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是一座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141884195 上传时间:2022-08-24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48.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济南是一座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济南是一座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资源描述:

《济南是一座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济南是一座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济南是一座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自1906年通商埠后修建了大量的近代建筑,这些历经百余年的近代建筑既传承了城市的历史文脉,也体现了济南浓郁的地域性特色。但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由于保护力度不够,大量优秀的济南近代建筑被不断破坏和陆续拆除,这无疑是令人痛心疾首的。出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性考虑,选取恰当的工程案例对其进行可行性保护与再开发研究,以此为依据,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策略是非常必要的。对丰大银行的可行性保护与再开发研究和对这种保护与开发普遍性规律的总结,是本文的两个出发点。丰大银行是济南近代开通商埠后修建的近代建筑中的优秀代表,它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建筑风格,在建筑的形体处理

2、和空间布局上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其建筑的可行性保护与再开发研究既有与其它类型的历史建筑相通的共性,也有因其独有的个体特征和价值特征而呈现出的特殊性。对丰大银行的可行性保护与再开发,势必要结合济南市的具体情况,合理保护该建筑文化遗产中有形的物质资产和科学开发其无的形文化资源。针对其保护与开发中所存在的问题,在以不破坏老建筑的历史风貌、兼顾经济和社会效益,充分发挥其近代建筑遗产潜在价值的前提下,提出了保护性开发利用的基本思想和原则,并进一步对保护性修复和再开发利用的实施性方案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对丰大银行可行性保护与再开发过程中的设计方法、修复技术和开发策略等几个方面的深入研究。得到了具有积极意义

3、的普遍性启发,并借此由点及面对济南建筑文化遗产的战略性策划、可行性保护、实施性方案策划、再开发模式、综合性方法等进行了相关探讨。确立了针对近代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过程中:以保护为主,再开发为辅,以再开发为动力,推动建筑文化遗产的大面积保护的方法,在确保建筑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将其加以合理的再开发利用,使城市的宏观景观和现实生活、历史与现代相交融,形成富有活力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具有浓郁风格的地域性文化特色。11研究背景第一章绪论自改革开放以来,商品经济的洪流给作为人们社会生活载体的城市带来了强劲冲击。城镇体系、城市结构、空间形态等人们生活的物质环境正悄然的发生着巨大的改变。人们对作为城

4、市物质环境构成主体的建筑的功能和形式有了新的要求。这些需求推动了城市与建筑的飞速发展和更新,为城市空间环境的改造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济南是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的城市,1906年之后,在济南建造的诸多近代建筑记录了一个特定时期的历史,展现了所处时期的历史风貌和文化特色,这些近代建筑遗产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是济南塑造城市景观特色的宝贵资源。开埠时期在济南所修建的近代建筑兼备西方建筑的理性与东方的人文色彩,所形成的中西合璧的建筑语汇是近代中国社会不同文化交融的历史见证。然而在济南城市面貌更新、规模扩大、新建筑数量增加,道路拓宽等客观层面诱因影响下,建设性破坏使一些极具价值的历史建筑与历史景观成为“发展

5、”的牺牲品。商业利益的驱动如同一台无形的推土机,在它的倾轧下,诸多历史建筑被夷为平地。济南是历史文化名城,也是老工业城市,在2005年之后,济南市把旧城改造列入城市的总体规划。在济南老城区改造与更新的背景下,一批具有历史价值的近代建筑被拆除,成为人们永久的遗憾。1992年了月1日,矗立了80多年的德国著名建筑师赫尔曼令9令9菲舍尔设计的津浦铁路济南站被拆除;伴随着经一路道路拓宽改造工程的进行,曾坐落于经一路168号的德式别墅,位于经一路111号的德国洋行,经一路14了号的日本大丸洋行这些建筑均被一一拆除。由于对近代建筑保护的疏忽,这些城市长期积累起来的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正在逐渐从人们视线中消失

