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17章数学教案

上传人:wu****ei 文档编号:143144019 上传时间:2022-08-25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493.0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17章数学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人教版八年级17章数学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人教版八年级17章数学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17章数学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17章数学教案(2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十七章 反比例函数1711反比例函数的意义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2能判断一个给定的函数是否为反比例函数,并会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3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二、重、难点1重点: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能根据已知条件写出函数解析式2难点: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三、例题的意图分析教材第46页的思考题是为引入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而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探索其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通过观察、讨论、归纳,最后得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教材第47页的例1是一道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解析式的题,此题的目的一是要加深

2、学生对反比例函数概念的理解,掌握求函数解析式的方法;二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函数所蕴含的“变化与对应”的思想,特别是函数与自变量之间的单值对应关系。补充例1、例2都是常见的题型,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补充例3是一道综合题,此题是用待定系数法确定由两个函数组合而成的新的函数关系式,有一定难度,但能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四、课堂引入1回忆一下什么是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它们的一般形式是怎样的?2体育课上,老师测试了百米赛跑,那么,时间与平均速度的关系是怎样的?五、例习题分析例1见教材P47分析:因为y是x的反比例函数,所以先设,再把x2和y6代入上式求出常数k,即利用了待定系数

3、法确定函数解析式。例1(补充)下列等式中,哪些是反比例函数(1) (2) (3)xy21 (4) (5)(6) (7)yx4分析:根据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关键看上面各式能否改写成(k为常数,k0)的形式,这里(1)、(7)是整式,(4)的分母不是只单独含x,(6)改写后是,分子不是常数,只有(2)、(3)、(5)能写成定义的形式例2(补充)当m取什么值时,函数是反比例函数?分析:反比例函数(k0)的另一种表达式是(k0),后一种写法中x的次数是1,因此m的取值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即m20且3m21,特别注意不要遗漏k0这一条件,也要防止出现3m21的错误。解得m2例3(补充)已知函数yy1y2,y

4、1与x成正比例,y2与x成反比例,且当x1时,y4;当x2时,y5(1) 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2) 当x2时,求函数y的值分析:此题函数y是由y1和y2两个函数组成的,要用待定系数法来解答,先根据题意分别设出y1、 y2与x的函数关系式,再代入数值,通过解方程或方程组求出比例系数的值。这里要注意y1与x和y2与x的函数关系中的比例系数不一定相同,故不能都设为k,要用不同的字母表示。略解:设y1k1x(k10),(k20),则,代入数值求得k12,k22,则,当x2时,y5六、随堂练习1苹果每千克x元,花10元钱可买y千克的苹果,则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 2若函数是反比例函数,则m的取值是

5、3矩形的面积为4,一条边的长为x,另一条边的长为y,则y与x的函数解析式为 4已知y与x成反比例,且当x2时,y3,则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是 ,当x3时,y 5函数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 七、课后练习已知函数yy1y2,y1与x1成正比例,y2与x成反比例,且当x1时,y0;当x4时,y9,求当x1时y的值答案:y4课后反思:171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1)一、教学目标1会用描点法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2结合图象分析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性质3体会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领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二、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2难点:正确画出图象,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出反比例函数

6、的性质三、例题的意图分析教材第48页的例2是让学生经历用描点法画反比例函数图象的过程,一方面能进一步熟悉作函数图象的方法,提高基本技能;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反比例函数图象的认识,了解函数的变化规律,从而为探究函数的性质作准备。补充例1的目的一是复习巩固反比例函数的定义,二是通过对反比例函数性质的简单应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特征及性质。补充例2是一道典型题,是关于反比例函数图象与矩形面积的问题,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反比例函数解析式(k0)中的几何意义。四、课堂引入提出问题:1一次函数ykxb(k、b是常数,k0)的图象是什么?其性质有哪些?正比例函数ykx(k0)呢?2画函数图象的

7、方法是什么?其一般步骤有哪些?应注意什么?3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什么样呢?五、例习题分析例2见教材P48,用描点法画图,注意强调:(1)列表取值时,x0,因为x0函数无意义,为了使描出的点具有代表性,可以“0”为中心,向两边对称式取值,即正、负数各一半,且互为相反数,这样也便于求y值(2)由于函数图象的特征还不清楚,所以要尽量多取一些数值,多描一些点,这样便于连线,使画出的图象更精确(3)连线时要用平滑的曲线按照自变量从小到大的顺序连接,切忌画成折线(4)由于x0,k0,所以y0,函数图象永远不会与x轴、y轴相交,只是无限靠近两坐标轴例1(补充)已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在第二、四象限,求m值,并指出

