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观点论述题无处遁形

上传人:卷*** 文档编号:144123889 上传时间:2022-08-2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7.6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让历史观点论述题无处遁形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让历史观点论述题无处遁形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让历史观点论述题无处遁形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资源描述:

《让历史观点论述题无处遁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历史观点论述题无处遁形(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直击高考:让历史观点论述题无处遁形(一)2015-11-11历史罗历史上的那些事儿上一讲我们讲述了高考历史,福建与全国卷有多远,让我们看到了福建与全国卷的差距,相信大家对41题出现零分现象及分数之低应该印象深刻,其实我们不必谈虎色变,只要了解高考,抓住方法,那么“一切历史观点论述题都是纸老虎”。下面我们就重磅出击,直指高考历史就那么简单高考历史系列讲之二“让历史观点论述题无处遁形”进行讲解:一、命题依据:(1)新课程:提倡体验、探究(2)考试大纲:论证和探讨问题10、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11、运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12、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二

2、、阅卷评价:SOLO分类评价法SOLO是英文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的缩写,意为可观察的学习结果的结构。SOLO分类评价法由香港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比格斯(Biggs)教授首倡,是一种以等级描述为基本特征的评价方法。比格斯把学生对某个问题的学习结果由低到高划分为五个层次:1.前结构层次:学生基本上无法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提供了一些逻辑混乱、没有论据支撑的答案。2.单点结构层次:学生找到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但却就此收敛,单凭一点论据就跳到答案上去。3.多点结构层次:学生找到了多个解决问题的思路,但却未能把这些思路有机地整合起来。4.关

3、联结构层次:学生找到了多个解决问题的思路,并且能够把这些思路结合起来思考。5.抽象拓展层次:学生能够对问题进行抽象的概括,从理论的高度来分析问题,而且能够深化问题,使问题本身的意义得到拓展。比格斯提出的思维分类结构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层次类型,具体说来就是从点、线、面、立体、系统的发展过程,思维结构越复杂,思维能力的层次也就越高。SOLO分类评价的焦点集中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质”,而不是回答问题的“量”,与传统的评价方法差异较大,传统高考历史采点分计分法基本上是一种针对“量”的评价方法。SOLO分类评价力求解决的就是能力的层次问题。两者有着本质的不同,SOLO分类的评价方法则是将参考答案依据五个

4、思维层次进行“质”的描述,评定时将学生的答题结果进行不同层次的划分,以区别学生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的不同程度,然后给予不同的分值。它不在乎学生答对了多少个与参考答案相近的字眼,更不在乎学生写出了多少字,只是力求从学生的回答中分析出他能够达到哪一思维层次。这样能够真正显现出学生能力的差异。基于此,此类试题在高考命制时一般不提供标准答案,评分时根据考生思维层次的思维含量来确定,阅卷教师不再拘泥于标准答案的表述,而是深入领会该题目的思维层次划分的依据和方法。三、直击高考,真题再现1.【2010年全国卷1】40(37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科一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

5、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 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l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材料二自中世纪晚期开始,乡村手工业特别是毛纺织业在英格兰东部、西部和约克郡地区快速发展。商人发放原材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这种新型的“乡村制造业活动”被称为“原工业化”。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厂”,

6、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l6世纪初,纽贝里的一家毛纺织“工厂”雇用了l l40名工人,其中近三分之二为妇女和儿童。海外市场的需求大大地刺激了此类“工厂”的发展,英国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毛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l700年毛纺织品占国内出口商品的70。棉纺织业作为新兴行业随之兴起,其他行业也迅速扩张。机械化逐渐成为新的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摘编自英EE里奇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等材料三 包含着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的雇佣劳动是很古老的;它个别地和分散地同奴隶制度并存了几百年。但是只有在历史前提已经具备时,这一萌芽才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高考 资 源网恩格斯:反杜林论(3)根据材料并

7、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的认识。(13分)(要求:以对“历史前提”的认识为中心;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题思路:(1)抓关键字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雇佣劳动、资本主义萌芽(2)析关键字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手工生产(自然经济),机器生产(工业革命)雇佣劳动:自由劳动力资本主义萌芽:雇佣关系,资本积累,广阔市场,国家政策(3)转化问题观点:恩格斯所说的“历史前提”,主要是指欧美国家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需要的条件。换言之,即英国工业革命出现的原因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不能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原因。(画外音:这么一转换,在座的高考生是不是恍然大悟

8、呢,估计心里要偷着乐了吧?)(4)选取角度原因类(包括背景、原因、条件)的题目应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政策、科技、社会环境、历史、地缘等角度着手分析和说明。(5)组织语言:严谨通顺。 【答案组织】(1)在政治方面,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最先确立、完善并得到充分地发展。在英国、法国、德国等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过程与反封建求民主的进程结合在一起。而在明清时代的中国,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在经济方面,欧洲国家的早期殖民扩张等,使这些国家获得资本原始积累和劳动力。l7世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荷兰、l8世纪日不落帝国英国等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获得发展资本

9、主义生产关系的足够资金;英国“羊吃人”的“圈地运动”使农民与土地分离,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而中国封建土地私有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严重影响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中国的发展。(3)在思想文化方面,文艺复兴、启蒙运动都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这些思想文化运动反过来仍然加快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而中国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及文化专制不可能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4)在外交政策方面,欧美早期发达国家形成市场,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他们积极开辟新航路、拓展殖民地,逐渐形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而中国长期以来的重农抑商政策、明朝的“海禁”政策及清朝的“闭关锁国”政

