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选读》习题库及标准答案(共44页)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42147111 上传时间:2022-08-24 格式:DOC 页数:44 大小:209.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内经选读》习题库及标准答案(共44页)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内经选读》习题库及标准答案(共44页)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内经选读》习题库及标准答案(共44页)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资源描述:

《《内经选读》习题库及标准答案(共44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经选读》习题库及标准答案(共44页)(4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一、名词术语1上焦如雾,形容上焦心肺宣发布散精微之气的功能,如同雾露弥漫灌溉周身。2阴静阳躁:阴性柔而主安静,阳性刚而主躁动。3、虚邪贼风:四时不正之气。泛指一切不正常的气候变化和有害于人体的外界致病因素。4. 任物:主管认识事物和处理事物。5上下不并:指阴阳之气发生壅塞阻隔而不能相互交通。1法于阴阳:遵循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法,效法、遵循。2壮火:指 药食气味纯阳者,后世引申为病理之火,即过亢的阳气。3上焦如雾,形容上焦心肺宣发布散精微之气的功能,如同雾露弥漫灌溉周身。4. 任物:主管认识事物和处理事物。5开鬼门,洁净府:发汗,利小便的治疗方法。一、单选题1、黄帝内经这一书名最早见于()A

2、、史记扁鹊传B、七略 C、王叔和脉经 D、皇甫谧针灸甲乙经E、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 (B)2、被历代医家尊之为“医家之宗”的著作是()A、黄帝内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神农本草经 E、温病条辨(A)3、黄帝内经的作者是()A、黄帝 、战国至秦汉时期众多医家的著作汇编C、刘歆D、刘向E、王冰(B)4、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是()A、战国B、东汉C、西汉、战国至秦汉、秦汉之际()5、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黄帝内经的是()A、班固的汉书艺文志B、刘歆的七略C、司马迁的史记D、后汉书E、吕氏春秋(A)6、灵枢最早被称为“九卷”,始见于()A、黄帝内经B、针灸甲乙经 C、难经 D、伤寒杂病论E、脉经(D

3、)7、灵枢之名始自()A、唐朝王冰B、东汉张仲景C、晋代皇甫谧D、西汉刘向E、西汉刘歆(A)8、素问之名最早见于()A、黄帝内经B、伤寒杂病论 C、难经D、针灸甲乙经E、脉经(B)9、梁代全元起所注的素问名为素问全元起注,又叫做()A、素问训解B、黄帝内经素问C、素问直解D、太素E、素问吴注(A)10、现存最早的研究内经的著作是()A、素问训解B、黄帝内经素问C、类经D、黄帝内经太素E、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D)11、黄帝内经素问是学习内经的重要参考书,其注家是()A、杨上善B、王冰C、张介宾D、马莳E、林亿(B)12、由唐王冰注,经宋林亿等新校正的素问注本名为()A、素问训解B、黄帝内经素问

4、C、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D、黄帝内经太素E、类经(C)13、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的作者是()A、马莳B、李中梓C、吴崑 D、滑寿E、高士宗(A)14、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的作者是()A、王冰B、张介宾C、吴崑D、马莳E、高士宗(D)15、黄帝内经太素的作者是()A、王冰B、张介宾C、吴崑D、马莳E、杨上善(E)16、类经的作者是()A、王冰B、张介宾C、张志聪D、马莳E、高士宗(B)17、黄帝内经素问集注的作者是()A、张志聪等B、张介宾等C、林亿等D、李中梓等E、马莳等(A)18、素问直解的作者是()A、张志聪B、王冰C、高世栻D、全元起E、滑寿(C)19、内经知要的作者是()A、李中梓B、

