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智慧景区建设

上传人:lis****210 文档编号:141800910 上传时间:2022-08-2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7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论智慧景区建设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论智慧景区建设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论智慧景区建设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资源描述:

《论智慧景区建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智慧景区建设(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论“智慧景区”建设以九寨沟景区为例(章小平,邓贵平)摘要:“智慧景区”建设是在“数字地球”向“智慧地球”转型这一重大背 景下提出来的,是新形势下旅游景区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是实现旅游景区可持 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当前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文章首先回顾了智慧 思想的演变历程,然后在阐述 “智慧景区”概念和主要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智 慧景区”建设的主要内容,最后以九寨沟景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 关键词:智慧;智慧景区;物联网;信息化建设;九寨沟1. 引言2009年,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首次提出“智慧地球” (Smart Ear th)这 一概念,建议奥巴马新政府投资新一代的智慧基础设施。这一

2、理念的主要内容是 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到各行各业中,即把传感器(射频传感器、位置传感 器、能耗传感器、速度传感器、热敏传感器、湿敏传感器、气敏传感器、生物传 感器等)嵌入和装备到全球每个角落的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等各种物 体中,并且普遍连接,形成“物联网”,并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将“物联网” 整合起来,实现网上数字地球与人类社会和物理系统的有机整合。在此基础上, 人类能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从而达到“智慧”状态1。伴随着“数字地球”向“智慧地球”转型,“智慧景区”也孕育而生。2010 年 1 月,章小平等在中国旅游报发表“智慧景区”建设浅探,首次提出“智慧 景区”

3、建设理念,他们认为“智慧景区”是能对环境、社会、经济三大方面进行 最透彻的感知、更广泛的互联互通和更科学的可视化管理的创新型景区管理系 统,并从信息化建设、学习型组织创建、业务流程优化、战略联盟、危机管理等 五方面探讨了“智慧景区”建设路径2。后来,他们又以九寨沟景区为实证对 象,进一步探索了“智慧景区”建设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以及建设时需注意 的事项3,4,5。随着“智慧景区”建设的不断推进,“智慧景区”逐渐成为学者 探讨的热点问题,如邵振峰等(2010)讨论了“基于物联网的九寨沟智慧景区管理” 问题6,党安荣等(2011)对“智慧景区”的内涵和总体框架进行了研究7,邓 贵平等(2011)

4、讨论了视频巡航技术在“智慧九寨”建设中的运用8,常少辉等 (2011)设计了基于物联网的智慧颐和园信息基础设施方案9,梁焱(2011)设计 了基于云计算的智慧黄山景区数据基础设施规划方案10,左齐等(2011)设计了 基于模式识别的智慧青城山-都江堰景区安全防范系统11,宋磊等(2011)设计 了基于3D-GIS的智慧泰山景区信息集成平台12,彭霞等(2011)还探讨了智慧 黄山景区决策支持系统建设问题13。“智慧景区”概念刚提出不久,其定义还存在较大争议,其理论体系还有待 进一步完善。但目前在中国已掀起“智慧景区”建设浪潮,智慧九寨、智慧黄山、 智慧青城山、智慧泰山、智慧颐和园、智慧周庄等正

5、努力依托现代信息技术不断 推进“智慧景区”建设。因此,景区的深入实践迫切需要“智慧景区”理论研究 的深入。本文将在前期探讨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智慧景区的概念、主要特征、 主要建设内容,并以九寨沟景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2. 智慧思想的发展演变古希腊人最初把一切知、教养、能力或机智称为“智慧”。在希腊化时代, 智慧成了生活的艺术。到了近代,西方智慧概念的重心转到了自我认识上。苏格 拉底要人反思自己的生活,笛卡尔把智慧等同于知识,斯宾诺莎赋予智慧以道德 意义,莱布尼茨把智慧定义为一门幸福的科学,康德认为理论思辨的基础就是对 智慧不停的追求。然而,从尼采开始,一些哲学家在摒弃传统爱智慧意义上的哲 学的

