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复习版)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43178324 上传时间:2022-08-25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36.2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教育学原理(复习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教育学原理(复习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教育学原理(复习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资源描述:

《教育学原理(复习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原理(复习版)(2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导论1.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教育学巨著。“泛智教育”思想,探讨了“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2. 洛克的教育漫话,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3. 佩斯泰洛奇提出“人类教育心理学化”。4. 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第一个将心理学引入教育学的人,普通教育学,教育学学科形成的标志。5. 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拉伊实验教育学6. 不管是教育现象、教育事实还是教育规律,只有当他们成为需要解决的教育问题时,才有可能成为它的研究对象。第一章 现代教育的本质第一节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单选,多选,填空)1. 教育的神话

2、起源论2. 教育的生物起源论:托里尔诺 进化论 自然教育思想为指导3. 教育的心理起源论:孟禄 无意识模仿4. 教育的劳动起源论:劳动是教育产生的基础5. 教育的生活起源论教育的发展:(多选)1. 原始社会的教育: 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具有原始性,没有制度化机构,教育内容贫乏,教学方法简单; 教育具有宗教性;教育无阶级性。2. 古代社会的教育: 出现学校教育,教育目标狭窄; 教育为统治阶级服务,具有阶级性; 以伦理道德、宗教经典为主要内容,教育内容封闭;呆板的知识传授和强迫的道德灌输,教育方法机械; 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获得了初步的科学教育认识。3. 现代社会的教育: 不断提高普及教育,教育

3、对象具有广泛性; 教育密切联系社会,教育性质具有生产性; 学习内容极为丰富,教育内容具有开放性; 重视教育立法,教育具有法制性;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教育呈现终生化; 教育具有国际性; 教育重视科学研究,具有科学性。第二节 教育的本质和属性1.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2. 三者关系:1)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2)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桥梁; 3)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3. 教育的属性:(选择,填空)永恒性,生产性,历史性,继承性,独立性,长期性,民族性第三节 教育的功能与价值 (案例分析)教育的功能(分析题)301. 教育的基本功

4、能:影响人的发展;教育面临的对象是人,直接作用对象是各种层次的学生,所以,教育在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过程中表现出自己影响人的发展的直接功能。2. 教育的扩展功能:影响社会的发展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培养人才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影响社会的发展;二是通过对社会的科技、文化服务而直接作用于社会。在教育实践中,应该辩证的把握教育功能的辩证关系。首先,要坚持发挥教育的基本功能,即发挥教育对人的影响,选择教育对人的正面影响,在目标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内容上选择全面的教育内容,在过程中完成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的过程。其次,要重视教育的扩展功能,即发挥教育培养社会人才的作用,通过培

5、养人才的社会活动而促进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全面进步。最后,处理好教育的直接功能和间接功能之间的关系,即核心的“育人”和“制器”的关系。第二章 现代教育目的 1. 教育的目的(名词解释 狭义)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学校教育目的,它是指一定国家或社会对各级各类教育对人才培养规格的总体要求。它体现了特定国家或社会的教育价值观,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培养标准、发展方向、社会性质方面的预期,对所有学校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广义的教育目的即培养人的总目标。名词解释1.教育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同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

6、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2.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是确定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略原则和行动纲领。3. 德育 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三个方面。4.教育科学教育科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

7、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是若干个教育类学科构成的学科总体2.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第一层为国家的人才培养规格目的,是国家对教育所要造就个体在质量规格上的总的规定和从事社会职业时的各种基本素质的规定。第二层是学校培养目标,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目标,它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第三层为课程目标,这是微观层次的教育目的,具有很强的操作性。3. 教育的属性:(选择,填空)(1)教育的永恒性。是指只要人类存在,教育就会永远存在。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潜能的充分开发与个性成长,并使其成为一定社会关系的构造者,只要有人的存在就存在教育。教育是伴随人类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的,教育将永远存在。但是不同时期的

8、教育,其具体的型态结构,内容与方法手段有所不同。(2)教育的生产性。是指教育从来就是生产性活动,它跟其他生产活动相比,在对象、过程和结果等方面有自己的特殊性。是关于人类智能和人类文化的再生产活动。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把人类智能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智能,使受教者由生物实体转化为社会实体,成为社会所期望的成熟成员;二是在教育过程中传递,传播,发展,交流与整合文化,实现人类文化的再生产,使得人类与动物的文化区别能够保持与延续下去。(3)教育的历史性。是指每一具体历史时期的教育有根其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表现,不同时期的教育有其不同的历史形态,特征。如原始社会的教育以口耳相传,生产生活中模仿,教育平等。奴隶社会

