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简史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40929242 上传时间:2022-08-23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1.93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简史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简史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简史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资源描述: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简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简史(3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第二章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简史社会心理学简史(A short history of social psychology)1897、1908 or 1924?Haslam and McGarty(2001)note that a commonly acknowledged starting point for social psychology was the 1898 publication of Tripletts famous experiments in social facilitation.Triplett enjoyed the sport of cycling and was m

2、ade curious by his observations that under race conditions cyclists could produce better times when other cyclists paced them.Explanations for this difference were predominantly tied up with the idea that there were physical factors involved.The physical account,for example,made reference to draftin

3、g,which is the effect of reduced wind resistance when a rider sits snugly behind another rider.This is clearly not possible when cycling alone,but becomes a factor when there is another cyclist on the racetrack.Triplett,however,was dissatisfied with the physical explanation and pursued the idea that

4、 psychological factors might be involved.Accordingly,he set about to gather supportive evidence by conducting a series of analogue studies that tested the same basic principle with tasks such as winding in fishing reels,where the involvement of drafting was not at issue.Under these conditions childr

5、en were able to wind their reels faster when doing so with other children.The presence of these coactors saw improved times when compared with solitary performances.Of course there is much more that could be said about Triplett and also about the beginning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1976年,美国当

6、代社会心理学家E.P.霍兰德在社会心理学的原则与方法一书中提出,可将整个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划分为社会哲学、社会经验论和社会分析学三大阶段。第一节第一节 哲学思辨阶段哲学思辨阶段 社会心理学的许多问题源于先哲们对“人性”的争论,基本的理论线索有两条:其一源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认为人性虽然不能完全摆脱生物遗传的控制,但却深受社会环境的影响,通过教育与社会制度可以改变人性。其二源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性主要由生物的或本能的力量所决定,人出生后,其本性不可能有很大的改变。现代社会心理学许多有关态度或劝说的研究是与亚里士多德直接联系着的。亚里士多德将这些内容归入修辞学的范畴 在诗学中提出

7、的“宣泄说”孕育了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说”,并进而影响到当代社会心理学对人类侵犯行为的研究 在尼考马可伦理学中阐释的人类行为的交换论观点也称得上是现代交换论的滥觞 第二节第二节 社会经验论阶段社会经验论阶段一、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相互渗透一、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相互渗透 1.社会学中的心理学派 从“生物还原主义”到“心理还原主义”2.精神病学和变态心理学 麦斯麦的故事:这是1778年,在凡多姆宫的一个大厅里,灯光昏暗、明镜高悬,满屋子巴洛克怪诞气息。十来位衣饰簇新、着装优雅的女士和先生们围坐在一个橡木大桶边上,每人都手握一根从木桶里伸出来的铁棒,木桶里面装满磁铁屑和一些化学品。隔壁房间里传来玻璃敲打乐

8、器送出来的阵阵低婉的呜呜声,不一会儿,乐声缓缓消失,房门开大了一些,走出来一位令人敬畏的人物,他步履沉重而庄严,一身紫袍随风轻飘,手握一根权杖一样的铁棒。这就是创造奇迹的麦斯麦医生。麦斯麦一脸严峻,阴森可怖,他生着一张下颌宽大的脸,很长的大嘴巴,还有高挑突出的眉毛。他一出现,病人们立刻呆若木鸡,浑身震颤。麦斯麦医生紧盯住其中一位男士,然后一声令下:“入睡!”这男士的眼睛就闭上了,他的头也无力地垂在胸前,其他的病人都直端粗气。现在,麦斯麦医生紧盯住一位妇女,用铁棒缓缓地指着她,她浑身发抖,大叫起来,因为一股麻刺感通遍了她的全身。随着麦斯麦沿着圆圈继续往前进行下去,病人的反应也越来越激烈。最后,他

9、们当中的一些人会尖叫起来,双臂扑腾,然后晕厥。助手们会把他们带到急症室加以处理,使其平静,直到恢复。这之后,许多到场的病人,他们所患的病各色各样,从忧郁到瘫痪不等,都感觉到病症全消,甚至当场医好。难怪麦斯麦尽管收费不菲,可求医者依然趋之若鹜,车马喧闹。催眠所能达到的二、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标志 1859年德国的拉扎鲁斯(MLazarus)和施泰因塔尔(H Steinthal)合创民族心理学和语言学杂志。“如果说德国传统的普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心理的话,那么民族心理学所关心的则是社会心理。”(威廉S.萨哈金: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7页。)1875年德国的谢夫勒(ASc

