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黄湾地区工程地质测绘报告

上传人:dus****log 文档编号:140919472 上传时间:2022-08-23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2.54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峨眉山黄湾地区工程地质测绘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峨眉山黄湾地区工程地质测绘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峨眉山黄湾地区工程地质测绘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资源描述:

《峨眉山黄湾地区工程地质测绘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峨眉山黄湾地区工程地质测绘报告(2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峨眉山黄湾地区综合工程地质测绘报告目录1.前言31.1实习目的与任务31.2工作区位置与交通条件31.3实习内容与工作量41.4工作方法与提交成果62.区域地质构造特征72.1区域地质构造总体特征72.2区域地质构造稳定性83.测区自然地理与水文气象环境103.1自然地理103.2气候水文环境114.测区工程地质条件144.1地形地貌144.2地层岩性144.3 地质构造184.4 水文地质条件184.5 新构造运动194.6 岩土体物理力学特征214.7 物理地质现象215. 工程地质分区评价225.1 工程地质分区2252 工程地质评价236 结论与认识256.1结论256.2 认识271

2、.前言1.1实习目的与任务本次实习是在学生学完了各门地质基础课、技术基础课以及“土力学”、“岩体力学”、“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和在收集掌握测区及其附近前人资料的基础上,对测区的地质情况进行实地考察核对或进一步认识掌握前人资料,为测绘工作做好技术准备进行的,其目的在于于通过实习使学生获得对基本地质现象的感性认识,巩固和加深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用工程地质观点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明确工程地质的地位以及与工程建筑紧密结合的治学思想。为毕业以后的设计、施工中应用有关地质资料以及个人专业知识水平的提高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加强工作方法、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本次实习主要任务有:学习并掌握图件编制,报告编写等内业工作方法,并完成以黄湾为中心的9km2范围内的工程地质测绘与填图,完成各个地层的分层、剖面图、工程地质分区、和工程地质评价。并提交峨眉山市黄湾地区工程地质平面测绘实际材料图一份、峨眉山市黄湾地区综合工程地质图一份、工程地质测绘报告一份。1.2工作区位置与交通条件 峨眉山属邛崃山脉最南支,雄踞于四川盆地西南隅的四川省峨眉山市西南,主峰万佛顶位于北纬29.59,东经103.48。峨眉山地区交通较为发达,公路密如蛛网。北可抵成都,南至西昌,东到乐山,西达洪雅县高庙;成昆铁路在山麓南北穿越,往来十分便利。本次测区(峨眉山市黄湾地区)位于峨眉山山脚,

4、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下雨天气很少。 且测区有龙门硐河穿过,岩层露头很好,便于野外测绘工作。1.3实习内容与工作量 A 实习内容:(1)踏勘:包括3条路线。川主砖厂凉水井路线 黄湾大桥交大后门路线 果儿寺五叉沟路线 (2)实测剖面:川主河Jsn-kj实测剖面一条,总长245m.(3)野外填图:包括以黄湾阶地为中心的9平方公里区域及其周边区域。(4)室内资料整理:报告编写(峨眉山市黄湾地区综合工程地质测绘报告)与图件(峨眉山黄湾地区实际材料图,峨眉山市黄湾地区综合工程地质图,川主河Jsn-kj实测地形图剖面图)(5)试验部分:测区各地层岩石回弹仪试验(野外完成),测区各地层岩石取样点荷

5、载试验(室内完成)B工作量:详见附表1-1和附表1-2表1-1 峨眉山地质填图工作量统计表项目工作量备注踏勘3条路线实测剖面245m1条野外填图9km243个地质点室内资料整理图件绘制2份实际材料图与综合工程地质图个一份综合工程地质测绘报告1份表1-2 工作时间安排表日期工作内容备注9月1日上午:成都峨眉9月2日休整9月3日川主河砖厂凉水井路线踏勘(涂国祥老师带队)9月4日 黄湾大桥交大后门路线踏勘(涂国祥老师带队)9月5日果儿寺五叉沟路线踏勘(涂国祥老师带队)9月6日阶梯教室大课(关于工程地质填图和平面导线布置,实测剖面等内容)由魏玉峰老师讲解9月7日黄湾大桥罗坝大桥路线(白天在图上勾出黄湾