8、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变化情况?分析:此题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即(k0)自变量x的指数是1,二是根据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当图象位于第二、四象限时,k0,则m10,不要忽视这个条件略解:是反比例函数 m231,且m10 又图象在第二、四象限 m10解得且m1 则例2(补充)如图,过反比例函数(x0)的图象上任意两点A、B分别作x轴的垂线,垂足分别为C、D,连接OA、OB,设AOC和BOD的面积分别是S1、S2,比较它们的大小,可得( )(A)S1S2 (B)S1S2 (C)S1S2 (D)大小关系不能确定分析:从反比例函数(k0)的图象上任一点P(x,y)向x轴、y轴作垂线段,与x

9、轴、y轴所围成的矩形面积,由此可得S1S2 ,故选B六、随堂练习1已知反比例函数,分别根据下列条件求出字母k的取值范围(1)函数图象位于第一、三象限(2)在第二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2函数yaxa与(a0)在同一坐标系中的图象可能是( ) 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过反比例函数(k0)的图象上的一点分别作x轴、y轴的垂线段,与x轴、y轴所围成的矩形面积是6,则函数解析式为 七、课后练习1若函数与的图象交于第一、三象限,则m的取值范围是 2反比例函数,当x2时,y ;当x2时;y的取值范围是 ; 当x2时;y的取值范围是 3 已知反比例函数,当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求函数关系式答案:3 171

10、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2)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反比例函数及其图象与性质2能灵活运用函数图象和性质解决一些较综合的问题3深刻领会函数解析式与函数图象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形结合及转化的思想方法二、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并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综合问题2难点:学会从图象上分析、解决问题三、例题的意图分析教材第51页的例3一是让学生理解点在图象上的含义,掌握如何用待定系数法去求解析式,复习巩固反比例函数的意义;二是通过函数解析式去分析图象及性质,由“数”到“形”,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加深学生对反比例函数图象和性质的理解。教材第52页的例4是已知函数图象求解析式

11、中的未知系数,并由双曲线的变化趋势分析函数值y随x的变化情况,此过程是由“形”到“数”,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从函数图象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加深对函数图象及性质的理解。补充例1目的是引导学生在解有关函数问题时,要数形结合,另外,在分析反比例函数的增减性时,一定要注意强调在哪个象限内。补充例2是一道有关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综合题,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较综合的问题。四、课堂引入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1什么是反比例函数?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什么?有什么性质?五、例习题分析例3见教材P51分析: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位置及y随x的变化情况取决于常数k的符号,因此要先求常数k,而题

12、中已知图象经过点A(2,6),即表明把A点坐标代入解析式成立,所以用待定系数法能求出k,这样解析式也就确定了。例4见教材P52 例1(补充)若点A(2,a)、B(1,b)、C(3,c)在反比例函数(k0)图象上,则a、b、c的大小关系怎样?分析:由k0可知,双曲线位于第二、四象限,且在每一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因为A、B在第二象限,且12,故ba0;又C在第四象限,则c0,所以ba0c说明:由于双曲线的两个分支在两个不同的象限内,因此函数y随x的增减性就不能连续的看,一定要强调“在每一象限内”,否则,笼统说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就会误认为3最大,则c最大,出现错误。此题还可以画草图,

13、比较a、b、c的大小,利用图象直观易懂,不易出错,应学会使用。例2 (补充)如图, 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交于A(2,1)、B(1,n)两点(1)求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解析式(2)根据图象写出一次函数的值大于反比例函数的值的x的取值范围分析:因为A点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可先求出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又B点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代入即可求出n的值,最后再由A、B两点坐标求出一次函数解析式yx1,第(2)问根据图象可得x的取值范围x2或0x1,这是因为比较两个不同函数的值的大小时,就是看这两个函数图象哪个在上方,哪个在下方。六、随堂练习1若直线ykxb经过第一、二、四象限,则函

14、数的图象在( )(A)第一、三象限 (B)第二、四象限 (C)第三、四象限 (D)第一、二象限2已知点(1,y1)、(2,y2)、(,y3)在双曲线上,则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A)y1y2y3 (B)y1y3y2 (C)y2y1y3 (D)y3y1y2七、课后练习1已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在每个象限内函数值y随自变量x的增大而减小,且k的值还满足2k1,若k为整数,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2已知一次函数的图像与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交于A、B两点,且点A的横坐标和点B的纵坐标都是2 , 求(1)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2)AOB的面积答案:1或或2(1)yx2,(2)面积为6课后反思:172实际问题与反比

