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考语文课内必考文言文复习讲义

上传人:kfc****89 文档编号:141851735 上传时间:2022-08-24 格式:DOC 页数:73 大小:36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人教版中考语文课内必考文言文复习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人教版中考语文课内必考文言文复习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人教版中考语文课内必考文言文复习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中考语文课内必考文言文复习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中考语文课内必考文言文复习讲义(7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 学 内 容备 课 补 充教 学 提 纲第一局部: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第1节 古诗文默写第2节 字词的识记、理解与运用第3节 名著阅读第4节 修辞与仿写第5节 病句修改第6节 句式变换第7节 句子的衔接与补写第8节 活动筹划第9节 材料的搜集与探究第10节 口语交际第二局部:现代文阅读第1节 说明文阅读第2节 议论文阅读第3节 记叙文阅读第三局部:文言文阅读第1节 课内文言文阅读第2节 文言文比拟阅读第3节 课外浅易文言文阅读第四局部:写作教学内容 第1节 论语十那么教学目标【课文关键词】:学习方法;学习态度;道德修养教学过程教 学 内 容备 课 补 充原文译注七上:论

2、语十那么1、子曰【子:先生,指孔子】:“学而时习之【时习:时常地复习。时,时常又:按一定时间。习,温习、复习】,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有朋自远方来【朋:同门,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不亦乐乎?【亦:也】人不知而不愠【愠:生气,发怒】,不亦君子乎?【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学而2、曾子曰:“吾【吾:我】日三省【三省:屡次进展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屡次。省,反省】吾身:为人谋【为:替,给。谋:谋划,指办事】而不忠乎?【忠:尽心竭力】与朋友交【交:结交,交往】而不信乎?【信:真诚,老实】传不习乎?【传:教师传授的知识】学而3、子曰:“温故【故:指学过的知识】而知新【新:这里指新的理解与体会

3、】,可以【以:凭借】为师矣。为政4、子曰:“学而不思那么罔【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思而不学那么殆【殆di:有害】。 为政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诲hu:教,教诲】知之为【为:就是】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是:此,这。知:通“智,聪明、智慧】为政6、子曰:“见贤思齐焉【 贤:贤人,有才德的人。齐:看齐。焉:兼词,相当于“于之】,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内:指内心】里仁7、子曰:“三人行【三:几个】,必有我师焉【必:一定】。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善者:指优点、长处。善,好。从:跟从,这里指学习。】 述而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士:士人,封建时代称读书人。这里

4、指有抱负或有特殊地位的人。弘毅:坚强,勇毅】,任重而道远【任:责任、职责。重:重大】。仁以为己任【以为:把作为】,不亦重乎?【乎:语气词,吗】死而后已【已:停顿】,不亦远乎。泰伯9、子曰:“岁寒【岁寒:寒冷的冬天。岁,指时间。】,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然后:这样之后。凋:凋谢】子罕10、子贡问曰:“有一言【一言:一句话】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行:奉行】子曰:“其恕乎!【其:大概。恕:指儒家的推己与人,仁爱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欲:想,希望。勿w:不要。施:施加。于:给】卫灵公一、文学常识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孔子与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共二十篇。

5、宋代宰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者,被后人尊为“至圣“圣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他反对残暴统治,同情人民疾苦,孔子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我国历史上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首。二、词语总结1、【通假字】1说:“悦的古字,愉快。2女:同“汝,你。 3是知也:通“智,聪明、智慧。2、【一词多义】1为 为人谋而不忠乎 介词,替、给 知之为知之 判断动词,就是 仁以为己任 动词,作为2自 有朋自远方来 介词,从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名词,自己、自我3、【古今

6、异义】1有朋自远方来 古义:志同道合的人 今义:朋友、伙伴2吾日三省吾身 古义:指多数或屡次 今义:数词,三3可以为师矣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可能,表示许可4是知也 古义:代词、这 今义:动词,表判断4、【词类活用】(1) 温故而知新 故:形作名,学过的知识;新:新的理解和体会(2) 见贤思齐焉 贤:形作名,贤能的人3五日三省吾身 日:名作状,每天4学而时习之 时:名作状,时常地5传不习乎 传:动作名,教师传授的知识5、【积累成语】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择善而从;一日三省三、课文分析【第一那么】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

