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管理重要知识考点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43544806 上传时间:2022-08-2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1.5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技术创新管理重要知识考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技术创新管理重要知识考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技术创新管理重要知识考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资源描述:

《技术创新管理重要知识考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技术创新管理重要知识考点(1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一章1、技术创新的概念:是从新思想(创意)的产生、研究、开发、试制、制造,到首次商业化的过程.2、技术创新概念的特点:(1)技术创新是基于技术的活动;(2)技术创新所依据的技术变动允许有较大的弹性;(3)技术创新是技术与经济结合的概念。3、技术创新与有关概念的区别和联系:联系区别技术发明与技术创新技术的变动性:当技术发明形成具有商业目的的技术新构想时,构成技术创新活动的一个环节;否则,则终止与技术原型。是否产生经济效益:侧重于技术活动链的不同环节。研究开发与技术创新研究开发是否构成技术创新的一部分,取决于研究活动是否延伸至商业化应用。侧重于技术活动链的不同环节。技术成果转化与技术创新侧重于技

2、术活动链的后端;强调商业价值。技术成果转化一半源于技术原型,而技术创新还可以源于技术的研发活动。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实现技术进步的手段.4、什么是研究开发:研究开发是指为了创造新的科学知识而对事物或现象进行探索,并探寻其实际应用的创造性活动。5、什么是技术成果转化:技术成果转化一般是指将研究开发形成的技术原型(产品样机、工艺原理及基本方法等)进行扩大试验,并投入实际应用,生产出产品推向市场或转化成成熟工艺投入应用的活动。6、技术创新的本质:(1)技术创新强调基于要素组合的市场化行为(2)技术创新强调技术与市场的整合(3)技术创新强调研发部门、生产制造部门与营销部门的有效整合7、技术创新

3、的基本特征:(1)规律性(2)主观能动性(3)风险性(4)连续性(5)阶跃性(6)新颖性8、技术创新的类型:(1)按技术创新程度分类渐进性创新:是指对现有技术进行局部改进所产生的技术创新,或者非质变性的改革与改进。重大性创新:是指在对现有的技术轨迹和商业模式下,推出重大的新产品,或者对现有产品或服务进行重大改进。突破性创新:如果某种新产品、新服务或者新战略能够显著增加企业的收入利润,就可以将其称为突破性创新。(2)按技术创新对象分类产品创新:是指生产出新产品的技术创新活动。工艺创新:是指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工艺流程及制造技术进行改善或变动的技术创新活动,又称为过程创新。(3)按技术创新节约的资源分

4、类:资本节约型技术创新和劳动节约型技术创新。(4)按技术创新的规模及影响分类企业技术创新:是指以企业的产品开发、工艺创新、市场开拓、组织及管理变革为内容的创新活动。产业技术创新:不仅是产业中不同企业技术创新结果的简单叠加,而且也是多个企业技术创新成果的有机结合与扩散。(5)按技术创新的开发程度分类:开放式创新和封闭式创新。9、自主创新的内涵:自主创新是指在创新中不单纯依赖技术引进和模仿,也不仅仅是封闭式的独立研发,而是在以创造市场价值为导向的整合内外资源的开放式创新中掌握自主权,并能掌握全部或部分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以打造自主品牌、赢得持续竞争优势为目标。10、技术创新的作用:(1)提高企业竞

5、争能力(2)提高企业经济效益(3)促进新产业的发展(4)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增长11、技术创新管理的内涵:技术创新管理是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为了使各种资源的利用更加合理、企业整个系统运行更加和谐高效、生产能力得到更充分有效的发挥而进行的发展战略、管理体制、组织结构、运作方式以及具体的管理方法与技术以及文化氛围等方面的管理。12、技术创新管理的特点:(1)战略性(2)综合性(3)权变性(4)非程序性13、技术创新管理的现状:(1)技术落后(2)投入不足(3)能力不足(4)动力不足(5)观念陈旧(6)管理落后第二章1. 技术创新战略定义:是指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经济活动的谋划,主要解决企业技术创新的基本原

