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2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件岳麓版.ppt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14212392 上传时间:2020-07-13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16.17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2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件岳麓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2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件岳麓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2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件岳麓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资源描述: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2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件岳麓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2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件岳麓版.ppt(2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2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考点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演变,尚书省,皇权,历史概念 政事堂 唐、宋时宰相的总办公处。唐初始有此名,设在门下省,后迁到中书省,政事堂会议是常设的,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议事机构。北宋在中书内省设政事堂,简称中书,与枢密院分掌政、军,号称“二府”。 史论观点 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宋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由于矫枉过正,后继者又不知变通,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后果。如地方权力太弱,在反侵略战争中无力抵抗;对军队防范过甚,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在对外战争中居于弱势;官僚机构分化事权和互相牵制不当,造成机构重叠、官员队伍庞大、效率低下等问题。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考点

2、二选官制度与监察制度,“世卿世禄”,察举制,试策,参政,刺史,门下省,按察使司,史论观点 唐朝科举制的不足和作用 科举考试在唐代虽有较大发展,但在面向社会、公平竞争等方面还不完善,主要表现为它保留了察举制的残余,推荐在科举考试中仍然占有突出地位。门荫和科举同时并举,调整了统治集团内部各个阶层的权力地位和矛盾,而科举制主要是为中下层知识分子参与政权提供了一条途径。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巧学妙用,图解历史 三省六部制的运转,构图解史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迁,漫画说史 范进中举,漫画中范进从20岁到54岁,整整考了35年,“范进中举”深刻揭露了明清科举制度的黑暗和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束缚。,漫画说

3、史 古代回避制度,任官回避制度,对维护中央集权、防止裙带关系滋生、抑制盘根错节的地方势力具有重要意义。,考法1史料主旨类宋代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及影响,【考题1】 (2016课标全国,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答案A,明立意从宋太祖重史的角度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理解。 抓关键注意关键词:“宋太祖”“闷闷不乐”“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 清误区本题属于史观史研类试题,难度较大。

4、君主专制制度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在发展的过程中,多种因素会对君主专制形成制约和影响,包括官僚集团、重史传统和君主的个人的品质等等。我们要多角度看待,不要拘泥于教材中固有观点。,(1)削减州郡长官的权力。 (2)分割宰相的权力。 (3)实行“官、职、差遣”。 (4)改革军制,发兵权与指挥权分离。 (5)发展科举制。 (6)按照“守内虚外”政策进行军事部署。,考法2史论阐述类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演变及影响,【考题2】 (2016课标全国,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

5、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答案D,明立意从科举制的影响角度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 抓关键首先,明确设问方向,“更有利于”倾向于考查比较能力;然后,获取与设问相关联的史料信息“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度”。 清误区本题属于分析比较型选择题,难度较小。考生对科举制选拔的内容及标准理解不透,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选拔标准,考试内容为儒家经典,无法鉴别官员的道德水平。,考法3史料主题类汉至元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史料一隋代虽置三公,以高官不除。其秉国钧者惟内史(中书)、纳言(门下),而尚书令事无不统,即不预机事,亦称政本之地。 永瑢历代职官表内阁 唐制:每事

6、先经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付门下。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史料二议事已定,德彝(尚书仆射)数反之于上前,由是有隙。时房玄龄(中书令)、杜如晦新用事,皆疏踽(尚书仆射)而亲德彝,踽不能平,遂上封事论之,辞指寥落,由是忤旨,会踽与陈叔达(宰相)忿争于上前,庚辰,踽、叔达皆坐不敬,免官。(此后,李世民下旨):自今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阁议事,皆命谏官随之,有失辄谏。 资治通鉴,(1)史料一论述了隋唐三省六部制的演变历程。与隋代相比较,唐代的三省辅政体制有何不同?(9分

7、) 提示不同:确定了三省各自的职权;确立了三省的运行机制;三省的权力相等。 (2)根据史料二,说明唐代三省辅政体制在运行中是如何体现“制衡”与“专制”的?如何评价这一制度?(16分) 提示制衡:三省长官共同议事;宰相设置众多。专制:议事过程发生分歧异议时,由皇帝最高裁定;派谏官驻阁监督。评价: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至上。,1.皇帝通过不断压制、侵夺相权来加强皇权。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 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 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

8、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 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的效率低下的弊端。,学科素养2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宋代独特的文官政治”,两宋时期,文臣群体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以科举出身为主体的文官队伍成为政治的中坚力量,独具特色的文臣士大夫政治体制得以确立。 这种政治体制的确立是唐五代以来社会结构变化和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同时也与宋代的科举制度、崇文抑武国策等因素密切相关。 宋朝建立后,吸取前代武人拥兵自重而皇权式微的教训,宋太祖确定了以文治国的方针和“右文”“重文”的价值取向,制

9、定了“兴文教,抑武事”的国策,两宋时期,科举制度得到了较大发展,使科举考试向整个社会敞开了大门。使大批知识分子进入官僚机构,促使官僚集团的结构由贵族士族型向文人学士型转变,以科举起家的官僚取代世家大族成为社会新贵,把文人政治推向了极致。,此外,宋代教育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官学、私学的数量和规模都超过了前代,这既提高了社会整体文化水平,也为文官政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宋代文官政治的确立,改变了自汉代以来官僚集团的结构,进而改变了代表士族门阀利益的政权性质,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僚集团的整体素质,酝酿出独树一帜的政治文化,培育出“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使宋代官僚政治展现出区别于各代的特

10、色。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素养解读,宋代文官政治的形成及影响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中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唯物史观的内容有: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初源泉、根本动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4)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社

11、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考题例证 (2018山东青岛模拟)宋太祖定下了“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的家法,以后的历代皇帝也都秉承这一精神,坚持“与士大夫治天下”,以致“终宋之世,文臣无欧刀之辟。”这反映了宋代() A.文官政治的形成 B.重武轻文的风尚 C.以武治国的方针 D.兴武抑文的国策 解析据材料可以得出宋代文官政治的形成,故A项正确;宋代实行重文轻武的治国方针,故B、C、D三项说法均不正确,排除。 答案A,命题突破,史料反映了两宋时期独具特色的文臣士大夫政治体制得以确立的历史因素及带来的深远影响。宋代文官政治是唐五代以来社会结构变化和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同时也与宋代的科举制度、崇文抑武国策等因素密切相关。它改变了自汉代以来官僚集团的结构,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僚集团的整体素质,酝酿出独树一帜的政治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