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物理教案(完整版)

上传人:huo****ian 文档编号:143495977 上传时间:2022-08-26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170.0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初三物理教案(完整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初三物理教案(完整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初三物理教案(完整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资源描述:

《初三物理教案(完整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物理教案(完整版)(3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物理复习教案2011-2012第1课时 运动的世界教案 课前:提前下发与本课时对应的基础知识“复习导航”。课中:一、基本知识回顾(约3分钟)【学生活动】借助课本和“复习导航”,让学生记住相应的概念和规律并了解到本课时内容的知识脉络。学生结合课前完成的本课时“复习导航”看课本上与本讲内容对应的部分。【教师点拨】提醒学生关注本课时的重点概念重点概念为近几年济南市中考出现频率较高的考点。与课本上的重要插图重点插图为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概念的重要情景图。1.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速度的定义、计算公式和相应的单位 3.课本P20图2-6和图2-7。二、学案导学(约22分钟)【基础回顾】部分学生活动(约5

2、分钟):做完【基础回顾】部分的题目。学生展示、教师点拨(17分钟左右):让学生重点讨论【基础回顾】第1、2题通过这些题目既可以包含本节的重点,也可以给学生渗透解题的方法。【基础回顾】1参照物结合“【方法阐释】1.利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进一步通过提问的方式总结“动与静”的问题。提问:物理上如何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举例说明什么叫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举例说明什么是相对静止。【基础回顾】2、3长度和时间的测量通过2、3两题复习落实以下内容:怎样正确使用刻度尺。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及换算。减小误差的方法。结合“【方法阐释】2掌握估测的方法。【基础回顾】4复习速度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生活中两种比较

3、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并明确物理学中的速度采用 “相同时间比路程”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在物理学中,把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即:速度= 如果用符号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则上面的公式可写成计算公式: 。单位:米/秒(m/s) ,常用单位:千米/时(km/h)。【基础回顾】6、7速度的计算及单位换算在计算的过程中,速度的单位换算学生容易出错,强调计算时单位要统一。以上各题结合【方法阐释】作重点处理,其余各题点明答案即可。这是备课重点!务必做到突出考点详略得当!三、【我的收获】我的收获在学案中留白,通过组织一定的学生活动,如师生问答、组内互相问答、默写、答疑等有效形式落实基础知识,希

4、望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总结、挖掘出行之有效的互动形式和落实方法。(约5分钟)1.如何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2.怎样用刻度尺正确的测量长度和记录结果?3.怎样粗略的估计长度与时间?4.计算运动物体的速度公式是什么?四、【随堂练习】立足考点、查缺补漏。所选题目综合考虑难度、数量等实际问题。题量以10分钟讲评结束为宜。(约10分钟)【随堂练习】1至4题学生展示第5、6题突出平均速度计算中路程与时间的对应关系。五、【小测验1.3到5分钟内完成;2.考查内容与本节考点呼应;3.难度低于随堂练习。】约5分钟)课后作业:复习下一课时“声现象”的“复习导航”。第2课时 声的世界教案 课前:提前下发与本课时对

5、应的基础知识“复习导航”。课中:一、基本知识回顾(约3分钟)【学生活动】学生结合课前完成的本课时“复习导航”看课本上与本讲内容对应的部分。【教师点拨】提醒学生关注本课时的重点概念与课本上的重要插图。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声速的大小规律 2.声音的三要素及影响因素 3.噪声的防治 4.超声和次声5.课本P35图3-6和图3-7。二、学案导学(约18分钟)【基础回顾】部分学生活动(约5分钟):做完【基础回顾】部分的题目。学生展示、教师点拨(13分钟左右):让学生重点讨论【基础回顾】第3、4题。【基础回顾】1声音的产生、传播条件通过本题落实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6、。问题拓展:实验中小球的作用是什么?这种思维方法叫什么方法?小球起到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的作用。这叫做转换法。【基础回顾】2声音的传播速度规律落实:v固v液v气 v气=340 m/s 。与电磁波传播特点进行比较:是否需要介质;电磁波传播速度c=3108 m/s。【基础回顾】3、4复习声音的特征及影响因素结合【方法阐释】从定义及影响因素上来区分响度、音调、音色。响度音调音色物理意义声音强弱的程度声音高低的程度反映的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影响因素与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只与发声体本身的特征有关学生比较容易混淆的是响度与音调,也有一些基础较弱的同学混淆音调

7、和音色。可以让同学之间讨论,相互举例说明,理解声音的三要素。【基础回顾】5噪声的防治使学生了解防治噪声的三种途径,并能判断具体实例中是通过哪种途径实现的。【基础回顾】6超声和次声 了解什么是超声,什么是次声。可以让学生举例说明超声的应用,次声的危害:超声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和很强的“破碎”能力;次声具有极大的破坏力。以上各题结合【方法阐释】作重点处理,其中较简单的点到为止。三、【我的收获】(约5分钟)1.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是什么?2.声音的三要素是什么?影响它们的因素有哪些?3.在生活中我们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减弱噪声?4.什么是超声?什么是次声?四、【随堂练习】(约14分钟)【随堂练习】1至6

