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管子》的辨证管理观

上传人:卷*** 文档编号:142171580 上传时间:2022-08-2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3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试析《管子》的辨证管理观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试析《管子》的辨证管理观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试析《管子》的辨证管理观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资源描述:

《试析《管子》的辨证管理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析《管子》的辨证管理观(1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试析管子的辨证管理观 内容提要:管子是中国历史上法家的一部主要著作,记载了很丰富的管理思想,尤其是朴素的辨证法思想在管理中的利用使其更具当代价值。本文从管理哲学的角度,在历史的发展中,从管子的人性观出发,对管子的辨证管理思想做了一个清理和概括,并从当代管理的视角对此作了一定的分析和评价。相信对管子辨证管理思想的挖掘能为现代管理哲学的发展和我们今天的组织管理提供一点借鉴。关键词:管子,法家,辨证管理观法家是战国时期的一个主要学派,起源于管子,经商鞅、申不害等,由韩非集其大成。管子是法家最主要的著作之一,成书于战国时期,关键记载了法家、尤其是管子的很多治国思想,其中不少思想含有显著的辨证性质。史记

2、中管晏列传第二对管子的执政有这么的评价:“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确实,研究管子的辨证管理思想不仅能够挖掘其理论中以往未予注意但对现代管理哲学的发展含有启迪作用的内容,而且能够为现实的组织管理提供一定的借鉴。一、管子的人性观人性指人所含有的正常的情感和理性。其既含有共性也含有个性。对管理学而言,人性假设是最基础的原理,也是个极难处理的问题,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对于这个问题,中国的先秦思想家们就已经开始探讨了。“天人合一”思想能够说就是有关这个问题最初的理论表述,而且在以后得到了深入发展。在管子成书以前,已经有了部分有代表性的人性观,关键包含孔子的“性可塑说”、

3、孟子的“性善说”、告子的“性无善无恶说”和墨子的部分有关人的思想。孔子重视人的作用,但她的思想中有浓重的天命的成份,人的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表现。墨子不讲天命,也重视人的作用,认为“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发认为刑政,观其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非命),但她对天、鬼却又极为推崇,人还是附庸。孟子有很浓的天命论思想,认为有意志的天是世界的主宰。同时她又认为人皆有“四心”,只要充足发挥主观能动性,“人皆能够为尧舜”,这也引出了她在政治管理上的“仁政”思想。而告子则认为人性无善无不善,如同水流无分东西。我们知道一个管理者对人性的看法决定了她基础的管理观。那么,管子对人性的见解又是什麽样

4、的呢?1、人,水也。管子水地篇提出:“人,水也。男女精气合而水流形。”这个看法论述了相对科学的人的生成程序,撕去了一直罩在人身上的神秘外衣,肯定了人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是物质世界不停进化的结果。管子内业还说:“气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认为气是第一性的,精神现象是第二性的。这些思想从人的本源上提出了有朴素唯物主义原因的看法,是一个很大的历史进步。2、人性本恶,但可引导。我们知道,人性关键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的自然属性,二是人的社会属性,三是人的精神属性。管子在人的自然属性方面应该说还是认为人性本恶。管子版法中有这么的概括:“凡人者莫不欲利而恶害。”认为在人的自然属性上、或说人的质朴的原始

5、素材上人全部是追求利益、趋利避害的。同时,在同一篇中还写到:“凡民者,莫不恶罚而畏罪。凡人主莫不欲其民之用也”,深入论证了这一看法。我们不难看到这很象是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设。这一思想也就导出了管子的法治思想。3、人是有需要的。管子牧民中有一句很有名的话,“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提出了人不但有自然需要,而且有社会需要。同时,管子侈靡中还写到:“衣食之于人也,不能够一日违也,亲戚能够时大也。”这就深入指出了人的自然需要较之社会需要是更基础的东西。管子禁藏中还深入论述了二者的关系,“凡人之情,得所欲则乐,逢所恶则忧,此贵贱之所同有也。近之不能勿欲,远之不能勿忘”,首先指出人的情感是

6、以需求是否得到满足为转移的;其次,情感反过来也会决定需求的强度。而且,人的需要能否满足或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也会影响到政治统治的成败。因此,管子牧民篇中明确提出:“故从其四欲。则远者自亲。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管子的人性观直接影响了以后的荀子和韩非,同时也决定了她所表现的管理思想。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的奋斗所争取的一切,全部同她们的利益相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第102103页),管子也直观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也就是在物质生活还没有达成高度发达的情况下,人的好利性还仍然存在,所以顺应人性来制订政策应该说是一个明智之举。二、管子的辨证管理观管子作为法家的一部

