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8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25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 岳麓版.ppt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14168612 上传时间:2020-07-08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1.68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山东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8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25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 岳麓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山东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8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25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 岳麓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山东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8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25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 岳麓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资源描述:

《(山东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8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25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 岳麓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8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25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 岳麓版.ppt(4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八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 创新与调整,知识坐标理清历史脉络,主旨概览把握单元线索 20世纪形成了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的局面,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互相影响,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给世界各国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有益借鉴。 线索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和实践 (1)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国内战争胜利后,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2)20世纪30年代,苏联确立了“斯大林模式”,对苏联和世界历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斯大林模式”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了改革,但成效都不大,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没有

2、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线索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及运行机制的变化 (1)19世纪中期以来,资本主义一直推行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后,罗斯福新政开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新模式.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到20世纪70年代,各国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混合经济”开始出现;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各国普遍实行“福利国家”制度,重视发展第三产业与“新经济”。,第25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命题规律,考题扫描,1.从考查趋向看,高考近几年的考

3、查主要以选择题为主,以吸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借鉴为重点。除继续关注“斯大林模式”外,苏联与中国工业化道路异同的对比也有很大的命题空间。 2.从社会热点看,从世界经济模式的角度比较苏联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政策和经济模式,考查苏联的农业政策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启示,综合分析中西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和各自的特点,苏联三次改革的对比及结局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启示,苏联解体对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教训。 3.从预测角度看,重点关注苏联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的变化历程以及优点和存在的问题,苏联改革关于农业方面的改革措施。,命题规律,考题扫描,考向一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成就

4、及成因 1.(2016课标全国,34)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答案,解析,命题规律,考题扫描,2.(2015课标全国,34)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做出奉献 B.农业投

5、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答案,解析,命题规律,考题扫描,名师点评“斯大林模式”在短期内的高效运作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但它也存在着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的严重缺陷。课标全国卷对“斯大林模式”的意义和缺陷的考查,有助于帮助考生认识到任何一种经济体制的确立,都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树立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保持自身活力重要手段的正确观念。,命题规律,考题扫描,3.(2015山东,21)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反映19291938年美国和苏联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份额(%)变化趋势的是(),答案,解析,命题规律

6、,考题扫描,4.(2014课标全国,34)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答案,解析,命题规律,考题扫描,考向二赫鲁晓夫改革的目的及评价 5.(2018课标全国,35)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 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 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D.加

7、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答案,解析,命题规律,考题扫描,6.(2017课标全国,34)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答案,解析,命题规律,考题扫描,考向三回忆录的价值判断 7.(2017课标全国,35)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

8、() 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 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 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 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答案,解析,命题规律,考题扫描,名师点评回忆录是史料的一种。史料是指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进程的痕迹。史料是研究历史、获取历史结论的直接或者间接依据,任何一个历史结论都必须有史料的支撑,而运用史料论证历史问题的前提是史料必须真实可靠。史料在使用过程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人们的观念、立场、阶级属性、认知程度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对史料的选择,同样,由于不同时代主流价值观的不同和人们对历史的认识程度不同,也会影响到对史料的选择。同样一本回忆

9、录,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正是时代影响历史叙述的表现。,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1)十月革命后,列强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妄图推翻苏维埃政权。 (2)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2.内容 (1)农业:实行余粮征集制。 (2)工业:实行工业国有化,大中企业收归国有,监督小企业。 (3)商业: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 (4)分配: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3.评价 (1)积极: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军事斗争的胜利。 (2)局限:超出战时需要的限度,激化了矛盾。,图示解史喀琅施塔得海军兵变 喀琅施塔得海

10、军基地位于圣彼得堡附近的科特林岛上,在北方战争、克里木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多次成为俄罗斯波罗的海舰队的庇护所。国内战争结束以后,苏维埃政权进一步强化土地国有制和对农民余粮继续实行无偿征集,终于使农民的不满从政治上被激烈地引爆了,在喀琅施塔得发生了兵变。参加兵变的士兵,多数是参军不久的农民。喀琅施塔得兵变说明,经济危机已经转化为极其严重的政治危机。,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 (1)经济困难:战争严重破坏了经济,亟须恢复生产。 (2)政治危机: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频繁发生暴动。 2.内容 (1)农业方面: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2)工业方面: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