6、同时,也不再将智慧作为自己思想的主题。在古汉语中,“知”与“智”通,单独一个“智”字也有“智慧”的意思, 智慧有时也被写作“智惠”。孔子认为智慧不是对事物的客观的知识,而是一种 澄澈无比的精神状态。孟子把“智”定义为“是非之心”,是对如何生活和怎样 生活的洞见和判断。荀子一方面赋予智慧以洞明宇宙真理的意义,另一方面坚持 它的实践特性。董仲舒强调智慧对人生的重要意义,认为“若没有智慧,人生就 没有正确的方向和原则”。中国现代哲学家冯契在与知识相对照的语境下将智慧 定义为有关宇宙人生根本原理的认识,是关于性与天道的理论14。江畅教授认 为智慧是适应人更好生存需要形成的正确观念、丰富知识、卓越能力和

7、优秀品质 在经验基础上实现有机协调的,注重整体观照、恪守推己及人、践行中庸之道、 既入世又出世的,明智审慎并重、使所有活动恰当合理的综合统一机能和活动调 控机制15。综上所述,中西方哲学家和思想家认为智慧不同于理性、理智、聪明,它与 知识和能力有关,同时,他们都强调智慧的实践性和伦理性。3. “智慧景区”概念与特征“智慧景区”是指将先进管理理论同现代科学技术高度集成,实现人与自然 和谐发展的低碳智能运营的景区。这样的景区能够实现可视化管理和智能化运 营,能对景区环境、社会、经济三大方面进行更透彻的感知、更广泛的互联互通 和更深入的智能化,能够更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为游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为 社

8、会创造更大的价值。然而,景区本身没有生命,也不会思考。我们说某些景区 具有一定智慧是指景区的管理人员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运用科学技术使景区发展 能力显著增强,在景区发展的重大事项上具有更强的判断力和决策力,能够恰当 合理地处理与景区发展和保护相关的事务,并最终能实现景区环境、社会、经济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智慧景区”具有以下四个特征:(1) 持有先进的理念。智慧以德性为要求,以正确观念为前提。建设“智慧 景区”始终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既要重视代际之间公平、同代人之间的公平, 还要重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公平,其实质是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同时又要保 护好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另外,在建设“智慧景

9、区”时还应努力发展低碳旅游, 走节能环保之路。(2) 具有高超的管理艺术。智慧是生活的艺术,也是管理的艺术。管理艺术 是管理者来自于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是管理者所具有的知识文化对实践的指 导和运用,是其自身智慧和能力的充分体现,是时势和环境所造就的管理技巧。 “智慧景区”的建设需要景区管理者具有高超的管理艺术,掌握先进的景区管理 手段和管理技巧,能够熟练运用知识、经验、直觉和智慧,及时、恰当、有效地 解决景区发展与保护之间的矛盾。(3) 重视科学技术的应用。科学技术是知识在现代社会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智慧景区”建设需要重视科学技术的应用,尤其是物联网、泛在网、移动通信、 云计算等现代信息

10、技术、GPS和北斗导航技术等,他们有助于增强人类对景区的 感知、控制和管理能力,实现对景区更透彻的感知、更广泛的互联互通和更深入 的智能化。(4) 具有旅游发展和生态保护所需的理论知识和人才队伍。知识是对一切对 象的客观认识,具有普遍有效性。智慧高于知识,是知识和能力在理性和经验的 基础上的有机综合统一。智慧景区的管理人员应具备发展旅游和保护生态所需的 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并能将这些知识技能应用于景区的发展实践中。(5) 在旅游发展和生态保护方面是成功的。智慧不仅是单纯的知识和能力, 而且具有将知识、能力运用于实践的要求。因此,如果景区的旅游发展水平不高 或生态环境保护不好,那就很难谈及智慧。

11、4. “智慧景区”建设主要内容“智慧景区”建设是一个复杂的创新性的系统工程,既需要利用科学技术, 又需要将科学技术同先进理论集成。“智慧景区”的建设是对景区硬实力、软实 力和巧实力的全面提升,应拥有自己的理论体系、技术体系、应用体系和工程体 系、景区云并融入旅游行业云。其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低碳旅游发展、信息化建设、 学习型组织创建、业务流程优化、战略联盟和危机管理。低碳旅游是指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 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 效益的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新方式,其核心理念是以更少的碳排放来获得更大的 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