8、题学生展示第7题强调控制变量法的应用。五、【小测验】约5分钟)课后作业:复习下一课时“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的“复习导航”。第3课时 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教案 课前:提前下发与本课时对应的基础知识“复习导航”。课中:一、基本知识回顾(约3分钟)【学生活动】借助课本和“复习导航”,让学生记住相应的概念和规律并了解到本课时内容的知识脉络。学生结合课前完成的本课时“复习导航”看课本上与本讲内容对应的部分。【教师点拨】提醒学生关注本课时的重点概念重点概念为近几年济南市中考出现频率较高的考点。与课本上的重要插图重点插图为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概念的重要情景图。1.光的直线传播 2、光速 3、光的反射定律 4、镜

9、面反射和漫反射 5、平面镜成像特点 6、P54图4-15和P56图4-17二、学案导学(约22分钟)【基础回顾】部分学生活动(约5分钟):做完【基础回顾】部分的题目。学生展示、教师点拨(15分钟左右):让学生重点讨论【基础回顾】第5、9、10题通过这些题目既可以包含本节的重点,也可以给学生渗透解题的方法。【基础回顾】1光源通过1了解什么是光源,加深对光源的理解。提问:什么样的物体可以称为光源? 【基础回顾】2、3、4光的直线传播、光速通过2、3两题复习落实以下内容:光在什么情况下沿直线传播。光在真空中的光速及在不同介质中的光速关系。由于光的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小孔成像特点。提问:真空中的光速为

10、多少?【基础回顾】5、6光的反射定律及镜面反射和漫反射让学生通过口诀了解并掌握光的反射定律,同时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能够区分常见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现象。以上各题结合【方法阐释】作重点处理,其余各题点明答案即可。这是备课重点!务必做到突出考点详略得当!提问:光的反射定律;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现象。【基础回顾】7、8、9、10平面镜成像特点及实验 通过作图练习帮助学生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重点掌握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操作过程及每一个步骤的目的和意义。以上各题结合【方法阐释】作重点处理,其余各题点明答案即可。这是备课重点!务必做到突出考点详略得当!三、【我的收获】我的收获在学案中留白,

11、通过组织一定的学生活动,如师生问答、组内互相问答、默写、答疑等有效形式落实基础知识,希望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总结、挖掘出行之有效的互动形式和落实方法。(约5分钟)1.眼睛为什么能看到物体?2.不同光学现象的产生原理都是什么?3.光的反射遵循那些规律?4.怎样画反射光线?5.怎样画物体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四、【随堂练习】立足考点、查缺补漏。所选题目综合考虑难度、数量等实际问题。题量以10分钟讲评结束为宜。(约12分钟)共10题,学生深化练习。五、【小测验1.3到5分钟内完成;2.考查内容与本节考点呼应;3.难度低于随堂练习。】(约5分钟)课后作业:复习下一课时“光的折射”。第4课时 光的折射教案 课

12、前:提前下发与本课时对应的基础知识“复习导航”。课中:一、基本知识回顾(约3分钟)【学生活动】学生结合课前完成的本课时“复习导航”看课本上与本讲内容对应的部分。【教师点拨】提醒学生关注本课时的重点概念与课本上的重要插图。1、 光的折射现象 2、光的折射规律 3、光的色散 课本 p60图4-26 p61图4-27 p62图14-31 14-32 二、学案导学(约25分钟)【基础回顾】部分学生活动(约5分钟):做完【基础回顾】部分的题目。学生展示、教师点拨(20分钟左右):让学生重点讨论【基础回顾】第2、3题。【基础回顾】1题结合课本p59、61的插图区分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所形成

13、的一些自然现象,【基础回顾】2、3题第2题 学生展示并结合实际作图情况改错,落实光的折射规律。找3-4名学生提问:光折射时的几种情况?从空气射入水,从玻璃射入空气,垂直入射等。第3题 学生讨论分析做出答案的过程,再次落实反射、折射规律。【基础回顾】4、5题复习中的难点。结合【方法阐释】分析讨论看水中的像变浅的原因,此过程再次落实光的折射规律并加以应用。推广:从水中看岸上物体时的高度会变高了。提问:此时看到的像是虚像还是实像?可以结合平面镜成虚像的原理来考虑。【基础回顾】6、7题提问:组成白光的七种颜色?结合课本p62插图。通过题目学会判断物体颜色的方法。三、【我的收获】(约5分钟)1.能不能认

14、识光的折射现象?2.光的折射规律是什么?3.能不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这些折射现象?4.你知道白光是由什么色光组成的吗?5.生活中的物体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四、【随堂练习】(约8分钟)【随堂练习】所有练习学生展示。五、【小测验】(约5分钟)课后作业:复习下一课时“凸透镜成像”的“复习导航”。第5课时 凸透镜成像教案 课前:提前下发与本课时对应的基础知识“复习导航”。课中:一、基本知识回顾(约3分钟)【学生活动】学生结合课前完成的本课时“复习导航”看课本上与本讲内容对应的部分。【教师点拨】提醒学生关注本课时的重点内容:1.透镜的作用及特殊光线的画法;2.探究实验的要点及凸透镜成像规律;3.眼

15、睛的视物原理及近视远视的校正。二、学案导学(约27分钟)【基础回顾】部分学生活动(约12分钟):做完【基础回顾】部分的题目。学生展示、教师点拨(15分钟左右):【基础回顾】1、2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结合“【方法阐释】1”和例1,进一步通过提问与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的问题。【基础回顾】3、4、5凸透镜成像的探究及规律通过第3题让学生了解探究实验的要点。强调:高度的调节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实像和虚像的特点。强调凸透镜成像规律,通过表格、光路作图等方式加强记忆,引导学生根据条件列出不等式。通过第4题结合“【方法阐释】2中例2、例3明确“已知焦

