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教学设计45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41863837 上传时间:2022-08-2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76.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45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45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45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4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戊戌变法教学设计45(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戊戌变法教学设计邯郸市第十六中学 裴太平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6课。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对本课的要求是: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及主要的活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本课主要有两个部分:康有为与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本课主要讲述了甲午中日战争后,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一场维新救亡运动。仅仅存在103天的“百日维新”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既是近代中国一次重要的政治改良运动,又是近代中国最早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二、学

2、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有一定历史知识基础。史料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都有所提高。但是对戊戌变法这段历史还是陌生的,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手段增加教学的趣味性,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通过对洋务运动的学习,以及观看历史剧对这段历史也会有浅显的认识。教师要对教材进行适当整合,理清线索,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进而了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史实及影响。三、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对公车上书有一定的认识,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及主要的活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提升了分析、理解和综合概括的能力。通过学习,认识近代中国探索道路的艰难曲折,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3、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影响。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请同学们观看视频南海大阅兵中的最强武力。教师设问:2018年4月11日北京进行南海军演引起世界关注,同学们看后有什么感受?今年是戊戌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我国不断走向富强。120年前,中国也是戊戌年,那时的中国又是怎样一番场景呢?今天我们就通过第6课戊戌变法,找寻答案。(设计意图)学生刚学过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了解到中国的落后,被列强欺凌。以热点时政“南海军演”切入主题,感受到中国的强大,形成强烈对比、心灵震撼,激发了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

4、趣,并创造一种渴望探索中国道路的好奇心。【讲授新课】材料一 朱汉国主编: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25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教师设问:这张时局图反映了中国当时什么形势?(参考答案: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处于被列强瓜分的危机中,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地加深了。)(设计意图)引用时局图给学生呈现了一个破败不堪的中国,但中国人没有放弃过抗争和探索。视觉上的冲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增强了。(过渡)古老的中国被列强的大炮逼上了探索救国救民的近代化征程,洋务运动随着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宣告破产。面对这样一个破败不堪的中国,我们会放弃抗争和探索吗?(一)公车上书揭序幕材料二甲午中日战

5、争后,人们普遍对洋务派所标榜的“求富”“自强”的口号发生怀疑,逐渐形成了一种共识。即要救国,只有维新。维新思想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迅速形成颇有声势的变法维新的社会思潮。李捷、王顺生主编:中国近代史纲要,34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教师设问: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参考答案: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刺激了中国有志之士希望通过变法,挽救民族危亡。)材料三在1895年春天,康有为及其弟子梁启超同到北京参加会试。当中国被迫于这一年4月和日本在下关签订屈辱的和约时,康有为立即抓住这个机会鼓动和他一起应试的士子坚决反对和约,并向朝廷请愿要求变法维新。敦促朝廷拒绝和约,着手改革。费正清、刘广京主编:

6、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上卷,245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教师设问:根据材料结合课本回答,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国人作何反应?代表人物是谁?有什么影响?(参考答案:反应:上书请愿。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影响: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1895年,日本逼迫清政府批准马关条约的消息传来,举国震惊,尤其在京应试的举人们更是感到奇耻大辱。康有为和梁启超明白要挽救时局,避免国土被瓜分,必须立即行动。于是,联合了在京应试的18省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清政府,要求拒和、迁都、变法。这场著名的“学生运动”就是公车上书(公车泛指入京应试的举人)。这次上书行动虽

7、然受到顽固派的阻挠没有成功,却在全国造成了广泛的影响,维新变法运动也由此拉开了序幕。(设计意图)公车上书是本课的重点。通过材料解读,知道公车上书的背景、人物和影响。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公车上书的目的是什么?公车上书为什么失败?与之前的洋务运动有什么不同?学生多问多思,培养学生分析史料,解决问题的能力。(过渡)公车上书后,维新派见上书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于是开始想办法让更多的人了解、接受维新思想,他们想出了什么样的方法呢?结果如何呢?(二)办报建会促发展材料四这时,康、梁把他们的注意力转向组建和参与学会及报纸。1895年9月,他们加入强学会。在上海,有多达三十份推动改革的报纸和杂志;在天津,189

8、7年11月,出版了由严复主编的有名的国闻报。在此,他出版了译作郝胥黎的天演论,介绍了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徐中约主编: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第6版),372页,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材料五变法通议以明白晓畅的语言,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他的变法政治主张,淋漓尽致地分析了变法维新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必要性。首先,梁启超提出变法之本“在变官制”的政治主张。这里所谓“变官制”,就是要变封建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制。李平主编:梁启超传,4243页,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5合作学习:依据材料三、四,结合教材“人物扫描”,说一说维新派开展了哪些活动?主要宣传了什么