11、有;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3)流通方面:由产品交换转为自由贸易。 3.意义 (1)理论上:列宁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 (2)实践上: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三、斯大林时期的经济 1.确立: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逐步取消新经济政策。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 2.表现(特点) (1)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2)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3)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4)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3.评价 (1)积极 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

12、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 为日后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2)消极 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斯大林体制。,概念阐释苏联集体农庄 集体农庄,又称农业劳动组合。它是十月革命后,苏俄(联)劳动农民自愿组成的集体经济组织。集体农庄的主要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体庄员所有。土地国家所有,由农庄永久使用。集体农庄实行按劳分配,并允许庄员经营规定的宅旁园地和家庭副业。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开展全盘集体化运动时,确定农业劳动组合为集体化的基本形式。此后,通常就把农业劳动组合称为集体农庄。,四、二战后苏联的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斯大林体制弊

13、端日益暴露。 (2)内容 农业方面 a.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 b.开垦荒地,开展种植玉米运动。 c.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等。 工业方面 a.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 b.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 c.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3)评价 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一定成效。 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只是进行局部改革,最终失败。 图示解史 热烈欢送出发垦荒的苏联青年 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首先从农业开始,为提高粮食产量开始大规模的垦荒工作和推行“种植玉米运动”,大规模毁草、毁林开荒,破坏了生态平衡,由

14、于耕作粗放,开荒地区土壤严重退化。,2.勃列日涅夫改革 (1)背景:勃列日涅夫上台,纠正苏联当时的混乱。 (2)内容 农业领域 a.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 b.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 c.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 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3)评价 未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 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加剧,导致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3.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陷入危机边缘。 (2)内容 经济领域: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

15、,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把重点放在重工业上。 政治领域:后期把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 (3)结果 改革陷入困境,经济继续滑坡。 国内局势逐渐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主题一,主题二,从“理想”到“现实”新经济政策 材料列宁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大国崛起解说词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效果和特点。,主题一,主题二,【思路指导】,主题一

16、,主题二,【史论形成】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1)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2)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3)具有实事求是的精神,是根据苏俄经济落后、生产力低下的国情,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道路的伟大实践,是对社会主义经济传统观念的一次重大突破,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主题一,主题二,对点训练 1.(2018河北保定摸底,22)1921年,列宁强调,新经济政策是一个“要在若干年内长期实行的政策”。1922年,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实行使社会主义“已经不是一个遥远未来”。“我们把社会主义拖进了日常生活”,“

17、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将变成社会主义的俄国”。这表明列宁() A.不断丰富新经济政策的内涵 B.否定了经济政策的连续性 C.看到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 D.对社会主义本质有了清晰的认识,答案,解析,主题一,主题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材料一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据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 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主题一,主题二,材料二历史学家评论苏联的工业化说:“斯大林在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早就提出过工业是主导,农业是基础,要发展工业就必须从农业开始的重要论断。他在理论上一再

18、反对把农业作为发展工业的殖民地,但实际上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的办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例如,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地区收购小麦,每千克付给农民13卢布,而政府出售给面粉厂时,则作价93卢布。国家售价比购价高出几倍。结果,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在苏联工业化短短的十几年内,曾发生两次较大的农业危机。苏联全国大约饿死1 000万人。” 摘编自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主题一,主题二,(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对列宁的经济政策从理论和实践上发生的改变。 (2)根据材料二并结

19、合所学知识,分析“斯大林模式”的主要问题。 【思路指导】,主题一,主题二,【史论形成】“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1)原因:小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以及缺乏民主传统是其基本原因;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都是造成权力过于集中的重要客观因素;封建专制、封建思想残余的存在则是个人迷信盛行及个人专断的社会文化基础。 (2)特点: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它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

