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笔记.docx

上传人:s****u 文档编号:14277113 上传时间:2020-07-1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7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笔记.docx(1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笔记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百家争鸣”的含义: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指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形成的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的学者和不同思想学派。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争鸣”是指他们围绕自然、社会和人生等问题互相诘难、批驳而形成的局面。2.背景: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1)经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形成和初步发展;2)政治: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兼并战争,重视网罗人才;3)阶级: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活跃4)文化: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到

2、“学在民间”思维拓展1:从这一原因的分析中你得到哪些认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3.主要流派儒家:孔子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庄子法家:商鞅韩非子李斯墨家:墨子4、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二、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先秦时期)一)、春秋时期孔子的思想1、孔子的生平(前551前478):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被后

3、人尊称为“至圣”。2、孔子的思想主张“仁”的学说(核心)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待人宽容。人性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2)、政治思想“为政以德”(民本思想)(进步)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论语为政“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克己复礼”希望恢复周礼,维护等级制度(保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礼社会行为规范,是外在的。仁:自我的道德约束,是内在的3、文化教育贡献、创办私学、“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等教育、学习方法子曰:“有教无类。

4、”(论语卫灵公)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整理编订“六经”4、孔子的地位1)、“万世师表”教育家2)、“至圣”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3)、世界文化名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二)、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继承发展:孟子、荀子1、孟子的思想“仁政”“民贵君轻”(民本思想)伦理观:“性本善”价值观:舍生而取义者也A、“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

5、,人皆有之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2、荀子的思想“仁义”和“王道”“君舟民水”伦理观:“性本恶”朴素的唯物思想A、“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B、“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C、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D、“天行有常,不为尧舜,不为桀亡”。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孔子孟子荀子同仁的思想爱人仁政仁义民本思想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异人性论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份,使儒学体系更加完善,儒学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巍然大宗。今天儒家思想过时了吗?还有必要提倡它

6、吗?为什么?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2、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已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的进行。4、儒家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更是有着现实意义。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及对待儒学的正确态度三、道家1.老子的思想(道家学派创始人)1)、“道”为世界万物的本原;2)、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主张。3

7、)、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福祸相依)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在不停的运动,事物具有相反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又相互依存,不断转化。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法自然”2、为无为,则无不治。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2.庄子的思想1)、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继承与发展了老子的学说)(2)、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3)、社会批判精神四、法家:韩非子(法家集大成者)认为历史是发展的,统治者应因时而变主张以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事在四方,要在中

8、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物权)“法”:严刑峻法,“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术”:驾驭大臣的权术,“潜御众臣者也”“势”:君主的地位和权力,“如虎豹之爪牙”五、墨家1、代表人物:墨翟2、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节葬、天下兼相爱则治,相恶则乱。墨子兼爱上学派代表人物主要思想道家老子“道”、“无为而治”、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庄子继承老子的学说、万物相对、精神自由儒家孔子倡“仁”、重“礼”、讲“以德治国”、“有教无类”六经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荀子“仁义”、“王道”、“君舟民水”、“性恶论”“制天命而用之”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俭”法家韩非子第2课“

9、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从“无为”到“有为”1、汉初的“无为而治”1)原因客观: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主观: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2)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3)思想来源: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4)措施:与民休息,减轻田租;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大量复员士兵;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等。5)作用: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2、汉武帝的“有为而治”1)、原因:汉武帝时,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政治:社会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等2)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3)汉武帝“有为”的表现(经

10、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思想)政治: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加强皇权:用身边做侍从、秘书工作的人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中朝、外朝);经济:实行货币官铸、盐铁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征重税等,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军事:成功反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等外交:打通“丝绸之路”文化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1、新儒学的内容1)“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3)提倡实施“仁政”。4)“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2、董仲舒的新儒学“新”在什么地方1)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2)为儒

11、学披上神学外衣(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主流是唯心主义的。3、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4、实质:思想文化专制。5、地位:汉武帝始,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三、儒学成为正统1、过程:1)政治启用儒士参与国家大政;儒学成为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2)思想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并接受和实行3)教育教科书:儒家经典“五经”,设“博士”专门研究和传播“五经”;教师:五经博士,儒学垄断教育中央:兴办太学,考试合格可任官。(影响:破陈规,大大提高儒学的地位)。地方: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使儒学得到推广,在民间独尊)。2、结果:2、结果:四、评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