5、丹波元简C、汪昂D、吴崑E、杨上善(A)20、素问识、灵枢识的作者是()A、姚止庵B、丹波元简C、汪昂D、吴崑E、杨上善(B)21、现存全部分类注释内经最完整的书是()A、内经知要B、黄帝内经素问C、黄帝内经太素D、黄帝内经素问集注E、类经(E)22、唐王冰整理注释素问,于唐宝应元年撰成,即世称()A、新校正B、次注本C、首注本D、全注本E、节注本(B)23、被称为灵枢第一注家的医家是()A、王冰B、张介宾C、全元起D、杨上善E、马莳(E)24、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A、目录学书籍B、医学词典C、百科大全D、医学经典E、经方典籍(D)25、七略是我国第一部()A、目录学书籍B、医学词

6、典C、图书分类目录D、医学经典E、经方(C)26、被称为中医理论体系奠基之作的经典是()A、难经B、中藏经C、神农本草经D、黄帝内经 E、脉经(D)27、当前国际医学界出现了“中医热”,中国医学走向世界,其先导是()A、黄帝内经 B、中草药C、养生D、针灸E、疗效(D)28、黄帝内经中体现出了中医学的生命观是()A、心身统一B、动静统一C、形神合一D、五脏统一E、全身统一(C)29、黄帝内经中所认识的生命规律是()A、心身统一,形神一体B、动静统一,法于阴阳C、形神合一,五脏一体D、言行统一,道德高尚E、天人合一,五脏一体(E)30、气一元论,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又称()A、精气论

7、B、元气论C、黄老学D、形气论E、阴阳论(B)二、单选题1、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女子五七发始堕的原因是( ) A、肾气虚 B、肾精亏 C、血不足 D、阳气衰于上 E、阳明脉衰(E)2、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而精藏之。”此处“主水”是指( ) A、主水液代谢 B、主藏精的功能 C、主骨 D、主天癸 E、生殖之精(B)3、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述,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 A、五脏之气的充盛 B、天癸的形成 C、水谷的摄入 D、肾气的充盛 E、三焦的气化(D)4、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思想无杂念,则“嗜欲不能劳其( )” A、口 B、心 C、目 D、耳 E、神(C)5、素问上

8、古天真论认为男子衰老始于( ) A、四七 B、五七 C、四八 D、五八 E、七八(D)6、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女子四七则( ) A、肾气平均 B、筋骨隆盛 C、筋骨坚 D、阳明脉衰 E、肾气实 (C)7、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天寿过度”的原因是( ) A、肾气有余 B、三阳脉盛 C、气机畅通 D、天癸未竭 E、肾气实(A)8、“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的养生方法适应于( ) A、春三月 B、夏三月 C、秋三月 D、冬三月 E、四时(B)9、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违背秋三月的养生之道,到冬天易生的病变( ) A、寒变 B、痎疟 C、飧泄 D、痿厥 E、洞泄(C)10、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蕃秀”描述的是哪

9、一季节的物候规律( ) A、春 B、夏 C、秋 D、冬 E、长夏(B)11、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发陈”描述的是哪一季节的物候规律( ) A、春 B、夏 C、秋 D、冬 E、长夏(A)12、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容平”描述的是哪一季节的物候规律( ) A、春 B、夏 C、秋 D、冬 E、长夏(C)13、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闭藏”描述的是哪一季节的物候规律( ) A、春 B、夏 C、秋 D、冬 E、长夏(D)14、灵枢天年认为表现为“好趋”的年龄段是( ) A、十岁 B、二十岁 C、三十岁 D、四十岁 E、五十岁 (B)15、灵枢天年认为人体胚胎产生“以母为( )” A 、基 B、本 C、楯

10、D、根 E、标(A)16、灵枢天年认为人体胚胎产生“以父为( )” A 、基 B、本 C、楯 D、根 E、标(C)17、灵枢天年篇认为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 ) A、好趋 B、好步 C、好转 D、好走 E、好坐 (D)18、据灵枢天年篇所述“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之“四脏经脉”是指( ) A、心脾肺肾及其经脉 B、肝心脾肺及其经脉 C、脾肺肾肝及其经脉 D、肺肾肝心及其经脉 E、肾肝心脾及其经脉(B)三、多选题1、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女子二七可有( ) 肾气平均 肾气盛 任脉通 太冲脉盛 天癸至 ()2、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女子

