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分析(上册)

上传人:zhan****gclb 文档编号:142160848 上传时间:2022-08-24 格式:DOC 页数:42 大小:13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分析(上册)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分析(上册)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分析(上册)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资源描述: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分析(上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分析(上册)(4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一)、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分析(上册)作者: 邓家民 (课堂教学评价技能与方法 广西崇左宁明课堂教学评价技能与方法一班 )一、新的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思想,符合新课程的理念。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引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有利于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二、新教材突出了化学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实验内容不单独另立,而是穿插在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元素化合物、化学计算等内容之中,方便学生的学习活动,有利于教学设计,保证学生学习过程的统一和完整。模糊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的界限,提倡学生多做实验。实验的呈现方式多样化,增设了“家

2、庭小实验”和“习题实验”。鼓励学生设计实验,降低操作规范要求,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三、新教材在呈现方式上灵活多样、科学合理,令人耳目一新。本着“学科与社会”相融合的设计思路,使知识顺序、活动编排相互匹配、相互补充。上册内容:共七个单元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入门篇1、需要解决的问题知道“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用”“怎样学化学”了解化学的价值、最基本的概念(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熔点和沸点、密度)感受化学的乐趣练习实验基本技能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1、本单元从学生熟悉的空气入手:空气空气中的氧气氧气的制取。2、具体地从化学角度学习、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制法)的开始。学习一些

3、最基本的化学概念(化合物、混合物,化学反应,氧化反应,催化剂等),为后面的学习打基础。3、接触了解具体的物质(如空气、氧气),初步知道从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等几方面了解具体物质。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认识身边的物质1、从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展现水与人类的关系。2、以水为载体,将单质、化合物、物质的组成、原子、分子等化学基本概念, 以及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等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的学习贯穿其中。3、拓展性课题氢气4、分子、原子概念是基础化学中最基本的核心知识,与单质、化合物概念一同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深入微观世界本单元包含的内容有原子的构成

4、,元素,离子,化学式与化合价四个课题,基本概念较集中,这些概念是中学化学中最核心的一些概念。所以本单元是全书(甚至是整个中学段)的一个重心,是基础。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基本概念和技能开始引入对反应的定量研究。包含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的写法、读法、意义、计算。所学原理、技能是基础化学中最基本的,是今后学习化学反应及各种规律的基础。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初中研究最细致的元素本单元包含金刚石、石墨、C60,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三个课题。1、碳和碳的氧化物是初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后期学习相关化学反应的基础。2、气体制取实验技能是初中化学实验中的重点、难点;本

5、单元重点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3、通过碳和一氧化碳的还原反应的实验,了解还原反应。还原反应是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该概念是进一步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基础。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突出体现化学的价值1、本单元主要内容有:燃烧和灭火、燃料和热量、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三个课题。学科性知识点不多,联系生活、社会的实用知识、观念性问题为主。2、体现化学与生活、社会、人类的关系和作用,体现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二)两个教学设计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作者: 邓家民 (课堂教学评价技能与方法 广西崇左宁明课堂教学评价技能与方法一班)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常识性介绍化学研究的对象。、

6、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知觉性和积极性。3德育目标:通过学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永恒运动的,是不可消灭的,只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应用科学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教育。4美育渗透点: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中的仪器美,化学实验现象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喜爱之情。教学重点、难点、疑点1、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应用。2、难点:如何判断一个变

7、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3、疑点:物质变化与物质性质的区别。4、解决办法(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列表记录实验现象,由学生讨论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2)通过学生讨论而归纳出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实验及教具准备试管,带弯管的单空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坩埚钳,石棉网,铁架台(带铁夹),研钵,火柴,药匙,胆矾,碱式碳酸铜,镁带,澄清石灰水,水。学法引导1.学会概念辨别,注意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如,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就可以从概念、特征、伴随的现象等方面加以区别;从变化发生过程中两者的相互关系寻找它们的联系。2学会观察化学实验。首先要观察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再注

8、意观察变化中的现象,如变色、发光、放热、放出气体、发出声音等;反应停止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学会观察实验,将有助于我们思考变化的原因,推测变化的原理,总结变化的规律。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播放录像走向化学世界、漫游化学世界;二、新课讲授:(一)、化学是研究什么的?学生讨论:化学是研究什么的?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构成物体的材料叫做物质。区别两个概念:物质与物体。如铁这种物质能制成铁钉、铁锤等物体。化学研究物质,如水是由什么元素(第二章学)组成?水由什么构成?(第三单元学)构成水的粒子结构怎样?(第三单元学)水除了具有溶解其他物质的性质外还有哪些性质?

