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六单备课

上传人:jun****875 文档编号:14335417 上传时间:2020-07-19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4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小学五年级语文六单备课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小学五年级语文六单备课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小学五年级语文六单备课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资源描述:

《小学五年级语文六单备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五年级语文六单备课(1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天火之谜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会读文后3中的8个成语。3、按照分好的段落,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教学难点:按照分好的段落,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教学过程:一、提示课题。(板书:天火之谜)学生读题质疑:4、检查自学情况。(1)出示生字,指名拼读,然后全班认读。及时正音。 雷暴 爆炸 毙伤 劈成两半 冷嘲热讽 揭开 拴住 钥匙 风筝 颠簸(3)出示文后3中的成语,指导认读。雷电交加 不足为奇 混为一谈 冷嘲热讽怒发冲冠 欣喜若狂 无稽之谈 安然无恙(4)交流

2、:所质疑的问题生先交流;然后出示提示,指名完成,全班齐读。课题“天火之谜”中的“天火”实际上是指雷暴。本课写富兰克林通过“风筝实验”,终于解开了“天火之谜”。原来“天火”只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三、再读课文。1、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2、生自读选画有关语句,然后全班交流。(同步揭示)第一段(第1自然段)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第二段(第2至5自然段)那么,雷暴到底是什么呢?这个谜团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面对人们的嘲笑,富兰克林决定通过实验来揭开(了)雷电的秘密。“风筝实验”震惊了世界。它向世人宣告,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第三段(

3、第6自然段)后来,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四、学习第一段。1、教师范读课文。生找出中心词。(板书:可怕)2、生交流哪些词语表现出雷暴的可怕?板书: 发生频繁 每年 几十亿次威力巨大 击倒 劈成两半3、指导朗读。回想雷电之时的情景,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又感到了什么?(让生用成语表达)五、作业。1、练习朗读课文;2、抄写词语。附:板书设计 19、天火之谜 发生频繁 每年 几十亿次 雷 暴 可 怕 威力巨大 击倒 劈成两半实 验 揭 谜发明避雷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2、理解部分生词,会用“不足为奇”“欣喜若狂”造句。3、凭借课文具体

4、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精神。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一、复习导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生读题)天火之谜。通过上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天火是指什么?二、学习第二段。(一)学习第2自然段1、出示第2节。师引读:那么,雷暴到底是什么呢?(齐读)这个谜团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2、读读、想想这一节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承上启下)3、那么这个谜团是怎样被富兰克林解开的呢?自由读3-4节,思考:富兰克林是怎么做的?请先划出有关语句,然后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说,并想想你觉得富

5、兰克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我觉得富兰克林是一个 的人。)板书:(勇于探索 敢于实验)(二)学习第3自然段细读课文从字里行间来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1、一生读课文第3自然段,思考:(1)你们真的了解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之间的相似之处吗?你怎么知道的?(生找出句子)(2)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值得奇怪,但在当时却令人难以相信。生读取笑的一段话: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足为奇,但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天上地下是两个世界,雷暴是神灵的火焰,怎么可以同人间的事物混为一谈呢?不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潮热讽。人们为什么要取笑

6、他呢?你能联系课文第1自然段的内容说说吗?想象:什么是“冷嘲热讽”?(生:冷嘲热讽就是言语十分尖刻的嘲笑和讽刺。 )师:透过这个词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他们会怎样取笑富兰克林呢?(让生扮演不同身份的人:一般的老百姓,自称有学问的人)有的说:“你这个疯子,别在这里胡言乱语,快滚吧!”;有的说:“我可没时间听你吹牛,你走吧。”过渡:师:面对人们的取笑,富兰克林有什么打算?生答:富兰克林决定通过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板书“风筝实验”)师:富兰克林在做出决定时,心里一定有很多的想法,你能走进他的心里去吗?出示句子让生补充:面对人们的取笑,富兰克林心想: ,于是决定通过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5、有感情地

