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总结习题含答案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41393516 上传时间:2022-08-2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河中石兽总结习题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河中石兽总结习题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河中石兽总结习题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资源描述:

《河中石兽总结习题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中石兽总结习题含答案(1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

2、臆断欤?【原文注释】沧州南,一寺临【临:靠近。】河干(gn)【干:岸边。】,山门【山门:寺庙的大门】圮(p)【圮:倒塌。】于河,二石兽并【并:一起 】沉焉【于之,在河里】。阅【阅:经历】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o)【棹:船桨。这里作动词用,划船。】数小舟,曳(y)铁钯(p),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设帐:讲学,教书。】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究:推究。】物理【物理:事物的道理。】,是【是:这】非木杮(fi)【木杮:木片。】,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去:离开】?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n)【湮:埋没。】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颠:

3、同“癫”,疯狂。】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河兵:巡河、守河的士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盖:原来是。发语词,连接上句或上段,表原因】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啮:本意是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沙为坎穴【坎穴:坑洞】,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如是:像这样】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已:停止】,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如:依照】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断【臆断:主观判断】欤(y)?【参考译文】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

4、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在了河里。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资金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疯了吗?”大家都信服地认为他的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兽,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

5、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刷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石兽反而逆流而上。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是疯狂的;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吗?”人们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对于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一、基础知识【重点词句】1.古今异义 并:古义:一起 二石兽并沉焉。 今义:并列。 阅:古义:经历 阅十余。 今义:阅读。 是:古义:代词 这 是非木柿 。 今义:判断词 是。盖:古义:发语词

6、盖石性坚重。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但:古义:只 但知其一 。 今义:表转折 但是,却。2. 一词多义 去1、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离去)2、西蜀之去南海。(距离)为1、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2、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成为)3、橘生于淮南则为橘。(是)4、为其来也。(在)3.词性活用。棹:名词用为动词,划船。暴涨:动词用作名词,洪水。4.汉字通假。“颠”同“癫”,疯。钯:同“耙”,整地的农具。 5.注音:圮p;曳y;棹 zho;杮fi;湮yn;溯s。6.句式(1)被动句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为,表被动,可译为“被”)(2)倒装句 当求之于上流 (状语后置,状语“于上流”放在动词“求”

7、的后面)(3)省略句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得”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二、课文理解1.文章分层:第一层(1):交待石兽沉入河中的地点和两种寻找方法。第二层(2-3):另两种不同的寻找方法。第三层(4):由事而理,点明遇事不能 “据理臆断”,深化主题。2.四种寻找方法:第一种: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第二种: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第三种: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第四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寻找经过 人物 寻找的地点 结果第一种 僧 原地水中 不可得第二种 僧 顺流而下 无迹第三种 讲学家 原地沙下 失败第四种 老河兵 求之于上流 果得于

8、数里外中心思想:作者由此得出了什么结论?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断欤(y)?主题概括: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否则会得不偿失。认识不同的原因及性格分析:寺僧:按一般的思维模式和惯例,认为水的流动会把石兽带到下游。(“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可见其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讲学家:自认为“究物理”,以“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的理论知识推断石兽在原地“渐沉渐深 ”了。(“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老河兵: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

9、物特性,根据多年经验认为:那石兽很重,而河沙又松,西来的河水冲不动石兽,反而把石兽下面的沙子冲走了,还冲成一个坑,时间一久,石兽势必向西倒去,掉进坑中。如此年复一年地倒,就好像石兽往河水上游翻跟头一样,当求之于上流。(有实际经验,沾沾自喜)三、答疑解惑1.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寺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是正确的?寺僧高估了水流的推力,忽视了“石性沉重,沙性松浮”;讲学家只注意了“石性沉重,沙性松浮”,却忽视了水流的运动规律;老河兵经验丰富,将石性、沙性、水流的因素全面综合考虑,所以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前两者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则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