9、这都是化学要研究的内容。化学还是一门研究物质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板书: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教师讲解观察实验的方法。学习化学必须重视实验,注意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积极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观察实验现象的程序:投影: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变化中:物质发生的主要现象,如是否发光、放热、颜色怎样变化、是否有气泡产生,产生 的气体是否有气味,有什么颜色的沉淀产生等。变化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描述实验时

10、应注意语言清晰、准确,只说现象不说结论。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并列表记录。分别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演示实验1水的沸腾实验2胆矾的研碎实验3镁带的燃烧实验4加热碱式碳酸铜实验编号变化前的物质变化时发生的现象变化后产生的物质1液态的水沸腾时生成的水蒸气遇玻璃又凝结成液体液态的水2蓝色块状的胆矾块状固体被粉碎蓝色粉末状的胆矾3银白色的镁带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同时发出耀眼的白光白色氧化镁粉末4绿色粉末状的碱式碳酸铜加热后,绿色粉末变成黑色,管壁出现小水滴,石灰水变浑浊三种其他物质:氧化铜(黑色)、水、二氧化碳 (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提问实验

11、1、2有什么共同特征?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实验1、2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的物质。这是判断物质发生物理变化的依据。实验3、4这两个变化的共同特征是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的物质,这是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引导学生小结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概念。板书: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物质。 又叫化学反应。讨论这两种变化有什么本质区别和联系?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但不能作为判断一个变化是不是化学变化的依据。讨论判断一个

12、变化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应依据什么?练习口答课本第5页习题1、2。讨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A、发光放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B、固体变成气体一定是物理变化C、化学变化过程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 D、物理变化过程一定伴随着化学变化解答此类题要熟悉下列要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现象物质的状态、形状等发生变化放热、发光、变色、生成气体、生成沉淀等等实例冰水水蒸气,汽油挥发,木材制成桌椅铁生锈、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食物腐烂根本区别(判断依据)是否生成其他物质关系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物理变化的过程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三)、物理性

13、质和化学性质通过四个实验,我们知道水沸腾时能变成水蒸气,而水蒸气遇冷又能凝结成小水滴,胆矾是蓝色的晶体,镁带在空气中能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能转化成三种物质,这些都是物质本身特有的属性,即物质的性质,引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讲述物质的性质,无论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均指物质的特有属性,物质不同,其性质也不同。下表有助区别两种概念。投影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概念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性质确定由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或由仪器测知通过化学变化可知性质内容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等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稳定性等讨论1、下列哪种性质

14、属于化学性质?( C )A 导电性 B.挥发性 C.可燃性 D.溶解性2、下列各组物质能根据在水中的溶解性区别开的一组是 ( D )A.豆油和汽油 B.水和酒精 C.铁块和铝块 D.面粉和白糖3、判断下列描述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A、 铜绿受热时会分解;B、 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C、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氧化镁;D、氧气不易溶于水且比空气重;E、 木棒受力折断。我们应把握住一点,即变化是一个过程,是动态的;而性质是物质内在的属性,有时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让其表现出来,而有时只需用感观和仪器感知测量即可。第九单元 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 (第一课时

15、)作者: 邓家民 (课堂教学评价技能与方法 广西崇左宁明课堂教学评价技能与方法一班)一、教学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2、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3、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二、重点和难点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难点:对溶解过程的理解。三、实验准备五种溶液: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氯化铁。四、课时安排 1课时五、教学设计本课时主要是以实验探究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实验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小组总结从而得出结论,教师只是引导、组织好学生,以学

