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鲁教版第七册第六单元预习单

上传人:jun****875 文档编号:14416567 上传时间:2020-07-2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85.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小学语文鲁教版第七册第六单元预习单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小学语文鲁教版第七册第六单元预习单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小学语文鲁教版第七册第六单元预习单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鲁教版第七册第六单元预习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鲁教版第七册第六单元预习单(1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六单元导学案班级 姓名 等级一读:1、我大声朗读第六单元所有课文,连导读、题目也不错过,不认识的字作上了记号,一边读我一边标出自然段。2、我会读这些词语:幽芳 漂泊 唯独 顿时 慈祥 稀罕 离别 大抵 精神 品格 灵魂 骨气 民族 气节 磨难 欺凌 境遇 毕竟 所谓 梳理 珍藏 手绢 华侨 能书善画 风欺雪压 顶天立地 低头折节3、我反复朗读,直到把每篇课文读正确也读流利了。我读得好认真哦!你看:古诗三首读( )遍 梅花魂读( )遍 桂花雨读( )遍小桥流水人家读( )遍 语文园地六读( )遍二读:1、本单元四篇课文的内容围绕 专题来写的。2、我又默读这几篇课文,找出了课文中感

2、受最深的句子,在一旁写写感受。3、文章都是围绕“故乡”来写的:课文写了那几件事梅花魂桂花雨小桥流水人家3、我来用一段话说说三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梅花魂:桂花雨:小桥流水人家:三读:1、我又默读一遍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我不懂的词语,划出来;然后我想办法自学这些词语,并把词语的意思写在书上。(查字典、读读课文,联系生活)课文学会的词语还不懂的词语12342、这几篇课文读完后,每一篇我都有个问题要问,而且还发现了这几篇课文的共同点呢!课文问题1234共同点四读:1、背诵语文园地六的日积月累,同桌检查。2、我最喜欢的课文是 ,我地方是 ,因为 。五拓展:读书城南旧事一起踏上寻“乡情”之旅第七册第六单元整体

3、教学设计教材综述: 本组课文都记叙了漂泊在外的人们,怀着一颗眷恋家乡的赤子之心,怀念和赞美故乡。古诗词三首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张籍的秋思和纳兰性德的长相思都通过诗词的形式展示了离别家乡人的思念情感。这情感在“春风又绿”中,在“临发又开封”里,更在“故园无此声”里。梅花魂借外祖父珍爱梅花,展示了老华侨内心深处对中华民族深深的爱,梅花是国之魂,是融入到每个炎黄子孙血脉中的。桂花雨,似春雨把对家乡热爱的思想植入孩子心中。母亲的话语以及作者回忆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这阵阵桂花雨,无不是家乡思念的依托。小桥流水人家作者热爱家乡在“我爱我的老家,那是我出生的地方。”“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这样

4、直接的倾诉中,在优美的风景中,在平淡的叙事中。围绕一个情字,一枝一叶总让人难忘,总流露出这份思乡情感。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生字新词,并理解关键词语表达的思想情感。3用心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4继续深入把握同主题文章的阅读方法,学会把握单元学习的方法。5、推荐阅读小兵张嘎。教学模块、模块目标、课时安排与教学流程教学模块模块目标课时 教学流程课内课外自主预习凭借预习单,自主预习本单元课文,自学本单元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找出文中人物,正确流利朗读课文。2课时课内指导课外自主检测预习整体感知通过练习等形式,检查学生自主预习情况,为学习课文奠定基础,

5、初步人物的个性的特点。1课时检测导入;逻辑阅读;通顺阅读;提炼主题,提出问题。探究主题感情悟理品读古诗三首梅花魂桂花雨小桥流水人家,通过诵读、分角色朗读、抓关键词、品悟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知人物的情感;重点品读梅花魂,主题阅读,深入感受人物的情感。初步学会抓住关键词打通文章脉络,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推荐课外阅读城南旧事。2课时精读品悟师友合作品悟重点;抓住脉络,学习方法。主题表达习作迁移学习写动作的基本方法,实践运用,尝试自主批改习作。3课时探究表达,运用表达,完成习作;评价修改。第一模块检测预习 整体感知 (1课时)一、课外导入,引入学习。课前我们已经安排大家做了预习,这节课我们就一

