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

上传人:xue****ang 文档编号:143234930 上传时间:2022-08-25 格式:DOC 页数:42 大小:117.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4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程村中学 关则攀第六章 力和机械(第一课时)6.1 怎样认识力课时安排:2课时三维目标:1、知识和技能:(1)根据日常生活中学生较为熟悉的推,拉,提,压等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实例,能分析简单情况下的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2)通过观察实验结合实例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和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知道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影响力的作用效果。2、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例和实验现象,让学生体会物理概念的建立过程和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力的学习,鼓励学生立志科学研究,为.人类的进步做贡献。教学重,难点重点:1、力的作用效果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

2、互的.3、力的三要素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学方法:实验演示法、观察法。教具准备:溜冰鞋两双.学者分析:大多数学生比较懒惰,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不能很好的跟随教师的知识引导进行研讨、交流,学习缺少自觉性,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先请学生谈谈对力的认识,举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力的实例,然后讲解人们对力的认识是从日常生活中开始的,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和从事生产劳动中经验的结晶,如:提水,挑物体,拉车,射箭等都不同程度感觉到肌肉紧张.在此基础上,引入课题.(板书)6.1怎样认识力(二)新课教学一、什么是力 1分析书本几张图片的情况,并在教师的指引下加以分析。(补充

3、在物理学中推,拉,提,压等都称之为”作用”) 2.请学生回答:力的存在要有几个物体 ?教师总结并进行多媒体投影(结论)。二.力的作用效果教师设计情景,让学生体会研究力的作用效果的重要性.1.多媒体展示书本图片(板书)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2. .多媒体展示踢球动画 (板书)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3.多媒体展示:力的两个作用效果 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1.学生实验(并带领学生分析)(1)先请学生回答:上面的实验,说明了什么 (2)教师总结(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板书)四.力的三要素1.学生活动(推门实验)学生总结刚才的活动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有关老师总结(板书):力的作用效果不仅跟力

4、的大小有关,还跟力的方向和作用点有关.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三)、归纳小结让学生对本节所学进行归纳整理。(四)、巩固练习(课件演示)(五)、布置作业:完成“自我评价与作业”。六、板书设计:(过程中陈述)七、教学反思:对课堂上的实验现象,不必过多的解释,只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引起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第三课时)6.2 怎样测量和表示力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弹簧测力计,了解其测量原理,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2、会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过程与方法(1)经历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实验过程。(2)领会用示意图表示力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活动,

5、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尊重实验事实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教学难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教学方法:实验演示法、观察法。教具准备:测力计学者分析:大多数学生比较懒惰,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不能很好的跟随教师的知识引导进行研讨、交流,学习缺少自觉性,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让两名同学分别拉一拉力器,学生猜想他俩谁用的力大,引出力的测量二、新课教学(一)怎样测量力老师介绍常用测量力的工具并引导学生做实验。学生实验:拉伸弹簧,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讲解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及其注意事项。学生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测纸条承受的最大拉力,并与同学进行比较(二)怎样用图表示力多媒

6、体演示三、教学小结通过展示,老师讲解,以及学生自己动手试验,使学生掌握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以及用法;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四、巩固练习(课件演示)五、布置作业:完成“自我评价与作业”。六、板书设计:1、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弹簧测力计2、弹簧测力计:原理弹簧的伸长和拉力成正比 使用方法调零 认清量程、分度值使弹簧的伸长和拉力方向在同一条直线上3、力的示意图:画法七、教学反思:观察测力计的组成是教学过程中必要的组成部分,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有序的观察习惯,同时知道测力计各部分的作用以及操作使用的注意事项。(第五课时)6.3 重力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重

7、力产生的原因,知道重力的方向。2、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记住g9.8N/Kg。3、能用公式 G = mg 计算有关的问题。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并学会分析处理数据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分析生活中常见的重力现象,感受物理就在我们身边,领略自然现象中的道理和奥妙,体验物理的有趣和有用。教学重点:重力的大小(G=mg)和方向教学难点:重力方向和重心教学方法:实验演示法、观察法。教具准备:测力计和重垂线学者分析:大多数学生比较懒惰,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不能很好的跟随教师的知识引导进行研讨、交流,学习缺少自觉性,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通过牛顿与苹果的故