7、乐趣。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问题探究:1这一那么告诉我们要有怎样的学习方法、学习乐趣态度和为人态度个人修养?学习方法:学后要时常复习。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探讨学问。为人态度:对不了解自己的人,毫不怨恨。2学后复习本是一件艰辛的事,孔子怎么说是愉快呢?在复习中稳固了所学,加深了理解,收获增多,这对一个渴求知识和技能的人来说一定是愉快的。3“有朋自远方来,孔子为什么会感到快乐?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投奔自己,向自己学习,且双方可以探究学问,这自然是十分快乐的事情。4从第三句来看,我们应学习孔子什么美德?胸怀宽广,为人大度。【第二那么】属于个人品德修养,启发人们加强自律,多

8、做自我反省。问题探究:从曾子“三省来看,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什么?你怎样对待这种做法?重视品德修养。德乃为人之本,治学之基。一个人首先应该有德,有才无德,其人会遭人鄙视,其才也不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却会引起消极的影响。【第三那么】第三那么是学习方法,讲知识的继承和创新,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温故和“知新并非平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问题探究:“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对你有怎样的启发?在学习中要与时温习旧知识,通过独立思考,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有新发现,从而将知识融会贯穿,增长自己的能力。【第四那么】第四那么是学习方法,强

9、调学习和思考相结合的必要性,说明“学与“思的辩证关系。问题探究:为什么要将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学是根底,只学不思,是死学;只思不学,是空想。只有将二者结合,才能真正领悟知识的精华。【第五那么】 第五那么是学习态度,要谦虚诚恳,实事求是。强调不要不懂装懂。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要慎重,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第六那么】【第七那么】第六那么第七那么是学习态度,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学习别人优点,反省自身缺乏。问题探究:1这两那么讲了怎样的学习态度?要善于向一切人学习。既要学习长处,又要借鉴短处,从而反省自己。2用一个成语概括第七那么

10、的主要意思。取长补短。3唐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你能联想到孔子的哪句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第八那么】 第八那么是品德修养,鼓励树立远大目标,要胸怀宽广,意志坚决,为理想而奋斗。问题探究:1曾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什么?鼓励门人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2曾子为什么要强调“弘毅?“弘毅是坚强、勇毅的意思,只有坚强、勇毅才能承受重任并为之奋斗。【第九那么】 第九那么是品德修养,借松柏比喻社会现象,比喻仁人志士。只有在险恶环境下,才能显示出君子的操守。深刻含义【第十那么】 第十那么是品德修养,讲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 “忠和“恕是孔子

11、“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关于“仁说过许多话,细分析起来,都跟这两点有关。由于子贡问的是“可以终身行之的“一言(实即问“道),所以孔子拿“恕来答复他。问题探究:1“恕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关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对“恕的诠释。2你怎样对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观点?这句话现在看来,有其现实意义。其中包含相互体谅的意思。遇事如果换位思考,推己与人,仁爱待人,就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改变已有的不正确做法,这样就会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对立,防止对他人造成伤害。四、迁移运用学了本文,你受到哪些教益?作为学生不应死学书

12、本,应该以正确的学习态度、恰当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更应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使自己的各方面全面开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的需要。补充课本中提与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道德修养五、理解背诵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 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要求人们对待先进和落后的态度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

13、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2021奥运会在北京召开,京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补充: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注释:敏,天资聪颖/好,喜好/耻,以为耻/问,请教孔子感慨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注释:逝者,流逝的时光/斯,指河流/不舍,不停/译文:时光如水流,一去不回头;往者不可追,来者犹可惜。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

14、不如乐之者;注释:知,懂得/之,指学问和事业/乐,以为乐趣/好,喜好、爱好/理解: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变被动为主动,提高效率,加深理解教学内容 第2节 桃花源记陶渊明教学目标【课文关键词】:世外桃源;理想社会;美好愿望教学过程教 学 内 容备 课 补 充原文译注八上: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为:作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缘:沿着、顺着】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夹岸:指桃花林夹在溪流两岸。数:几】,中无杂树,芳草鲜美【鲜美:花草等鲜艳美丽】,落英缤纷【落落英:落花。缤纷:繁多的样子】。渔人甚异之。【异:对感到惊讶】复前行,欲穷其林。【穷:穷尽,指走到尽头】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15、得:发现】,山有小口,仿佛假设有光【放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的样子】。便舍船,从口入【舍:丢下、弃置】。初极狭,才通人【狭:窄。才:仅仅、刚刚】。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土地平旷【平旷:平坦空旷】,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类】。阡陌交通【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织相通】,鸡犬相闻【相闻:可以相互听到】。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悉:全、都】。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并:全、都。怡然自乐:怡然:喜悦的样子,高快乐兴、自得其乐】 见渔人,乃大惊【乃:竟然】,问所从来。

