酒。 分析点评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蛇本来没有脚,先画成蛇的人,却将蛇添了脚,结果不成为蛇。后遂用画蛇添足,比喻节外生枝,告诉人们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不卖弄聪明,否则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会把事情弄砸。 不论对国家、人民或自己,都具有安全性。这个故事的意义是肤浅的,“画蛇添足”的教训,值得我们记取。不要因为一个小小的错误而丧失了自己本该有的东西。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真是可惜

7、! 揭示道理1:做事不可多此一举了,否则有时还会失去一些东西,得不偿失,弄巧成拙。 2: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 3:这篇寓言告诉人们,凡做一件事情,必须有具体的要求和明确的目标,要以清醒坚定的意志,追求之,完成之,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被胜利冲昏头脑的人,往往为盲目乐观所蔽,而招致失败。父善游-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j)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bi)矣。 注释善:擅长 岂:难道 这:的人 方引:正带着,牵着。方,正在。 遽急:立即。 以此任物:用这种观点来对待事物。任,对待。任物:对待事物。以:

8、用。 7 悖:违反。 过于江上:经过江边。 引:带着,抱着。 10 之:代词,指婴儿。 翻译有个经过江边的人,看见一个人正带着一个小孩想把他投到江里,小孩吓得直哭。这人问他原因,那人回答:“这孩子的父亲擅长游泳。”孩子的父亲虽然擅长游泳,这个小孩难道也立即会游泳吗? .用这种观点对待事物,也一定是违反常理的。 含义1.做任何事,都要做到具体事物具体对待,否则就会犯错。 2.无论做什么事情,对待事物如果不做具体分析,具体对待,就必定会犯错误。 3.世上的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否则,就会做出 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 4.故事告诉我们,知识与技能是无

9、法遗传的。一个人单纯强调先天智力和体能因素的作用,而忽视后天刻苦学习的重要性,那是幼稚可笑的。人有亡斧者-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人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者也。俄而掘其沟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皆无似窃斧者也。 注释1、人有亡斧者:有个丢掉斧子的人。 2、 亡:丢掉,丢失。 3、 意:同臆,估计,怀疑。 4、谷:山谷。 5、其:指代邻人之子。 6、窃:偷盗。 7、颜色:此指脸上的表情。 8、无为而不窃斧也:没有(一样)行为举止不像偷斧子的。 9、他日:另一天。 10、复:再。 11 、无似窃斧者:没有一点像偷斧子的样子。 12、俄而掘

10、其沟而得其斧:不久,(他)挖掘那山谷(土地时)却找到了自己的斧子。 13、俄而:一会儿,不久。 14 、视:看 15、 皆:都 16、行:走 译文(从前)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他)看到那人走路的样子,是偷斧子的;看那人脸上的神色,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是偷斧子的;一举一动,没有一样不像偷斧子的人。 不久,(他)挖掘那山谷(土地时)却找到了自己的斧子。第二天又看见他邻居的儿子,就觉得他行为、表情、动作,都不像偷斧子的人。 启示这则寓言说明,主观成见,是认识客观真理的障碍。当人以成见去观察世界时,必然歪曲客观事物的原貌。准确的判断来源于对客观事实的调查,而不是

11、主观的猜想。 不要多疑,重要的是要从实际出发,摆正自己的心态。 不要随便猜疑别人。掩耳盗铃-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7)也! 注释(1)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亡,逃亡。 (2)钟:古代的打击乐器。 (3)则:但是 (4)负:用背驮东西。 (5)锤(chu):槌子或棒子。 (6)况(hung)然:形容钟声。 (7)遽(j):立刻。 (8)悖(bi):荒谬。 (9)恶(e):害怕。 译文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

12、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寓意钟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掩不掩耳朵,它总是要响的。凡是要客观存在的东西,都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有的人对不喜欢的客观存在,采取不承认的态度,以为如此,客观就不存在了,这和“掩耳盗铃”一样,都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的表现。嫦娥奔月-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嫦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旧言月中有桂,有