8、事和演示几个现象引入本课题。二、新课教学(一)重力的产生观看录像,请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些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讨论和总结。(二)重力的方向学生观察:物体从静止开始自由下落的方向,物体悬挂起来静止时悬线的方向 学生活动:重垂线的应用 讨论重垂线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三)重力的大小讲解重力是一种力,所以重力也应该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学生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各种物体的重力交流讨论:小组选出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和结论,提出各组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结论:重力和质量成正比关系。学生练习:利用公式 G = mg 进行计算。(四)物体的重心学生阅读:阅读教材,明白重心的

9、概念三、课堂练习(课件演示)四、教学小结重力产生的原因; 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重力和质量的关系: G = mg 。五、布置作业:完成“自我评价与作业”。六、板书设计:1、重力(G):因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2、重力方向:竖直向下应用:重垂线3、重力大小:重力和质量成正比:Gmgg=9.8N/Kg质量为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4、重心:重力作用点七、教学反思:在讲重力和质量的关系时,利用书上的表格,同一桌的学生为一组,让他们自己完成探究实验。当实验完成后,以小组为单位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第七课时)6.4 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10、知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滑动和滚动时,都会产生摩擦。2、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3、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了解摩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的存在。2、经历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过程,领悟其中的科学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摩擦的利弊分析,使学生对事物的两重性有具体的认识。教学重点: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教学难点:滑动摩擦力的定义教学方法:实验演示法、观察法。教具准备:测力计、木板、毛巾、玻璃学者分析:大多数学生比较懒惰,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不能很好的跟随教师的知识引导进行研讨、交流,学习缺少自觉性,

11、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通过播放录像导入新课:提问:它们的运动最终都会停下来,这是为什么?二、新课教学(一)生活中的摩擦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认识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接触面间就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摩擦力。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滑动摩擦力的概念。现在,请同学们参与以下的活动(课件演示)。在活动中,细心体会手或脚的感觉。(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学生实验) 组织、指导学生交流讨论实验结果。教师进行小结。(三)增大摩擦与减小摩擦的方法生活中摩擦现象普遍存在,这些摩擦都是有害的吗?学生进行讨论,举出例子说明并不是所有的摩擦都是有害的,生活中也存在有益的摩擦。学生总

12、结,教师引导。三、课堂小结摩擦力产生原因,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四、课堂练习(课件演示)五、布置作业:完成“自我评价与作业”。六、板书设计:1、滑动摩擦力产生:物体有有相对滑动2、摩擦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压力大小有关3、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七、教学反思: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和身边器材来探究摩擦力的影响因素,这样的设计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和能力。(第十课时) 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根据实物画出杠杆示意图。2、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会利用杠杆平衡条

13、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初步领会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了解杠杆在实际中的应用,体会到物理知识是有用的,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教学重点:杠杆平衡条件,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并运用它分析有关问题问题。教学难点:力臂的概念和画法教学方法:实验演示法、观察法,讲解法。教具准备: 杠杆、钩砝学者分析:大多数学生比较懒惰,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不能很好的跟随教师的知识引导进行研讨、交流,学习缺少自觉性,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创设情景引入课题,展示生活中的各种杠杆的应用二、新课教学(一)探究跷跷板中的道理1提出问题看图问题:跷跷板

14、为什么能上下转动?跷跷板为什么能平衡?跷跷板受到哪些力的作用?怎样才能使跷跷板保持水平平衡状态?2设计方案讲解为了便于探究跷跷板怎样才能成水平状态,我们可采取转换法。用带有等分刻度的均质木尺代替跷跷板,用钩码代替人进行实验研究。每2人一组实验,要求讨论如何设计这个实验。 学生讨论与实验。得出结论: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那么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5.拓展与练习(课件演示)(二)生活中的杠杆引入:阿基米德有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设疑:阿基米德说这句话的根据是什么 ? 你认为这可能吗?阿基米德用来撬动地球的工具就是杠杆。例题: 在黑板上画出各杠杆的示意图,画出它们的支点、动

15、力和阻力。由4名学生分别画出它们的动力臂和阻力臂,巡回指导,最后进行讲评。讨论:由杠杆的平衡条件,可以得到当力不等时,对应的力臂也不等。可将杠杆分为三类: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它们与力臂的关系是怎样的?三、课堂练习(课件演示)四、教学小结 认识杠杆,并介绍了杠杆的几个重要概念,学会分析生活中的杠杆。杠杆的平衡条件 F11 F22;,杠杆的分类: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五、 作业 完成“自我评价与作业”。六、板书设计一、杠杆:1 、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杆,叫杠杆。2 、杠杆的几个概念:支点 ( O ) 、动力 ( F1 )、阻力 ( F2 ) 、动力臂 ( 1

