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教版语文教案:西塞山怀古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 含答案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41732215 上传时间:2022-08-2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1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最新】苏教版语文教案:西塞山怀古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 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最新】苏教版语文教案:西塞山怀古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 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最新】苏教版语文教案:西塞山怀古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 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资源描述:

《【最新】苏教版语文教案:西塞山怀古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 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苏教版语文教案:西塞山怀古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 含答案(1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最新精品资料第二板块对应学生用书P40一、字音识记1濬(jn)2.降幡(fn) 3.芦荻(d)4下邽(gu) 5.时难(nn) 6.羁旅(j)7珮缨(pi) 8.红绶(shu) 9.兰苕(tio)二、词语释义1金陵王气黯然收:即帝王之气,这里借指东吴的国运2一片降幡出石头:表示投降的旗帜3山形依旧枕寒流:指深秋的长江4今逢四海为家日:指天下统一5故垒萧萧芦荻秋:秋风的声音。形容荒凉冷落的样子6时难年饥世业空:祖上留下来的产业7弟兄羁旅各西东:作客他乡8田园寥落干戈后:冷落9吊影分为千里雁:形影相吊,孤独寂寞10一夜乡心五处同:思乡之心11天河夜转漂回星:漂浮,流动12银浦流云学水声:银河岸边1

2、3东指羲和能走马:意思是太阳行走之快,就像奔跑的马一样三、名句背诵1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2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3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4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5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6天河夜转漂回星,银浦流云学水声。对应学生用书P40西塞山怀古整体感知一、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尚书”。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精练含蓄,韵味深长,富于哲理意味。歌颂平叛战争的诗,以平蔡州三首、平济行二首最为著

3、名。有刘梦得文集。二、相关背景 刘禹锡于长庆四年(824),由夔州调任和州刺史,在赴任的途中,经西塞山时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感叹历史兴亡的诗。三、内容提要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县东面,岚横秋塞,山锁洪流,形势险峻,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这首诗歌咏晋、宋兴亡事迹,说明地形之险不足恃,历史上割据一方的局面,终究会统一。四、写法借鉴1借古喻今的艺术特色刘禹锡的这首诗,寓深刻的思想于纵横开阖、酣畅流利的格调之中,诗人好像是在客观地叙述往事,描绘古迹,其实并非如此,翻一翻历史,便知道在唐宪宗时期曾经取得了几次平定藩镇割据战争的胜利,国家又出现了比较统一的局面,不过这种景象只是昙花一现,公元821

4、年到822年,河北三镇又恢复了割据局面。刘禹锡在这首诗中,把嘲讽的锋芒指向在历史上曾经占据一方、但终于覆灭的统治者,这不正是对重新抬头的割据势力的迎头一击吗?当然,“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金陵五题台城),这个六朝覆灭的教训,对于当时骄奢腐败的唐王朝来说,也是一面很好的镜子。2精巧的构思一是选材。诗人在剪裁上颇具功力。他从众多的史事中单选西晋灭吴一事,这是耐人寻味的,因为东吴是六朝的开头,它又有颇为“新颖”的防御工事,竟然覆灭了。照理后人应引以为鉴,其实不然。写吴的灭亡,不仅揭示了当时吴王的昏聩,更表现了那些后来者的愚蠢,也反映了国家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二是摹写。诗人写晋吴之战,重点

5、是写吴,而写吴又着重点出那种虚妄的精神支柱“王气”“天然的地形”“千寻的铁链”,皆不足恃。这就从反面阐发了一个深刻的思想,那就是“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刘禹锡金陵怀古)。可见如此剪裁,就在于它能完满地表现其主题思想。重点揣摩1首联哪两个字用得好?试作赏析。参考答案:“下”和“收”。“下”:既有符合地理形势,由上游向下游进军,符合历史事实的意思;又有西晋攻下了东吴的意思。“收”字,写出了东吴的望风披靡。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何其速也!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声势赫赫,一方是闻风丧胆。2试分析“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一句的修辞手法。参考答案:对比、拟人。“枕”是说西塞山

