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压力理论

上传人:shug****ng1 文档编号:143966030 上传时间:2022-08-2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73.9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矿山压力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矿山压力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矿山压力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资源描述:

《矿山压力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矿山压力理论(1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e茨取厚工大拳94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研究生课程论文一、采场矿山压力有哪些假说,各假说的主要观点如何?可以解释哪些现象? 试论述各假说间有何联系与区别?你认为往什么方向发展,才能取得较大的进 展?答:1.压力拱假说压力拱(也称自然平衡拱)假说,是最早的矿压假说,德国人哈克(W.Hack) 和吉利策尔(G.Gillitzer)于 1928年提出。压力拱假说认为:在回采工作空间上 方,由于岩层自然平衡的结果而形成了一个压力拱,拱的一个支撑点是在工作面 前方的煤体内,形成了前拱角,而另一个支撑点是在采空区的充填体上,形成了 后拱角,随着工作

2、面的推进,前后拱角也将向前移动;开掘在任何岩层中的巷道, 由于重力作用,顶板岩层发生破坏变形,形成一稳定的卸载拱。拱承受拱面以上 全部岩石的重量,并将全部载荷经压力拱的拱脚传递到巷道两帮岩石而引起巷道 两帮鼓出以及底板隆起等围岩变形,巷道支架所承受的载荷是拱面以下已经破碎 的有限断面内的岩石总重量。压力拱假说比较简明地阐述了采场围岩卸载的原因,探讨了围岩平衡状态及 其范围,对回采工作面前后支承压力的形成及回采工作空间处于卸压区做出了一 些解释。压力拱在巷道中并不是唯一的表现形式,支架压力取决于一系列的矿山 地质条件及技术条件,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巷道围岩性质,支架特性及结构形式。 在回采工作面,

3、由于煤层顶底板岩性不同,顶板管理方法,支架形式及特性以及 回采工艺的差异,可能形成不同的复杂的力学结构。这远非压力拱理论所能概括 与阐明的。压力拱假说认为:支架压力源于拱内岩石的重量,与支架特性及采深 无关,这显然与实际情况不符。对坚硬的层状岩石,无论在巷道还是在采场,都 不可能形成拱,这对压力拱假说是不适合的。我认为此假说以后在拱的特性、岩层变形、移动和破坏的发展过程以及支架 与围岩的相互作用方面能取得较大的发展。2. 悬臂梁假说悬臂梁假说是由德国施撬克于1916年提出的,后得到英国的费里德,前苏 联的格尔曼等的支持。此假说认为:工作面和采空区上方的顶板可视为梁,它一 端固定于岩体中,一端处

4、于悬伸状态,在悬臂梁弯曲下沉后,受到已垮落的岩石 支撑,当悬伸长度很大时,发生有规律的周期性折断,从而引起周期来压,而我 们知道地下岩体是一种层状的连续弹性介质,未受扰动的岩体所受的力主要是垂 直应力则形成彼此相互作用的组合悬臂梁,这种岩梁在采场上下两端的煤柱处也 被固定着,因而形成了三面被固定的悬板,即所谓的悬臂梁假说。由于采场上下两端的镶嵌作用在工作面较长时,对顶板活动所起的作用是很 小的,因此多视顶板为梁。岩梁在自重和上覆岩层的作用下,逐渐弯曲、下沉以 至于断裂与垮落,当顶板岩层坚硬时,悬伸在采空区上方的岩梁可能很长,这时 就必须采取人为的措施加以控制,以防止岩梁可能沿煤臂切断造成推掌子

5、事故。 若梁由于弯曲下沉时被冒落的砰石或充填体支撑时,也可能仅产生弯曲下沉而不 产生折断。当岩梁的悬伸长度达到极限值时,将发生有规律的周期性折断,此时 将出现明显的周期性来压。用悬臂梁理论可以解释,在靠近工作面煤壁的地方,顶板下沉量最小,因而 压力最小,由工作面煤壁向采空区。顶板下沉量和压力则逐渐增加。顶板下沉量 和工作面支架载荷的最大值通常总是在沿采场倾斜方向的中部,这和现场实际是 吻合。悬臂梁假说还可以解释工作面前方煤体中存在支承压力,能说明煤层和 顶板岩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对煤体中支承压力分布范围和应力集中程度的影响以 及解 释老顶的二次垮落现象等。悬臂梁假说在一定条件下能对许多矿山压力现象