16、 )、阻力臂 ( 2 ) 。二、杠杆平衡条件1、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动力臂 = 阻力阻力臂(F11 F22 )2、 三种杠杆: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七、教学反思:为了创设一种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学中立足于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中穿插多个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合作互助中自主探索,积极主动的学习,既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又提高了综合能力。(第十二课时)6.6 探究滑轮的作用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能区分定滑轮与动滑轮。会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2.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了解滑轮的构造,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17、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研究物理的正确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升旗”情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通过小组间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 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和工作原理。2 难点:动滑轮的支点和它的工作原理。教学方法:实验演示法、观察法、讨论法。教具准备:滑轮、细线、铁架台。学者分析:大多数学生比较懒惰,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不能很好的跟随教师的知识引导进行研讨、交流,学习缺少自觉性,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教学过程:一、 课题引入:升旗引入滑轮 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使用过滑轮?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观赏、有目的的思考、回答从而引入本课。板书课题:探究滑

18、轮的作用。二、教学新课: 引入:从具体的事例中引出滑轮的分类:定滑轮和动滑轮 演示:用定滑轮提升钩码,让学生观察定滑轮在使用过程中有些什么特点?然后演示动滑轮提升钩码,让学生观察动滑轮在使用过程中有些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总结定滑轮的概念。教师板书:滑轮的轴心位置不移动的滑轮叫定滑轮。滑轮的轴心位置随提升的物体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演示:用弹簧测力计测定滑轮提升钩码时的拉力,抽学生到讲台前读出拉力的大小,改变拉力的方向让学生读出拉力的大小,引导学生总结使用定滑轮的的好处。教师板书上: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可以改变用的方向。 演示:同样方法师生共同探究使用动滑轮的作用。教师板书:使用动滑轮可以省

19、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讲授:使用滑轮时的理论分析:学生画力臂,教师指导。教师板书:定滑轮相当于一个等臂杠杆;动滑轮相当于一个动力臂等于二个阻力臂长度的杠杆。在不计滑轮自重和摩擦力时,使用动滑轮所用的拉力F=G/2。 演示:用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提升钩码,简单介绍绳子的固定端与自由端的概念,引导学生认识教师组装的滑轮组中的绳子固定端的位置,引导学生观察作用在动滑轮上的绳子的股数,抽学生测出绳子自由端的拉力,分析拉力与所提重力之间的关系。归纳总结使用滑轮组的特点。教师板书:使用滑轮组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变用力方向。 讨论:是不是所有的滑轮组都能改变用力方向呢?布置学生思考:能不能

20、将绕线变更一下,设计出另一种绕法的一定一动滑轮组呢?请画出设计图。教师检查指导。 演示:教师板画示意图,带领学生分析与前面的绕法的区别,抽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提升钩码所用的拉力,并进行比较。总结:将绳子的固定端固定在动滑轮上,作用在动滑轮上的绳子的股数由原来的2股增加到3股,如果不计滑轮的自重和摩擦力的话,那么,拉力F=G/3,所以作用在动滑轮上的绳子股数越多越省力。 介绍:简单介绍轮轴的知识及其应用。 三、总结。 本节课教学内容。 四、课堂练习(课件演示) 五、布置作业: 完成“自我评价与作业”。六、 板书设计:(过程中已表述)七、 教学反思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要求,为了让学生更确切的

21、理解定滑轮,动滑轮及滑轮组的作用,单靠教师在课堂演示,学生很难体会到这一作用.因此,安排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亲自动手操作,通过读取数据,分析修正,让学生自己得出滑轮特点,在探究中拓展了学生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和勇于探索精神.这比单纯教师演示效果要好些。(第十三课时)7.1 怎样描述运动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l)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2) 知道要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先要选取参照物 (3)了解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过程与方法(4)认识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培养学生初步观察能力。 (5)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6)通过学习自然界运动形

22、式的多样性,意识到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人益的生活事例,认识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教学难点:生活中所说的运动和静止,在学生的日常观念中认为人地是静止的,所以选“运动的物体”为参照物并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需要克服学生头脑中前概念的影响,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教学方法:实验演示法、观察法、讨论法。学者分析:大多数学生比较懒惰,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不能很好的跟随教师的知识引导进行研讨、交流,学习缺少自觉性,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教学过程一、 引入新课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关于运动的实例,比如:飞奔的骏马,绽放的烟花,流星雨,九大行星运动等等,从而引导学生发现从宏观到微观世界

