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的学科性质对其现代化路向的影响

上传人:tia****g98 文档编号:143916153 上传时间:2022-08-2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8.5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医学的学科性质对其现代化路向的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医学的学科性质对其现代化路向的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中医学的学科性质对其现代化路向的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资源描述:

《中医学的学科性质对其现代化路向的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学的学科性质对其现代化路向的影响(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中医现代化的实践一直在探索中进行,这些探索虽在临床各科、中药方剂等领域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或局部性成果,但我们也注意到中医理论体系自身却没有出现我们原来所期望的那种质的改变,甚至也难说取得较大的突破。这令学者们困惑。进而思考:在保持中医理论体系自身特色前提下,能否真正将其纳入现代科学整体发展轨道,使之成为具有现代科学水平的理论体系?而达到现代化的标准又是什么?在客观冷静地考察中医现代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我们觉得,既然实现现代化的主体是中医,那么在这个实践过程中,我们就应该先将视野从路向纷争转向引发问题的核心中医学的学科性质问题上,如果不考虑这一问题,则路向之辩及现代化的标准等问题就失去了讨论的前提

2、。1 学科性质决定了中医现代化的实践路向中医学的学科性质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有机结合,这从来就是很明确的事情,之所以需要强调它,就在于中医现代化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困惑不少是由于研究者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一点,将中医视为纯自然科学,而忽略了它的社会或人文科学属性。因此对这一问题重申,从而使今后的实践少走弯路就显得很有必要。首先医学(包括西医)并非纯粹意义上的科学,因为经典意义上的科学是对自然现象各方面的规律进行系统的研究,有精密的方法与工具,有精确的理论说明。同时,真正的科学研究并不完全以实用为最高目标,而是坚守为真理而真理,为知识而知识的原则。而医学实际上是着眼于实用性为主,其解释生命现象也有

3、着必然性与多元性,因此,将医学实际仅是科学性技术。同时自然科学主要是研究自然物,探索有关物质的知识;而社会或人文科学则关注精神生命,诸如精神、意识、思想等。医学的对象是人,而不是物,人是物质性与精神性的统一体,人既有物质生命,又有精神生命。那么以研究人为己任的医学就既需要科学技术,也需要人文科学,由此而决定了医学学科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双重特征。而中医学的这种双重性特征尤为明显,其哲学内涵及语言特征实际更具人文科学的特征,中医学的特色往往表现在其文化特征上,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有着文化医学的痕迹,而文化医学的基线是人文与科技的共轭。因此在中医现代化的实践中就应该容涵科技与人文、理性与感性等双重建构

4、。若医学的这种二元价值和不同文化共生的理念得不到认同。那么保持中医特色的现代化就只能是一句空话。2 值得商榷的“科学化”标准关于中医“科学化”的现行标准实际上很值得商榷。首先是学术界在引进西方自然科学的同时,忽略了科学还包括社会科学;再从方法论的角度看,自然科学包括还原科学和系统科学两大类。由于近现代史上还原科学发展迅速,硕果累累,人们就下意识地以还原科学的准则作为衡量所有自然科学的标准,同样淡忘了自然科学体系中的系统科学。实际上系统科学在沉寂了一段时间之后,科学界业已开始正视到其处理复杂系统时的优势,新的更高层次的系统科学正在逐步形成,以弥补还原科学在处理复杂系统时的不足。而医学研究的人体正

5、是典型的复杂系统。但一般文献里面谈到的中医科学化的标准:“客观性(或曰预见性)、重复性、数学量化性。”实际上沿用的是还原科学的标准,其偏差在于:一没有考虑到医学并非纯自然科学(尤其是中医);二是还原科学并不是自然科学的全部,以还原科学准则代替所有科学的准则是典型的以偏概全,从而导致了中医现代化进程的多走弯路与岐路,具体表现就是惘顾中医自身的特征与学科性质,硬要削足适履地迁就这一标准。这一偏差的存在,是因为学术界不少人只将眼光盯在自己的学科范围而缺乏高远眼光。立足点一错,所论就难以完全站住脚。再往深论,中医除人文科学的内涵之外,不能否认的是其自然科学的属性比重应该更大,因此以上述科学标准作为中医

6、现代化发展的借鉴标准之一,应是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可使中医在客观性、逻辑性与真理性上的自我提升有一个参考。但既然中医同时含有人文科学的特性,而评价人文科学的标准却宽松得多,如果中医现代化是在坚持其文化内蕴的前提下进行,那么,从逻辑上来说,这个标准就不能成为评价中医是否科学化的硬性标准。而应根据中医的学科特征表现出适度的弹性,尤其是在数学量化性方面。精确性不等同于正确性,众所周知的事实是中医学的不少内容虽出于模糊的判断,但结果确是正确的。硬要将一些本来模糊的内涵精确化,其结果可能是更加模糊。同时这一标准的另一面是排斥了直觉、主观判断、感性知识、启示等一切使我们之所以成为人的特性(即文化性)。假如