7、朗读课文。6、师(过渡):富兰克林经过仔细观察,大胆推测和反复思考,决定用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那么他的勇于探索还表现在哪里?(在雷电交加的情况下亲自做“风筝实验”)(三)学习第4自然段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4自然段,联系上下文或借助资料来理解课文中的有关语句,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1)做这次实验的条件有哪些?(让生找出表现天气的词语:乌云密布 雷电交加 )(2)富兰克林的实验充满危险。找出句子,从这个句子,你能体会到什么?有哪个词语最能看出富兰克林明明知道危险还是去做了?文章还有什么地方告诉我们“风筝实验”是危险的?从这这些话中你感受到什么?(让学生畅所欲言。)师:让我们把这三句话连

8、起来读一读,一起来感受富兰克林不怕危险,敢于实验的精神吧!提示: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这一句要读出有惊奇发现的心情。(生齐读)你还想说什么?生:富兰克林真是太勇敢了。事实上,他应该知道“风筝实验”十分危险,但为了自己的推测,为了真理,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他依然冒着生命危险完成实验。(3)为了这次实验他做了哪些准备?(让生找出来)再思考各有什么作用?从这儿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富兰克林?(知识丰富,准备充分)风 筝飞近云层 细铁丝吸收天电麻 绳淋湿后导电 丝 带安全攥住风筝铜钥匙传电放电的(4)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引导理解“欣喜若狂”,想一想还有哪些表示高兴的词语

9、拿来和它比一比,能不能比过它。指导读出他成功的喜悦。指名读,齐读,让他们读出欣喜若狂的感觉4、这一自然段写得很精彩,同学们能够把“风筝实验”的经过复述出来吗?学生借助课文练习复述。 5、指名复述课文第4自然段。师提示:如果用上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复述就更加生动,谁来?(四)学习第5自然段1、出示第5节,齐读。2、让生说说你读懂了什么?(“风筝实验”成功了,这个实验也证实了富兰克林先前的推测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3、师:风筝实验震惊了世界,更震惊了当初取笑富兰克林的人。想象一下,现在那些人又该说些什么呢?(自我惭愧、夸奖富兰克林)4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富兰克林在你的头脑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0、勇于探索、敢于实验)(五)学习第6自然段(说说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四、布置作业:1、把这个故事讲给不知道的人听。2、分别用“欣喜若狂”“不足为奇”说一句话。教后反思: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毅力,懂得在人生旅途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会有希望。 教学重点、难点1、结合课文内容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2、明白文中数据使用的作用,体会谈迁治学的刻苦和信念的坚定。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掌握生字新词,尤其

11、是4个字的词语。3、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知道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艰难的困境中两次撰写明史巨著国榷的感人故事。教学重点生字新词的学习与理解,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理清课文脉络,给课文分段,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教学过程一、学生读题教师板书直接导入:二、检查自读情况:1、出示生字新词。浙江 谈迁 抄写 锁 遗迹 诞生 挣脱 夜难安寝 撰写 逸闻 崎岖 坎坷2、再读课文,文中还有许多4个字的词语,边读边用笔把它框画出来。整理到课后3刻苦好学 博览群书 翔实可信 家境贫寒 流传千古鸿篇巨制 家徒四壁 化为乌有 体弱多病 茶饭不思 夜难安寝 一袭破衫 终日奔波 奋笔疾书 名垂青史3、你能用上其中的

12、几个词语说说谈迁吗?。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1、默读课文,思考全文4个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内容?2、交流:第1自然段:讲谈迁自幼刻苦好学,克服生活的艰难,经过20多年的奋斗,完成了明朝编年史国榷。第2自然段:讲年的花甲的谈迁书稿被盗,但他没有被厄运击垮,决心重新撰写这部史书。第3自然段:讲谈迁不顾年老体弱,经达几年的奋斗,完成了更翔实、更精彩的国榷。第4自然段:讲人生难免有崎岖与坎坷,但只要信念不被打垮,希望就永远存在。(2、3自然段合为一大段,讲年老体弱的谈迁重编国榷。)四、作业设计一、比一比,再抄写。浙江 挣扎 遗失 诞生 锁门 逝世 争吵 派遣 家庭 琐碎 二、选择正确的读音。寝食难安