9、观点?产生了什么影响?(参考答案:活动: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开办学堂、培养维新人才和译述西方著作等。观点: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变法图强。影响:推动了维新变法的发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认为,只有进行变法维新,中国才能独立富强。为了达到变法目的,他们利用学会和办报纸来宣传维新思想。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最早的学会是1895年成立于北京的强学会,著名的学堂有康有为在广州创办的万木草堂和谭嗣同在长沙发起的时务学堂,以严复译述的西方著作天演论最为著名。通过这些活动制造舆论,从而推动了维新变法的进一步发展。(过渡)经过三年的宣传准备工作,1898年

10、终于迎来了变法维新的高潮。(三)百日维新掀高潮教师讲述: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再次上书,建议效法俄国彼得大帝和日本明治天皇的做法,实行彻底的维新变法。“变则能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不愿做亡国之君的光绪皇帝决心变法。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自主学习:完成下面表格,说一说维新变法“新”在何处?有什么意义?学生完成表格。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从内容上看,对维新派提出的“设议院”“兴民权”却没有体现,有一定的局限性。但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以图富强,

11、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新”在提出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教师设问:变法措施会让谁家欢喜谁家忧?结果如何呢?(参考答案:欢喜:资产阶级维新人士。忧:守旧官员、准备科举考试的文人们。结果:失败。)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变法触及到旧贵族旧官僚的利益,改革遇到了阻力。加之光绪皇帝改革心切,在变法的103天里接连发布了一百多道诏令,几乎每天一条。最多者,一天颁发了11条维新谕旨。但光绪皇帝本身并没有掌握实权,这导致改革政令如一纸空文。(设计意图)百日维新是本课重点。学生自主学习,以表格形式归纳内容,引导学生分析其影响,对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加以了解。学生对这方面内容了解不多,教

12、师注重引导、讲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知识归纳的能力。(过渡)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了政变,囚禁光绪帝,逮捕并杀害了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变法措施除了保留京师大学堂外,其余一律废除。轰轰烈烈的维新变法运动如昙花一现,仅仅持续了103天,便以悲剧性失败而告终,因此又被称为“百日维新”。(四)戊戌政变落帷幕材料六尤其是康有为,他只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和思想家,而不是一个实践的政治家。他对现实政治没有太多认识,也没有运用过政治权势。他虽然把皇帝拉拢过来作为权力的法律来源,但他忽略了国家的真正权力是在太后这一明显的事实。徐中约主编: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第6版)

13、,383页,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材料七就光绪帝明诏推行的改革措施来看,无论其广度和深度,都远远超出了洋务运动学西方的程度。有些改革,如裁撤绿营兵、废弃驿站、尤其是取缔八旗人的寄生制等等,都是直接触犯其“祖制”的变革措施。李岚主编:光绪王朝,175页,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材料八维新派大力传播着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社会进化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有利于民主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李捷、王顺生主编:中国近代史纲要,37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合作探究:维新变法为什么会失败?这场运动的实质是什么?从中能得出什么结论?(参考答案:失败原因

14、:改革措施威胁到守旧派官僚的利益,清政府大权把持在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手中;维新派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维新派缺乏经验,没有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改革;没有发动人民群众。实质:既是一场资产阶级挽救民族危亡的政治运动,又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结论: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尽管维新运动没有实现它的政治目标,但是它所倡导的资产阶级思想,却在思想文化界引起了极大地反思,更多的人了解并接受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因此,这次运动不仅是资产阶级的改革,而且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开启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设计意图)正确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本课的难点。

15、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通过讨论,提高综合分析的能力。【课堂小结】120年前的戊戌年是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一年!这一年,中国人进行了挽救民族危亡的重大尝试戊戌变法。120年后的戊戌年是中国奋起蓬勃发展的一年!这一年,也是改革开放40周年。120年以来,无数仁人志士奋起抗争,为实现中国梦而前赴后继。40年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始终锐意进取,立足国情,成功开辟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新时代的我们要用青春的激情挑起民族复兴的重任,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板书设计】第6课 戊戌变法(一)公车上书揭序幕(二)办报建会促发展(三)百日维新掀高潮(四)戊戌政变落帷幕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