6、,所造成的损失令人扼腕。因此,为传承济南的城市历史风貌、历史文脉,塑造济南的城市特色,运用科学的方法协调近代历史建筑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势在必行。随着在城市景观塑造方面对历史文脉延续性的重视,济南市在就近代建筑遗产保护的措施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较为成功的案例例如:瑞蚨祥鸿记的修缮;大观园商场的修缮;洪家楼天主教堂的修缮;2005年9月,为了给拓宽改造中的纬六路让路,位于纬六路2了号的中华巴洛克风格“老洋行”进行的平移保护;2008年5月,济南著名老字号药店宏济堂的平移保护;2009年2月,经八路民国老别墅的平移保护。这些成功的案例采用了更具操作性的现代建筑方式,为近代建筑遗产保护与开发提

7、供了成功的模式与宝贵的经验,并且为济南近代建筑的可行性保护与再开发拓展了新的道路。12研究意义与方法济南在开埠后成为德国的势力范围,西方强势文化涌入的冲击使其城市建筑文化特色体现出文化冲突与演进的态势。开埠时期形成的济南近代建筑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历史文脉。它们塑造了城市集体记忆,是能够反映历史信息的城市风貌特色的关键。只有通过科学的保护与开发,采取必要的措施和合理设计赋予近代建筑遗产新的使用功能,达到有形的建筑资产与无形的文化资产的优化配置。本文虽然主要是以济南丰大银行研究对象,结合山东意匠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在丰大银行的保护与开发中运用的方法来分析问题,然而该建筑所处的历史区域与整个城市的历史

8、渊源、文化归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笔者试图以此出发,针对越来越多的近代建筑遗产所面临的需要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造,安排新的功能,进行合理利用的问题,提出如何以恰当的建筑语言与历史对话,协调保护历史文化和追求经济利益矛盾,实现城市历史建筑遗产中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有益借鉴,促进城市中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创造性再利用实践的良性循环,通过整合文化,使位于济南市老城区更多的近代建筑遗产焕发出新的活力。贯穿本次研究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1)历史研究方法本文充分运用历史研究方法的特点与优势,以唯物辨证的历史观为基础,以建筑遗产保护的历史发展脉络为线索,通过多渠道信息的收集与整理,丰富对于东西方建筑遗产保护理论及

9、方法体系发展历史背景情况的认识和理解,以大量详实的历史资料作为对近代建筑保护科学认识的基础。通过剖析那些在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体系形成过程中起到深刻影响作用的诸多哲学的、文化的和社会的因素以及它们的影响方式,对当前济南市近代建筑遗产保护中存在问题背后所涉及的深层社会历史、文化等原因予以揭示。(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建筑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所以,本研究主要是以济南市丰大银行的实例入手,通过从实践中归纳出一定新的认识,然后将这种新的认识提升到理论层面,并且在实践活动中不断修正和发展。2(3)比较研究方法通过比较的方法,可以发现研究对象的共性和个性,由于建筑遗产保护所涉及到的理论问题与各民

10、族、各地区的文化背景与传统价值体系密不可分,所以在济南市近代建筑遗产保护理论研究中对于如何具体体现对地域传统文化的尊重,是针对近代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研究的另一重要问题。以对比研究东西方传统价值体系的异同为基础,揭示彼此保护原则与方法差异背后的深刻文化根源,有利于加强理解,求同存异。形成更加丰富的适合城市文脉的理论及方法体系的过程,以获得对具体问题的客观全面认识。(4)综合多学科的理论基础进行研究的方法本研究除了对近代建筑保护本体的关注之外,还对经济管理学、城市规划理论、建筑历史理论中的相关内容进行了综合研究,希望将济南市近代建筑的保护与开发问题与城市发展结合讨论。13国内外相关理论及研究综

11、述131国内对近代建筑保护与开发的相关研究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对于近代历史建筑保护是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始的。解放之前的建筑遗产保护处于一种自发的、零星的状态,缺乏系统和有组织的保护。解放后,建立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并历经了形成、发展和完善的三个历史阶段。(1)“改革开放”以前,以文物保护为单一保护体系的形成时期,这时期的保护观念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当时评价近代建筑物是否值得保护,是以有没有革命价值为前提的。1962年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近代建筑仅5处,这些近代建筑多由于革命历史事件或历史名人原因成为文物保护单位,而不是由于建筑本身具有的艺术价值受到保护。对近代建筑遗产修缮