13、(qn jn) 坎坷(tn kn)浙江(zh zh) 挣脱(zhn zhn)国榷(qu chu) 即将(j j)三、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漫长( ) 博览群书( ) 意想不到( )希望( ) 年老体弱( ) 名垂青史( )四、抄写文章第4自然段。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意思。3、体会谈迁在厄运到来时打汪垮的信念,并懂得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信念,生活就会充满希望。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明白文中数据使用的作用,体会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坚定不移的信念。教学过程 二、围绕“厄运”,走进谈迁。1、设疑促读。

14、仅仅是几卷书稿而已,如何称得上“厄运”二字?同学们,让我们静下心来,轻声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你一定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书稿的来之不易!如果有哪个词语,哪个数字或者句子触动了你,就用笔画下来。 A、默读句子,用笔圈出这一段中的数字,从一个个数字中感受到什么?(可以针对某一个数字,也可以整体说) B、交流,相机点拨。C、有感情地再次朗读句子。除了这组数字,这一段你还从哪里看出书稿的来之不易?把你找到的告诉大家(通过事例来理解。)2、这部国榷对谈迁意味着什么?3、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一夜之间,这部珍贵的书稿就下落不明,20多年的心血转眼之间化为乌有。这种灾难,这种打击对年近六旬,体弱多病的谈迁来说真是

15、(学生说出可以用来形容的词语:飞来横祸、晴天霹雳、灭顶之灾)师出示:“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引导学生说出词语形容谈迁此时的心情三、1悟读“打不垮”,读懂谈迁。(1)(过渡)我真担心啊,担心谈迁会垮了。(2)一生读:“很多人以为但他”自由读,那个词最令你振奋?从“很快”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让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再一起来读这句话吧!)(3)谈迁遭受了如此致命的打击,为什么能很快站起来了呢?(4)点题:这就是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从行动中感悟“打不垮”(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习第三自然段,品读重写国榷的艰辛和打不垮的信念。)A、自读感悟。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

16、,用心去细细体会,想象谈迁与厄运抗争的画面,把你让感动的词句画下来,还可以在旁边简单地写写你的感受。B、小组交流C、交流,相机点拨。 “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前朝的逸闻,并亲自到野外去考察历史的遗迹。” (“逸闻”:世人不大知道的传说。“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可以看出国榷记载明史的完备性。“亲自考察”:可以看出谈迁严谨认真的态度,保证了史料的准确性。) “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A、“一袭破衫”可以看出他日子过的极为艰苦。“终日奔波”。说明他一天到晚在外奔跑,非常累。B、读了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怎样一幅画面? “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

17、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疾”字什么意思,理解词语意思。、他为什么要如此快速地书写? “又经过几年的奋斗,一部新的国榷诞生了,新写的国榷共104卷, 428万4千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谈迁也因此名垂青史。” “名垂青史”是什么意思?谈迁为什么能名垂青史呢?(1)他编写了明史巨著国榷,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2)他与厄运抗争的坚定信念,在困难面前永不屈服的精神将永远载入史册。)(点题)2、激情表白:(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此时此刻,当你面对这部沾满泪水与汗水的明史巨著,当你面对年老体弱、两鬓斑白的谈迁,你想说些什么?(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表情达意,抒

18、发感慨!)四、总结升华、推荐阅读。1) 总结:是啊,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生接读:驱散绝望之云。让我们带着谈迁那份坚如磐石的信念,捧起手中的课本,高声朗读最后一段吧!2)其实世界上还有许多人也像谈迁这样,不会被厄运击垮,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个?(司马迁桑兰恩科西布鲁诺王子海伦凯勒)3)如果你想更进一步了解谈迁,课后可以去读读谈迁传这本书。板书设计:20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战胜厄运 谈迁 名垂青史 教后反思:诺贝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读懂课文,了解诺贝尔的辉煌业绩,感受诺贝尔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的精神。教