6、进行解释.并可以采用材料 力学的方法进行粗略的计算.但不难看出,该假说仍存在严重缺点,表现在:1)直接顶岩层由于地质构造和采动的影响,通常被许多裂隙切割破坏丧失了 连续性,因此不能视其为弹性的连续岩梁.2)利用材料力学公式计算岩梁时, 通常把问题过于简化而使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与一些实际情况的对比 表明,采场顶板实际下沉量比按悬臂梁或悬板公式计算出来的弯曲挠度要大几 倍。3)悬臂梁假说同压力拱假说一样,未能考虑顶板岩层与采场支架间的作用关 系,只是孤立地研究岩梁的变形状态,不可能反映出采场上覆岩层运动的真实规 律,从而降低了假说的实用价值。4)悬臂梁假说不可能从数量上对矿山压力进 行计

7、算,这是因为该假说脱离了整个岩体而只研究了个别岩层的运动规律。 此假说以后可以往开采后上覆岩层活动规律方面发展,会取得较大成就。3. 铰接岩块假说该假说认为,工作面上覆岩层的破坏可分为跨落带和其上的规则移动带。跨 落带分上下两部分,下部跨落时,岩块杂乱无章;上部垮落时,则呈规则的排列, 但与规则移动带的差别在于无水平方向有规律的水平挤压力的联系。规则移动带 的岩块间可以相互铰合而形成一条多环节的铰链,并规则地在采空区上方下沉, 还对支架和围岩的相互作用做了分析“给定载荷状态”和“给定变形状态”。此假说对支架和围岩的相互作用作了较详细的分析。假说认为,工作面支架 存在两种不同的工作状态。当规则移

8、动带(相当于老顶)下部岩层变形小而不发 生折断时,跨落带岩层(相当于直接顶)和老顶之间就可能发生离层,支架最多 只承受直接顶折断岩层的全部重量,这种情况称为支架处于给定载荷状态。当直 接顶受老顶影响折断时,支架所承受的载荷和变形取决于规则移动带下部岩块的 相互作用,载荷和变形将随岩块的下沉不断增加,直到岩块受已垮落岩石的支撑 达到平衡为止,这种情况称为支架的给定变形状态。铰接岩块间的平衡关系为三 角拱式的平衡。铰接岩块假说正确地阐明了工作面上覆岩层的分带情况,并初步涉及岩层内 部的力学关系及其可能形成的结构。4. 预成裂隙假说预成裂隙假说认为,由于开采的影响,回采工作面上覆岩层的连续性遭到破

9、坏,从而成为非连续体。在回采工作面周围存在着应力降低区、应力增高区和采 动影响区。随工作面的推进,三个区域同时相应地向前移动。由于开采后上覆岩层中存在各种裂隙,这些裂隙有可能是由于支承压力作用而形 成的,它可能是平行于正应力的张开裂隙,也可能是与正压力成一定交角的剪切 裂隙,从而使掩体发生很大的类似塑性体的变形,因而可将其视为假塑性体。这 种被各种裂隙破坏了的假塑性体处于一种彼此被挤紧的状态时,可以类似梁的平 衡;在自重及上覆岩层的作用下,将发生明显的假塑性弯曲;当下部岩层的下沉 量大于上部岩层时,就会产生离层。此假说还认为,为了有效地控制顶板,应保证支架具有足够的初撑力和工作 阻力,并应及时

10、支撑住顶板岩层,使各岩层及岩块之间保持挤紧状态,借助于彼 此之间的摩擦阻力,阻止岩层破断岩块之间的相对滑移、张裂与离层。该假说应 该往岩块之间的平衡、支架受力关系的方向发展,才会取得较大的进展。5. 砌体梁假说砌体梁假说是中国矿业大学钱鸣高教授在前苏联学者库兹涅佐夫教授的铰 接岩块假说的基础上根据相似模型实验和现场实测,运用结构力学的方法得到了采场上覆岩层的平衡和失稳 条件,从而提出了 “砌体梁”假说。砌体梁假说认为,在老顶岩梁达到断裂步距之后,随着工作面的继续推进, 岩梁将会折断,但断裂后的岩块由于排列整齐.在相互回转 时能形成挤压,由 于岩块间的水平力以及相互间形成的摩擦力的作用,在一定条