16、距、物距判断成像情况”解题方法;通过第5题明确“如何调节所成像大小”解题方法。【基础回顾】6眼睛及视力矫正结合第6题和例5,明确眼睛的视物原理、近视、远视的成像特点以及校正方法。三、【我的收获】(约5分钟)1.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2.三条特殊光线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4.眼睛的视物原理及近视远视的矫正方法四、【随堂练习】(约5分钟)五、【小测验】(约5分钟)课后作业:复习下一课时的“复习导航”。第6课时 熟悉而陌生的力教案课前:提前下发与本课时对应的基础知识“复习导航”及学案。课中:一、基本知识回顾(约3分钟)【学生活动】学生结合课本梳理本章的重点知识,小组讨论形式提出对本课

17、时知识中存在的疑问及难点。【教师点拨】提醒学生关注本课时的重点概念与课本上的重要插图。重点概念:1.力的概念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力的作用效果 4.力的三要素5.弹力的概念6.弹簧秤的原理7.弹簧秤的使用8.重力9.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10.增减摩擦力的方法重要插图:P78图51,P79图52,P80图53和图54,P82图57 、图58和图57,P85图514,P92图528。二、学案导学(约22分钟)【基础回顾】部分学生活动(约5分钟):做完【基础回顾】部分的题目。学生展示、教师点拨(17分钟左右)重点点拨对力的理解和滑动摩擦力的决定因素。结合“【方法阐释】物体受不受推力?”进一

18、步通过提问的方式总结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的问题。提问:谈一谈你对物体间“作用”的理解你是怎样看待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的?举例说明什么叫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基础回顾】2力的作用效果通过第2题复习落实以下内容:力作用在物体上后,物体所表现出来的两种效果。结合生活中的其他的力的现象再次落实力的作用效果。【基础回顾】3弹簧秤的使用 通过图1介绍弹簧秤的使用,建议:让学生用弹簧秤进行一次实际的测量,让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基础回顾】4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1)正确理解力的概念特点:力就是作用,自然现象中的物体间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都叫力的作用。力不能离开物

19、体而存在,有力至少有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一个是受力物体。(2)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3)物体的运动状态的变化是力作用的结果,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维持不是靠力,而是 由于物体的惯性。【基础回顾】5重力(让学生感受1N的大小,学会估测物体的重力) 建议学生在黑板上对重力的计算题进行演练一次可进行6人。在计算的过程中,质量的单位换算还有部分学生容易出错,强调计算时单位要统一。(时间可与做基础回顾的时间同步)【基础回顾】6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建议引导学生阅读P93实验探究: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然后完成基础回顾6。【基础回顾】7、8增减摩擦力的方法 结合影响摩擦力大小

20、的因素对生活中增减摩擦力的方法进行有效引导。三、【我的收获】(约7分钟)重在方法的归类和总结1、力可以产生哪些作用效果?2、力的三要素是什么?3、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方向和物体重心的位置分别是什么?4、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在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时,用到了什么科学方法?5、增大或者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有哪些?四、【随堂练习】(约10分钟)【随堂练习】随堂练习可在时间允许的前提下课上处理。五、【小测验】(约3分钟)课后作业:复习下一课时“力与运动”的“复习导航”。第7课时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课前:提前下发与本课时对应的基础知识“复习导航”。课中:一、基本知识回顾(约3分钟)【学生活动】生结

21、合课前完成的本课时“复习导航”看课本上与本讲内容对应的部分。【教师点拨】提醒学生关注本课的探究实验及插图。1牛顿第一定律实验及结论 2惯性定义 3惯性的利用及预防:课本P103-104图6-7至图6-11。二、学案导学(约22分钟)【基础回顾】部分学生活动(约5分钟):做完【基础回顾】部分的题目。学生展示、教师点拨(17分钟左右):让学生重点讨论【基础回顾】2、3、4、7【基础回顾】1、2、3牛顿第一定律结合“【方法阐释】1. 惯性和惯性定律”进一步通过提问的方式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提问:牛顿第一定律是直接实验的结论吗?牛顿第一定律适用的对象是什么?牛顿第一定律成立的条件是什么?(通

22、过此问题扩展物体受平衡力时情况)如何判断当物体不受力时会处于静止状态还是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基础回顾】4、7通过4、7题结合“【方法阐释】2、惯性现象及其解释”复习落实惯性的内容。理解惯性时注意:惯性是一切物体固有的一种属性,不是物体受到的某种作用。 惯性的具有不需要条件。 外力能改变物体的速度等运动状态,不会改变物体的惯。物体惯性大小只与质量有关,与速度等无关。 解释惯性现象时,需注意提醒学生“惯性的实质是物体有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所以让学生必须认清物体原有的运动状态。物体原来是什么状态,由于惯性,它就要保持什么状态,这是解释惯性现象的关键。展示第7题时,可多让学生举一些生活中利

23、用惯性和防止惯性危害的例子。并多让学生利用惯性解释一些相关的现象。物体受力情况物体所处状态说明结合2、5题,可进行力和运动关系的梳理,本知识可放到本节也可调整到力的平衡课时,可根据时间灵活安排。三、【我的收获】(约5分钟)1、 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是什么?2、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你对定律的理解是怎样的?3、 惯性与惯性定律有何区别?4、会解释生活中的哪些惯性现象?其中哪些惯性对我们有利?哪些惯性对我们有害?四、【随堂练习】约10分钟)【随堂练习】学生先展示,第3、4、5、8题教师重点点评,适当讲解。五、【小测验】(5分钟)课后作业:复习下一课时“力的平衡”的“复习导航”。第8课时 力的平衡教

