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笔、毛笔楷书书法全套教案

上传人:r****d 文档编号:141164409 上传时间:2022-08-23 格式:DOC 页数:74 大小:18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硬笔、毛笔楷书书法全套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硬笔、毛笔楷书书法全套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硬笔、毛笔楷书书法全套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资源描述:

《硬笔、毛笔楷书书法全套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硬笔、毛笔楷书书法全套教案(7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备 课 纸2009年10月 8日 课 题执笔、运笔、用笔课时数1授 课 日 期第 6 周,星期 4 ,第1、2节目的要求让学生正确的执笔、运笔、用笔,能有正确的写字姿势重点与难点用笔训练授课方式讲练结合备课日期: 年 月 日板书设计执笔法(结合学生训练)运笔(结合学生训练)用笔(结合学生训练)1、 中锋和侧锋2、 藏锋与露锋3、 提按4、 节奏5、 笔势姿势作业布置课后临摹一张颜体多宝塔碑楷书课后小结执笔、运笔、用笔具体讲授:笔法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精华,也称为用笔,指运笔用锋的方法。笔法是书法技法的核心,是第一位的。没有笔法,根本谈不上书法。要讲到笔法,首先不能忽视的还是执笔问题。一、 执笔法(

2、结合学生训练)执笔是书法用笔的前提和基础。谈到执笔,首先要提醒的是关于执笔的一些错误观念。有的说法强调执笔之难,于是有人就认为执笔是一个非常高深的问题。我们认为,执笔固然重要,但是,对于书法艺术而言,执笔只是一个前提而已,并不是最终目的。执笔写字,好比拿筷子吃饭。筷子能拿稳,把饭菜送到嘴里,目的就达到了,而筷子的具体执法自然可以不同。用毛笔写字,执笔方法应该讲究,但执笔的目的是要写出好的字来,千万不要拘泥于毛笔的执法。只要字能写好,用什么样的执笔方法并不是最为重要的。我们来看看历史上几种主要的执笔法。唐代以前,由于没有高案大桌,写字时的执笔方式与我们今天常见的方式就有所不同。著名的顾恺之女史箴

3、图中的女史站立提笔书写,而传为唐代的北齐校书图中校书者的执笔姿势也是与今天迥然不同的。而唐代著名草书家怀素大醉之后,“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提笔在墙壁上书写,他的执笔方法肯定又有所区别。到了宋代,苏轼强调“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他自己执笔却使用三指执笔法。所谓三指执笔法,就是用三根手指头执笔,类似于我们今天执钢笔的方法。据传苏轼写字时手腕也不离开桌面,而是在桌面上轻轻滑动。与苏轼同为“宋四家”之一的米芾认为,执笔要轻,所谓“把笔轻,自然手心虚,振迅天真,出于意外。”这一点与苏东坡是相似的,但是,他又认为写字应该悬腕。明朝书法家董其昌认为,写字时要把笔提起来,让毛笔自起自倒。清代

4、书法家何绍基与众不同,他认为回腕法是最佳选择。而由于疾病导致右手残疾的高凤翰则改用左手,同样成为了很有成就的书家。一般而言,近代书法家比较推崇的是唐代陆希声所传的“五字执笔法”。所谓“五字执笔”,指用“擫、押、钩、格、抵”五字来说明的执笔方法。由于这种方法要用到五指,所以又称“五指执笔法”。现当代书法家沈尹默对此有详细的解说。他认为,所谓“擫”,就是用大指肚子紧贴笔管内侧,相当于吹笛子时用指擫住笛孔。所谓“押”,是指用食指第一节斜而俯地出力贴住笔管外侧,和大指相配合,把笔管拿稳。所谓“钩”,是在拇指、食指已经捉住笔管的时候,用中指弯曲如钩地钩住笔管外侧。所谓“格”,用无名指用甲肉之际紧贴笔管,

5、用力把中指钩向内的笔管挡住,而且向外推。所谓“抵”,是用小指放在无名指下面,帮助无名指来挡住中指向内钩的力。五指执笔,应使五指配合得当,切忌用力过大。执笔的深浅高低,因人因时而异,不可过于偏执。二、 运笔(结合学生训练)一般讲到运笔,有指运、腕运、肘运、全身运笔诸说。所谓指运,就是用手指运笔。用手指拨动毛笔,这在写不太大的字的时候常常用到。要使指运而腕不知,指、腕配合无间,堪为上乘。运腕被很多书家津津乐道。运腕的基础是悬腕。所谓悬腕,就是使手腕悬空。运腕,就是用悬空的手腕带动毛笔进行书写。悬腕看似困难,但是如果坚持下去,两周便会见效。有的人采取枕腕法来代替悬腕。所谓“枕腕”,就是用左手枕在右手

6、下面书写。我们认为,这种枕腕法只能在书写小字的时候偶尔为之。至于有人说,先用枕腕,熟练之后慢慢地就悬起来了,纯属无稽之谈。腕悬起来之后,手肘怎么办呢?古人有一种所谓“提腕法”,用手肘放在桌子上,手腕悬起来写字。当然,如果写小字,提腕也还是可以的。这种方法把手肘紧靠桌面,手肘成为一个支点,书写起来很不灵活、方便。因此,一种解决办法就是悬肘。等到把肘也悬起来了,就可以用悬在空中的腕和肘密切配合,挥运毛笔,写出得心应手的作品来。至于全身运笔说,前面已经提到,我们不能把这种说法与玩杂耍似的全身晃动等同起来,如要用全身之力,也只能是暗运,切忌做简单理解。如果手指、手腕、手肘甚至整个身心都围绕毛笔而有机配

7、合,那么,写出来的字定会不差。当然,这种配合要有机而自然,不能机械、僵化、支离破碎甚至故作姿态。这几种运笔方法,与身体部位密切相关,而每种运笔产生的效果又有所不同。不论书写还是欣赏,揣摩古人书法中的运笔方法,都是提高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三、用笔(结合学生训练)1、中锋和侧锋中锋用笔指笔杆垂直纸面,使笔锋在点画中间运行的用笔方法。侧锋是指笔锋偏在笔画一侧的用笔方法。中锋与侧锋是一组对偶范畴。书写时,在转折和起笔收笔时可以不断用到侧锋,而笔锋应该不断调整到中锋状态。小篆纯用中锋写出,而楷书、行草书则多用侧锋。有人看到中锋在小篆中的重要性,就强调笔笔中锋,否定其他书体笔法的丰富性,有所偏颇。反之,有