15、例函数(1)一、教学目标1利用反比例函数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2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提高学生用函数观点解决问题的能力二、重点、难点1重点:利用反比例函数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2难点: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正确写出函数解析式三、例题的意图分析教材第57页的例1,数量关系比较简单,学生根据基本公式很容易写出函数关系式,此题实际上是利用了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同时也是要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教材第58页的例2是一道利用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和性质来解决的实际问题,此题的实际背景较例1稍复杂些,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能力,掌握用函数观点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补充例题一是为了巩固

16、反比例函数的有关知识,二是为了提高学生从图象中读取信息的能力,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以便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四、课堂引入寒假到了,小明正与几个同伴在结冰的河面上溜冰,突然发现前面有一处冰出现了裂痕,小明立即告诉同伴分散趴在冰面上,匍匐离开了危险区。你能解释一下小明这样做的道理吗?五、例习题分析例1见教材第57页分析:(1)问首先要弄清此题中各数量间的关系,容积为104,底面积是S,深度为d,满足基本公式:圆柱的体积 底面积高,由题意知S是函数,d是自变量,改写后所得的函数关系式是反比例函数的形式,(2)问实际上是已知函数S的值,求自变量d的取值,(3)问则是与(2)相反例2见教材第58页分析:

17、此题类似应用题中的“工程问题”,关系式为工作总量工作速度工作时间,由于题目中货物总量是不变的,两个变量分别是速度v和时间t,因此具有反比关系,(2)问涉及了反比例函数的增减性,即当自变量t取最大值时,函数值v取最小值是多少?例1(补充)某气球内充满了一定质量的气体,当温度不变时,气球内气体的气压P(千帕)是气体体积V(立方米)的反比例函数,其图像如图所示(千帕是一种压强单位)(1)写出这个函数的解析式;(2)当气球的体积是0.8立方米时,气球内的气压是多少千帕?(3)当气球内的气压大于144千帕时,气球将爆炸,为了安全起见,气球的体积应不小于多少立方米?分析:题中已知变量P与V是反比例函数关系

18、,并且图象经过点A,利用待定系数法可以求出P与V的解析式,得,(3)问中当P大于144千帕时,气球会爆炸,即当P不超过144千帕时,是安全范围。根据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P随V的增大而减小,可先求出气压P144千帕时所对应的气体体积,再分析出最后结果是不小于立方米六、随堂练习1京沈高速公路全长658km,汽车沿京沈高速公路从沈阳驶往北京,则汽车行完全程所需时间t(h)与行驶的平均速度v(km/h)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 2完成某项任务可获得500元报酬,考虑由x人完成这项任务,试写出人均报酬y(元)与人数x(人)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一定质量的氧气,它的密度(kg/m3)是它的体积V(m3)的反比

19、例函数,当V10时,1.43,(1)求与V的函数关系式;(2)求当V2时氧气的密度答案:,当V2时,7.15七、课后练习1小林家离工作单位的距离为3600米,他每天骑自行车上班时的速度为v(米/分),所需时间为t(分)(1)则速度v与时间t之间有怎样的函数关系?(2)若小林到单位用15分钟,那么他骑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2)如果小林骑车的速度最快为300米/分,那他至少需要几分钟到达单位?答案:,v240,t122学校锅炉旁建有一个储煤库,开学初购进一批煤,现在知道:按每天用煤0.6吨计算,一学期(按150天计算)刚好用完.若每天的耗煤量为x吨,那么这批煤能维持y天(1)则y与x之间有怎样的函

20、数关系?(2)画函数图象(3)若每天节约0.1吨,则这批煤能维持多少天?课后反思:172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2)一、教学目标1利用反比例函数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2渗透数形结合思想,进一步提高学生用函数观点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和认识反比例函数这一数学模型二、重点、难点1重点:利用反比例函数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2难点: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正确写出函数解析式,解决实际问题三、例题的意图分析教材第58页的例3和例4都需要用到物理知识,教材在例题前已给出了相关的基本公式,其中的数量关系具有反比例关系,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不但能复习巩固反比例函数的有关知识,还能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

21、意识补充例题是一道综合题,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识图、分析和归纳等方面的能力,此题既有一次函数的知识,又有反比例函数的知识,能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体会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作用,同时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函数观点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课堂引入1小明家新买了几桶墙面漆,准备重新粉刷墙壁,请问如何打开这些未开封的墙面漆桶呢?其原理是什么?2台灯的亮度、电风扇的转速都可以调节,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五、例习题分析例3见教材第58页分析:题中已知阻力与阻力臂不变,即阻力与阻力臂的积为定值,由“杠杆定律”知变量动力与动力臂成反比关系,写出函数关系式,得到函数动力F是