6、起来检测下我们的预习效果。现在,让我们开启检测之门。二、检测预习。1、 我会读。幽芳 漂泊 唯独 顿时 慈祥 稀罕 离别 大抵 精神 品格 灵魂 骨气 民族 气节 磨难 欺凌 境遇 毕竟 所谓 梳理 珍藏 手绢 华侨 能书善画 风欺雪压 顶天立地 低头折节2、读课文。(1)古诗词三首(2)梅花魂313段。(3)桂花雨25段。(4)小桥流水人家15段。3检查课文内容了解情况。本单元课文所讲的离家的人分别是谁?快速找一找。学生汇报:王安石、张籍、纳兰性德、外祖父、我等。4他们通过文章表达着对家乡怎样的情感?又是通过哪些内容表现出来的?请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设计意图:根据学段特点,让孩子能做到正确

7、朗读课文,同时,培养孩子关注文章中人物的习惯,理解词语,熟读难读的句子,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三、整体感知默读课文,画出最让人感动的句子,并写写自己的感受。第二模块 探究主题 感情悟理(3课时)一、概括主要内容。1、读梅花魂,写了那几件事?2、读桂花雨小桥流水人家分别写了什么?根据特点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同桌练说,指名说。 【设计意图:给学生一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拐杖,学习分部分概括。】三、抓住课文脉络,品读课文三篇故事中最令你感动的情节是哪里?请你说说为什么?指名交流,集体讨论。【古诗三首】一、 小组交流古诗诗意二、 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泊船瓜洲全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

8、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秋思全诗的大意是: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的诗人想写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就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长相思词的大意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三、 提升1、 三首诗有什么共同点?(表达的主题是一样)2、 表达的手法有什么不同

9、?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秋思则是叙事抒情,长相思则融写景与叙事于一体,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梅花魂】一、读“三哭”,感悟真情读课文,找出并用”“画出有关描写外祖父哭了的语句,读一读,共有几处?(共有三处:教我读诗词时;得知不能回国时;送“我们”上船时。)学生听录音跟读第二自然段,交流体会外祖父”一哭”时的情感。了解外祖父教我吟诵的三句诗的出处,读懂它们的意思。(“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句,意思是“独自一个人在远方居住,每到过节的时候就格外思念家乡的亲人”)。(“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也是王维的诗句,意思是“明年春天绿草如茵的时候,您回不回来?”)(“自在飞花轻似梦

10、,无边丝雨细如愁”是北宋词人秦观的词,意思是“在空中随风飘飞的落花,轻得好像夜里的猛,无边无际落着的雨丝,细得好像心里的愁。”)外祖父教我读唐诗宋词的用意所在。(这三句诗都表达了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外祖父叫“我”的目的在于借诗句表达他对家乡的思念。)说说“外祖父哭了”的原因。(因为这些诗句触动了他思乡的情感,教“我”读着诗句,他心里涌动的是对家乡,对家乡亲人的怀念,泪水就不知不觉流了下来。)探究外祖父的“二哭”,体会他无法回归家乡的情感。教师读这部分内容,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你看见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学生交流。(在我眼前出现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竟不顾自己的形象在自己的外孙女面前“呜呜呜”

11、地哭着,他哭得是那样伤心。)你能理解这位老人此刻的心情吗?(自己的儿孙要回到日夜思念的家乡,可/ 是因为自己年纪太大,无法和他们一起回到家乡,无法实现自己心中由来已久的心愿。同时,因为年纪太大,自己将永远不可能回到家乡,心里当然十分悲切。)过渡语:久居异乡的外祖父日夜思念着自己的家乡,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无法回到故里,于是他将这种思乡之情寄托在某种事物之上,请大家再认真读读课文,(A)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外祖父对梅花的珍爱?找到有关的句子读一读,读出体会和感受。“惟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画,他分外珍惜,家人碰也碰不得。”出示一个句子进行比较:“书房里那一幅墨梅画,他很珍惜。”说说这两个句子的异同,

12、哪个句子更好?为什么?“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从外祖父的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从外祖父的动作中你看出了什么?你能读好它吗?(B)品读外祖父送画时的话,体会老人对梅花别样的情感。“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话开得愈精神,愈秀气。”你发现这句话中哪个词用得最多?再读一读这句话,说说有怎样的感受?此刻,在你的心目中,梅花具有怎样品格呢?用外祖父的话回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他们”是指谁?为什么把他们比喻成“这梅花”?