12、益16。“智慧景区”建设必须以德性为要求,以正确 观念为前提,需要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倡导低碳旅游。低碳旅游发展 内容包括:编制低碳旅游发展规划、制定促进低碳旅游发展的管理制度、改变能 源结构、加强生物固碳、开展低碳宣传教育活动等。景区信息化建设需要将现代科学技术应用到景区管理中来,即把智能传感器 装备到景区的各种物体中,并且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形成物联网,并通过超级计 算机、云计算、泛在网构成全IP网络架构的物联网,实现对景区事物识别、定 位、跟踪、监控、管理等智能化。信息化建设能加快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和 处理速度,实现对景区更透彻的感知、更广泛的互联互通和更深入的智能化,及 时、

13、准确、全面地为景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其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信息基础 设施、数据中心、信息管理平台和综合决策平台。彼得圣吉将学习型组织定义为“大家通过不断共同学习,突破自己的能力 上限,达到真心追求的目标,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式,全力实现共同 愿望的组织”,强调通过学习提高组织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17。景区需要通 过个人、团队和组织不断的学习来掌握“智慧景区”建设需要的理论知识和专业 技能。景区创建学习型组织时应以建设“智慧景区”这一共同愿景为基础,以团 队学习为特征,以“学习加激励”为基本表现形式,以“提高景区管理人员的学 习力、创造力和竞争力,增强全员总体素质,实现景区健康发展”为目

14、的。此外, 还需要对景区管理理念和管理行为进行变革。业务流程优化是针对景区业务流程的基本问题进行反思,利用科学技术对它 进行清理、简化和整合,以降低成本、节约时间、提高服务质量。景区需要根据 市场需求和景区实际情况,突破原有思维方式,进行观念再造;以环境保护、社 区居民和游客利益为出发点,优化和再造工作流程并实行标准化管理;打破组织 结构边界,减少信息孤岛,畅通信息渠道。战略联盟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着对等经济实力的企业,为实现某种共同 的战略目标或联盟竞争优势,在自愿、互信、互利、互补的基础上,通过协议或 股权参与等策略的实施,而结成的一种企业联合体或相互依存的企业网络18。 “智慧景区”建

15、设技术含量高,周期长,投入巨大,景区需要通过组建战略联盟 节省成本、整合资源、降低风险。“智慧景区”的建设不仅要加强常态化管理,更应努力提高危机管理水平, 是否能够有效应对各种危机是“智慧景区”建设成败的试金石。危机管理是为了 预防、摆脱、转化危机而采取的一系列维护景区健康发展、使景区脱离逆境、避 免或减少财产损失的积极主动行为。危机管理是对危机潜伏、形成、高潮、消退 的全景式管理19。景区应在先进管理理论的指导下建立危机管理机制,利用科 学技术建设智能监测系统、风险评估系统、应急响应系统和危机决策系统,以有 效应对火灾、洪水、极端天气、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和经济危机、瘟疫、恐 怖袭击等社会

16、事件对景区发展造成的冲击,避免或减轻危机事件对人类生命财产 造成的损失。5. “智慧九寨”建设实证九寨沟景区在探索中起步,在变革中创新,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长期 致力于发展低碳旅游,以标准化建设优化业务流程,以学习型组织创建提升团队 素质,以战略联盟整合各方资源,以先进技术推动科学管理,从“数字九寨”到 “智慧九寨”,一直走在中国旅游景区发展前沿。5.1 低碳旅游发展九寨沟管理局长期致力于发展低碳旅游,科学编制低碳旅游发展规划,精心 打造低碳产品,全面完善低碳设施和不断优化低碳服务,努力塑造低碳品牌。早在1999 年,九寨沟就开始禁止外来车辆进入景区,统一采用绿色环保观 光车,有效控制了汽