16、具答之【具:详细、详尽】。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闻:听说】,咸来问讯。【咸:都。问讯:打听消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云:说。乱:战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妻子儿女。邑人:同乡的人。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复出焉【复:再】,遂与外人间隔【遂:于是。间隔:断了来往】。问今是何世【世:朝代】,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乃:竟然。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具言:详细地说出】,皆叹惋【叹惋:感慨、惋惜】。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辞:告辞。去:离开】。此中人语云【语:告诉】:“缺乏为外人道也。【缺乏:不值得。为:对、

17、向】既出【既:已经】,得其船【得:找到】,便扶向路【扶:沿着、顺着。向:从前的、旧的】,处处志之【志:做记号。】。与郡下【与:到】,诣太守【诣:到、拜访,特指到尊长那里去】,说如此【说:禀告、报告】。太守即遣人随其往【遣:派】,寻向所志【志:所做的标记】,遂迷【遂:终于】,不复得路。【得:找到】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高尚士:德高望重的名士】,闻之【之:这件事】,欣然规往【欣然:快乐的样子。规:方案】。未果【未果:没有实现】,寻病终【寻:不久】。后遂无问津者【遂:于是、就。问津: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一、文学常识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诗人

18、、散文家,陶渊明是田园诗派的创始人,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文的主要题材。本文选自陶渊明集,是他的桃花源诗的序言。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归园田居饮酒五柳先生传等。二、词语总结1、【通假字】 便要还家 “要通“邀,邀请。2、【一词多义】1舍 便舍船 动词,丢下、弃置 屋舍俨然 名词,房屋 2寻 寻向所志 动词,寻找 寻病终 副词,不久3复 复前行 副词,又 不复出焉 副词,再4志 处处志之 动词,做记号 寻向所志 名词,所做的标记3、【古今异义】1芳草鲜美 古义:花草等鲜艳美丽 今义:菜肴、瓜果等滋味好2欲穷其林 古义:穷尽,走到尽头 今义:生活穷困,缺少钱财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男

19、子的配偶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5阡陌交通 古义:交织相通 今义:运输事业4、【词类活用】1复前行 前:名作状,向前2欲穷其林 穷:形作动,穷尽3渔人甚异之 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讶4未果,寻病终 果:名作动,实现5、【积累成语】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3无人问津:津:渡口。没有人来问渡口。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4落英缤纷:落英:落花。缤纷:繁多凌乱的样子。鲜花

20、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风光。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三、课文分析1、【构造简析】 第一局部第1段:写渔人无意间发现桃花源入口。 第二局部又可分为两层,第一层第2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发现桃花源中人们生活美满;第二层第3段写桃花源中的人热情接待渔人。 第三局部第4、5段:写渔人再寻桃花源,终不可得;别的人也没能找到桃花源。 小结:1线索: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 2顺序:时间先后2、【内容概述主题】 本文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表达了武陵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情景,虚构了一个人人劳作、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战乱,生活安定、风气淳朴

21、的理想社会,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渴望摆脱剥削、压迫,追求幸福、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四、内容探究1、第二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进展了描写? 从居住环境、活动、穿戴、精神状态等方面。2、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让人向往的原因?1环境方面优美;2物质方面富足;3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4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3、文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这在文中也有暗示,请找出相应的一两处语句。“忽逢桃花林“渔人甚异之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4、 虚构目的:描绘无剥削,

22、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一方面,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另一方面,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阔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5、 作品意义:尽管这种理想不可能实现,但它表达了人们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对抗。6、试分析:“此中人语云:缺乏为外人道也。透露出桃花源中人什么样的心理?担忧外人知道后,打破他们平静的生活。这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7、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说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增添神秘色彩。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隐含作者无力改变

