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产业结构演进的分析与思考

上传人:d****1 文档编号:142270649 上传时间:2022-08-2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19.0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南京产业结构演进的分析与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南京产业结构演进的分析与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南京产业结构演进的分析与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资源描述:

《南京产业结构演进的分析与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京产业结构演进的分析与思考(2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南京产业结构演进的分析与思考改革开放以来,南京的经济增长方式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不 断向集约型方向转变,产业结构也日趋合理。但由于南 京作为制造业相对发 达的城市,重化工业又占有相对较高的比重,加之自然资源比较贫乏,在未 来经济发展中,要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 化产业结构,对于 全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显得至关重要。本文从数据变化的视角,对近年来南京产业结构演变过程进行分析, 通过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不足和问题的剖析,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建议,以期促进南京经 济社会健 康、稳定、可持续地发展。一、发展状态的基本表现(一)三次产业总体结构分

2、析近年来,南京市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态势。2008年初步测算全市 GDP完成3775亿元,是2000年的3.5倍。从产业结构 来看,2008年我市 三次产业GDFt匕重依次为:2.5 : 47.5 : 50,呈现“三、二、一”结构 形态。1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轨迹2008年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1795、1887亿元,占GDP比重达 到97.5%,成为南京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推动南京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 发展。近五年来南京三次产业生产总值及其所占GDP比重(表1-1)年份增加值(亿元)占GDF比重(%)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合计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200475.271003.99987.

3、922067.183.648.647.8200577.221200.281133.612411.113.249.847.0200682.021359.941331.822773.783.049.048.0200786.441607.221590.073283.732.648.948.4200893.001795.001887.003775.002.547.550由表1-1可知,近五年来,南京市产业结构基本呈现以下变化:一是第一产业增加值不断上升,但所占 GDPt匕例逐步下降。2004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为75.27亿元,到2008年增至93.00亿元,年 均增长3.3% (可比价)。从所占GD

4、P比重来看,第一产 业占GDP比重始 终最低,并呈逐步下降的趋势。从2004年的3.6%逐渐下降到2008年的 2.5%,五年下降了 1.1个百分点。二是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较快,所占GDP比重呈下降趋势。2004年南京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004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大关。2008年,全市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1795亿元,年均增长15.8%。第二产 业增加值所占GDP比重由2004年的48.6%降至08年的47.5%,比重呈下 降趋势。三是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呈连续增长态势。2004年南京第三 产业增加值为987.92亿元,2008年达到1887亿元,总量比2004年增加 了约九成,按可比价格计算

5、,年均增长15.1%;占GDPt匕重由2004年的47.8%升至2008年的50%t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第 三产业图1-1近五年来南京市各产业增加值变化图(单位:亿元)由图1-1可知,近五年来,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与第二、三 产业的增加值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其总量远远低于第二、三产业。而第二产业增加值和第三产业增加值日益接近,200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反超第二产业92亿元。(二)主要产业内部结构状况分析1、工业结构的基本状况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472.23亿元,轻、重工业总产值比 例为16.2 : 83.8,相差67.6个百分点。从所有制结构来看,通过多年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非公经济

6、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有所下降,但在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仍占支配地位。改革开发 以来“三资”工业企业快速发展,在工业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2004年 全市三资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124.41亿元,占规上工业的35.7%,到2008年全市三资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 2505.30亿元,占比为38.7%,比5年前提高了 3个 百分点。从规模结构来看,企业规模不断壮大,户均年资产、户均年产值和 户均年收入均大幅增长。与2004年相比,2008年户均年资产、户均年产值和户均年收入的增幅分别达到60.3%、95.9%、99.6%。大中型企业对全市工业经济的支柱性

7、作用日益显现。2008年大中型企业完成工业总值4573.9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 达70.7%。小企业的发展步伐加快,通过多年的开发搞活,小企业的产 能得到集中释放,并充分发挥了小企业“船小好掉头”的优势,在全市 的工业发展中较为突出。2008年全市小型企业工业总产值比2004年增长131.4%,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6.2个 百分 点;主营业务收入增幅 达139.8%,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1.8个百分点; 利税总额、利润总额的增幅更是高达107.6%和82.6%,远远优于全市 平均发展水平。从行业结构来看,2008年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 造业、 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黑色金属