8、人看到行草中有很多侧锋,就无一笔不侧,全用侧锋横扫,也是偏激之法。古人所谓“中锋取劲,侧锋取妍”之说突出了二者的辨证关系。2、藏锋与露锋藏锋是指笔锋藏于点画中不外露,与露锋相对应。.与“藏锋”相反,“露锋”是指朝笔画行笔方向下笔,笔锋外露。藏锋和露锋主要体现在起笔和收笔上。一般而言,藏锋用笔写出来的点画形态是圆浑的,而露锋用笔写出来的点画形态则是尖锐的。起笔时的藏锋就是 “欲右先左、欲下先上”。比如写横向笔画,就是先向左行笔,藏住笔锋后再往右行笔;写竖向笔画时,先往上行笔,把笔锋藏在点画内部再往下行笔。依此类推,所有的藏锋都是用此办法。收笔处的藏锋,就是在笔画末端沿着笔画行笔相反方向提笔收锋,

9、形成一个圆浑的点画形态,这种用笔又叫“回锋”。起笔时的露锋是朝着点画行进方向直接下笔,形成的点画形态呈尖锐状。收笔时的露锋也是顺着笔画行进方向逐渐提笔轻收,点画尾端尖锐如针。一般俗称的“垂露竖”是藏锋收笔,而“悬针竖”则是露锋收笔。3、提按指毛笔在运行中的升降运动。提按使点画有轻重之分和粗细之别。苏东坡有一个非常恰当的比喻,他认为,书写中的提按就如行走中脚的起落,刚提起就要放下,才放下又要提起,只有这样,行走才有意义,书写才会成功。小篆中的提按比较含蓄,而其他书体则非常明显。点画的轻重是很多书法作品都非常注意的,有时甚至是鉴别真伪、区别好坏的标志。比如黄庭坚的行书寒山庞蕴诗,台北故宫与美国小约

10、翰M顾洛阜各藏一卷。台北故宫所藏本提按对比明显,尖细的起收笔显示出作者所用新笔很好的弹性。而顾洛阜所藏本点画要粗重一些,点画的提按对比没有那么明显。我们从“萍”字和“箭”字、“如”字的横画的比较中不难看出二者的区别。仔细观察两幅作品,会发现前者点画起伏大,有变化,而后者点画则比较平直,提按变化没有那么丰富了。4、节奏用笔节奏是指用笔中的速度快慢。书写速度直接影响书写效果,书写时的节奏也是用笔的一个重要方面。与西方书写用纸相比,手工制造的中国书画用纸显得粗糙而不光滑,这样就导致毛笔书写速度不像在机制纸上那么快捷,而有更大的摩擦力。又因为纸张的吸水性,所以用笔必须保持相当快的节奏。速度可以稍慢,而

11、节奏必须加快,这样产生了书写中一系列变因,效果也不断变化。过快或者过慢的速度与单一的节奏一样,难以产生有生动的作品。一般而言,由于速度、节奏带来感染力的作品多为行草书,而楷书、篆书、隶书则可以以比较接近的速度、比较单调的节奏来完成。但是好的书家写篆书、隶书、楷书时也能有行草的意趣。6、 笔势以上用笔方法,除了提按有毛笔在空间上的上下运动之外,其他几种用笔几乎都是在平面上的运动。而笔势强调的是毛笔在空中的运用,就象水电站必须依靠水的落差产生的势能来发电一样,书法的效果也需要笔尖在空中的落差来达到生动的效果。书法史上,越是生动的书法作品,空中用笔就越多。古人所讲到的翻笔、笔画之间的呼应,主要依靠这

12、种用笔。练习时,可以将毛笔提起,在空中寻找落点,一旦找到 ,便如老鹰捉小鸡一样,下笔迅猛快捷,落纸写出点画。四、 姿势书写的姿势对于练习写字非常重要。正确的写字姿势不仅能保证书写自如,减轻疲劳,提高书写水平,而且还能促进少年儿童身体的正常发育,预防近视、斜视、脊椎弯曲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因此,必须引起重视。 正确的写字姿势是:上身坐正,两肩齐平;头正,稍向前倾;背直,胸挺起,胸口离桌沿一拳左右;两脚平放在地上与肩同宽;左右两臂平放在桌面上,左手按纸,右手执笔。眼睛与纸面的距离应保持在一尺左右。备 课 纸年 月 日 课 题楷书横与竖的写法课时数1授 课 日 期第 7周,星期4 ,第 节目的要求让学

13、生了解楷书各种横、竖的基本形态,并能正确地书写重点与难点横、竖的起笔与收笔的训练授课方式讲练结合备课日期: 年 月 日板书设计一 、横的写法 (结合学生训练)1、圆笔横的写法2、方笔横的写法3、横的主次二、圆笔竖的写法 (结合学生训练作业布置完成一张颜体多宝塔临摹课后小结一 、横的写法 (结合学生训练)方笔、圆笔的起笔方法是各种书体和各种笔画的基本运笔方法之一。此关一过,以后不论写行书还是草书,其方笔、圆笔也都以此法人手,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为什么要先学楷书的缘故之一。1、圆笔横的写法以颜真卿勤礼碑和柳公权玄秘塔碑中的“三”字为例,它们的上横部是典型的圆笔横画。它的书写方法如下:向右

14、上逆锋起笔;提笔圆转;中锋向右行笔;提笔圆转;回锋收笔。为什么要逆锋起笔且要回锋收笔?因为写横画中锋运笔如果不逆锋起笔和回锋收笔的话,写出的横画两头是尖的,古人将它称为“枣核”,就不完美、不含蓄。 2、方笔横的写法以柳体“一”字和颜体“五字为例。它们是典型的方笔横画(见图一)。书写的方法如下(见图二):切笔直下;提笔;折锋后中锋行笔;向右上提笔;顿笔;提笔、圆转收笔。 切笔直下,就是起笔时直接下笔,没有逆锋的动作,应该说方笔的棱角处就是露锋的一种表现。切笔就是把笔锋直接切入,古人称之为“欲横先坚”。 这时实际上笔毫是倒下去的,笔锋在上,笔肚子在下,如果直接右行写横画,势必出现偏锋,所以紧接着就