11、七七可有( ) 阳明脉衰 任脉虚 天癸竭 冲脉衰少 肾气衰 ()3、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丈夫二八可有( ) 精气溢泻 肾气盛 任脉通 太冲脉盛 天癸至 ()4、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丈夫七八可有( ) 肝气衰,筋不能动 天癸竭,精少 肾脏衰 形体皆极 发堕齿槁 ()5、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善于养生者的主要做法是( ) 起居无节 务快其心 食饮有节 法于阴阳 和于术数 ()6、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不善于养生者的主要表现为( ) 以酒为浆 以妄为常 不妄作劳 不知持满 不时御神 ()7、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善于精神养生者能够( ) 美其食 高下不相慕 恬惔虚无 任其服

12、乐其俗 ()8、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认为春天养生应( ) 夜卧早起 早卧早起 被发缓形 广步于庭 使志安宁 ()9、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认为夏天养生应( ) 夜卧早起 早卧早起 使气得泄 无厌于日 使志无怒 ()10、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认为秋天养生应( ) 夜卧早起 早卧早起 使气得泄 以缓秋刑 使志安宁 ()11、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认为冬天养生应( ) 早卧晚起 早卧早起 必待日光 以缓秋刑 使志若伏若匿 ()12、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圣人顺四时而“从其根”的养生方法是( ) 春夏养阳 春夏养阴 秋冬养阳 秋冬养阴 必待日光 ()13、灵枢天年认为人能长寿的内在因素是( ) 五脏坚固,血脉和调 营卫之行,

13、不失其常 呼吸微徐,气以度行 肌肉解利,皮肤致密 六腑化谷,津液布扬 ()14、灵枢天年中三十岁的表现为( ) 血气始盛 五脏大定 血脉盛满 肌肉坚固 肌肉方长 ()15、灵枢天年指出人生百岁则( ) 五脏皆虚 神气皆去 精气皆亏 形骸独居 六腑化谷 ()16、灵枢天年篇认为“其不能终寿而死”的原因有( ) 五脏皆不坚,使道不长,空外以张 喘息暴疾,又卑基墙 薄脉少血,其肉不石 数中风寒,血气虚,脉不通 真邪相攻,乱而相引 () 第二单元 阴阳应象二、单选题 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阴阳之性是( ) A、阳生阴长 B、阳杀阴藏 C、阴静阳躁 D、阳化气,阴成形 E、水为阴,火为阳(C)2、素问

14、阴阳应象大论中认为药食中气厚者为( ) 、阳中之阴 、阳中之阳 、阴中之阴 、阴中之阳 、以上均不是(B)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认为药食中味厚者的功能是( ) 、通 、泄 、发热 、发泄 、发散(B)4、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先痛而后肿者”是由于( ) A、寒伤形 B、热伤气 C、形伤气 D、气伤形 E、寒伤气 (D)5、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先肿而后痛者”是由于( ) A、寒伤形 B、热伤气 C、形伤气 D、气伤形 E、寒伤气 (C)6、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治病必求于本”的“本”是指( ) A、病因 B、病机 C、正气 D、病性 E、阴阳 (E)7、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清气在下,则生飧泄”的机理

15、是( ) A、胃气衰不能腐熟水谷 B、清阳衰于下而不能升 C、脾阳衰不能运化水谷 D、肾阳衰不能温运脾土 E、以上均不是(B)8、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浊气在上,则生 胀”的机理是( ) A、胃气衰不能腐熟水谷 B、清阳衰于下而不能升 C、浊阴滞于上而不能降 D、肾阳衰不能温运脾土 E、以上均不是(C)9、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味归形,形归气”,其中“气”是指( ) A、水谷之精气 B、天地之精气 C、真元之气 D、药食之气 E、正气 (C)10、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气味辛甘”药物的性能是( ) A、固表发汗 B、发散属阳 C、宣通肺气 D、补虚 E、涌泄属阴 (B)11、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