6、则、根本目标和主要规划等企业技术创新经济活动中一些带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方向性的问题.2. 技术创新战略应解决以下四大问题:应研究开发何种技术;应在哪个领域寻找技术领先覅为;技术转让的方式;技术创新合作的方式.3. 技术创新战略的特征:全局性、长期性、层次性、风险性、依从性。4. 战略类型 按技术来源分类: 1.自主创新战略(独立创新):技术来源自主开发 特点:要求企业具备较强的开发实力;独自承担风险;独享创新成果;已获得超额垄断利润;易构筑较强的技术壁垒;以获得产品成本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竞争优势。 2。模仿创新战略:获取技术途径模仿 特点:节省研发投资;回避风险;研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可以利用

7、技术领先者开发的市场。 3。合作开发战略:出发点节约研究开发反面的投资;缩短开发周期;进入对方占领的市场 特点:优势互补、集思广益,有助于缩短创新时间,增强企业的竞争地位,分摊创新成本,分散风险,打破技术和市场壁垒. 4.引进消化吸收创新战略:技术来源技术引进特点:节省研发经费;弥补本企业不足;节省自行探索的时间;缩短技术差距。战略类型有利性不利性适用范围自主创新有利于建立自己的核心能力和优势研发投资大、周期长、风险大技术开发能力强、经济实力雄厚的企业模仿创新风险小、周期短、投资少技术上处于被动地位、竞争力弱与先进技术有差距,技术 经济实力较弱、但有一定开发能力的小企业合作开发减少开发投资,缩

8、短开发周期、分散风险不能独占技术,合作方有时会成为竞争对手开发难度大,投资大,风险大的技术领域,合作条件好的企业引进消化吸收节约开发投资,采用技术所需周期短,风险小易受技术输出方的制约和控制,不易得到最先进的技术与先进技术存在较大技术差距的企业按技术竞争态势分类: 1。领先创新战略:是指率先开发和引进最新技术成果,占据市场领导者地位的一种技术创新战略。(优势、劣势没拍到) 2.跟随创新战略 优势:能够发现现成的需求信号、技术路线和商业模式,避免不确定性,避免需求创新失误,技术路线失误、商业模式失误带来的成本。 劣势:丧失了进入市场的先机。领先战略跟随战略技术来源以自主开发为主,技术突破是其最基

9、本的特征以模仿引进为主,核心技术一般不自行开发技术开发重点对产品基本原理,功能的开发,侧重于技术链的前端产品功能的改善。质量的提高与稳定,工艺的改进,侧重于技术链的后端市场开发率先开发市场在已有市场中开发或细分市场或终占他人市场投资重点随技术开发的进展而移动重点置于生产,销售环节,研发环节相对较少按市场竞争策略分类: 1.市场最大化战略 目的:追求最大的市场占有率 技术上的体现:以领先的技术抢占,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 2.市场细分战略 3。成本最小化战略战略类型有利性不利性适用范围市场最大化市场占有率,一般利润高,长期发展余地大对技术及其他资源需求高,容易受到攻击技术实力强,配套资源雄厚的企业,

10、或新型技术领域中领先的企业市场细分避开与优势企业的正面冲突,可获得一定的竞争地位机会相对较少,市场规模小掌握一定的技术,具有柔性制造能力的后进入市场的企业成本最小化可取得价格竞争优势,产品研究开发费用较低对生产系统的技术和管理系统水平要求高,当原材料成本比重大对总成本难以控制生产制造工艺,技术能力强,管理水平高的企业 按行为方式分类: 1。进攻战略:在市场竞争中采取进攻态势,向同行企业的市场和技术领域发动进攻,以进入或扩大技术领域或市场阵地 2。防御战略:在市场竞争中采取防御姿态,固守本企业的技术和市场阵地 特点:以低成本、高性能、高质量来占领市场;不喜欢尝试风险,而重视技术创新的转移和改进;

11、重视对顾客的技术支持和引导服务。 3.游击战略:采取这种战略的往往是处于技术和市场劣势的企业,为了打破现有的技术和市场格局,推出一种新的技术以取代占统治地位的现有技术,打乱优势企业的阵脚,以求重新瓜分市场战略类型有利性不利性适用范围进攻战略处于竞争的主动地位,可能争取新的领地往往要付出很大代价,风险大往往掌握了某种技术优势,具备向拟占领的技术和市场阵地进攻能力的企业防御战略风险小,代价小通常处于竞争的被动地位技术,市场地位往往较高而稳固的企业 游击战略可以出奇制胜具有较大的冒险性技术、市场领域已被占领。后进入者机会已较少,但又出现了某种机会或优势第三章 1。技术创新过程的基本阶段:(1)三阶段