8、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化工炼焦 及核燃料加工业四个行业实现总产值3771.52亿元,增长7.1%,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8.3%。2、三产结构的初步分析从增加值比重来看,2008年全市各行业增加值所占第三产业比重最 大的五个行业依次为:批发和零售业(22.7%)、金融业(16.0%)、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10.5%)、房地产业(8.6%)、教育(7.6%)。由此可见,第三产业现已形成以批发和零售 业、金 融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房地产业和教育为主体的产业 结构,如图1-2所示:口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口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 口房地产业 教育图1-2 2008年全市第三产业主要行业

9、增加值比重从发展进程来看,由表1-3可知,2004年至2008年,南 京市第三 产业内部14大产业的结构比例变动不大,说明在目前的条件下,要促进 其变化发展需要有新的发展思路。表1-3南京市第三产业内部14大行业结构变化状况产业2004 年2005 年2006 年2007 年2008 年产值比重(%)位次产值比重(%)位次产值比重(%)位次产值比重(%)位次产值比重(%)位次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13.03212.65213.03212.65210.53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5.6275.3975.6275.3975.87批发和零售业24.34124.31124.34124.31122.

10、71住宿和餐饮业4.2494.4994.2494.4993.910金融业10.51310.12310.51310.12316.02房地产业7.9267.8167.9267.8168.6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4.6184.9284.6184.9285.68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3.88104.07103.88104.07104.49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1.27141.26141.27141.26141.114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2.1122.32122.1122.32122.112教育8.8758.9348.8758.9347.65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2.78113.06112.

11、78113.06112.711文化、体育和娱乐业1.73131.76131.7311.76131.6133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9.1148.9159.1148.9157.46通过上述对全市产业总体结构及主要产业内部结构状况的 分析,近几年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有较大幅度升高,表明产业结构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呈现出优化提升的态势。但面对当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确保南京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经济社会保持健康、稳定、可持续 地发展,南京的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状况仍然存在着某些不合理之 处。二、产业结构的主要问题1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一是主导产业(行业)发展

12、不均衡。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 时电 子、石化、钢铁、汽车四大产业成为南京的“四大支柱产业”。近5年 四大支柱产业的发展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是产业的发展相当不均衡。(见图1-3, 2003-2007年四大支柱产业总产值图表)。_ _ _ 2003JL 2OQ4JI :2005 年 2006 年 2007 年-电子产业石化产业钢铁产业|汽车产业图3-1 2003-2007年四大支柱产业总产值图(单位:亿元)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支柱产业之间的发展不均衡,甚至个别产业出现了萎缩趋势。比如,汽车产业五年间产业的规模没有多大变化,以其工业总产值为例,2007年仅比2003年增长12.6%,甚至在2005

13、年总体规模出现了下滑现象。二是商贸、交通仍占服务业的主导地位。服务业是衡量现代社会经 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制造业升级提效的重要支撑。加快发展服务 业,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是有效 缓解能源资源短缺的瓶颈制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迫切需要。近年 来,南京市服务业尽管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产业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2008年,南京市批零贸易住宿餐饮业和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两大行 业增加值达699.84亿元,占服务业总量的比重为37.1 %;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加值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比 重仅5.8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占比5.6 %。三是对资源的依赖程度偏高

14、。由于南京是以重化工业结构为主的工 业型城市,特别是我市石油化工、钢铁和建材等行业生产对原油和煤炭 等能源的消费需求较大。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我市高耗能产业的能源消费占总能源消费的比重虽有所下 降,但我市偏重化工业的经济结构并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变。2008年南京 市综合能源消耗量达2878.31万吨标准煤,列全省第二位;其中,石 化、钢铁、建材、电力四个主要耗能行业 实际综合耗能,占全市综合耗 能量的70%人上。较重的产业结构导致南京对能源、原材料的巨大消耗和高度依赖,受国际、国内环境和 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较大。同时,在南京的能源消费结构中,原油和原煤几乎全部从外部调入,能源自