9、以学校的生产,教育专门化,军政教育占主导。封建社会以封建伦理道德训练,宗教神学思想灌输,学而优则仕为特征。资本主义以建立完备的教育体系,实施义务教育,倡导科技教育为特征。社会主义以教育的民主化,科学化,社会主义性质的特征。(4)教育的继承性。是指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都前后相继,后一时期教育是对前一时期教育的继承和发展。教育的这种历史继承性贯穿整个教育史,任何时期的教育都是过去历史教育的继承和发展。如中国教育的考试制度。(5)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一方面自身受当时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政治制度和法律道德的制约;另一方面教育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体现出教育自身的规律性,特别是关于客观事物的教育内容,

10、教育的方法手段教育过程的认识规律。此外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还表现在特定的教育形态不一定跟其当时的社会形态保持一致,而存在教育超前或滞后的现象特别是社会发生重大变革时期。(6)教育的长期性。是指无论从一个教育活动的完成,还是一个个体的教育生长,其时间周期都比较长。还具有超前性和迟效性。关于教育的长期性,超前性,迟效性日本学者汤浅光朝写了汤浅三定律。(7)教育的民族性。是指教育都是在具体的民族或国家中进行的,无论是在思想还是在制度上,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方法手段方面都有其民族性的特征。特别表现在运用民族语言教学,传授本民族的文化知识等方面。教育的民族性使得教育表现出多样性,教育不但保存,延续本民族文化还

11、应实现其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8)教育的阶级性。恩格斯曾指出在阶级社会中,那个在政治领域中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也必然居于教育的统治地位。4.个人本位论: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精神性需要来制定教育的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名解)个人本位论的价值取向主要反映在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中法国卢梭、瑞士的裴斯泰洛齐、德国的康德、美国的马斯洛和法国的萨特(选择)在这种理论看来,首先,人生来就具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地得到完善和最理想的发展,因此,他们否定社会制度的权威,反对社会对个人的约束,强调个人自由权利至高无上,认为按照

12、社会的要求培养出来的人,其本性就会被抹杀掉。他们主张教育的首要目的不在于谋求国家利益和社会发展,而在于发展人的理性和个性,使人真正成为其人。其次,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他们认为,有利于个人发展的教育就一定有利于社会发展,但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教育不一定有利于个人发展,评价教育价值也应当以是否有利于个人的发展为标准。社会本体论:社会本体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名解)高峰时期:19世纪到20世纪初 代表人物:德国的纳托普、凯兴斯泰纳、法国的孔德和涂尔干(选择)它主张,个人的一切发展依赖于社会,真正的个人是不存在的,只有人类才是真正的存

13、在,人之所以为人,只因他生活于人群中并参与社会生活,人的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都靠社会提供营养,人的一切都从社会得来。其次,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应服从和服务于社会,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个人不过是教育的原料,不具有任何决定教育目的的价值。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使个体社会化,使个人适应社会生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公民,教育过程就是把社会的价值观念或集体意识强加于个人,把不具有任何社会特征的人改造成为社会的人。再次,以对社会功能的好坏来作为教育结果的评价标准,离开了社会的需要,就无从对教育的结果进行评价。 简述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教学目标。(答案:个人本位论者主张提出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

14、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这种观点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在他们看来,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的发展时才有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值也应当以其对个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社会本位论者相反,他们主张教育目标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他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在他们看来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和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生活本位论”把教育目的与受教育者的

15、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或提出教育要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准备生活说”,或以为教育即是生活本身而提出“教育适应生活说”。这方面典型的代表是斯宾塞和杜威。 教育准备生活说教育即生活说5.五育:1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社会意识、道德准则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2智育:即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和帮助学生发展智力的教育。3体育:是指向学生传授体育运动和健身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发展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增强体质的教育。4美育:又称审美教育和美感教育,是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发展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

16、力,培养高尚的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5劳动技术教育:即向学生传授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养成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教育。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既不能相互替代,又不能彼此分割。之所以不能替代,是因为各育之间是相互独立的、有区别的,各育都有自己的特定的内容,内涵、任务和功能,对学生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它们的社会发展价值、个体发展价值、教育价值都是通过不同的作用体现出来的,各育的特点和规律也各不相同。之所以补课分割,是因为各育之间的相互渗透。德育是各育的思想基础,对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动力的作用;智育是其他各育的知识和智力的基础,各育中都包含着智育的成分;体育是各育的健康基础,是各育

17、得以实施的物质保证;美育对其他各育都会产生影响,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所必须具有的;劳动技术教育可以促进其他各 育的发展和提高。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必须考虑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性和整体性,要把各育结合起来,是它们在全面发展中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五育并举并不等于均衡发展。6.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辨析(案例分析)第一,教育价值观不同。应试教育的价值观深受中国传统教育价值观影响(如“读书做官”),只注重培养某些方面的人才。而素质教育的价值观是以现代社会期望的方向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是教育的内部发展和外部发展的辩证统一体。第二,教育内容不同。应试教育的内容以应试和升学为中心来设置课程,这种严重的倾