6、依旧挨着长江,生动形象地比拟出“物”的永恒;“山形依旧”同英雄们的“霸业”荡然无存形成对比,鲜明生动地表达了对历史兴亡的慨叹。3试分析本诗“借古讽今”的艺术手法。参考答案:诗的前四句以豪迈的笔力追述西晋王濬率水师顺江东下,冲破一切阻拦直抵金陵,迫使东吴孙皓投降的史实,说明天险人力都挽救不了腐朽王朝灭亡的命运,“千寻铁锁”不过是枉费心机,最后还是落得“一片降幡出石头”的结局。五、六句从东吴的覆亡联想到东吴以来几个小朝廷的破灭,提醒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整体感知一、作者简介白居易

7、(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人。贞元十五年(798)中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因直言极谏,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杜甫而后,白居易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所生活的七十多年里,正是安史之乱后各种矛盾冲突急剧发展的时期,也正是唐朝走向衰微的时期。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在白居易诗中得到了较全面地反映。今存白居易诗近三千首,数量之多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二、相关背景白居易所处的中唐是一个多难的时代,他从十多岁开始,即因战乱而离家四处漂泊。德宗贞元十五年(799)春,宣武军(治所在开封)节度使董晋死,其部下举兵叛乱。继之彰义军(治所

8、在汝南)节度使吴少诚亦叛,唐朝廷不得不发兵征讨,河南一带再次沦为战乱的中心。这首河南经乱书怀的诗,大约就写于这一时期。三、内容提要这是一首望月抒情之作。全诗表达了对离乱的不满,抒发了思乡、怀乡的感情。四、写法借鉴1用白描手法抒发真情实感如首联用通俗的语言交代了时局的艰难、家人的处境,给读者以感性认识。“共看明月应垂泪”更是用口语表达内心的伤悲,激起读者的同情。白居易的这首诗不用典故,不事雕琢,语言浅白平实而又意蕴精深,情韵动人,堪称“用常得奇”的佳作。2用比喻手法表现人物感情颈联中“千里雁”一喻重在表现孤独感,有形影相吊之意;“九秋蓬”一喻重在表现思乡之情,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从而深

9、化了诗的主题。重点揣摩1“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参考答案:勾画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地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恐怕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2“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参考答案:比喻的修辞和移情于物的手法。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

10、定。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喻,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3全诗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参考答案:全诗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不用典故,不事藻绘,语言浅白平实而又意蕴精深,情韵动人,堪称“用常得奇”的佳作。天 上 谣整体感知一、作者简介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富艺术个性的诗人之一,其诗大都构思奇特,意境怪诞,想像丰富,语言新颖诡异,具有浪漫主义精神。有“诗鬼”之称。因为避讳父亲李晋的名字,不能应进士举,终生落

11、魄不得志,27岁就英年早逝。有李长吉歌诗。代表作有李凭箜篌引梦天天上谣等。二、相关背景 李贺一生仕途坎坷,多病早衰,深感世变无涯,人生有尽,死生问题常纠结于心。所作天上谣浩歌等诗,“皆深有感于日月逾迈,沧桑改换,而人事之代谢不与焉”。(钱钟书谈艺录)在一个晴朗的夜晚,诗人游目太空,被璀璨的群星吸引,于是张开想象的翅膀,飞向那美丽的天庭。三、内容提要这是一首游仙诗。“天上”是指想象天上的情景,“谣”是“歌谣”的意思。李贺通过虚构一个尽善尽美的仙境,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曲折地表现了他对当时社会现状和个人境遇的不满。四、写法借鉴1想像富丽,浪漫新奇诗人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种种新奇瑰丽的幻境。如

