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劳动论文:谈劳技课中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与创新意识培养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40965641 上传时间:2022-08-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8.5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小学劳动论文:谈劳技课中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与创新意识培养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小学劳动论文:谈劳技课中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与创新意识培养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小学劳动论文:谈劳技课中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与创新意识培养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资源描述:

《小学劳动论文:谈劳技课中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与创新意识培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劳动论文:谈劳技课中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与创新意识培养(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谈劳技课中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与创新意识培养【摘要】: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关键是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而探究学习作为一种自主学习的方式,能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形成和发展探究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研究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学校劳技课教学,教育部文件也明确指出:“开设综合实践活动(包括劳动与技术技教育课,简称劳技课)旨在让学生联系社会实践,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劳技教育以创新为终极目标,动机的发生以兴趣为支撑,探究中解决问题,深入的探究即是创新的开始。所以,劳技教育中“探究创新”作为一个程式,并在进行中循环往复。【关键词

2、】:劳技课 探究学习 创新意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在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中,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关键在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而探究学习作为一种主动的学习方式,能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形成和发展探究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研究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现代教育理论也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学的主要目的不是让学生记住老师或教材上所描述的内容,而是要学活知识、培养能力、学灵脑子。教学活动必须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知识探究,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对于学校劳技课教

3、学,教育部文件也明确指出:“开设综合实践活动(包括劳动与技术技教育课,简称劳技课)旨在让学生联系社会实践,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劳技教育以创新为终极目标,动机的发生以兴趣为支撑,探究中解决问题,深入的探究即是创新的开始。所以,劳技教育中“探究创新”作为一个程式,并在进行中循环往复。一、以“问题探究”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问题探究”式教学以“疑”为核心,以“探”为灵魂。教学中,应让“疑”和“探”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要通过创设积极的课堂教学情境,营造和谐的思维氛围,为学生自学、观察、思维、发问、讨论、探索等提供丰富多彩的感性素材。

4、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经常根据学科的特点,穿插介绍一些青少年发明创造的成功案例,使学生消除创造发明的神秘感,从而树立信心,树立“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信念。同时,让学生知道“人人是创造发明者,时时在创造发明”。从而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孕育创新的意识。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让学生多留意和寻找身边的一事一物有什么不方便、不安全、不称心、不顺手、不省力等等不完善的地方。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打下牢固的基础。进而引导学生针对事物的缺点加以改进,从实践中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的逐步养成。如组织开展“我设计的最佳衣架”创新活动中,学生针对家用的衣架,衣服经常会掉下来的问题入手,展开创新想象。

5、从现代钥匙圈挂钩中得到启发,一个美观实用的“防风衣架”从学生手中设计出来。又如,针对目前社会上频频发生各种盗窃现象,组织学生开展的“我最理想的防盗器”创新设计和制作活动中,引导学生利用电子门铃原理,结合门锁、钱包、女人背包、摩托车等物品,能否设计出设计一个“防盗装置”?一位学生利用生日卡上的音乐播放器加上了一个光敏电子作开关,制作了一个“钱包防盗报警器”,当小偷拿到钱包离不开主人的口袋时,钱包里的报警器一见光开关就打开发出报警声,多好的作品。一个个“报警器”从学生的手中发明制作出来。这样经常地让学生寻找事物的问题,去思考改进问题的方法,再去实践,再改进再实践,长此以往下去,学生的创新意识会不断

6、地得到培养。二、从质疑中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和创新能力。心理学家沃勒斯曾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必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有它一般的过程,简单地说:一是条件(有三个:合理的知识结构、良好的心理条件、积极的思维状态;二是过程(有四个:即准备过程广泛收集感性或理性的信息、寻找创造方向和确定创造的课题;孕育过程集中全副精力,调动一切才能,以坚强的毅力反复向思考的目标冲击,企求突破;发现过程新的想法出现了;验证过程新的想法形成后,深入思考,使之更加成熟)三是方法(方法很多,但总的特点就是“主动探究,勇于质疑”)。在教育过程中,必须运用创造性思维这一过程,根据学科特点,逐步渗透,使学生渐渐

7、养成质疑的习惯,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目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教学,引导学生相互探讨和独立思考,主动探究,质疑解疑。教师要重视并利用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疑惑和问题,引导他们相互解疑。事实上,当一个学生积累了一定知识的时候,教师应引导学生从知识的“海洋”驶入实践的海洋,激活已学知识,促使知识活化,实现认知过程的飞跃。并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教师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学生集体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通过交流仍未解决的疑惑点要加以重点启发,进行巧妙点拨,不要直截了当地给出答案,而把机会留给学生,启迪他们的创新意识。我们在课堂教育中,运用综合知识,有目

8、的地穿插介绍一些“发明技法”,使学生利用这种技法,去尝试拓展创新,从而在实践中初步形成具有灵活的、独特的探究品质。如我在教“电子元件”一单元劳技课时,当学生把电子鸟制作完成后,向学生介绍“扩展发明法”,引导学生利用“电子鸟”的线路原理,设想把电子鸟改装成其它电子作品。通过学生的创新设想,果然能改装成了电子门铃、电子闪光器、节拍器等的电子作品。这一过程不难发现学生思维能力已经由探究阶段进入到了创新阶段。因此,在平时教育中,教师应多用创造性思维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多动手、多思考、多实践,努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三、问题连锁,环环相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

9、,就是要教育他们勇于探索,敢于走前人未走过的路,敢于创造前人未有的事物,敢于发现前人未发掘过的真理。在课堂教育中,根据学科特点,有计划地介绍一些科学家、发明家为了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而敢于创造发明,勇于创造发明的动人事迹。如,中文激光排版创始人王选院士、计算机“五笔字型”发明者王永明的事迹、“优选法”发明人华罗庚的事迹、“传感器”发明人张开逊的事迹。又如牛顿、瓦特、爱恩斯坦等著名科学家的事迹,来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计一个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的教学模式,以由一个貌似平常的问题入手,让大家讨论,然后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一问题的解决又衍生出新的问题,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如,初三劳技

10、课中,当日光灯的安装一节讲完后,老师提出了一个创新课题,日光灯管的一头灯丝断了,你能否使灯管再亮?,学生根据已学的电学知识和“创新技法”,用细铜丝连接灯管一头已断的灯丝的两脚,灯管又重新发光了。而后,教师又提出了另一个新课题“日光灯管两头发红,不能跳亮,一卸下启辉器,灯就正常发光,毛病在哪里?”。这时学生很自然地回答:“毛病在启辉器启辉器坏了。”原因找到了,换上一只新的启辉器,日光灯果然亮了。紧接着,老师又提出了新课题:谁有办法继续使用这只“坏”了的启辉器重新让日光灯灯发亮?,学生根据科学课中学过的电子技术知识,结合已经学过的“创新技法”,剪去了小电容,日光灯又亮了。学生此时的心情,充满着成功

11、的愉悦。学生会自然而然地确信,创新精神加上知识加上创新技法形成了创新成果,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激发学生进行探究的动机和兴趣;另一方面,促使学生进行反思,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真正让学生带着研究问题参与探究,同时让学生充满自信地走出课堂,使学习自然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总之,劳技教育要以创新为综合目标,灵活地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积极开展创造性实践活动,实现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形成与提高,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充分发挥劳技课的创新教育功能,将有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创新教育在劳技教育中结出累累硕果。作者简介: 王禄久: 1967年9月出生,男,汉族,中教一级职称,任教于浙江省慈溪市巷城中学(现兼任慈溪市周巷镇教育办公室初中业务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