18、斜现象对人的全面发展非常不利。而素质教育紧紧抓住时代脉搏,从理论上把握了教育理想的价值取向,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完整的素质结构为核心设置课程。第三,教育方法不同。应试教育是一种“授之以鱼”的方法,只注重知识的灌输,以“注入式”的教授为主;而素质教育是一种“授之以渔”的方法,让学生从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有效途径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四,教育评价不同,应试教育以升学为目标,单以考分来评价学生,以学生的考分和升学率来评价教师;而素质教育强调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除了考分,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以教书育人的整体效果来评价教师。虽然应试教育有很多的弊端,但是素质教育也不是万能的,我们要辩

19、证的看待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第三章 现代教育与人的发展1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发展的顺序性:儿童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出一种顺序性。这种顺序性体现了事物与个体从量变到质变,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规律。顺序是客观存在的。顺序性反应了机体的成熟过程。首尾法则和近远法则指的是由头部到躯干和四肢,从中心向全身边缘的顺序发展着。发展的阶段性:儿童从初生到青少年的发展,一般划分为六个阶段:乳儿期(1周岁以内),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岁),童年期(6,712,13岁),少年期(12,1315,16岁),青年初期(15,1617,18岁)发展的差异性:人个体的发展即由共同性又有差异性。共同性指儿童发展的基

20、本阶段是共同的,每个阶段也表现出一些共同特点。差异性同遗传素质的差异和环境、教育影响的差异有很大关系。同时,也与儿童在接受外界影响下所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的不同密切相关。儿童发展的差异不完全由先天因素决定,很多是后天影响的结果。发展的不均衡型: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某发面发展不均衡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方面发展不均衡。例子:教育中的“揠苗助长”违反了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顺序性)身心发展特点对教育的制约:一方面教育制约着人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教育是发展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另一方面教育要真正发挥它的作用,必须考虑人身心发展的特点,遵循发展的基本规律。1.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循序渐进地促

21、进人的发展。2.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均衡性,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3.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2. 影响人发展的因素分别论述遗传,环境对人的影响,简答 72 74(1)遗传影响人的发展。遗传素质提供了身心发展的可能性,人的发展总是要以遗传获得的生理组织为前提的。首先,教育对象的生理机构与机能是由其父母的遗传物质决定的;其次,遗传素质是非获得性素质,是一种基因的本能遗传现象;最后,遗传成熟机制制约着个体发展的顺序和速度。但遗传不决定人的发展。遗传素质在儿童上起着一定作用,但它只是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一个决定条件。新生儿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不取决于遗传素质,而取决

22、于环境和教育,“遗传决定论”是错误的。(2)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的产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包括个体所接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个体因参与其中而接触到的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以及家庭生活,还包括同邻里、亲戚、朋友的交往等等,所有这些不以培养人为目的的外界自发形成的对个体发展产生着影响的因素,都是这里我们所说的环境,概括起来可以说就是三个方面: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在环境因素中,自然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只能是基础性的,起关键作用的是社会环境。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下,环境使人的发展可能性转化为现实,特别是社会环境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性质、水平与方向。社会物质生产方式制

23、约着人的发展程度和范围;社会关系影响着人的发展的方向和性质;社会的精神文化影响着个体的身心发展内容;社会环境的不同还可能造成个体发展上的巨大差异;环境因素对人影响的特点是带有一定的自发性和偶然性。片面夸大环境的作用的环境决定论者把人看成是环境的消极适应者,最终只会导致机械唯物论。3、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77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是由学校教育的特殊性和个体发展的阶段性两方面决定的。 首先学校教育有如下的特殊性(1)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系统性(3)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选择性(4)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专门性(5)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基础

24、性。其次,人生发展是有阶段性的,人在学校里要度过婴儿期,童年期,少年期和青年期。在这些重要的人生阶段,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4、个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中,通过自身与社会的双向互动,逐步形成社会心理定向和社会心理模式,学会履行其社会角色,由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并不断完善的长期发展过程。第四章 现代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 主要理论和代表人物931) 教育独立论:蔡元培 教育独立议 非宗教运动 经费独立,行政独立,思想独立,内容独立,以传教为主的人,不得参与教育事业2) 教育万能论:3) 人力资本论:4) 劳动力市场论:1. 主要理论和代表人物931) 教育

25、独立论:蔡元培是“教育独立”思想的重要倡导者。教育独立议、非宗教运动教育是一种发展个性、培养人才的工作,有着自己的规律,必须经过长时间积累才能见效。教育独立性包括:一、经费独立,要求政府划出某项固定收入,专做教育经费,不能移用。二、行政独立,专管教育的机构不能附属于政府部门之下,要有懂得教育的人充任,不能因政局而变动。三、思想独立,不必依从某种信仰或观念。四、内容独立,能自由编辑、自由出版、自由采集教科书。五、以传教为主的人,不得参与教育事业。2) 教育万能论:法国唯物主义思想家克劳德阿德里安爱尔维修(C.A.Helvetius)是“教育万能论”的主要倡导者。艾尔维修反对天赋观念,认为人在智力

