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模拟试题一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41305466 上传时间:2022-08-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模拟试题一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模拟试题一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模拟试题一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资源描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模拟试题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模拟试题一(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模拟试题一发布时间:2008年10月20日9时43分、单选1. 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C ) A. B. C. D.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环境意识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 减轻学生学习负担2. 指出哪一组是符合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的:(C )A. 说出、表演、展示B.设计、制作、创作C.感受、参加、养成D.解释、 完成、背诵3. 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 D )等三个层面上展 开。A.教材的更新B.教师的发展 C.学生的选择D.课程制度的变迁4. 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D)A.知识、技能和方法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C.知识、技能和情感D.

2、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5. 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学者是(A )A.斯腾豪斯B.斯腾伯格C.杜威D.赫尔巴特6. 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提出者为( A ) A.加德纳 B.推孟C.韦克斯勒D.加涅7. 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的,一般程序为:定向一一示范一一参与性练习一一自主性练习一一迁移的教学模式为(B)A.讲解一一接受式B.示范一一模伪工1:C.探究发现式D.情境-陶冶式8.体9.在“对话?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C )A.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C.都是主D.都是客体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B )A. 计划阶段一一

3、问题阶段一一研究阶段一一解释阶段一一反思阶段B. 问题阶段一一计划阶段一一研究阶段一一解释阶段一一反思阶段C. 问题阶段一一计划阶段一一研究阶段一一反思阶段一一解释阶段D. 计划阶段一一问题阶段一一解释阶段一一研究阶段一一反思阶段10.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B ) A.地方课程B.校本课程C.国家课程D.学科课程11. 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B ) A.备课B.上课C.批改作业D.考试12.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卡内基金会提交了一份名为准备学习:国家的指令的报告有七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排在第二位的是( A )A.学校需要家庭的支持B.学校需要社会的支持C.学校需要专家的支持

4、D.学校需要政府的支持 13.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B ) A.学生B.学校C.教师D.校长 14 .校本教研的主体是(C ) A.学生 B.教材 C.教师D.校长15.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包括( C)A.学科学习目标B. 一股性发展目标C.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D.情感目标二、多选1. 新课程的具体目标除了有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外,还有 (ABCD)A.改变课程功能 B.调整课程结构 C.精选课程内容D.改进教2. 在下列教育评价方式中,届于质性评价方式的有( ABC)A.档案袋评定B.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C.表现展示评定D.成就测验3.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

5、认为,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有(ABCD) A.情境B.协作C.会话D.意义建构4下列关于新型知识观的说法正确的是(BCD )A. 个人见解在给定的课程知识面前没有意义B. 知识客观化和科学化的追求必然是以牺牲个人知识因素为代价的C. 缄默知识对人类的认识有着深刻的影响D.知识为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5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师生关系应该是(ABCD)A.民主的B.平等的C.对话的D.互动的6 .新课程给教师角色的定位是(AC ) A.学习者B.定向者C.促进者D.定论者 7.新课程结构的主要特点(ABC)A.均衡性B.综合性C.选择性 D.平均性8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内容包括(ABCD A

6、.校本课程开发总体目标 B.校本课程的结构与课程门类C.课程实践与评价的设想D.保障措施9. 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旗帜鲜明地把课程改革作为一项政府行为,明确了基础教育对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的作用是(BCD) A.前沿性B.全局性C.基础性D.先导性10. 地方对课程管理的主要方面是 (ABCD) A.贯彻国家课程政策B.制订课程实 施计划C.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D.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管理11. 校外课程资源是指学校范围以外的各种可以用来开发和建设课程的资源,主 要有ABDA.家庭资源B.社会资源C.校园资源D.自然资源12 .当今世界,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是(BCD )A.向

7、学生回归B.向学校回归C.向教师回归D.向教育实践回归13. 教学研究中的行动必须具有以下特征(BCD ) A.可操作性B.验证性C.教 育性D.探索性14. 现代教育评价的产生和发展可分为如下几个时期(BCD )A.教育测验运动时期B.目标分析研究时期 C.多方位研究时期D.教育评价的兴盛时期15.简述质性评定的主要特征有(BCD )A.评定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评价 B.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主体人的发展C.评价的方式具有情境性D.评定是不断探索改进的过程三、判断(X) 1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印发,标志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 开始。(V) 2.新课程目标取向及精神内核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8、X) 3 .课程标准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和最高要求。(V) 4.素质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个性化教育。(X) 5.自主学习就是自学,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排斥教师的介入和指 导。(X) 6.学校的课程结构中学科课程、分科课程、必修课程、国家课程应占绝 对王导地位。(V) 7.我国基础教育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的基本模式,学校课程管理亦需要建 立三级管理网络。(V) ) 8.实现课程管理的统与分的有机整合,是世界课程管理的总的趋势。(X) 9.校本教研即帅本研究。( V) 10.教育测验是一种以追求考察教育效 果客观性为目标的活动。四、简答1. 新课改的具体目标有哪几项?答:有六项具体