15、给率只有25%左右,能源消费的对外依存度很高, 受国际市场变化的影响巨大,企业经营状况也随之大幅起伏。图(1-4)2009年一季度工业重点耗能行业耗能状况图工业重点耗能行业耗能状况图口非金属矿物制品业5.0%.1其他6.0%-|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9.0%一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43.4%石油加工、炼 焦及核燃料加 工业23.2%厂黑色金属冶炼 及压延加工业 13.4%四是环境保护的压力不断加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推进现代化与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我市能源消耗高、污染多的行业和企业所占比重依然过高,能源资源消耗和主要污染物排

16、放总量依然过大,经济增长付出的能源、资源代价过大,在生态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的情况下,治理环境污染方面的投入成本也越来越大。2008年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已达3.77亿吨,工业 粉尘排放量4.31万吨,工业废气排放量4383亿标立方米。2008年全市污染源治理投资总额达到113.2亿元,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额达到74.7亿元。如果我们不在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调整 方面有所作为,长此以往,必将导致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难以为继的后果。当前落 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 境保护,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更要求我们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致 力于南京市产业

17、结构的调优、调高、调轻。只有实现了经济与环 境的和 谐发展,产业才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2、产业发展的可持续能力问题一是存量上与“第一梯队”渐行渐远,且在在长三角中的比重呈现 下降趋势。以工业总产值为例,2004年南京与上海、苏州、无锡、杭 州、宁波的差距分别为9472.43亿元、4095.04亿 元,1345.79亿元、 1167.01亿元、477.68亿元,但到2008年 这个差距已经分别扩大到 17932.74 亿元、12157.9 亿元、3809.44 亿元、2859.94 亿元、2419.55 亿元。同时,放眼长三角16城市,南京制造业各项主要指标在长三角 中的

18、比重呈现出不升反降现象。2008年南京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利税总额等4项指标占长三角的比重 分别为 5.7%、4.6%、2.7%、4.6%,与2004年相比4项指标所占 的比重依次 下降0.7、1.7、4.6、3.1个百分点。2004年到2008年的五年间,南京的总产值增长了105.2%,除了上海市因为基数较大增长速度低于南京外,其余14个城市增长均超过南京。这说明南京制造业的发展速度已经跟不上长三角的平 均水平,在制造业新一轮的发展大潮中已经慢人一步甚至多步,赶超的压力相当的大。二是制造业外向度不高。2007年南京制造业累计实现出口交 货值达 1155.63亿元,占制造业主营

19、业务收入(注:由于缺乏16城市的销售产 值,本文用主营业务收入代替)的比重为20.5%。从与长三角16城市对比看南京出口交货值所占比重排名靠后,仅高于泰 州、常州、镇江、扬州等市,与排列前茅的舟山、苏州等市差距较大, 比重仅占其一半,比长三角的平均水平还低8.7个百分点。从南京的产品出口的性质来看,大部分产品出口集中于“三资”企业,本土化的企业相对偏少,因此,南京企业外向拓展的 空间很大。三是产业趋同现象不容忽视。长三角地区内部制造业“趋同化” 问题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在产业部门趋同的条件下,各地产业 升级有可能导致产品的同质化。从经济总量排位在南京前面的5个城市的分行业资料来看,各个城

20、市的支柱行业虽然由于各自 城市的资源禀赋的不同,而有一定的差别,但是主要集中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 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行业。这种 选择固然是市场竞争的必然性,但是未来产业的发展如果忽 视地区间的 合理分工和自主创新,势必会带来新一轮制造业趋同问题。四是制造业过度依赖于少数重点行业。南京支柱行业的集中 度比较高,行业内部以产值排序,前五大行业2007年工业总产值累计达3870.56亿元,占全市制造业总量的比重达68.5%,居长江三角洲16城市中上海(58.2%)、苏州(63.7%)、常州(56.7%)、杭州(43.9%)、宁波(

21、45.7%、五市之前,在六大城市排 名第一。虽然支柱产业的集中度加大,行业的聚集效应明显,但也容易 产 生“成亦萧何、败亦萧何”的局面。加之,南京前三大行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受国际市场的影响甚深,生产成本逐渐加大,严重影响着全市的工业增加值率水平。可见制造业的发展过度的 依赖重点行业的发展,容易产生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不利局面。五是工业投入规模不小,但有效产出少。有效的工业投入能厚实工业发展基础,增强工业发展后劲。2008年南京完成工业投资总额达1081.09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占全市投资总额 的50.2%。在投入总量上,200