13、联系我们已有的知识说说中华民族中涌现的有气节的人物。相机指导朗读。“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作为一个中国人,你怎样理解外祖父的这句话?在外祖父的眼睛里,梅花代表着什么?(外祖父把梅花看作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是千千万万华夏子孙的“魂”。他珍爱梅花,赞美梅花,实则是在表现他那颗拳拳爱国之心。)美读升华:你能似外祖父般把他的这番话读出来吗?。再探外祖父的第“三哭”,深入体会外祖父的思想感情。哪个词使我们感受到了老人的“哭”?(泪眼蒙胧。)外祖父把珍爱的梅花图及手绢送给我是不是不再思念家乡了?你如何理解外祖父的这一举动。(他借“我之手”把他那颗眷恋祖国的心带回祖国,让

14、他也能“魂”归祖国。)二、品语句,升华情感教师导语:从外祖父的一言一行中,我们不仅深深体会到了他对梅花的爱,对具有梅花秉性的中华儿女的爱,更体会到了他的爱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爱,是对祖国的深深的眷恋。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读读外祖父的话和外祖父为我们送行的有关句子。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有关句段。教师导语:面对这样一位身居异乡的老人,我们的心中能不对他产生敬意吗?让我们饱含敬意之情读一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个自然段。三、归整体,理清层次读到这儿,你发现课文首尾两个自然段有什么联系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尝试分段。四、重积累,延伸拓展从文中找出让自己感动的语句或段落

15、,抄写下来。教师导语:“故乡、祖国”让多少身居在外的旅人、游子拥有无尽的相思与眷恋,几千年来,多少文人墨客吟诵出了无数“思乡爱国”的诗篇,你会吟诵吗?学生吟诵熟知的有关诗篇。【桂花雨】品读桂花香气迷人。1、师:大家自由读第二自然段,从中你有什么发现?2、出示句子: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1)学生读(2)师生讨论:应该把哪些词语读好,就能读出桂花很香呢?生:香飘十里师:香飘十里呀,想想看,哪里都有桂花香了?生1:小路旁,田野里,小河边、卧室、厨房到处都弥漫着桂花香,浸在香海里了。生2:教室里、操场上弥漫着桂花香。生3:作者和她邻居家的

16、卧室、厨房间也飘着桂花香。师:是啊,简直都浸在香海里了。你还从哪里品味出桂花很香? 生:浸。我觉得这个词用得很好。一般是说东西浸在水里面。这里把桂花的香气比作了水。说明到处都弥漫着桂花香。师:你理解得真好。谁能读出桂花的香? 过渡:花香令人陶醉,每到桂花盛开的季节,有一件事是作者盼望已久的,那就是摇桂花。三、品悟摇花其乐融融。1、 师:用心读第三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象,你就是童年时代的琦君,正盼着摇桂花呢!2、 学生自由交流。3、出示句子:“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1) 师范读句子。(2) 师:听到琦君怎么缠妈妈了吗?现在你们都是童年时代的琦君,我

17、来做琦君的妈妈,你们来缠缠我。4、出示: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1) 生读出摇桂花的情景。 (2) .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出示填空:桂花纷纷扬扬落下,轻轻地落在我的头发上,我 轻轻地落在我的脖子里,我 轻轻地落在 ,我 生:桂花轻轻地落在我的头发上,我好像戴了一个桂花蝴蝶结。生:桂花轻轻地落在我的脖子里,我好像戴上了桂花做的领带。生:桂花轻轻地落在我的脖子里,轻轻的,柔柔的,好舒服呵。生:桂花纷纷地落在我的身上,我好像洗了个桂花澡。.师:你的想象真是太神奇了,语言太美了!生:桂花轻轻地