23、社会现实的无奈。8、在我国四大名著中,各有一处所谓的“世外桃源,请列举出两处来,并说说是何人所居。答:诸葛亮居住的南阳;一百单八将聚义梁山;贾宝玉与众姐妹住的大观园;孙悟空住的花果山等。五、写作特色1、层层设疑的写法 为了把桃花源写成一个似有假设无的仙境,作者采用了层层设疑的写法。开头虽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年代和地点,但是主人公也只是一个无从查考其姓名的“渔人;接着写桃花林奇景,渔人已“忘路之远近,所以说不出它确实切地点;写通往桃花源的通道更为奇特,洞口小而“仿佛假设有光,路“极狭而又可“通人,正是“别有洞天;渔人进入桃花源之后,眼前的景象又是人间生活的场景;渔人出而复寻,做好标记却又找不到,桃花

24、源似乎又成为一个虚无缥缈的世界,无迹可寻;最后说当时高士刘子骥“欣然规往,但刘子骥“未果而“病终,又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2、成功运用了虚景实写的手法 作者采用虚实相生的手法,使人感到桃花源是一个真实的存在,但同时实中又有虚。桃花源人的叮嘱以与结尾安排的“不复得路,刘子骥寻访“未果等情节,虚实结合,微妙暗示,使桃花源始终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3、准确精炼、朴素自然的语言特色如“具答之“诣太守,说如此等处,用语精炼简洁。此外,陶渊明的文章不事雕琢,接近口语,与当时魏晋风行的骈俪文风有很大的区别。而这一点也正是桃花源记的语言特色。文章仅用300余字就异常形象地描绘出一个理想的社会,清新如画,诗意盎

25、然,内涵丰富。教学内容 第3节 陋室铭刘禹锡教学目标【课文关键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教学过程教 学 内 容备 课 补 充原文译注 山不在高,有仙那么名【名:知名】。水不在深,有龙那么灵【灵:变得灵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斯:这。惟:只。德馨:美好的品德。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上:长上。入:映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鸿儒:学识渊博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调:弹奏。素琴:不加装饰的琴。金经:指佛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乱:使扰乱。案牍:

26、官府的公文。劳:使劳累。形:身体】。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何:什么。】?一、文学常识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唐顺宗时,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屡遭贬谪,本文即作于此间。 陋室铭选自全唐文,是作者在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刺史任上写的。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戒备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通常用韵文写成。二、词语总结1、【古今异义】1无案牍之劳形 古义:形体、身体 今义:样子、形状2无丝竹之乱耳 古义:泛指管弦乐器 今义:指丝绸和竹子2、【词类活用】1山不在高,有仙那么名 名:名作动,知名、有名2水不在深,有龙那么灵

27、 灵:形作动,灵验、变得灵异3无丝竹之乱耳 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扰乱4无案牍之劳形 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3、【特殊句式】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判断句2何陋之有 宾语前置局倒装句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倒装句三、课文分析本文起首四句,以正衬发端,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比兴手法,自然引出正题:颂扬陋室。点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惟吾德馨。再通过对陋室环境的描写,交友与室主人所做之事的表达,表现了作者的情怀,后又以诸葛、扬雄自比,充分表现了作者不慕荣利、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四、内容探究1、这段文字从哪几个方面表现陋室不陋?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答:作者从室外环境之幽雅、室中

28、人交往之雅和室中事日常生活的情趣之雅三个方面,表现了陋室不陋。补充:描写陋室环境幽雅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写室中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写室中事的情趣之雅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上和“入用在这里有何好处,这句写出了环境怎样的特点?例如:对偶、拟人,“上“入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使景物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风光的喜爱之情。3、“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为什么要这样写?例如:运用类比的手法。用古名贤之室类比自己“陋室,说明作者以古名贤自况,说明自己也有古名贤的志趣和换负。4、文

29、中前面说“斯是陋室,结尾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是陋还是不陋?答:从建筑和室内布置来看是简陋,但由于室的主人品德高尚,所以就不显得简陋。5、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引用孔子的话,反问句式照应前文“斯是陋室,点明了文章主旨,说明作者高洁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6、“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何看法?例如一: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例如二: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五、理解背诵1、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文中描写陋

30、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5、用类比手法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6、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7、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那么灵。教学内容 第4节 爱莲说周敦颐教学目标【课文关键词】: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高尚品德;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教学过程教 学 内 容备 课 补 充原文译注水陆草木之花,得意者甚蕃。【蕃:多】晋陶渊明独爱菊。【独:只】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盛:

31、大多】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独:只,仅。之:构造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而:却。染:沾染污秽】濯清涟而不妖,【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的样子,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蔓:长枝蔓。枝:长枝节】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远:形作动,远播。益: 副词,更加。亭亭:挺立的样子。植:竖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亵:亲近而不庄重。亵玩:玩弄】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谓:认为。隐逸者:隐士】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君子:品德高尚的人】噫!【噫:叹词,相当于“唉】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鲜:少】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何:什么】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宜:应当。众:很多】

32、一、文学常识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北宋文学家、思想家、理学家、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二、词语总结1、【词类活用】1不蔓不枝 蔓:名作动,长枝蔓 枝:名作动,长枝节2香远益清 远:形作动,远播、到远处2、【古今异义】1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古义:竖立 今义:种植2陶后鲜有闻 古义:少 今义:新鲜三、课文分析1、【构造思路】 第一局部第1段:开篇总提,以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做衬托分别是正衬

33、和反衬,用“予独爱莲引出作者心意,继而描绘“莲的美好形象。 第二局部第2段:对菊、牡丹、莲这三种象征不同品格的花进展比拟和评论;在篇末,用感慨句式含蓄地说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2、【内容主旨】 本文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描写,表达对莲花的赞美,表现了作者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高尚品德以与对追名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四、内容探究1、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1) 牡丹-“花之富贵者 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2) 菊-“花之隐

34、逸者 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3) 莲-“花之君子者 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思想感情答: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作者对各种花的态度:叹惋菊花;鄙薄牡丹;赞美莲花2、作者要赞颂莲花,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答:写菊和牡丹的目的是衬托莲的高贵品质,写菊是正面衬托,写牡丹是反面衬托。3、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莲“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不可亵玩的特征所代表的可贵品质。 答:莲花代表的可贵品质是:质朴、高洁;胸怀豁达,品行无邪;特立独行,不拘繁文苟礼;美德广布四方;独立自主,威严不可亵渎。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

35、甚爱牡丹。结尾这一句感慨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 5、本文所用的修辞手法有:排比、反问、比喻 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 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托物言志五、理解背诵周敦颐爱莲说中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公园花展,欣赏牡丹的人总比欣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与“近朱者赤,近墨者

36、黑相比照,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教学内容 第5节 三峡郦道元教学目标【课文关键词】:总写三峡地貌特征;分写三峡四季雄壮风光;抒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怀教学过程教 学 内 容备 课 补 充原文译注自三峡七百里中【自:介词,在】,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略无:毫无;阙:通“缺,中断、缺口】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嶂: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隐:隐没、遮蔽】,自非亭午夜

37、分,不见曦月。【自非:如果。亭午:正午。夜分:半夜。曦月:太阳,月亮。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襄:漫上。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绝:断】。或王命急宣【或:有时候。宣:宣布、传达】,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朝:早晨。发:出发。暮:黄昏】,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虽:即使。奔:飞奔的快马。御:驾。不以:不如。疾:快。】 春冬之时,那么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素:白色。湍:急流的水。潭:深水】,绝巘多生怪柏【绝巘:极高的山峰】,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飞漱:急流冲荡】,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良多趣味。【良:实在、真】 每至晴初霜旦【晴初:雨后初晴。霜旦

38、:下霜的早晨】,林寒涧肃【寒:清凉。涧:山涧。肃:寂静】,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属:连接。引:延长。凄异:凄厉怪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哀转:悲哀婉转。绝:消失】。故渔者歌曰【故:因此】:“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几】一、文学常识郦道元,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作品:水经注 水经注是记叙我国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书。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该书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与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还收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二、词语总结1、【通假字】 阙:通“缺,中断、缺口2、【一词多异】1自 自三峡七百里中 介词,在 自

39、非亭午夜分 连词,如果2属 属引凄异 动词,连接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名词,类 属予作文以记之 动词,嘱咐3绝 沿溯阻绝 动词,断 绝巘多生怪柏 副词,极 哀转久绝 动词,消失3、【词类活用】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奔:动作名,飞奔的马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湍:形作名,急流的水 清:形作名,清波3每至晴初霜旦 霜:名作动,下霜4空谷传响 空谷:名作状,在空旷的山谷里4、【古今异义】1自非亭午夜分 古义:如果 今义:从2或王命急宣 古义:有时 今义:或许、或者3良多趣味 古义:实在、确实 今义:好三、课文分析一、【构造思路】按景物分,作者是先写山,后写水;按季节分,作者是先写夏,再写春冬,再写秋