12、、实质:思想文化专制2、积极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的统一,稳定社会秩序;利于限制君权,使君主实行“仁政”;利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利于弘扬传统美德;确立儒学正统地位,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3、消极不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带有神学迷信色彩,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第3课:宋明理学一、宋代程朱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三教合一1.汉武帝以后:儒学繁盛,确立正统地位。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并本土化;道教传播广;儒学有新发展,且成为中华民族共共同的文化主流思想。3.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又称“三教合一”。4.唐朝时期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儒学受挑战。探究

13、:隋唐时期的儒学为什么会面临挑战佛教盛行魏晋南北朝统治阶级对佛教的扶持;动荡和战乱时代,佛教宣扬的来生幸福给予人民精神寄托;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僧尼不入户籍,可逃避赋役,破产农民大量投身寺院,形成独立的寺院经济;佛教为了适应中国而进行自我改造。探究:隋唐时期的儒学为什么会面临挑战呢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传播儒学本身的缺陷儒学本身在思辩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儒学在孔子创立之时,只是一些伦理原则和教条。在宋明儒学家看来,以往的这些论证要么是“不备”,要么是“不明”。二、宋代程朱理学兴起1、历史背景1)魏晋至隋唐时期,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广泛传播,儒学受到冲击,面临着严峻挑战;2)五代的长期分裂

14、和混乱,使传统伦理规范受到极大破坏,需要一种新的思想体系稳定社会秩序3)儒学本身在思辨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严重不足,有自相矛盾的地方;4)宋代的“重文”国策形成了学术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5)魏晋至隋唐时期以来儒道佛三教长期融合的产物。2.理学的含义:北宋,儒家学者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3、实质:以儒家纲常伦理维护专制统治4、代表人物:“二程”、朱熹二程程朱理学的奠基者,北宋洛学的创始人程颢、程颐兄弟二人。朱熹南宋著名思想家。宋代理学集大成者。5.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1)二程的理学观点(北宋):(1)“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有理后有物

15、(核心思想)(2)“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人伦即天理。(3)用“格物致知”的方法来把握“理”。2)朱熹的理学观点(南宋):理之源在于天理,天理就是三纲五常。人性与天理一致,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3)、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1)天理是万物的本原,是永恒存在的,先有理后有物;2)伦理道德、尊卑等级、三纲五常等都是天理,要“存天理,灭人欲”;“存天理,灭人欲”通俗理解:封建伦理道德、封建制度和封建统治秩序等都是天理,是永恒存在的,是不可改变的。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人们要通过自我修养克制欲望,要循规蹈矩安分守己,使自己的一切言行符合“天理”,实际就是每个人的言行

16、要符合现存的统治秩序,应绝对服从于现行的统治秩序。(3)认识论:主张“格物致知”(通过学习实践探究万物明白天理)6.程朱理学的发展:南宋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朱熹编著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依据的教科书。学术思想影响海外,形成“朱子学”学派。三、陆王心学1.陆九渊(南宋):中国“心学”的创始人。明朝的王阳明发展其学说,成为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陆王学派”。2)思想心是万物本原(“心即理也”)求“理”的方法-内心反省反对“格物致知”陆九渊的思想将理学发展到新阶段,号称“心学”。2.王阳明(明朝):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心学”创始人。2)思想: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吾心之良知

17、,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苟此心之存,则此理自明。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四、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1、相同:1)内容相同:“纲常伦纪,即为天理”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2)代表: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3)实质:以儒家纲常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欲求3)影响相同: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重视主观意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2、不同: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

18、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内在的“心”2)哲学范畴不同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心学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思想。3)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五、对宋明理学的认识“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戴震(清)1、消极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用三纲五常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尊卑等级、重男轻女、重礼轻法、轻视自然科学等观念。2、积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于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清)林则徐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起了积极作用。宋明理学对先秦儒学有哪些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