24、案 备课学校:燕山中学 执笔人:杨惠课前:下发与本课时对应的基础知识“复习导航”与学案。课中:一、基本知识回顾(约5分钟)【学生活动】学生结合课前完成的本课时“复习导航”看课本上与本讲内容对应的部分。【教师点拨】提醒学生关注本课时的重点概念与课本上的重要插图。1.合力和分力的定义 2.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3、平衡力的概念4、二力平衡的条件5.课本P107图6-16、图6-17,课本P108图6-18,课本P111图6-23、图6-24,课本P112图6-26。二、学案导学(约22分钟)【基础回顾】部分学生活动(约5分钟):做完【基础回顾】部分的题目。学生展示、教师点拨(17分钟左右):让学生

25、重点讨论【基础回顾】3、5、6。【基础回顾】1、2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重点讲解“【方法阐释】1中探究合力和分力的关系”的实验,强调它们之间的“等效”关系(通过讨论“用一个测力计拉弹簧时,为什么仍要将弹簧A端拉伸到O点再读数?”这个问题进行强调),进而提问“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规律”。提问:同一直线上同向两个力的合力大小及方向。同一直线上反向两个力的合力大小及方向。【基础回顾】3、4平衡状态通过4、5两题复习落实“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处于平衡状态”。 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力称为平衡力(可以是两个,也可以是多个)。通过课本P112图6-26复习二力平衡的条件。结合“【方法阐释】2理解力

26、与运动之间的关系。”通过例2拓展“物体受到非平衡力时的运动状态。进一步可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基础回顾】5、6、7如何区别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结合“【方法阐释】3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判断”,强调相互作用力是“互相作用于对方,两个受力物体”,而平衡力只作用于一个物体【基础回顾】8、9利用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重在把握平衡条件应用。三、【我的收获】(约5分钟)1、 什么是合力和分力?2、 同一直线上合力的大小和方向是怎样的?3、 二力平衡需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4、 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之间的区别是什么?5、 力与运动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四、【随堂练习】(约10分钟)【随堂练习】1、2、3、

27、4、5题学生展示,第6、7非平衡状态,适当给以点拨,第8重在理解每一步实验的目的,第9重在联系实际,体现“物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五、【小测验】(约5分钟)课后作业:复习下一课时“密度”的“复习导航”。第9课时 密度教案课前:提前下发与本课时对应的基础知识“复习导航”。课中:一、基本知识回顾(约4分钟)【学生活动】结合课前完成的本课时“复习导航”看课本上与本讲内容对应的部分。【教师点拨】1. 质量是物体的属性。2. 正确使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固体、液体的质量和体积。2. 密度的概念,密度是物质的特性。3. 密度的计算公式,灵活应用共识解决实际问题。二、学案导学(约22分钟)【基础回顾】部分学

28、生活动(约7分钟):做完【基础回顾】的题目。学生展示、教师点拨(15分钟左右):让学生重点讨论【基础回顾】3、4、6【基础回顾】1物体的质量,体积和密度的关系。提问:关于属性与特性的问题,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可以用密度鉴别物质。【基础回顾】2对物体的质量的估测。提问:对质量的理解,简单估算物体的质量。【基础回顾】3、4密度及其相关概念的理解提问:对密度基本概念的理解。密度是物质的属性,不随质量体积的改变而改变。利用密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基础回顾】5、6天平、量筒的读数,会利用天平和量筒求出物体的密度。提问:计算物体的密度的公式及其变形公式。三、【我的收获】(约4分钟)1.如何理解质量是物

29、体的一种属性?2.怎样正确使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3.怎样正确使用量筒测量固体和液体的体积?4.为什么要建立密度的概念?5.计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如何灵活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四、【随堂练习】(约10分钟)【随堂练习】1至4题学生展示,简单讲解。第5题:注重计算题的格式和灵活应用。五、【小测验】(5分钟)课后作业:复习下一课时“浮力”的“复习导航”。第10课时 浮力教案 课前:提前下发与本课时对应的基础知识“复习导航”。课中:一、基本知识回顾(约5分钟)【学生活动】结合课前完成的本课时“复习导航”看课本上与本讲内容对应的部分。【教师点拨】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和测量浮力的一种方法称重

30、法。2.经历从提出猜想和假设到进行实验探究的过程,发现浮力的大小和液体的密度及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3.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知道阿基米德原理。4.会用平衡法求浮力。二、学案导学(约22分钟)【基础回顾】部分学生活动(约5分钟):做完【基础回顾】部分的题目。学生展示、教师点拨(17分钟左右):让学生重点讨论【基础回顾】1、4【基础回顾】1称重法测量浮力,物体的浮力方向的判断,影响浮力的因素提问:浮力的方向向哪?怎样通过称重法测量浮力?【基础回顾】2浮力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提问:浮力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在同一液体中如何比较浮力的大小?在不同液体中如何比较浮力的大小?【基础回顾】3