20、集权。,主题一,主题二,对点训练 2.(2018江西五市八校联考,23)根据苏联官方资料,苏联的工业生产在“四五”计划期间超过战前水平的73%,其中重工业生产增加了一倍,轻工业增加了23%,军事工业仍然受到最多的关注,成功爆炸原子弹。这表明() A.苏联摆脱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封锁 B.苏联建设成就奠定反法西斯物质基础 C.苏联利用了西方经济危机的发展契机 D.苏联重建道路依然坚持了“斯大林模式”,答案,解析,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1.相同点 (1)前提: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 (2)目的:巩固政权,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 (3)内容:涉及农业、工业、商业和分配等。,

21、2.不同点,对点训练 3.(2018贵州贵阳摸底,20)苏俄国内战争胜利后,暴动频繁出现。有的暴动者提出“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的口号,还有人认为,这些暴动是对正义的胜利丧失了任何希望的劳动居民的暴动。为此,苏维埃政权采取的措施是 () A.实行义务劳动制 B.推行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C.取消了自由贸易 D.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答案,解析,二、“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教训和启示 1.影响 (1)积极影响: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成为工业强国,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消极影响:政治上,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导致社会缺乏民主,造成个人的高度专权;对

22、斯大林个人崇拜盛行。经济上,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阻碍经济的持续发展,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2.教训 (1)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2)由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3)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4)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压制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启示 (1)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要注意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的协调发展,重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 (3)注

23、意调动地方和企业的主动性、积极性,改革僵化的模式,注意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对点训练 4.(2018湖南长郡中学月考,22)“斯大林模式”虽然在表面上创建起高纯度的公有制计划经济,但其指令性和国家所有制性质与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由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的设想有着内在的差异。这说明“斯大林模式”() A.完全违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B.符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的原则 C.是马克思主义在相对落后的国家不完整的运用 D.有利于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答案,解析,【典例剖析】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一般资本主义国家中,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24、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通过剥夺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实现的。在我国,对待大资产阶级(即对待官僚资本)采取这种办法。但是,对待民族资产阶级,则不是采取剥夺的办法,而是采取社会主义改造的办法,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逐步地将私人资本主义企业改变为社会主义企业。 材料二1920年11月,人民委员会公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开办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一起组织合营股份公司。列宁强调要通过租让制发展苏俄经济、改善工人生活,同时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生产管理方法。1921年7月,政府公布租借条例,决定把一批中小工厂和商店租借给本国的公民、合作社和其他联合组织。租让和租借企业是国家资本主义经济。,(1)

25、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和苏俄在对待资本主义经济上的不同举措及其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和苏俄在向社会主义过渡道路上的共同点,并谈谈你的认识。,参考答案:(1)新中国举措:没收官僚资本;改造民族资本。 原因:官僚资产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阻力;民族资产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同盟军。 苏俄举措:前期,没收资产阶级生产资料;后期,大力发展租让和租借企业,允许外国资本主义开办企业,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生产管理方法,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原因:当时苏俄处于经济、政治危机之中,急需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以巩固统治。 (2)共同:都采用国家资本主义形式;采取分步

26、的方式向社会主义过渡。 认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有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验;发展国民经济必须尊重国情;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言之成理即可),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举措,新中国可据材料一中“对待大资产阶级(即对待官僚资本)采取这种办法。但是,对待民族资产阶级,则不是采取剥夺的办法,而是采取社会主义改造的办法”回答;苏俄前期举措可据所学答出没收资产阶级生产资料,后期可据材料二中“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开办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一起组织合营股份公司”“同时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生产管理方法”回答。第二小问原因,新中国可从发展中国民主革命角度回答,苏俄可联系所学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回答。

27、第(2)问第一小问共同点,根据材料一中“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逐步地将私人资本主义企业改变为社会主义企业”和材料二中“租让和租借企业是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可得出都采用国家资本主义,结合所学可知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第二小问认识,从国情、借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等方面回答即可。,情怀链接新经济政策的历史作用 (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俄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 (2)新经济政策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在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为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它是列宁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伟大创造。 (3)从实践上说明,采用什么方式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建立哪种社会主义模式,必须和本国的具体实际相适应,建设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