12、说:新思想的产生:包括综合方面的信息(市场与需求信息,科技情报等);解决问题和进行开发:包括确定各种具体技术指标,设计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实现与应用:包括制造工程、工具准备、建立工厂和开拓市场等;(2) 六阶段说:阶段123456名称确认机会产生创意解决问题制成样品小批试制应用与扩散新思想的产生与形成解决问题和进行开发实现与应用内容确认技术上可行性;确认潜在的市场需求根据分析产生设计思想;评价新设计思想现有技术信息激活;调查试验与计算获取新的技术信息;获得市场信息通过采用或更改现有技术得解;通过创新得解解决批量生产中的问题;增加批量生产制造;市场引导;渠道开拓2. 技术创新过程的基本模式:(1)

13、 以研究与发展为基础的技术创新过程模式:基础和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生产工程;试制试销;批量生产;销售及服务。特点:自主开发模式;全面创新;重大创新;资源投入大(2) 以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为基础的二次创新模式:技术选择;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改进;二次创新、技术服务。特点:二次创新模式;适用于研发力量不足情况;创造性模仿;注重消化吸收能力。3. 技术创新过程模型及其演化:(一) 单项技术创新过程模型:线性模型(技术推动型、市场拉动模型);交互模型;并行模型;网络模型.(二) 系列技术创新过程模型:AU创新模型;工艺导向持续创新过程模型;创新过程的技术进化论。不稳定阶段:在重大创新的引导下,企业

14、抓住潜在需求进行一系列的产品创新,重点在于探索产品的完善功能。产品设计变动频繁,进入市场的产品类型、功能差异性较大,制造工艺和产业组织不稳定,工艺创新较少,企业对市场尚处于试探阶段。在这一阶段,RD支出较高,但经济效益往往不显著。过渡阶段:经过大量技术和市场实践后,产品技术趋于成熟,建立起主导设计和产品标准,市场逐渐明朗;产品创新频率大大下降;企业为追求规模效益,工艺创新成为重点,创新频率迅速上升。稳定阶段:产品和工艺技术都已成熟,市场需求稳定,产品和工艺创新频率都较低,该阶段的重点是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以及为细分市场提供某些产品功能的渐进性创新。4. 技术创新计划制定的一般程序:外部环境分析

15、(市场、顾客、竞争、技术、社会、经济、法律、政策)内部环境分析(知识、经验、资源、能力、约束、缺陷、趋势、倾向)通过以上两方面分析后进行以下分析:问题、威胁、机会、选择、时间要求、费用和收益;创新目标设计;创新的具体内容与安排;创新的组织、人员、经费安排。5. 模糊前端的内涵:产品创新过程中,在正式的和结构化的新产品开发过程之前的活动。6. 模糊前端的基本要素:科恩的新概念开发模型中指出,模糊前端包括五个环节,分别是机会识别、机会分析、创意的产生和丰富、创意的选择以及概念和技术发展.7. 研发管理的概念:研发管理就是在研发体系结构设计的基础之上,借助信息平台对研发进行的团队建设、流程设计、绩效

16、管理、风险管理、成本管理、项目管理和知识管理等活动.8. 研发管理的演化进程:第一代研发(直觉型),第二代研发(系统型),第三代研发(战略与目标型),第四代研发(创新型)。第一代研发(直觉型):没有明显的战略目的,研发与当前的业务没有直接的关系,研发活动主要由科学家和技术专家主导,企业高层不参与研发的相关决策。研发被视为可有可无的行为,对于研发支出采取成本控制的方式,也不期待研发成果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研发部门没有一套系统化的管理方式,研发主题大都由技术人员自主决定,没有明确化的商业化动机。这种不受体制内限制的研发活动也能产生惊人的成果。9. 创新成果的最终社会功能:技术的发明不能算创新,只有