22、自变量动力臂的反比例函数,当1.5时,代入解析式中求F的值;(2)问要利用反比例函数的性质,越大F越小,先求出当F200时,其相应的值的大小,从而得出结果。例4见教材第59页分析:根据物理公式PRU2,当电压U一定时,输出功率P是电阻R的反比例函数,则,(2)问中是已知自变量R的取值范围,即110R220,求函数P的取值范围,根据反比例函数的性质,电阻越大则功率越小,得220P440例1(补充)为了预防疾病,某单位对办公室采用药熏消毒法进行消毒,已知药物燃烧时,室内每立方米空气中的含药量y(毫克)与时间x(分钟)成为正比例,药物燃烧后,y与x成反比例(如图),现测得药物8分钟燃毕,此时室内空气

23、中每立方米的含药量6毫克,请根据题中所提供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1)药物燃烧时,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为 ,自变量x的取值范为 ;药物燃烧后,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为 .(2)研究表明,当空气中每立方米的含药量低于1.6毫克时员工方可进办公室,那么从消毒开始,至少需要经过_分钟后,员工才能回到办公室;(3)研究表明,当空气中每立方米的含药量不低于3毫克且持续时间不低于10分钟时,才能有效杀灭空气中的病菌,那么此次消毒是否有效?为什么?分析:(1)药物燃烧时,由图象可知函数y是x的正比例函数,设,将点(8,6)代人解析式,求得,自变量0x8;药物燃烧后,由图象看出y是x的反比例函数,设,用待定系数

24、法求得(2)燃烧时,药含量逐渐增加,燃烧后,药含量逐渐减少,因此,只能在燃烧后的某一时间进入办公室,先将药含量y1.6代入,求出x30,根据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知药含量y随时间x的增大而减小,求得时间至少要30分钟(3)药物燃烧过程中,药含量逐渐增加,当y3时,代入中,得x4,即当药物燃烧4分钟时,药含量达到3毫克;药物燃烧后,药含量由最高6毫克逐渐减少,其间还能达到3毫克,所以当y3时,代入,得x16,持续时间为1641210,因此消毒有效六、随堂练习1某厂现有800吨煤,这些煤能烧的天数y与平均每天烧的吨数x之间的函数关系是( )(A)(x0) (B)(x0)(C)y300x(x0) (

25、D)y300x(x0)2已知甲、乙两地相s(千米),汽车从甲地匀速行驶到达乙地,如果汽车每小时耗油量为a(升),那么从甲地到乙地汽车的总耗油量y(升)与汽车的行驶速度v(千米/时)的函数图象大致是( ) 3你吃过拉面吗?实际上在做拉面的过程中就渗透着数学知识,一定体积的面团做成拉面,面条的总长度y(m)是面条的粗细(横截面积)S(mm2)的反比例函数,其图象如图所示:(1)写出y与S的函数关系式;(2)求当面条粗1.6mm2时,面条的总长度是多少米?七课后练习一场暴雨过后,一洼地存雨水20米3,如果将雨水全部排完需t分钟,排水量为a米3/分,且排水时间为510分钟(1)试写出t与a的函数关系式

26、,并指出a的取值范围;(2)请画出函数图象(3)根据图象回答:当排水量为3米3/分时,排水的时间需要多长?课后反思:第十八章 勾股定理181 勾股定理(一)一、教学目标1了解勾股定理的发现过程,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会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2培养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的意识和能力。3介绍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促其勤奋学习。二、重点、难点1重点:勾股定理的内容及证明。2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三、例题的意图分析例1(补充)通过对定理的证明,让学生确信定理的正确性;通过拼图,发散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这个古老的精彩的证法,出自我国古代无名数学家

27、之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例2使学生明确,图形经过割补拼接后,只要没有重叠,没有空隙,面积不会改变。进一步让学生确信勾股定理的正确性。四、课堂引入目前世界上许多科学家正在试图寻找其他星球的“人”,为此向宇宙发出了许多信号,如地球上人类的语言、音乐、各种图形等。我国数学家华罗庚曾建议,发射一种反映勾股定理的图形,如果宇宙人是“文明人”,那么他们一定会识别这种语言的。这个事实可以说明勾股定理的重大意义。尤其是在两千年前,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让学生画一个直角边为3cm和4cm的直角ABC,用刻度尺量出AB的长。以上这个事实是我国古代3000多年前有一个叫商高的人发现的,他说:“把一根直