19、学重难点:体会诺贝尔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虽历经失败,痛苦,但他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到成功的锲而不舍的精神。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同学们听说过诺贝尔这个名字吗?他是什么人?谁来介绍一下?诺贝尔奖又是怎么来的?学生交流。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介绍诺贝尔的。(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诺贝尔一文向我们介绍了他的那些事迹呢?2、检查生字词。读准字音:诺、颁、凿、瑞、摩、盛、逝、械、锤、砸、残、毫、滚等字。注意字型。指导写“机械”的“械”,“残废”的“残”。指名读课文。概括课文重要内容。想一想,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课文主要

20、记叙了诺贝尔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历经失败,痛苦,但他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至成功的事。三、根据提示理清文章脉络。1、初读了课文,你能说说诺贝尔的主要业绩是什么吗?(一是发明了炸药,二是把自己的遗产毫无保留地捐给了科学事业,设立了诺贝尔奖。)2、那么课文哪些自然段分别写了这两件事情。(课文第三至九自然段写了诺贝尔为发明炸药所付出的代价和取得的成就;第十自然段写了诺贝尔立下遗嘱,设立诺贝尔奖。)3、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第一段(12)简要介绍了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式。第二段(39)写了诺贝尔为发明炸药所付出的代价和取得的成就。第三段(10)简要介绍诺贝尔立下遗嘱,设立诺贝尔奖。四、学习课

21、文第1-2小节。1、指名读,思考:第1-2小节主要写什么?(简要地介绍了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式。)2、默读,思考:诺贝尔奖授奖仪式的地点和时间的确定依据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设定?(这样做的目的是以此来纪念伟大的发明家诺贝尔,以表达人民对他的怀念和敬佩。)3、朗读第1-2小节。五、作业布置:1、读抄词语。2、练读课文。第二课时一、自主探悟,细读课文师导入:这一节,就让我们一起来细细品读课文,在认识伟大的科学家诺贝尔的同时,解开心中其他的疑问。(一)自由读课文第4-9小节,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提问:看看课文中哪一段诺贝尔做实验的过程写得最具体?(课文第8自然段)1、出示课文第8小节(指名读)2、让我们拿

22、起笔,再来细细地读这一段,一边读一边勾画,适当地做批注。(不动笔墨不读书)出示读书要求:再次默读课文第8自然段,圈画出重点词语,把你最深的感触写在书的旁边。把你的感受和同座位交流。交流汇报:A、“亲自”你为什么会圈画“亲自”这个词语?(这个亲自说明诺贝尔想要亲手获得第一手的实验资料,所以不顾危险,亲自做实验)、指导朗读这句话。B、“心怦怦直跳,但双眼仍然盯着炸药不放。”诺贝尔的心为什么会砰砰直跳?(因为他紧张,紧张的原因一是因为害怕,二是因为他密切关注这实验结果)C、“震撼”给它找个近义词“震动”。把震撼换成震动行不行?为什么?(震撼除了震动,还有摇撼的意思,震得都摇动起来。所以不可以换)D、

23、是啊,巨大的爆炸声、滚滚的浓烟让人们慌忙赶来,齐声惊呼:“诺贝尔完了,诺贝尔完了!”人们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假如我们就是当地的人,请你演示一下人们当时的样子。(学生演示)你从人们的惊呼中体会到什么?(惋惜、难过、伤心)人们可能还会怎么议论?(指导朗读整个第8小节)3、师过渡:就在人们看到实验室火光冲天的时候,就在人们听到大地传来那巨大的爆炸声的时候,就在人们看到滚滚的浓烟涌出来的时候,就在人们惊呼“诺贝尔完了,诺贝尔完了”的时候,突然。出示句子:(让学生齐读)突然,一个满身鲜血的中年人冲出浓烟,高举双手呼喊着:“成功了!成功了!”他,就是诺贝尔。再重复一遍,激发学生感情。读了两遍,你体会到了

