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农民消费需求 促进沙县经济增长

上传人:biao****biao 文档编号:143764787 上传时间:2022-08-2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12.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提高农民消费需求 促进沙县经济增长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提高农民消费需求 促进沙县经济增长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提高农民消费需求 促进沙县经济增长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资源描述:

《提高农民消费需求 促进沙县经济增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提高农民消费需求 促进沙县经济增长(1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2008年度全市调查队系统优秀统计分析报告评选推荐作品提高农民消费需求 促进沙县经济增长作者:吴裕木 核稿:王增富社会经济的增长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供给推动,二是需求拉动。总需求包括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出口需求。在过去的短缺经济时代,商品的供给不足是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经济的增长主要表现在满足供给上,消费需求的作用相对不明显。九十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经济增长的主要矛盾由供给方面转向需求方面,需求不足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虽然扩大投资需求,在一段时期内可以刺激经济保持增长,但从长期看,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消费,投资的扩张最终还是要有消费需求的支持,消费不活跃,市场投资也

2、就难以为继。另外,近年沙县外贸出口虽然呈现较大幅度的增长,但出口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并不明显。所以增加消费,扩大需求,启动市场应是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消费需求能否有效的增加已经成为决定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力量。从沙县的情况来看,九十年代以来,消费对GDP的贡献一直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最终消费占GDP(按支出法计算)的比重最高为1993年达到62.4%,最低为2005年31.4%。1999年以后虽然均低于40%,但最终消费长期仍保持占全县GDP的30以上。在消费需求中,居民消费始终是影响消费增长的最为主要的因素,它是消费总量的绝大部分,从沙县近十年的情况看,它一般占据消费总量的85%以上,因此

3、,增加居民消费便成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最佳政策选择。一、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是促进当前经济增长的着力点既然居民消费是影响消费增长的关键因素,那么通过刺激居民消费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增长呢?居民消费存在着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两个不同的消费主体,对于这两个不同的消费主体而言,应该将着力点主要放在哪一类消费主体上来促进经济增长呢?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考虑和分析的问题。为了排除人口总量及人口结构的影响,我们选取人均指标而非总量指标建立计量模型来试图解析这些问题。选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Y)作为因变量,分别以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水平(Xu)和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水平(Xr)为自变量。具

4、体数据见表1。在明确了分析所选择的变量之后,建立相关变量数据之间的散点图,以人均GDP值为Y轴,分别以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值为X轴建立坐标系,得到变量数据之间的散点图,见图1与图2。表1 1990年以来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与GDP单位:元年份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Xr)城市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Xu)人均GDP(Y)199080510302778199182912242883199293915953420199312841617435919941716264562721995190929696732199621223644716719972279392480421

5、998259738889060199920804115986020002453417610546200126284605117162002280447261293620032918502114484200434665571165222005354861431750720063945650320131图1 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与人均GDP相关图图2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与人均GDP相关图由上面的图1和图2可以看出,沙县人均GDP值与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和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之间都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因此,可以利用线性回归分析法分别对它们与GDP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直接用Excel

6、“图表”选项“线性趋势线”生成)。农村居民消费Y = -2621.6 + 5.4533XrR2=0.9516 城市居民消费Y = -1754.8 + 3.064XuR2=0.9472根据分析所确立的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水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水平与人均GDP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出,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只要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增加1元,那么,人均GDP就增加5.5元,而对于城镇居民生活消费支出而言,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其每增加1元,人均GDP的增加只有3.1元。因此可以得出:在影响沙县人均GDP增长的居民消费因素中,农村居民消费的增长对人均GDP的影响要大于城镇居民消费增长的影

7、响,因而刺激农村消费市场应是刺激我县经济增长的着力点。二、近十年来沙县农村居民消费变动状况、规律及当前消费形势近十年来,沙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97年的2805元增加到2006年的5112元,增加2307元,增长82.2。随着收入增长,农村居民生活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在衣、食、住这些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之后,农村居民开始将消费的目光投向发展与享受方面,消费结构也相应出现了恩格尔系数总体上不断下降的积极倾向。分析近十年来沙县农村居民消费变动情况,正确认识农村居民消费需求成长规律及当前消费形势,对于揭示农村消费市场的未来变化趋势,进而依据农民消费需求的变化情况合理调整产品结构,