11、件下能够形成外 表似梁实则为半拱的结。这种平衡结构形如砌体,故称之为砌体梁。经过采动此上覆岩层中的坚硬岩层都巳根据岩层移动特点,可将上覆岩层 按坚硬岩层分成若干个岩层组,而每一个岩层组的底板则为坚硬岩层。由测定可 知断裂成为岩块,岩块间相互咬台则可能形成图示的结构。该结构为“煤壁一一 已冒落砰石”及“煤壁一一支架一一已冒落砰石”两种支撑体系所支撑。采场上 覆岩层可沿走向分为三个区,A煤壁支撑影响区:B离层区或支架影响区; C已冒落砰石的支撑区。该假说在前人研究成果及现场实测的基础上,对开采层采场上覆岩层进行 了分析认为:1)在划分的岩层组中,每组中的软岩层或断裂的岩层可视为坚硬岩层上的 载荷,

12、或者传递垂直力的媒介。2)由于开采的影响,坚硬岩层已经断裂成为排列较整齐的岩块。由于离层, 在离层区域内,上下岩层组之间没有垂直力的传递。在水平方向由于有水平推力, 形成了铰接关系。铰接点的位置取决于岩层移动曲线的形状,若曲线下凹,则铰接点位于断裂面的下部,反之则在上部,离层区视为无支撑区。3)由于层间不能阻挡水平错动,因而视软岩层或碎裂岩层为支承链杆,即只 能传递垂直力,不能阻止水平力。4)当岩块恢复到水平位置时,破碎岩块间的剪切力为零,故以后的岩块可以 用一水平直杆代之。5)最上岩层组的坚硬岩层,由于其上只是软岩层及冲积层;因此可视为均布 载荷作用于最上组的坚硬岩层上,而下面的岩层组则不然

13、。6)最上的坚硬岩层,随着回采工作面的推进。由于载荷条件一致,因而该岩 层断裂后各岩块可视为等长。但下面各组岩层由于相互作用,破碎后的长度未必 相等。6. 传递岩梁假说传递岩梁假说于1978年由山东科技大学宋振骐教授根据现场实测资料提出 的。该假说首先与众不同地建立了直接顶与老顶两个基本概念。直接顶:在采空区已经冒落的岩层总和,由于它们不能长久地保持向煤壁前 方传递力的联系,因此其作用力必须由支架全部承担。老顶:由邻近采场的一部分传递岩梁组成,该部分岩梁的运动对采场矿压显 现有明显的影响。老顶岩梁的结构采用了 “传递岩梁”的概念,它包括下列含义:(1)该岩梁是由同时运动(或近似于同时运动)因而

14、对矿压显现同时有明显影 响的岩层组合而成。(2)该岩梁在采场推进过程中,无论是在相对稳定阶段,还是进入显著运动 的阶段,都能在工作面推进方向上始终保持传递力的联系,从而能将其作用力传 递至煤壁前方和采空区已冒落的砰石之上。由于采场不断推进,采场矿山压力及其显现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因此 宋振骐教授建议研究的重点不仅是某一时刻瞬间值的大小,而是矿压的发展变化 规律及其与上覆岩层运动的关系。解决了这个问题,则能通过矿压显现推测上覆 岩层的运动,预测采场来压的时刻和强度,解决开采设计,生产管理等问题。该假说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 假说中提出的岩体结构模型的属性比较笼统,不够明确,是否具有普遍

15、性尚待进一步证实。(2) 假说中有许多地方是根据现场观测到的现象去推测,需要进一步研究。7. 台阶下沉假说台阶下沉假说是由前苏联学者秦巴列维奇提出的,研究对象只是埋藏较浅的 水平及缓倾斜薄及中厚煤层的矿压问题。它与预成裂隙假说有许多共同特点。假说从巷道周围存在低应力区出发,认为在采场顶板内也存在着三角形的低 应力区,且工作面推进,其范围也不断地扩大,如图所示:当工作面不断推进时,由于三角棱柱体还来不及形成,因此在任一时刻其高 度b总小于计算值,但为简化可以认为这三棱柱的高度低于计算值,即, a 八b = tan 02 /式中,0 顶板岩石的内摩擦角;a工作面煤壁至开切眼的距离。随着工作面的不断