16、生为主体来进行教学活动。六、教学过程1、情境创设教师展示已经配制好了的五种溶液: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氯化铁,让学生观察,并设疑:你想到了什么?学生1:看到不同颜色的液体。学生2:可能是不同物质溶在水里的结果。学生3:可能是色素溶在水里的结果。2、教师引入: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溶液,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些溶液是怎样形成的?(教师板书课题1:溶液的形成)学生齐答:想!3、教师指导:下面请同学们做:活动与探究(一)几种固体物质溶解于水药品:食盐、糖、硫酸铜晶体、水仪器:玻璃棒、100 mL烧杯三个、药匙食盐糖硫酸铜晶体现象结论4、学生们分组实验,教师巡视,个别加以辅

17、导。等同学们大部分完成后,请一个小组的代表谈谈本小组的实验情况:5、学生汇报:我们这组的实验现象是:食盐、糖、硫酸铜晶体都溶在水中且硫酸铜晶体溶解后的液体是蓝色的。结论是:它们都能溶于水中。6、教师:很好。还有没有不同的现象和结论的?7、学生甲:我们这组还发现有少量固体物质仍存在液体中。8、教师:很好,这说明这些固体没有被水溶解完,谁能说出有什么办法使它完全被水溶解?学生乙:可加水。学生丙:还可加热。9、教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观察得也很仔细。下面让我们再来观察老师的这五种溶液,要求从上、中、下、左、右仔细观察有些什么特点。学生1:它们的颜色不同。学生2:每一种液体都一样。学生3:它们都是混

18、合物。10、教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溶液,什么是溶液呢?(教师边引导学生观察边口述溶液、溶质、溶剂的定义并将它们板书到黑板上)11、设疑:根据你们的观察,谁能说出溶液的特征来?学生1:均一、稳定。12、联系实际:谁能说一说你在生活中所见到的溶液,并说出它的溶质和溶剂。学生2:糖水,糖是溶质,水是溶剂。学生3:石灰水中氢氧化钙是溶质,水是溶剂。学生4:医生用的碘酒,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13、教师设疑:同学们回答得很好,对溶液有了一定的认识。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时有这样的现象,当油渍滴到了你的衣服上时,你将怎么办?学生1:这很简单:用水和洗衣粉洗。14、师:同学们回答得对,

19、但我们要知道其中的道理。下面让我们来做活动与探究(二):药品:碘、高锰酸钾、水、汽油仪器:药匙、试管若干、胶头滴管溶剂溶质现象水碘水高锰酸钾汽油碘汽油高锰酸钾结论15、教师:请一个小组来汇报实验情况。学生1:现象:碘不溶于水中,高锰酸钾能溶于水中;但碘能溶于汽油中,高锰酸钾不能溶于汽油中结论:不同的物质在水中溶解性不一样,同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性也不一样。学生2:不对,我认为碘是很难溶于水,不应是不溶。16、教师点评:同学们做实验很认真,观察得也很仔细,总结结论: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17、设疑:把一种溶液放入到另一种溶液中能形成溶液吗?18

20、、请同学们做活动与探究(三)药品:酒精、水、高锰酸钾溶液仪器:试管一支、胶头滴管溶剂溶质振荡前现象振荡后现象静置后现象结论水乙醇19、教师:请一个小组来汇报实验情况。学生甲:我们小组的实验:振荡前现象:液体是分层的;振荡后现象:液体没有分层;静置后现象:液体也没有分层;20、结论是:它们在水中能形成溶液。21、教师点评并设疑:液体与液体互溶时,量多者为溶剂,量少者为溶质。那么,请问溶质除了是固体、液体外还可以是什么状态?举例说明。学生乙:还可以是气体,如我们夏天喝的汽水,二氧化碳是溶质,水是溶剂。22、教师小结:很好,下面我们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小结: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

21、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溶质可以为:固体、液体和气体;液体与液体互溶时:多者为溶剂,少者为溶质,一般情况下水是溶剂。23、设疑:把油放入水中是否能形成溶液呢?现在我们来做活动与探究(四):药品:植物油、洗涤剂、水仪器:试管两支、胶头滴管试管内加入物质现象把液体倒掉后的试管是否干净振荡前振荡后静置后水和植物油水、植物油、洗涤剂 24、教师:请一个小组来汇报实验情况。学生1:我们所做的实验现象是:将植物油滴入水中,振荡前它们是分层的,振荡后它们均匀了,静置后它们又分层,把液体倒掉后试管不干净,但加入洗涤剂后用水清洗,试管又干净了。25、教师介绍:这就是乳化现象。26、提问:同学们在生活中哪些地

