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9课 说“木叶”(含解析)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5.ppt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14280945 上传时间:2020-07-15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1.64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2020版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9课 说“木叶”(含解析)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5.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2020版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9课 说“木叶”(含解析)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5.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2020版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9课 说“木叶”(含解析)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5.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资源描述:

《2020版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9课 说“木叶”(含解析)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5.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版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9课 说“木叶”(含解析)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5.ppt(4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9课说“木叶”,林庚,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 品味语言,鉴赏评价。 2.思维与审美: (1)把握作者观点,理解理据关系; (2)分析文章例证法、引证法运用的效果; (3)鉴赏本文作为文艺随笔的艺术特色。,激趣导入,文学作品中,一个字精妙与否,足以决定作品是流光溢彩,还是黯然失色。尤其是中国古典诗词,用简短的几个字,造就的却是丰富的情感与博大的意境。读后满口余香,却是妙处难与君说。这跟诗歌的语言密不可分。今天,我们就通过说“木叶”一文,对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特质做一番探幽。,文本精准导读,主题群文通读读林庚,文本读写联动,文本精准导读,在诵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结构导图的提示,填出空缺处相应的内容

2、。,疏朗空阔,暗示性,微任务活动一把握作者观点,理解理据关系,1.为什么在古典诗歌中很少见到“树叶”这个词汇?,答案“树”具有繁茂的枝叶,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树”和“叶”之间有太多的一致,二者在概念和意味上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因为古代诗人文字洗练,又习于用单词。,2.结合文章有关段落,分析“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的区别有哪些,并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微黄,干燥、不湿润,疏朗、飘零之意,繁密绿色,饱含水分,春夏之交,3.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而标题却拟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答案把标题定为“说木叶”,就可以把

3、古诗中的意象“木叶”作为论题,围绕它展开全文。作者先排除古代诗人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再探寻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蕴含落叶的因素,最后从中得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并加以阐发。这样论述,从现象谈到本质,从个别谈到一般,从具体谈到抽象,既深入浅出地阐发了理论,又易于为广大读者所接受。如果把题目定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也不是不可以,但那势必是另一种行文思路,大概是摆起架子大讲理论,不大容易写得深入浅出。,4.本文所谈诗歌的“暗示性”对我们欣赏诗歌有什么启示?,答案本文谈到“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它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所谓“概念中的意义”,大约是指在

4、字典、辞典上可以查到的词语的意思。有人称之为言内义,它明了确定。而作为概念的影子的暗示性,所指的是概念以外的意义,如象征义、深层义、言外义等,这样的意义是不确定的、有弹性的,是要依据上下文、整首诗来表达或理解的。在诗歌鉴赏中,不仅要玩味语言的言内义,而且要玩味概念以外的意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鉴赏诗歌的旨趣。 中国诗歌语言的特点,就是注重语言的暗示性,追求含蓄不尽。诗歌的语言是有尽的,但它包含的意思,给予读者的暗示、启发则是无尽的。我们鉴赏诗歌,要从语言入手,但不要被语言局限,应当从言内到言外,品尝那些言外的微妙滋味。,微任务活动二分析文章例证法、引证法运用的效果,1.在第1段中,作者列举了谢

5、庄月赋、陆厥临江王节士歌、王褒渡河北的诗句,其目的和作用是什么?,答案说明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由此引出文章论说的对象和主题“木叶”。,2.第2段引用了橘颂、招隐士、无名氏古诗中的诗句,有何作用?,答案引用这些诗句作例证,可以说明“树”的意象比较常见,并由此引导读者深入思考,引发读者探究的兴趣。同时也为后文的分析做铺垫。,3.第2段中,作者通过大量的举例分析,总结出了哪些带有规律性的知识?,答案诗人运用文字洗练,而洗练却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用“树叶”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木叶”为诗人所钟爱,发展为“落木”。,4.第5段中,作者举周邦彦的例子有何作用?,答案

6、目的是比较“木”与“树”的不同,以及说明“树”与“叶”的形象之间是十分一致的,以此进一步揭示诗歌形象的暗示性特征。这样写更能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微任务活动三品味语言,鉴赏评价,1.结合课文内容,根据示例,赏析下列诗句中“木叶”意象的作用。,以“木叶”“江波”“云”“山”等景物组成一幅气象开阔、气韵凄清的秋景图,生发出浓重的秋思,笔调明净,气氛凄冷。 “木叶”在秋风中纷纷飘落,与洞庭水浩荡的波纹相似,极其委婉地表达了诗人的思念之情。 深秋九月的捣衣声,催落树上的枯叶,引发了诗中主人公对远在边关的丈夫的思念。,2.“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如何理解句中的“