7、代表作,是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的立场上的,认为治国必需依靠法制,在管子七法中就提出:“尺寸也,绳墨也,规矩也,衡石也,斗斛也,角量也,谓之法。”管子禁藏中又说:“法者天下之仪也,因此决疑而明是非也,百姓所悬命也。”认为法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是判定是非的标准,是决定百姓命运的东西。除此之外,管子在强调法治的同时,也重视利用实施顺应人性的管理方法。所以,管子在治国方面提出了不少含有显著辨证性质的管理思想。1、管理者兼听独断。管子版法中写到:“明主者,兼听独断,多其门户。”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好的管理者应该多方面的意见,包含听取和了解相异和相反的情况和意见,在此基础上作处决议。其关键思想就是表明管理决议如不

8、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就会造成管理上的危害,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管子的兼听思想明确要求在管理上要把矛盾的对立面的情况联络起来看,以此作为决议的依据。除去当代信息技术的影响和集体决议的方法,这一点和当代的管理决议还是基础符合的。2、管理者应抓住根本问题。管子版法中有这么的论述,“明主之治也,明于分职而督其成事”,也就是说高层管理者治理国家不是什麽全部管,而是要抓住根本的问题,即治官的问题。在分工合作的基础上管好官吏,监督她们完成管理目标。这里,作者已经认识到政治统治中的官民关系中,管好官吏是关键的方面,要统治人民,关键是管好官吏。3、管理中要赏罚并举。管子版法中明确提出:“治国有三器,曰号令也,斧钺也

9、,禄赏也。”把赏罚作为了治国的主要手段。管子明法解中又写到:“明主之道,立民所欲以求其功,故为爵禄以勤之。立民所恶以禁其邪,故为刑法以畏之。故案其功而行赏,案其罪而行罚。”这表明已经认识到了赏罚这一管理手段在维护社会价值观念上的主要作用。管子还认识到在管理活动中会出现这么的情况,那就是“刑罚不足以畏其意,杀戮不足以服其心”(管子牧民),因为刑罚本能够使人产生畏惧而退却不前,不过过于严厉的刑罚却轻易使人铤而走险。所以,必需赏罚结合,赏罚有度。管子赏罚并举的思想是其法制和心术并行的管理思想的详细化,是针对通常人性进行管理的有效方法。本篇论文是由为您在络上搜集整理的,论文版权属原作者,请不要用于商业

10、用途或剽窃,仅供参考学习之用,不然后果自负,假如此文侵犯您的正当权益,烦请联络我们。4、管理者应善于选人、用人,达成无为而治。管理者应该怎样选人呢?管子形势解中是这么回复的,“多士者,多长者也。明主之官物也,任其所长,不任其所短。乱主不知物之各有所长所短也”。也就是说要辨证地看待人和事,要善于发觉一个人的优点,任其所长,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实现人员组合的优化。同时,要审时度势,因势利导。管子形势解中有这么的叙述:“明主不用其智而任圣人之智,不用其力而用众人之力。故以圣人之智思虑者,无不知也。以众人之力起事者,无不成也。”其实质是把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纳入法家的思想体系,而使之更切实际。其思想

11、的关键就是管理者要充足发挥人才的才智,充足发挥下属的力量,在依法治理的基础上实施寓有为于无为之中的有效管理,这是一个主动的“无为而治”。管子的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还是建立在有法可依的基础上的,详细表现为君主用人治吏要依法行事,同时官吏也要依法行政,取得政绩,即“明主之择贤人也,言勇者试之以军,言智者试之以官。试于军而有功者则举之,试于官而事治者则用之”(管子版法)。5、君主应维护社会伦理结构,顺应天意。管子牧民写到:“君不君则臣不臣,父不父则子不子,上失其位,则下逾其节。上下不和,令乃不行。衣冠不正,则来宾不肃。进退无仪,则政令不行。且怀且威,则君道备矣。”君关键象君主的样子,臣下要象臣下的样子

12、,父亲要有父亲的样子,儿子要有儿子的样子,多种社会角色全部要有自己的伦理要求,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正名”。不过,君臣、父子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对待的,二者之间不但有纵向的等级关系,而且有横向的情感关系。也就是,不失其位才能不失其节,上下和睦政令才能通行。当代社会虽已没有君臣关系,但在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各自遵守自己的角色关系,仍然是十分主要的。同时,作者认为“礼”是不应该废弃的,因为礼于法,是隶属于法的,也就是“所谓仁义礼乐者,皆出于法,此先圣之因此一民者也”(管子任法)。所以还要维护正常的社会道德和礼仪,君主或说管理者既要以本身的道德修养来带动她人,又要在正己而不能正人的情况下有足够的力量来约

13、束她人,使之遵守既定的道德规范,从而维护社会社会伦理结构和政令通畅、社会稳定。管子的这一思想表现了其辨证的管理思想,比之儒家的“正己正人”、“其身正,不令而行”(论语)的思想和道家的“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道德经)的纯粹的以德服人的统治方法应该说是更胜一筹的,也是更有实际效果的。6、管理者应把握好“度”。“度”是辩证法中的一个主要概念,管子在实际的管理活动中,充足认识到了“度”的主要性。管子权修篇中有这么的叙述:“民力竭,则令不行矣。下怨上,令不行。故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国虽小必安。取于民无度,用之不止,国虽大必危。”这里,作者充足认识到了把握“度”在矛盾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主要