22、方用到这个现象?学生2:我看到妈妈在洗碗时,出现过这样的现象。 。27、小结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今天我们所学的知识。然后请一个小组的同学回答。(教师点评)28、巩固练习同学们回家后,将自己家中现有的物品制成溶液,并写成小论文形式,下节课我们进行交流。29、作业:教科书P.33习题1、2。 (三)三个活动片段课题1 空 气教学片段 空气的组成作者: 邓家民 (课堂教学评价技能与方法 广西崇左宁明课堂教学评价技能与方法一班)、新课导入教师提问: 1空气就在我们周围,你对它有哪些了解? 2桌子上有一个空杯子,它真的是“空”的吗? 学生回答:(可能有如下一些) 1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既看不见,也摸

23、不着。 2空气中有氧气,我们人呼吸的就是空气中的氧气 3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人和动植物的生活都离不开空气 4不同的环境,空气有所不同。如农村空气清新,城市空气污浊 5蜡烛可以在空气中燃烧。 6桌子上的空杯子中有空气。 教师:通过大家刚才的回答,可以看出大家对空气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它是一种既看不到踪影又闻不到气味的气体,它与人类和动植物的关系非常密切为了让大家对空气有一个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本单元我们就来认识我们周围的空气。、新课讲授1、教师讲述:因为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所以人们对空气的认识比较晚。17世纪中叶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空气是一种单一成分的物质,直到18世纪,通过对燃

24、烧现象和呼吸作用的深入研究人们才开始认识到气体的多样性和空气的复杂性。那么,空气到底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呢? 2、师板书: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3、教师:为了搞清楚空气的成分很多科学家都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其中,最有名的是法国的化学家拉瓦锡,他最早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工具,用液态的金属汞作为研究对象,最终研究出了空气的成分 4、教师提问:那么,拉瓦锡是通过什么方法研究出了空气的成分呢? 5、学生阅读课本P22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过程,井仔细观看图22(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的装置) 6、师讲解:其实,拉瓦锡并不是最早研究空气成分的人,在他之前已有很多科学家着手研究空气的组成,如瑞典化学家舍勒

25、和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他们很早就发现了空气中的氧气。但拉瓦锡最早用实验得出了结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拉瓦锡的实验是在200多年前做的,由于受到当时条件的限制,他的实验比较麻烦现在我们已经能用简单的实验来验证拉瓦锡所得出的结论,接下来我们就用红磷作原料来测定一下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7、教师演示课本27页实验21教师边操作边提出实验注意事项:装置不能漏气;集气瓶中预先要加入少量水;点燃红磷后要立即伸人集气瓶中,并塞紧塞子 教师提醒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可让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及结果 8、学生描述实验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生成一种白色固体,水面尽管上升了,但上升不到l5。 9、师讲解:集气瓶

26、内水面上升,说明空气中的氧气被消耗了。 10、请大家根据日常知识的积累和前面我们讲到的内容,分组讨论下面的问题 投影讨论内容: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而在我们的实验中,为什么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 学生回答:水面上升达不到15体积的原因是:、因为氧气含量低。、在塞塞子的过程中,已经有少部分氧气被消耗掉。、红磷不足,瓶内有残余的氧气。、装置漏气。、燃烧匙与水面之间的氧气没被消耗掉。 11、教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到位,这些原因都有可能造成水面上升不到1/5。12、教师:在红磷燃烧这个实验中,红磷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了一种叫做五氧化二磷的白色固体,我们可以用文字的形式

27、把这个反应表示出来, 红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13、教师提问:从这个实验我们得到什么结论呢?学生思考、展示。14、教师小结:上述实验说明,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15、师讲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实验仪器的不断精密化,空气中的其他成分也被科学家通过实验一一发现实验表明:16、师小结: 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原子的构成教学片段原子的构成作者: 邓家民 (课堂教学评价技能与方法 广西崇左宁明课堂教学评价技能与方法一班)1、教师: 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请提出你的假设。学生交流讨论: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