13、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和.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摘令伐木。注释斫:zhuo,大锄;引申为用刀、斧等砍翻译羿从西王母处请来不死之药,后羿的妻子嫦娥偷吃了这颗灵药,飞往月宫 嫦娥于是就住在月宫之中,变成了蟾蜍 就是传说中的月精 故老的传说中月亮上有颗桂树,还有蟾蜍。因此有一本记录异事的书上说:”月亮上有颗桂树非常高,树下有个人不停的砍砍,可是树被砍开之后马上就愈合了,砍树的人叫做吴刚,是西河人,在学仙道的时候犯了过错,就罚他砍伐桂树。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反归取之。及反,

14、市罢,遂(su)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 曰:“宁(nng)信度,无自信也。” 注释1.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2.欲:将要,想要。 3.者:.的人。(定语后置) 4.先:首先。 5.度(du):测量。 6.而:连词,表示承接。 7.置:放置,搁在。 8.之:代词,代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9.其:他的。 10.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11.至:等到,直到。 12.之:到去,往 13.操:携带。 14.已:已经。 15.得:得到;拿到。 16.履:鞋。 17.乃:于是,这才。 18.持:拿。 19.度(d):量好的尺码。 20.反:通假字,同“返”

15、,返回。 21.市罢:集市散了。 23.遂:于是。 24.曰:说。 25.宁(nng):宁可。 26.无:不。 27.自信:相信自己。 28.以:用。 注意字词【读音】履:l 边音,第三声 【读音】度:du 多音字,第二声 【读音】宁:nng 鼻音, 第四声 【读音】遂:su 非常用生字,第四声译文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他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他已经挑好了鞋子,才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的大小呢?”他说:“我宁可相信

16、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评点这个郑国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他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而且连鞋子也买不到,成为了笑柄。而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可能是不会有的吧?但类似这样的人,倒确是有的。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书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书本上写到的,他就相信,书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在这种人看来,只有书本上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要碰壁。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

17、雀是夫子家禽。” 译文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就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词句与词语解析(1)对句子的理解。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这句话点明了文章要讲的人物,以及人物的特点。起到总起全文的作用。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从孔君平来拜见孩子的父亲一事看,两家的关系很好,常来常往。所以当得知孩子的父亲不在时,孔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叫出了这个孩子。可见,孔与孩子很熟。

18、 为设果,果有杨梅。 谁为谁设果?联系上下文自然知道,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看起来孩子很有礼貌,很会招待客人。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这是故事中的重点部分。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孩子应声答道:“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 (2)对词语的理解。 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姓。 夫子: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设:摆放,摆设。甚:非常。诣:拜见。未闻:没有

19、听说过。示:给看。惠:惠同“慧”,智慧的意思。乃:就;于是。曰:说 (3)对题目的理解杨氏之子杨氏:姓杨的 之:助词,相当于“的” 子:儿子 把它连接起来. 整个意思是: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字义:甚:很 惠:同慧 智慧的意思 指:拜见 乃:就,于是 示 :给 看 曰:说 未:没有 孩子的回答很妙,这回答巧妙在哪里呢?是在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

20、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家的鸟,他说的话才立得住脚。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 朗读方法/=停顿的地方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刻舟求剑-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

21、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 q)其舟,曰:“是吾(w)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注释1涉-渡,由后文的“舟”得出。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其-他的,代词。 4自-从。 5坠-掉,落。 6于-在,到。 7遽-立刻,急忙,马上。 8契-用刀刻。 9是-指示代词,这儿。 10吾-我的。 11.之-结构助词,不译。 12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 13其-他,代词。 14者-的地方。 15求-找。 16之-剑,代词。 17矣-了。 18而-但是。 19若-像。 20此-这样。 2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

22、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 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寓言故事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国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虽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但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国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

23、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 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孟母三迁-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居子也。”舍市,近于屠,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居子矣。”继而迁于学

24、宫之旁。每月朔(shu,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解释1、舍:住处。 2、嬉:游戏。 3、所以:用来。 4、 处:安顿。 5、复:再,又。 6、是:这。 7、焉:在那里。 译文(释文)从前孟子小的时候和母亲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

25、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居住在了这个地方。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这也说明了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 文言文启蒙读本答案1.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直接继承人 2.翻译;是亦非所以居子矣 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文言知识焉。焉是个文言虚词,常用在句末作语气词,相当于了。但有时又相当于于之,即在这里,在那里。上文遂居焉,即遂居于之,意为