15、是提笔,这个在切笔直下处原地提笔十分重要,它是使笔毫转变成中锋运笔的关键。说“提笔”是下一步运笔的关键,也是中锋运笔的前提,提笔以后是折锋右行。所谓折锋,是指笔锋毫面的折换。譬如切笔直下是用“南面”的笔毫,提笔折锋后用“东面”的笔毫中锋书写横画。折锋也是转换成中锋运笔的一种手段,古称为“翻折”。3、 横的主次 横画有主笔、次笔的区分。如柳体的“三”字的底横即为主笔,其他的横画为次笔。我们将横画主笔和次笔作一比较就会发现:主笔长、次笔短,主笔重轻起伏大,次笔变化小。尤其是起笔、收笔,主笔强调,次笔马虎。譬如,主笔横画的收笔,与次笔相比多一顿笔的动作。 4、 横的势横画除了有主次之分外,还有态势的

16、变化。它不是平直如尺,而是有一定的斜势和俯仰的态势变化。不同的字和不同位置的横画其态势也各不相同,因字而异,不可生搬硬套,须掌握其一般的规律。 a、横的斜势 横画是有一定斜势的。如果每横都平直无变化,那么这个字必然僵硬死板,缺乏生气。因此,颜真卿、柳公权及历代众多楷书大家的作品中的根画都有一定的斜势。一般横画的斜势都是以左低右高的形式出现。这与从古到今强调写毛笔字要用右手执笔有关。因为以右手手腕为圆心、以手掌为半径写一横画,必然会出现左低右高的现象,并形成带有一定弧度偏势的横画。因此,这一横画的态势是自然的,是右手握笔的必然结果。 一般楷书横画的倾斜度往往与水平线呈5度左右的夹角。正因为这左低

17、右高的斜势,使字体形成略微左倾的态势,从而产生一些动感。 b、横的俯势 以柳体“三”字的底横为例,横呈中间拱、两头低的态势,叫俯势,也叫“覆势”。“覆”,底朝天往下盖的意思。也就是说,其态势像是一只底朝天的盘子。如果在“三”字下横底部画一直线,就会发现横的两端基本呈水平状态。这就告诉我们“三”字下横虽有斜势,且中拱,但支撑点仍然是很平稳的。c、横画的仰势 与俯势相反的是仰势。柳体“三字的上横就是仰势。它的中间呈微微的凹陷状,好像一只能承接雨露的浅盆。柳体字在一个字里如果出现两个以上的横画时,往往仰势的横画在这个字的上方,平势的横画在中间,俯势的横画在下面或底部,但主笔根画一般均为俯势。颜体横画

18、也有此特性,不过不若柳体那么明显,相对而言,颜体横画趋于平缓。5、横的病笔样式a、柴担“柴担”是指俯势横画写得过于弯曲,如挑担时的扁担两头抵、中间拱。 形成原因:俯势横画的弧度是很小的,如果起伏过大,走势不是直线而是弧线,必然显得软弱无力。纠正方法:将所写的病笔横画与字帖上的横画仔细加以对照,减小弧度起伏。具体一点说,假设横画的起笔到落笔有一根中心线的话,俯势弧度的笔画下边不能离开中心线,保持平稳。横要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但平中要有态势变化,没有一定幅度的变化,就缺少果敢的力度。 b、骨节“骨节”是指横画起笔、收笔处粗壮如肉骨头。其形成原因及纠正方法.请见圆笔横的写法。形成原因:笔上的墨蘸得

19、太多、太饱;书写速度太慢,加上起笔和收笔的地方都有逆锋、回锋的往复动作;起笔逆锋或收笔回锋时幅度过大,按笔过重;忽略了在收笔前要提笔。纠正方法:蘸墨适宜;书写掌握速度;逆锋和回锋的动作要小,速度要快;收笔前要先提笔。c、折木“折木”是指横画收笔处呈折断的木片状。 形成原因:收笔时,缺少提笔回锋的运作。 纠正方法:注意在收笔前提笔、圆转并回锋,参见圆笔横的写法。 d、鸟喙 “鸟喙”指横的起笔处呈上翘的鸟嘴状。 形成原因:写横画提笔折锋时,提笔不够或不提笔,横画的上方露出直下起笔的锋尖,是古人称之为“喙”(如鸟的嘴巴)的病笔。纠正方法:藏锋起笔,去掉如嘴巴一样的“喙”。e、钉头 “钉头”指横的起笔

20、呈钉头状。形成原因及纠正方法,请见方笔横的写法。形成原因:写横画提笔折锋时,提过了头,又会出现起笔切下的墨痕大、中锋行笔的笔道细,被称之为“釘头”的病笔。纠正方法:提笔注意掌握度,动作要快,力道要小。f 、蜂腰 “蜂腰”指横画的中间部分太细,如蜜蜂的腰那样。 形成原因:写横画行笔到中段时提笔太高,即提笔幅度过大,使笔画过细。 纠正方法:写横画到中间行笔时稍作提笔,但要注意适度。 g、算子 “算子”是古代计数用的筹码,这里指方笔横画过于方整刻板,如僵死的竹片、木块一样,缺少变化。 形成原因:运笔没有提拔起伏,一味地平移。 纠正方法:加强起笔、收笔和提按的起伏动作及斜势,使其富有变化。 二、 圆笔

21、竖的写法 (结合学生训练)竖画还有悬针与垂露之分,二者的区别在于收笔方法不同。这里先用悬针竖来说明圆笔竖的写法。圆笔竖和圆笔横的道理一样。例如:颜体“介”字最后一竖,柳体“用”字的中竖都是圆笔起笔,收笔出锋的称为“悬针竖”,其写法为: 向左上逆锋起笔;提笔圆转;中锋向下行笔;逐渐提笔;出锋收笔。 这种收笔出锋的竖画虽称为悬针竖,但并非出锋处如针尖一样锋利,逐渐提笔到锋尖处行笔须慢一些。在提笔出锋的时候,笔向空中提起要往相反方向(往回)收笔,这叫“空收”或“意回”,其目的就是为了使悬针竖收笔出锋处的锋尖不过于尖细,而是比较厚实。然而,收笔也不能太秃,如果不是笔锋离开纸面以后才空回,而是在笔锋尚未