40、。总体来看,作者是将景物寓于四季变化中来描写,将静态景物动态化。第一局部段1:总写三峡地貌,突出山连绵、高峻的特点。第二局部段2-段4分写三峡四季的不同风光。 先写夏季水势江水迅猛、水流湍急;奔放美 再写春、冬二季水势,用“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清荣峻茂等美景,突出山高水清、草木茂盛的特点;清幽美 与春、冬之景形成鲜明对照的那么是“林寒涧肃的秋天,而此时“高猿长啸,更从侧面衬托了秋景的冷清萧瑟。凄婉美二、【内容主旨】 本文抓住景物特征,先总写三峡的地貌特征,再分写三峡的四季风光。在四季变化中展现三峡奇异诡谲gu ju的美景,描写了大自然的雄伟壮丽,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怀。四、内容探究1、作

41、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答:作者是从“山、“水两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补充:夏季的风光水流湍急;春冬风光清荣峻茂;三峡的秋天寂静凄凉2、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季节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答:夏天,写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险阻和江流的迅急,突出江水凶险和疾速的特点。春冬之时,水退潭清,风光秀丽,突出了三峡春冬风光的清丽奇秀,秋季的风光清冷寂静,以高猿哀鸣衬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3、作者写三峡四季风光时,为何没有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而是先写夏季风光?答: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

42、夏季为盛,故以“夏水为首来写。春冬两季的风光相似,所以将春冬两季合起来写;秋季凄清,写在最后。4、文章结尾引用了渔者的歌词,有什么作用?答: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5、“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是诗人李白在被流放途中遇赦写下的早发白帝城。请说说其中后两句诗与文中“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之间有什么一样与不同之处。答:(1)描写对象和写法一样:同写三峡,同咏猿鸣,都采用寓情于景的写法。 (2)表达的情感不同:诗句流露出作者重获自由的喜悦欢快之情;渔歌那么表达了三峡渔民对人生艰辛的悲凉感慨。6、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

43、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条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语句。 理由水流急 原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理由落差大 原句:悬泉瀑布,飞漱其间。7、昔日郦道远笔下美丽的三峡,如今因三峡工程更闻名于世,并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导游词:例如各位游客,欢送你们来三峡观光。七百里三峡,雄奇除拔,清幽秀丽,四季美景风格逈异。春冬之时,潭水碧绿,清波盘旋,怪柏凌峰,瀑布飞悬;夏季水涨,江流汹涌;秋景凄寒,猿鸣哀转。走进三峡人家,品尝金黄蜜橘;登上大坝,感受磅礴气势。多情的三峡风光,热情的三峡人民,欢送各

44、位常游此地。8、总结三峡的景物特点,给下面的对联补出上联。 ,天高地厚华夏情。答:例山峻水急三峡景;山峻水清三峡美。五、理解背诵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写山高峻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侧面衬托山峰陡峭、江面狭窄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3、写夏季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4、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5、以比喻和夸大手法表现水流湍急的句子是: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6、以动静结合的手法写春冬时节三峡的水清幽的特点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7、表现秋季凄清萧瑟的句子是:林寒涧肃,常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45、。教学内容 第6节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教学目标【课文关键词】:空明澄澈的月下美景;乐观旷达的阔大胸襟教学过程教 学 内 容备 课 补 充原文译注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解:脱】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入:照进。户:门。欣然:快乐的样子】念无与为乐者,【念:考虑、想到。为乐:交谈取乐】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于是。 至:到】怀民亦未寝,【寝:睡】相与步于中庭。【相与:共同、一起。中庭:院子里】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形容水的清澈透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交横:交织,纵横。盖:原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耳:罢了】一、文学常识

46、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合称“三苏。苏轼其文汪洋恣肆,豪迈奔放,与韩愈并称“韩潮苏海;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大、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江城子 密州出猎二、朗读节奏1、念/无与为乐者2、庭下/如积水空明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三、课文分析一、【构造思路】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表达方式:记叙 描写 议论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 第一层第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表达方式是表达,交代清楚了时间、地

