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通辽一中高一年级第二单元试答案

上传人:xian****hua 文档编号:141069544 上传时间:2022-08-2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0.5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2017届通辽一中高一年级第二单元试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17届通辽一中高一年级第二单元试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17届通辽一中高一年级第二单元试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资源描述:

《2017届通辽一中高一年级第二单元试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届通辽一中高一年级第二单元试答案(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通辽一中2017届高一上半学期语文第三次测试答案一、语言文字运用(29分)1、 (4分)答案:C 解析:A. 登高自卑:比喻做事情都得由浅入深,一步步前进。此处望文生义。B. 剖腹藏珠:剖开肚子来藏珍珠,比喻为物伤身,轻重倒置。C. 乔迁之喜:贺人迁居或贺人官职升迁之辞。D. 望文生义,“鼎鱼幕燕”比喻处在级危险境地的人或物。2、(4分)答案:A解析:卓尔不群:卓尔,特出的样子。不群,跟一般人不一样。超出寻常,与众不同。侧重指人的才华。多用于书面。/与众不同:跟大众不一样。多用于口语。/出类拔萃:萃,草丛生的样子,引申为聚集。指成群的人或物。“出类拔萃”谓超出同类之上。/鹤立鸡群:比喻人的仪表

2、才能超群脱凡。 呕心沥血:形容费尽心思。/处心积虑:处心,存心。积虑,积久考虑。早已千方百计地谋算。多含贬义。 生吞活剥:比喻生硬地接受或机械地搬用(别人的理论、经验方法等)。/囫囵吞枣:把枣儿整个儿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3、(4分)答案:C解析:(A.递近关系颠倒了,应是“不仅美在形体,更美在风骨”B.不当否定,应删去“不要”D.缺少宾语,应在“结算”后加上“机制”)4、 (4分)答案:C 解析:A项,语序不当,“评价,浏览,分享”先浏览,再评价,最后分享;B中“服务”后面应该加“目标”;D中“和谐的家庭氛围、良好的教育背景、充满阳光的心态”与“是结果”不搭配。5、(4分)答

3、案:B 解析:按照空间顺序排序。6、(9分)答案:流行语折射出社会心态;随着社会的发展;并不代表中国人的全貌。解析:这是一道添加语句的题目,最近几年新课标卷出的较多,该题型确实能好考核出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答题是注意上下文的文意的衔接,前面列举种种现象,后面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总有属于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的流行语”,加入的这句应该是“社会”和“流行语”的关系,及“流行语是这回心理状态的反应”之类的文字;的后面“旧的陋习尚未改掉的同时又滋生了许多新的不良习惯和不良思想”是社会发展的结果,由此可以加入“随着社会的发展”等词语;前面是“但”引导的句子,应和前面的语意构成转折,前面的语意是“都是一部分

4、人和一些群体的不良习惯、不良思想、不良风气”,相对“一部分”后面应是“整体”的。 (二)古代诗歌鉴赏(11分)7、 (5分)答案:第一句写孤舟、微月和枫林,交代了时令环境;用孤舟、微月和枫林三个意象构成凄清的意境,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烘托了气氛;通过写景抒发了一种寂寞惆怅的心情。(前两条各大2分,最后一条1分)。 【思路点拨】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3.借景抒情,情景交融。8、 (6分)答案:断弦反映了筝曲的激越。前句“岭色千重万重雨”是筝曲创造出来的音乐形象,

5、想像瑰丽,表现音乐的繁促酣畅,“断弦”表明激越的音乐达到了琴弦的极限。断弦表现了弹筝人的忘情。弹筝人创造着音乐形象,又被自己创造的音乐形象所感动,心潮澎湃,不能自己,拨断了琴弦。断弦也揭示了“泪痕深”的原因。正因为筝曲激越,乐人倾情演奏,乃至“断弦”,才深深打动了客心。(每条2分)【思路点拨】细节描写,就是文学作品中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片刻;或写人物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颦一笑;或写平常生活场景中的一瞬。细节描写,对于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抒发感情,充实作品内容,表现主题,都有很重要的作用;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

6、、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 【诗词鉴赏】 首句写景,并列三个意象(孤舟、微月、枫林)。我国古典诗歌中,本有借月光写客愁的传统。而江上见月,月光与水光交辉,更易牵惹客子的愁情。王昌龄似乎特别偏爱这样的情景:“亿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行到荆门向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等等,都将客愁与江月联在一起。而“孤舟微月”也是写的这种意境,“愁”字未明点,是见于言外的。“枫林”暗示了秋天,也与客愁有关。这种阔叶树生在江边,遇风发出一片肃杀之声(“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真叫人感到“青枫浦上不胜愁”呢。“孤舟微月对枫林”,集中秋江晚来三种景物,

7、就构成极凄清的意境(这种手法,后来在元人马致远天净沙中有最尽致的发挥),上面的描写为筝曲的演奏安排下一个典型的环境。此情此境,只有音乐能排遣异乡异客的愁怀了。“分付”即发付,安排意。弹筝者于此也就暗中登场。“分付”同“与”字照应,意味着奏出的筝曲与迁客心境相印。“水调子”(即水调歌,属乐府商调曲)本来哀切,此时又融入流落江湖的乐人(“流人”)的主观感情,怎能不引起“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迁谪者内心的共鸣呢?这里的“分付”和“与”,下字皆灵活,它们既含演奏弹拨之意,其意味又决非演奏弹拨一类实在的词语所能传达于万一的。它们的作用,已将景色、筝乐与听者心境紧紧钩连,使之融成一境。“分付”双声,“鸣筝”叠