16、述,“夏伤于暑”,到秋引起的病变是( ) A、温病 B、飧泄 C、痎疟 D、咳嗽 E、濡泄 (C)12、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冬伤于寒”,到春引起的病变是( ) A、温病 B、飧泄 C、痎疟 D、咳嗽 E、濡泄 (A)13、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秋伤于湿 ”,到冬引起的病变是( ) A、温病 B、飧泄 C、痎疟 D、咳嗽 E、濡泄 (D)14、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春伤于风”,到夏引起的病变是( ) A、温病 B、飧泄 C、痎疟 D、咳嗽 E、濡泄 (B)15、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清阳出上窍”,“清阳”是指( ) A、糟粕 B、使上窍发挥各种功能的精微物质 C、饮食化生的精气 D、

17、津液 E、营血 (B)16、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清阳发腠理”,“清阳”是指( ) A、糟粕 B、使上窍发挥各种功能的精微物质 C、饮食化生的精气D、津液 E、卫气(E) 17、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清阳实四肢”,“清阳”是指( ) A、糟粕 B、使上窍发挥各种功能的精微物质 C、饮食化生的精气D、津液 E、营血 (C) 18、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浊阴出下窍”,“浊阴”是指( ) A、二便等污秽之物 B、使上窍发挥各种功能的精微物质 C、饮食化生的精气D、津液 E、营血 (A)19、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浊阴走五脏”,“浊阴”是指( ) A、二便等污秽之物 B、使上窍发挥各种功能的精微物质 C、饮食

18、化生的精气 D、精血津液 E、卫气 (D)20、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阴阳的征兆”是( ) A、上下 B、左右 C、水火 D、血气 E、男女(C)2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腹满,死”的机理是( ) A、阴阳离决 B、脾气内绝 C、邪气壅盛 D、阴阳竭绝 E、正气亡失(B)2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谷气通于( )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C)2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经文中“之”是指( ) A、阴阳五行 B、脏腑气血 C、养生规律 D、呼吸精气 E、七损八益(E)24、素问阴阳离合论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这句经文说明了(

19、 ) A、阴阳的统一性 B、阴阳的对立性 C、阴阳的运动性D、阴阳的可分性 E、阴阳的物质性 (D)25、素问阴阳离合论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这段经文中“一”是指( ) A、一致 B、离合 C、一阴一阳 D、一元 E、气 (C) 26、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伤气”的病因是( ) A、寒暑 B、喜怒 C、湿邪 D、燥邪 E、劳作 (B)27、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伤形”的病因是( ) A、寒暑 B、喜怒 C、悲 D、恐 E、劳作 (A)三、多选题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浊阴”的走向是 ( ) 出上窍 走五脏 发腠理 归六腑 出下窍

20、() 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清阳”的走向是( ) 出上窍 走五脏 发腠理 归六腑 实四肢()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不知七损八益,则年五十出现( ) 阴气自半 起居衰 体重 九窍不利 耳目不聪明 ()4、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阴阳偏胜的临床表现中,阳胜则出现( ) 身热 寒厥 齿干 腠理闭 喘粗为之俯仰 ()5、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下例哪些属于阳的特性( ) 静 躁 化气 成形 生清()6、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下例哪些属于阴的特性( ) 静 躁 化气 成形 生浊 ()7、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阴阳的范畴里包括下例哪些内容( ) 生杀之本始 天地之道 变化之父母 万物之纲纪 神明之府 ()8、据素问阴阳