28、流各自的想法。小组汇报:学生1:原子像一个乒乓球。学生2:我们小组认为,原子像一个实心小球。学生3:像我们家的樱桃。2、教师点拨转入:大家心目中的原子,是一个没有内部结构的圆球。但是,经过20世纪整整一个世纪的努力,科学家们不但打开了原子的大门,而且发现小小的原子内部结构复杂,构成原子的基子粒子已经发现了多种,至今仍然在探索中。3、教师提问:那么原子究竟具有一个什么样的结构呢?教师播放flash动画:(动画部分内容:居于中心的一个运动着的“球体”,几个“微粒”围绕“球体”在运动)4、教师:大家通过观看“原子的动画模型”,你对“原子的结构是否有了一个更新的认识呢?学生交流讨论:学生同组之间相互交

29、流对“原子结构”的新看法。小组汇报:学生1:原来原子不是一个实心球体,它是由更小的微粒构成的。学生2:在原子内部一些小的微粒在围绕一个大微粒运动,但我们不知道这些微粒是什么?5、教师:学生 2的问题问得好,那么这些微粒究竟是什么呢?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是一部壮丽的史诗汤姆发现了原子中的电子,卢瑟福发现原子核6、教师:用投影播放用“a粒子轰击金箔“的史料图片及文字说明,并提出新问题:你能试着对上述实验现象进行解释吗?学生1:大多数a粒子能穿透金箔,说明a粒子没有受到阻挡,金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学生2:一小部分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甚至有极少数的a粒子反弹了回去,我们可以想象到a粒子碰到了坚

30、硬的东西,原子内部可能有一个实心的核,就象我们家乡的杏子中有一个“核”一样。7、教师小结:大家猜测得很对! 教师适时地点击动画中心的“球体”,出现了渐放的“原子核”字样,点击“微粒”出现了渐放的“电子”字样。 学生观看动画印证自己的猜想。8、教师:原子核是否和大家的猜想一样可能是一个实心的核呢?请大家看动画师点击“原子核”屏幕上出现了渐放的原子核结构示意图。学生1:原子核不是一个实心球,它也是由许多微粒构成的。学生2:从图示上看,应该说它是由一些带正电的微粒和不带电的微粒构成。9、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探究,我们对原子的构成有一个大致的印象,下面让我们来系统观看“原子结构”的动画,并试着用文字简

31、述原子的构成。10、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原子的结构有了更新的认识,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阅读课本表4-1、表4-2,你能从中获取哪些信息呢?学生1: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两个部分构成。学生2:原子是由质子、中子、电子三种微粒构成的。学生3:我认为应该加“一般”两个字。学生4: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但不一定等于中子数。学生5:原子很小,但有一定的质量,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学生6: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原子虽然由一些带电的微粒构成,但它并不显电性,我的理由是11、练习: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写一篇科普习作,并向其他班的同学们介绍原子的构成。 本人认

32、为,原子的构成这一内容比较抽象,难度较大。由于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地运用图片、动画创设情景,通过形象的描绘、科学的推理、史料的佐证,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将原子的结构直观而形象地展示出来。在解决“原子构成”的问题中,教师采用了设想、讨论交流、动画启示来逐步完善思维过程的群体探究方式,使学生体验到探究发现的乐趣。整个设计注重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运用了一系列的“问题情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体会知识的产生与形成过程。不但知识与技能目标得到了较好的落实,而且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也得到较好的体现。

33、课题3 离子教学片段 核外电子的排布的初步知识 作者: 邓家民 (课堂教学评价技能与方法 广西崇左宁明课堂教学评价技能与方法一班)1、师引言: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原子是由原子核及在核外空间作高速运动的电子构成的。那么,电子在核外的空间是如何排布的呢?2、师板题:核外电于排布的初步知识3、师提问: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它们的运动轨迹会象地球绕着太阳转或卫星绕阗地球转吗?4、学生思考,同桌讨论。5、师讲述: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电子的质量非常小,在核外作高速运动。它不象行星绕着太阳转有固定的轨道,但却有经常出现的区域,科学家