17、转化为现实的经济动力,才能称得上创新;技术创新系统的最终社会功能,应当是为企业发展、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提供技术动力;创新成果转化为实现生产力是实施创新最终的首要目标。10. 创新成果转化的一般过程:广义:按照一般的技术创新观点,创新成果转化包括四个阶段:设想阶段(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研发阶段(小试、中式),实用化阶段(进入到企业),商品化阶段狭义:-后两个阶段:实用化阶段(进入到企业),商品化阶段11. 创新成果转化的弊端:成果转化中的信息不对称与道德风险。12。国内外创新成果转化实践:美国、德国、法国、英国、日本、韩国、我国的特点(没有照片)13.我国创新成果转化的主要模式:自主转化模式;

18、技术转让模式;合作转化模式;科技计划模式。14. 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概念:科学成果转化是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学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15. 系统运行过程:第四章1、技术创新风险的定义:技术创新风险是指创新主体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由于各种环境因素的不确定性、项目的难度以及创新主体综合创新实力的制约,所导致的技术创新活动的终止、撤销、失败,或者达不到预期经济技术指标,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及其后果。2、技术创新风险的特征:(1)不确定性:技术不确定性、市场不确定性、政治经济不确定性(商业不确定性

19、)(2)积累性(3)可控性(4)客观性(5)复杂性3、技术创新风险的类型及成因:(1)按企业内外部划分内部风险:管理风险、财务风险、技术风险、生产风险外部风险: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社会风险、政策风险(2)按照不同阶段划分决策阶段风险:是指从市场调研与技术预测,到项目立项与计划制定这一阶段所出现的风险。技术阶段风险:是指项目启动并开始实施技术方案,到研发的新产品定型这一阶段所出现的风险。生产阶段风险:是指从小批量生产到中、大批量生产这一阶段的风险,这主要是指制造质量、外购及外协件的品质低劣所带来的风险等。市场阶段风险:是指新产品进入市场过程中的风险,如政府相关政策的变化、用户偏好的改变、替代品的

20、竞争以及产品质量的低劣等,都会造成新产品的销售困难而带来风险。(3)按照不同层次划分战略层次:决策风险项目层次: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组织层次:组织风险、资金风险、信息管理风险、企业文化风险、外部环境风险4、技术创新风险评价的作用:(1)依据作用-通过风险分析,确定风险报酬或风险损失,使管理者对项目方案的实施心中有数,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2)防反作用通过对风险的评价,可使企业掌握风险对项目活动及其结果的影响程度,了解风险的来源和发展趋势,以便预先制定出规避风险的方案或减少风险损失的防范措施。(3)激励作用-在项目投资过程中,风险越大,所希望获得的风险报酬也就越大。5、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内涵:企业

21、在充分了解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加强信息获取功能、改善组织体系、建立风险监控机制,采用风险回避、风险分摊、风险转移、风险控制等手段来降低技术创新风险,提高技术创新活动的成功率,以及减少技术创新的风险损失。6、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工作程序: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管理效果评价明确目标 风险识别 风险评价 涉及、评价、抉择风险应对方案 实施方案 评估与审核7、技术创新管理的基本方法:(1)风险回避: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中队高风险的技术创新领域、项目和方案进行回避,包括:a方向性风险回避,即回避高风险的技术创新领域;b项目性风险回避,即回避高风险的技术创新项目;c方案型风险回避,即回

22、避高风险的技术创新方案。一般来说,有几种风险是企业应该间距回避的:a不必要冒的风险;b远远超过企业承受能力并可能对企业造成致命打击的风险;c难以控制、转移和分散的风险;d在主观风险和客观风险并存的情况下,以回避客观风险为主;e技术创新存在技术风险、生产风险和市场风险,一般以回避市场风险为主(2)风险转移:技术创新的部分或全部风险由一个承担主体向另一个承担主体转移,有两种方式:a财务转移,技术创新活动的承担主体不变,知识风险损失的承担主体增加了,企业可以通过参与科技或项目保险和吸收外部投资的方法来实现这种转移。B客体转移,是技术创新活动的一部分或全部由一个承担主体向另一个承担主体转移,方式包括技