12、的相关理论研究中贯彻的是对文物建筑“整IEtjtl旧”的观念。针对文物建筑的修复,提出“最有必要措施”原则。即“采取的相应措旌必须慎重,要经过必要的实验,证明这些措施有利于文物建筑的保护,不会对文物建筑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造成损害,才能实施。文物建筑的保护必须真正解决危及安全的问题”。关于建筑遗产的再利用问题,则分别对待,采用静态保护与动态保护两种措施。(2)“改革开放”以后,对建筑遗产的保护进入了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重点的双层保护体系的发展时期。名列文物保护单位的近代建筑数量开始增多。随着历史观的发展,对于某些有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渊源的近代建筑,也有了客观的评价。同时,在城市有机更新的背景下

13、,近代建筑保护进入到一个更为广泛也更为严峻的新时期。也对位于旧城区的近代建筑提出了适应新的社会需求,适应性再利用的课题。将“可读的”和“可记忆的”增长和更新引入近代建筑遗产的保护。(3)随着近代文化热的出现,当代中国对建筑遗产的保护研究逐渐与国际接轨,向国外借鉴保护观念,形成了以历史街区、历史地段为重心的多层保护体系的完善时期。这一时期国外的保护运动都曾对我国产生过一些影响,并推动了我国对建筑遗产保护观念的发展。1988年11月10日,建设部、文化部联合发出关于重点调查、保护优秀近代建筑物的通知。1991年了月关于印发近代优秀建筑评议会纪要的通知问世,对近代建筑遗产保护的范围扩大,人们幵始关注

14、那些曾经记载城市诸多实践和发展历程的历史街区、传统城市景观和人文环境,关注城市主体对城市的基本要求。对于建筑遗产的保护对象,也由过去只关注占有重要地位的优秀的历史遗产到由于时光流逝而获得文化意义的一般建筑物、各历史时期的构筑物、社会发展的见证物以及非物质形态的无形遗产等;保护范围则由点扩大到面,即保护不再限于文物古迹与历史建筑本身,而是扩大到周边的建筑环境和自然环境;保护深度由过去注重物质实体演进到对自然环境、历史环境、人文环境进行综合性的保护;保护方法及手段由过去单纯的文物考古和建筑修复演进为多学科共同参与兼公众参与的综合行为。近代建筑保护逐渐由静态的文物保护过渡到开始利用历史建筑和历史地段

15、的历史价值、美学价值和经济价值进行积极、动态的保护。虽然对近代建筑的保护进入到多层次的保护体系的完善时期,但是如火如荼的城市建设运动非但没有造出有文化特色的城市,反而使得中国的建筑遗产保护面临着空前严峻的文化危机。而“建设性破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把全国城市变成千篇一律的建设工地。1.3.2国外对近代建筑保护与幵发的相关研究从理论意义来说,西方国家一直在关注建筑遗产的保护工作。早在18世纪中期,法国就设立了历史建筑管理局,在十九世纪中后期,西欧各国对建筑遗产的保护更加重视,当局制定了专门针对保护历史性建筑的立法。但将对建筑遗产的幵发利用提高到理论高度,弓导与整合建筑遗产却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

16、后的事情。随着当代建筑实践与历史性建筑再利用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对历史性建筑的保护不再仅停留在保存物质实体层面上,对历史性建筑保护有了扩展其社会属性,复兴其文化意义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新的建筑思潮,新的材料与新的手法渗透到历史性建筑再利用的实践中,保护为了利用,以利用促进4保护成为主流观念1。纵观20世纪,国外相关的研究及理论成果十分丰富,很难对所有文献进行一的列举与汇总。但总体归纳起来,对历史性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的动态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首先是二十世纪初至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这是对历史性建筑保护再利用实践的最初探索阶段。在这一时期,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技术的巨大变化,历史性建筑或是

17、在工业化浪潮中遭到毁灭,或是被刻板的当作古董封存起来。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崛起之时,反对古典复兴和折衷主义,排斥历史建筑的态度对此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主流之外,也有一些设计者进行了新的探索,将新材料与新美学形式运用在历史性建筑保护与再利用中,使之成为实现突破固有艺术理念的舞台。然而此时这种激进的做法并不占据主导地位。总体来说,这一时期对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所关注的不是出自对人文与延续历史的深层次的思考,而是带有更多的个人艺术取向的色彩。其实践范围主要集中在博物馆之类的文化艺术机构。虽然有其不足,但这些实践活动已经幵始触及建筑遗产保护与社会需求关系的问题。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一个过渡时期。196