34、把这些区域称为电子层。如核电荷数为1的氢原子,原于核内有一个带正电荷的质子,核外有一个电子,如图所示。实际上,电子在核外不是在一个平面上运动,而是在空间运动。为了表示方便,把它示意为在一个平面上运动。氢原子核外仅有一个电子,比较简单。6、师问: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在核外是如何排布的呢?师板书:一、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7、学生:阅读课本有关原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内容。思考、讨论。8、师小结:由于电子的能量不同,它们运动的区域也不同。也就是说,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9、师:知道了原子的核电荷数及核外电子排布,可以画出原子结构示意图。板书:钠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各部

35、分的含义:圆圈内数字表示钠原子核内有11个质子,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10、师:出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挂图,提问:、第一层最多能容纳多少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容纳几个电子?、最外电子层最多可以容纳的电子数?11、引导学生在观察中进行思考,总结规律:第一层最多能容纳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能容纳8个电子;最外层最多能容纳8个电子。12、师:认真观察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挂图,注意元素的化学性质跟最外层电子数有何关系?13、学生:阅读课本有关稀有气体元素、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目的内容。14、师小结并板书: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36、、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最外层都有8个电子(氦是2个)。、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一般少于4个。、非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15、学生练习:在练习本上画出氧、钠、镁、硫、氯、氩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请三位同学在黑板上画,每人画两个)。讨论课本中的有关习题。16、小结:(一)、核外电子分层排布(二)、原子结构示意图。(三)、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有关。17、作业:在练习本上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四)四篇反思日记初中化学水的净化教学反思作者: 邓家民 (课堂教学评价技能与方法 广西崇左宁明课堂教学评价技能与方法一班)完成了本课题教学,从总体上看,本节

37、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即: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挖掘教材,发展教材,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知识体系,使单调的化学实验教学富有启发性、探究性和人文精神意境,体现出其应有的实用价值,达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映生辉的效果,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使课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等作用。此外,教师在处理因课前无法预计学生的知识点的迁移方式和思维深度而暴露的问题时,能时刻关注并追随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活动,及时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巧妙诱导。点拨的方式也有一定的技巧性,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

38、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达到师生互动、主动建构的目的。不足之处:课时延长了 5分钟,原因是在探究时间控制上把握欠佳,讨论问题过细,花费时间较长。说明什么时候探究、什么时候讨论,要探究多长时间,讨论什么问题、讨论多长时间等,仍是笔者需要调整、思考的问题。使我着重反思了以下几点:1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学生的强烈希望和要求,也是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需要。 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注意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现象入手,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引导他们感受身边

39、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增强学习的兴趣,通过实验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加深对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认识,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与决策能力。2把握已有经验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从教学过程与调查所见,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不断进步的过程。教学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根据其形象思维、感性思维和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为主的特点,设计必要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自我发现其原有认识中的不科学和片面的成分,主动构建抽象的概念和结论,理解化

40、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3加强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是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激励学生走向成功、改进教师教学方式的有利途径质量守恒定律一节教学反思作者: 邓家民 (课堂教学评价技能与方法 广西崇左宁明课堂教学评价技能与方法一班)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一条重要规律。本节的知识将贯穿学生学习化学的始终。因此的学习与教学显得犹为重要。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实验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及原因,能应用它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验事实。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应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化学教学中要向学生逐步传输的一种重要思想。 由于质量守恒定

41、律这节书是第四章的第一节,所以它处于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承上启下。所以学习这一节内容之前,先复习一下旧知识,这对学生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于是这节课从复习旧知识开始,我提出问题: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学生似乎不用经过思考,不约而同地说:有新物质的生成。我心里暗喜,这已是绪言的内容了,学生还记得很深刻,这可能由于当时学习的内容量少,所以学生记得深刻的原因吧。我给他们投以赞许的目光。很快我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化学反应?反应快的学生一口气说了五、六个,后来整个课室嚷开了,他们生怕自己说的没让老师听见,其实他们说的每个新的化学反应,我都给数了。 我紧追:现在请两位同学到黑板前,写两个