16、推进,低应力区将通达地表,采空区上方的悬露岩体m 由于受到裂隙切割将与两侧岩体失去联系。台阶下沉假说缺乏充分的依据。岩层运动的几何形状过分绝对化,也未能考 虑到支架与围岩以及下沉条带间的相互作用。8. 锲形假说前苏联学者鲁宾涅依特总结了前人有关走向长壁开采回采工作面的各种矿压假说,吸取了其中某些较合理的部分,于1955年提出楔形假说,其实质如下:从采空区起,采场顶板岩层可以分为三个区域,即完全破坏区,半破坏区和 未破坏区。如图所示:0。岩层在高应 力的作用下则呈半破坏状态而失去了抗拉能力,但仍未丧失连续性,且有抗压能力,半破坏区的岩石由极限平衡状态向弹性状态过渡。再深入岩体则是未破坏的 弹性状

17、态区。鲁宾涅依特的理论在很多方面与实际不符,许多假说与计算明显地缺乏可信 的基础。9. 松散介质假说荷兰学者伊尔切松和佐利登拉特提出的松散介质假说,要点如下:将岩体看 作松散体,其力学性质基本上可用内摩擦角表示。根据含煤地层的岩石由于古代 构造力作用的结果,已被许多裂隙切割破坏了。假说认为煤及岩体如同松散介质受载向自由空间移动一样也向采空区移动, 个别岩块可能很大,但仍能按松散体的应力分布规律取得平衡,因此可用松散静 力学方法研究它。前面所介绍的一些主要的矿压假说都是从经验事实、现场实测以及数学力 学的一般原理出发,在假定岩体基本属性的前提下,采用某些分析手段来阐述采 场矿压的基本问题,每种假

18、说都有其合理成分,有些观点是基本普遍公认可以肯 定的,如:1)采场支架所受载荷仅是上覆岩层的重量中的一小部分。根据支架与围岩 的作用关系,支架可能处于给定载荷或给定变形工作状态;2)煤层(矿体)开采后,在采场周围的岩(煤)体中将产生应力重新分布、变 形乃至破坏,应力重新分布的结果是在邻近采场的岩体内形成卸压区,而在工作 面前后方及两侧煤体(或冒落砰石、充填物)上形成应力升高区,远离采场则为 未受采动影响的原岩应力区;3)尽管对开采层上覆岩层的认识千差万别,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 都承认在采场上方岩层中存在某种力的结构(拱、梁,板等),这种结构承担着上 覆岩层的重量,使工作面支架仅承受少部分上

19、覆岩层的重量,并且这种结构的平 衡与失稳会给采场带来严重影响。他们的联系是所有的假说都是拱内有梁,梁中有拱;区别是各自有各自的观 点和可以的解释现象。二、巷道矿山压力有哪些理论,各种理论的主要观点如何?可以解释哪些现象? 试论述各理论间有何联系与区别?你认为往什么方向发展,才能取得较大的进 展。答:巷道矿压理论包括采动影响巷道矿压理论、锚杆支护技术、围岩注浆加固及 充填技术和巷道底鼓控制技术等。1. 组合梁理论机理:将锚固范围内的岩层挤紧,增加各岩层间的摩擦力,防止岩 石沿层面滑动,避免各岩层出现离层现象,提高其自撑能力。将巷道顶板锚固范 围内的几个薄岩层锁紧成一个较厚的岩层(组合梁)。在上覆

20、岩层载荷的作用下, 这种组合厚岩层内的最大弯曲应变和应力都将大大减小,组合梁的挠度亦减小。 其局限:(1)组合梁有效组合厚度很难确定。(2)没有考虑水平应力对组合梁强度、 稳定性及锚杆载荷的作用。其实,在水平应力较大的巷道中,水平应力是顶板破 坏、失稳的主要原因。(3)只适用于层状项板.而且仪考虑了锚杆对离层及滑动 的约束作用,没有涉及锚杆对岩体强度、变形模量及应力分布的影响。适用条件: 层状地层和顶板在相当距离内不存在稳定岩层,悬吊作用处于次要地位。2. 悬吊理论的机理:将巷道顶板较软弱岩层悬吊在上部稳定岩层上,以避免较软 弱岩层的破坏、失稳和塌落,锚杆所受的拉力来自被悬吊的岩层重量。缺点:

21、(1)没有考虑围岩的自承能力,而且将被锚固体与原岩体分开。(2)悬 吊理论仅考虑了锚杆的被动抗拉作用,没有涉及其抗剪能力及对破碎岩层整体强 度的改变。理论计算的载荷与实际出入较大。适用条件:锚杆可以锚固到顶板坚硬稳定岩层3. 组合拱理论机理:在破裂区中安装预应力锚杆时,在杆体两端将形成圆锥形分 布的压应力,如果沿巷道周边布置锚杆群,只要铺杆间距足够小,各个错杆形成 的压应力圆锥体将相互交错,就能在岩体中形成一个均匀的压缩带,即承压拱, 这个承压拱可以承受其上部破碎岩石施加的径向荷载。在承压拱内的岩石径向及 切向均受压,处于三向应力状态,其围岩强度得到提高,支撑能力也相应加大。 缺点:一般不能作

22、为准确的定量设计。适用条件:顶板无稳定岩层4. 最大水平应力理论机理:矿井岩层的水平应力通常大于垂直应力,水平应力具 有明显的方向性。在最大水平应力作用下,顶底板岩层易于发生剪切破坏,出现 错动与松动而膨胀造成围岩变形,锚杆的作用即是约束其沿轴向岩层膨胀和垂直 于轴向的岩层剪切错动。缺点:直观性较差。5. 全长锚固中性点理论机理:全长锚固中性点理论由东北大学王明恕教授等提出 了,该理论认为在靠近岩石壁面部分(锚杆尾部),锚杆阻止围岩向壁面变形, 剪力指向壁面。在围岩深处(锚杆头部),围岩阻止锚杆向壁面方向移动,锚杆 上的剪力指向相背的分界点,称为中性点。该点处剪应力为零,轴向拉应力为最 大。由

23、中性点向锚杆两端剪应力逐渐增大,轴向拉应力逐渐减少。6. 联合支护理论机理:冯豫、陆家梁、郑雨天、朱效嘉教授等提出的联合支护技 术是在新奥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观点可以概括为:对于巷道支护,一昧强 调支护刚度是不行的,特别是对于松软岩土围岩要先柔后刚,先抗后让,柔让适 度,稳定支护。由此发展起来的支护形式有锚喷网技术、锚喷网架技术、锚带网 架技术、锚带喷架等联合支护技术。7. 锚喷一弧板支护理论机理:孙钧、郑雨天和朱效嘉等提出的锚喷-弧板支护 理论是对联合支护理论的发展。该理论的要点是:对软岩总是强调放压是不行的, 放压到一定程度后,要坚决顶住,即采用高标号、高强度钢筋混凝土弧板作为联 合支

24、护理论先柔后刚的刚性支护形式,坚决限制和顶住围岩向中空位移。8. 松动圈理论机理:松动圈理论是由中国矿业大学董方庭教授提出的,其主要内 容是:凡是坚硬围岩的裸露巷道,其围岩松动圈都接近于零,此时巷道围岩的弹 塑性变形虽然存在,但并不需要支护。松动圈越大,收敛变形越大,支护难度就 越大。因此,支护的目的在于防止围岩松动圈发展过程中的有害变形。根据围岩 松动圈支护理论,锚喷支护的机理和支护参数应以松动圈的大小来确定。发展方向是向以解决深井软岩巷道大变形、大地压、难支护等问题的方向发 展。三、试从“梁”和“拱”两大体系的思路,论述砌体梁理论、关键层理论和传 递岩梁理论。这些理论有无实质性的区别?若有

25、,区别在哪里?若无,请详细 说明。答:砌体梁理论-采场上覆岩层可分为“纵三带”和“横三区”,砌体梁结构 为梁-拱式结构,运动特征为分组一致下沉,且受支配层制约,力的传递关系为垂 直力传向水平力,结构特征为半拱式结构和关键块,平衡条件为S-R平衡,滑落 失稳显现为台阶,回转失稳显现为顶板下沉量增大)。关键层理论-关键层是指对采场上覆岩层局部或直至地表的全部岩层活 动起主要控制作用的岩层.支承特征为关键层破坏前以板(或简化为梁)的结构 形式,作为全部岩层或层部岩层的承载主体,断裂后若满足岩块结构的S-R稳 定,则成为砌体梁结构,继续成为承载主体;关键层破断后将成为砌体梁结构, 主关键层与亚关键层之