22、8年上海、苏州、无锡、杭州、宁波五大城市分别投入1420.82亿元、1267.69亿元、944.73亿元、569.34亿元、753.4亿元,南京工业投入列上海、苏州之后,排 第三位;从占全社会投 资总额的比重来看,南京以50.2%位列无锡之后,居第二名。以目前工业的规模来看,南京的工业投入并不少,在全市投 资总额 中的所占的比重也比较大,但南京工业的规模却无法与上述五大城市相媲美,尤其难望上海、苏州两市之项背。今后要加 大工业 投入中有效投入的比重,注重新的投入对新经济增长点的培育,在技术 改造、设备更新等方面投入的同时,加大在新产品、新技术方面的研制 投入。三、加快发展的路径选择1、加快产业

23、结构调整,致力于产业结构的调优、调高、调轻未来城市竞争中,资源的竞争将日趋激烈。从南京市目前产业结构 看,南京是以重化工业结构为主的工业型城市,石油化工、电子信息、汽车制造、钢铁等产业发展很快,但现代服务业、装 备制造 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目前的产业结构形成对资源的高度依赖,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也日益加大。在产业结构 升级过程中要 坚持以人为本、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前提,致力于南京市产 业结构的调优、调高、调轻。就产业结构来 看,要优化产业结构,必须 采取有效措施,加快现化服务业、装 备制造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 突出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构筑以新兴产业为先导,支柱产

24、 业为支撑,都市型工业为特色,生产性服务业为配套,符合新型工业化 的产业结构体系。不断推动三、二、一产业的融合发展,充分利用三次 产业间融合发展的联动优势,大力发展总部经济、信息服务、文化创意 等新 型现代服务业,继续推进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打造区域金融中心 城市。2、循序渐进,合理引导重化工业健康发展一个城市的产业结构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产业结构的调整也不是 “毕其一役”而成功,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中,合理引导重化工业的健康发展尤为重要。对于重化工业的发展,应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标准和环境保护标准,提高市场进入门槛,加强对现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技 术改 造,加快企业

25、技术进步的步伐,促进重化工业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制造 工艺,加速淘汰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 能力,引导重化工 业健康发展。3、大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和扶持新兴产业利用原有产业优势,在原产业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技术进步及产业改造,从深度和广度上对原来的产业进行上下游的延伸,扩展原 有产业链,增加产品的加工深度,提高资源的附加值,进 而实现城市经 济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产业链的不断延伸和发展壮大,产业的竞争能力 的自我发展能力将逐步增强。在巩固和发展原有产业基础的同时,积极培育和扶持新兴产业的发展,形成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模式。4、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确保发展可持续性在能源、资源环境约束强

26、化和低成本竞争优势弱化的情况下,只有建立在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才是有后劲、可持续的。南京是全国四大科研教育中心城市之一,是全国重要的高教、科研基地,拥有一批国内一流的高校和科研机构。2008年末,南京市共有国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5家,国家、省级科技创业服务中心18家,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45个,公共 技术服 务平台66家,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条件,促使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资金和 物质要素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带动转变,注重投入 向技术创新和产业优化方向发展,注重传统制造业的技术更新和设备改造,大力开发和使用经济上合理、资源 消耗低、污染排放少、生态环境友好的先进

27、技术,着力突破制约产业转 型升级的重要关键技术,精心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支持重点企业技术 改造,重点提升优势产业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把引进跨国公司研发机 构和先进技术作为促进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提升的重要途径,让自主创新成为调整产业结构和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5、加快节能减排步伐,实现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我市能源消耗高、污染多的行业和企业所占比重比较大,能源资源消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也比较高,经济增长付出的能 源、资源代价过大。要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推进工业化进程 与资源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紧密结合。突出抓好重点领 域、重点行业和 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加快以节能减排为中心的技术改造,特别是大中 型企业的技术改造,加快企业技术进步的步伐,促进重化工业采用先进 适用技术和制造工艺,对于重化工业的发展,应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标准和环境保护标准,提高市场进入门槛。企业要注重清洁生产、循环生产,推进产品生态设计,用新 技术节能、降耗、减污,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 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让主 导产业成为“绿色”产业,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