8、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农村居民消费变动状况的几个特征1、消费支出快速增长2006年沙县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944.9元,比1996年的2121.6增长了85.9,吃、穿、住、用等方面消费额均有大幅增长。其中:人均食品支出1749.9元,比1996年增长48.9;衣着243.6元,增长61.6;居住支出585.0元,增长1.2倍;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121.4元,增长55.6;交通和通讯419.2元,增长2.4倍;文教娱乐及服务494.4元,增长2.1倍;医疗保健190.3元,增长4.2倍。随着近十年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沙县农村居民整体生活质量已经跨入了小康,消费需求

9、逐步向着以追求质量为核心的新阶段推进。表2:沙县农村居民生活消费分项支出单位:元年份生活消费支出食品 支出衣着 支出居住 支出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 通讯文教娱乐及服务医疗 保健其他 支出19962121.61175.6150.7268.178.0123.5159.236.8129.819972278.61042.1160.1413.165.4160.2279.546.7111.519982596.71074.5148.0689.879.2173.6310.464.457.019992080.51000.5135.3236.285.7209.6260.878.673.920002453.411

10、56.6134.3303.8123.9166.4338.095.3135.120012628.11176.8136.4336.7199.2191.0299.1112.1176.720022803.91178.9158.4489.4158.2278.5344.194.1102.420032918.21166.2159.4497.3151.1355.3311.0126.8151.020043466.21334.9212.8795.8155.1351.6346.4167.998.720053548.31628.4210.0536.095.1360.5437.7183.896.820063944.91

11、749.9243.6585.0121.4419.2494.4190.3141.22、消费结构变化明显,消费质量改善显著进入九十年代,沙县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结构逐渐由八十年代的温饱型向享受发展型转变,已进入小康生活且正向富裕迈进的沙县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空间已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吃、穿、用、住等最基本的消费,生活方式正逐步向城市靠近,消费结构正从量的变化向质的提高转变。主要表现为:用于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的消费比重开始渐渐下降,把更多的钱投向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等享受型消费,消费需求结构逐渐趋于合理。2006年与1996年相比,农村居民生活消费中用于吃、穿和家庭设备用品等方

12、面的支出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分别下降11.1、1.0和0.6个百分点,交通通讯、医疗保健和文教娱乐等分别上升4.8、3.1和5.0个百分点,生活消费八大类的顺序依次已由1996年的吃、住、家庭设备、文教娱乐、穿、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其他转成依次为吃、住、文教娱乐、交通通讯、穿、医疗保健、其他、家庭设备。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变化,绝大多数农户摆脱了以温饱为特征的消费模式,转而开始追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图3:沙县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化情况(1)食品和衣着的消费倾向下降。近十年来,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经历了从数量的简单扩张到质量全面提高的过程,粮、菜等植物性食物比重下降,动物性食物消费比重逐年增加,食物

13、消费结构由主食型向副食型转变;衣着消费同样起了革命性的变化,从原来的数量少、档次低、单一型发展到现在成衣化、高档化和一季多衣。虽然食品和衣着消费的品质在不断提升,但其在全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则在不断降低。2006年在农村居民生活消费中食品消费1749.9元,占生活消费的44.4%,比1996年下降11.1个百分点;衣着消费243.6元,占生活消费的6.2%,比1996年下降1个百分点。在农民的食品消费中,主食消费比重下降7.8个百分点,副食比重下降5.6个百分点,其他食品和在外饮食比重则上升13.4个百分点。(2)中低档耐用消费品基本普及,高档耐用消费品不断进入农家。耐用消费品进入农村居民家庭,

14、是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空调、抽油烟机、热水器、住宅电话、移动电话、摩托车、家用计算机等一大批现代耐用消费品先后进入农家,部分耐用品普及率迅速提高,给农村居民家庭带来了浓厚的现代化生活气息。到2006年底,全县平均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电风扇210台、彩色电视机140台、洗衣机89台、摩托车101辆、电冰箱76台、空调19台、电话机99部、移动电话131部、抽油烟机17台、家用计算机16台。家庭设备的城市化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所追求的目标。(3)居住条件显著改善,住房质量明显提高。这是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最显著标志。农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由1996年的29.98平方米增至2006年的