24、什么?(就在人们为诺贝尔当心、难过的时候,诺贝尔却是兴奋异常,因为他的实验成功了。)再读这句话,你还体会到什么?可以用课文中的一句话:(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4、像这样的实验,诺贝尔一生不知道做了多少次,你翻翻课文,哪里还能看出来?他在发明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失败和痛苦?勾画句,概括第二问诺贝尔这样投入自己的生命来研究炸药是为了什么?出示句子:要是能够发明一种东西,一下子就把大山劈开,该有多好!(板书:为了人类)四、课外补充,情感升华1、师读诺贝尔遗书内容: 我,签名人艾尔弗雷德伯哈德诺贝尔,经过郑重的考虑后特此宣布,下文是关于处理我死后所留下的财产的遗嘱:在此,我要求遗嘱执行人

25、以如下方式处置我可以兑换的剩余财产:将上述财产兑换成现金,然后进行安全可靠的投资;以这份资金成立一个基金会,将基金所产生的利息每年奖给在前一年中为人类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将此利息划分为五等份,分配如下: 一份奖给在物理界有最重大的发现或发明的人;一份奖给在化学界有最重大的发现或改进的人;一份奖给在医学和生理学界有最重大的发现的人;一份奖给在文学界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最后一份奖给为促进民族团结友好、取消或裁减常备军队以及为和平会议的组织和宣传尽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贡献的人。物理奖和化学奖由斯德哥尔摩瑞典科学院颁发;医学和生理学奖由斯德哥尔摩卡罗琳医学院颁发;文学奖由斯德哥尔摩文学院颁

26、发;和平奖由挪威议会选举产生的5人委员会颁发。对于获奖候选人的国籍不予任何考虑,也就是说,不管他或她是不是斯堪的纳维亚人,2、师:这份遗书你看懂了吗?让我们来看看课文中的描述:出示课文句子:他立下遗嘱,把他多种发明的奖金和专利费共多万英镑,全部存入银行,用每年的利息作为奖金,分别奖给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领域中成就最突出的人。从这份遗书,你体会到什么?(捐出遗产无私奉献)诺贝尔这样做是为了什么?(热爱科学)板书: 发明炸药热爱科学诺贝尔热爱人类设立诺贝尔奖无私奉献教后反思: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的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古今中

27、外”等词语,比较“设问句”与“反问句”,体会问号的不同用法。3、感悟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学习这种持之以恒的、“滴水穿石”的可贵精神。教学重点:抓住重点句子感悟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浅悟启示1、“滴水穿石”也作“水滴石穿”。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2课滴水穿石的启示。一起读课题。书课题(指名读题、齐读)2、检查预习情况。(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2)出示二类生字,指名认读。(先自读,再开火车读。最后齐读)(3)课文中有许多四字词语(出示词语)老师来考考大家,谁能读好这些词语呢?滴水穿石 三心二意 微不足道 日雕月琢 持之以恒 炉火纯青 坚持不懈 半途而废孜孜不倦

28、接连不断 翻山越岭 锲而不舍(1) 指名分行读词语(2) 我们一起来读好这些词语(3) 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你们有没有发现哪些词语的意思是和“滴水穿石”相近的呢?(指名交流)(4) 这些词语都是表示做事有毅力有恒心百折不挠的,我们一起来响亮而有感情地读好这些词语。学生针对课题质疑:滴水是怎样穿石的?它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带着这些问题学习课文普普通通的水,平平凡凡的石,却演绎了一段滴水穿石的佳话,留下了耐人寻味的启示。留下了什么启示呢?请你把找到的句子画下来,看看滴水穿石到底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请一生读 后齐读)。 这句话出现在文章的结尾,要想真正理解,还需要我们好好地读读前面的课文。(引出第