10、策,使中国在文化科技等方面全面落后于世界,因此中国的市场越来越小,不利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综上所述,欧美国家具备了这些前提条件,因此就从资本主义雇佣关系发展成成熟的资本主义主义制度;而中国没有具备这些前提条件,因此中国不可能建立成熟的资本主义制度。评分细则:第一部分为观点分(满分2分 )。观点不明确或没有表达观点的计0分;观点较明确的计l分;观点明确的计2分。观点计分不受答题位置的影响,无论是放在开头、结尾或中间都按要求计分。第二部分为论述内容分(满分8分 )。未能利用材料或史实论证观点计0分;能结合材料或利用相关史实论证观点,只列举外国或中国史实,每个观点计2分,满分计6分;能有机结合

11、材料并利用中外史实,多角度论证观点的,每个观点计2分,满分计8分。无论从什么角度答题,只要符合题意,能做到史论结合就可按照观点计分。特别注意的是,考生有论无史,或有史无论时,评卷者减半计分。第三部分为整体评价分(满分3分)。它要求评卷教师对考生的答卷从论述、表达、逻辑三个方面整体上把握。论述不充分,表达不清晰计0分;论述欠充分,表达欠清晰计l分;论述较充分,表达清晰计2分;逻辑严密,论述充分,表达清晰计3分。【思路小结】抓析转选组,即抓关键字词分析关键字词转化问题选取角度组织语言。2.【2011年全国卷新课标】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

12、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

13、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题思路:(1)抓关键字词:第一段有始于,继之,经过,结束,开始;第二段有突然发生,归功,不仅仅(2分析关键字词:材料第一段认为,西方崛起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认为是在西方崛起的影响下亚非拉地区的历史才开始。材料第二段认为,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亚洲与中东国家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西方崛起

14、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3)转化问题第一段(种)观点:认为西欧崛起究其原因主要由内因决定,否定其它文明在西欧崛起中作用,肯定西欧文明是世界文明交往的中心。换言之,西欧是如何实现近代化的?回答的是为什么的问题,又是原因类。第二段(种)观点:认为西欧崛起因素除了内因以外,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它文明的成就,否定西欧是世界文明的中心,肯定世界文明的成就是各种文明交融的结果。换言之,其它文明史如何影响西欧的?回答的仍是为什么的问题,还是原因类。(4)选取角度原因类(包括背景、原因、条件)的题目应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政策、科技、社会环境、历史、地缘等角度着手分析和说明。(5)组织

15、语言:严谨通顺。【答案组织】赞成第一种观点。理由:西欧是近现代文明的发源地,亚非拉文明主要来自西欧文明。西欧崛起主要由内因决定,西欧崛起中将先进文明传播到落后地区,成为文明交往的中心。从历史上看,近现代民主政治和哲学起源于古希腊和罗马,希腊民主政治和罗马法制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奠定了基础。从经济上看,西欧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发源地,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隔绝的状态,商业革命为世界市场形成创造了条件,两次工业革命源于西欧,最终促成了世界市场的形成,确立了西欧对全世界经济、政治、军事的控制,促成了西欧文明的扩散。从文化思想上看,近现代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源于西欧,对促进亚

16、非拉文明进步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在国际关系领域,西欧崛起和与之相伴的殖民征服,将先进的文明传播到那里,进一步推动了亚非拉文明的发展。所以西欧崛起主要源于内因,其它文明成就主要归功于西欧崛起的文明成就,西欧是世界文明交往的中心。赞成第二种观点。理由:(1)人类历史是一部漫长的历史,很久以来形成了许多文明中心,如中国古代文明,西亚文明、美洲文明、印度文明等,它们都是各地区先进文明。特别是中国古代的科技文明、儒家文明、制度文明、农耕文明曾长期领先世界。在中国文明发达之际的宋元时期,西欧正处于黑暗的中世纪。(2)西欧崛起除了自身因素发挥作用外,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其它文明的交融。的确,西欧崛起有很多因素来

17、自于内部,如经济上资本主义兴起,新航路开辟的商业革命、两次工业革命,政治上奠定近现代民主政治的希腊民主政治和罗马法制,文化思想上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国际关系中殖民扩张等均源于西欧,无疑对推动西欧崛起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给其它地区文明带去了先进的因素。但是文明本身具有多样性多元性统一,文明的交往是双向的,方式多样,任何一种文明不能替代整个文明的多样性与多元性。如向近代过渡时西欧崛起受到中国文明的四大发明的影响,中国火药、罗盘针、印刷术、造纸术等传入欧洲后,对推动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迈进起到重要作用。认识升华:基于文明发展的特点既具有多元性多样性统一的特点,不同文明具有自己独特

18、发展道路,但文明以交流形式多样化进行双向交流,所以世界文明应归功于各地文明交融。在文明交流中由于各地特殊的环境差异,文明的差别扩大,如西欧崛起在近代文明交流中地位突出。第一种观点错误在于没有认清世界文明的特点与交流特点,没有全球史观。第二种观点站在全球史观的角度论述西欧崛起的原因和地位,相对客观。评分细则:一等(1210分)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论证充分,一逻辑严密,表述清楚。二等(95分)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三等(40分)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未引用史实;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历史就像一个疑犯,观点评述这种惯犯需要重案组的出击,先抓住疑犯,进行审析,跟他周转,选取角度,最后侦查组织,加以改造。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