21、应象大论,“善用针者”,应做到( ) 从阴引阳 从阳引阴 以右治左 以左治右 以我知彼 ()9、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阴阳偏胜的临床表现中,阴胜则出现( ) 汗出 数慄而寒 齿干 腠理闭 身常清()10、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药食气味中“发散为阳”的是( ) 辛 甘 酸 苦 咸 () 1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药食气味中“涌泄为阴”的是( )辛 甘 酸 苦 咸 ()12、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论述阴阳在诊法中运用的原文是 ( ) 审清浊而知部分 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 观权衡规矩 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 观太过与不及之理 ()第三单元 藏气法时二、单选题1、素问灵兰秘典论指出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22、是( ) A、谋虑出焉 B、伎巧出焉 C、神明出焉 D、喜乐出焉 E、治节出焉 (C)2、素问灵兰秘典论中“气化则能出矣”的“气化”主要由何脏腑施行( ) A、三焦 B、脾 C、肝 D、肾 E、命门(D)3、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膻中指的是( ) A、虚里 B、心包络 C、穴位 D、气海 E、心 (B)4、素问灵兰秘典论言膻中的主要功能有( ) A、产生七情 B、聚藏精气 C、代君行令 D、辅助血行 E、以上都是 (C)5、素问灵兰秘典论指出“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的“化物”应该解释为( )A、对水谷消化吸收 B、分清泌浊 C、化生水谷精气 D、化生营气 E、以上均不是 (B)6、据素问六节

23、藏象论的论述,十一脏的功能取决于( )A、肝 B、心 C、胆 D、脾 E、肾 (C)7、素问六节藏象论提出人体以五脏为本,其中肾为( )A、阴精之本 B、封藏之本 C、阳气之本 D、先天之本 E、罢极之本 (B)8、素问六节藏象论提出心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意义是( )A、生命的根本 B、主思维活动 C、主推动血在脉中运行D、主面之华色 E、以上均不是(A)9、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论的五脏的“其华”中,肾其华在( )A、毛 B、骨 C、筋 D、血 E、发 (E)10、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论的五脏的“其华”中,心其华在( )A、面 B、骨 C、筋 D、血 E、发 (A)11、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论的五脏的“其充

24、”中,肺其充在( )A、毛 B、皮 C、筋 D、血 E、发(B)12、素问六节藏象论指出具有生血功能的脏腑是( )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A)13、素问六节藏象论认为肺通于( ) A、秋气 B、夏气 C、冬气 D、春气 E、土气 (A)14、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述的仓廪之官是指( ) A、肝 B、心 C、脾胃 D、肺 E、肾(C) 15、据素问五藏别论五藏的功能是( ) A、藏精气而不泻也 B、泻而不藏 C、传化物而不藏 D、实而不能满 E、以上均不是 (A)16、据素问五藏别论六腑的功能是( ) A、藏精气而不泻也 B、泻而不藏 C、传化物而不藏 D、满而不能实 E、以上均不是

25、(C)17、据素问五藏别论,传化之府中不包含( ) A、三焦 B、胆 C、肠 D、胃 E、膀胱 (B)18、据素问五藏别论,为“五藏使”的是( ) A、脉 B、脑 C、髓 D、魄门 E、女子胞(D)19、据素问五藏别论,水谷入口,则( ) A、肠实而胃虚 B、胃实而肠虚 C、肠胃俱实 D、肠胃俱虚 E、以上均不是(B)20、据素问五藏别论,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而变见于( )A、面 B、发 C、气口 D、目 E、七窍(C)21、据素问太阴阳明论,伤阳的邪气为( ) A、饮食不节 B、起居不时 C、贼风虚邪 D、情志不节 E、跌仆损伤(C)22、据素问太阴阳明论,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则病(