7、以之作为评价中医是否科学化的硬性标准,则中医的文化特征优势将荡然无存。但不以之作为硬性标准,自然科学界的一些不明中医学科属性是难于承认中医的科学化与现代化的。矛盾因此而产生,即各种变革既要适应中国文化的“地基”,但其成功与否又要以现代还原科学的标准来考量。特色,指的是卓然独立于其它体系之外的内蕴,其要点是“异”;标准,是公共的规范,其要点是“同”。狭义的自然科学标准与文化特征同与异鱼与熊掌,能够兼得吗?既然医学从来就不是纯自然科学,那么“以科范医”就不值得思疑吗?3 值得检讨的操作过程由于在中医现代化的探索过程中,人们下意识地将之归入自然科学,而套用了还原科学的衡量标准,使得操作上更多地依赖能

8、较好体现还原分析法的实验方法。但分析还原的前提条件是整体中不存在交互作用,而要呈线性作用。 但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种关系不可能完全呈线性而不相交互。人不论处在何种状态下,其相应的微观变化应是全身状态与局部状态下微观指标的交互作用(非叠加性、均匀性及对称性),那么分析还原方法在处理复杂的有机体的关系时显然是力不从心的,严格来说也不完全适合于西医学的研究,更不用说以之处理关系复杂与模糊得多的中医学了;而且实验性的还原分析方法一向较擅长于与现代科学相匹配地从结构研究功能,现在却用之于在确定中医某项功能的前提下逆推其结构,反其道而行之,从界限不清的功能目标可以还原出与之对应的清晰结构吗?实在令人思疑

9、。“取法于上,得乎于中;取法于中,得乎于下”这句话是前人智慧的结晶。但是目前中医现代化的研究却很少从科学方法上去检讨,大部分操作还是把体现还原分析法的实验方法作为上法来研究中医。但对此法的检讨后我们认为:中医现代化应取的上法不应是分析还原法,此法仅可借鉴。而鉴于物质再细分下去将带来更复杂的关系,西方科学界已出现了一股从物质实体论到关系实在论的思潮,这颇类中医的重关系研究的特征,但却是一种更高形式的理性回归。同时,与中医研究方法相类的自然科学更高层次的系统式研究方法,虽未成熟,但已逐渐形成,这可能是中医现代化所应求的方法。中医现代化的实践如果不以中医学的学科性质问题作为现代化诸多问题考虑的始发点

10、,则中医现代化的标准就会顾此失彼,在具体的操作上就会捉襟见肘,其结果只能是作些不中不西,似是而非的无用功。因此,我们认为真正理解中医学的杂合特性,承认多元价值的存在,是一个研究它的前提,中医现代化需要豁达兼容的文化姿态及理性务实的学风。1 金倩;氯地酊联合激光治疗痤疮158例疗效观察J;广东医学;1997年10期 2 董新亭,李卫莉,张随学;自拟粉刺消治疗痤疮126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1999年06期 3 查旭山,陈修飏;寻常痤疮治疗体会J;江西中医药; 4 张随学 ,谭正辉 ,孙叶梅 ,李梅 ,俞玉芳 ,韩峰;3003例痤疮患者特征分析与控制对策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5 刘勇,王冬梅

11、;痤疮的药物治疗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3年09期 6 高宜云;痤疮从肝论治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年03期 7 欧其平,林维山;中西医结合治疗痤疮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4年09期 8 陈五一;痤疮辨治体会J;世界中医药;http:/www.xtd- 9 雷放;中药热敷治疗痤疮有效J;新中医; 10 李东华;异维生素A酸治疗痤疮J;新医学 11 黄灿奇;针刺联合中药内服外敷治疗青少年痤疮临床观察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12 陈志彬;中医综合疗法对女性痤疮患者皮肤生理指标影响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13 陈传伟;针刺干预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及作用机理研究D;广州中医

12、药大学;2010年 14 Hamid Abdi;针刺对伊朗肥胖者的体重及抗热休克蛋白27、60、65、70的影响D;北京中医药大学; 15 陈玉骐;背俞穴刺络放血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16 张随学;电针镇痛的脑功能磁共振初步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17 庞莹;痤疮的流行病学及与雄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的相关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8年 18 申鹏飞;“醒脑开窍”针刺方法治疗卒中后抑郁症基础与临床疗效及治疗机制研究D;天津中医学院; 19 姜文;针刺干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海马神经细胞Ca(2+)i变化的信号传导机制的实验研究D;天津中医学院;2005年 20 李秀玉;赵冠英教授治疗痤疮研究及学术思想概述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8年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