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上传人:hjk****65 文档编号:142026963 上传时间:2022-08-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资源描述: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开学的第一天就学习了面的旋转,学生的表现出乎意料,能很快快适应到学习中,没有了以往的浮躁,学习热情高涨。面的旋转的教学内容实际就是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北师大版教材的重点不仅限于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为了能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通过观察情境图1和图2,感受“点动成线”,通过学生用笔代替线段在桌面上平移,感受“线动成面”,通过转动竖立的数学书(代替一个长方形的面),感受“面动成体”。利用课件教学,非常形象直观,学生接收效果好第一单元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学生已经理解了表面的含义,为学习圆柱的表面积打下了基础。圆柱的底面积计算对于学生来说不是新知识,

2、因此把本节课的重点放在计算侧面积。课前布置学生如何把圆柱的侧面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转化后的图形与圆柱有什么联系,学生预习效果很好,很快推导出了侧面积计算公式,突破了难点。本节课还存在的问题:1、计算出错多。本单元的计算都牵扯到圆周率,计算比较麻烦,出错率高,因此让学生背诵从13.14到103.14,提高学生计算效率。2、底面积忘记乘2,或者多算。应该让学生在做题时,审好题,弄清题意。第一单元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圆柱的体积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在有了圆柱、圆和长方体的相关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本节课提示课题后,我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要解决圆柱的体积问题,可以怎么办?学生通过思考很快确定打算把圆柱转化

3、成长方体。那么怎样来切割呢?此时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同爱们有了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经验,经过讨论得出:把圆柱的底面沿直径分成若干等份。在此基础上,小组拿出学具进行了动手操作,拼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同学们在操作、比较中,围绕圆柱体和长方体之间的联系,抽象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这个过程,学生从形象具体的知识形成过程(想象、操作、演示)中,认识得以升华(较抽象的认识公式)。不足之处是:由于学生自由讨论、实践和思考的时间较多,练习的时间较少。为了让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计算圆柱的体积,在设计练习时要多动脑,花心思去考虑怎样才能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不同类型的题目。通过反思,我概括出五种类型: 1已知圆柱

4、底面积(s)和高(h),计算圆柱体积可以应用这一公式:v=sh。 2已知圆柱底面半径(r)和高(h),计算圆柱体积可以应用这一公式:v=r2h。 3已知圆柱底面直径(d)和高(h),计算圆柱体积可以应用这一公式:v=(d/2)2h。 4已知圆柱底面周长(c)和高(h),计算圆柱体积可以应用这一公式:v=(c2)2h。 5已知圆柱侧面积(s侧)和高(h),计算圆柱体积可以应用这一公式:v=(s侧h2)2h。第一单元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圆锥的体积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圆锥的特征,又以学过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难点是体验圆锥与圆柱体积之间

5、的关系,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教育心理研究表明:数学知识不是学生听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动手操作更是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的有效手段。因此在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时,我首先让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深刻体会到:圆锥与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明确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1/3,即v=1/3sh 。从中也体会到1/3的意义。这样在愉快的气氛中,在师生共同参与和评价中,学生可以随时质疑,教师也可以设问挑疑 ,达到了循序渐进、优化思维,推陈出新的效果,使学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第二单元 变化的量“数学源于生活”,因此这节课我是这样导入的:直接出示一个表格说这是我们班某某的体重变化情况,学生

6、比较感兴趣,然后问这个表中哪些量在变化?他十周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然后让学生把答案写下来。(让学生写的目的是让学生全体参与)得出结论:通过看图表能够看出量的变化。然后出示骆驼图片让学生说一说看到骆驼会想到哪些变化的量?然后出示统计图,让学生回答问题还是写下来,然后进行交流。得出结论:通过看统计图也能看出变化的量。再出示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写一写关系式。得出结论:看关系式也能看出变化的量。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变化的量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然后提出什么是相关联的量。直接告诉学生什么叫相关联的量。出示练习让学生判断是不是相关联的量。对练习的出示本着从身边的例子出

