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41863781 上传时间:2022-08-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36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第20课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20课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第20课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资源描述:

《第20课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0课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第20课 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广州市南武实验学校历史科江杏课标要求:理解经济和社会生活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标志教材分析中国近代史呈现两条鲜明的主线,其一是外国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反抗的主线,其二是中国近代化的主线。中国近代史是一个急剧变动的时期,它反映在政治上,是一系列政治变革的此起彼伏;反映在经济上,是新的经济因素资本主义的发生与发展;反映在社会生活方面,是人们在外来的生活观念冲击下,不断求新求变,一系列新鲜事物不断出现。可以说清末民初的社会生活的变化正是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与本质的体现。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逐步认识了世界潮流,并力图改变自己,救国图强,中国从而进入了近代化

2、的进程。要让学生深刻理解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本文始终紧扣一个“变”字 :第一, 知道有哪些“变”化。须说清楚怎样“变”才能分析“变”的原因和对“变”的评价。本文出现的社会生活涉及交通通讯、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内容繁多,不宜面面俱到,可通过课前先学让学生落实了基础的知识点。然后在课堂教学中重点以社会生活(剪辫和易服)作为切入口,以反映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第二,理解出现这些“变”的原因和对“变”的评价,由表及里,把握时代、感悟内涵。学生分析 我校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好,再加上推行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的表达、思维能力都较强,故可将本文提升到一定的深度,让学生分析清末民初社会生活出现变化

3、的原因和谈谈对这些变化的评价。虽然这两个问题对初中生有一定的难度,但历史的学科特点就是追求来龙去脉的“通感”和客观评价的历史思维,所以即使学生在这两个问题上没有很清晰的理性认识也不要紧,关键通过这两个问题的思考,努力让他们树立这样印象和意识。 教学重点:社会习俗的变化(剪辫和易服)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清末民初社会生活出现变化的原因;如何评价这些社会变化。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2分钟)(目的:以一百年前的广州社会生活导入,既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又自然切入课题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欣赏一百年前广州社会生活的图片)刚才我们欣赏的是一百年前广州人民生活的照片。这些珍贵的照片,让我们更了解先辈的历史

4、。当然,我们能看到如此珍贵的照片,得益于哪一种机器的发明?(照相机)。世界上最早的照相机是谁发明的呢?(法国的达盖尔),1840年鸦片战争后就传入了中国。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国门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了,西方的侵略者带着他们的工业文明和生活方式来到中国,与古老的中国文化发生了激烈的碰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老百姓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出示课题,强调为什么要加上“清末民初”。因为原来的课题“社会生活的变化”看不出是哪一历史时期)二、点题、展示目标(1分钟)(目的:让学生了解学习任务、明确学习目标)清末民初指的是20世纪前20年,即辛亥革命的前后十年。社会生活指的是中国大地

5、上包括农村和城市的衣食住行、风俗礼仪等。今天我们学习的目标就是扣住一个“变”字: 知道怎样变(有哪些变化) 理解为什么要变(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 理解这些变化“好”还是“不好”(评价这些变化)下面我们就围绕着这三个问题展开独立先学,完成“独立先学”第1题和第2题。第1题就是我们今天的第一个目标,社会生活有哪些变化;第2题稍难一点,就是我们今天的第二个目标,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三、 自主学习(23分钟)(目的:以问题为主轴,把传统课堂下的教学目标变为学生的学习目标;以训练为主线,以思维为主攻,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前的先学(初步感悟知识,梳理知识的脉络)1、填空交通通讯 交通:19世纪初,

6、火车 、 轮船相继传入中国 通讯: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架设 有线电报 文化生活 相机 电影:1905年中国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 定军山 传媒:1872年上海创办申报 , 报纸 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传媒工具 1897年上海创办 商务印书馆 ,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社会习俗 男子 剪辫 ,女子 废缠足 新式礼服出现(中山装、旗袍) 跪拜礼改为 鞠躬 、 握手礼 称呼变化:“老爷”“大人”改为 先生 、 君2、如果你处在近代中国,下列哪个现象不会遇到( )A、乘坐火车出远门 B、看报纸了解时势 C、看电影、照相 D、发电子邮件3、下列哪一个不是辛亥革命期间流行的社

7、会潮流?( )A、穿西装、旗袍 B、剪发辫 C、改称呼 D、说普通话课堂中(一)独立先学(10分钟)(二)小组互帮互学(5分钟)(三)小组展示(8分钟)四、点拨提升(13分钟)1、 问答题(结合广州地方史创设教学情境,考查学生对知识运用能力)张共和是清末民初时期的昆明人,有一天他应邀来到广州游玩。请你回答: 为最快到达广州,张共和可能会选择怎样交通工具和交通路线?要求:让学生拿着教鞭,侧身,面向下面学生,指着地图讲路线点拨:台下的同学有问题吗?老师在此基础上再提问:为什么你会选择火车、轮船作为交通工具?它们具有什么优点?(速度快) 这些优点能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使出行更方便、快捷;为发展

8、经济打下基础,因为路通财通) 所以这些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对中国而言好还是不好?(好事,促进了当时中国社会的进步)过渡:了解了交通工具的变化以后,我们再来看社会生活的变化剪辫 张共和在广州街头看到了这样的现象:军警上街剪掉行人辫子。这与什么历史事件有关?剪掉辫子有什么象征意义?(提示:前额剃光头,后面留辫子是哪一个朝代特有的发型?)点拨:前额剃光头,后面留辫子是满族人特有的发型,当满族人建立清朝以后,要求全国男子都要留这样的发型,所以这根辫子成为清王朝的象征。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以后,推翻了清朝,民主共和是当时的潮流,自然就要把这根象征清王朝的辫子剪掉,所以民国政府出台法令,限全国男子20天