29、一部分的学习)二、初识奇观、了解故事1、过渡:小小的水滴竟然滴穿了厚厚的石块,这个奇观就出现在安徽广德太极洞内,那么这个奇观是怎样形成的呢?滴水穿石的原因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1、2自然段,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2、谁找到了描写奇观形成过程的句子了?(交流句子 )一生读,让大家了解一下这个奇观形成的过程。如果你去用心体会这时代的漫长,滴穿石头的不易,一定会读得更好,自己试试,我们再一起读。3、滴水穿石的原因是什么呢?课文也有一句话告诉我们,谁找到了?班内交流结合学生回答板:目标专一 持之以恒小结:目标专一、持之以恒这就是滴水穿石的精神4在1、2两小节中还有两个与众不同的问句呢,你们发现了吗

30、?5、交流:你之所以认为它与众不同,是因为第一个问句是自问自答,我们把这样的问句叫作“设问”,作者既然已经知道答案,为何还要问呢?引起读者的思考,起到强调的作用。第二个问句是反问句,答案已经包含在问句里面了,你找到答案了么?一起读这两句话。第二句告诉我们只要像水滴那样,所有事情都能做得成。课文像这样的反问句还有,快速浏览3、4小节,找到就用波浪线划下来。四、概括事例、体会精神1、交流:“你看,古今中外”一起读一读。对于“古今中外”你是怎么理解的?你采用了逐字理解的方法,非常正确。“古今中外成就事业的人”你能各举一个例子吗?课文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好,请你默读课文的第3小节,用一句简洁的话介绍名

31、人的事迹。2、交流:李时珍不懈努力,终于写成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爱迪生毕生孜孜不倦,拥有一千多项发明专利权。齐白石坚持不懈地创作,绘画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请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事例认真读一读,想一想从哪些词句中你感受到他们的目标专一、持之以恒,从而感受到他具有滴水穿石的精神,可以用笔在书上圈圈画画。(完成后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李时珍的事例:(1) 抓住“翻山越岭、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访名医、尝药草、经过二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终于”等词句感受(2) 引导学生想象李时珍访名医、尝药草时遇到的困难从而体会他滴水穿石的精神。(3) 师:一本本草纲目共50卷、16部、1892种药物、11000多条

32、药方、1100多幅药物图,这么多翔实可信的资料都是李时珍一条条山路走出来的,一个个名医访出来的,一棵棵草药尝出来的。由此可见,只有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成(4) 齐读李时珍的事例,感受他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爱迪生的事例:(1) 交流抓住“没有受过正规教育,毕生孜孜不倦”感悟。(2) 爱迪生曾经这样说过,齐背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让我们像爱迪生一样孜孜不倦地努力吧!一起读读爱迪生的事例。齐白石的事例:过渡:与李时珍、爱迪生一样,齐白石也是一个具有滴水穿石精神的人,你又是从哪里感受到他的滴水穿石的精神的呢?(1) 交流抓住“不教

33、一日闲过”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从那些地方可见齐白石不教一日闲过了?“始终没有停止过挥毫作画”“到了晚年,也仍然坚持每天作画三幅”“坚持不懈”正是因为白石老人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他的技艺才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炉火纯青”是什么意思,要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那要付出多少心血,多少努力呀,谁来读好这个词语?(2) 要想取得成功必须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我们一起来读好齐白石的事例。3、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课文为我们介绍了李时珍、爱迪生和齐白石三位名人成功的例子,那么,雨水为什么没有获得成功呢?请同学们拿起书本,一起读读课文的第4小节。交流:雨水没有专一的目标,也不能持之以恒,所以不能把石块滴穿。雨水有它的优势,可缺没有获得成功,这个失败的例子同样让我们感受到“滴水穿石”这种品质之与成功是多么重要。四、再读启示,加深感悟作者为我们举了这些例子,就是为了告诉我们,齐读课文最后一小节的启示。这就是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实现美好理想的钥匙,你们愿意记住这个启示吗?自己试着背背。指名背诵。让我们一起铭记滴水穿石的启示。(集体背诵)五、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滴水穿石的启示,同学们一定有很多自己的想法,谁起来说说自己的收获和感悟六、 作业(1)找找身边有没有凭借滴水穿石精神取得成功的例子 把收集的一个事例写下来,要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教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