18、4年发表的威尼斯宪章标志着对历史性建筑的保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此时人们幵始反思城市更新过程中建筑保护的问题,对重要建筑遗产的保护已渐渐形成共识。但在当时的城市建设中,由于现代主义固有的理念缺陷与开发商短视的利益驱动,保护建筑与城市建设存在很大冲突,形成了一段充满挫折与抗争的保护历史。这段历史促进了建筑与街区的保护,促进了历史性建筑再利用观念的普及,使之成为一种广为接受的主流观念2。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末期,西方各国普遍展开了以大规模的历史性建筑再利用为核心的城市复兴浪潮,保护与建设,历史与现代之间的矛盾逐渐缓和。19了6年发表的内罗毕建议中提出:“历史地区是丰富多彩的文化、宗教及社

19、会的最生动的写照,必须延续到后世,保护历史地区并使它与现代社会生活相结合是城市规划与土地幵发的基本要素”。这也明确地指出了要保护历史性建筑,应当将它与社会生活相结合来保证它的持续发展。这一点在1979年澳大利亚的巴拉宪章中更是有明确体现,巴拉宪章明确提出了“改造性再利用”的策略,即对某一场所调整使其容纳新功能,并对建筑制定了相应的维护、保存、修复、改建、重建等措施。这种做法没有在实质上削弱场所的文化意义,1陆地,建筑的生与死历史性建筑再利用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12陈蔚,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理论和方法研究,博士论文,重庆大学,2006.4出奎建篁盔堂亟土兰焦迨窒既保持了历史延续性,又为历

20、史建筑或地段提供了再次充满生命力的方法。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化的进程日益显著,城市之间的相互竞争趋于激烈,城市建成环境的历史、文化和景观价值越来越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全球化进程使许多城市风貌趋于雷同,但也令越来越多的城市意识到地方历史和文化特色的保护价值,对于城市设计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时出现的后现代主义提出创造宜人的、情趣化的城市公共空间,倡导保护地方历史和文化特色,形成有地方氛围的场所。谈到对历史性建筑的保护,已经由过去的被动式保护转为着眼于主动式的再利用,在保护理论中,采用再循环(Recycling).适应性再利用(Adaptiveuse).建筑再生(Re.architecture

21、)等新的思路和方法。1.3.3国内对济南近代建筑遗产保护与幵发的相关研究对济南近代建筑遗产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学术体系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左右。1989年,山东建筑大学学生章彤、纪卫东、范建强、于洪川、曹庆森、赵红波、杨浩清、韩晓林、凤文红等对济南近代建筑作了初步的调查,为济南近代建筑史调研工作的开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随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和城乡建设科学基金联合资助的,以清华大学汪坦教授为首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工作的开展。作为其中的一个子项目,济南近代建筑的调查和研究,在以汪坦教授为首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会的大力推动下,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的张润武教授、于大中和山东省粮食局工程师薛立等人,展开

22、了对济南近代建筑的调查和研究工作。由于这也是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会与日本亚细亚近代建筑交研究会的联合研究项目的一个子项目,亦有日本学者村松伸、大田省一参与其中。此次研究调查工作对济南老商埠区中的建筑进行了详细研究,针对商埠区中的洋房;由外国建筑师设计的交通、邮政、银行建筑;以及从西洋留学归来的中国建筑师和中国工匠建造的折衷主义建筑的建筑形式、立面特色、使用功能、历史价值及建筑文化的体现做出较为详实的调查研究,认定了其中不少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历史价值,并将对济南近代建筑遗产保护作为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提上历史议事日程。在后续的工作中,张润武著有中国近代建筑总览令9令9济南篇、图说济南老建筑等专

23、著。近几年来,对济南近代建筑的研究与保护问题日渐升温。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的焦铭起教授对之有深入研究,并著有济南洪家楼哥特式天主教堂的地域性异化探源、济南近代传统民居建筑的西方化变异等学术论文。此外,山东大学的孔祥娜硕士也写有济南旧城区聚落文明特征嬗变与保护研究一文;针对济南传统居住街区内部空间的优化整合,山东大学的卢晓梦硕士也进行了相关研究。6出丕建堑盔芏丝主芏焦堡塞第二童、济南开埠后形成的近代建筑文化价值及保护现状21济南开埠后的历史文脉延续及空间结构演变济南长期以束为省级各衙署、济南府、历城县治所在地。老济南依附在传统农业绛济的肌体上,高出的城墙把城区封闭在25平方公罩的圈子早。刘鹗