15、44.61平方米。在住房宽敞的基础上,住房质量也得到明显提高,2006年,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中,钢筋混凝土和砖混、砖木结构住房面积达到43.12平方米,占人均住房面积的96.6%。绝大多数农户在新建住房的同时,加强对住房装潢,特别是近几年中,装潢所用材料档次不断提高,部份富裕农村居民家庭装修不亚于城市居民。3、消费货币化程度提高在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中有部分是来自于农村居民家庭自产的,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和购买力的提高,农村居民的商品经济意识增强,消费支出中,现金支出的比重增大,货币消费与实物消费的比例发生变化。1997年,全县人均生活消费现金支出1782.9元,现金消费比重为78.2,到了

16、2006年,现金支出3564.6元,现金消费比重为90.4,提高了12.2个百分点,货币性消费额增长了1倍。2006年沙县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八大项现金支出比重除居住(86.5)、食品(82.8)外,其余六项均达100。消费货币化程度出现大幅提高,使得农民家庭对社会的依赖程度增强。4、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水平差距拉大近十年来,沙县城乡居民消费始终保持着一定的差距,经历了一个由大到小再到大的过程,特别是近几年,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总体呈逐年拉大趋势。1996年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水平比值为1.72:1,1998年缩小到1.50:1,此后又逐年拉大,2000年扩大到1.70:1,2005年为1.73:1。从绝

17、对消费水平来看,2006年城镇居民的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6503元,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为3945元,比城镇居民少2558元,仅为城镇居民的60.7,是相当于1997年城市居民3924元生活消费水平,在不扣除其他因素的前提下,城乡差距至少差10年。(二)农村居民消费成长规律及当前消费形势近十年来,沙县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总体上是不断提高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巨大的改善,但阶段性特征较为明显。1996年之前,人均消费支出基本与纯收入同步增长,并且与纯收入保持比较稳定的比例,消费占纯收入的比重一直比较高,从1997年开始消费增速减缓,总体上与收入的差距呈不断扩大之势,在保持一定的消费水平的同时,出现适当增

18、加积累的现象。从消费水平上来看,1992年到2006年,消费支出由939元增加到3945元,跨越了 “三个千元”,其中从一千元到二千元只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而从二千元到三千元则足足用了八年时间。从消费结构上看,从1996年开始,农民用于食品方面的消费支出从总量上看一直稳定上升,但从总体的比重上看呈下降趋势,且受物价波动影响较大;衣着消费支出也有类似现象,结构总体呈下降趋势;农村居民用于居住方面的支出虽然个别年份随“建房热”的升、降温出现剧烈的升降,但一直为仅次于食品的第二大类消费;交通通讯支出一路高速增长,出现了较长时间的消费热;另外,文教娱乐支出也出现较快增长,已经成为仅次于食、住的第三大消

19、费;其他如医疗、家庭设备等也有所增长,但所占份额始终相对偏小。从沙县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情况看,如图4所示,近十年来沙县农村居民收入呈阶段性变化明显,在经历了93-98年的高速增长阶段后,到99年增速大幅下降,此后一直处于低速增长状态,直至2004年在政策、市场、人与自然等条件综合作用下增长才有所起色,但从当前的情况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未形成,预期增收形势仍不容乐观。图4:沙县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情况另一方面,我国农村政策体制改革过程中,在农村社会保障福利方面出现的一些矛盾也对农村居民消费产生了一定影响。九十年代中期以前,我国存在低收入高福利的社会体制,农村居民的孩子入学杂费负担轻,小学学杂费几

20、元,中学也是几十元,大学则是免费,而且还有生活补助,农村孩子只要考得起大学,都能上得起大学。乡村医疗机构比较完善,人们生病到乡村卫生站看病,既能得到较好的服务,所花的钱不多,那时农村居民无须为孩子上大学储蓄,也无须为看病借款。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交易动机强烈,预防动机较小,农村居民消费随着收入的增长而不断增加。而1996年以后,随着社会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福利水平整体降低,农村居民的社会福利水平也有所下降,农村孩子上学学杂费负担加重,中小学每学期学杂费高达几百元,而大学每年学杂费则高达几千元,农民要为孩子上学储蓄,加之大部分乡村医疗放开,由于得不到皇粮供养而陷于瘫痪,农民生病就医不便,就医所花