10、,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因为学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老河兵”因其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特性,把理论知识和多年经验结合起来分析,他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2.文中写道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讲学家的“笑 ”是嘲笑寺僧无知,只按照常理做事,因而寻石兽而不得,说明讲学家自以为是,认为自己学识渊博和自信的心态。老河兵的“笑”是 嘲笑讲学家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主观臆断,认识错误,以及众人轻信讲学家的糊涂。说明老河兵阅历深广,有实践经验。既是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否定,也表现了他的自信与自狂。3.文章最后一句话有何含义和作用?既

11、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的辛辣嘲讽,又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最后一段用的是“反问”的表达方式。用以点题,强调主题思想:有的人只关注事情的表面现象,而不深入思考分析其中的道理。4.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作出判断。5.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15字以内)示例: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河中石兽对比阅读 一

12、、阅读理解。(共6小题,共100分)(一) 阅读河中石兽回答下列问题(共5小题,共15分)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

13、,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3分)下列各组加粗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如其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B.是非木杮日中不至,则是无信C.湮于沙上果得于数里外D.僧募金重修乃石性坚重 2.(3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尔辈不能究物理。 3.(3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众服为确论。 4.(3分)下列四图,最接近“老河兵”对“河中石兽”原因分析的是( ) 5.(3分)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意思。阅十余岁阅:_不亦颠乎颠:_ (二)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共5小题,共17分)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

14、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6.(3分)解释下列句中

15、加粗的虚词。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于_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之_ 7.(3分)用现代汉语翻译“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一句。 8.(3分)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9.(4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用文中原句回答) 10.(4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实词。山门圮于河 圮_湮于沙上 湮_ (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共5小题,共20分)【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

16、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乙】余十一二岁时,闻从叔灿若公言:里有齐某者,以罪戍黑龙江,殁(m,死)数年矣。其子稍长,欲归其骨,而贫不能往,恒蹙(c)然如抱深忧。一日,偶得豆数升,乃屑以为末,水抟成丸,衣以赭(zh,红褐色

17、)土,诈为卖药者以往,姑以绐(di,欺哄)取数文钱供口食耳。乃沿途买其药者,虽危症亦立愈。转相告语,颇得善价,竟藉是达戍所,得父骨以箧负归。归途于窝集遇三盗,急弃其资斧,负箧奔。盗追及,开箧见骨,怪问其故,涕泣陈述,共悯而释之,转赠以金。方拜谢间,一盗忽擗(p)砞(m,捶胸顿足)大恸曰:“此人孱弱如是,尚数千里外求父骨,我堂堂丈夫,自命豪杰,顾及不能耶?诸君好住,吾今往肃州矣。”语讫,挥手西行。其徒呼使别妻子,终不反顾。盖所感者深矣。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11.(4分)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求之下流,固颠固国不以山溪之险B.转赠以金扶苏以数谏故C.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18、归途于窝集遇三盗D.以箧负归负势竞上12.(4分)翻译下列句子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13.(4分)翻译下列句子此人孱弱如是,尚数千里外求父骨,我堂堂丈夫,自命豪杰,顾及不能耶? 14.(4分)你从这两则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15.(4分)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词语。湮于沙上_不亦颠乎_虽危症亦立愈_终不反顾_ (四) 阅读河中石兽回答下列问题(共5小题,共20分)河中石兽纪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

19、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6.(4分)指出下面句子中“之”所指代的内容。一老河兵闻之_当求之于上流_ 17.(4分)用“/”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众服为确论。 18.(4分)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20、。 19.(4分)联系原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中“其一”“其二”的具体内容。 20.(4分)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山门圮于河_湮于沙上_如是再啮_ (五) 阅读河中石兽回答下列问题(共3小题,共12分)河中石兽纪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

21、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21.(4分)下列各项中加粗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求石兽于水中贤于材人远矣B.以为顺流下矣策之不以其道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山峦为晴雪所洗D.然则天下之事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22.(4分)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纪昀以笔记形式写成的志怪小说。B.本文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结局,悟出了天下事不可“据理臆