47、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补充: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第二层第4句:观月赏景。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 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二、【内容主旨】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空明澄澈的月光美景,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三、【背景知识】苏轼由于和实行新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挖苦新法,因而被捕下狱。出狱后,责授黄州团练副使,是个有职无权的闲差。本文描写了苏轼和好友张怀民同游承天寺的情景。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对看到的月下美景,同时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四、内容探究1、“庭下

48、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句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答:此句用比喻手法,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将竹、柏的影子比喻成水中的藻荇。“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2、“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一句表达作者怎样的胸怀?答:表达了苏轼乐观旷达的阔大胸襟。3、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竹都有竹柏。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答: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

49、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暗示世人无心流连风光,一心追名逐利。4、文章表达的感情微妙而复杂,具体表达在“何夜无日?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之中。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答:“闲人即清闲的人,并非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之人,首先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外表上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实际却为自己赏月的高雅情趣自豪。其次,“闲人也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抱负远大,但一贬再贬,心中委屈不快,赏月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5、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闲。答: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

50、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清楚,两人都很“闲;结尾的“闲人是点晴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作者的“闲。6、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7、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的,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答:“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怀民亦来寝。理由:心境一样,欣赏趣味一样 “相与步于中庭。理由:关系亲密 “但少闲人如吾两

51、人耳。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一样教学内容 第7节 马说韩愈教学目标【课文关键词】:托物寓意的写法;挖苦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强烈愤慨教学过程教 学 内 容备 课 补 充原文译注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而:可是】故虽有名马【故:因此。虽:即使】,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只是。辱:辱没。于:在。奴隶人:做仆役的马夫】骈死于槽枥之间,【骈死:并列而死。槽枥:喂牲口的食器;马棚,马厩】不以千里称也。【以:凭借。称:著称】马之千里者,【之: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千里:日行千里】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吃一顿。或:有时。

52、尽:吃尽。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是:这样的。虽:即使。能:才能、本领】食不饱,力缺乏,【食:吃。】才美不外见,【才美:才能和优点。见:通“现,表现出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尚且。常:普通的。等:等同、一样】安求其能千里也?【安:怎么】策之不以其道,【策:鞭打、驾驭。以:按照。道:正确的方法】食之不能尽其材,【尽:竭尽。材:通“才,才能,指马的食量】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鸣:指马叫。之:音节助词。而:却】执策而临之,【执:握着。策:鞭子。临:面对、对着】曰:“天下无马!呜呼!【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其真无马邪?

53、【其:表示反问,难道。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其真不知马也。【其:表示推测,恐怕、大概】一、文学常识 韩愈768824,字退之,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代文学家,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名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主张文以明道,提出“不平那么鸣“词必己出等一系列著名的观点。有昌黎先生集。 韩愈幼年早孤,由嫂抚养。25岁中进士后,长期得不到任用,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这些都使他痛感明主难遇。就是在这种心情下,他大约在贞元十一年795至贞元十六年800间写了杂说说四篇。本文是其中的第四篇。二、词语总结1、通假字1食马

54、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饲,喂养2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表现出来3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通“才,才能,指马的食量4其真无马邪 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2、一词多义1策 策之不以其道 动词,鞭打 执策而临之 名词,鞭子2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通“饲,喂养 食不饱,力缺乏 动词,吃 3能 虽有千里之能 名词,才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动词,能够4其 其真无马邪 其:表示反问,难道 其真不知马也 其:表示推测,恐怕、大概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其:代词,它的5之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之:构造助词,的 马之千里者 之:构造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策之不以其道 之:代词,它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5、之:音节助词,补足音节,无义3、词类活用1策之不以其道 策:名作动,鞭打用鞭子打2一食或尽粟一石 尽:形作动,吃尽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千里:数量词作动词,日行千里4食之不能尽其材 尽: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三、课文分析一、【构造思路】 文章从三个不同的侧面提醒了“千里马“的遭遇。 第1段,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指出伯乐对于千里马的决定作用。正因为“伯乐不常有,千里马才终被埋没、摧残。 第2段,提醒了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无知。 第3段,总结全文,抨击食马者的愚妄。 三段文章围绕一个中心:千里马的被埋没、被摧残是“伯乐不常有造成的,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所造成的,是那些不能正确对待千里马的人造成的。然而“执策的庸人却曰:“天下无马!这一反差,是一个极大的挖苦,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无视人才的不满。二、【内容主旨】马说是一篇寓言性质的杂文,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