28、尺折成直角,两段连结得一直角三角形,勾广三,股修四,弦隅五。”这句话意思是说一个直角三角形较短直角边(勾)的长是3,长的直角边(股)的长是4,那么斜边(弦)的长是5。再画一个两直角边为5和12的直角ABC,用刻度尺量AB的长。你是否发现32+42与52的关系,52+122和132的关系,即32+42=52,52+122=132,那么就有勾2+股2=弦2。对于任意的直角三角形也有这个性质吗?五、例习题分析例1(补充)已知:在ABC中,C=90,A、B、C的对边为a、b、c。求证:a2b2=c2。分析:让学生准备多个三角形模型,最好是有颜色的吹塑纸,让学生拼摆不同的形状,利用面积相等进行证明。拼成

29、如图所示,其等量关系为:4S+S小正=S大正 4ab(ba)2=c2,化简可证。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拼出不同的图形,进行证明。 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达300余种。这个古老的精彩的证法,出自我国古代无名数学家之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例2已知:在ABC中,C=90,A、B、C的对边为a、b、c。求证:a2b2=c2。分析:左右两边的正方形边长相等,则两个正方形的面积相等。左边S=4abc2右边S=(a+b)2左边和右边面积相等,即4abc2=(a+b)2化简可证。六、课堂练习1勾股定理的具体内容是: 。2如图,直角ABC的主要性质是:C=90,(用几何语言表示)两锐角之间的关系: ;

30、若D为斜边中点,则斜边中线 ;若B=30,则B的对边和斜边: ;三边之间的关系: 。3ABC的三边a、b、c,若满足b2= a2c2,则 =90; 若满足b2c2a2,则B是 角; 若满足b2c2a2,则B是 角。4根据如图所示,利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七、课后练习1已知在RtABC中,B=90,a、b、c是ABC的三边,则c= 。(已知a、b,求c)a= 。(已知b、c,求a)b= 。(已知a、c,求b)2如下表,表中所给的每行的三个数a、b、c,有abc,试根据表中已有数的规律,写出当a=19时,b,c的值,并把b、c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出来。3、4、532+42=525、12、1352+1

31、22=1327、24、2572+242=2529、40、4192+402=41219,b、c192+b2=c23在ABC中,BAC=120,AB=AC=cm,一动点P从B向C以每秒2cm的速度移动,问当P点移动多少秒时,PA与腰垂直。4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D在CB的延长线上。求证:AD2AB2=BDCD若D在CB上,结论如何,试证明你的结论。课后反思:八、参考答案课堂练习1略;2A+B=90;CD=AB;AC=AB;AC2+BC2=AB2。3B,钝角,锐角;4提示:因为S梯形ABCD = SABE+ SBCE+ SEDA,又因为S梯形ACDG=(a+b)2,SBCE= SEDA

32、= ab,SABE=c2, (a+b)2=2 abc2。课后练习1c=;a=;b=2 ;则b=,c=;当a=19时,b=180,c=181。35秒或10秒。4提示:过A作AEBC于E。181 勾股定理(二)一、教学目标1会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2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讨论思想。二、重点、难点1重点:勾股定理的简单计算。2难点:勾股定理的灵活运用。三、例题的意图分析例1(补充)使学生熟悉定理的使用,刚开始使用定理,让学生画好图形,并标好图形,理清边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明确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任意两边都可以求出第三边。并学会利用不同的条件转化为已知两边求第三边。例2(补充)让学生注意所给条件的

33、不确定性,知道考虑问题要全面,体会分类讨论思想。例3(补充)勾股定理的使用范围是在直角三角形中,因此注意要创造直角三角形,作高是常用的创造直角三角形的辅助线做法。让学生把前面学过的知识和新知识综合运用,提高综合能力。四、课堂引入复习勾股定理的文字叙述;勾股定理的符号语言及变形。学习勾股定理重在应用。五、例习题分析例1(补充)在RtABC,C=90已知a=b=5,求c。已知a=1,c=2, 求b。已知c=17,b=8, 求a。已知a:b=1:2,c=5, 求a。已知b=15,A=30,求a,c。分析:刚开始使用定理,让学生画好图形,并标好图形,理清边之间的关系。已知两直角边,求斜边直接用勾股定理

34、。已知斜边和一直角边,求另一直角边,用勾股定理的便形式。已知一边和两边比,求未知边。通过前三题让学生明确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任意两边都可以求出第三边。后两题让学生明确已知一边和两边关系,也可以求出未知边,学会见比设参的数学方法,体会由角转化为边的关系的转化思想。例2(补充)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5和12,求第三边。分析:已知两边中较大边12可能是直角边,也可能是斜边,因此应分两种情况分别进形计算。让学生知道考虑问题要全面,体会分类讨论思想。例3(补充)已知:如图,等边ABC的边长是6cm。求等边ABC的高。 求SABC。分析:勾股定理的使用范围是在直角三角形中,因此注意要创造直角三角形,