26、就住在这里。又,曹刿论战夫大国,惧有伏焉。惧有伏焉,即俱有伏与之,意为担心齐国在那里有埋伏 文化常识我国古代统治者十分讲究礼制,家庭有礼,官府有礼,堂上更有礼,所以说中国是礼仪之邦。孟子小时候在学堂里,除了识字外,还要学习揖让揖退,这些都是朝堂上的规矩,比作,姿势都有规定,不合礼制轻者斥责,重者处刑。北人食菱-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角生于水中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1.并:连同。 2.去:去除,去掉。 3.欲:想要。 4

27、.坐:因为,由于。 5.或:有的人。 6.而:表转折,此指却 7.曰:说。 8.菱:俗称菱角,形状像牛头,紫红色,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果实有硬壳。 9.北人:北方人。 10.以:用来。 11.强(qing):本文中指“勉强”。 12.仕:(仕途)在做官。 13.啖:吃。 14.并壳:连同皮壳。 15.啖:食用,此可指吃。 16.何:哪里。 17.识:知道。 18.答:回答。 19.护:掩饰。 20.短:缺点,短处。 21.席:酒席。 译文北方有个自从出生就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的人说:

28、“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短处),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而是想要清热解毒。”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地把不知道的当作知道的。 北人食菱的道理1.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比喻护其短处 ,强词夺理。 2.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知识是无穷尽的,不要不懂装懂,否则会贻笑大方。寓意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如果强不知以为知,就会闹出笑话,被人耻笑。世上的知

29、识是无穷无尽的,而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只有虚心潜学,才能得到真知。 讽刺的生命在于真实。这则小故事不仅在情节构思上遵循了生活的真实,更在于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做法与表现在现实生活中极具普遍性与代表性。截竿入城-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字词解释1、者:代词。可以译为“的人” 2、初:开始时,文中表示第一次 3、 入:进去;进入 4、执:握,持,拿 5、亦:也,仍然 6、俄:一会儿,不久 7、至:来到这里 8、吾:我 9、 矣:了,承接 10、遂:于是,就 11、计:计谋,办法 1

30、2、而:连词,表承接,然后 13、老父(f):古时对年长的男人的尊称14、圣人:最完善、最有学识的人 15、何:疑问代词,怎么,为什么 16、中截:从中间截断。“中”在这里作“截”的状语,裁断 17、之:代词。此处代长竿 18、但:只,仅,但是 19、 以:用 译文鲁国有个拿着长竿子进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想要进城门,但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他实在是想不出什么办法来了。不久,有个年长的男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只不过经历了很多的事情,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再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依照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道理“执长竿入城门者”鲁人,做事不会思考

31、,死板的循规蹈矩,不知变通 。事实可以一手拿着竹竿的一头,把竹竿的另一头放在地上,成一个斜坡,进入城门,如果把竹竿放平进去,容易扎瞎别人的眼睛,有害他人身体。 这个故事说明了两点:1: 把三维欧式变换限制在二维,会导致有些事情,即使不是无法解决,也是解决的不那么完美。2: 有些时候,看似无法解决的问题,其实分而治之是可以解决的,也就是把大问题化为小问题。老父的方法用现在的cagd语言来讲就是piecewise. 或者是还可以换一种角度来看:给出这个点子的人不先问明情况就出了一个点子,万一这个长竿是要用的,这个点子就害了这个拿杆子的人了。 含义这篇文章刻画出计无所出不知如何是好的执竿者的形象和吾

32、非圣人,但见事多矣的自以为是的老者形象.文章虽然短小,但语言精练简洁,隽永传神.截竿入城皆在告诉人们:自作聪明的人常常是愚蠢的,决不能做自作聪明.好为人师的人.另外,虚心求教的人同样也应积极动脑筋,决不能盲从别人的意见.滥竽充数-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mn)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 注释节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这则寓言讽刺了无德无才、招摇撞骗的混子,提醒人们只要严格把关,混子就难混。告诉人们要有真才实学。滥:失实的。竽:一种古代乐器,即大笙。“滥竽”即不会吹竽。充数:凑数。 齐宣王:战国时期齐国的