14、性,实际已经认识到了失去“度”将会使事物发展由量变转向质变,这是完全符合当代辨证法思想的。7、君关键充足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管子充足认识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和上和下之间力量的转换、冲突对政治统治的影响,所以在权修篇中提出:“下怨上,令不行。”在牧民篇中又有这么的论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即使,即使我们看到管子的“重民”、“富民”、“安民”思想本质上是为统治者服务的,但她的这一主张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民众的地位。在管子形势解中作者写到:“天下之有威者也,得民则威立,失民则威废。”可见,管子已

15、经看到了人民群众在当初社会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到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力量转换对政治统治可能产生的重大影响,进而认识到对被统治者施以一定的“仁政”更有利于维护统治阶级的正常统治。在这里,管子实现了法家“严苛”精神和儒家“仁爱”精神的统一和在实际管理活动中的相辅相成。8、管理者既要维持稳定,又要不停变革。管子认为君关键想治理好国家,就必需做到既不迷信古代,也不只是停留在今天,而是伴随时代和习俗的改变,在维持统治稳定的基础上不停调整政策方法和管理方法,也就是管子正世篇中所说的:“不慕古,不留今,和时变,和俗化。”这是鲜明的法家的看法,主张在稳定适合当初社会情况的政治法律制度的情况下,一定要依据社会

16、情况的改变而进行政治变革。这一思想的辨证性就在于她不但看到了变革和稳定两个矛盾的方面都有其合理性,而且还更深刻地看到了变和不变两个方面的联络。这也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理论。当然,这一思想的出发点还是为维护封建君主制服务的,这使这一思想一开始就含有了不根本性,这是我们当代管理所应该摈弃的。9、管理者要法、术、势并用。正如上文所叙述到的,管子很重视法的作用,管子版法中写到的“凡人主莫不欲其民之用也。使民用者。必法立而令行也。故治国使众莫如法。禁淫止暴莫如刑”。一样也重视术的利用,管子牧民中写到的“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张。则君令行。故省刑之要。在禁文巧。守国之度。在饰四维。顺民之经。在明鬼神”,和上文

17、提到的“治国三器”等全部是术的表现。同时,统治者还要有德有威。其实质是管理制度、管理方法和手段和管理环境在人治之下的统一。管子的这些思想不但提出了要综合利用多个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而且初步揭示了所论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之间的相互关系:一、法和术的相辅相成。法是基础,术是实现法的手段。二、法和势之间的相互依靠。有法才有势,或说能够取得势。一样,在有势的基础上才能上台立法,制造势,利用术。三、对管子管理观的评价从上文我们能够看出管子确实含有丰富的辨证管理思想,总起来看,我认为有这么多个特点:1、不管是否明确,实际上认为人性观是实施管理活动的必须前提。正如孟子从“不忍人之心”推出“不忍人之政”的“仁政”

18、一样,管子从人性恶、人有不一样需要推出了法治。这一看法完全符合当代的管理观。2、对人的认识和对人的需要的认识应该说是含有合理性的。这和当代的需要理论,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比较符合的。不过,管子即使重视根据人性来确定管理方法,不过却只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把人看成维护政治统治的工具,而不是看成目标,这和当代的人本管理又是背道而驰的。3、管子法治的思想较之孔子的“为政以德”、老子的“无为而治”、孟子的“仁政”“王道”应该说对当初的政治统治来说是更具合理性和更富成效的。不过,因为过于重视君权,把立法看作是统治者统治人民首先要做的事,是统治人民的手段,所以管子的法治思想最终将流为“人治”。4、

19、管子对于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的叙述是比较完整的,包含了当代管理学中的决议、用人、组织、协调、控制等方面的内容,尤其是有关管理者应采取的行动方面的提法和当代管理中巴纳德在组织和管理中提出的组成领导行为的四要素确定目标、利用手段、控制组织、进行协调是基础吻合的,至今仍值得借鉴。5、辨证思想在管理中的利用使得在法制的强制下形成的的较固定的管理模式含有了一定的灵活性,因此也就更能进行有效地管理,同时也更有发展空间,为以后韩非集法家思想的大成打下了基础。这种辨证的管理思想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当然,管子的这些思想最终还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正如管子君臣下中提出的:“君子食于道,小人食于力,分也。”就是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的立场上的,就统治阶级统治人民在理论上进行了论证,这是有历史和阶级不足的,也必定打上时代的烙印。对此我们必需有足够的认识,但也不应苛求,因为我们的标准和方法是批判继承、综合创新。参考书目:管子二十四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哲学史,冯友兰 著,中华书局,1961年版。哲学史教学资料选辑,中华书局,1981年版。C理论:管理哲学,成中英 著,学林出版社,1999。儒家管理哲学,黎红雷 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管理思想的演变,雷恩 著,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