23、,一切物体都处于运动之中。二、 教授新课(一)什么是运动和静止教师引导:组织辩论赛 辩题:火车到底动还是不动?学生活动:正方:小明派 观点-相对于站台 火车不动反方:小华派观点-相对于已开行的列车 火车动学生活动:怎样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看图7-1,怎么判断谁运动了?学习参照物的概念分析得出结果:要说明一个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首先要选定参照物,再根据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变化来做出判断。学生活动:在老师引导下列举一些实例来加强对概念的理解。(二).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多媒体展示:学生结合本节的STS观看播放的课件等视频资料,加深对运动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学生活动:举例说明相对运动和静止。

24、并指明参照物。(三)自然界中运动的多样性学生活动:举例说明你所知道的运动总结:运动是自然界中的普遍现象,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而机械运动只是其中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 三课堂小结1、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和判别。2、 运动的相对性。 四、巩固练习(课件演示) 五、布置作业: 完成“自我评价与作业”。六、板书设计:(过程中陈述)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总体效果是较好的知识点也落到了实处学生的参与度也较高学习效果良好。但还有许多地方值得推敲和改进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精益求精争取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第十四课时)7.2 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知道速度的定义、公式和单

25、位。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2.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什么是变速直线运动过程与方法3通过阅读、观察和讨论,感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可以有不同的方法,知道物理学中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通过例题的学习掌握应用速度公式进行有关计算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通过学习,经历思考与讨论,将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激发兴趣,学以致用。教学重点:(1)速度的概念(2)速度的计算(3)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及速度的计算 教学方法:实验演示法、观察法、讨论法。 学者分析:大多数学生比较懒惰,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不能很好的跟随教师的知识引导进行研讨、交流,学习缺少自觉性,学习的热情和积

26、极性不高。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播放录像:动会上的百米赛跑设疑:如何判断运动员的快慢二、新课教学(一)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多媒体展示:在比赛过程中,观众是怎么判断谁游的快?裁判员是怎样判断输赢的?学生讨论:观众看谁在前面,裁判员看用的时间 总结归纳: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有两种方法:相同的时间比路程,路程多的速度快;取相同的路程比较时间,所用时间少的速度快(二)速度及其计算公式学生练习:写出速度的数学表达式。学生练习 15m/s= _kmh;1 = m/s例题讲解:一辆汽车经高速公路从合肥开往南京,汽车上的速度表指针始终指在100kmh位置。合肥到南京为160 km,需要多少时间? 学生练习:课

27、件演示。(三)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学生看图:感知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学生活动:比较汽车速度的变化讨论:图7-17(a)、(b)中,两车的运动有什么特点?讨论:你见过的直线运动中有匀速直线运动吗?有变速直线运动吗?三、课堂小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巩固练习(课件演示) 五、布置作业: 完成“自我评价与作业”。六、板书设计:(过程中陈述)七、教学反思:本节课我以刘翔比赛的视频导入新课,同学们没等我的问题说完就开始议论纷纷了。这个贴近生活的情境,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第十五课时)7.3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牛顿第一定律。

28、 (2)理解惯性是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 (3)知道日常生活中的惯性现象。2过程与方法 在解释惯性现象的过程中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物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教育。教学重点: 牛顿第一定律、认识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教学难点: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表述、正确认识惯性现象。 教学方法:实验演示法、观察法、讨论法。 学者分析:大多数学生比较懒惰,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不能很好的跟随教师的知识引导进行研讨、交流,学习缺少自觉性,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教学过程一、 新课引入演示: 静止在木板面上的小车受力后运动,撤力后慢慢坐停止

29、设疑:那么是不是说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才能使物体继续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停下来?二、 新课教学(一)牛顿第一定律 1、提出问题:物体的运动一定需要力来维持吗? 2、猜想与假设:学生活动:学生对问题做出猜想,教师进行适当的评价。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讨论:怎样改变小车所受的摩擦力?归纳:我们通过用表面光滑程度不同的材料来改变小车所受的摩擦力。展示:展示三种材料:毛巾、纸板、玻璃。让学生感觉它们表面的光滑程度。讨论:小车滑行的距离会不会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呢?总结:我们可以让小车放在斜面的同一高度,让其自由下滑,注意不能给小车力,保证小车在水平轨道上开始运动时具有相同的速度。 4、 进行