22、离开纸的时候就往回收笔,那么悬针处就会变成以后将会说到的“垂露”了,这是悬针和垂露的区分处。古人常告诫我们在写悬针竖时要“笔笔送到”,也就是说要靠手臂、手腕的运动,使笔杆始终保持与纸面接近垂直的状态,逐渐将笔提起,一直送到锋尖处,这就是“笔笔送到”。千万不能手腕枕纸,仅靠手指的拨动,快速地一扫而过,若用这种方法写悬针,出锋处势必虚散不聚或尖细薄滑,成为病笔。方笔竖与方笔横的写法也基本相同。例如颜体、柳体的“十” 字,竖画就是方笔其写法为: 向右切笔直下;提笔;顿笔折锋;中锋向下行笔;逐渐提笔;出锋收笔。 方笔竖画的起笔与方笔横画的起笔一样,直下起笔是欲竖先横,横向切笔,然后是很重要的步骤提笔,

23、如果没有这一步,直下起笔后直接下行,必然会出现笔锋在竖画左边,笔肚子在竖画右边的偏锋运笔,形成左边光洁、右边毛糙的病笔竖画。因为笔毫是圆锥状的,如果切笔直下是用“东面”的笔毫完成的,提笔后的折锋下行是用“南面”的笔毫来写的,所以仍然是中锋运笔,这也叫八面用锋。 颜、柳的竖画起笔往往也有主笔、次笔的区分。主笔的起笔一般特别强调,如“十”字的中竖为菱形起笔虽然仍属方笔,写法却比较特殊: 逆锋左上;折锋右上;向右下顿笔;提笔;顿笔;中锋下行;逐渐提笔;出锋收笔。 颜体“州”字的后两竖也属菱形方笔,只是颜体不常见而已。 这种特殊的方笔起笔的书写方法,正因为多出几个棱角,所以更显得刚劲挺拔,这也是颜、柳

24、筋骨的具体表现。书写时无须刻意追求并夸张这种写法,只要按书写线路逆锋运行就行,目的是要养成一个良好的逆锋起笔写竖画的习惯,不在于依葫芦画瓢。若过于强调,反成如仿宋体般的刻板,这是学颜、柳者必须注意的。备 课 纸年 月 日 课 题撇的写法课时数1授 课 日 期第8周,星期4,第 节目的要求让学生了解楷书各种撇的基本形态,并能正确地书写重点与难点撇的起笔与收笔的训练授课方式讲练结合备课日期: 年 月 日板书设计撇的写法1短 撇a、方笔短撇 b、 方头短撇 c、圆笔短撇 2、长 撇 a、直 撇 b、弧 撇 c、柳 叶 撇 3、撇的病笔及其纠正方法a、坠锋 b、翘 尾 c、折 腰作业布置完成一张颜体多

25、宝塔临摹课后小结撇的写法关系很重要,不能一脚踢出去的感觉,自己必须收好收笔撇的写法(结合学生训练)练好了悬针竖画,如果将它倾斜45 度再适当加一点弧度就成了撇。撇有短撇、长撇之分。 1、 短 撇 短撇又称平撤,与水平面相比其倾斜角度较小,长度较短。短撇有几种情况: a、方笔短撇 方笔短撇的上方有释尖露出。是直下起笔所至。颜体“仁”字、柳体“何”字的单人旁短撇是明显的方笔短撇。其写法是: 直下侧锋起笔(欲撇先斜);提笔;顿笔折锋;中锋向左下行笔,并逐渐提笔;出锋收笔。 由于短撇较短,不像是针竖那么长,因此写短撇时,刚折锋斜行就得开始逐渐提笔,同时用手腕、手臂的动作使笔杆基本处于垂直于纸面的状态,

26、将笔一直送到短撇的锋尖处。在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起笔后的提笔仍然是写短撇不偏锋的关键。如果缺少提笔动作,必然形成短撇右下方枯涩不平、出锋处缺锋、尖虚等弊病。 b、 方头短撇 在短撇起笔上方有明显的方角,叫方头短撇。柳体“生”和颜体“无”(无)字的短撇是方头起笔,其写法与方头坚的写法有类似之处: 逆锋向上;折锋右行;向右下顿笔;提笔;顿笔折锋;向左下逐渐提笔出锋。 这类短撇的中锋行笔与渐提出锋和其他的撇一样,仅起笔比较特殊。虽然也是显示骨力的一种表现手段,但书写时也应与方头竖画一样注意适当收敛,不宜过于强调和夸张。 c、圆笔短撇 圆笔起笔的短撇叫圆笔短撇。柳体“乎”和颜体“彭”字的短撇是圆笔起笔,

27、其书写方法与圆笔竖画相类似: 向上逆锋起笔;提笔向右下圆转;顿笔;向左下逐渐提笔;出锋收笔。 2、 长 撇 长撇又称斜撇,比短撇细长些,倾斜的角度也大些。长撇一般又有三种情况,一为直撇,一为孤撇,另一种是特殊的柳叶撇。 a、直 撇 直撇的特点是纤细而又挺直,与悬针竖相似,只是角度不同罢了。柳体“者”和“人”字的长撇都是直撇。它们除了有粗细的不同外,都是方笔起笔。方笔长撇的书写方法:直下向右下起笔;提笔;略顿笔折锋;中锋向左下行笔;逐渐提笔出锋。 直撇挺直,没有弧度,显得刚劲锋利如一把长剑,但锋尖处又很结实,不能如鼠尾。 另外,直撇的起笔也有圆、方之分。例如柳体“为”(为)字、颜体“者”字的长撇

28、都很挺直,但与前面的柳体“者”、“人”二字的起笔不同。前者是方笔直撇,后者是圆笔直撇。其书写法可参照圆笔起笔法,这里不另赘述。 b、弧 撇 弧撇与其他撇不同的是弧度的变化,直撇是直行,弧撇有弯曲的弧度,在逐渐提笔的过程中同时要不断地改变运行方向。颜体、柳体的弧撇很多,但起笔方法主要是方头起笔、方笔起笔、圆笔起笔、例如柳体“大”字是方头起笔,颜体“大”字是方笔起笔,柳体“丈”字是圆笔起笔。其起笔的具体写法参见直撇的“者”、“为”字的写法及方头短撇的写法,此处不作赘述。 值得注意的是:弧撇不是千篇一律的,不同的字、不同位置的弧撇,弧度变化也不相同。 因此,学写时首先要对照字帖,注意它的弧度变化,既