8、韵,使诗句铿锵上口,富于乐感。诗句之妙,恰如钟惺所说:“分付字与与字说出鸣筝之情,却解不出”(唐诗归)。所谓“解不出”。乃是说它可意会而难言传,不象实在的词语那样易得确解。 次句刚写入筝曲,三句却提到“岭色”,似乎又转到景上。其实,这里与首句写景性质不同,可说仍是写“鸣筝”的继续。也许晚间真的飞了一阵雨,使岭色处于有无之中。也许只不过是“微月”如水的清光造成的幻景,层层山岭好象迷蒙在雾雨之中。无论是哪种境况,对迁客的情感都有陪衬烘托的作用。此外,更大的可能是奇妙的音乐造成了这样一种“石破天惊逗秋雨”的感觉。“千重万重雨”不仅写岭色,也兼形筝声(犹如“大弦嘈嘈如急雨”);不仅是视觉形象,也是音乐

9、形象。“千重”、“万重”的复叠,给人以乐音繁促的暗示,对弹筝“流人”的复杂心绪也是一种暗示。在写“鸣筝”之后,这样将“岭色”与“千重万重雨”并置一句中,省去任何叙写、关联词语,造成诗句多义性,含蕴丰富,打通了视听感觉,令人低回不已。弹到激越处,筝弦突然断了。但听者情绪激动,不能自已。这里不说泪下之多,而换言“泪痕深”,造语形象新鲜。“收与”、“分付与”用字同妙,它使三句的“雨”与此句的“泪”搭成譬喻关系。似言听筝者的泪乃是筝弦收集岭上之雨化成,无怪乎其多了。这想象新颖独特,发人妙思。“只说闻筝下泪,意便浅。说泪如雨,语亦平常。看他句法字法运用之妙,便使人涵咏不尽。”(黄生评)此诗从句法、音韵到

10、通感的运用,颇具特色,而且都服务于意境的创造,浑融含蓄,而非刻露,诗薮称之为“连城之璧,不以追琢减称”,可谓知言。【题文】三、实用类文本阅读(45分)9、(5分)答案:B E 解析:B“她从未谋面的姑母”因而“影响颇多”有误; E有因其华裔而产生的反对意见,但只是退伍军人协会表示不满,且最终接受了这一座纪念碑。【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的方法: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10、(12分)答案:“人淡如菊”是一种拒绝霸气的平和和执著。(4分)平和:性情淡泊,单纯低调。面对媒体,她不愿过多上镜;当有人走近她索取邮件地址时

11、,她拒绝来者要求。(4分)执著:个性倔强,坚持而有勇气。在越战纪念碑最后的决定会议上,林璎以其独有的倔犟和勇气赢得胜利。(或“什么在消逝空屋”计划将至少持续十年,对环保事业的执著)(4分)(意思对即可)【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要遵循,一个原则 、两个观念 、三个步骤。一个原则:忠于原文。简答题答案源于文本,不可凭空去想。两个观念:一是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联系观念。联系全文,联系主题。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意;第二步: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11、 (12分)答案:从兴趣爱好上看:东方建筑对林璎的影响就远胜于欧洲建筑对她的影响。

12、从人物性格上看:为人单纯,有浓浓的书卷气。从作品特点上看:展现勇气,沉着智慧,朴实无华,没有浮夸的装饰。很多作品都是无声却自然的诗。(不一定要指出角度,每点4分)【思路点拨】首先,审清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第二,认真阅读文本,找到相关的答题区间;第三,整合形成答案,注意条理清晰。12、(16分)答案:不矛盾。(2分) “什么在消逝?空屋”确实不是一座建筑物,而是一个呼吁保护濒危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的大型声音及多媒体互动装置。(4分)但是,纪念碑的存在,是为了告诉下一代什么是意义,而“什么在消逝?空屋”是林璎用她的设计和艺术来呼吁人们保护地球,保护环境,“是为了告诉下一代什么是意义”,因此,它也是

13、一座纪念碑,存在人心中的纪念碑。(6分)它是林璎艺术生涯的又一丰碑,告诉人们生命的意义。(4分)【思路点拨】回答此类题的前提是对文章内容有准确的理解,尤其要注意两点:是尽可能用原文的词语作归纳。是防止要点遗漏,要点遗漏,答案不完整。防止方法:是对相关文字作层次分析;是注意按分值踩点得分,如分值为8分的题要点一般不能少于四个,4分题一般不能少于两个。四、写作立意训练(15分)猪八戒坐在镜子前照镜子。镜子中出现的它,长耳朵,翘鼻子,十分丑陋。它一见就十分恼怒。抡起铁耙,将镜子砸得粉碎。可当它再看时,无论大小,每一块碎片里都有一个丑陋的它。答案:这则材料可横向分解为三个立意角度:猪八戒、镜子、猪八戒和镜子。1、从猪八戒的角度看,它自己长耳朵、翘鼻子,十分丑陋,却责怪镜子,迁怒于镜子,足见它不能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据此,可立意为:要正确对待自己的短处,或要正确对待别人的批评。2、从镜子的角度看,尽管猪八戒将它打碎了,但它依然反映八戒的丑陋,并不因为被打碎而作丝毫的改变。依此可立意为:要学习镜子不畏强暴、坚持真理的精神。3、从二者合一的角度看,猪八戒打碎镜子,可以看成邪恶与暴力向真理挑战;镜子碎了仍反映八戒的丑陋,可看作真理是战胜不了的。所以,其立意可为:邪恶与暴力是战胜不了真理的。(从一个角度出发,言之成理也可)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