31、、4阿基米德原理 结合【方法阐释】1阿基米德原理,提问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阿基米德原理对气体浮力是否成立?【基础回顾】5称重法与阿基米德原理相结合的题目结合“【方法阐释】2称重法在测密度时应用” 此方法适合于那类物体? 怎样知道物体质量? 怎样知道物体体积?三、【我的收获】(约3分钟)1 浮力的方向向哪儿?2 如何用弹簧测力计测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3 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是什么?4 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是什么?四、【随堂练习】(约10分钟)【随堂练习】1至3题学生展示,4、5题教师重点点评,适当讲解。五、【小测验】(5分钟)课后作业:复习下一课时“密度与浮力的应用”的“复习导航”。第11课

32、时 密度与浮力的应用教案课前:提前下发与本课时对应的基础知识“复习导航”。课中:一、基本知识回顾(约5分钟)【学生活动】结合课前完成的本课时“复习导航”看课本上与本讲内容对应的部分。【教师点拨】1.物体浮沉的判断方法:比较浮力与物重;比较物体的密度与液体的密度。2.比较浮力大小的方法:在同种液体中;在不同液体中。3.计算浮力的三种方法:称重、阿基米德原理、二力平衡。二、学案导学(约27分钟)【基础回顾】部分学生活动(约5分钟):做完【基础回顾】部分的题目。学生展示、教师点拨(17分钟左右):让学生重点讨论【基础回顾】.【基础回顾】1、2、3物体的浮沉的判断提问:怎样通过比较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

33、来判断物体的浮沉情况?怎样通过比较物体密度与液体密度的大小关系来判断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情况?其适用条件是什么?【基础回顾】4、5、6、9浮力大小的比较提问:在同一液体中如何比较浮力的大小?在不同液体中如何比较浮力的大小?【基础回顾】7、8浮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提问:轮船、潜水艇、热气球、盐水选种的原理各是什么? 三、【方法阐释】(约5分钟)强化解题思路和方法指导四、【我的收获】(约3分钟)1.如何判断物体的浮沉状态?2.漂浮和悬浮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3.若一个物体在两种液体中都能漂浮,如何比较它在两种液体中所受到的浮力大小?4. 若一个物体在两种液体中都能下沉,如何比较它在两种

34、液体中所受到的浮力大小?五、【随堂练习】(约5分钟)【随堂练习】1至4题学生展示第5题:在计算浮力前应先判断物体所处的状态,然后再根据状态选择计算浮力的的方法。六、【小测验】(5分钟)课后作业:复习下一课时“压强”的“复习导航”。第12课时 压强和液体压强教案一、基础回顾(约20分钟)学生活动(约5分钟):做完【基础回顾】部分的题目。学生展示、教师点拨(约15分钟):让学生重点讨论【基础回顾】1、2、3题。【基础回顾】1回顾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的实验提问:压力作用效果用什么来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个因素有关?目的:会应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如何探究压力大小对压力作用效果的影

35、响?如何探究受力面积大小对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引导学生明确压强的定义和公式。【基础回顾】2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结合题目解释:在生产和生活中如何增大压强?在生产和生活中如何减小压强?【基础回顾】3液体内部压强规律液体内部压强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对比液体压强和固体压强特点目的:会应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得出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基础回顾】4液体压强规律的应用连通器 同时提醒学生生活中还有哪些连通器?【基础回顾】5压强的计算目的:进一步理解压强的计算公式,学会计算压强,规范学生的计算习惯。二、我的收获(约3分钟)(学生自己总结并回答)1.压力一定与重力有关吗?压力的方向一定向下吗?

36、2.学习了“压力”概念为什么还要引入“压强”呢?压力和压强是一回事吗?3.在生活中怎样增大压强?怎样减小压强?4.液体内部压强有何特点?5.液体内部压强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计算公式是什么?6.连通器有何特点及应用?三【方法阐释】(7分钟)例1.求固体压强的基本方法:先确定要研究的受力面;并沿受力面的垂直方向找到压力的大小,再找出受力面积的大小(要特别注意是实际受力面积,还要把受力面积换算成平方米),最后再用公式PF/S计算压强。例2.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可以通过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增大压强;也可以通过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减小压强。例3. 研究液体压强的影响因素要做到控制变量

37、,如:深度、液体密度、方向等等。四、【随堂练习】(约10分钟)1至7题考察学生对压强和液体压强概念的理解,8.9题突出控制变量法的意识去理解固体液体压强,10题突出压强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含义和单位,规范学生做题。五、【小测验】(约5分钟)课后作业:复习下一课时“大气压强 流体压强与流速”第13课时 大气压强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案一、基础回顾(约20分钟)学生活动(约5分钟):做完【基础回顾】部分的题目。学生展示、教师点拨(约15分钟):【基础回顾】1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提问:大气压和气压一回事吗?如何设计实验才能体现大气压的存在?【基础回顾】2了解大气压强的证明实验【基础回顾】3会应用转化法测