29、不可过大,亦不可过小,要恰到好处,不能在某一点上突然改变弧度,以免出现断折的痕迹。 c、柳 叶 撇 顾名思义,“柳叶撇”的形状如柳树的叶子一般呈两头尖的状态。柳体“教”字右旁反文的长撇即为“柳叶撇”、它的写法很简单: 直下起笔;中锋行笔并逐渐按笔;逐渐提笔出锋。 柳叶撇是顺锋而行,不必调节笔锋,但要注意笔毫适度提按。由于它两头均有锋芒,故显得十分爽利,极有精神。但实际书写中柳叶撇却用得很少。既然它能显露锋芒,为什么不在字中多用一些呢?譬如“夫车的弧撇,试着用柳叶撇来替代一下行不行?应该说不行。这么一换,“夫”字显得尖头尖脑的很不稳定。让人看了不舒服,没有原来的浑厚中看。字帖上的“教字为什么就可

30、以用柳叶撇呢?因为“教”字的笔画比较多,就像一间屋子里挤满了人一样,令人闷得慌,用两头尖的柳叶撇可以多留些空隙透透气。另外,“教字共有四个撇,长短、粗细、角度、弧度各不相同,除了“反文”的撇以外的三个撇由重到轻。为了改变一下节奏,避免重复,这一撇柳公权使用柳叶撇是匠心独具的,这就叫避就,避免雷同。 3、 撇的病笔及其纠正方法 撇的病笔常见的有锯齿、缺锋、鼠尾、散锋、坠锋、翘尾、折腰等。锯齿、缺锋、鼠尾、散锋的形成原因和纠正方法与竖画的锯齿、缺锋、鼠尾、散锋相同,此处不赘述。撇画特有的病笔主要是: a、坠锋 “坠锋”指撇画出锋时往下坠,与撇画的态势相违背。 形成原因:书写时没能将手腕悬起,仅用手

31、指的拨动写撇。实际是以手腕为圆心,以手掌为半径在“画”弧,很容易写出往下坠的弧形撇来。纠正方法:对照字帖,注意撇画的态势和撇出的角度,书写时最好能悬肘、悬腕,将笔锋送到撇画的尽头。 b、翘 尾 翘尾是指撇画出锋时弧度太大,过于弯曲。像上翘的尾巴。 形成原因:斜撇的弧度掌握得不好,应该逐步改变方向,最终仍然是向左下方出锋,不能右出锋甚至向右上出锋。纠正方法:仔细查找病笔中的走势偏差,坚持中锋行笔,笔是送到头收笔,而不是拖笔。 c、折 腰 “折腰”是指在撇画的某处出现突然折断的痕迹。形成原因:在写斜撇的过程中不是渐渐地不断地改变方向作弧形运动,而是在某一点上突然改变方向,形成明显的折角。纠正方法:

32、将病笔与范字作对照,找出折点,然后改变该点的突然动作,慢慢地作弧形运笔。 备 课 纸年 月 日 课 题点的写法课时数1授 课 日 期第 周,星期 ,第 节目的要求1了解点有左点、右点、长点之分点的写法。2比较三种点的形态特点及用笔方法的不同点的写法。3学习书写这三种点及带有“点”笔的几个字。重点与难点1点的写法比较左点、右点、长点的形态特点及用笔方法。2学习书写带有“点”笔的几个字,注意运笔方法及间架结构。授课方式讲练结合备课日期: 年 月 日板书设计一、导入新课二、学习“点”的写法三、毛笔字书写指导四、优秀作品展评作业布置完成一张颜体多宝塔的临摹课后小结点的写法很有讲究,要注意写法的准确性和

33、结构、型的准确,这样有助与字的结构教学准备: 笔、墨、纸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请学生欣赏几幅书法作品,点的写法激发学习软笔书法的兴趣。表扬前几节课中表现认真的同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今天呀我们学习“点”的写法,看看哪些同学的点写得最漂亮。 3板书课题 4现在我们先来比比谁的“双姿”最正确。检查学生的执笔姿势和坐姿。 二、学习“点”的写法 1出示三种点,它们是一家三兄弟,长得很相象。请你仔细来观察,怎样才能分得清? 学生观察后说不同:左点、右点和长点 2师教写“左点” (1) 师边范写边强调要点:起笔露锋,行笔笔锋偏左,边行边按,收笔藏锋。书法教案:点的写法 :/

34、anxue (2)生再随师一起练写 (3)小组评议 (4)师评:左点注意不要写成“粗头” (5)生再练写 3 同样方法教学生学写“右点和长点” 4(1)小组内交流 (2)集体交流、评议 (3)注意长点用笔方法与右点相同,只是形态较长 三、毛笔字书写指导 1小黑板出示:军点惊不买浇共洲思 2仔细观察,看谁的眼睛亮!书法教案:点的写法 :/ anxue (1)这九个字都有点,分别是什么点呢? (2)请生回答 3师范写“军”生观察师的运笔方法。注意左点不要写成粗头 4、生练写 5评议 6出示“点”字 (1)这个字由几个点组成?分别是什么点? (2)生观察后回答 (3)师范写 (4)生练习写 (5)评

35、议:最后一笔右点不要写成“凹腹”;左边三点的大小要有变化 7学写“不”字 (1)学生读帖、练习写“不”同桌互评 (2)集体讲评 (3)强调要点 :最后一笔长点不要写成尖尾 8生练习书写其它几个字 9讲评 四、优秀作品展评板书 点的写法 左点 右点 长点备 课 纸年 月 日 课 题楷书提的写法课时数1授 课 日 期第13周,星期4,第 节目的要求让学生了解楷书各种提的基本形态,并能正确地书写重点与难点提的起笔与收笔的训练授课方式讲练结合备课日期: 年 月 日板书设计一、 提的写法(结合学生训练)1、 方 挑2、 圆 挑3、挑的病笔及其纠正方法a、锯 齿b、烟 斗c、鼠 尾d、角度有深作业布置完成

36、一张颜体自书告身贴的临摹课后小结提的写法要结合字的结构来衡量,提的长短、高低都要注意。二、 提的写法(结合学生训练)提画又称挑画,与撇画的形状相似、方向相反,写法与撇相近。 1、 方 挑 挑画的起笔处为方笔的称方挑。如柳体“捷”率提手旁的挑画,写法为: 向右下切笔直下起笔;提笔;稍顿折锋;向右上渐提出锋。 2、 圆 挑 挑画的起笔处为圆笔的称圆挑。如颜体“挍”字提手的挑画,写法为:逆锋向左下起笔;自左向右上圆转;顿笔;向右上逐渐提笔出锋。 挑画的出锋一般也存在呼应问题,其锋向所指大致为下一笔画的起笔所在。 3、挑的病笔及其纠正方法 a、锯 齿 挑画“锯齿”指左上一面光洁右下一面毛涩的现象。形成