30、实验与收集证据 填写完整书本的表格。5、分析与论证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小,小车的速度减小得越慢,小车运动距离就越长。讨论:假如水平方向上的摩擦力突然消失了,那么运动的小车将会怎样?总结:假如水平面对小车完全没有摩擦,小车将永远运动下去。(二)、惯性 学生实验: 1请一个同学迅速击打硬币下的硬纸板; 2请一个同学做载有木块的小车受阻而停止运动; 观看录像:生活中的惯性。 (三)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学生活动:请列举惯性现象的实例分析应用和危害 学生思考:人站在匀速行驶的汽车里竖直向上跳起,会落在起跳点的什么位置?原因是什么?三、 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巩固练习(课件演示) 五

31、、布置作业: 完成“自我评价与作业”。六、板书设计:(过程中陈述)七、教学反思:教学过程中我多次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起,讲讲生活中哪些显现涉及到不受到力的情况有关知识,让人更容易理解惯性。(第十七课时)7.4 物体受力时怎样运动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知道力的平衡的概念,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使学生会应用二力平衡条件。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探索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在二力平衡条件的探索实验中,渗透物理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和物理思想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重点、难点分析:重点:二力平衡条件难点:

32、匀速直线运动时二力平衡的条件教具:弹簧秤,铁架台,滑轮组教学方法:实验演示法、观察法、讨论法。学者分析:大多数学生比较懒惰,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不能很好的跟随教师的知识引导进行研讨、交流,学习缺少自觉性,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教学过程:六、 引入新课提问:惯性定律的内容是什么?能不能反过来说,凡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都没有受到外力呢?电脑演示: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静止在路边的人、在空中匀速下降的跳伞运动员。提问:他们是否受到力的作用?二新课教学1力的平衡小组讨论(四人一组):让同学充分发表自己平时生活中观察到的物理现象,举出身边一两个受力物体的实例,分析它们的受力情况及

33、运动状态,并在投影片上画出物体所受力的示意图。在同学们讨论的基础上,展示同学所举的实例,利用这些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当一个物体受几个力作用时,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得出“力的平衡”的概念,指出这时作用在物体上的各个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效果互相平衡,或者说几个力互相平衡。板书1:六、 力的平衡物体在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在几个力平衡中,二力平衡是最简单的,我们来研究二力平衡的情况。六、 二力平衡的条件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平衡。请同学们大胆猜测二力平衡的条件,并建议同学们用实验

34、去检验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学生实验:用两把弹簧秤拉扯桌上的塑料片,想一想怎样拉才能使塑料片保持静止不动?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请学生利用实物投影演示实验过程,并归纳小结塑料片静止必须满足的条件。结论:物体在二力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的条件是这两个力必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板书2: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将条件归纳成口决:“同物、等大、反向、同线”思考:根据学过的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知识,平衡的两个力的合力是多少?回答:此时两个力的合力为零。板书3:“彼此平衡的两个力合力为零”六、 二力平衡条

35、件的应用力的平衡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实际应用,应会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来判断物体所受的两个力是否平衡;或根据平衡状态找出平衡力,利用二力平衡条件求其中一个力。板书4: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1利用二力平衡的条件来判断两个力是否平衡2利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可求其中一个力“以竞赛的形式让学生举例并分析。三、反馈练习(课件演示)四课堂小结电脑展示:本节课整体板书,进行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完成“自我评价与作业”。六、板书设计:(过程中陈述)七、 教学反思:在教学中,要精讲多练,多探究讨论,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去探究,去理解,去应用,才能学好。 (第十九课时)8.1认识压强课时安排

36、:2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压力的概念,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2、知道压强的概念,公式和单位,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3、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日常生活、生产中压强现象的解释,使学生养成用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生产的意识教学重点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教学难点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教具准备 小方桌模型 砖块 海绵布教学方法:实验演示法、观察法、讨论法。学者分析:大多数学生比较懒惰,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不能很好的跟随

37、教师的知识引导进行研讨、交流,学习缺少自觉性,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提问:1、为什么铁钉的头做得很尖而钉帽做得很宽?2、坦克为什么装上履带?学生思考、尝试性回答。二、教学新课一、什么是压力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图82,并找出其共同特点1、定义:垂直作用于物体表面的力2、作用点:在受力物体的表面3、方向:垂直于作用物体表面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让学生观察图钉,提出问题:怎样把图钉按入比较坚硬的墙壁?为什么图钉的头做得很尖,而钉帽做得很宽?点拔: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图83,选取实验方案:小方桌模型、砖块、海绵布。实验步骤:1、将小方桌放在海绵布上,观察海绵布