9、目标,它包括:改变课程功能、调整课程结构、精选教学内 容、改进教学方式、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2. 课改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答:(1)构建一个新型课程管理体系。(2)建立一支新型教师队伍。(3) 探索一套新型课堂教学模式。(4)完善一个新型教育评价体系。(5)建设一个 先进的信息化平台。(6)培养一批先进典型。3.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及其基本含义。答: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位学生的 发展”包含着三层含义:(1)以人(学生)的发展为本;(2)倡导全人教育; (3)追求学生个性化发展。4. 本次课改中,课程体系走向综合化的具体表现是什么?答:(1)从

10、小学三年级至高中设置非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2)新课程还设置了许多“综合性学科”, 着意推进课程的综合化,对旧有的课程结 构进行改造;(3)各分科课程都在尝试综合化的改革,强调科学知识同生活世 界的交汇、理性认识同感性经验的融合。5. 新课程在教材观上的转向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P60-62答:首先就教材与学生的关系而言,学生不再是教材被动的受体而是对教材进行能动实践的创造性主体;教材不再是只追求对教育经验的完美的预设,而要 为学生留有发展的余地,使教材编制过程本身延伸到课堂和学生的学习之中。其次,就教材与教师的关系而言,教材的权威消解了。教材设计要有意识地 引导教师能动地乃至个性化地解

11、读教材。6.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P94 95答:使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索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 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 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具有初 步技术能力。7.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的作用是什么? 125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各自权利和责任的划分,摆脱了过去僵化单一的管理体制 ,妥善地处理了课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有助于教材 的多样化,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需求。8. 为什么说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141首先,教师素质的高低,对学生发展有着重要

12、的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通过自身修养对学生“言传身教”, 学生通过“耳濡目染”可以从 教师身上学到很多东西,这种潜移默化有时比课堂上的传授效果要好;其次, 教师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选择、开发和利用,是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再完 美的课程也必须经过教师的实施,理想中的课程与教师实施的课程肯定存在一个“落差”,教师能否合理选择课程资源,对于缩小这个“落差”非常重要。9. 作为校本研究的主体对教师有什么要求? P150答:校本教研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强调教师即研究者,要求教师形成研究 意识,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教 学实践中的问题,鼓励教师从课程改

13、革的问题和需要出发选择课题,强调研究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10. 世界各国课程评价有哪些特点.P170答:一、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二、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三、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四、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五、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五、论述1 .新课程标准在哪些方面突出体现了 “以学为本”的设计思想?P26答:第一,在课程目标的设计上,新增加的两个维度“过程与方法”、“情 感、态度、价值观”突出了作为学习主体的人一一学生和学生发展的重要地位, 更多地关

14、注和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学习的态度与情感,反映了课程标准 的设计思想是“目中有人”、“以学为本”的现代课程理念。第二,在内容标准的设计上,从“学习领域”、学习主题”、“目标要 素”的学的角度,来设计和组织课程内容,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充分感受到课 程标准中“学生”和“学生发展”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第三,在课程实施建议方面,从“教”更好地为“学”服务,从“教” 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发展”,从“教”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样一 个角度来提出建议。为学生形成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相互合作的学 习品质,提供教学环境和教学平台的支撑。2.举例说明,在教学中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

15、关系。P50答:首先,辩证地理解“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既要改变过去那种只有“预 设”、完全封闭、一切尽在“教师掌控之中”的现象,乂要避免不适当地、漫无 边际地“生成”,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减损国家要求及教育“引导”、“塑造”的责任。其次,教师在备课及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详略得当”。所谓“详” 一是在 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设计上,尽可能地将“三维目标”和有关内容加以整合, 而不 能仅有“知识点”;二是尽量考虑周到,预先设想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多样化的对 策。所谓“略”是指教案不要太详尽,宁可“粗一点”,给现实的、活生生的教 学留下一定的时空,最终在教学中完成,在教学后完善,决不能像过去那样把教 学的每一环

16、节、教师的每一句话及学生的可能回答都写出来, 使得原本富有生命 力的教学成了完全预定的、僵死的“走教案”、“演教案剧”。再次,在课堂中,教师要“与时俱进”、“与境俱进”,及时抓住并灵活 处理具有“生成价值”的问题、回答、细节、情境等,让教学充满灵动、智慧与 活力;但是,这种“生成”必须与预设的学习目标、 学习主题有某种内在联系(这 种联系不一定局限于本节课或本单元的目标和内容 ),或是拓展,或是深化,这 样才能既保证课堂教学的“开放”与“灵活”,促进学生自主和富于个性化、创造性地学习,乂达到国家对宵少年一代的基本要求。(举例略)3 .谈谈自主学习的实施要点(P67 74)答:(1)创建积极的课

17、堂环境;(2)使学生认同学习目标;(3)给学生 更多的学习自主权;(4)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5)学生参与评价学习结果 并优化学习方法;(6)让学生参与课堂管理。4 .试述发展性评价的内涵是什么.P180答:其基本内涵表现为:(一)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淡化原有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关注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 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激发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 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二)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体现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保障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三)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关注全人的发展,强调 评

18、价的民主化和人性化的发展,重视被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 作用。(四)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评价标准分层化, 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 展的独特性。(五)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适应综合 评价的需要,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如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行 为观察和开放性考试等,追求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六)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调被 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 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七)关注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学生、教师、 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而终结性的评价结果随着改进计划 的确定亦成为下一次评价的起点,进入被评价者发展的进程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