37、原因:写方笔挑画切笔直下以后,缺少提笔动作就往右上挑出。纠正方法:增加提笔动作,使笔锋变正即呈中锋状态,然后再渐提出锋。 b、烟 斗 “烟斗”指挑画的头部出现如烟斗状突出部分。形成原因:在写圆笔挑回时从左上往右下圆转以后没有回到中心,而是在右下方即顿笔渐提出锋。纠正方法:起笔圆转至近中处再顿笔,要便挑画的两边整齐对称。 c、鼠 尾 挑画“鼠尾”指锋尖呈尖虚状。形成原因:渐提出锋时速度过快,笔锋没有送到位。纠正方法: 在写挑画渐提出锋时,行笔速度放慢些,将笔锋一直送到尖锋处才收笔。 d、角度有深 “角度有误”指挑画写得过于平,缺少自左下向右上挑出的力度。例如“括”字的提手,如果挑回角度有误,整个

38、字笔画间极不和谐。形成原因:挑画的出锋也存在呼应问题,如果呈水平状,态势与下画不合,下贯气。纠正方法:写挑画时,注意挑笔的态势,出锋方向基本朝向下一笔画的起笔。备 课 纸年 月 日 课 题楷书折的写法课时数1授 课 日 期第14周,星期 4 ,第 节目的要求学生了解楷书各种折的基本形态,并能正确地书写重点与难点折的起笔与收笔的训练授课方式讲练结合备课日期: 年 月 日板书设计一、折的写法(结合学生训练)1、横折竖2、竖折横3、折的其他形式4、折的病笔及其纠正方法a、扁 笔b、鹤 膝c、塌 肩d 、抬 肩作业布置完成一张颜体自书告身贴的临摹课后小结折的颜体写法有相当特点,要注意的是横与竖之间的粗

39、细变化。一、折的写法(结合学生训练)1、横折竖 横与坚画的连接叫横折竖,其连接处称“折”。如柳体“口”字及颜体“言”字下“口”的“折即上横与右竖的相连处。柳体“口”和颜体“言”字都是方折,其写法为: 中锋右行;向右上提笔;顿笔;提笔换锋;顿笔;中锋下行。 实际上第步至第步就是边锋方笔竖面的写法,横折竖画就是横画结束、坚画另起重写的结果。为了使横画中锋变成竖画仍处于中锋状态,必须有一个提笔换锋的动作。我们在前面一再强调提笔的重要性,它是中锋运笔的前提,在写折回时尤为重要。古人把这种转换笔锋的动作称之为“暗过”,即暗中过笔,也就是用提笔的方法令其换锋。古人将横画结束、竖画另起再写的方法又称“笔笔断

40、而后起”。但不能误解为横折竖一分为二,将“口字变成四笔。 有人将字帖上的断笔误解为书家的风格而学,是要不得的。方折还可以用笔毫毫面翻折的方法来完成。即:在横画结束后,提笔使毫面改变一个方向再顿笔,然后写中锋竖画,同样能达到方折目的。此法在行草书中大量运用,楷书中用得不多,因为不易写得干净完美。横折竖中的圆折写法与方折写法稍有不同,实际上它是横画与圆笔竖画的连写。 2、竖折横 竖与横画连接称为竖折横。竖与横的连接形式不同,写法也不同。 中锋下行;提笔自左向右收笔;顿笔折锋;向右中锋行笔。 3、折的其他形式 折画的形式较多。如“玄字既有撇折点,又有撇折挑;“子”字是挑折撇;“女”字是撇折长点;郎”

41、字左边是横折竖与竖折挑,布部是横折撇。折画的写法虽略有不同,但原理是一样的,前一笔画结束,后一笔画必须换锋再写,使其笔笔中锋。4、折的病笔及其纠正方法 a、扁 笔 。折的扁笔是常见病笔。如图75所示横折竖的扁笔,竖折横的扁笔,撇折挑、挑折撇的扁笔,其质感粗而扁。形成原因:书写折时没有转换笔锋的方向,由原来的中锋硬折成扁笔偏锋,故下一笔画粗而扁。纠正方法:前一笔画完成后即提笔转换笔锋方向,或用翻折的方法改变毫面方向,然后再写下一笔画,使其仍然保持中锋运行。 b、鹤 膝 。折是两个笔画交接点,在折处形成如鹤膝一般的肿胀为“鹤膝”。形成原因:有两种可能。其一,在写折时笔没有提起来,而是将处于下按状态

42、的笔锋直接硬扭过来,这时锋向是转换了,但在转换锋向的同时必然在笔画外形成以笔腹为圆心、以笔腹到笔尖为半径的圆弧形的鼓出部分鹤膝。其二,运笔方法正确,但由于书写速度过慢,在换锋时的提笔、按笔、再提笔的过程中,墨不断地往外涨出,形成鹤膝。纠正方法 : 其一,参照折的正确书写法,用提笔或翻笔来转换笔锋方向;其二,加快书写速度。古人将这种适当加快转换处运笔速度称为“留处行”。“留处”是笔停留之处,如转折、挑剔之处。“留处行”就是写到转折挑剔(钩)处,行笔速度要比平直之处要快,因为折处钩处笔锋要来回提按重复,若按平直处速度写,必有墨涨出。 c、塌 肩 。横折竖画之方折处坍塌如“美人肩”,称为“塌肩”。形

43、成原因:书写时缺少向右上提笔的动作,而是直接向右下顿笔写竖画。纠正方法:按正确书写法加人向右上提笔的动作。 d 、抬 肩。在横直面的交接处,竖画高出许多,称为“抬肩”。形成原因:横结束写竖时向右上提笔幅度过大。纠正方法:减小提笔幅度。向右上稍提即可。备 课 纸年 月 日 课 题楷书钩的写法课时数1授 课 日 期第15周,星期 4 ,第 节目的要求让学生了解楷书各种钩的基本形态,并能正确地书写重点与难点钩的起笔与收笔的训练授课方式讲练结合备课日期: 年 月 日板书设计钩的写法1、 竖 钩2、 横 钩3、戈 钩4、心 钩5、钩的病笔及其纠正方法作业布置完成一张赵体小楷的临摹课后小结小楷的临摹是非常