7、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答案这句是说“木”和“树”在概念上是一致的,但在形象意义上却不同:“木”一般是于秋风叶落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空阔、单纯;而“树”则要借助树叶的多来表达饱满的感情。“高木”比“高树”更显空阔。,3.“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试分析此句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及效果。,答案“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使用的是拟人手法,“躲”字形象鲜明,生动地说明了暗示性和概念之间的关系。概念意义,也就是我们平时理解的意义,或者说是字面上的相对固定的意义,一般称之为“言内义”。而所谓“暗示意义”也就是诗歌语言的潜在意义,

8、“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一般称之为“言外义”,它能构成“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4.“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如何理解句中的“一言难尽”和“富于感染性启发性”?,答案(1)“一言难尽”是指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含蓄性特征,它是由诗句的暗示性决定的。课文注释中引用庄子外物中的话:“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这个“意”就是词语字面意义之外的意味,也就是课文所说的语言形象的“潜在的力量”。 (2)“富于感染性启发性”是说诗句的暗示性最能引发鉴赏者的想象和联想,从而

9、受到感染,如由“木”引起的落叶的联想。,微任务活动四鉴赏本文作为文艺随笔的艺术特色,1.选题小,论理深。,文章旨在阐释文艺学原理 。若从纯理论的角度入手,恐怕会写成比较艰深的学术论文,故作者选取 作为论题,把深奥的道理附着并渗透于有关“木叶”的诗句的品读玩味中,言近而旨远。,2.巧探究,如剥笋。,全文的论述层次和每一段的层次,都体现出逐层深入、水到渠成的特点,就如同剥笋,层层揭示,最后让读者豁然开朗。_ _,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木叶”形象,作者先从现象分析入手,引用一些名家名诗,发现在古人的诗词中,为什么常见“木叶”,而“树”与“叶”很少连用?于是作者由现象而到本质,进行深入探讨,从而得出“木

10、”的两个艺术特征。由于作者采用这种层层设问、逐步深入的方法,使文章有条不紊、纲目清晰,最终水到渠成,让读者对文章要谈论的问题了然于胸。,林庚先生认为,诗歌语言的精妙在于它的暗示性,这种暗示性常常会形成一个美好的传统。但是也有人认为,这种传统一旦形成,会给文学创作造成俗滥的流弊。对于这个问题,你是怎么看的?请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谈谈你的看法。,答案(观点一)我赞同林庚先生的观点。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这暗示性成为一种“潜在的力量”,成为令人玩味无穷的“精妙”的诗歌语言。在吟咏之间,那些“潜在的力量”便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读者,感染启发着读者,让人情思灵动,视通万里。 (观点二)我对林庚先生的观点持谨

11、慎的保留意见。暗示性也会给诗歌创作带来负面影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杀青。”后人受屈原“木叶”诗句的影响,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是不是一种“流弊”呢?无论是诗歌还是散文创作,这种流弊并不少见。,助读材料,1.诗人学者一肩挑的林庚,林庚(19102006),著名学者、诗人。1933年毕业于清

12、华大学中文系,当时,他与吴组缃、季羡林、李长之4名学生风流倜傥,才华出众,被称为清华园里的“四剑客”。林庚专于中国文学史,尤长于楚辞、唐诗研究,并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主要著作:诗集夜春野与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问路集等,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天问论笺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等。,2.林庚与西游记漫话,在“文化大革命”中,林庚无以排遣心中的困惑,就经常夜读西游记。就这样,白天被批判的林庚,晚上在书斋里摊开书卷,从文学中找寻宽慰和愉悦。最终他将西游记烂熟于心。难得的是,他将自己的人生感悟融进了对小说的理解,在80岁高龄时出版了西游记漫话这样一部“极具个性的