6、阶地)晚上整理资料9月8日用导线法实测川主河Jsn-kj剖面晚上整理资料9月9日狮子山黄田坝路线晚上整理资料9月10日交大后门狮子山路线晚上整理资料9月11日在室内绘制川主河Jsn-kj实测剖面图晚上整理资料9月12日理工基地符汶乡机砖厂晚上整理资料9月13日黄湾大桥交大体育场晚上整理资料9月14日狮子山铁索桥五叉沟路线晚上整理资料9月15日阶梯教室大课(工程地质平面测绘中所有图件的绘制和测绘报告的编写)由左三胜老师讲解9月16日补点(找到1个地层分界点)晚上整理资料9月17日补点(找到2个观察点和2个构造点(G43))晚上整理资料9月18日补点(找到1个地层分界点)晚上整理资料9月19日峨眉

7、山黄湾地区实际材料图绘制晚上整理资料9月20日峨眉山市黄湾地区综合工程地质图绘制晚上整理资料9月21-23日2个组员回成都参加计算机考试,其余组员打duta晚上整理资料9月24日测区各个地层岩石的回弹仪试验和对各个地层岩石取样本组对沙溪庙岩层取样(共取15个岩石样本)9月25日峨眉山市黄湾地区综合工程地质图绘制晚上整理资料9月26日对取回的岩石样本进行点荷载试验晚上整理试验数据9月27日峨眉山市黄湾地区综合工程地质图绘制晚上整理资料9月28日峨眉山市黄湾地区综合工程地质测绘报告编写晚上整理资料9月29日峨眉山市黄湾地区综合工程地质测绘报告编写晚上整理资料9月30日峨眉山市黄湾地区综合工程地质测

8、绘报告编写晚上整理资料1.4工作方法与提交成果(1)工作方法:收集资料:对测区的地质情况进行实地考察核对或进一步认识掌握前人资料(包括峨眉山黄湾地区地形图1:10000一张、区域构造地质图及说明书、区域地震资料、水文气象资料、水文地质资料、已有的工程勘察资料)为测绘工作做好技术准备。线路踏勘:了解实习区的范围、位置交通,初步掌握测区内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条件。实测剖面:建立正确地层层序,确定地层时代。地层厚度以及接触关系,掌握各时代地层的岩石组合特征、相带分布及岩性变化规律,确定地质测区填图单位和标准层。平面地质测绘:了解地质填图基本原则,掌握地质填图的基本工作方法,全面系统地收集测区地层、构造

9、、第四系、地貌、水文工程资料。试验:A野外试验(对测区各地层岩石进行回弹仪试验);B室内试验(对测区各个地层的岩石取样并进行岩石点荷载试验,测出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便于后面进行工程地质分区。)(2)提交成果:完成图件-实际材料图、综合工程地质图(包括柱状图、图切剖面图)共2副大图;报告综合工程地质测绘报告1份。2.区域地质构造特征2.1区域地质构造总体特征中国地质史上中生代末期的燕山运动,奠定了峨眉山地质构造的轮廓,新构造期的喜马拉雅运动,及其伴随的青藏高原的抬升,造就了峨眉山。峨眉山由于山顶上是一大片古生代喷出的玄武岩,其下岩层受到保护而得以保持高度,又因山中内部“瀑流切割强烈”,进而形成了

10、高2000米以上的“峡谷奇峰地形”。登山沿途地形因地层之分而多貌并存:如处于石灰岩层中则有藏九老洞之类岩洞地貌;经花岗岩及变质岩区,又形成深峡之姿;而山顶上坚实的玄武岩又是一番熔岩平台的景象峨眉山区域地跨上扬子台褶带的峨眉山断拱和四川台拗的川西台陷,是一座断块山。区域内山势陡峻, 河谷深切,由一系列复背斜和复向斜组成,断裂纵横交错,其构造较复杂。褶皱构造主要有峨眉山背斜、二峨山背斜、牛背山背斜和桂花场向斜。断裂构造主要有峨眉山断层、观心庵断层、大峨寺断层、回龙山断层和挖断山断层等。(断层和褶皱具体位置见图2-1),区域构造稳定性总体相对较差。 图2-1 峨眉山区域地质构造图 2.2区域地质构造