35、作高是常用的创造直角三角形的辅助线做法。欲求高CD,可将其置身于RtADC或RtBDC中,但只有一边已知,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可求AD=CD=AB=3cm,则此题可解。六、课堂练习1填空题在RtABC,C=90,a=8,b=15,则c= 。在RtABC,B=90,a=3,b=4,则c= 。在RtABC,C=90,c=10,a:b=3:4,则a= ,b= 。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三个连续偶数,则它的三边长分别为 。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cm和5cm,则第三边长为 。已知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2cm,则它的高为 ,面积为 。2已知:如图,在ABC中,C=60,AB=,AC=4,AD是B

36、C边上的高,求BC的长。 3已知等腰三角形腰长是10,底边长是16,求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面积。七、课后练习1填空题在RtABC,C=90,如果a=7,c=25,则b= 。如果A=30,a=4,则b= 。如果A=45,a=3,则c= 。如果c=10,a-b=2,则b= 。如果a、b、c是连续整数,则a+b+c= 。如果b=8,a:c=3:5,则c= 。2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中,ADBC,ADDC, ABAC,B=60,CD=1cm,求BC的长。课后反思:八、参考答案课堂练习117; ; 6,8; 6,8,10; 4或; ,; 28; 348。课后练习124; 4; 3; 6; 12; 10;

37、 2 181 勾股定理(三)一、教学目标1会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二、重点、难点1重点:勾股定理的应用。2难点:实际问题向数学问题的转化。三、例题的意图分析例1(教材P74页探究1)明确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注意条件的转化;学会如何利用数学知识、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例2(教材P75页探究2)使学生进一步熟练使用勾股定理,探究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保证一边不变,其它两边的变化。四、课堂引入勾股定理在实际的生产生活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勾股定理的发现和使用解决了许多生活中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运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问题,你可以吗?试一试。五、例习题分析例1(教材

38、P74页探究1)分析:在实际问题向数学问题的转化过程中,注意勾股定理的使用条件,即门框为长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让学生深入探讨图中有几个直角三角形?图中标字母的线段哪条最长?指出薄木板在数学问题中忽略厚度,只记长度,探讨以何种方式通过?转化为勾股定理的计算,采用多种方法。注意给学生小结深化数学建模思想,激发数学兴趣。例2(教材P75页探究2)分析:在AOB中,已知AB=3,AO=2.5,利用勾股定理计算OB。 在COD中,已知CD=3,CO=2,利用勾股定理计算OD。则BD=ODOB,通过计算可知BDAC。进一步让学生探究AC和BD的关系,给AC不同的值,计算BD。六、课堂练习1小明和爸爸妈妈

39、十一登香山,他们沿着45度的坡路走了500米,看到了一棵红叶树,这棵红叶树的离地面的高度是 米。2如图,山坡上两株树木之间的坡面距离是4米,则这两株树之间的垂直距离是 米,水平距离是 米。2题图 3题图 4题图3如图,一根12米高的电线杆两侧各用15米的铁丝固定,两个固定点之间的距离是 。4如图,原计划从A地经C地到B地修建一条高速公路,后因技术攻关,可以打隧道由A地到B地直接修建,已知高速公路一公里造价为300万元,隧道总长为2公里,隧道造价为500万元,AC=80公里,BC=60公里,则改建后可省工程费用是多少?七、课后练习1如图,欲测量松花江的宽度,沿江岸取B、C两点,在江对岸取一点A,

40、使AC垂直江岸,测得BC=50米,B=60,则江面的宽度为 。2有一个边长为1米正方形的洞口,想用一个圆形盖去盖住这个洞口,则圆形盖半径至少为 米。3一根32厘米的绳子被折成如图所示的形状钉在P、Q两点,PQ=16厘米,且RPPQ,则RQ= 厘米。4如图,钢索斜拉大桥为等腰三角形,支柱高24米,B=C=30,E、F分别为BD、CD中点,试求B、C两点之间的距离,钢索AB和AE的长度。(精确到1米)课后反思:八、参考答案:课堂练习:1; 26, ;318米; 411600;课后练习1米; 2;320; 483米,48米,32米;181 勾股定理(四)一、教学目标1会用勾股定理解决较综合的问题。2