24、老贱游汜叶记载的19世纪乐期的济南,俨然一幅北国江南的胜景,既有北方王府之城的庄,“和雍容,又有南方占镇的灵秀与妩媚。(图21I民国仞年济南城里繁华的西门内大街)鸦片战争后,两方列强通过小平箐条约或悱定,强迫中国开通商埠。在这种约丌的商埠内,外侨享有行政权、税收权、叫浊救等特权。叮1围的主权与权利受到严重损害。出于挽回权利、自强爱国的强妻:_民旗情感,当时的有识之士多次论证,认识到在列强环伺的局面下,中田只自主动丌埠通商,彳能挽旧权利进而促进H家富强。济南作为一座曾经图211民因衲I济南城早繁华的西门内人街以保守著称的内陆占城,在追求义明进步、推动社会发眨的时代大潮推动下,盯创了近代中固内陆大

25、城市列外丌放的先河L动哦纳域外经济文明,以崭新的观念自我发腱,逐步走出了以农耕经济消费为特征晌圈子,而丌始1日近代城市转变,儿为世人碣H。这小但使济南从传统的政治中心跃成为山东内陆第人商贸中心,而且标志蔚整个t“东内陆市场经济的发端。幵埠加速了丰十会群体思想的转变,促进r近代市民删念的J成。曲万文化传八济南后,济南的传统民俗文化中融入,夕卜柬文化的气息,在细节变化中折射IIl的中两文化交流己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孔祥娜,济南m城叹聚薄文明特征婀变1保护研究,硕十论文,1J尔人+,20(77i幽蠹堡煎古堂亟土堂焦迨窒济南幵埠后,城rH的空间结构发生了大的变化。(图2.I2济南幵埠时城区图)整

26、个城市被划分为两大功能区,由普利街等几条街巷相连。原来的老城区继续保持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而商埠区则更多的凸现出怠好的经济商业功能,从而推进了整个济图212济南丌埠时城区图南工商业的发展。济南商埠区的范围是咀济南火车站为依托而展开的,东起馆驿街西首的十王殿,西至北大槐树村,南延长清大道,北以胶济铁路为限,规划面积200多公顷。其后范围逐渐扩张。商埠区设有洋商贸易处、华商贸易处、堆货处、西人住家处、领事驻地咀及花园、菜市、营房等。济南开埠后成立了商埠局,下设工程处等机构,并制定了商埠租建章程十五条。商埠地区曾两次扩界,并制定了较为详尽的扩建计划,这在近代中国是较早按规划来建设的地区。商埠的位置

27、在纬一路以西、纬十路以东,胶济铁路以南、经七路以北,面积约三平方公里左右。街道经过较为细致的规划和设计:经路平行于胶济铁路,顺着山脉和河流方向;纬路与经路垂直,避免了路面过多地斜交叉。同时考虑到了老城区及对外交通线路的衔接。如经一路东接迎仙门、西接齐河大路;经七路西通长清、泰安大路,东接杆石桥。路宽在717公尺左右,路面用水泥碎石路,留有人行道。街道的设计,根据马路的纵横间隔,基本是呈方框性。许多建设也经过精心设计:迎宾楼(十王殿)正面突出部分正对馆驿街,而馆驿街是当时通往城内的主要街道。津浦站钟楼基本上对纬三路中线。商埠规划中有经三路公园(今中山公园)面积约八公顷,基本采用西式布局,辅以中式点缀,这也是济南第一个公园。1912年,8津浦铁路修通,又建了津浦铁路济南站,只有交叉站两路接轨处缺乏整体设计,直到抗战期间日军占领济南时才合并了津浦和胶济两站。在开设商埠之后,济南进行了大规模的招商弓资,吸弓大量资金涌入,促进了商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随着国内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商品经济活跃的刺激,济南近代民族工业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起来,而此时外来资.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