17、车尾气排放。2001 年,九寨沟管理局关闭了景区内所有宾 馆,实行“沟内游、沟外住”,减轻了游客食宿等对九寨沟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同年7 月1 日起,九寨沟开始实施游客限量政策,较大程度缓解了脆弱的生态环 境与大量游客活动之间的矛盾。2006 年,九寨沟管理局开始实行办公自动化, 减少了纸张使用。此外,各部门还签订了节能减排协议并纳入年度绩效考核。2009 年,九寨沟管理局成立了“绿色小组”,开展环境教育活动,督察节能减排活动。 2010 年,九寨沟管理局与四川大学、华盛顿大学一起成功申报国家自然基金跨 国合作重大项目“面向西部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低碳景区集成管理 模式研究”,探索

18、旅游和环境和谐发展的低碳景区集成管理模式。同年5 月,九 寨沟管理局又邀请四川大学任佩瑜教授对“九寨沟如何发展低碳旅游”进行了专 题讲座。2011 年1 月,九寨沟以“移动性管理与低碳旅游”为主题举办了第二 届“智慧景区”国际论坛。2012 年,九寨沟景区荣获首批“全国低碳旅游示范 区”称号。九寨沟管理局还着力打造扎如沟生态游、曲那俄沟科考游、栈道徒步游等, 这些低碳旅游产品已受到美国 discovery 等著名媒体的关注。九寨沟管理局还重 视能源结构的优化,景区居民已停止使用薪柴,改用电能、太阳能作为生活能源。 九寨沟广场路灯和景区内厕所照明、环境监测仪器除使用水电外,还以太阳能和 风能作为

19、辅助能源。九寨沟管理局还强调生物固碳,1999 年,九寨沟管理局启 动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完成退耕还林还草400hm2。除此之外,还较好地实施了 景区监测保护工作,有效防止森林火灾和森林病虫害;加强了植树造林,以森林 生态环境的改善来固化二氧化碳,最大程度地抵消旅游活动产生的碳排放。5.2 信息化建设九寨沟以科学技术引领景区可持续发展,不断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推进信 息化建设。2002 年,九寨沟管理局开始实施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攻关示范项目“数 字九寨沟综合示范工程”,先后建成旅游电子商务系统、门禁票务系统、OA办 公自动化、 GPS 车辆调度、多媒体展示系统、景区智能化监控系统、景区监管信

20、 息系统和LED信息发布等八个系统,创新性地构建了 “资源保护数字化、运营管 理智能化、旅游服务人性化、产业整合信息化”的集成应用体系。到 2005 年, 初步实现景区资源的科学、高效配置,使景区整体管理效率提高 38.03%。2009 年,九寨沟管理局与四川大学、四川九洲电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一起开始实施 国家“863”重大专项“基于时空分流导航管理模式的RFID技术在自然生态保护 区和地震遗址博物馆的应用”课题,将RFID技术引入景区管理,自动采集和监 控游客信息和景区旅游资源信息,使预测、决策、计划、调度和控制更加准确和 科学,促进九寨沟景区的各项管理更加精细、全面,对景区保护更加科学和

21、高效, 为游客提供的服务更加人性化和个性化。2011 年,九寨沟管理局与导航战略联 盟单位一起启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智能导航搜救终端及其区域应用示范”项目, 将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等现代智能服务技术引入景区智能化管理,通过安装伪卫 星和设置CORS基站实现景区导航卫星信号全覆盖和提高定位精度;通过集成综 合服务、应急处理、救援救助等功能,开发智能管理、搜救、环境监测等系列用 户终端,不但能够为景区游客提供不同定位精度的智能位置服务,还支持动态监 视、求助信号发送、搜救位置双向确认和搜救调度。此外,九寨沟还同武汉大学一起研发了基于可量测实景影像的九寨沟景区智 能化管理与服务平台,正在建设环境监测视

22、频监控系统、景区车辆门禁管理系统、 景区管理实时电子巡更系统、景区无线WIFI网络系统、地质灾害预警系统、景 区森林防火智能监测系统、数字旅游服务系统等。5.3 学习型组织创建近年来,九寨沟管理局通过不同类型、不同规模和不同内容的培训活动等创 建学习型组织,注重能力建设,全面提高员工素质。一是利用淡季时间,对景区 员工进行集中培训,员工培训覆盖率达 100%;二是邀请清华大学、北京大学、 香港理工大学及美国华盛顿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等国内外专家学者为局内 员工和社区居民开展专题讲座;三是先后派出 22人到美国优山美地国家公园、 黄石国家公园、克罗地亚、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外的著名自然保护区