38、形变情况2、在小方桌上放砖块,观察海绵布形变情况3、将小方桌翻过来放在海绵布上,在其上面放上同样的砖块,观察海绵布形变情况结论:1、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2、当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三、什么是压强 引导启发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速度、密度概念的建立,采用类比的方法引出压强概念1、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压力的大小2、公式:p=F3、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Pa 1N/m2=1 Pa四、怎样增大或减小压强 根据压强公式,观察并讨论课文图86,归纳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1、增大压强:压力一定,减小受力面积受力面积一定,增大压力增大压力的同时减小受力面

39、积2、减小压强:压力一定,增大受力面积受力面积一定,减小压力减小压力的同时增大受力面积三、反馈练习(课件演示)四课堂小结电脑展示:本节课整体板书,进行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完成“自我评价与作业”。六、板书设计:(过程中陈述)七、教学反思:通过钉床视频引入新课,很快把学生带入了课堂。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再通过歌曲脚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后再对此问题进行探究。进而得出压强的概念。(第二十一课时)8.2研究液体的压强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探究活动理解液体压强的规律及其应用。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思

40、维能力和实践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液体压强的特点教学难点:用液体压强知识解释实际现象教学方法:实验演示法、观察法、讨论法。学者分析:大多数学生比较懒惰,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不能很好的跟随教师的知识引导进行研讨、交流,学习缺少自觉性,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648年,法国科学家帕斯卡只用了几杯水就将坚固的木桶撑破了,你相信这是真的吗?二、新课教学(一)令人惊奇的实验模仿帕斯卡的实验。你在实验中观察到了哪些现象?想到了哪些问题?(二)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演示实验,学生思考,讨论,得出结论。 讨论: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有关吗

41、? 讨论: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的多少(质量)有关吗? 总结:液体内部的压强公式为p=gh. 例题讲解: 课件演示学生练习: 课件演示(三)连通器展示连通器 总结:连通器的水静止时,各容器中的水面总保持相平。阅读:请大家看看书,列举例子,说明连通器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三、反馈练习(课件演示)四课堂小结电脑展示:本节课整体板书,进行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完成“自我评价与作业”。六、板书设计:(过程中陈述)七、教学反思:在让学生猜想“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学生猜想可能与“深度”、“高度”、“液体密度”、“液体重力”、“容器形状”、“方向”等因素有关后,应该让学生说明猜想的

42、理由或依据,防止学生进行胡猜瞎说。使他们掌握物理学中“科学猜想”这一常用的科学方法,也培养学生科学猜想的能力。(第二十三课时)8.3大气压与人类生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确认大气压强的存在。(2)了解液体的沸点跟表面气压的关系。过程和方法:观察并描述跟大气压有关的现象,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大气压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重、难点重点: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感知大气压强的大小难点:理解大气压产生的原因及方向教学方法:实验演示法、观察法、讨论法。学者分析:大多数学生比较懒惰,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不能很好的跟随教师的知识引导进

43、行研讨、交流,学习缺少自觉性,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一、引入新课教师演示实验,提问:硬纸片和吸盘不会掉下来的原因吗?学习了这节课的知识,就知道了。二、进行新课(一)怎样知道大气有压强阅读:马德堡半球实验总结:刚才同学们所做的模仿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二)怎样测量大气压学生活动:估测大气压。 多媒体播放:托里拆利实验。 讨论:管内水银为什么不继续下落?教师:大气压是固定不变的吗?大气压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三).大气压与人类生活 多媒体播放:电影片断红军爬雪山的情景(四)高压锅三、课堂小结 请你用语言概括出这节课的所学所得。四、布置作业: 完成“自我评价与作业”。五、板书设

44、计:(过程中陈述)六、教学反思1本节内容多,大气压概念抽象,学生感受不像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那么直观,大脑对知识刺激产生的痕迹不很深。2一个想法:是否有必要将每节课要求学生掌握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用小黑板挂出或印成学案。 (第二十五课时)9.1认识浮力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浮力及浮力产生的原因,知道浮力的大小跟那些因素有关。 (2)学习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3)通过实验与探究,感受浮力、认识浮力。 (4)经历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亲身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活动中大胆提出自己的猜

45、想,能实事求是地记录数据,并根据实验数据提出自己的见解,有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愿望。 教学重点 (1)浮力的概念的建立。 (2) “称重法”测浮力。 教学难点 (1)浮力产生的原因。 (2)浮力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 教学方法:实验演示法、观察法、讨论法。学者分析:大多数学生比较懒惰,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不能很好的跟随教师的知识引导进行研讨、交流,学习缺少自觉性,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传说大约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攻到死海岸边,下令处决俘虏来的奴隶。奴隶们被扔入死海,并没有沉到水里淹死,却被波浪送回岸边。狄杜勃然大怒,再次下令将俘虏扔到海里,但是奴隶们依旧安然