26、间、亚关键层与亚关键层之间的变形不协调或不整合将形 成岩层移动中的离层和各种裂隙分布。传递岩梁理论-一组同时运动的岩层看作一个整体,传递力的岩梁;老顶 是由对采场矿压显现有明显影响的一组或几组“岩梁”组成,对于老顶中的每一 岩梁,由于裂断岩块之间的相互咬合,始终能向煤壁前方和采空区砰石上传递作 用力;岩梁运动时的作用力无需由支架全部承担,支架承担作用力的大小,由对 其运动的控制要求决定;内应力场由运动岩梁决定,以塑性区存在为前提,改变 支架工作阻力可以改变内应力场的大小和分布;外应力场由上覆岩层决定,稳定 与否取决于基本顶的运动状态和工作面的推进;支架对直接顶的作用是给定荷 载;支架对基本顶的

27、作用是给定变形和限定变形。这些理论无实质性的区别,都是采用梁假说,均认为岩梁可以传递水平力, 考虑成层性,假定分组一致下沉。四、绿色开采关键技术有哪些?试论述矿压理论对指导绿色开采关键技术的作 用。答:煤矿绿色开采以及相应的绿色开采技术,在基本概念上是要从广义资源的角 度上来认识和对待煤、瓦斯、水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基本出发点是防止 或尽可能减轻开采煤炭对环境和其他资源的不良影响。目标是取得最佳的经济效 益和社会效益。根据煤矿中土地、地下水、瓦斯以及砰石排放等,绿色开采主要 包括以下内容:水资源保护一“保水开采”瓦斯抽放一“煤与瓦斯共采”;土地与 建筑物保护一“充填开采”;排放砰石占用土

28、地污染环境一“煤炭地下气化”等。关键技术:1. 保水开采:通过对开采方法、岩层控制技术以及开采与岩层水流动相互关系的 研究,解决因煤炭开采造成的水资源流失和土壤沙漠化问题,研究地下水因开采 而形成的渗透、流动规律。2. 充填开采方法:初步建成高性能、低成本膏体充填新材料制备及充填工艺系统。 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实现建筑物、水体等特殊条件下的煤炭资源高采出率开采以及 地表不沉陷,地下水不流失等。3. 砰石井下处理技术:如砰石井下处理系统及物流可控技术,砰石不出井的巷道 布置、开采技术及系统可靠性,与绿色开采相关的技术及理论,如充填及降沉技 术及理论等。主要解决砰石在地面堆积而引起的相关环境问题等。4

29、. 煤与瓦斯共采:关键层理论-关键层运动对上邻近层瓦斯动态涌出与下解放层 开采最大卸压高度的影响;“O形圈”在卸压瓦斯抽放中的作用机理;岩层运动 对瓦斯抽放钻孔的破坏及其防护对策、瓦斯的综合利用等。减少矿井有害气体的 排出,最大限度地在开采煤炭的同时将瓦斯采出。5. 深部及复杂地质条件下开采:深部及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巷道围岩综合控制新理 论,新技术,特别是煤巷锚杆支护理论与技术的突破;建立“地应力测试等地质 力学评估一数值计算分析一设计一现场应用实测及信息反馈”岩层控制体系;冲 击矿压的机理、预测及控制技术;深部高应力条件下的采场矿压显现规律及上覆 岩层的移动规律等。6. 煤炭地下气化:如“长通

30、道、大断面、两阶段”技术理论,聚能点火理论,渗 流燃烧理论,地下气化炉测控原理等。解决燃烧环境下的上覆岩层应力、破断、 位移与渗流问题,矿压作用下的煤层燃烧控制技术与优质稳定产气新工艺。矿压理论对指导绿色开采关键技术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关键层理论对指导绿 色开采关键技术的作用。具体如下:关键层理论主要观点:关键层理论将使采场矿压、岩层移动和地表沉陷等方 面的研究有机地统一成一个整体;判断某一岩层是否为关键层,需同时满足关键 层的刚度判别条件和强度判别条件;当出现与地表沉陷相对应的多层岩层同步协 调变形和破坏时,其最下部坚硬岩层为主关键层,只是岩体内部数层岩层协调 变形与破断,并不影响至地表时,其下