23、和高校进 行交流学习;四是高度重视引智工作,全力聘请高新技术领域领路人。2010 年 10月 29 日,“智慧九寨”院士专家顾问委员会成立,两院院士李德仁教授、中 科院院士陈俊勇教授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宁津生教授受聘成为专家顾问。五是分别 以“探索景区发展新趋势、探讨景区管理新模式、展望旅游发展新未来”、“低 碳旅游与移动性管理”和“空间信息化技术与景区智能化管理”为主题成功举办 三届智慧景区国际论坛,邀请知名院士、专家学者、企业精英、景区管理者等围 绕“智慧景区建设”、“远程目的地对现代游客移动性的响应”、“低碳旅游发 展”、“空间信息化技术在景区管理中的应用”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截止2012

24、年 1月,九寨沟管理局现已自主培养博士研究生 8 人(其中在读 5 人),海归硕士研究生 5人,现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 18 人,本科 145 人,大专 204 人,大专以上学历占职工总数的 75.7%;专业技术人员中研究员 1 人,高级 工程师5 人,高级经济师 6 人,中级职称人员 92人,助理级专业技术人员 116 人。5.4 业务流程优化九寨沟以环境保护和游客利益为出发点,运用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理论,将 原来分散在各个功能部门、被分割成许多工序的流程整合成单一流程,删除不能 增值的过程和活动,将交叉、重叠、断裂的流程改为并行的流程,从而畅通信息 渠道,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效率。2010 年

25、,九寨沟管理局成功申报并入选“首批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单位” 和“四川省旅游标准化示范试点单位”。2010 年下半年,九寨沟管理局成立标 准化办公室,联合四川大学和武汉大学对各处室的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和优化,修 订完善了2009 版九寨沟景区管理标准体系,采用功能归口型结构,从纵向 分为服务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三大类,从横向分为保护管理、营销管理、 建设维护、保障管理、运营管理、辅助管理六大板块,并将标准化建设纳入绩效 考核,通过监督检查、评估奖励等制度有效提高了各部门的工作效率,强化了品 牌价值和竞争力,能够为游客提供更规范、更安全、更贴心、更优质的服务。2010年 4 月,九寨沟管理局与武

26、汉大学深圳研发中心开始合作研发景区网 格化管理与服务平台。该平台是在景区全面数字化基础之上,建立可视化的智能 管理和运营,包括建设景区的信息、数据基础设施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网格化的 景区信息管理平台与综合决策支撑平台。根据管理需要,将景区进行网格划分, 使管理时效更加高效、精细化和智能化,走向实时、准实时;对基础设施和管理 单元进行分类和编码,实现精细化管理;根据管理流程分类,把景区管理分为保 护管理、开发管理、运营管理、营销管理、保障管理和辅助管理等类型;针对每 类具体的处理类型,进行标准流程定制;建立九寨沟唯一的数据中心,实现存储 数据集中统一管理;技术手段进一步可视化,从电子地图走向可量

27、测实景影像; 以旅客满意度为目标的服务,功能从管理走向服务。目前,九寨沟管理局已经投 入 100 台“景管通” 3G 手机到景区一线,正努力通过网格化管理实现管理的精 细化。5.5 战略联盟近年来,九寨沟管理局已在科研院校、研究机构、酒店、旅游运营商、航空 公司、IT公司、培训机构、NGO组织等团体选择了与九寨沟景区保护和发展战略 目标一致、资源匹配性高、市场相似性强的单位和企业与其建立了资源共享、优 势互补、风险共担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从一定程度上整合了“智慧九寨”建设 所需的资金、技术和人才资源。如 2006年,九寨沟管理局联合四川大学、美国 华盛顿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优山美地国

28、家公园成立九寨沟生态环境 与可持续发展国际联合实验室。2009 年,成功设立九寨沟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博 士后科研工作站。2011 年,上海师范大学在九寨沟设立研究生实习基地。2012 年1 月,九寨沟管理局先后与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中科院成都信息技术有 限公司、南京大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签订战 略合作协议。2012 年,科技部批准九寨沟生态保护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成立。九 寨沟主要战略合作伙伴见下表 1。表1九寨沟主要战略合作伙伴类别主要合作伙伴科研技术媒体酒店航空公司旅游运行商培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北京林业大学、 上海师范大学、中科院成都生物