13、充满诗人气质和潇洒笔意的快意之作”。古代文学研究大家程千帆教授在给先生写的信中说,他是在病中收到了林庚先生的著作,看了书竟爱不释手,自己看不完,就让学生给自己念,“高兴得不得了,说这书是盖自有西游记以来之第一篇文章也”。,必备知识积累卡片,1.字词知识,(1)寒砧(zhn):寒秋的捣衣声。诗词中常用来象征凄凉萧瑟的景象。砧,捣衣石。 (2)亭皋(o):水边的平地。亭,平。皋,水边的高地。 (3)窸窣(x s):形容细小的摩擦声音。 (4)翩翩(pin):形容轻快地跳舞,也形容动物飞舞;形容举止洒脱(多指青年男子)。 (5)不落于言筌(qun):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筌,捕鱼的竹器。,2

14、.文化常识古代服饰民俗,“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 捣衣:古代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软熨帖,好裁制衣服,称为“捣衣”。多于秋夜进行。 寒砧:在古典诗词中,凄冷的砧杵声称为“寒砧”,用以表现妇女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主题群文通读读林庚,一、“读林庚”传记,他的生命就是一首诗 袁行霈 林庚先生逝世已经三年多了,他那特有的潇洒自如与宽容大度,仍然常常浮现在我的眼前。我总觉得他并没有离开我们,还生活在我们中间。 林庚先生自幼颖悟,北国的晴空、古都的文化以及家庭的教养

15、,在他的心里埋下了诗的种子。林先生在大学期间就已致力于诗歌创作。最初热心于旧体诗词,语言浑成,意境高远。但林先生感到写旧体诗词难以跳出古人的窠臼,后来决定改写新诗。先后出版了夜春野与窗北平情歌等诗集。林先生写诗先是自由体,后来转向新格律诗。,抗日战争爆发后,林先生任教于厦门大学中文系。1938年1月,随厦门大学迁至闽西山区长汀,与外界几乎处于隔绝状态,这时才把主要精力放到古典文学研究上,并于1946完成了中国文学史。1947年,林先生回到北京,任燕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除继续研究古典诗歌和文学史外,还在各报刊上发表新诗和有关新诗创作的文章。 1952年院系调整后他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在讲坛上才华

16、横溢,名言隽语层出不穷。对整个中国文学的宏观认识,结合着对诗句的细密分析,再加上那诗人的风度,吸引着每一个听课的学生。在教学的同时,林先生出版了中国文学简史等享誉学术界的著作,直到90岁高龄,还出版了一部富有哲理性的诗集空间的驰想。,林庚先生写诗,一方面致力于把握现代生活和现代汉语的新节奏;另一方面则追溯中国诗歌民族形式发展的历史经验和规律,并创造性地运用到新诗的写作中来。林先生力求以最自然的语言传达生活中最直接的感受,取得深入浅出明朗不尽的艺术效果。有的诗仿佛脱口而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是何等的透明,又是何等的蕴藉。有的诗令人如痴如醉,一种少年的精神伴随着完美的节奏呈现在眼前,其新鲜的程度真

17、如旦晚才脱笔砚者。有的诗表现的是现代意识,而诗的形式却又带着鲜明的民族特点。语言是那么浅显,含意却又那么深邃。 林庚先生首先是诗人,是以诗人为基点从事文学史研究的,他研究古典诗歌的目的是从中寻求创作的经验,以及诗歌形式发展的规律。他在诗坛上曾经辉煌过,经过岁月的淘洗,他的诗必将重新赢得新一代的读者。,正是因为他抱着这样的目的,并且对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艺术有敏锐的感受力,所以他的学术研究才能独具慧眼,并取得非凡的成就。就古典文学研究而言,林先生长于文学史的总体把握和宏观研究,他的中国文学简史高瞻远瞩,荦荦大端,有一种卓然不群的气象。他关于屈原和楚辞的考证独辟蹊径,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他关于李白的

18、研究,融入了自己的人格。林先生标举“少年精神”“建安风骨”“盛唐气象”,赞扬创造力,给学术界留下一笔宝贵的遗产。 林庚先生的过人之处究竟何在?就在于他的诗歌、学问与人格的统一,诗歌魅力、学术魅力与人格魅力的交融。他为人清高,艺术趣味高雅,学风既严谨又灵活,有一股朴素纯真的灵气贯注于其诗其学其人之间。林庚先生享年96岁,桃李满天下,直至晚年仍保持着青年人的朝气与活力。诗人的气质,学者的胸襟,二者在林庚先生身上完美地统一起来。古代知识分子的风骨,现当代知识分子的追求,二者也在林庚先生身上完美地统一起来。他是中国近百年来文学史、学术史和教育史上的一位标志性人物,有了他,这段文学史、学术史和教育史,才