23、术转让、委托开发、联合创新等.(3)风险分散:企业通过选择合适的技术创新项目组合,进行组合开发创新,是整体风险得到降低。在技术创新的风险分散中注意:a高风险项目和低风险项目适当搭配,以便高风险项目失败时,通过低风险项目能弥补部分损失。b项目组合的数量要适当。项目数量太少时,风险分散作用不明显;而项目数量过多时,会加大项目组织的难度,以及导致资源分散,影响技术创新项目组合的整体效果。(4)风险控制:在对技术创新的风险因素进行充分辨识和分析的情况下,事前对技术创新的风险进行预测和预控,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风险发生后的损失程度。a可控的风险因素,可以通过计划、组织、协调等方式对其加以预防和控制。b

24、不可控的风险因素,则可采用风险回避、风险转移、风险分散等风险管理方式.预警管理是技术创新风险控制的一种有效的方式。第五章1. 知识产权定义:人类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标记、信誉依法享有的权利.2. 知识产权的特点:法确性、专有性、无形性、地域性、时间性、公开性、价值性3. 知识产权内容: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和其他类(1)专利权:国家按专利法授予申请人在一定时间内对其发明创造成果所享有的独占、使用和处分的权利专利类型: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发明专利:是对特定技术问题的新的解决方案、包括产品发明(含新物质发明)、方法发明和改进发明(对已有产品、方法的改进方案)。实用新型专

25、利: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应用的新的技术方案。外观设计专利:指对产品的形状,图案,色彩或者其结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并适于工业应用的新设计。(2) 商标权:注册商标专用权,以核准注册的商标和核定使用的商品为限,下列行为均属于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 未经商标注册人许可,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相似的商标的 销售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的 伪造,扇子制造他人注册商标表示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的 未经商标注册人同意,更换其注册商标并将该更换商标的商品又投入市场的 给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造成其他损害的(3) 著作权:亦称版权,是指作者对其创作的文学,艺术

26、和科学技术作品所享有的专有权利。著作权包括下列人身权和财产权,人身权包括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财产权包括复制权、表演权、广播权、展览权、发行权、改编权、翻译权、汇编权、摄制权、出租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放映权以及其他应当由著作权人享有的权利。4. 知识产权和技术创新关系(1) 技术创新活动产生知识产权在技术创新的不同阶段,会产生不同的知识产权:基础研究阶段:往往产生基础专利(核心技术)、重大发明专利;理论研究成果应用研究阶段:产生实用技术,往往伴随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的产生;技术秘密的产生;应用软件的产生;应用研究成果的产生市场营销阶段:往往产生商标、商业秘密、版权等知

27、识产权.(2) 知识产权可以激励或制约技术创新活动 激励作用:知识产权制度对技术创新成果的保护机制为技术创新注入动力,能够有效激励发明创造;对知识产权信息的利用,可以大大节约技术创新成本,有效缩短技术创新周期;知识产权对技术创新活动设计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具有有效配置和调节作用;知识产权制度促进技术创新成果的加速传播,为技术创新活动提供了信息利用和共享机制;知识产权制度对市场主体的行为起着有效的规范作用。制约作用:技术创新活动必须以尊重知识产权为前提;知识产权的大量存在,是的技术创新的门槛提高,企业实施技术创新的空间受到严重挤压;知识产权保护范围不断扩大,国际化趋势不断加剧,对技术创新带来新的

28、挑战,科技成果产出和转化面临的制约因素更加复杂;企业实施技术创新面临的知识产权侵权风险越来越大.5. 我国知识产权发展现状:受到发达国家知识产权打压;知识产权数量多,但质量差;法律体系基本健全,执法不力.6. 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模式存在的问题:知识产权意识的淡漠给知识产权保护造成了严重的观念障碍;知识产权执法保护体系分散,多头管理,不利于整合执法资源;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力度还远不能对犯罪分子祈祷足够的震慑作用,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犯罪现象还严重存在;现行法律中关于知识产权犯罪的条款已经不能满足打击犯罪的需要;知识产权执法手段严重不足,特别是行政执法经常处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尴尬局面;侵权成本