18、落在我的衣服上,我好像穿上一件桂花衣服,我满身都是香气,我好像变成了桂花仙子,要飘起来了。师:你的想象把我们大家都带到了一种美好的仙境里了。老师谢谢你!师:是呀,桂花飘落就就像下起了阵阵香雨,你全身都沐浴在花香之中了。生:桂花轻轻地落在我鞋子上,我好像穿上了绣花鞋,还带着香味呢!师:出示课件动画展示(桂花纷纷飘落的情景),配上音乐。看,这就是桂花雨。谁来读一读这段中的第二句话,读出自己的感受。师小结:桂花雨多迷人呀,像一幅美丽的图画,像一首香甜的小诗,像一支动听的儿歌,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读出你心底里的快乐。5、出示父亲的诗,自由地读一读,你想说什么?填空。摇桂花是多么快乐呀,给我带来了一

19、个甜美的梦。!白天,花雨缤纷,晚上,小琦君梦见( ) ,真快乐呀!父母梦见(. ),多喜悦呀!学生自由交流。师:摇桂花,小孩高兴,父母也高兴。一家人其乐融融。再读这首诗。四、 品味生活香浓至醇。1、师:桂花时那迷人的香伴着快乐进入了我甜甜的梦中,桂花摇落以后,那香也始终陪伴着我的生活。读一读第四节。2、师:同学们,整个村庄,全年都沉浸在桂花香中了。为什么这样讲,你能联系第四自然段的内容说一说吗?3、指导朗读。师:是呀!这香味真是迷人呀!一直深深地印在她的心里,挥之不去。后来,作者离开故乡,到了外地。五、品析金桂-思乡心切。1、师配乐读第五自然段。(配乐:梦花园) (出示)可母亲常常说:“外地的

20、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里的金桂。”2、听了母亲的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什么理解?师:是啊,这句话哪里仅仅是在说桂花香呢?更是在表白自己对故乡一颗永不改变的心啊!3、指导读出深深的眷恋,读出对故乡的无比热爱。4、引读第六自然段:每到这时我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作者后来离开故乡,来到了台湾。身在异乡的她,又梦见( ),梦见.(. .).,梦见.( )。六、感受乡愁-魂牵故乡。1、师,同学们,琦君曾经在烟愁中的后记里有这样一段话,教师配乐朗读! (出示: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一分情,像花草树木似的,

21、谁能没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 2、现在琦君住在美国,已经80多岁了,为了寻根,去年她又回到祖国,来到故乡浙江。喝一杯故乡的桂花茶,尝一口故乡的桂花糕,听一听那熟悉的乡音,看看美丽的山山水水,不禁热泪盈眶:故乡啊,我终于又回到你的身旁了。虽然离开了几十年,虽然远隔重洋,但是,我从来不会真正离开生我养我的故乡,因为,她就在我的心里。3、再读: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读出对故乡深深的眷恋,读出淡淡的乡【小桥流水人家】一、深入理解,学习写法,感受思想1、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家乡的景致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22、感情?请你自读批画,有感受的地方做做标注。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3、小组交流4、大组汇报1)小溪注意:此处的生词比较多,教师可在学生汇报理解之前,让学生一起来读一读这些带拼音的生字,将生字的学习有机的和文章结合在一起小溪的特点:清澈见底,终年环绕村庄。小溪两边的柳树,美、自然。指导朗读,此处语速适中,语调要轻快村民和小溪的关系;孩子们在小溪里嬉戏。朗读指导,读出捉鱼时的童趣通过对故乡景致和童年玩耍的回忆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2)小桥木桥、石桥不作为重点,学生点到即可3)人家作者先以自己家为例,写了自己的卧室,光线暗、地面潮湿的特点;又写了父亲的书房,空气流通、阳光充足,由东南两面达窗可以看到优

23、美的景色。指导朗读从窗中看到的景象。“清晨”、“夏天”注意读出层次感文章最后一段略写了村里其他人家的生活。通过“深深”、“印象”、“一辈子”这些词看出故乡在作者心中的位置。表达作者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二、回顾全文,学习写法学生总结本文作者在写作方法上抓住了故乡景致的特点:小桥、流水、人家,在描写着三方面景致时又抓住了他们各自的特点将景物写具体的,从中渗透着作者的思乡之情根据学生发言,老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表达思乡之情的方法.a“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唱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运用拟人的手法,描绘溪边飘动的柳枝、小鸟的叫声、溪水流动的声音,表达了作