26、上生来都是平等的,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遗传素质不存在差别,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仅仅是教育造成的,人的性格、气质和精神都是教育的结果。他夸大教育的作用还体现在他坚持通过教育改变社会的主张,他坚信通过教育扫除封建迷信和偏见,发现人的理性,形成“健全的道德”,就可以改变社会现状,建立起“合理的”社会制度。教育万能论既包括过分夸大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除了爱尔维修还有德国哲学家康德),也包括过分夸大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20世纪20-30年代中国,胡适、蔡元培、陶行知。3) 人力资本论:人力资本理论是西方经济学中关于人力资本的形成、作用和收益的理论。核心概念是人

27、力资本,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与其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T.W.Schultz)是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者。人力资本理论重视教育投资的作用,认为教育不但是一种消费,也是一种投资活动,教育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的经济效益。人力资本理论加深了人们对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的认识。4) 劳动力市场论:20世纪70年代出现,皮奥雷(M.Pioer)、多林格(P.Doering)、戈登(D.Gordon)、卡诺依(M.Carnoy)等是主要代表。劳动力市场理论采用制度经济学的观点,指出劳动力市场由于种种制度性力量的影响而被划分为不同的部分。该理论认为

28、劳动力市场是由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两个不同部分组成的。不同背景的人将进入不同的劳动力市场从而享受不同的待遇。2. 现代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简答)97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99 107科学技术101 108教育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其发展必然会受到社会中其他因素,如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科技、人口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们称之为教育的社会制约性。一、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课程的设计和教学内容的选择教育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与发展)二、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政治、经济

29、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教育的管理体制)三、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99 107文化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范畴,广义文化是指“自然”相对应的概念,是由人所创造的、非自然所提供的、社会性的人适应环境的超生物手段与机制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狭义文化仅只精神的或观念性文化,主要是指人类以社会成员的身份所习得的整体经验,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狭义的文化与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 文化水平影响教育发展水平不同社会阶段和不同国家的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决定了教育的存在形态,进而决定教育的发展水平。在现代社会,文

30、化水平以推崇科学、反思科学为主,这决定着教育发展水平处于以理性反思科学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发展阶段。随着人类文化水平的提高,教育发展水平将会达到更高的层次。 文化传统制约教育活动过程文化传统影响教育活动过程。文化传统由价值体系、知识经验、思维方式、语言符号组成,这几个副本相互协调、配合,生成了不同的教育体系。此外由于文化传统不同,即使是同样发展水平和同样社会制度的国家,其教育活动实施也存在一定差异。 文化变迁影响教育发展变革文化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变迁的,这种变迁影响着教育的发展与变革。文化变迁是指文化内容或结构的变化,通常表现为新文化的增加和旧文化的改变。文化变迁表现为纵横两个方面,即文化的历时性

31、发展和同时性跨域交融。前者表明随着文化自身的不断发展,教育内容和形式也会发生相应变化;后者表明多元文化之间的借鉴和创新性发展,将促进教育与时俱进。四、科学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101 108 科学技术影响教育内容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育由记忆性的知识教育发展为创造性的智能教育。同时,知识更新周期缩短,这促使教育内容不断更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材内容,使学生掌握最新科学技术知识。 科学技术革命影响教育模式和教育手段科学技术革命引发的各项高新技术革新,影响着教育的发展与变革,使传统教育模式发生变化。“教师教学内容或教材教育技术手段和教学方法学生”的新型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

32、在教学过程中认识事物的过程,改变了某些传统的教学原则和内容,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远程教育的兴起与科学技术发展密不可分,成为了人类教育史上的伟大创举,同时传统教育手段也开始向现代化和技术型转变。 科学技术影响教育者作为知识形态的科学技术是以概念和逻辑形式客观存在的。教育技术必然要渗透到教育活动系统的各个要素和结构中,这样才能推动教育活动的发展。教育者是教育活动中的主要因素,科学技术与教育者结合将大大提高教育者的科学素质,教育者的教学能力将得到大幅提高。 五、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人口数量影响着教育规模和教育发展战略重点的选择人口质量影响着教育质量人口年龄结构影响着教育结构)3. 教育的经

33、济功能104 3、经济功能:1.教育能有效提高劳动效率。随着科学的发展与应用,提高劳动率越来越依靠劳动者的教育水平和科学技术的应用状况。2.教育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可能性。教育不仅能培养人才,还担负着培养劳动力的任务,是社会再生产的必要条件,因而也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3.教育能促进经济发展的全球化。教育可以通过提升国民素质、培养科技人才来加强本国的国际竞争力。现代化教育还可以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合理内核,抵制外来文化的消极影响,不断提高本国国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以迅速发展本国经济,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4. 教育的文化功能1074、 教育的文化功能:A、教育有利于对社会主流文化