41、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二、重点、难点1重点:勾股定理的综合应用。2难点:勾股定理的综合应用。三、例题的意图分析例1(补充)“双垂图”是中考重要的考点,熟练掌握“双垂图”的图形结构和图形性质,通过讨论、计算等使学生能够灵活应用。目前“双垂图”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有:3个直角三角形,三个勾股定理及推导式BC2-BD2=AC2-AD2,两对相等锐角,四对互余角,及30或45特殊角的特殊性质等。例2(补充)让学生注意所求结论的开放性,根据已知条件,作适当辅助线求出三角形中的边和角。让学生掌握解一般三角形的问题常常通过作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问题。使学生清楚作辅助线不能破坏已知角。例3(补充)让学生掌握不规则图

42、形的面积,可转化为特殊图形求解,本题通过将图形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把四边形面积转化为三角形面积之差。在转化的过程中注意条件的合理运用。让学生把前面学过的知识和新知识综合运用,提高解题的综合能力。例4(教材P76页探究3)让学生利用尺规作图和勾股定理画出数轴上的无理数点,进一步体会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一一对应的理论。四、课堂引入复习勾股定理的内容。本节课探究勾股定理的综合应用。五、例习题分析例1(补充)1已知:在RtABC中,C=90,CDBC于D,A=60,CD=,求线段AB的长。分析:本题是“双垂图”的计算题,“双垂图”是中考重要的考点,所以要求学生对图形及性质掌握非常熟练,能够灵活应用。目

43、前“双垂图”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有:3个直角三角形,三个勾股定理及推导式BC2-BD2=AC2-AD2,两对相等锐角,四对互余角,及30或45特殊角的特殊性质等。 要求学生能够自己画图,并正确标图。引导学生分析:欲求AB,可由AB=BD+CD,分别在两个三角形中利用勾股定理和特殊角,求出BD=3和AD=1。或欲求AB,可由,分别在两个三角形中利用勾股定理和特殊角,求出AC=2和BC=6。例2(补充)已知:如图,ABC中,AC=4,B=45,A=60,根据题设可知什么?分析:由于本题中的ABC不是直角三角形,所以根据题设只能直接求得ACB=75。在学生充分思考和讨论后,发现添置AB边上的高这条辅助线

44、,就可以求得AD,CD,BD,AB,BC及SABC。让学生充分讨论还可以作其它辅助线吗?为什么?小结:可见解一般三角形的问题常常通过作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问题。并指出如何作辅助线?解略。例3(补充)已知:如图,B=D=90,A=60,AB=4,CD=2。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分析:如何构造直角三角形是解本题的关键,可以连结AC,或延长AB、DC交于F,或延长AD、BC交于E,根据本题给定的角应选后两种,进一步根据本题给定的边选第三种较为简单。教学中要逐层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深入体会。解:延长AD、BC交于E。A=60,B=90,E=30。AE=2AB=8,CE=2CD=4,BE2=AE2-A

45、B2=82-42=48,BE=。DE2= CE2-CD2=42-22=12,DE=。S四边形ABCD=SABE-SCDE=ABBE-CDDE=小结: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可转化为特殊图形求解,本题通过将图形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把四边形面积转化为三角形面积之差。例4(教材P76页探究3)分析:利用尺规作图和勾股定理画出数轴上的无理数点,进一步体会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一一对应的理论。变式训练:在数轴上画出表示的点。六、课堂练习1ABC中,AB=AC=25cm,高AD=20cm,则BC= ,SABC= 。2ABC中,若A=2B=3C,AC=cm,则A= 度,B= 度,C= 度,BC= ,SABC= 。3

46、ABC中,C=90,AB=4,BC=,CDAB于D,则AC= ,CD= ,BD= ,AD= ,SABC= 。4已知:如图,ABC中,AB=26,BC=25,AC=17,求SABC。七、课后练习1在RtABC中,C=90,CDBC于D,A=60,CD=,AB= 。2在RtABC中,C=90,SABC=30,c=13,且ab,则a= ,b= 。3已知:如图,在ABC中,B=30,C=45,AC=,求(1)AB的长;(2)SABC。4在数轴上画出表示的点。课后反思:八、参考答案:课堂练习:130cm,300cm2;290,60,30,4,;32,3,1,;4作BDAC于D,设AD=x,则CD=17-

47、x,252-x2=262-(17-x)2,x=7,BD=24,SABC=ACBD=254;课后练习:14; 25,12;3提示:作ADBC于D,AD=CD=2,AB=4,BD=,BC=2+,SABC= =2+;4略。182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一)一、教学目标1体会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得出过程,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2探究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方法。3理解原命题、逆命题、逆定理的概念及关系。二、重点、难点1重点: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及证明。2难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三、例题的意图分析例1(补充)使学生了解命题,逆命题,逆定理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例2(P82探究)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画好图