31、部坚硬岩层为亚关键层;关键层在破断前 为弹性地基梁(或板),用此模型可较为准确地计算出采场来压步距和岩层移 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关键层破断后将成为砌体梁结构;主关键层与亚关键层之 间、亚关键层与亚关键层之间的变形不协调或不整合将形成岩层移动中的离层和 各种裂隙分布。关键层理论的运用之一-采场上覆岩层移动控制技术:留煤柱;充填法, 采空区充;覆岩离层区注浆;主关键层下部将是离层注浆的最佳层位。关键层理论的运用之二-瓦斯抽采:运用关键层破断移动规律,建立了卸 压瓦斯抽放“O”形圈理论,它是指导卸压瓦斯抽放钻孔布置的理论依据;理论 与实测研究证明,覆岩远距离煤层能充分卸压,其卸压煤层气可通过“O”形

32、圈 大面积抽放出来。试验研究表明,邻近开采煤层的下部关键层的破断运动对“导气”裂隙发育 的动态过程起控制作用,邻近层卸压瓦斯的涌出受控于“导气”裂隙发育的动态 过程;根据“导气”裂隙发育规律,上部邻近层卸压瓦斯走向高抽巷布置应遵循 如下原则:高抽巷沿倾向位置,在初采期应位于采空区中部,而在正常回采期间, 应位于“ O”形圈内。5.展望深部开采采场与巷道矿山压力理论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答:国内外众多科研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围绕地下开采围岩应力分布、支承压 力计算、采动裂隙演化特征等矿山压力理论方面开展了许多研究,取得了一系列 成果,对推动煤矿安全高效开采起到积极重要作用。但地下开采是围岩应力场

33、、 破坏场、变形场和裂隙场不断演化的过程,采场矿山压力客观上是一个三维问题, 开采引起的围岩压力重新分布、围岩变形移动破坏及煤岩动力灾害等根本上是采 场围岩三维矿山压力演化所决定的,故深部煤炭资源的安全高效开采急需矿山 压力理论方面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研究支持,以便更好地指导高强度开采技术的 推广与应用,更大限度地提高资源采出率,实现安全高效生产。因此,在掌握地 质条件、开采技术条件的基础上,以大范围围岩为研究对象,注重三维矿山压力 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更应注重深部开采围岩支承压力演化及其对采动裂隙的 动态效应和应力场、裂隙场与渗流场的耦合理论研究。1. 开展深部开采三维矿山压力基础理论和现场试验

34、研究。传统的采场矿压理 论所研究的范围多为6 - 8倍采高以内的基本顶范围,开采沉陷研究多研究地 表的下沉变形参数与形态,对于地表以下6- 8倍采高以上的基本顶上覆岩层, 开展的研究不多,而这部分岩层对深部采场来说厚度很大,无论对采场矿压还 是对覆岩与地表沉陷控制研究,都是不应逾越的研究主体。因此,以采场大范围 三维围岩为研究对象,进行煤岩体应力场、裂隙场和渗流场的测试方法和技术研 究,系统开展深部采场矿山压力基础理论研究。2. 开展深部开采采动应力演化特征和岩体结构失稳机制研究。随着开采深度 的增大,基岩厚度和原岩应力尤其是水平应力均增大,导致采动应力在覆岩和 底板岩层中演化的非线性特征更加

35、明显,其演化特征和演化形态将影响到开采 后岩层运动的形式及地表坍陷形态的描述。因此,研究深部条件下采动应力演化 特征和岩体结构失稳机制,建立深部开采条件下采动应力演化分析模型,揭示采 动应力演化与岩体结构失稳之间的关系。3. 开展深部开采采动应力与采动裂隙的动态效应研究。采动裂隙的演化是一 贯穿开采始末的动态过程,是应力重新分布的主导因素。采动裂隙的演化势必影 响到采动应力的形成、发展、演化和失稳过程,而采动应力演化又影响采动裂隙 的演化过程,二者在演化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机理仍不清楚。因此,开展深部开采 条件下,煤岩层的垮落与破坏机制及煤岩体裂隙时空演化与分布规律,建立煤 岩层垮落、裂隙、变形与相关参数的关系,阐明裂隙发育与分布特征,揭示采动 应力与采动裂隙演化的关系研究。4. 开展深部开采应力场、裂隙场与渗流场的耦合理论研究。根据深部煤岩体 结构特征、原岩应力特征和采动应力与采动裂隙演化特征,建立裂隙岩体弹塑性 损伤断裂演化模型,建立围岩应力场、裂隙场与渗流场耦合数学模型,揭示应力 场、裂隙场与瓦斯流动场相互作用机理。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