42、化学反应的表达式:实验室用Zn和稀硫酸来制取H2;H2还原CuO。顿时,课室里又肃静了,他们都避开我的眼光,忙着找答案。这是他们的一个弱点,生怕别人知道自己的错误,这也许是中学生易得的一种病吧,所以在上课时我有意加强他们心理素质的训练。在我的大力鼓励下,终于有两个平时胆量稍大一点的同学举起了手来,其中一个是科代表,另一个同学写的是H2还原CuO的反应表达式,起初他写对了,不知哪一位同学在下面嚷了起来:不需要反应条件。于是这位同学在走下来之前把反应条件加热给擦掉了。我心里替他可惜。接着我说:这位同学做得很好,能大胆积极配合老师。但是答案漏写了反应条件,有时候要相信自己。这话中我并没有斥责的意思,

43、反而有鼓励的含义。 我趁学生思维还比较活跃,抓紧时机提出了下面的问题: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化学反应的实质。这时课室里又静得出奇,这也是有点出乎我意料,为了打破这个僵局,我给他们提示:大家还记得HgO加热分解的微观过程吗?果然奏效,有好一部分同学经过这一提示就把答案给冒了出来。我继续引导他们:这是从质的方面来分析研究化学反应,那么从量的方面分析又如何呢?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呢?又有几个同学齐回答:不变化。我立即回应他们:很好,说明这部分同学课前有预习,但是化学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以我们用事实来说话,不能凭口说就行,下面大家先观察实验。 一说到做实验,还没开始,坐在后面

44、的同学迫不待及地站了起来观察实验了。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很大,可以充分利用它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我一点也不敢松懈,那就是要成功的完成实验和如何使学生在这愉快的学习气氛中能真正掌握到知识。于是实验开始前我就向学生提出了以下思考问题:(1)白磷燃烧的现象如何?(2)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有没有变化? 实验完毕,我把结论留给了学生回答,我总有一个习惯,就是不惯于把结论强塞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来总结,这样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会深刻很多。实验结束,我抓紧时机:这是巧合,还是普遍存在的规律?巧合有一位同学冒出这样一句来。我心里想:再做一个实验,看你又怎样。接下来我又做了一个验证质量守恒

45、定律的实验: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关系实验。实验的效果很好。我用事实说了话,这比我自己来说效果不知要好多少倍,心里也踏实了许多。我好不放心,于是加了一句:如果有同学还想做实验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课后可以到实验室进行有关的实验。归纳出质量守恒定律后,我问: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氧化镁,质量增加了,这是否违背了质量守恒定律?这是我精心设计的一个问题,我提问了一个平时成绩一般的同学,他站起来吱吱唔唔了几下,这时,我心里比他还紧张,因为他的答案将决定我接下来教学程序。果然他中了我设下的陷阱,回答说:是,这违背了质量守恒定律。这时我装出一副不懂的样子来,于是附和刚才回答的同学说:我也这样

46、认为。不对,这并没有违反质量守恒定律,镁的质量要加上反应中消耗的氧气的质量才等于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好几位同学批驳了那位同学,也批驳了我,我需要的就是这样的效果,这证明他们肯于思考,不迷信老师的说法。我表扬了他。由于有了前面的复习作铺垫,于是我开门见山地说:为什么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相等,即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是什么?我不急于要答案,于是要求同学们先讨论一下,整个课室再次沸腾起来,我喜欢这样,动静分明。讨论的结果令我很满意,为了加深理解,我用活动挂图演示了一遍电解水的微观过程。最后的书面练习,学生做得都很好。这些练习是我在近几年的中考题中筛选、重新编写的,从不同方面来检验同学们本节课的学

47、习效果。我对他们的结果挺满意的。很快一节课下课了,立即有好几位同学围了上来,问我:老师是不是可以到实验室做这方面的实验?看着他们好奇的眼神,我怎忍心抹杀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呢,我不知有多开心,于是肯定地说:当然可以啦。现在回想起这节课,我觉得自己说的并不多,我把许多空间留给了学生,学生发挥的余地较广,从练习的情况看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不错。于是我在思考一个问题:是不是可以把这节课的形式推广应用到其它章节的教学中呢?我还会努力尝试。碳的几种单质教学反思作者: 邓家民 (课堂教学评价技能与方法 广西崇左宁明课堂教学评价技能与方法一班)通过对碳的几种单质的课堂教学,有如下体会: 一、疑始疑终,设置悬念,