38、定大气压强大小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的质量、液体横截面积大小有关吗?水银面上大气压的大小与水银柱产生的压强间有怎样的关系?讨论【基础回顾】3中哪些情况会对测量结果产生的影响。【基础回顾】4会从众多的现象中正确区分大气压强的应用对比分析“用针头吸药液”和“将注射器针管中的药液注入人体”的不同;对比分析“人如何才能将新鲜的空气吸入肺泡?”和“深水潜水员要穿特制的潜水服的目的是什么?”。【基础回顾】5生活中还有那些例子证明大气压存在?【基础回顾】6沸点与气压的关系在济南市和拉萨两个地区烧水,哪个地方所烧水的沸点高?为什么?结合方法阐释1明确沸点与气压、海拔高度间的关系。【基础回顾】7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39、结合方法阐释中的例2明确:流体压强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有怎样的对应关系?对比液体压强、固体压强特点。二、我的收获(约3分钟)(学生自己总结并回答)1.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是哪个?生活中还有那些例子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2.测出大气压强数值的实验是哪个?3.一个标准大气压有几种表示方法?4.大气压强的影响因素有哪些?5.流体的流速与压强有什么关系?三【方法阐释】(7分钟)例1.学会寻找生活中有关大气压强存在的例子。例2.学会利用压强公式粗略的测算出大气压强的大小。例3.明确大气压强的大小与大气密度的关系,才能准确理解高度变化对大气压强的影响。例4.“流体流动时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好理解,但问题

40、的关键是把握准哪个地方流速大,为什么流速大。四、【随堂练习】(约10分钟)1、2、7题考察学生对大气压强概念的理解,3、4、5、6题考察学生对压强与流速关系的理解,8题考察学生对大气压强影响因素的理解,9题考察大气压强的粗略测算。五、【小测验】(约5分钟)课后作业:复习下一课时“机械与人”第14课时 简单机械教案 课前:提前下发与本课时对应的基础知识“复习导航”。课中:一、基本知识回顾(约3分钟)【学生活动】学生结合课前完成的本课时“复习导航”看课本上与本讲内容对应的部分。【教师点拨】提醒学生关注本课时的重点概念与课本上的重要插图。1.杠杆的五要素 2.杠杆的平衡条件 3.杠杆的应用 4.定滑

41、轮和动滑轮 5.滑轮组及其特点6.课本P155图9-2、P157图9-4和P160图9-14、9-15、P161图9-16、9-17。二、学案导学(约22分钟)【基础回顾】部分学生活动(约5分钟):做完【基础回顾】部分的题目学生展示、教师点拨(17分钟左右):【基础回顾】1、2力臂的画法通过1、2题落实力臂的画法。提问:杠杆的五要素是什么?动力臂、阻力臂是怎样定义的?如何画出动力臂、阻力臂?【基础回顾】3、4杠杆的平衡条件通过3题让学生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应用进行简单计算。让学生了解杠杆的平衡应是力和相应力臂乘积的平衡。即: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而不是力的大小的平衡。【基础回顾】5杠杆的

42、应用结合“【方法阐释】1.判断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的思路”掌握杠杆的分类方法,进一步总结不同类别杠杆的特点。根据省力、费力杠杆的特点,结合生活经验进行判断也是重要的方法之一。例如第5题,学生就可以根据生活经验判断这些杠杆的分类。【基础回顾】6定滑轮和动滑轮通过第6题知道定滑轮的特点,进一步提问动滑轮的特点,比较得出它们各自的实质。【基础回顾】7、8、9滑轮组及其特点结合“【方法阐释】2.判断使用滑轮组时用力多少的一般思路”让学生掌握“使用滑轮组拉动物体时,有n段绳子分担物重,则拉力就是物重的n分之一即:拉力 ”中的n如何判断。进一步提问:(1)滑轮组中如果只有一个动滑轮,n最大是多少?如果有两个

43、动滑轮呢?(2)如果还要考虑动滑轮的重力,则拉力应该是多少? (3)使用滑轮组拉动物体水平前进时,如何判断拉力大小?三、【我的收获】(约5分钟)1什么是杠杆以及它的五个要素? 2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公式?3杠杆是怎样分类的?生活中常见的杠杆分别属于哪一类?你能举例说明吗?4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 5怎样判断使用滑轮组能省多少力呢?四、【随堂练习】(约10分钟)【随堂练习】1至5、7题学生展示第6、8、9题,突出各个力对应的关系。五、【小测验】(约5分钟)课后作业:复习下一课时“功、功率”的“复习导航”。第15课时 功 功率教案备课学校:济南五中 课前:提前下发与本课时对应的基础知识“复习导航”。课

44、中:一、基本知识回顾(约5分钟)【学生活动】学生结合课前完成的本课时“复习导航”看课本上与本讲内容对应的部分。【教师点拨】提醒学生关注本课时的重点概念与课本上的重要插图。1.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2.机械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相应的单位 3. 功率的意义、定义、计算公式和相应的单位4.课本P95图9-13、图9-14和图9-16。二、学案导学(约20分钟)【基础回顾】部分学生活动(约5分钟):做完【基础回顾】部分的题目。学生展示、教师点拨(15分钟左右):让学生重点讨论【基础回顾】第2、3、4、6、7题。【基础回顾】1、2、3、4做功的条件结合“【方法阐释】1. “运用功的公式W=FS求解时应注意以

45、下问题”进一步通过提问的方式总结“是否做功”的问题。提问:物理上如何判断一个力是否对物体做了功?举例说明什么是三种不做功的情况?重点举例说明什么“垂直无功”。【基础回顾】5、6区别做功的快慢与多少通过2、3两题复习落实以下内容:功率的表示做功的快慢。功和功率的单位及换算。做功的多少与功率和时间有关W=Pt。【基础回顾】7、8复习功和功率的计算让学生了解生活中两种比较做功快慢的方法并明确物理学中的动率采用 “相同时间比做功的多少”来比较做功快慢。在物理学中,把单位时间内做的功叫做功率。功和功率的计算要注意: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做功的多少由功率和时间两个因素决定功的计算公式W=FS与功率的计算公式