12、“王子吹笙鹅管长,呼龙耕烟种瑶草”,不但使王子乔吹的笙有形可见,而且鲜明地展示了“龙耕”的美妙境界。诗人写子虚乌有的幻境,实际上是把世间的人情物态涂上神奇的色彩,把神和人结合起来,把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使抽象的理想成为可以观照的物象,因而显得深刻隽永,而又有生气灌注。2结构严谨,张弛有度全诗十二句,句句都有物象可见,诗人用精心选择的动词把某些物象联系起来使之构成情节,并且分别组合为六个不同的画面。它们虽无明显的连缀迹象,但彼此色调和谐,气韵相通,这种“合而若离,离而实合”的结构方式显得异常奇妙。重点揣摩1试分析本诗首尾句的内容及特点。参考答案:首句是诗人仰望星空所得印象,尾句是仙人俯视尘世所见

13、的情景。前者从现实世界进入幻想世界,后者又从幻想世界回到现实世界,一起一落,首尾相接,浑然一体。2这首游仙诗的背后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意蕴?参考答案:在这首游仙诗中,李贺虚构了一个尽善尽美的仙境,显然有所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是对当时社会现实和个人境遇不满的曲折表现。对应学生用书P116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字音全正确的一项是()A降幡(fn)韦编三绝(wi)停滞(zh) 边塞(si)B潜水(qin) 羁旅(j)漂流(pio) 银浦(p)C寥落(lio) 笙歌(shn)干戈() 绶带(shu)D贬谪(zh) 剽悍(pio)倾轧(y) 珮缨(pi)解析:选DA项,“韦”读wi;B项,“潜”读

14、qin;C项,“戈”读。2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组是()A俸禄 暗然 寥若晨星山青水秀B通讯 愁怅 弊帚自珍 美仑美奂C锻练 瘴气 琼遥 萍水相逢D凄切 遮蔽 沉郁顿挫 地老天慌解析:选BA项,暗黯,青清;B项,愁惆,弊敝,仑轮;C项,练炼,遥瑶;D项,慌荒。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愁黯黯独成眠黯黯:心情沮丧的样子B邑有流亡愧俸钱流亡:指生活没有着落,无法生存的流浪者C弟兄羁旅各西东羁旅:作客他乡D辞根散作九秋蓬辞根:去掉树根解析:选D“辞根”应为“离根,辞别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世事茫茫难自料,_。(2)惊风乱飐芙蓉水,_。

15、_,江流曲似九回肠。(3)_?雪拥蓝关马不前。(4)人世几回伤往事,_。(5)_,辞根散作九秋蓬。(6)粉霞红绶藕丝裙,_。答案:(1)春愁黯黯独成眠(2)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3)云横秦岭家何在(4)山形依旧枕寒流(5)吊影分为千里雁(6)青洲步拾兰苕春二、拓展阅读5(浙江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秦中吟歌舞唐白居易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秋官为主人,廷尉居上头。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注阌(wn)乡:旧县名。白居易有奏阌乡县禁囚

16、状,详述了无辜妇孺被关进阌乡狱并遭受迫害的惨状。(1)这首诗揭露了中唐尖锐的社会矛盾,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与杜甫诗名句“_,_”一脉相承。答案: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2)赏析这首诗对比艺术的特色。答:_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的前十六句详尽铺写朝廷贵官的生活,共描写了两个场面:开头八句记叙朝官们雪中退朝的场面;下面八句紧承“追游”,转入特写,具体描绘秋官、廷尉歌舞宴饮的场面。上面两个场面,已经将秋官、廷尉这帮官僚们的腐朽糜烂、醉生梦死的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末尾“冻死”一词极写囚犯之惨状,简洁而有力。从而使这个对比变得格外强烈和鲜明。答案:从结构上看,开头两

17、句兴起全篇,接下来十四句详写统治者骄奢侈靡的生活,而结尾仅用两句描述“冻死囚”,文势陡急,有一落千丈之势。从艺术效果看,前面十四句通过层层铺叙、渲染,为结尾一幕作艺术的铺垫,前后构成强烈、鲜明的对比,震撼人心。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马诗(其五)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2)试分析前两句比喻手法的运用。(提示:了解李贺的生平是解读此诗不可缺少的一环)答:_答案:(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却又不被赏识的惆怅之情。(2)首句“大漠沙如雪”,将月下万里平沙喻为一片霜雪,悲凉肃杀;二句“燕山月似钩”,将一弯月牙比成