33、国君。姓田,名辟疆。 使:派,让,指使。 南郭:郭指外城墙,南郭指南城。处士:古代称有学问、有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相当于“先生”。 这里是戏 称。请:请求。 说:通“悦”,喜欢。 廪食(ln s)以数百人:官府供食。廪:粮仓。食:给东西吃。以:同“与”。 以:给。 湣王:齐国国君,宣王的儿子,在宣王死后继位。姓田,名地。 好喜欢,爱好。 (11)逃:逃跑。 (12)立:继承王位。 译文齐宣王派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高兴。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田地)继承了王位。齐湣王喜欢听一个一个地独奏,南郭处士就逃跑了。 寓言故

34、事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不加考察,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先生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心里得意

35、极了。 其实南郭先生撒了个弥天大谎,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和别人一样吹奏得挺投入,还真瞧不出什么破绽来。南郭先生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薪水。 但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mn)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爱听吹竽,可是他和齐宣王不一样,认为300人一块儿吹实在太吵,不如独奏来得悠扬逍遥。于是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好好练习,作好准备,他将让它300人轮流来一个个地吹竽给他欣赏。乐师们接到命令后都积极练习,都想一展

36、身手,只有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像南郭先生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终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杀驴破翁昔有一人,先瓮中盛谷。骆驼入头瓮中食谷,首不得出。既不得出,其人以为忧。有一老人来语之曰:“汝莫愁,吾教汝出,汝当斩头,自能出之。”即用其语,以刀斩头。既杀驼,而复破瓮,如此痴人,为世人所笑。注释 选自百喻经。百喻经的全部名称为百句譬喻经。天竺僧人伽司腽肭从修罗藏十

37、二部经中抄录出譬喻,集为一部,共一百个故事。瓮:一种口小腹大的陶器。以为忧:以之为忧,为此事发愁。用:采纳。翻译从前有一个人,一开始把粮食存放到了瓮中。一头骆驼偷吃粮食把头伸到了这瓮中,结果头被卡在里面出不来了。因为骆驼的头出不来,这个人就为此事发愁。有一个老人来到见了就说:“你不要发愁,我教你一个能让骆驼头出来的方法。你把骆驼的头斩断,自然就能够出来了。”这个人听了随即就采纳了老人的意见,用刀把骆驼头斩断了。已经杀死了骆驼,进而又要把瓮打破才能取出粮食。这样行事的人,被后人所耻笑。他白白杀死了骆驼结果还是要打破瓮才能取出粮食,不加思考的听信别人的话,结果白白损失了东西还未达到目的,所以会被人

38、耻笑。精卫填海-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音同“笑”)。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音同“音”)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山海经 注释1、曰:叫作 2、发鸠之山:古代传说中的山名 3、拓木:拓树,桑树的一种 4、状:形状 5、乌:乌鸦 6、文首:头上有花纹。文,同“纹”,花纹 7、其鸣自詨:它的叫声是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8、是:这 9、炎帝之少女:炎帝的小女儿 10、故:所以 11、湮:填塞 古今异义词 赤足:1.文中指红色的脚。 2.现代汉语中指光脚。译文再向北走二百

39、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树林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这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狼-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久

40、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翻译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

41、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

42、加笑料罢了。 字词 1词性活用现象: 洞:名词用为动词,打洞。 一狼洞其中。 隧: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 其一犬坐于前。 2通假字 “止”同“只”,只有。 止有剩骨。 3.一词多义: 止 同“只”, 止有剩骨。 停止,一狼得骨止。 意 神情, 意暇甚。 想, 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敌 攻击, 恐前后受其敌。 敌方, 盖以诱敌。 前 前面, 恐前后受其敌。 向前, 狼不敢前。 4.虚词的用法: (1)之 代词,它,指狼又数刀毙之。 助词,的,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助词,调整音节,不译,久之。 助词,位于主谓之间,不译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以