34、的批判与继承。社会文化生成了教育生长的土壤和条件,反过来教育又有对一种文化体系进行选择的功能,选择主流文化作为其传承的主要范式。B教育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交流和多元文化的发展。随着世界各国现代化建设的加速,文化融合的进程将加快。教育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传播文化,无论多元化文化还是主流文化都应是传播的对象。C教育有利于文化创新。社会文化总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文化要发展就要有创新。如果没有文化的创新,也就没有真实意义上的文化发展,而文化的创新则需要通过教育来实现。5. 教育的科技功能108 A、教育是科技人才培养的摇篮。在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的发展将更大程度上地取决于人的发展,科技人才成为世界各

35、国共同争夺的稀缺资源。教育是国家间人才竞争的重要途径,是培养科技人才的重要手段。B教育有利于科技知识的传承与创新。人类世世代代积累下来的科技知识、科学经验要得以传承和创新,必然离不开教育。没有教育,科学知识则难以传承下来。这种传承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它带有新的观点、新的价值,所以它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而科技知识的创新是在已有基础上的一种完全的创新。这两种创新都离不开教育。C、 教育有利于国民科技意识和科学精神的养成。科学精神主要是指科学主体在长期的科学活动中所积淀的价值观念、思维方法和行为准则等的总和。提高国民科学素养、培养国民科技意识,注重国民科学精神的养成等一切活动都离不开教育。6. 当代社

36、会发展对现代教育的需求与挑战(阅读材料)111信息社会与教育变革114一现代化与教育变革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其实现必然依赖教育现代化。所谓教育现代化,是指教育适应时代的发展,反映并满足现代生产、现代科学文化发展需要,达到现代社会所要求的先进水平。教育现代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观的现代化。在社会上,特别是在教育工作者中,树立符合时代潮流的现代教育价值观、质量观、人才观、学生观、教学观等,以奠定教育现代化的思想基础。2)教育目标的现代化。使年青一代乃至整个社会成员都具备做一个现代人所应有的素质。3)教育结构的现代化。建立包括青少年儿童教育和成人教育在内的多类型、多层次、多规格的教育

37、结构,满足社会各方对教育的要求,培训各种人才,充分发挥现代教育的社会功能。4)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教育内容要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和各门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不断改进教材体系,提高教学质量。5)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充分利用现代视听工具和信息传播工具进行教育和教学,扩大教学范围,提高教学效率。6)教育理论和教育研究方法的现代化。通过科学研究与实验,揭示现代教育、教学规律,形成现代教育的科学理论,以推进教育和教学实践。还有,教育现代化要通过自身的现代化进程,实现教育的普及化、国际化、民主化、法制化、个性化、多样化、终身化等价值追求和具体目标。二全球化与教育变革教育问题的国际性使全球化与教育成为一对相互联

38、系的重要主题。教育全球化已成为21世纪世界教育面临的基本主体之一,它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但在教育全球化时代,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都不可能完全放弃自己的传统与优势,因此,教育也呈现多元化趋势。面对全球化的教育变革应该关注以下问题:1)转变教育观念,确立国际化的办学战略,包括培养目标的国际化、教学内容的国际化、留学生的交流与交换、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学分与文凭的互认等;2)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3)引进国际教育资本,充分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4)加强对环境、能源、人口、道德等全球性问题的研究;5)正确把握全球化与地方化

39、、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明确教育发展的定位;6)认识全球化给教育带来的消极影响,有意识抵御全球化的风险。三、知识经济与教育变革知识经济: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是知识资本化的一种反应。知识是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经济的发展主要取决于智力资源的占有和配置,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速度加快,形成知识形态生产力的物化,人类认识和开发新资源能力加强。知识经济内容上一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与再生资源技术,空间科学技术,海洋科学技术等为标志,对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知识经济标志着人类社会正步入以知识资源为依托的新经济时代,给传

40、统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方式带来冲击。1, 知识经济对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大力普及信息技术,开展信息教育,应成为使学生适应知识时代要求的重要的教育举措。创新是知识经济最本质的灵魂。教育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2, 知识经济对教育体制提出了新要求(1)贯彻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落实教育的优先发展地位(2)贯彻改变教育模式,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教育要立足于提高教育者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创新能力。时时素质教育,要转变教育价值观和学生观,采取有力措施推进教育内容,方法及考试制度的改革,并不断提高师资水平(3)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化社会,实现人的可持

41、续发展。在办好正规普通的同时,大力加强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四,信息社会和教育变革信息社会又称“信息化社会,后工业社会”,20世纪60年代。信息是更重要的资源,以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为目的的信息经济活动扩大,逐渐取代工业生产活动而成为国民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信息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构成社会信息化的物质基础。以计算机,微电子和通讯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革命是社会信息化的动力源泉。1, 信息技术的发展将革新教育观念教育不能满足于人们记忆某些知识,而是要引导人们应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着眼于人们探索未知,创造发明和开创新局面的能力。2, 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带来教学组织形式,教育手段,学习方式和教