11、稳定性现对峨眉山区域内各个构造活动进行详细描述并进行区域稳定性分析:峨眉山背斜峨眉山背斜是峨眉山地区规模最大的主干构造,轴向近南北。核部位于张沟、洪椿坪一线,出露新元古界峨眉山花岗岩,两翼依次出露地层为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二叠系和三叠系。两翼岩层产状正常、倾角较平缓。东翼岩层倾角较陡,在新开寺及其以东,二叠系及三叠系渐变为倒转。枢纽近水平,为一规模较大的斜歪倒转水平背斜。二峨山背斜位于二峨山主脉东南侧,轴向北东,向北东倾伏,两翼大体对称,倾角较陡。核部为寒武系,两翼依次为奥陶系、二叠系、三叠系。背斜在北西翼发育次级褶皱和断层。牛背山背斜 牛背山背斜为峨眉山地区次级褶皱构造,风化严重;南起慧

12、灯寺,北到尖尖石,中南段轴向北西,北段逐渐转为北东。核部出露地层为二叠系中统茅口组,两翼出露地层为二叠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背斜轴向南倾。该背斜为斜歪、倒转、倾伏。北东翼受到地层破坏受到向下的牵引力导致产状凌乱,两翼是不对称背斜。桂花场向斜桂花场向斜是与牛背山伴生的向斜构造,南起纯阳殿,北达砚台山,轴向北西。向斜北西段较宽,南东段较窄。木鱼山一线核部出露地层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两翼分别为下三叠统东川组、上二叠统宣威组、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组、中二叠统茅口组。南西翼倾角较缓,北东翼较陡。枢纽分别向北西和南东倾伏,为一开阔的斜歪倾伏向斜。峨眉山断层峨眉山断层是峨眉山地区的主要的逆断层,对峨眉山区构

13、造单元的划分和地貌现状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断层走向北东-南西,倾向北西。南段斜切峨嵋山背斜,致使张沟一带的新元古界峨眉山花岗岩逆冲到二叠系、三叠系之上,最大地层断距达3500m;下层地层局部倒转。断层向北东方向延伸至鞠槽附近淹没于第四系之下。观心庵断层观心庵断层南起新开寺,往北西延至喻田子附近消失。断层走向北西-南东,长约15km。断面倾向南西。南西盘相对上升,为一逆断层。该断层被晚期北东向、东西向断层切为数段。回龙山断层回龙山断层发育在牛背山背斜南西翼近核部,走向为北西-南东,断层面倾向南西。此断层上盘为二叠系中统茅口组,下盘为二叠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在回龙山南坡及龙门硐河谷底可清楚的看到

14、断层面、断层破碎带、劈理、小型构造透镜体、地层不对称重复以及地层出露不全都断层证据。其性质为逆断层。挖断山断层挖断山断层发育在牛背山背斜核部,走向北西-南东。南起麻柳湾,北至石店,全长9km。断面倾向南西,倾角较陡。在挖断山垭口,二叠系中统茅口组灰岩覆盖于二叠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之上,且玄武岩下部断失近百米。至北西两河口一带,茅口组灰岩被错段,岩石碎裂,节理、劈理、构造透镜体等现象明显,为逆断层。图2-2经调查峨眉山市地震基本烈度属于度区,且整个峨眉山整个区域内断层和褶皱众多,断裂纵横交错,多个断层都较大,地层复杂,区域内有河流切割。整体来讲峨眉山区域构造稳定性相对较差。牛背山断层,万年寺断层