26、) A、泄泻 B、四肢不用 C、水肿 D、饥不受食 E、腹痛(B)23、素问太阴阳明论认为脾与季节的关系是( ) A、脾主长夏 B、脾主四时 C、脾不主时 D、脾主四时末十八日 E、以上均不是(D)24、素问太阴阳明论认为脾“为胃行其津液”,其中“津液”是( ) A、水液 B、尿液 C、水湿 D、水谷精微 E、汗液(D)25、素问太阴阳明论认为“伤于风者”( ) A、下先受之 B、上先受之 C、脏先受之 D、腑先受之 E、表先受之(B)26、素问太阴阳明论指出“脾者,土也,治( )” A、东方 B、西方 C、北方 D、中央 E、南方(D)27、素问五藏生成曰:“肝受血而能( )” A、视 B、

27、步 C、握 D、摄 E、行(A)28、素问五藏生成曰:“指受血而能( )” A、视 B、步 C、握 D、摄 E、行(D) 29、灵枢脉度指出肺和则( ) A、呼吸微徐 B、鼻能知香臭 C、口能知五谷 D、通调水道 E、气血相合(B) 30、灵枢脉度指出心和则( ) A、呼吸微徐 B、鼻能知香臭 C、舌能知五味 D、通调水道 E、气血相合(C) 31、据灵枢脉度,五脏不和则( ) A、七窍不通 B、留为痈 C、耳不闻五音 D、舌不知五味 E、目不辨五色(A) 32、据灵枢脉度,六腑不和则( ) A、七窍不通 B、留为痈 C、耳不闻五音 D、舌不知五味 E、目不辨五色(B)33、据灵枢邪客所述,“

28、五藏六府之大主”的藏是( )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A) 三、多选题1、素问灵兰秘典论中“仓廪之官”是指( ) 大肠 小肠 胃 脾 三焦()2、素问六节藏象论指出的心的生理功能是( ) 生之本 通于夏气 其充在血脉 通于冬气 其充在筋()3、素问六节藏象论认为肺为( ) 生之本 气之本 神之变 魄之处 魂之居 ()4、素问六节藏象论主要论述了 ( ) 人体以五脏为本 五脏与五华的关系 五脏与精神活动的关系 五脏与五体的关系 五脏与四时的关系()5、据素问五藏别论,奇恒之府的特征是( ) 与五脏相表里 贮藏精气 传化水谷 形态中空 形态中满()6、据素问五藏别论,奇恒之府包括(

29、 ) 女子胞 脉 骨 脑髓 胆()7、据素问五藏别论,五脏总的功能和特点是( ) 藏精气而不泻 传化物而不藏 泻而不藏 满而不能实 实而不能满 ()8、据素问五藏别论,传化之府包括 ( ) 胃 大肠、小肠 膀胱 三焦 胆()9、素问五藏别论所说:“魄门亦为五藏使”说明肛门的启闭要依赖于( ) 心神的主宰 肝气的条达 脾气的升提 肺气的宣降 肾气的固摄 ()10、素问经脉别论指出,食气入胃后的输布过程中正确的有( ) 输精于皮毛 散精于肝 行气于府 浊气归心 留于四脏()11、素问经脉别论指出,饮入于胃后的输布过程中正确的有( )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毛脉合精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通调水道,下输

30、膀胱 游溢精气,上输于脾()12、据素问太阴阳明论指出“阳道实,阴道虚”,其中伤阴的邪气为( ) 贼风虚邪 食饮不节 起居不时 情志不节 劳逸失常()13、据素问太阴阳明论,邪气入六腑的表现为( ) 身热 谵语 不时卧 喘呼 便秘()14、据素问太阴阳明论,邪气入五脏的表现为( ) 身热 谵语 满闭塞 飧泄 久为肠澼()15、据素问太阴阳明论,关于脾胃的观点有( ) 脾胃为仓廪之官 脾者属土 脾不独主时 脾主四肢 脾治中央()16、据素问太阴阳明论,脾与胃的生理组织结构关系是( ) 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 脾胃与四时阴阳“更虚更实,更逆更从” 脾与胃以膜相联 足太阴脾脉“贯胃属脾络嗌” 脾为胃行其津液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