42、学模式的变革教学组织形式和手段越来越多样化,在教学过程中广泛应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信喂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学习观是特别注重学习活动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发现学习。对教育者来说,最重要的学会学习,学习如何通过互联网和其他信息工具来获取知识。3, 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加速教育的个性化,社会化和全球化进程教育信息化给予了学习者选择的机会和权利。网络教学最适合于个人需要的信息,为学习者提供无数个课选择的机会。全球化教育在互联网上表现得更加明显。学习者可以跨越国家的界限,寻找自己需要的知识,增加对各民族文化价值观的理解。五、多元化与教育变革所谓多元文化,主要是指关于文化形态及处理不同形态的文化之间相互

43、关系的一种理念。多元文化教育旨在促进多元文化社会中人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促进不同文化群体间的平等与尊重;倡导教育公平;提倡对学习者主体性和自主性的尊重,培养学习者在面对不同文化时的抉择能力、判断能力和反思能力。多元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为:1)多元文化作为解决文化冲突的基本理念,是抵御诸如文化殖民等形式的文化侵略的有效方式,也是提防诸如固步自封等形式的文化保守行为的有效方式;2)多元文化是解决教育和学校内部文化冲突,促进群族融合的重要手段;3)多元化文化促成教育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变革,有助于确立平等、接纳和宽容的态度和价值观;4)多元文化促进教育民主的发展,有助于保护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利,促进

44、教育公平;5)多元文化促进教育模式的多元化,表现为教育目标、课程内容、教育方法以及办学形式的多样化。值得注意的是,教育在促进各种文化和不同社会群族之间的和谐相处和共同发展中,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面对多元文化的教育变革,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开展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研究,为人们认识和理解多元文化教育,进行面向多元文化的教育改革奠定理论基础。2)树立多元文化的教育观。在教育目的、课程设置、学业评价等方面要融入多元文化的理念,以切实促进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3)开设多元文化的学校教程,并在少数民族地区加强双语教育。4)加强教师的多元文化教育培训。第五章 现代教师与学生1. 现代教师角色转换(大题)1

45、25 教师角色转换再当今教育的变迁中日显迫切与必要。1)终身教育的需要 :面对终身教育社会对学校和教师的严峻挑战,教师不再是教育活动的单纯施教者和唯一主体,而成为一个顾问,意见交换的参与者2)网络时代对教师权威的挑战: 由传统的讲授者向学生获取信息的支持者和促进者转变。3)知识观的变迁:在建构主义知识观看来,只是具有生成性。教师不再能充当知识的独裁者、专断者、4)我国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此次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围绕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理念而设计和确定的。新课程理念促使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为教师的角色适应提供了理论指导。2、教师角色的转换1)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研究者。2)由独白者转变为对话者。

46、3)由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发展的主体。4)由学生学习的评判者转变为学生发胀的促进者。3、一般说,教师角色规范具有两大特点:时代性、普遍性。4、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社会职业的最基本特征是(B)。A教师职业的专业性 B教师职业的多角色性C教师职业的示范性 D教师职业的复杂性5、教师的职业角色有哪些?试做简要的说明。传道者角色;授业解惑者角色;示范者角色;管理者角色;朋友角色;研究者角色。6、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 (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2. 现代教师的专业发展(单选)131 1321. 我国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存问题以及现实途径 (1)现存问题 理论层面:当前,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

47、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大多基于这样的理论 假设,即个体专业发展就是将优秀和骨干教师带有经验性,典型性的特征传递给师范生或新任教师的过程.这种假设暗含着两个前提,即优秀教师的成功做法具有普适性,同时,属于教师专业领域内的职能素质信念与能力系统都是可以言传,外显的.而实际的情况是,一部分专业素质是缄默的,隐性的,属于个人化的. 机制层面:由于受当前学术研究中部分人浮躁,投机与急功近利心态的影响,一些教育行政领导和教师教育者在教师的专业发展计划中表现出很强的目标动力导向,过于强调发展计划对教师晋级,评优等方面的价值和影响,或依靠硬性指标,外部利益驱使教师参与各种专业进修和培训,忽视从专业本身引导教师内在

48、的自觉意识.观念层面:部分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意识淡漠,对职业规范,周期及专业发展规律,价值等认识不清,影响了长远的专业发展.物质层面:由于我国可供利用的教育资源有限,加之有些地区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使得很多理论上可行的计划在实施时难以取得预期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师专业发展行为流于形式.(2)现实途径完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是基础环节; 加强教师培训是客观要求;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保障机制; 教育行动研究是有效途径2、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就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中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 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 并逐步提高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