22、断”的道理。C.打捞石兽时,庙僧考虑不周,老河兵空谈事理,唯有讲学家提出切合实际的理论。D.本文语言平易,风格简淡,善于在叙述中制造波澜。 23.(4分)下列各项中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二石兽并沉焉而两狼之并驱如故B.寻十余里未果,寻病终C.是非木杮斯是陋室D.求之下流,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六)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共4小题,共16分)(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

23、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纪昀河中石兽(乙)雁奴,雁之最小者,性尤机警。每群雁夜宿,雁奴独不瞑,为之伺察。或微闻人声,必先号鸣,群雁则杂然相呼引去。后乡人益巧设诡计,以中雁奴之欲。于是先视陂薮雁所常处者,阴布大网,多穿土穴于其傍。日未入,人各持束緼并匿穴中,须其夜艾,则燎火穴外,雁奴先警,急灭其火。群雁惊视无见,复就栖焉。于是三燎三灭,雁奴三叫,众雁三惊;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互唼迭击之,又就栖然。少选,火复举,雁奴畏众击,不敢鸣。乡人闻其无声,乃举网张之,率十获五而仅有脱者。冯生工属文尝为雁奴说,叹其以诈相笼、以祸相嫁也,其言日:“奚独

24、雁哉,人固有之,李斯秦之警也,赵高诈燎而胡亥击之,国入于汉;陈蕃汉之警也,曹节诈燎而孝灵击之,家获于魏。由是观之,可不为之大哀邪!”宋祁雁奴后说注:瞑,通“眠”。陂薮(bi su),陂,堤岸、湖边。薮,湖泽通称。緼,乱麻绳。唼(sh),水鸟吞食声。24.(4分)翻译下面的语句。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 25.(4分)两文分别讽喻了什么现象? 26.(4分)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相同之处及其作用。 27.(4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_须其夜艾_阴布大网_叹其以诈相笼_ 答案 一、阅读理解。第1题 C第2题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第3题 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

25、是精当确切的言论。第4题 A第5题 1.经过,过了。 2.通“癫”,疯狂。 第6题 1.介词,在 2.代词,指代二石兽 第7题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第8题 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写老河兵的“笑”,则是因为他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第9题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第10题 1.倒塌 2.埋没 第11题 C第12题 按照他的话,果然在几里外找到了(石兽)。第13题 这人如此孱弱,尚能历经艰辛,到千里之外寻找父亲的遗骨我这个堂堂男子汉,自命英雄豪杰,反而做不到吗?第1

26、4题 【甲】文的启示:遇到问题,如果不从实际出发,而是主观臆断,就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甚至闹出笑话。【乙】文的启示:做人要尽孝道、有志者事竟成、做好事与尽孝道都能够感染影响别人。第15题 1.埋没 2.颠倒,错乱 3.即使 4.回头看 第16题 1.石兽 讲学家所说的话(讲学家所说的道理) 第17题 众/服为确论。第18题 照他(老河兵)说的那样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之外找到了石兽。第19题 “其一”是指只考虑到石头和沙子的性质(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其二”指还需考虑到水的冲击会掏空石头下面的沙子, 从而让石头翻转,离开原来的位置,朝水流相反的方向移动到上游去。第20题 1.咬,这里意为冲激。 埋没 倒塌 第21题 C第22题 C第23题 A第24题 不久什么也没看见,群雁就认为雁奴毫无根据地乱叫。第25题 甲文讽喻教条、孤立、静止地看待事物以至“主观臆断”的现象;乙文讽喻只看表面现象不辨真假、良莠以致以怨报德的现象。第26题 借事说理或寓理于事。作用:能使读者于生动具体的事件中领会作者所阐释的道理,更加发人深省,更具说服力。叙议结合。作用:使读者既能获得具体的感受,又能获得理性的感悟,进而更加深入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第27题 1.依照 2.止,尽 3.暗中,秘密 4.笼罩,捕捉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