43、 介词,把投以骨。 介词,用以刀劈狼首。 连词,来意将遂人以攻其后也。 连词,用来盖以诱敌。 ( 3)“其”的含义 恐前后受其敌。(指狼)。 场主积薪其中。(指打麦场)。 屠乃奔倚其下。(指柴草堆)。 一狼洞其中。(拾柴草堆)。 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指屠户)。 屠自后断其股。(指狼)。 5.常用字词: 惧:恐惧。 从:跟随。 故:原来(一样)。驱;追赶。 窘:困窘。 恐:恐怕。 顾:看到。 瞑:闭眼。 暴:突然。 毙:杀死。股:大腿。 寐:睡觉。 黠:狡猾。 伯牙绝弦-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

44、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注译1、绝 :断绝 2、善 :擅长,善于。 3、鼓 :弹。 4、志在高山 :心里想到高山。 5、哉 :语气词,表示感叹也表示啊的意思。 6、 峨峨 :高 7、兮 :语气词,相当于“啊”。 8、若 :像一样。 9、洋洋 :广大。 10、 念 :心里所想的。 11、必 :一定,必定。 12、 之:他。 13、谓 :认为。 14、知音 :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15、 乃 :就。 16、 复:再,又。 17、 弦:在这里读作“闲”的音。 译文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

45、叹道:“好啊!这琴声就像巍峨的泰山!”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澎湃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 无论伯牙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他心中所想的。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比钟子期更了解自己的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断绝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 朗读停顿注:“/”为停顿处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矛与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

46、 , 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 , 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 以子之矛 , 陷子之盾 , 何如 ?” 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注释1、矛: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矛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口骹式等。2、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剑用。 3、誉:夸耀。 4、曰:说,谈。 5、吾:我的。 6、陷:这里是穿透的意思 , 后面的就有刺的意思。 7、或:有人。 8、以:用。 9、子:您,对人的尊称。 10、何如:怎么样。 11、应:回答。 12、利:锋利,锐利。 13、其:这里指那个卖矛和盾的人。 14、弗:不。 弗能:不能。 1

47、5、之:语气助词。 16、鬻:(y):卖。 译文有一个楚国人,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任何锋利的东西都穿不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什么坚固的东西都能刺穿。”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答不上来。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中心思想矛与盾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矛与盾的寓意是说话办事要一致,不能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自己先说服不了自己;也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矛盾或抵触。

48、揠苗助长-宋人有闵(1)其苗之不长(2)而揠(3)之者,芒芒然(4)归,谓(5)其人(6)曰:“今日病(7)矣!予(8)助苗长矣!”其子趋(9)而往(10)视之,苗则槁(11)矣。 天下之(12)不助苗长者寡(13)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14)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15)无益(16),而又害之。 注释1、闵(mn)同“悯”,担心,忧虑。 2、长(zhng)生长,成长。 3、揠(y)拔。 4、芒芒然露出疲惫但十分满足的样子。 5、谓:对说 6、其人他家里的人。 7、病疲劳,困苦,精疲力尽,文中是引申义 8、予我,第一人称代词. 9、趋快步走。 10、往去,到.去。 11、槁(g

49、o)草木干枯,枯萎。 12、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不译 13、寡:少 14、耘苗:给苗锄草 15、非徒非但。徒,只是。 16、益:好处。 译文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但很满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况),然而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启示1、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

50、。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欲速则不达。 2、人们对于一切事物都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把事情做好。反之,单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做,即使有善良的愿望,美好的动机,结果也只能是适得其反。愚人食盐-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反为其患。 注释更:改变 闻已:听罢 益:增加 所以:表原因 缘:因为 空:空口 薄暮:靠近傍晚 具:准备好,准备 口爽:口味败坏 昔:从前 译文从前,有一个愚笨的人,到朋友家去做客。主人就请他吃饭。可是他尝了几样主人烧的菜肴以后,愚

51、蠢的人都觉得味道太淡。主人听了之后,立刻在菜里加上一些盐。他吃了后,感觉这菜肴十分美味。于是他对自己说:“之所以菜的味道好,是因为有了盐。”靠近傍晚天快黑时,他才回到家,母亲已经准备好饭菜。他说:“有盐吗?有盐吗?”母亲拿出盐,觉得很奇怪,只见看见自己儿子吃盐不吃饭菜。母亲说:“怎么可以这样?”愚人说:“我知道天下的美味都在盐中。”愚人吃盐不停,吃得以后口味败坏,反而变成他的祸害。天下之理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文言知识适。“适”是个多义词,指“恰巧”,“正值”,“安逸”,也可指“到”,“到.去”。上文“适友人家”,意为到友人家去。又“适江南”,意为到江南去;“同适故乡”,意为一同到故乡去