49、长过程。 3. 发展性教师评价(名词解释 简答题)1354. 现代学生的基本特点(多选 简答)学生是主体性的人学生是发展性的人学生是完整的人学生是个性化的人1. 现代学生的基本特点(多选 简答)140 回答: 正确认识学生的本质特征,树立理想学生观,不仅是教育理论的重要问题,也是教育实践的重要问题。教师只有准确把握理想学生观的内涵,并有效运用于教育实践之中,才能明确教育的价值取向。因此,我们要遵循时代的要求,从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出发来建构现代学生观的理论体系。对此我们可以将现代学生的基本特点表述为主体性学生观,发展性学生观,完整性学生观,个性化学生观。(一) 学生是主体性的人理解:主体学生观是

50、教育实践在倡导,推广的核心学生观,有人称为“现代科学学生观”。学生是参与教育过程的主体,在这个过程中表现为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特征,这三者是确立学生主体的依据和衡量标准。方法:因此,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遵循的一条根本规律,也是现代科学学生观所首先要确立的基本观点。(二) 学生是发展性的人理解:现代教育认为每个学生作为一个指向未来的无限变化体,都具有无限的发展潜能。方法:因此我们的教育应该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着眼点,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把学生存在的多种潜能变成现实。(三) 学生是完整性的人理解:教育的意义在于“成人”,而人是

51、整体的人,是具有“多向度”的人。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需要的是完整的人的教育,它的真正功能在于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还应该有人格的完善,灵感的启迪,情感的交融,从而让学生得到更多生命多层次的满足和体验。方法:因此,教育必须回归生活世界寻求走向完人理想的道路,最大限度地追求灵和肉,感性和理性的高度发展与和谐统一,从而使学生获得作为人的全部规定性。(四) 学生是个性化的人理解:正视学生个体生命的差异性应是教育的基本要求。马克思主义的个性观强调在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展人的个性。真正的理想个性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方法: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丰富的差异性,并拒绝运用同一标准来评价学生,力图使每个学

52、生都充满个性魅力的生命体。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要注重个性化教育和个性化教学,照顾学生的个性,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让学生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个性优势,以形成独立的个性。编者的话:鉴于翻完32套卷子,就没找到以其为基础出的简答题,并且选择题也只是打擦边球。所以编者建议,此题应注意背诵四个小标题。至于其主要内容,理解便好。这一页往下都是相关题!不需要打印,看看就好相关题:1、以下哪种观点不符合“主体教育观”的内涵(B)。A教师和学生在教育中是交互主体的关系B只有学生才是教育中的主体,所以必须提升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C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师生交往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D教育只有回归生活世界,才在社会中

53、具有主体地位2、学生的主体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 (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或(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3现代教学需要构建平等、互动、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以充分体现师生之间的“ B ”。A教师主体学生客体性 B交互主体性C学生主体性 D教师主体性4、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培养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 B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A,个性自由发展的 B.具有独立个性的C.具有开拓精神的 D.具有创造才能的5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反映了人的身心发展的(B )。A顺序性 B个别差异性C不平衡性 D阶段性6.个性发展 (概念解释):就是在人的共同性的基础上,充分的把人的差别性显示出来,从而使

54、每个人都具有高度的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7.现代学生的基本特点表述为:主体性学生观,发展性学生观,完整性学生观,个性化学生观。8下述对小学生个性发展方面的描述,正确的说法有(CDE ) A个性已基本形成 B性格已基本定型 C兴趣广泛,但不稳定 D学习动机较为单纯 E性格外向、活泼好动 9.以人为本是教育对工具性教育的根本超越。10现代学生的基本特点( ABCD )。A主体性 B发展性 C完整性 D个性化11.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的最高表现形式是 A 。A创造性 B自觉性 C独立性 D发展性5. 教育关系145(二) 现代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的重要性: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最复杂的

55、人际关系,是支持教育大厦的基石,人类的教育活动是在师生关系中展开完成的。师生关系的性质、水平对教育活动的效果产生重要作用,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我们应该适应新时代要求对师生关系作出相应调适。现代师生关系的理解一 师生关系的内涵1. 定义: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发生的联系,最基本的是工作关系,即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工作关系,此外还有人际关系,情感关系,组织关系,心理关系和认知关系。2. 本质:师生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教育作为教师与学生等社会成员间的合作行为具有社会属性,即师生关系是社会关系在教育中的反映,不同的人际关系在教育领域中有不同师生关系。在现代社会,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在教育中的体现就是

56、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3. 发展阶段:接触认识接纳认同依赖共鸣二 现代师生关系的内容(1) 教育关系(1) 定义: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师生关系的核心。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产生。在教育活动中, 教师是促进者、组织者和研究者,学生是参与者、学习者,同时又是学习的主人和自我教育的主体。(2) 特点:这种关系不随教师和学生的主观态度转移,由客观条件决定,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活动中体现。教育关系的建立,首先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直接受制于教师的专业知识、教育技能和人格力量等。教师和学生的活动中心都与教育目标有关,体现学校教育工作的任务和特点。(3) 要求:这种关系要符合教育科学规律,体现教育创造艺术,为师生双