46、无恙。狄杜大惊失色,认为奴隶们受到神灵保佑,屡淹不死,只好下令将他们全部释放。由此引入浮力。 二、进行新课 (一)什么是浮力 多媒体展示:图9-1图片 讨论:(1)这里面的物体除了受重力以外,还受什么力? 方向如何? (2)浮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分别是什么?浮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总结:液体和气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产生向上的浮力。一般用F表示。 学生活动:浮力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很普遍,能否列举几个事例呢?学生尽可能列举一些常见的事例。 学生实验:比较金属块在空气和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实验后请学生汇报实验方法、观察到的现象和实验结论。 总结:金属块浸入水中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说明石块受到

47、了向上托的力,可见石块在水中受浮力。 提问:刚才的实验说明沉在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浮力,你能通过实验进一步知道石块受到的浮力是多大吗? 讨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减小是由于金属块受到浮力造成的,所以弹簧测力计减小的示数等于浮力。 总结:浮力=物重G-物体浸在液体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即 F浮=G-F 讨论:如果换用其他液体进行实验,你也会得到同样的结果吗?总结:浸在任何液体物体都会受到液体竖直向上的托力,这就是浮力。 (二)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引入: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浮力,不禁想到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为什么受到向上的浮力? 演示实验:取一个去掉底的饮料瓶,瓶口朝下放置,把一个乒乓球防入瓶内,乒乓球落在瓶颈处

48、。当向瓶内倒水时,乒乓球是否会浮起?先让学生猜一猜。倒水后乒乓球并没有浮起来。再将饮料瓶的下部浸入大水槽中,看此时乒乓球会怎样? 讨论:为什么开始乒乓球没有浮起来?当饮料瓶下部浸入大水槽时,乒乓球为什么浮起来了? 学生阅读:教材活动2中的内容,并思考讨论其中问题。 总结: 因为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所以物体下表面受到的压强比上表面受到的压强大。浮力就是由于液体对物体产生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产生的。 学生活动:根据浮力产生的原因分析回答刚才乒乓球的两种情况。 (三)浮力的大小跟那些因素有关 多媒体展示:钢铁制造的万吨巨轮浮在水面上;人悠闲地躺在死海中看书。 提出问题:看到上述情景,你想到

49、了什么?浮力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呢?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 猜想与假设:学生结合上面的情景并联系实际提出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体积、物体的形状、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液体的密度、物体的密度有关。 制定实验方案:教师巡视辅导,视学生的情况点拔。如研究浮力与哪个因素有关时,需要控制内心量不变?改变哪个物理量?怎样改变?怎样比较浮力的大小?要完成实验需要用到那些器材?需要记录那些数据?等。 进行实验:学生实验,实验后分析记录的数据得出结论,作好总结。 分析论证:分组实验后,全班集中交流实验结果,各小组汇报实验的方法和数据、结论。 总结:浮力的大小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

50、;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状、材料、浸没的深度无关。 讲解:并非物体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关键取决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部分有多少,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浮力就越大。 想一想:游泳者感觉到潜入水中时比浮在水面游泳时受到的浮力大,其原因是什么?三、 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对浮力有哪些新的认识?纠正了哪些队浮力的错误认识?四、布置作业: 完成“自我评价与作业”。五、板书设计:(过程中陈述)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一个特点是讲练结合,学习新的知识以后及时练习、巩固学习的效果很好。 (第二十七课时)9.2探究浮力的大小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阿基米德原理,会用阿基米德原理进行

51、有关的简单计算。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阿基米德原理实验过程,进一步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阿基米德原理的探究活动,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通过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意识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阿基米德原理及其探究过程。教学难点:正确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教学方法:观察、讨论、实验探究为主。学者分析:大多数学生比较懒惰,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不能很好的跟随教师的知识引导进行研讨、交流,学习缺少自觉性,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学生实验:在水桶中装满水,让学生把饮料瓶向下慢慢压入水桶中,体会浮力大小的变化,注意观察现象。讨论:将饮料瓶下按过程中