24、者对家乡景物的喜爱与赞美.)b“一条小小的木桥,横跨在溪上.我喜欢过桥,更高兴把采来的野花丢在桥下,让流水把它们送到远方.”(先写了桥的样子,再描绘在小桥上丢花的情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的享受,令人神往.)c“我家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房,我出生的那间卧室,光线很暗,地面潮湿那是一座空气流通、阳光充足、有东南两面大窗的漂亮房子.”(用对比的方法写出了农家卧室与书房的不同特点,让人感到家的亲切,引发美好回忆.)d“大家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守望相助的太平生活.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用三个成语概括了农村人家日常生活的特点,“深深地印在表达了作者对它的留恋和热爱.)学习日积月累1、 感受诗句。2

25、、 理解诗句。3、 背诵诗句。第三模块 主题阅读(1-2课时)【设计理念】主题:以“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策略为指导,让学生学会感受家乡的美,从而喜爱家乡、眷念家乡。情景:以知识树为线,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时空、教学方法的全面开放,使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相互渗透,有机整合。【教学内容】人教课标版教材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二单元课文:古诗词三首梅花魂桂花雨小桥流水人家人教版同步阅读教材:藕与莼菜想北平怀念月是故乡明【教学重点】1.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领悟到:虽然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因人而异,但是思乡的情一样的。2.分享学生同步阅读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教具准备】多

26、媒体课件【教学步骤】导入谈话:家乡,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令人梦绕魂牵的地方。让我们在这悠扬的思乡曲中,吟诵课文中的古诗词三首,来体会古人的思乡之情。(课件播放思乡曲) 这是古代游子们思乡怀乡的绝唱。这节课,我们要走进四位现当代作家的散文中,去体会这款款的思乡情,浓浓的恋乡意。(板书:思乡)我们用画知识树的方法一起思乡。(出示课件)这是知识树,这是一棵思乡之树。相信通过我们精彩的阅读展示,会让这棵树枝繁叶茂!主题回顾:从第二单元的课文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古诗词三首(团圆)梅花魂(坚强)桂花雨(快乐)小桥流水人家(闲适)阅读概览:(过渡):在同步阅读教材中,也选编了十篇以思乡

27、为主题的文章,我们重点阅读了四篇(出示课件四篇文章题目)。前几天,老师已经布置让同学们进行了认真地阅读,并且填写了同步阅读卡片。请小组相互交流,看看你们的阅读体会是不是一样。可以读一读,再讨论讨论。学生汇报:你最喜欢的一篇思乡的散文,说主要内容。结合学生汇报引出主题。藕与莼菜:纯朴从叶圣陶对故乡的藕和莼菜的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篇散文,作者借藕和莼菜这两种故乡特有的物,来抒发他那浓浓的恋乡之情,这就是散文中常见的写作手法借物抒情)想北平:自然、古朴在老舍的眼中,哪儿也比不上家乡北平,在他的笔下,北平的特点是什么?(出示:“啊!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

28、。”在这里,老舍用比喻的手法直接表达了对北平的喜爱,这就是散文的另一种写作手法直抒胸臆)怀念:亲密、真诚、和睦作者怀念的是怎样的邻里亲情呢?月是故乡明:平凡令国学大师季羡林思念的不是世界各地美妙绝伦的月亮,也不是居住的赏月胜地朗润园,而是故乡的月亮,他思念的故乡是怎样的?小结:同学们读书都非常认真,发言也很精彩!通过认真的阅读,我们对“思乡之情”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请看知识树。这八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给我们诠释了思乡这一主题思乡游子无法尽诉的惆怅;身处异国却坚强的中国心;童年的快乐与恬淡;记忆中那纯朴、自然、平凡的故乡,还有亲密无间的邻里乡情。片断分享和精彩赏析读了同步阅读教材中的这四篇散文,老