48、形后剪下放到一起观察能否重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再通过探究理论证明方法,使实践上升到理论,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例3(补充)使学生明确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的一般步骤:先判断那条边最大。分别用代数方法计算出a2+b2和c2的值。判断a2+b2和c2是否相等,若相等,则是直角三角形;若不相等,则不是直角三角形。四、课堂引入创设情境:怎样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怎样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进行对比,从勾股定理的逆命题进行猜想。五、例习题分析例1(补充)说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这些命题的逆命题成立吗?同旁内角互补,两条直

49、线平行。如果两个实数的平方相等,那么两个实数平方相等。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分析:每个命题都有逆命题,说逆命题时注意将题设和结论调换即可,但要分清题设和结论,并注意语言的运用。理顺他们之间的关系,原命题有真有假,逆命题也有真有假,可能都真,也可能一真一假,还可能都假。解略。例2(P82探究)证明: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分析:注意命题证明的格式,首先要根据题意画出图形,然后写已知求证。如何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现在只知道若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从而将问题

50、转化为如何判断一个角是直角。利用已知条件作一个直角三角形,再证明和原三角形全等,使问题得以解决。先做直角,再截取两直角边相等,利用勾股定理计算斜边A1B1=c,则通过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证。先让学生动手操作,画好图形后剪下放到一起观察能否重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再探究理论证明方法。充分利用这道题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由实践到理论学生更容易接受。证明略。例3(补充)已知:在ABC中,A、B、C的对边分别是a、b、c,a=n21,b=2n,c=n21(n1)求证:C=90。分析: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的一般步骤:先判断那条边最大。分别用代数方法计算出a

51、2+b2和c2的值。判断a2+b2和c2是否相等,若相等,则是直角三角形;若不相等,则不是直角三角形。要证C=90,只要证ABC是直角三角形,并且c边最大。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只要证明a2+b2=c2即可。由于a2+b2= (n21)2(2n)2=n42n21,c2=(n21)2= n42n21,从而a2+b2=c2,故命题获证。六、课堂练习1判断题。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条边的一半,那么这条边所对的角是直角。命题:“在一个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30,那么它所对的边是另一边的一半。”的逆命题是真命题。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如果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

52、角形。ABC的三边之比是1:1:,则ABC是直角三角形。2ABC中A、B、C的对边分别是a、b、c,下列命题中的假命题是( )A如果CB=A,则ABC是直角三角形。B如果c2= b2a2,则ABC是直角三角形,且C=90。C如果(ca)(ca)=b2,则ABC是直角三角形。D如果A:B:C=5:2:3,则ABC是直角三角形。3下列四条线段不能组成直角三角形的是( )Aa=8,b=15,c=17Ba=9,b=12,c=15Ca=,b=,c=Da:b:c=2:3:44已知:在ABC中,A、B、C的对边分别是a、b、c,分别为下列长度,判断该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并指出那一个角是直角? a=,b=

53、,c=; a=5,b=7,c=9;a=2,b=,c=; a=5,b=,c=1。七、课后练习,1叙述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逆命题是否正确。如果a30,那么a20;如果三角形有一个角小于90,那么这个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如果两个三角形全等,那么它们的对应角相等;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条线段一定相等。2填空题。任何一个命题都有 ,但任何一个定理未必都有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的逆定理是 。在ABC中,若a2=b2c2,则ABC是 三角形, 是直角;若a2b2c2,则B是 。若在ABC中,a=m2n2,b=2mn,c= m2n2,则ABC是 三角形。3若三角形的三边是 1、2; ; 32,42

54、,52 9,40,41; (mn)21,2(mn),(mn)21;则构成的是直角三角形的有( )A2个 B个个个4已知:在ABC中,A、B、C的对边分别是a、b、c,分别为下列长度,判断该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并指出那一个角是直角?a=9,b=41,c=40; a=15,b=16,c=6;a=2,b=,c=4; a=5k,b=12k,c=13k(k0)。课后反思: 八、参考答案:课堂练习:1对,错,错,对; 2D;3D; 4是,B;不是;是,C;是,A。课后练习:1如果a20,那么a30;假命题。如果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那么有一个角是锐角;真命题。如果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

55、全等;假命题。两条相等的线段一定关于某条直线对称;假命题。2逆命题,逆定理;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直角,B,钝角;直角。 3B 4是,B;不是,;是,C;是,C。182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二)一、教学目标1灵活应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2进一步加深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之间关系的认识。二、重点、难点1重点:灵活应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2难点:灵活应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三、例题的意图分析例1(P83例2)让学生养成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例2(补充)培养学生利用方程思想解决问题,进一步养成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四、课堂引入创设情境:在军事和航海上经常要确定方向和位置,从而使用一些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