19、显得完整。,林庚先生的生命就是一首诗,他的生命之消失也是一首诗。他离去得那么从容,没有痛苦,只有潇洒。如果说有一点遗憾的话,也只是想再看一次月圆,而没有看到。他仿佛是为诗而生的,为中国这个诗的国度而生的。他的一生,他所做的一切都指向一个境地,那就是青春、理想和美。我们都为物欲横流、精神苍白的某些现状而痛心,我还为缺少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而遗憾。在这种背景下,更觉得我们的老师林庚先生之可贵。愿更多的人了解他,尊敬他,学习他,愿他的精神经过我们而得以发扬光大。,【赏析】林先生自幼心里埋下诗的种子,一生坚持诗歌创作,诗意新颖,意识现代,语言浅显而含意深邃;林先生的学术研究交融着他的人格魅力,

20、始终保持着青年人的朝气与活力;诗人的气质、风骨和学者的胸襟、追求完美地统一在林先生身上。,二、“读林庚”散文,林庚: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 张伟 如果不是他去世的消息被媒体报道,林庚似乎已被人们遗忘了。今年中秋节的前两天,这位96岁的老人在睡梦中辞世,人们这才又记起早年与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并称清华“四剑客”、后来又与吴组缃、王瑶、季镇淮并称北大“中文四老”的林庚先生。 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曾告诉自己的每一个学生,要去接触林庚,拜访林庚,因为这位老人有着故去的知识分子们身上最深厚、最值得传承的精神财富。 这笔精神财富近20年来一直隐居在北京大学燕南园里。上世纪80年代,林庚从北大退休,便一直居住

21、在这里。学生们从门口偶尔路过,能看到林庚先生正静坐在藤椅上,他的侧影清癯而安详。,这些学生再也听不到林庚讲课了。 据听过课的人们回忆,林庚讲课,有时身着白衬衣,吊带西裤,有时身着丝绸长衫。他腰板挺直,始终昂着头,大多时间垂着双手,平缓地讲着,讲到会心关键处,会举起右手,辅以一个有力的手势,他从不用讲稿,偶尔看看手中卡片,但旁征博引,堂下鸦雀无声,仿佛连“停顿的片刻也显得意味深长”。 林庚退休之前,中文系特意为他安排了一堂“告别课”。尽管从1933年在清华大学给朱自清当助教开始,林庚已经执教半个世纪,但他的讲课题目还是几经更换才定下,讲课内容也斟酌再三,教案足足准备了一个多月。这一课,讲的是“什

22、么是诗”。 讲课那天,他穿一身经过精心设计的黄色衣服,配黄皮鞋,头发一丝不乱。照钱理群的说法,“美得一上台就震住了大家”。然后,他款款讲来,滔滔不绝。但是,课后当钱理群送他回家,他一进门便倒下,大病一场。,晚年,燕南园里这位坐在藤椅上的老人,已经少问世事,不接受媒体访问,淡出公众视野,甚至,连那些从他门口路过的学生,有些也已经不知道他是谁了。“功利、名望,仿佛已经完全从先生的心里消失。”张鸣说。 隐居中的林庚,惟独在有人请他为学生讲课时绝不推辞。“对学生,对年轻人,林庚有一种超乎寻常的感情和期待。”张鸣说。在他那间20多年毫无变化、简朴陈旧的客厅里,他面对来访的学生,很容易激动起来。阳光从东、

23、南、西三面的窗户里洒进来,学生们“坐在他面前,甚至连敬仰的心都很难产生,他实在太随和,太真诚”。学生袁行霈回忆,他从不对学生耳提面命,疾言厉色,也不肯当面表扬,或者说些惯常的客套话。学生去看望他时,他起身迎接。离开时,又总是要送出大门,说声“谢谢”。,这位曾经的北平现代派诗人、后来的古典文学研究者,一生追慕的是“寒士文学”和“布衣感”。他推崇不在权贵面前低头、“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尘埃。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的骨气。他的学生袁行霈至今记得先生的一句话:“人走路要昂着头,我一生都是昂着头的。” 不过,“文革”中林庚曾被选调入“两校写作小组”。这段历史,成为有人指责林庚的罪名之一。但钱理群向记者转