18、弯刀的形象,便有了厮杀的意味。前两句绘制了一幅月下大漠的奇景,语中含思战之意,这种寒凛疆场,对于志在报国之士有着强大的吸引力,为下文抒发“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设定了情境。三、语言表达7请根据画线的句子进行仿写。唐诗是历史的沉淀,时代的产物。历史上如果少了唐代,今天我们的中华文学就将缺失最亮丽的瑰宝。可以想像,如果没有了张继“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境,今天的寒山寺钟声将索然无味;如果没有了杜牧“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那心力交瘁的忧郁,今日的秦淮河可能就少了一份醉人的韵味;_;_。唐诗就是诗化了的中国,几乎凝结了我们中国人所有的情感。读唐诗恰似与古人的一次情感对话,你可以

19、在一刹那间抽离都市的繁华,在诗句垒起的世界里寻找一种别样的心境,灵魂的乐土。答案:如果没有了“我愿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的柔情,今夜的星空将黯然失色;如果没有了“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豪放,今朝的美酒就会味如白水。8下面是关于李白的一段话,请在横线处填写一句总结性的话,概括其主要意思并使上下文连贯流畅。(不超过40字)。尽管李白出身于西域,与中土汉人有着不同的气质特点,然而,李白性格的底子仍然是中国文化,仍然与中国文化的哺育分不开。这是李白少年时代在蜀地读书生活的积极影响。他五岁就背诵关雎,他的诗歌有浓郁的书卷气,深深浸渍着青少年时代苦读而来的学养。 至今流传着他匡山苦读的故

20、事:匡山有读书台,夜晚常有光如灯,老人说“李白又在读书了”;至今流传着“铁杵磨成针”的励志故事,正是李白融身而为中国诗书人文传统的一个美好传说,正是李白其人底子仍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证明。_答案:文化取决于教育,李白无论有多么深刻的西域情结,也仍然抹不掉青少年时代的文化记忆。素材一刘禹锡出生于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对此他在文章中屡屡谈及:“父讳绪,亦以儒学,天宝末应进士”,“臣家本儒素”。儒家思想要求人有进取精神,鼓励个体积极参与政治社会活动,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少年负志气,信道不从时”,与柳宗元同时登进士第。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命运、使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34岁的刘禹锡参与了王叔文、王任的“永

21、贞革新”。但是这些举动引起了守旧派的强烈不满。守旧的宦官们对革新派进行残酷的打击和无耻的诽谤,后来又勾结藩镇发动宫廷政变,顺宗被迫退位,致使革新运动以失败而告终。刘禹锡幸免于杀身之祸,被贬至朗州达十余年。但是这也未曾削弱其斗志,反而促使他用犀利的笔锋有力地回击宦官权贵们的相互倾轧、钩心斗角。也正是因为他坎坷的命运与经历,以及官场的失意,为其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应用角度该材料可应用于与“环境与人才”“家庭教育”“道同意和”“保守与改革”“代价”“顺境与逆境”等相关的作文中。“诗豪”刘禹锡傲岸不屈、顽强斗争、追求执著、意志坚定、奋发自励、积极乐观。在他的诗中也可以真实地感受到诗人特有的、昂扬的精

22、神风貌和他的思想才华。素材二刘禹锡被贬到湖南常德十年,后被召回长安,因到玄都观去赏桃花,写下了“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这意思是说:如今满朝新贵,像盛开的桃花一样红火,都是我刘郎被赶出长安以后爬上来的人。这是一首惹祸的诗,因为这首诗,他再次被贬到连州。这一贬又是十四年整,等他再回到长安时,已经是五十七岁,玄都观里的桃花已经不在,只有一片乱草。刘禹锡不害怕祸患,又写了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这相当于说,曾经像盛开的桃花一样鲜艳的满朝新贵,如今都已经不在了,而我这个当年被驱逐的刘郎,如今又回到这里。不