46、P=W/t中各字母所代表的物理量字母W在公式中代表“功”,在单位中代表“瓦特”是功率的单位,这点要特别注意。对于功的计算W=FS强调:只要力F相同,通过的距离s相同,那所做的功就一定相同,与其它因素(如地面的阻力)无关。另外,在计算的过程中,功(J)和功率(W)的单位学生容易混淆,强调它们的区别计算时单位要统一。以上各题结合【方法阐释】作重点处理,其余各题点明答案即可。三、【我的收获】(约5分钟)1如何判断是否对物体做功了呢?2计算对物体做功的公式是什么?功的单位?3做功多少和做功快慢是一回事吗?功率是用来表示什么的?4计算功率的公式是什么?功率的单位?四、【随堂练习】(约10分钟)【随堂练习

47、】1至5题学生展示其中第4、5题突出功率的计算与估测和生活的联系。五、【小测验】(约5分钟)课后作业:复习下一课时“机械效率与机械能、小粒子大宇宙”的“复习导航”。第16课时 机械效率与机械能、小粒子与大宇宙教案 课前:提前下发与本课时对应的基础知识“复习导航”。课中:一、基本知识回顾(约3分钟)【学生活动】学生结合课前完成的本课时“复习导航”看课本上与本讲内容对应的部分。【教师点拨】提醒学生关注本课时的重点概念与课本上的重要插图。1.有用功、额外功的含义 2. 机械效率的定义、计算公式3.分子动理论的内容4.影响动能、重力势能的因素及转化5.课本P171图9-33、P172图9-34、P17

48、3图9-38、P174图9-39、40和P183图10-15、P184图9-16、17。二、学案导学(约22分钟)【基础回顾】部分学生活动(约5分钟):做完【基础回顾】部分的题目。学生展示、教师点拨(17分钟左右):让学生重点讨论【基础回顾】第1、2、3题。【基础回顾】1、2计算机械效率结合“【方法阐释】1. 计算机械效率”进一步通过提问的方式总结“计算机械效率”的问题。提问:滑轮组竖直悬挂时W有=?滑轮组水平放置时W有=?总功在这两种情况下指的是什么?。【基础回顾】3机械效率的测量通过第3题,复习落实以下内容:如何测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影响滑轮组效率的因素有哪些。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基础回

49、顾】4复习影响动能、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及它们之间的能量转化结合“【方法阐释】2.让学生了解影响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特别是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它们;在转化适应怎样考虑这些因素。最好把机械能和内能的转化考虑进去,如打滑梯的例子。学生举例说明质量和速度影响动能大小、质量和高度影响重力势能大小、内内和机械能的转化。【基础回顾】5、6分子动理论学生回答: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什么? 举例说明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 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引力和斥力)【基础回顾】7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学生回答:物质的组成(按由大到小的顺序) 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三、【我的收获】(约5分钟)1. 你能区分有用功、额外功、

50、总功了吗?2. 什么是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决定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因素是什么?3. 怎样计算机械效率?组装好的滑轮组的效率是不变的吗?4. 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有那些呢?5分子动理论包括哪些基本观点?四、【随堂练习】(约10分钟)【随堂练习】1至7题学生展示,第8、9两题突出机械效率的计算。五、【小测验】(约5分钟)课后作业:复习下一课时“从水之旅谈起”的“复习导航”。第17课时 从水之旅谈起教案 课前:提前下发与本课时对应的基础知识“复习导航”。课中:一、基本知识回顾(约3分钟)【学生活动】借助课本和“复习导航”,让学生记住相应的概念和规律并了解到本课时内容的知识脉络。学生结

51、合课前完成的本课时“复习导航”看课本上与本讲内容对应的部分。【教师点拨】提醒学生关注本课时的重点概念重点概念为近几年济南市中考出现频率较高的考点。与课本上的重要插图重点插图为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概念的重要情景图。1.六种物态变化的定义及吸放热情况 2.汽化的两种方式及其区别 3、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4、液体沸腾的条件 5、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 6、熔点、凝固点、沸点的含义 7、液化的两种方法 8.课本P5图11-9和图11-10。二、学案导学(约22分钟)【基础回顾】部分学生活动(约5分钟):做完【基础回顾】部分的题目。学生展示、教师点拨(17分钟左右):让学生重点讨论【基础回顾】第1、4、5题通

52、过这些题目既可以包含本节的重点,也可以给学生渗透解题的方法。【基础回顾】1、2、物态变化的定义及吸、放热情况结合“【方法阐释】1. 利用定义判断物态变化”进一步总结判断各种热现象物态变化地方法。【基础回顾】3、4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注意让学生区分生活中的固体,哪些是晶体,哪些是非晶体,并记住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了解图像特点。【基础回顾】5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让学生了解生活中有关加快蒸发吸热及减慢蒸发吸热的例子。【基础回顾】6、7液体沸腾的特点让学生了解液体沸腾的特点并掌握液体沸腾的实验。以上各题结合【方法阐释】作重点处理,其余各题点明答案即可。这是备课重点!务必做到突出考点详略得当!三、【我的收获