24、述,在一次为一本古书做注的讨论会上,江青曾送给林庚一枝花,托他“转交夫人”。林庚不卑不亢,接过花,随手放在桌上,没有任何受宠若惊的表情。“这起码说明林庚先生的态度。他是温和的,他不是激烈反抗型的文人,这与他的性格,一向相符。而他对政治里的事情,原本并不清楚。”钱理群说。他认为,此前和此后,林庚与政治再无半点瓜葛,可以作为一个证明。而林庚晚年的隐居,被钱理群看作“从根底上是自由的精神”。,“在做人上,他是成功的。”钱理群评论,“相比一些在世时被推上高位,被别人供奉的人,林庚的结局是最美的。” “他并不显赫,社会上的人也许并不知道他是谁,然而学生却永远铭记。”钱理群说,这是作为一个老师,可以得到的

25、最高评价。(选自民国那些人,有删节),【赏析】这篇文章中作者着力刻画林庚先生身上蕴含着的“最深厚、最值得传承的精神财富”,挖掘他治学严谨、淡泊名利、真诚谦和、不媚权贵、清贫自守的高贵品质。文中多处引用了钱理群、张鸣等人评述林庚先生的话,这些引文多为议论,对表现林庚先生的精神和人品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微思考,这两篇文章在“读林庚”上的侧重点有何不同?,答案他的生命就是一首诗作为一篇传记,对林庚一生坚持诗歌创作进行了较全面的介绍,强调了先生的过人之处在于“诗歌魅力、学术魅力与人格魅力的交融”。林庚: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则侧重于表现林庚身上所蕴含的“最深厚、最值得传承的精神财富”。,微写作,你对林

26、庚有怎样的认识与评价?请写出你的想法。,答案(示例)你是一位诗人,一位追求超越的诗人,超越平庸以达到精神的自由和美的极致;你不仅写诗,更把你对诗的感悟注入了生命之中,你的生命因之始终充满了诗意与诗情,你给我们留下了一个青春和创造的世界。 你是一位学者,一位有博大的胸怀和兼容的气度、对宇宙和人生有深邃的思考的“九五之尊”,留给了后人“太阳般明朗的形象”。 你是一位导师,一位“有童心,毫不世故”的导师,始终坚守你的布衣精神,以平常心,做平常事,过平常的日子。你是北大的骄傲,你的学术操守、人格力量,始终代表着北大的传统精神。你,就是被称为清华“四剑客”之一的林庚。,文本读写联动,【素材点击】在说“木

27、叶”中,作者从人们最为熟悉、习以为常的“木叶”说起,援引了大量的诗句,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经过深入的研究,从“木叶”蕴含的丰富的内容发现诗歌的语言是有尽的,但它包含的意思,给予读者的暗示、启发则是无尽的。正如林庚先生所说:“诗歌能于一瞬见千古,于微小显大千,能使我们超越有限直面无限。”“读诗”不只是停留在理解的层面,应该是有见识的深入阅读、欣赏,即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文中所举“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落下的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使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从缤纷的落叶读出了诗句中凄清、悲凉的感受。读诗就要读出

28、表面文字后深藏的内涵,从而进入到艺术形象的领域。,【角度运用】,【精彩运用】我们生长在一个诗的国度里,风雅颂是诗,古乐府是诗;三闾大夫的狂放是诗,诗仙太白的神游是诗;大江东去是诗,把酒临风也是诗。诗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我们的骄傲,也是我们提升个人素养的香茗。让我们从名利场中走出来吧,让我们放松一下绷紧的神经和劳碌的身心吧,静静地坐下来倾听诗,品味诗,吟诵诗,在霞光满天的早晨,在小雨淅沥的黄昏,在万籁俱寂的深夜 爱诗,其实是在爱着我们的生活。,巧妙引用诗词出华章,【课文借鉴】 作者围绕“木叶”引用了大量的古典诗歌,以深厚的学养与丰富的联想力,通过精要的比较、分析,对“树”与“木”、“树叶