23、仅如此,他还在小序中要“以俟后游”,以后还要来看看这玄都观会变成个什么样子。应用角度上述材料可以应用到与“自尊”、“得失”、“勇气”、“骨气”等相关的作文中。素材三韩愈被贬到潮州任刺史。当时,韩愈已经52岁,身体病弱,女儿也在路途中死去,可见,当时他是身心交瘁。但他到潮州后,兴办乡校,普及教育,重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民生问题,改善人民生活,为老百姓办好事、实事。韩愈在潮州七个多月,却影响了千余年。韩愈以他的儒学大师的风范和无私的努力,赢得了潮州人民的千古崇敬。被贬潮州,对韩愈而言或许是不幸,但对潮州百姓而言则是大幸。千年回眸,这位文化巨人在潮州留下的印痕依旧清晰深刻:“不虚南谪八千里,赢得江山都

24、姓韩。”像韩江、韩山、祭鳄台、韩祠橡木、鳄渡秋风、昌黎旧治、昌黎小学等等,无不言说着潮州人从古到今对韩愈的敬仰。更有宋时就建在韩江东岸笔架山麓的韩文公祠,是我国现存历史最久远、保存最完整的韩愈祠。应用角度该材料可用于与“以民为本”“积极用世”“实干精神”“如何面对失意”“沉沦与奋起”等相关的作文中。纵观古代文人,被贬官者众多,大多哀怨沉沦,走不出人生的低谷,而韩愈与众不同,居然使山河易姓,不仅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其本身也是一首千古绝唱。举手投足之间唐朝的背影举手,掌心向下;投足,脚踏实地,我就这样坐在角落里,看着那个朝代的背影,品味她举手投足的魅力,学习她的王者风范。那是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

25、唐朝,当她褪去华美的衣裳,歇了悦耳的琴音,停了光洁的酒杯,我依然可以感受到她举手投足的大气那是我们民族的魂,是炎黄之后应铭入心间的气概。当我们将大自然轰击得满目疮痍时,却不得不敬服我们的先知。唐人总是能与自然平等对话,因而他们从自然中学到的东西是后人永远无法企及的高度,渭城的朝雨沾湿王维的衣裳,庐山的瀑布拨动李白的才思,洞庭的波涛荡涤孟浩然的心门。长河落日,大漠孤烟,塞外的衰草,江南的花鸟他们从来都不妄自尊大,而是心平气和地对待大自然,真诚地敬畏大自然,赞美大自然,举手投足之间,他们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当我们穿行于关闭的门前,当我们终日陷于斗心的回避而一无所成,当气候变暖而人与人之间的坚冰却在

26、加厚。仰望唐朝,我听到那一阵阵爽朗的笑声从遥远的地方传来。招待朋友,“五花马,千金裘”也换美酒;有客来,便“隔篱呼取尽余杯”;送友出关,掩住离愁,朗然一笑举手投足间,袒露的是一颗颗如在玉壶的“冰心”,没有矫揉造作,只有不尽的真情。唐人便是这样,肝胆相见。对待他人,唐人懂得尊重、信任与真诚,举手投足之间,光芒万丈。当我们汲汲奔走于日渐膨胀的欲望中时,当我们忽喜忽怒、患得患失、无病呻吟时,当心灵的蔓草掩盖了人的本性时,回望唐朝的背影,那一份从容淡定立即弥漫心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李白自高贵;“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自安然;“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自进取;“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自乐观说不尽的人生起伏,犹如熄不尽的长城烽火。然而,唐人始终迈着雄健的脚步,在自己的精神乐园里徜徉,对待自己,他们懂得珍惜人间的美好,旷达地看待一切,因而举手投足之间有一种气质使他们在历史长河中安如山岳。斑驳的树影掩不了那个朝代的背影。掌心向下,我愿交出真心;脚踏实地,我能越走越远。举手投足之间,唐朝教我们应有的风度。让浅薄与无知、狂妄隐退,我们将开创又一盛世。点评本文不落俗套,选用议论性散文作为作文的文体,截取所学课内素材,用王维、李白、刘禹锡等人举手投足间所反映出来的品性、境界、追求来表现整个唐朝盛世的风度。可谓“胸中有丘壑,文中有乾坤”。最新精品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