29、低,维权成本高,是的一些知识产权权利人失去了维护自己合法利益的信心。7.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内容: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的基础条件建设;加强知识产权规章制度建设;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的日常管理8. 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研究开发产出成果的保护:要树立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要结合技术研发产出成果的特点,适当选取知识产权的保护措施生产销售环节知识产权的保护:产品投放市场前首先要取得知识产权的保护;实施有效的产品销售市场监管,发现侵权,应当根据知识产权的特点,采取相应的对策.被控侵权,采取补救措施:一旦本单位产品被控侵犯知识产权,要根据对方知识产权的特点采取相应的对策。9。企业技术创新中的知识产权应用:技术研

30、发要充分重视对专利技术信息的利用;技术引进要充分重视专利法律状态查询;技术、产品出口要充分重视知识产权调查;市场营销要充分重视知识产权监控;注重对技术创新过程中不同阶段和环节的知识产权战略选择和运用.10。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趋势: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在不断扩大,权利内容不断深化;专利制度呈现一体化趋势;知识产权保护的新形式标准和专利捆绑在一起构成技术壁垒;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策略多样化;知识产权审批的时间加快,保护期限延长;世界贸易组织将知识产权纳入了管辖范围,使知识产权制度在国际经济、科技、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历史性提升;知识产权已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第六章 技术创新能力的培育1. 技术能力

31、:技术能力是一种存量,一种资源.能力是指能胜任工作或任务的主观条件。把技术能力理解为一种存量和资源及其利用程度,便抓住了技术能力的实质。2。技术能力的特点:1)、技术能力是积累的、渐进的和有差别的。2)、企业技术能力是过去积累的结果。技术的每一点提高都可以增加现有技术的积累,同时又是再提高技术的基础.3)、企业技术能力与资本积累(新设备和其他有形资产)有关,与员工技术技能和组织经验的积累有关。4)、技术能力随时间增加而增加,且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日积月累。且不会突跳,渐进的逐步趋向高峰。但企业如能引进研究能力为一流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可使企业的研究能力得到巨大的提高。5)、技术能力差别指企业使

32、用、改进、创造技术能力在阶段上的差异,例如日美企业技术能力难分伯仲,但在结构上存在差异。在材料工业上,日本有优势;在R&D上日本与美国相竞争,但基础研究相对劣势.在制造业方面,日本在产品上有优势,但在人机方面、新概念与工具方面处于劣势。两国道路有所不同,日本重视技术融合,重视技术市场关系,而美国遵循技术创新的线性模型的思路,重视基础研究。3.技术的组成:技术由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所组成。(显性知识指科学知识、技术知识、工程知识、技术管理知识等,它可以公开、广泛的传播,易转移,可通过学习、普及,缩短企业之间的差距。隐性知识指企业在创造、改进和使用技术中积累的,体现在研究人员能力、员工技能和组织规范

33、中的知识或经验,这种知识和经验积累有独特条件,某企业效率卓著的方法简单移植到其他企业并不能保证有效。可以模仿,但难复制,可以通过学习、通过研究、开发和干中学来掌握。)4. 技术能力的构成:1)、技术能力的发展是一个学习过程。培养技术能力就必须培养吸收能力(指企业获得知识、储存知识,学习知识,转化知识的能力)。2)、企业的吸收能力的大小由企业成员的吸收能力决定,取决于企业成员的素质和R&D投入,员工在职培训,企业成员吸收技术意愿的强烈程度。3)、技术能力由生产能力(生产系统的效率和产品、工艺的技术水平),吸收能力,创新能力组成。它们之间具有内在逻辑联系,形成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技术增强通道。5.

34、 技术积累的含义:1)、技术积累指企业作为一个有机系统,在从事技术活动过程中所获取一种的知识积累和技术能力的递进。2)、技术积累的范畴包括知识积累和技术能力积累3)、技术积累的主体是企业,是一种组织行为,它包含个人知识技能积累,而重点是组织层次的技术积累.4)、技术积累是在技术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不能单靠花钱购买,它是一种过程产物,来源于企业技术活动,反过来又会支持或制约企业的技术活动。5)、技术积累具有积淀性和递进性的特点,沿某一特定轨道为主线而逐渐形成的.当这种技术轨道被外来的力量打断,企业转向全新技术生产产品时,原来的技术积累可能部分甚至大部分废弃,而必须在新的基础上进行技术积累。6。技术