48、引发兴趣所谓疑始疑终即以问题引入新课,又以问题做总结,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设计一定的疑问或鼓励学生提出拓展性和质疑性问题,从而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本节课的引入就以问题“晶莹剔透、璀璨夺目的钻石金刚石的成分是什么?”引入新课,学生好奇心非常强,并产生怀疑,这样的问题我们能研究明白吗?以此牵动学生揭开疑团的欲望,将学生牢牢地吸引进入化学课堂中。再如:讲解“金刚石是自然界最硬的矿物质时,教师提出疑问“昂贵的钻石即金刚石能刻划玻璃吗?”让学生亲自动手用玻璃刀(头部是金刚石)裁玻璃,学生自然而然就得到了答案,效果非常好! 二、鼓励学生积极做课前准备 在当今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中,我们的教学

49、必须具有时代气息,具有新颖性,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化学初学者对一些新接触到的知识是非常陌生的,鼓励学生做充分的预习,并通过各种手段查阅相关资料,会对知识形成深刻的初步印象,再通过课堂学习,学生能很快地接受知识。例如:学生通过预习得知,防毒面具中的滤毒剂是活性炭,具有很强的吸附性,是难点,不容易理解,教师鼓励学生通过书籍及网络查阅“防毒面具的由来”以及“齐齐哈尔芥子气中毒事件”。在课堂上由学生汇报查阅结果,并引导学生,如果齐齐哈尔民工在挖掘出毒气罐后,能戴上防毒面具,危险性就小多了,不至于造成这么严重的后果。说明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此知识点学生很容易理解并记忆,同时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

50、义教育。 三、把社会生活融入到化学学习中 在学生的社生活中,化学物质、化学现象、化学变化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在教学中要设法把学生的课堂学习融入社会生活中,把学生的学习引入广阔的生活实践中,培养学生用化学的眼光来观察世界,用化学科学来实践生活,在生活中学化化学,使学生真正体验到知识的价值,能有力地促进学生课堂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是激发和维持学生课堂学习动机的不竭源泉。例如:在学习木炭、活性炭的吸附性知识时,教师鼓励学生设计实验:如果引用水被红墨水污染了,如何将色素出去呢?利用生活用品去尝试。结果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他们在加中带来空矿泉水瓶,酸奶瓶做净水器,棉花过滤,吸管做导管,再用教师提供的

51、活性炭、木炭完成了此实验,效果非常好,学生兴趣浓厚。第七单元教学反思作者: 邓家民 (课堂教学评价技能与方法 广西崇左宁明课堂教学评价技能与方法一班) 第七单元的教学圆满告一段落。七单元的特点是:学习内容较少、知识简单、与实际联系密切。所以学生学习起来感觉比较轻松,学习有极大的兴趣,真正地在快乐中学习知识,在快乐的学习中增强了学生的自我安全意识。在这一单元中,我充分利用了学案的导学作用,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使其在自学中发现问题,而后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来解决问题,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做到适当的点拨,并将知识现实化,趣味化。例如:在讲燃烧与灭火时,多与我们实际生活联系,其中包括我县刚刚发生的一起事故:两个年轻人坐摩托车撞到运甘蔗的汽车,身上沾满汽油着火了,当时人们见到这两人身上着火,拿桶取水浇但火没熄灭,后来有人拿灭火器来灭才把火灭了。通过这个事故,让学生明白灭火的方法。在讲煤气中毒时,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有人说我年轻,鼻子又灵,所以当我闻到气味时,就把煤炉搬出,所以就不会煤气中毒了。就这说法是否正确让学生给以回答。在讲爆炸时,我联系春节燃放烟花炮竹时给学生提问:为何有的炮竹点燃能爆炸,而有的炮竹只喷火花不爆炸呢?然后再点拨爆炸的条件,学生印象深刻。 总之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学生享受到了学习知识所带来的乐趣和益处,我也尽情的享受了自己工作所带来的幸福。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