53、】我的收获在学案中留白,通过组织一定的学生活动,如师生问答、组内互相问答、默写、答疑等有效形式落实基础知识,希望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总结、挖掘出行之有效的互动形式和落实方法。(约5分钟)1.六种物态变化的定义及吸、放热情况?2.汽化的两种方式?3.熔点、凝固点、沸点的定义?4.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5.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6.汽化的两种方法及区别?7.晶体熔化的条件?8.液体沸腾的两个条件?四、【随堂练习】立足考点、查缺补漏。所选题目综合考虑难度、数量等实际问题。题量以10分钟讲评结束为宜。(约10分钟)【随堂练习】1至19题学生展示,其中第17、18题为综合性题目五、【小测验1.3到5分钟内完成;

54、2.考查内容与本节考点呼应;3.难度低于随堂练习。】约5分钟)课后作业:复习下一课时“内能与热机” 第18课时 内能与热机(1)教案课前:提前下发与本课时对应的基础知识“复习导航”。课中:一、基本知识回顾(约5分钟)【学生活动】借助课本和“复习导航”,让学生记住相应的概念和规律并了解到本课时内容的知识脉络。学生结合课前完成的本课时“复习导航”看课本上与本讲内容对应的部分。【教师点拨】提醒学生关注本课时的重点概念重点概念注意相关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并知道计算公式,特别是比热容的意义和计算应重点掌握。1、区别“温度”、“内能”、“热量”2、理解比热容;比热容的大小反映了什么。3、物体吸、放热的公式

55、4、计算燃料燃烧放热的公式。二、学案导学(约22分钟)【基础回顾】部分学生活动(约5分钟):做完【基础回顾】部分的题目。学生展示、教师点拨(17分钟左右):让学生重点讨论【基础回顾】第3、4、6三题【基础回顾】1、2、3、4改变内能的方式一定让学生区分两种方式的不同,可从能量转化和转移加深理解。对于热传递的条件和方向,也要求学生知道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分别通过做功和热传递改变内能的例子。【基础回顾】5、6比热容结合【方法阐述】。进一步要求,可让学生自己用语言表述实例,而不仅仅是选择题,提高学生表达的能力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并知道生产、生活中利用水比热容大的实例。三、【我的收获】重点让学生能

56、区分相关概念,多举实例,可结合往年中考所举例子(约5分钟)1.如何区别“温度”、“内能”、“热量”?2.改变内能的方式及各种能量的转化四、【随堂练习】立足考点、查缺补漏。所选题目综合考虑难度、数量等实际问题。题量以10分钟讲评结束为宜。(约10分钟)【随堂练习】1至7题学生展示;五、【小测验】计算题注意步骤的完整和格式的规范(约5分钟)课后作业:复习下一课时内容第19课时 内能与热机(2)教案 备课学校: 执笔人:一、基本知识回顾(约3分钟)【学生活动】借助课本和“复习导航”,让学生记住相应的概念和规律并了解到本课时内容的知识脉络。学生结合课前完成的本课时“复习导航”看课本上与本讲内容对应的部

57、分。【教师点拨】提醒学生关注本课时的重点概念与课本上的重要插图重点插图为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概念的重要情景图。1. 比热容的定义及单位 2.汽油机的工作循环 3. 燃料的热值定义及单位 4热量的计算公式 5.燃料燃烧放出热量的计算公式及炉子的效率二、学案导学(约20分钟)【基础回顾】部分学生活动(约6分钟):做完【基础回顾】部分的题目。学生展示、教师点拨(15分钟左右):让学生重点讨论【基础回顾】第1题通过这些题目既可以包含本节的重点,也可以给学生渗透解题的方法。【基础回顾】1,、2. 比热容的概念重点概念为近几年济南市中考出现频率较高的考点。结合【方法阐释】1.2.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其大

58、小决定于物质本质,与物体的质量大小、温度改变的多少以及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无关。【基础回顾】3、4、5、6汽油机的工作循环,结合【方法阐释】3【基础回顾】7、8、9复习热值的概念单位及热量的计算公式结合【方法阐释】4三、【我的收获】我的收获在学案中留白,通过组织一定的学生活动,如师生问答、组内互相问答、默写、答疑等有效形式落实基础知识,希望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总结、挖掘出行之有效的互动形式和落实方法。(约4分钟)1比热容的定义及单位?热量的计算?2.汽油机的工作循环3.热值定义、单位及燃料燃烧放出热量的公式?四、【随堂练习】(约10分钟)【随堂练习】1至10题学生展示,第11题热量的计算,突出

59、解题过程的规范性。五、【小测验】(约7分钟)课后作业:复习下一课时的“复习导航”。第19课时 内能与热机(2)教案 一、基本知识回顾(约3分钟)【学生活动】借助课本和“复习导航”,让学生记住相应的概念和规律并了解到本课时内容的知识脉络。学生结合课前完成的本课时“复习导航”看课本上与本讲内容对应的部分。【教师点拨】提醒学生关注本课时的重点概念与课本上的重要插图重点插图为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概念的重要情景图。1. 比热容的定义及单位 2.汽油机的工作循环 3. 燃料的热值定义及单位 4热量的计算公式 5.燃料燃烧放出热量的计算公式及炉子的效率二、学案导学(约20分钟)【基础回顾】部分学生活动(约6分钟):做完【基础回顾】部分的题目。学生展示、教师点拨(15分钟左右):让学生重点讨论【基础回顾】第1题通过这些题目既可以包含本节的重点,也可以给学生渗透解题的方法。【基础回顾】1,、2. 比热容的概念重点概念为近几年济南市中考出现频率较高的考点。结合【方法阐释】1.2.比热容是物质的特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