10、haffla)首先在现代意义上使用了“社会心理学”一词,后来美国的斯莫尔(WSmall,1894)、鲍德温(JBaldwin,1897)和法国的塔尔德(GTarde,1898)等在有关篇章和书名中沿用了此词。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WMcDougall)和美国社会学家罗斯(ERoss)同时出版了专著:社会心理学引论和社会心理学。三、三、社会心理学的三大直接来源社会心理学的三大直接来源 1.德国的民族心理学(folk psychology)1807年,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一书中就曾论及不同于个体精神的绝对精神。绝对精神是在历史的进程之外独立存在着的,而作为个体的人们只是它的代理人。在黑格尔

11、那里,个人是微不足道的,“单个的个人只有作为某种普遍物的成员才能表现自己”。哲学家拉扎勒斯和语言学家斯泰因塔尔提出,历史的主要力量是“民族精神”或“整体精神”,并由此成为民族心理学的直接缔造者。冯特历时20年(19001920)写出了十卷本的民族心理学。冯特认为,民族心理学的较为合适的研究领域涉及到“由共同的人类生活所创造的那些精神产品,因此,仅凭个体意识是无法对它加以说明的。”民族心理学为创设现代社会心理学提供了充分的理由:因为“除个体意识之外,还存在着表征团体心理性质的某种东西,并且个体意识在某种程度上是由这种东西来决定的。”(安德列耶娃:社会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0页。

12、)2.法国的群众心理学 是法国早期社会学的直接产物,加布里尔塔德和埃米尔迪尔凯姆的思想构成了它的主干。塔德在模仿律(1890年)中创设了模仿理论,并借此来解释人的全部社会行为。模仿是“最基本的社会现象”,连犯罪也是通过暗示、模仿和欲望等社会原因产生的。由于塔德将模仿和暗示视为最简化的个人活动,因此他认为对群体行为最为成功的说明应该是个体的或心理学的,而不是社会学的。迪尔凯姆则与此恰恰相反,他认为社会的事情是无法还原到个人水平的。群体是一种结构形式,一种能够以不同于组成它的个人的方式进行思考、感受、行动的整体。因此,社会心理学只能从群体开始并终至于群体。资料:资料:迪尔凯姆迪尔凯姆在其名著在其名

13、著自杀论自杀论(18971897年年在巴黎出版)中对自杀的论述:在巴黎出版)中对自杀的论述:自杀的类型:()利己性自杀利己性自杀(Egoistics suicide):整合性强的社会群体通过共同的规范和强有力的权威控制着成员的思想行为,使成员完全归属于群体。在个人遇到挫折时,可以得到群体的保护和支持。因此群体的整合是遏制成员自杀倾向的社会因素。相反,个人主义的兴起增强了个人的独立性,削弱了群体对个人的约束和控制,降低了成员对群体的归属感,松弛了成员之间的相互联系。在这种情况下,那些遭遇不幸的人很容易陷入沮丧、绝望而难以自拨,进而采取自杀以求解脱。(2)利他性自杀利他性自杀(Altruistic

14、s suicides):社会整合过于强烈之时。高度的社会整合使得个性受到相当程度的压抑,个人的权利被认为是微不足道的,他们被期待完全服从群体的需要和利益。利他型自杀的两种表现形式:义务性自杀,群体强加给个人的义务。第二种表现是负疚性自杀。执行者对群体和任务的认同十分强烈,完全献身于群体,服从群体,为了群体利益即使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如果说利已型自杀的原因是社会整合程度不足,那么利他型自杀的原因是社会过度整合。(3)失范性自杀,或译“异常性自杀”(Anomic suicide):在过去惯于某种生活规范与习惯时,突然因丧失规范与认同下,造成认知错乱造成的自杀状况,诸如突然经济恐慌的自杀者。(4)宿

15、命性自杀(Fatalistic suicide):常发生在过度压迫的社会,并且导致人们会有想要死亡的欲念。这是一个很奇怪的自杀理由,但是对于监狱来说却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如果当他们受到虐待时,这些狱中人会选择想要死亡,也不会继续被刑求。古斯塔夫黎朋的群众心理学是前两者的折中产物。一方面,黎朋接受了塔德的观点,以具有催眠性质的暗示感受性来解释人的社会行为,尤其是个人聚集而成的“群众”行为。他认为,群众具有神经质的感染因素,去个性化、感情作用大于理智作用、失去个人责任感是群众的三大特征。另一方面,黎朋也接受了迪尔凯姆的观点,认为群体意识是不同于个体意识的一种独立的存在,因为群体本身就具有“与作为构