21、费用也较高,农民要为健康而储蓄。而且在传统上我国农村居民就习惯多储蓄以应付婚丧嫁娶等方面的支出问题,从很早的时候就开始为孩子的未来或者老人的后事考虑,加之目前农村家庭有小型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倾向分家独立生活,在这种情况下,人们预防动机变得强烈起来,而交易动机则有所减弱,人们消费行为变得更加谨慎,收入本来就不多的农村居民便理性的将钱储存起来,以便于应付未来的巨额支付。三、沙县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潜力及走势摸清沙县农村居民消费中蕴藏的开发潜力,不仅有助于深入研究沙县农村居民消费变化的发展趋势,更有利于我们对近期农村消费市场及其空间开拓方向作出判断。(-)沙县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潜力从收入角度

22、看,沙县城乡居民收入虽然逐年升幅不同,差距逐年扩大,但均有大幅提高。1990沙县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118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96元,相差191元;到1996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454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582元,相差1965元;到2006年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50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12元,相差 4392元。从1996年到2006年城镇及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都在1倍左右。从消费的角度对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的消费进行比较。2006年城市生活消费支出高于农村居民生活消费2558元;从一些实物的数量指标上看,主要是食品和耐用消费品两个方面:食品:粮食消费农村比城市人均多

23、138.7公斤,是城市居民的2.7倍;植物油城镇居民人均多消费3.5公斤,是农村居民的1.7倍;禽蛋城镇居民人均多消费2.5公斤,是农村居民的1.4倍;肉类城镇居民人均多消费11.7公斤,是农村居民的1.4倍。从中不难看出,城乡间在吃的方面的消费差距仍很大。耐用消费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是衡量一个家庭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从下表中可以看出,拥有情况却相差较大,农村全面落后于城镇,但依据差距的大小明显的表现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洗衣机和电冰箱,第二层家用电脑和微波炉,第三层照相机和空调,这与农村居民生活需求相关程度以及城乡间消费环境差异有一定关系。百户均拥有量洗衣机电冰箱家用电脑微波炉照相机空调城镇94

24、9226423268农村89761623919城市/农村1.1/11.2/11.6/11.8/23.6/13.6/1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农村居民在生活消费不少指标上仍落后于城镇,但从差距中我们也应看到其间蕴藏的巨大开发潜力。(二)近期农村居民消费需求走势如果今后几年农村居民收入能够保持5以上的增长速度,多年收入增长的积累加之城市和农村先富居民消费的示范作用,近期农村出现新的消费高峰不是没有可能。如果我们能够顺应农民需求的变化,积极创造相应的条件,农村市场的潜力将会得到释放,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和结构将会出现一个新的飞跃,沙县国民经济的增长将会获得新的动力。如果近期内农村能够出现新的消费波峰

25、,那么,消费热点可能会指向哪里呢?1、食品仍将持续热销。恩格尔定律告诉我们,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吃在生活消费中的份额会越来越低,但食品消费也越来越依赖于市场,自给性消费比例在逐步下降,而且在食品需求层次上,由初级农产品向精细加工品转变;在食品需求结构上,由主食型向副食转变,这都表明农村食品消费市场是永远不会冷清的。2、住房是农民改善生存条件最舍得花钱的消费。住房作为固定财产,不仅有保值,而且有增值的功能。农村居民手中有了钱,首先考虑的是修建房屋,从近十年的历史来看亦是如此,农村居民对住房支出长期是仅次于食品的第二大消费。八十年代沙县农村先后多次出现大规模的建房、购房热,由于那时兴建的住房质量较

26、低、功能较差,在经历了近二十年后,又出现翻修、新建房屋和进城购房;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整体提高,今后农民对各种建筑材料及装饰材料的需求会保持较高的增长势头,其中既包括传统建材,又包括新型建材。3、以家电为主的耐用消费品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调查资料表明,沙县2006年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为44.4,生活水平已实现了小康,并逐步向现代化生活迈进。老一代的耐用消费品已普及,而摩托车、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和移动电话逐渐成为生活必需品,抽油烟机、吸尘器、热水器等小家电在农村市场也占有了一定份额,家用计算机、小汽车等新型耐用消费品已悄悄进入农户家庭。与八十年代在城市兴起的家电热相比,由于农村居民消费水