7、发。最后送给同学们一句话: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动脑,我们的眼界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得开阔,就会有更多的发现尽收眼底。上周讲了正比例一课。课前学生自主确定了专家小组,教师布置预习任务,并进行辅导。我班的小组人数较多,而且学生水平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对专家小组又进行了详细分工。专家小组中的四位水平较好的学生负责辅导,其他四位水平稍弱的负责课上统分,正好解决了教师计分的问题。本节课存在的问题:1、 由于对专家小组的指导不到位,以及对小组策略的理解不够,整节课下来专家小组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2、 课堂上基本上还是以教师为主,不敢完全把学习放给学生。小组的合作学习主要体现在课下预习上了。3、 课

8、上教师引导不到位,学生语言表达不准确。画一画这节课实际上是对正比例图像的教学, 对于本课的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根据其中的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针对课标要求和前一节课学生对正比例意义的掌握,本节课进一步引导学生从表格-关系式-图像来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与掌握。 对正比例图像的学习,把它看做是理解正比例意义的一种途径,通过分析图像,更好的理解成正比例的两个量之间的变化规律,进行函数思想的渗透。所以在教学时,我没有简单地停留在描点、连线和机械叙述等技能训练上,而是引导学生观察图像、分析图像,加深了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减少学生枯燥的

9、学习,节省了时间。本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比例的基础上学习反比例,由于学生有了前面学习正比例的基础,加上正比例与反比例在意义上研究的时候存在有一定的共性,因此学生在整堂课的思维上与前面学习的正比例相比有明显的提高。首先复习,为新知做铺垫。复习环节出示了:两个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和一个用正比例方法解答的应用题的练习,让学生判断题中有怎样的比例关系,说出为什么,列出数量关系等式、并解答。复习的效果是不错的,接着为引出新知,出示了表格,学生借用上节课学习的方法,探索反比例的规律。新知探究后,共设了三个层次的练习,第一个层次是基本练习,考虑到解答反比例应用题的关键是根据题目中相关联量间的变化关系,找出等

10、量关系,让学生独立进行练习,了解学生掌握基本解法的程度,效果是好的。第二个层次的练习,是在题目条件上有了变化,这样做是为了考查学生在找反比例关系对已知条件的正确使用。学生练习效果还是比较好的。第三层次是设了一道有难度的练习,练习效果不好。这一节反比例应用题的教学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学生掌握了基本反比例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但是还存在着不足,一是第三个层次的练习效果不好,这里反映出老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知识灵活的运用上,对问题的分析能力上培养不够。二是教学节奏比较慢,造成第三个层次的练习时间少,学生之间缺少相互探讨的时间。比例尺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二单元内容,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比例尺

11、的意义,学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难点是多角度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在教学时,首先设计了一个“脑筋急转弯”:“今天早上老师从a地坐了一个多小时的车才到b地,可是有一只蚂蚁只用5分钟就从a爬到b了,这是为什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出示地形图,从地图中找出a、b。第二步,着力于引导学生采用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学习方式自学,让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三个问题进行自学:1、什么叫比例尺?2、怎样求比例尺?3、求比例尺时应注意哪些问题?这样,培养学生尝试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只要学生解决好这三个问题,本课的重难

12、点也就解决了。第三步,提出“为什么同一段路程,在不同的地图上大小却不一样?”安排这个环节,使学生产生探究知识的欲望。第四步,安排了“学习比例尺,对我们有什么用处?” 通过这一系列的设计,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探究,对本课的问题掌握较好,对比例尺也进行了多角度的认识,对其应用价值也进一步得到体验,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几天学习了正比例反比例,从学生掌握情况来看,对于“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这部分内容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应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正、反比例方面的实际问题。 生活是数学知识的源泉,正反比例是来源于生活的。因此,在处理教材时,没用教材的例子,而是举的学生熟悉的生活例子找规律,再由规律回归生活。教学中,提供一个具有综合性、开放性的题目:“你能举出一个正比例或反比例的例子吗?为什么?”学生说出理由。在教学了正比例了知识后,大部分学生都明白了如何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正比例,在做相关的题目时,学生出错的可能性不大,主要在于语言表达的完整性和科学性上。可是一旦教授了反比例的知识之后,学生开始混淆两者了!不知道是把两个量相“乘”还是相“除”!这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由于学生对于“正”和“反”的理解不够到位。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