16、成群体的各个体完全不同的特征。群体意识服从于群体心理统一律。”3.3.英国的本能心理学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本能心理学的创始人是英国心理学家威廉麦独孤,但其中的思想却最早是由达尔文提出的。本能心理学不仅表现出从遗传因素而不是社会因素出发解释社会行为的倾向,而且体现出了浓厚的个体主义色彩。他在社会心理学导论(1908年)中坦率地写道:“先天的或遗传的倾向,是一切思想和行动(不论是个人的还是集体的)的基本源泉或动力”他在该书中列举了诸如求食、拒绝、求新、逃避、斗争、性及生殖、母爱、合群、支配、服从、创造、建设等12种本能,并认为正是从这类潜伏在行为背后的本能中衍生出了全部社会生活和社会现象。除却上述三

17、大来源,在19世纪和20世纪的交汇之际,即在社会心理学的形成之时,还诞生了后来几乎“瓜分了整个西方世界”的两大心理学流派:精神分析学派和行为主义学派。前者力图从个体内在的精神力量中寻找社会行为的原因,在其后的半个多世纪中对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持续不断的影响;后者则坚信人们现时的行为是以往行为特征的产物,它在当时有力地剔除了麦独孤的本能论在社会心理学领域中的影响,并成为现代社会学习理论的滥觞。第三节第三节 实验分析阶段实验分析阶段 科学社会心理学形成于科学社会心理学形成于20世纪世纪20年代。年代。一、主要特点一、主要特点 1.从描述转变为实证 2.从定性转变为定量 3.从理论转变为应用 4.

18、从大群体分析转变为小群体和个体研究 5.从普遍论转变为特殊论二、实验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研究二、实验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研究 1.有记载最早的社会心理学实验是美国的特里普利特(NTriplett,1897)做的。2.奥尔波特(FAllport)于19161919年间进行了一系列有关“社会促进”的实验,并总结了自己的研究结果,于1924年发表了社会心理学一书,该书“使这些实验方法及其成果第一次可以普遍地为人利用并迅速统治了美国社会心理学”(Murphy,1972),被人们公认是实验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三、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三、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1.在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的萧条和社会的动荡不

19、安,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家对领导、舆论、谣言、种族关系和价值的冲突等问题的重视,并加以研究。2.在40年代,受二战的影响,研究的课题都倾向于信仰、偏见、劝导和宣传问题。3.在50年代,主要集中于人们社会交际的形成以及各种人格特征对社会行为的影响。4.60年代以后,社会心理学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其研究领域几乎涉及到人们社会行为的各个方面,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和众多的分支学科,在社会生活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由于社会心理学研究资料的积累已飞速地增长,理论体系也不断地建立与发展,学科对象也逐渐明确,终于在学术界占有一定的地位。四、当今社会心理学的几个主要方向四、当今社会心理学的几个主要方向 1.情绪、

20、动机与认知的整合(Integration of Emotion,Motivation,and Cognition)Researchers are becoming more interested in how emotion,motivation,and cognition can operate together in influencing individuals thoughts,feelings,and behaviors.A great deal of recent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 has explored the automatic ve

21、rsus controllable nature of a number of processes,such as stereotyping.2.多元文化观点被采纳:全面认识社会差异(Cultural Perspectives)Increasing numbers of social psychologists are evaluating the universal generality or cultural specificity of their theories and findings by examining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cross

22、 cultures as well as between racial and ethnic groups within cultures.For example,in one experiment Canadian participants chose more desirable than undesirable traits as characteristic of themselves,whereas Japanese participants chose a balance of desirable and desirable traits.Self-Descriptions Acr

23、oss Cultures Japanese or European-Canadian research participants were presented with a list of desirable(e.g.,sincere,intelligent)and undesirable(e.g.,cruel,indecisive)traits and asked which traits were characteristic of themselves.The European-Canadian participants(the two bars on the left)were muc

24、h more likely to choose desirable than undesirable traits,but the Japanese participants(the two bars on the right)chose a much more balanced mix of traits.3.生物因素的潜在作用和进化论观点备受关注(Biological and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s)Biological perspectives,including perspectives based on neuroscience,genetics,and

25、evolutionary principles,are being applied to the study of social psychological issues such as gender differences,relationships,and aggression.4.新技术的采用(New Technologies)Advances in technology,such as improved brain-imaging techniques,have given rise to groundbreaking research in social psychology.Adv

26、ances in technology enable social psychologists to extend their research in exciting new directions,such as by using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to study activity in the brain in response to various thoughts or stimuli.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 enables researchers to test questions t

27、hat otherwise would be impractical,impossible,or unethical.The Internet has fostered communication and collaboration among researchers around the world,enabled researchers to study participants from diverse populations,and inspired researchers to investigate whether various social psychological phen

28、omena are similar or different online versus offline.As rapidly advancing technologies change how individuals communicate and access information,the ways that they interact are also likely to change.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the next era will explore these issues.五、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期刊五、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期刊1950s Jou

29、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1963 Journal of Personality,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1965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1971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975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1982 Social Cognition1984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