29、所、华盛顿大学、加州大学戴 维斯分校、密歇根大学、昆士兰大学、蒙纳士大学等 武汉大学遥感与测绘国家重点实验室、 IBM 公司、九洲集团等 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四川电视台、人民网、中国旅游报、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等 九寨沟喜来登国际大酒店、九寨天堂洲际大酒店等 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四川航空公司等 春秋航空、港中旅、中国青年旅行社、康辉旅行社、日本交通 公社株式会社(JTB)、哈拿多乐(HanaTour)等 北京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北京林业大 学、新东方等5.6 危机管理九寨沟管理局在行政办公室下设应急管理办公室,在科研处下设防灾减灾办 公室和国家级森林病虫害监测站,在保护处下设

30、护林防火办公室,制定汛期、护 林防火、维稳 24 小时值班制度,编制地质灾害、火灾、森林病虫害、群体性事 件等危机事件的应急预案,并多次组织地质灾害、火灾救灾演练,开展地质灾害、 火灾、森林病虫害、食品安全等监测、检查与治理,通过举办培训、张贴宣传画 等多种方式提高游客、景区居民和工作人员的防灾减灾意识和应急避灾能力,有 效保护了景区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6. 结论“智慧景区”建设是中国旅游景区抓住新的机遇和迎接新的挑战的重要战略 举措,是实现中国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智慧景区”不是“智能景 区”,信息化建设是“智慧景区”建设的核心内容,但不是唯一内容,还包括低 碳旅游发

31、展,学习型组织建设、业务流程优化、战略联盟和危机管理。九寨沟景 区在“智慧景区”建设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建设“智 慧景区”不是一蹴而就之事,需要长期不懈努力,需要集结众人智慧,需要整合 各方资源。本文对“智慧景区”概念、主要特征和重要建设内容进行了探讨,对 “智慧景区”的评价体系将另文研究。参考文献李德仁,龚健雅,邵振峰从数字地球到智慧地球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0,352):127-134.2 章小平,邓贵平智慧景区建设浅探N.中国旅游报,2010,01.3 章小平,邓贵平对智慧景区建设的思考J.旅游规划与设计(景区管理与九寨沟案例研究),2011,01:15-

32、19.4 章小平智慧、可持续发展景区战略管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和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5 邓贵平九寨沟旅游地学景观成因与保护M.科学出版社,2012.6 邵振峰,章小平,马军,邓贵平基于物联网的九寨沟智慧景区管理J.地理信息世界,2010. 10(5):12-17.党安荣,张明丹,陈杨智慧景区的内涵与总体框架研究J.中国园林,2011,09:15-21.邓贵平,邵振峰基于视频巡航的九寨沟智慧景区管理与服务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1,32(11):3920-3924.9 常少辉,李公立,黄天航基于物联网的智慧颐和园信息基础设施方案J.中国园林,2011,09.10 梁焱基于云计算的智慧黄

33、山景区数据基础设施方案J 中国园林,2011,09.11 左齐,艾昌勇,唐捷基于模式识别的智慧青城山-都江堰景区安全防范系统J.中国园林,2011,09.12 宋磊,林洪波,王绪华基于3D-GIS的智慧泰山景区信息集成平台J中国园林,2011,09.13 彭霞,朱战强,张艳智慧黄山景区决策支持系统研究J中国园林2011,09.14 张汝伦重思智慧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9.15 江畅.论智慧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1,9(2):5-13.16 蔡萌,汪宇明低碳旅游: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J 旅游学刊,2010,21(1):13-17.17 Senge P. The Fifth Discipline-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M .New York: Bantam Doubleday Deli. 1990.18 孙相文企业战略联盟风险分析与防范策略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9,25(2).19 章小平,任佩瑜,邓贵平浅谈旅游景区危机管理模型的构建J.财贸经济,2010,2:130-135.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