27、平更加参差不齐,其家电热的势头会弱一些,但持续的时间会更长一些。至2006年年末,沙县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彩电、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器与同期城市居民相比,还有巨大差距。如果在未来几年内,农村居民家电拥有量达到2006年城镇居民的水平,这预示着沙县农村耐用消费品市场拥有巨大的潜力。四、促进农村居民消费,是拉动我县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有效途径针对目前农村消费市场难以全面启动的现象,如何充分挖掘农村居民消费的巨大潜力,激励农村居民进行消费,推动企业产品迅速走向农村市场、带动投资、进而拉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进入良性循环便成为当务之急。(一)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特别是现金收入,提高农村居民购买力从沙县农村居民

28、消费与收入增长的变化轨迹可以发现,收入与消费的关联度极高,农民消费需求增长较快的年份,基本上也是农民收入增速较快的时期,农民消费需求的增长决定于收入增长速度的快慢。当前消费品需求不旺的主要成因是多年来收入增长落后于经济增长累积的结果,这也正是近年来消费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沙县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已由温饱型过渡到现在的宽裕小康型,并开始追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居民家庭住房、家用电器等都有待进一步升级,潜在的需求很大。但是,广大的农村居民有这个消费需求却缺乏支付购买能力,大大影响了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因此,增加消费需求的着力点一定要放在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上,这样才会使增加消费需求成为可能。(二)缩小农

29、村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增强农村居民消费需求能力提高收入对扩大农村居民消费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缩小收入分配的差距对扩大消费需求的作用同样应给予重视。市场经济对经济增长最根本的刺激作用就在于承认并满足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因而收入分配的差距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对消费需求能力的聚集形成有明显的阻碍作用,因此并不能永远刺激经济增长。当前的形势要求我们对农村收入分配进行适当的调整。一是要给予农村居民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从目前沙县农村的实际情况看,当务之急是要解决贫困家庭和低收入家庭子女的文化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问题,避免因教育收费,特别是较高层次教育收费过高引起低收入家庭子女辍学现象的发生。二是

30、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行业转移,特别是做好“沙县小吃”,增加农民收入。破除户籍、福利等限制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各种制度性障碍,是缩小城乡之间和农村内部居民收入差距的有力保障。三是通过政府的税收、转移支付和社会保障等再分配手段,对收入分配关系进行二次调整。一方面要加强农村税收征管力度,对农村高收入者进行合理调节;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以工代赈等形式实现不同收入阶层之间的转移支付,适当增加低收入者的实际收入,缩小农村社会成员间的收入差距。(三)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及福利体系,稳定农村居民支出预期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对于维持和稳定居民未来收入和消费水平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现在多数老年

31、人基本都和子女分立炉灶,接受子女赡养的幅度越来越低,主要靠以前的积蓄来度过晚年生活。因此如果农村社会保障及福利体系完善,农村老人就可以减少储蓄,增加即期消费,事实上如果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农村年轻居民更会愿意消费,也更敢于消费。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障及福利体系主要是为城镇居民建立的,住房、医疗、教育、养老、失业等制度改革,基本上是针对城镇居民;而针对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目前尚处于摸索尝试阶段。对于农村居民来讲,遇到这些事情目前主要还是靠自己平时积累的积蓄,或者到时向亲戚朋友借用。如果能够尽早建立健全一套适宜于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及福利体系,使得农村居民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不确定性事件做到心里有

32、底,自然就可以有效的推动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四)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消除城乡之间的体制差别,冲破“二元经济”的桎梏从消费需求来看,目前沙县农村人口在消费习惯、消费模式上与城市还有一定的差别,消费的示范效果扩散较慢。加快城镇化进程不仅可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而且可以成为启动农村消费市场的切入点,因为:加快小城镇交通、供水、供电、通信、文化娱乐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引导农民进城建房、买房,可以直接带动建筑、建材、轻工装饰、家电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城镇化会吸引大量的农民进入城镇,不仅使其成为农副产品的消费者,而且,其消费方式还将发生质的变化,使得农民的潜在购买力随之释放,拉动地区经济增长,又进而反哺农业。小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可以有效的消除制约农民消费的障碍因素,把农民的潜在购买力转变为现实的有效需求。城镇作为向周围农村辐射的桥头堡,它的发展,便于把分散的、封闭的、处于低迷状态的小生产纳入统一的、开放的大市场。农村城镇化,从短期来看有利于刺激农村居民消费、扩大内需,从长期来看,则是实现我国第三步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必由之路,是彻底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基本前提。13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