9、内剪掉辫子,所以出现了军警上街剪掉行人辫子的一幕。但是,剪辫子在当时是一种新生的事物,不同的人由于接受的程度不一样,所以当时人们对剪辫子的态度都不一样.你能猜想一下人们可能有哪些反应?(如果学生无法理解则举例:执信中学关于女生的头发,是这样规定的,只能留齐耳的头发的,如果你是长头发的也要剪掉,你会有什么反应呢?)有的人一开始不愿意剪,但最后迫于社会舆论压力还是剪了,代表人物有溥仪。在1912年他宣布退位以后,一时间难以接受,所以那时还留着长长的发辫。到1921年,他也知道清王朝的气数已尽,大势已去,在英文老师的开导下,所以还是剪了。这是一种从无奈到接受的过程。有的人很坚决就剪掉辫子,如革命分子

10、、倾向共和的人,代表人物孙中山。孙中山早在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就坚决地剪掉辫子,以示与清政府决裂;第三人坚决不剪,代表人物是北大教授辜鸿铭。大家不要以为他没有什么见识,事实上他岁就出国留学,精通八国语言,如英语、法语、拉丁语等,对外国的政治制度、文明也相当的了解。但就是他骨子里头非常迷恋封建帝制,所以坚决不剪,拖着长长的辫子在北大里上课。北大是什么地方啊?是当时全国思想最开明、风气最先进的学校,所以他的这根辫子,这种逆历史潮流的举动引起了师生们的反感。在建党伟业这部影片就有一幕北大师生与辜鸿铭辫子之争的论战。所以,随着辛亥革命的推动,民主共和的观念已深入民心,谁还敢维护帝制,谁还拖辫子,就

11、会被人们所讨伐。从剪辫这一事情上,我们看出了辛亥革命的威力,也看出了中国人们思想的进步与解放,要民主,要自由。这也是一种进步。过渡:刚才我们分析的是剪辫,最后我们来看服装。 张共和在广州的街头上看到以下的服装,你能将图片与服装名称、人物的身份连线吗?图2图3图1图5图4图1 西装(出国留学的知识分子) 图4 文明新装(进步女学生)图2 中山装(进步男学生) 图5 满族宽大的旗袍(地主夫人)图3 长袍马褂(地主) 图6 改良的旗袍(时髦女明星)学生回答连线的答案。教师在此基础上提问:长袍马褂和西装的优点和缺点分别是什么?(长袍马褂:看起来很飘逸,但不方便,又长又宽;西装看起来很精神,但又太繁琐,

12、穿三件套:衬衣、马甲和外套,还要打领带) 所以,有人在吸收两者优点的基础上创造了中山装,发明者是孙中山。它既保留了长袍的立领,又汲收了西装的短式,所以这是一种中西合璧的事物。女装方面也一样,原来满族的旗袍是很宽大的,简直可以藏个小孩进去,后面在西裙的基础上,旗袍越改就越窄,越改就越能体现女性的曲线美和优雅。所以,孙中山和旗袍的出现,说明我们的审美受到了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衣服越改越实用,越改越好看好,这也是生活上一种进步。过渡:好,通过第二题,我们了解了交通、剪辫和易服的变化,下面我们总结一下社会生活变化的类型。一是物质上的变(火车、轮船、电报),二是思想的变(剪辫、易服饰、改称呼),三是文化

13、上的变(照相、电影、报纸、出版社),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变化呢?鸦片战争以来究竟有哪些历史事件促使社会发生变化?思考1分钟后由学生回答。2、问答题(由表及里,联系时代,让学生感悟清末民初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内涵。但对于处于先学阶段的学生而言,这题有相当的难度。学生回答不出来不要紧,关键先让学生有思考空间。在最后点拨提升环节,通过师生的对话来完成此环节)在清末民初,中国为什么形成了这样的社会生活?(提示:鸦片战争以来究竟有哪些历史事件促使社会发生变化? (外在:鸦片战争后中外交往的增多,西方的工业文明和生活方式传入;内在: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的推动。结论:社会生活正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当时的政治

14、和经济的情况。由于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活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逐步认识了世界潮流,并力图改变自己,救国图强,而表现在社会生活上则不断求新求变,所以一系列新鲜事物不断出现)3、 思考题:你认为这些变化是一种进步还是一种倒退?你的理由是什么?进步:火车、轮船的引入,为人们生活带来便利;剪掉辫子,体现了人们要民主,要共和的要求,解放了思考;中山装、旗袍的出现,使人们的服装越来越实用和美观。尽管清末民初的社会生活变化主要出现于沿海城市,极少出现于内地农村。但这毕竟是一种进步。正如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说;“欧风美雨包含着凶暴的腥风血雨,也包含着润物无声的和风化雨。与前者相比,后者没有留下那么多的伤

15、痛和敌意,但风吹雨打下,却浸泡了千家万户。正是来自西方的商品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它没有大炮那么可怕,但比大炮更有力量.它不像思想那么感染人心,但却比思想更广泛地走到每一个人的生活里去.当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之后新与旧,中与西,于是乎难分难割。”五、课堂检测六、全文小结(2分钟)在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清末民初的社会生活的变化,了解了一百年前的社会生活。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自由平等和和谐安康,希望同学们都珍惜、热爱我们的现在蝗生活。最后以一首中国人结束我们今天的课程(中山装: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张艺谋、刘德华;旗袍:宋庆龄、张爱玲、林徽茵、张曼玉) 板书设计第20课 清末民初的社会生活的变化交通通讯 交通:火车 轮船 原因 外在内在变通讯:有线电报 文化生活 相机 电影 传媒 报纸 申报 出版社 上海商务印书馆社会习俗 男子剪辫 女子废缠足 易服饰废跪拜礼 改称呼 6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