52、,饮料瓶所受的浮力越来越大,排开的水越来越多。浮力的大小和排开液体多少是否存在定量的关系呢?二、新课教学(一)阿基米德原理1、猜想与假设教师点拨学生猜想:由前面实验我们知道,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越大,(即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物体所受的浮力越大。也就是说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量是有关的,它们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呢?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学生讨论:参考课本第89页图99,设计出实验的方案。教师评价。3、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学生实验:(1)根据实验方案选取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铁块、溢水杯、烧杯、水、食盐、细线等。(2)各实验小组用体积不同的铁块、水或盐水做实验,将测量得到的数据记录在

53、课文第89页图99中。(3)根据实验数据进行推算:铁块受到的浮力:F浮GF,铁块排开的水重G排G总G杯,将计算结果填在课文第89页。比较F浮和G排的大小。4、分析与论证学生交流与讨论:把实验结果中物体所受浮力F浮与被物体排开水的重量G排进行比较。结论: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讲述:上述结论是阿基米德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发现,称为阿基米德原理。实验证明,这个结论对气体同样适用。例如空气对气球的浮力大小就等于被气球排开的空气所受到的重力。阅读:P90。浮力的应用(二)浮力大小的计算例题讲解:在图9-4所示的实验中,物体的体积V=50cm3,g取10

54、N/kg,试问:(1)把物体完全浸没在水中时,它排开水的重量为多少?它受到的浮力多大?(2)把物体完全浸没在密度为1.1103kg/m3的盐水中,它排开盐水的重量为多少?它受到的浮力多大?学生练习:1、体积是50 m3的氢气球在地面附近受到的浮力是 N。(空气=1.29 kg/m3,氢气=0.09 kg/m3,g取10N/kg)2、把重为38N、体积为510-4m3的实心金属球浸没在盛满水的容器内,溢出的水重为 N,金属球所受浮力的大小为 N。 (g取10N/kg)阅读:课文第91页“STS”,讨论:悬浮隧道是用钢材、水泥等材料制成,在海水中不但没有下沉,而且受到“巨大”的浮力?三、小结:通过

55、本节课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对浮力的大小你是怎么知道的,对浮力的计算你还有疑惑吗?四、布置作业: 完成“自我评价与作业”。五、板书设计:(过程中陈述)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总体效果是较好的知识点也落到了实处学生的参与度也较高学习效果良好。但还有许多地方值得推敲和改进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精益求精争取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第二十九课时)9.3物体的浮沉条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会根据浮沉条件判断物体的浮沉。2)知道通过改变物体受到的浮力或重力的大小可控制物体上浮或下沉3)能应用浮沉条件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方法和过程:通过观察实验,认识浮沉现象情感态度和价值

56、观: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沉条件在技术上应用的事例,体验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实验,认识浮沉现象及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教学难点: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的进行受力分析,比较浮力和重力的大小。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设疑: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浮力,为什么乒乓球会浮在水面,而小石块却沉入水底,物体的浮沉由什么条件决定?二、新课教学(一)物体的浮沉条件是什么演示实验:分别让三只同样大的装了黄沙的药瓶浸没在大量筒的水中,一只下沉,一只悬浮,一只上浮直至漂浮学生描述:这四种浮沉状态的特点。学生活动:让鸡蛋像潜艇一样浮沉猜想:正常的鸡蛋在水中是上浮还是下沉?怎样让鸡蛋漂浮呢?学生实验 :

57、把一只鸡蛋轻放入浓盐水中,使鸡蛋处于漂浮状态,然后缓缓倒入清水,鸡蛋慢慢变为悬浮,继续加入清水,鸡蛋下沉。如再加一些盐粒,鸡蛋以慢慢上浮。讨论:(1)鸡蛋在盐水中受到哪两个力的作用?(2)鸡蛋处于不同状态是由于哪个力发生了变化?总结:F浮G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就会上浮想一想:鸡蛋在悬浮和漂浮两种状态下,浮力都等于重力,那么这两种状态的不同之处是什么?演示说明:悬浮是物体浸没在液体内部的平衡状态,漂浮是物体浮在液面的平衡状态,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讨论:满载的轮船由内河驶入大海,受到的浮力大小是否改变?船会上浮一些还是下沉一些?(二)浮沉条件在技术上的应用学生讨论:如何改变物体的浮沉状态呢总结:增减排水的体积以改变浮力(轮船、鱼)及增减自身的熏力两种方法都可实现浮沉。展示:展示潜艇模型,了解潜艇是如何实现上浮和下潜的总结:潜水艇的浮沉原理是通过变自身重力实现上浮和下沉。多媒体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