35、积累对技术创新的作用:1)、是创新导入的前提。新思想的诞生是建立在大量占有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创新的导入就其本质来讲是在利用旧知识产生新知识的过程,创新中技术突破是在继承上的突破.对于渐进性创新,继承性表现得尤为突出.2)、是决定创新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创新构思形成后,创新过程进入技术开发、工艺设计、工程施工、设备安装、试制、大规模生产等创新实现阶段。活动从个人、小组转入车间或全系统,这就需要企业各类人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生产第一线工人)具备相应的知识和能力,并在创新推进过程中不断学习,进行新的知识积累。7。企业技术积累的途径:1)、内生型技术积累 1、指企业在生产技术活动实践中,通过

36、独立探索,特别是通过自主创新过程中发现,掌握或创造新的技术知识,提高自身技术能力的一种自我积累模式. 2、特点:独立性、探索性和超前性,适应于该行业处在技术前沿、不断进行开拓的自主创新企业,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只能靠自己的力量,通过独立探索进行技术积累,有助于企业建立与巩固竞争优势。 3、积累效率一般较低,一般不适应技术落后国家的企业,对于技术落后的国家受到技术封锁时,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也只好采用这种途径.但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2) 、引进性技术积累 1、指技术发展相对落后情况下,后进企业通过各种渠道学习先进企业的经验,引进、消化、吸收先进企业开发的技术,实现技术积累的一种模式。 2、可以少走弯路

37、,迅速缩小与先进企业之间技术差距,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引进性技术积累可采取:外商直接投资、合资企业、接受委托加工和技术引进。 2。1外商直接投资的优缺点:优点:为国内企业提供近距离模仿学习的样板,客观上起到培养所在国人才的作用;通过人才交流,可获得高素质的人才,(技术、管理、生产工人)促进上下游相关企业的技术积累。缺点:技术积累主要是个人层次上,对组织层次作用不大.由于外商投资企业优惠的待遇和良好的工作条件,可挖走国内很多企业优秀人才,使国内民族工业受到极大打击。 2.2合资的优缺点:优点:外商直接培训和管理本国的员工,使企业在组织层次上得到技术积累,外资撤资后合资企业的技术积累

38、将会留给本国企业很大财富缺点:技术积累偏重于生产操作层次的技术,一般来讲,中方管理人员很难学到外方管理人员的隐性的知识。 2。3委托加工(OEM,ODM)的优缺点: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指的是原始设备制造商(代工生产)和原始设计制造商.OEM是产品购买者提供产品设计参数、图样和技术设备支持,以使产品质量、规格和型号符合购买者的需要。ODM为产品购买者提供除品牌之外,其余都是制造商完成.优点:学习外方先进技术,技术起点高,自立性强,技术积累的结构层次较合理缺点:难以在技术落后的企业普

39、遍推广。 2.4技术引进的优缺点:优点:通过消化吸收,实现技术积累,为模仿创新奠定基础。缺点:不易获得先进技术.(沈飞歼10战斗机引进俄罗斯苏27技术 ,但没获得发动机关键技术,不能做眼镜蛇超机动动作 )8. 生产、吸收、创新能力的关系: 1、在创新技术的创新方式下,吸收能力是技术创新的外围能力,在技术能力中地位很低。 2、在使用技术和改进技术创新方式下,吸收能力在增强企业技术能力上具有核心作用,而创新能力则成为外围能力。而在生产能力与创新能力之间永远是一种支持关系,生产能力对创新能力起保障支持作用。 3、在技术创新链上,生产环节承前启后,没有生产能力的保障,创新无法实现。但创新能力最有攻击性,吸收能力和生产能力只停留在已掌握的技术上,永远不具备超越技术领先者的技术能力,从这点上讲,创新能力是核心。9. 技术创新能力的构成:1)、创新资源投入能力2)、创新管理能力3)、创新意识与能力4)、研究开发能力5)、制造能力6)、营销能力10。企业获取技术的基本方式:1)、企业外部技术源类别2)、技术积累的基本方式3)、并购方式的分析4)、战略联盟(联合)方式的分析5)、购买技术专利与技术秘诀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