52、。 道理 干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限度,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会给弄得很糟。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 返通“反”,是通假字,意为“反而,反倒”。世无良猫-某恶鼠,破家求良猫。厌以腥膏,眠以毡蘮。猫既饱且安,率不捕鼠,甚者与鼠游戏,鼠以故益暴。某怒,遂不复蓄猫,以为天下无良猫也。 词意某:某个人;有个人。 恶:厌恶,讨厌。 破家:倾尽所有的家财。 益:更加。 厌:饱食。 以:用。 腥膏:鱼和肥肉。 毡毯:毯子。 率:全部。 畜:养。 以为:认为。 暴:凶暴。 逐:驱逐,赶走。 遂:于是;就。 天下无良猫也: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好猫。 鼠以故益暴:老鼠因此更加凶

53、暴。故:原因。益:更加。暴:凶暴。 翻译有人十分讨厌老鼠,破产讨得一只好猫。用大鱼大肉去喂猫,用棉垫毯子给猫睡。猫过着很安逸的生活,都不去捕鼠了,甚至与老鼠一块玩乐,老鼠因此更加凶暴。这人十分生气,把猫赶走后,于是再也不在家里养猫了,认为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好猫。 寓意故事告诉我们:溺爱是不可取的,温室里是培养不出栋梁来的。猫也是如此,人亦如此:环境过于安分,人就会懒散,不思进取。主人公最后的结果全是他一手造成,他没有想过安逸会削弱猫的斗志。给人以深思启示。对人太过迁就会适得其反,对动物也是如此。曾子杀彘-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汝)还,顾反为女杀彘(zh)。”妻适市来,曾

54、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之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注释曾子(前505前432):曾参,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字子舆,被尊称为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曾提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主张和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据传以修身为主要内容的大学是他的作品。 彘(zh):猪。 适:往,适市来:去集市上回来。 特:不过,只是。 戏耳:开玩笑罢了。 非与戏:不可同他开玩笑。戏:开玩笑。他:孩子 待:依赖。 子:你,对对方的尊称。 而:则,就。 非

55、所以成教也:这样做就不能把孩子教育好。 烹(png):煮。 译文曾子的夫人去集市上去赶集,他的儿子哭着也要跟着去。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先回家呆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回来,就看见曾子要捉小猪去杀。她就劝止说:“我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妻子,这可不能开玩笑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正确的教导。现在你欺骗他,这就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啊。”于是把猪杀了,煮后吃了。 赏析曾子为了不失信于小孩,竟真的把猪杀了煮给孩子吃,目的在于用诚实守信的人生态度去教育后代、影响后代

56、。但这不见得是韩非此则寓言的原意,韩非子的原意不过是宣扬他的重法守信的法制思想,要统治者制定严酷的法律,然后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反思教育儿童言行一致,家长不能信口开河,有言必信。只有言传身教,才能使孩子诚实无欺。曾子为了不失信于小孩,竟真的把猪杀了煮给孩子吃,目的在于用诚实守信的人生态度去教育后代、影响后代。但这不见得是韩非此则寓言的原意,韩非子的原意不过是宣扬他的重法守信的法制思想,要统治者制定严酷的法律,然后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人有负盐负薪者-(后魏惠,为雍州刺史。)人有负盐与负薪者,二人同释重担,息树阴下。少时,且行,二人争一羊皮,各言为己藉肩之物。久未果,遂讼于官。时雍州刺史李惠,谓其群下曰:“拷此羊皮可知主乎?”群下咸无对者。惠遣争者出,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惠曰:“得其实矣!”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服罪。注释负:背。 薪:柴。 释:放下。 藉:垫衬;背:藉是坐卧之用;背是披背之用。意思是经常使用之物。 惠:李惠,中山(今河北定县满城一带)人,北魏太武帝时任雍州刺史。 顾州纲纪:回头看着州府的主簿。州纪纲,州府的主簿。纲纪:随从人员。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