29、师相信总有一些地方能打动你们的心,能读一读或者讲一讲,然后告诉大家为什么吗?提个小小的要求,在汇报之前,请你先说说是哪篇文章的什么地方。(引导学生按课交流)1.藕与莼菜问题:“故乡的”藕与莼菜与“这里的”(上海)的藕与莼菜有什么区别?理解:1)学生自由解答,相机指导 2)重点体会故乡藕与莼菜的普通、新鲜、味美;而上海的藕与莼菜的难得、形瘦、味涩,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朗读“男的紫赤的胳膊和小腿肌肉突起,躯干高大且挺直但是别有一种健康的美的风致。”体会藕农外貌描写的细致。 2.想北平了解背景:本文写在1936年,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侵占了我国东北,华北告急,北平告急,老舍此刻正在青岛,作为一个热爱北

30、京的爱国知识分子,他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于是发出了这样的呼唤:1)“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引导学生体会老舍对北平的感情(运用了直抒胸臆的方法,表达了对北平的想念与挚爱之情,点明了全文的主题。) 2)老舍的作品带有很浓的京味儿语言,他独特的语言风格被后人称为“语言大师”。朗读“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呀!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采用多种形式读出京味儿。(抽生读,师范读,齐读)3.怀念问题:儿时的邻里乡情和现在有什么不同?理解:1)“晚饭时,左邻右舍家家搬出一张小桌真如一幅寻常淡泊又渗透着浓郁乡情的民俗画。”

31、体会儿时邻里乡亲的和睦,真诚,亲密。 2)“吃讲营养,真有另一番躲进小楼成一统的滋味。”体会现在邻里之间的亲情的疏远。运用了对比的写法,突出全文的主题怀念亲密的邻里友情。 4.月是故乡明问题:为什么作者要写世界各地美轮美奂的月亮和朗润园的奇景?理解: 1)“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蒙湖上,我都异常喜欢。”体会世界各地月亮的美。2)“此地既然有山,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体会朗润园的月亮的美。3)“然而,每只这样的良辰美景,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体会作者钟情家乡平凡的月亮,实质是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家乡的月亮是平凡的,正如作者平凡的家乡一样,但是,美轮美奂的异乡却比不上平凡的

32、家乡在作者心中的地位。运用对比,更突出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与思念之情。主题拓展(音乐渐起)通过刚才的阅读,我们进一步感悟和理解了远方的游子那浓浓的思乡之情,同学们,你心中的故乡有怎样的景,怎样的人,你对故乡有怎样的情呢?生自由交流。(根据交流板书关键词语)(小结):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仔细去观察故乡的美,以后无论走到哪里,故乡就在我们心里。请看知识树,现在已经是枝繁叶茂,硕果累累了!老师把我们今天精彩的阅读交流成果汇成了一首小诗,让我们把它送给自己,送给我们心灵对故乡的热爱:思乡情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有我,幼年的足迹; 几度桂花开,几度梅花落,闲适的生活,依然在梦里;他乡城也美,他乡月也明,

33、难锁我童年一寸心;魂牵梦绕的,依然是自然、古朴的故乡景。故乡的土,故乡的人,故乡有我,一颗少年的心;几度雪藕甘,几度莼菜鲜,纯朴的乡亲,依然在梦中;他乡人也亲,他乡土也好,难锁我少年一寸心;倾心向往的,依然是亲密无间的邻里情。故乡的爱,故乡的情,故乡有我,青春的歌;几度小桥走,几度河水流,平凡的故乡,依然在梦中;他乡也有情,他乡也有爱,难锁我游子一颗团圆心,无法尽诉的,依然是坚强的中国心,惆怅的思乡情。六、课外阅读推荐城南旧事第四模块 主题表达 习作迁移(3-4课时)一、学习写法。找出四篇文章中相照应的地方。交流学习前后照应的写法二、迁移习作。1、介绍南京大屠杀2、看图想象3、交流4、自由习作。四、自批、互批。五、讲评习作。【设计意图:初步学会自批、互批习作,养成把自己的习作与别人分享的习惯,逐步形成作品意识、读者意识。】第五模块 实践活动(1课时)乡情歌颂会学生通过上网和查阅书籍,积累能够表达思乡之情的诗词和歌曲,比如故乡的云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小组内商定节目和展示方式后,进行排练,注意情感的铺垫和激发。每组准备两个节目,可以配上音乐,也可以用上合适的道具。演出结束后,学生通过投票选出“最浓的乡情我最喜爱的节目”,前三名小组加分。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