44、实用的字,很能在实践中用的上的。要多练习。三、 钩的写法 (结合学生训练)钩是一种常见的笔画。钩有竖钩、横钩之分。在书写方法上,无论是竖钩还是横钩,都是竖画或横画与点的出锋相结合。因此,钩的书写亦是竖画、横画与出锋点的连写。 1、 竖 钩 颜、柳坚构的写法基本相同。但在提笔到出锋的运笔方法上,又有提转竖构与翻折坚钩两种。以颜体“明”字与柳体“利”字为例,其竖钩为提转竖钩。其写法为: 中锋下行;提笔;自右向左圆转;顿笔;逐渐提笔向左上平出锋。 因竖钩是竖画结束再写点的出锋,所以注意事项可参照点的出锋。 2、 横 钩 横钩,最典型的就是秃宝盖头的第二画。如柳体“常”字与颜体“軍”(军)字的横钩。写

45、法为: 中锋行笔;向上提笔;逐渐按笔;提笔;自右向左圆转至近中处;顿笔;逐渐提笔出锋。其即右出锋点的写法。其注意事项可参照出锋点。颜。柳横钩大同小异,只是颜体第步按笔的角度比柳体略小、略陡而已。 横钩还有另一种写法,即用折锋的方法运笔出锋。如柳体的“额”字与颜体的“富”字的横钩,其写法为: 中锋右行;提笔右上 顿笔;略提折锋;渐提出锋。这种写法与竖钩的折锋写法相似,由顿笔右下时直接折换毫面,翻折后的笔毫方向与运行方向是一致的,故仍是中锋运笔。这种方法在行草书写中普遍使用,它可加快书写速度,但笔画不如提转的方法写得干净,有时会有“贼毫”(笔画外有笔毛的痕迹)露出,故书写时仍须略微提笔再折锋,确保

46、笔画的干净利索。 3、戈 钩 戈钩的书写难度相应来说比竖钩大一些,主要是戈钩的弧度变化及下行的位置不易掌握。颜体“武”字与柳体“成”字的戈钩写法大致相同,只是出锋方向略有不同,其写法为: 中锋向右下行笔;提笔;自下往右上方圆转;顿笔;逐渐向右上方提笔出锋。戈钩也可以用折锋的方法完成,书写方法与横钩翻折出锋相类似,出锋的方向与横钩的翻折出锋方向相反。 4、心 钩 心钩写法与戈钩相近,只是弧度略大,接近于平写。颜体“愍”字、柳体“悉”字均有心钩。心钩有两种写法,基本程序是一致的: 中锋向右行笔;提笔;向右上再自右向左圆转或自下往右上转;顿笔;逐渐提笔向上略偏左出锋。心钩 的出锋也可以用竖钩、横钩折

47、锋的方法以及向相反方向出锋,这里不赘述。钩有出锋,其锋向所指也就有个呼应问题。如颜体“愍”和柳体“悉”字,心钩出锋后接写中间的点,故往左上出锋。“呼应”,使笔画之间产生了承接、传神之韵,是写毛笔字不可缺少的活力所在。 再如柳体“必”字,心钩的出锋引出长撇,然后空中乘势而上写上点,上点又引出左点,最后左点遥呼右点,使整个字凝神聚气。其功夫便在于“呼应”。追求呼应效果,就必须了解:毛笔字的笔画出锋所向必然是下一个笔画的起笔所在处。这也是我们临习古帖时追寻书者笔顺先后秩序的重要线索。我们如果掌握了这一规律,对临帖的笔顺秩序将大有好处。 “钩”除了上面介绍的几种以外,还有“风”字的撇钩与横折竖弯钩,但

48、撇钩近于竖钩,风钩近于心钩,故不细述。 5、钩的病笔及其纠正方法 钩的病笔主要是散锋、坠锋、长颔、尖颔、悬囊等几种,虽然不同的钩病笔所处方向。位置不同,但原因相同,故以竖钩为例介绍其形成原因及纠正方法。 a、 散 锋。钩的“散锋”指出锋处虚散平扁,没有形成钩尖。形成原因:写竖构中锋下行到钩出处没有提笔转换笔锋方向,而是顿笔往左推出。因自上而下运笔时笔尖在上、笔腹在下,突然改向往左,变中锋运笔为偏锋运笔,所以出现扁平散锋。这与点的出锋的病症如出一辙,可见钩与点一样,也同样存在中锋运行问题。纠正方法:在出锋前要增加“提笔”动作,提笔是中锋运笔的前奏,然后再顿笔渐提出锋。 b、 坠 锋 。坚钩“坠锋

49、”指出锋是圆弧形下坠状。形成原因:书写时手腕枕于桌上,到出锋处很容易形成以手腕为圆心,以手指所执持的毛笔为半径的圆弧,故锋尖呈下坠圆弧状。纠正方法:悬腕,最好是悬肘书写,使竖钩平出。注意出锋的速度不要过快。 c、 长 颔。 “长颔”指竖构的垂露部分加长长的下巴。形成原因:坚画结束在提笔圆转以后多了一个往上行笔的动作。纠正方法:提笔圆转后即顿笔,渐提出锋,无须再向上回锋。 d、 尖 颔 。竖构的“尖颔”指垂露部分往左下延伸如向前翘起的尖尖的下巴。形成原因:竖画结束提笔向在圆转时幅度过大;或用折锋法书写时提笔向左下行走过头,超过了竖画的左边线。纠正方法:提笔由右向左圆转时笔锋不要超过竖画的左边沿线

50、。 e、 悬 囊。竖钩“悬囊”指委露处肿胀加水囊。形成原因:其一,竖画结束后缺少提笔动作,直接圆转,由于笔毫处于下按状态,圆转运笔使垂露肿胀。其二,竖画结束时虽然提笔了,但圆转了几次或圆转范围太大、圆转速度太慢形成肿胀。纠正方法:首先必须提笔,然后圆转速度稍快些,回转幅度不能超出竖画的宽度。备 课 纸年 月 日 课 题左偏旁课时数1授 课 日 期第16周,星期1,第 节目的要求1、学习左偏旁及由它们所构成的字的写法。2、培养学生仔细敏锐的观察力,养成良好的观察事物的心理品质。3、培养学生对书法的热爱,提高他们对书法的鉴赏能力。重点与难点左偏旁及由它们所构成的字的写法授课方式讲练结合备课日期:

51、年 月 日板书设计左偏旁指导书写“土”指导书写“王”指导书写“女”作业布置完成一张楷书的临摹课后小结教学过程:一、 复习旧课1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什么偏旁的字的书写方法?2左偏旁应注意些什么?(左偏旁,一般较窄,位于左半格内。)二、 出示例字,揭示新课。1老师在黑板的田字格中,范写一个“地”字,“土”用红笔突出,要求学生边看边思考这个字的结构和偏旁。2揭示课题,师:这节课我们就再来练习写好几个左偏旁和它们在左边作偏旁的合体字。板书课题:左偏旁三、指导书写偏旁。(一) 指导书写“土” 1在田字格中范写一个“土”,要求学生观察怎样写好它。注意:提与横的用笔不同。提稍短,收笔不得比上横的收笔偏右。“土

52、”,辅导评议。“土”,要求与书上的例字对照比较,再继续练写5个,师巡查辅导。 (二)指导书写“王”。 1.我们接着写好王字旁,这次我请同学们从书上直接观察,写好王字旁要注意什么? 2.学生观察,要注意:横、提间隔均匀,第二横稍短。竖居中,上重下轻。提的收笔不得比上横收笔偏右。3.请两个学生同时在田字格中板演,各写一个“王”,全班比较评议。“王”,和书上的例字对照比较,然后再另外练写5个。 (三)指导书写“女”。1. 下一个要写好的偏旁是什么?2. 全班仔细观察后,请一位平时书写很好的同学板演写一个“王”,大家评议他写的字好在哪里,即是否注意:撇点的撇较长,点较短。撇稍有弧度,起笔较高。提的上斜

53、度较大。3. 全班练写一个“女”,和书上的例字对照后再继续写5个。四、指导书写有这几个偏旁的生字。1. 同学们的偏旁写得很不错,你们能把它们作偏旁后的合体字写得一样好吗?2. 指名读要写的字:“地”“均”“环”“理”“好”“妙”。3. 观察这些左偏旁生字共同的间架结构特点。4. 观察“土”和“王”作偏旁时,所占田字格中位置的不同。土字旁“土”:比右部稍低(如:地、均)王字旁“王”:比右部稍高(如:环、理)5. 学生模仿书上范写一个“地”“环”,同时注意重要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再与例字对照。6. 请两位同学板演,分别写“地”和“环”,评议,全班练习写这两个字。7. 用“观察例字指名板演评议板演

54、对比书写继续练写”的方法,写“好”。8. 观察“均”、“理”、“妙”这几个字。9. 指名分别在田字格中书写以上三个字,评议,说说谁写得好,为什么?10. 全班对照书上例字,每个字各写一个,再各练写5个。五、小结。备 课 纸年 月 日 课 题右偏旁课时数1授 课 日 期第 17周,星期 4,第 节目的要求1 使学生掌握立刀旁、右耳旁、斤字旁这三种偏旁的写法。2 让学生写好带有这三种偏旁的合体字,注意生字的间架结构及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重点与难点右偏旁的写法授课方式讲练结合备课日期: 年 月 日板书设计右偏旁指导书写“刂”指导书写“阝”指导书写“斤”指导书写“攵”指导书写“欠”指导书写“戈”指导

55、书写“戈”作业布置临摹一张小楷课后小结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课,揭示新课。1老师在黑板的田字格中,范写一个“利”字,“刂”用红笔突出,要求学生边看边思考这个字的结构和偏旁。2揭示课题,师:前几次课,我们同学学会了左偏旁的写法,这节课我们就来练习写好几个右偏旁和它们在右边作偏旁的合体字。板书课题:右偏旁(一)二、指导书写偏旁“刂”、“阝”、“斤”。(一)指导书写“刂”。“刂”,要求学生观察怎样写好它。注意:短竖起笔较轻,位置稍偏上。竖钩起笔稍重,行笔中间较轻。“刂”,辅导评议。“刂”,要求与书上的例字对照比较,再继续练写5个,师巡查辅导。(二)指导书写“阝”。1.师:同学们,我们下一个要写好的偏旁

56、是什么?2全班仔细观察后,请一位平时书写很好的同学板演写一个“阝”,大家评议他写的字好在哪里,即是否注意:横撇弯钩上窄下宽,收笔比起笔稍偏右。竖为悬针。“阝”,和书上的例字对照后再继续写5个。(三)指导书写“斤”。 1.师:我们接着写好“斤”字旁,这次我请同学们从书上直接观察,写好“斤”字旁要注意什么? 2.学生观察,要注意:首撇较斜,第二撇为竖撇,横不要过于偏上,竖较长伸。3.请两个学生同时在田字格中板演,各写一个“斤”,全班比较评议。“斤”,和书上的例字对照比较,然后再另外练写5个。 三、指导书写有这几个偏旁的生字。1.师:同学们的偏旁写得很不错,你们能把它们作偏旁后的合体字写得一样好吗?

57、2.指名读要写的字:“利”“到”“割”“邻”“那”“都”“所”“新”“断”。3.观察这些右偏旁生字共同的间架结构特点。“刂”和“阝”作偏旁时,所占田字格中位置的不同。“利”“邻”,同时注意重要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再与例字对照。6.请两位同学板演,分别写“利”和“邻”,评议,全班练习写这两个字。“所”。“到”、“割”、“那”“都”“新”“断”这几个字。9.指名分别在田字格中书写以上三个字,评议,说说谁写得好,为什么?10.全班对照书上例字,每个字各写一个,再各练写5个。1在黑板的田字格中,范写一个“政”字,“攵”用红笔突出,要求学生注意观察这个字的间架结构及偏旁。2揭示课题,师:上一次课,我们

58、同学学会了三个右偏旁“刂”“阝”“斤”的写法,这节课我们就再来练习写好几个右偏旁和它们在右边作偏旁的合体字。板书课题:右偏旁(二)二、指导书写偏旁“攵”、“欠”、“戈”。(一)指导书写“攵”。“攵”,要求学生观察怎样写好它。注意:上撇较直,横的起笔靠近撇的尾部。下撇起笔靠近横的头部,行笔弧度大。“攵”,辅导评议。“攵”,要求与书上的例字对照比较,再继续练写5个,师巡查辅导。(二)指导书写“欠”。1.师:同学们,我们下一个要写好的偏旁有一定的难度,是“欠”字旁,请大家仔细观察。2全班仔细观察后,请一位平时书写很好的同学板演写一个“欠”,大家评议他写的字好在哪里,即是否注意:上撇较直,横撇的起笔靠近上撇的尾部。“横”上斜,“撇”直长,下撇起笔左,捺较直。“欠”,和书上的例字对照后再继续写5个。(三)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