57、方提供最大的发挥主体力量的空间,又能使双方的力量形成有效的合力,从而使学生获得和谐发展。2. 心理关系(1) 定义:师生为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而产生的心理交往和情感交流,这种关系把师生双方联结在一定的情感氛围和体验中,实现情感的传递和交流。(2) 特点:是伴随这教育活动的开展自然形成的,是教育活动中的一种客观而基本的师生关系,受到教育过程和结果的直接影响。心理关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因为其互动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贯穿于师生关系全过程。(3) 重要性:是教育活动得以开展的心理背景,并制约着教育的最终结果。良好的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会促进师生关系,加强师生沟通和理解,关系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对学生世界

58、观,价值观产生影响。 优化师生心理关系是师生关系改革的现实要求。3. 伦理关系(1) 定义: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构成一个特殊的道德共同体,各自承担一定的伦理责任,履行一定的伦理义务。(2) 特点:处于师生关系体系中的最高层次,对其他关系形式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3) 关键:学生道德观念大部分从教师那里直接获得,这需要教师不仅有广博的知识,还要有高尚的人格和正确的道德思想,这正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关键。(4) 现代师生伦理关系:长期以来没有受到重视,师尊生卑是古代社会师生伦理关系特点,而现代社会,师生互相尊重,人格平等成为师生伦理关系基础。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追求,人性解放,民主

59、自由是现代伦理的基本精神。(5) 要求:充分体现现代伦理人性解放,民主自由的的基本精神。作为现代教育伦理本性的具体化和集中表现,现代师生伦理关系应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体现教育崇善的基本特点。这也是师生伦理关系改革的核心所在。三 现代师生关系的类型1. 命令服从型师生关系(1)特点; 片面强调教师的权威,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主体地位的存在,要求学生不问是非,绝对服从。是不平等、不民主的师生关系。(2)缺点:教师决定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学生只是被动适应教师安排。这种关系容易引起学生反感,导致师生交往障碍。2. 放任自流型师生关系(1) 特点:教师权威意识淡化,片面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作用,教师居于旁

60、观者地位。(2) 缺点:由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指导作用被削弱,教学中容易出现学习无计划、学习效率低下、学习内容不系统等弊端。3. 民主参与型师生关系(1) 特点: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平等、相互合作和相互信任,既肯定教室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指导作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又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能动性。6. 现代师生关系的特点 147 现代师生关系是一种“我你”主体间性对话关系,本质上体现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点:(1) 民主平等性 师生间的相互平等是教育活动的基础和出发点,而这一点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由于功利主义和工具主义的盛行而受到扭曲。教师与学生只有在平

61、等的基础上才能彼此敞开心扉,进行真正的对话与沟通,从而达到相互理解的境界。(2)互利互惠性“我你”师生关系的确立表现出互惠的特点。教师不仅是讲授者,他本身也受到教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反过来教育老师。他们在课堂生态系统中共同展现着自身的生命价值,共同生长,共同进步。(3) 合作对话性 在合作关系中,教师和学生以完全平等的地位、真诚信赖的态度协同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独立性,提高学习效率。在对话中,言说者和倾听者的关系是相互转化的,这样,师生就构成了真正的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的对话关系。这种师生关系彰显着一种真正的民主式对话教学。7. 现代师生关系的重建(分析)148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

62、育方式爱护尊重学生现代师生教育的重建 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学活动具有直接的影响,它是学生个性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促进教学活动成功的因素之一。为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作为教师,除了切实提高自身素质水平外还应注意以下几方面:(1) 转变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教师素质提高的核心与关键,也是师生关系重建的前提和条件。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这是构建和谐明主师生关系的重要基础。教师与学生必须摒弃工具性教育理念及其模式,而向以崇尚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的人本教育理念转变。(2) 改革教育方式 构建理想的师生关系,教育方式必须改革。而至关重要的是,教育方式要多样化。教师要从不同学生的不同

63、特点、不同年龄阶段出发,尊重学生身心特点和发展需要,选择有效的教育方式,以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如:对话教学,体现“我你”师生关系。(3) 爱护尊重学生 爱是教育的灵魂,是教育的原动力,是照亮学生心灵的点点灯光。现代师生关系的真正形成需要教师拥有满腔的教育爱。教育爱是教师教育智慧的内在组成部分及其体现。爱使师生双方彼此敞开心扉,在教师与学生间建立起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的情感纽带,使心灵对话成为可能。第六章 现代课程1. 现代课程的类型(名词解释 英语)161(一)德育课程、智育课程、体育课程、美育课程和劳动技术课程(二)科目本位课程、相关课程(sequenced curriculum)、融和课程(fuse curriculum)、广域课程(broad field curriculum)、核心课程(c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