29、”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作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阐发了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质。作者不仅深谙诗歌的妙道,而且在诗的海洋里游弋自如,在行文中许多有关“木叶”的古诗信手拈来。这样不仅使析理有凭有据,而且使文章增添了文化内涵,令人读之赏心悦目,使我们既受到美的熏陶,又对古诗词艺术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会。,【运用点拨】 1.巧借古诗文拟题 文章标题引用古诗文名句,能让题目显得典雅蕴藉,富有文学情趣。诗句拟题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引用,如福建一考生作文一蓑风雨任平生,引用苏轼定风波里的词句作为题目,既紧扣所选的历史人物,贴切凝练,又昭示文章题旨,写出了苏轼的豁达与超脱,可谓

30、“一石双鸟”;二是化用诗句。,2.妙引古诗文名句开篇 在文章开头嵌入诗词佳句,以此领起全篇,能够使语言显得凝练精辟。如寻找快乐,精彩人生的开头: 漫步于秋日落叶徐徐的小径上,不禁吟了一句:“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愁绪滚滚来。”慨叹落叶的悲哀与不幸。其实,落叶的生命或许就是这样,只求得春日繁茂,秋日落英缤纷。换个思维方式,龚自珍曾说过“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嘛!我们应该欣喜,享受落英缤纷的秋景。 这个开头由情景入手,化用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自然地引出对落叶的联想,然后再引用龚自珍的名句,恰当地诠释了“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这一哲理话题的内涵。这样处理,使文章在开

31、头便显得意蕴深刻,诗意灵动,从而避免了“开门见山”式说理可能会有的干巴枯燥。,3.巧用古诗词结尾升华 在文章收尾处引用古典诗文,具有画龙点睛之效,能够启人心智、升华主题,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令读者掩卷沉思,回味无穷。如照海倚天的结尾: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流年似水,时光如电般消逝,也许只有历史,才能让“无字碑头镌字满”;也许只有历史,才能最好地诠释曾国藩在天京城破、黄袍欲加身之时写尽生平心境的一句话: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三处引用贴切自然不显斧凿,使文章文采飞扬,情理交辉,意蕴深远,辩证而深刻地评价了曾国藩这一历

32、史人物,实在是一记漂亮有力的“豹尾”。,4.巧借古诗文点题、过渡 这种语段的构成主要是连用古诗文名句形成整句,也可在段首或段尾加总提句或总结句。如: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是恋情的思念;“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是亲情的思念;“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是友情的思念;“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是乡情的思念! 连用古诗文名句形成排比,既总结,又引出下文。,5.连用古诗词刻画亮点段 引用古诗词名句时可单用,也可连用。尤其是连用,可构成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精彩语段。 寂寞是什么?曾几何时,有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也许,寂寞便是皓月当空,好风如水,万籁俱寂时形影相吊的

33、那种感觉吧!曾几何时,有李后主感慨“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也许,寂寞正是深宫大院,国愁家愁人也愁的情丝纠缠吧!曾几何时,有陈子昂感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也许,寂寞就是芳草依旧,天涯依旧,物是人非的空虚心境吧!于是,我问月亮,广寒宫的嫦娥告诉我,寂寞是“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辰”的“碧海青天夜夜心”。寂寞到底是什么?我无法回答。(寂寞的意韵) 上文所选语段连用五句古诗词名句,让“寂寞”具有了深刻的文化内涵,使文章底蕴厚实,充满典雅蕴藉的诗意和丰富的人文气息。,【即时训练】 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里,月亮成了历代文人吟咏不厌的对象。人们喜

34、欢把自己的喜怒哀乐、成败得失,注入明月中,融进月光里,从而使月亮这一无生命的物象变得多姿多彩起来。 请以“古诗词中的月”为标题写一个片段,阐述你对古诗词中“月”这一意象的理解。 要求:运用引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阐述“月”在不同意境中的不同内涵,200字左右。,答案(示例) 古诗词中的月 月给了诗人美妙的灵感,给了诗词丰富的意蕴。若无月这一意象,诗人们或许就会失去艺术灵感,诗坛上就会失去一朵美丽的仙葩。 在古诗词中,明月能够跨越时空的隔绝。戍守边疆的征夫、苦待闺中的思妇,将月看作他们的一种寄托和幻念,此时的明月,千里相共,流照亲人。诗人们用这种情结自由地创造了月和边塞的相行相随相抚相慰的空间美。 在古诗词中,月还是有情绪的:“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的凄恻孤寂;“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蕴藉深沉;“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的潸然泪下 在诗人的笔底,月亮已与诗人们的境遇紧紧结合在一起。月亮已成了诗人们对人生、前途、命运的一种深深的思索。,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