15、,观心庵断层大体都是西北走向,3个断层近于平行。但与初殿断层和峨眉山断层相交。其相交区域的构造稳定性更差。本次工作区(峨眉山黄湾地区)处于整个峨眉山区域东北部,测区距整个区域内大的构造较远,受上述各个构造影响较小(只测区西北部受牛背山背斜影响岩层稍微有点偏转)。但测区内有五叉沟断层、凉水井断层和马林岩向斜发育,所以测区内构造稳定性相对较差。3.测区自然地理与水文气象环境 3.1自然地理测区位于大峨山断块末端,总体地形西北高东南低,中间由龙门硐河切割两岸山体而形成的阶地区域地势更低。整个测区最低海拔为458m,最高海拔为750m。整个测区西北部(五叉沟、高山岗等区域)和西南部(猫石沟、报国寺偏北

16、部、善觉寺偏北部)地形陡峭,坡度普遍中等偏大在30到40之间,其岩层主要是沙溪庙组、蓬莱-遂宁组、夹关组等厚层砂岩和紫红、砖红色泥岩。此区域内有五叉沟断层发育。整个测区东部(包括狮子山、马林岩、对门山、鹅公包、交大团结水库山区等地区)地形相对平坦,坡度中等偏小,在20到30之间,其岩层主要是灌口组、名山组等以泥岩或砂岩泥岩互层为主的地层地区,由于这个区域特殊的岩层和位置在唐河坝东北及东南地区分布有黑树林、唐河坝两处由软弱结构面引起的基岩滑坡。测区东南部小范围条带状区域(包括凉水井、省中医学校、理工实习基地一线区域)地势变缓,高程大约470m。广泛覆盖第四纪堆积物,地形广阔平坦,岩层完整。岩层主

17、要是凉水井组的半胶结砾石层、粉砂质粘土层和第四系堆积物。此区域发育有凉水井段层。测地区中部有龙门硐河贯穿,河流弯曲,流域范围内有砂岩与泥岩软硬互层,上游两岸可见河漫滩,下游以峡谷为主,在测区内河流上游发育报国寺断层。河流两岸沿河流流向发育黄湾五级阶地,级阶地以堆积阶地为主,级到级阶地以基座阶地为主,阶地基岩主要为砂岩与泥岩,上部为第四系堆积物,主要为砂卵砾石层。阶地地形见下图3.2气候水文环境(1)气象峨眉山气候垂直分布明显,景区内低云、多雾、雨量充沛(地当著名的“华西雨屏”),气温垂直变化显著:有寒带(海拔3047m以上,年平均温度为3O。C,极端最低温度为一209)、亚寒带(海拔2200m

18、一3047m,年平均温度为76)、温带(海拔1200 m一2200m,年平均温度为131。C)、亚热带(海拔1200m以下,年平均温度为172。C,极端最高温度为383。C)。据30年气候调查资料,峨眉山年平均降水量为1922mm,年平均相对湿度85,年平均降雪天数为83天,年平均有雾日为3221天,年平均日照山麓为9518小时,山顶为13981小时。年平均雾湘1394天,雨湘1413天,这在同一纬度的自然环境中是极为罕见的“玉树琼花”的奇观。山顶和平坝,山麓温差较大,大约相差14,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50.6度。峨眉城区最冷在1月,月平均气温4.3度,最低气温为零下4度左右。峨眉

19、山顶月平均气温从11月到下年3月都在零下,最冷月1月,为零下6度,最低气温为零下20度左右。7月平均气温为11.8度,最高气温为20度左右。峨眉山海拔2000米以上地区约有半年时间为冰雪覆盖,一般是10月到次年的4月,峨眉山都是白雪皑皑的,没有四季之分,只有冬春之别。表3-1.峨眉山山脚、山顶各月平均气温、极端最高(低)气温对照表(1951-1980):(单位:C) 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月平均温度山脚6.98.713.318.021.624.126.125.721.917.613.38.8山顶-6-4.9-0.73.36.1911.811.27.83.4-0.

20、9-3.8极端最高温度山脚18.722.529.53437.937.236.938.335.129.224.620.8山顶19.218.523.122.120.72122.423.419.319.516.616.3极端最低温度山脚-3.3-1.71.5210.613.716.25.613.310.22.2-4.4山顶-20.9-17.8-13.8-12.9-5.5-1.13.20.3-3.1-10.5-14.7-19.3注:年平均温度:17.2C(山脚);年极值:3C(山顶)极端最高温度:山脚28.3C(1953.8.18);山顶23.4C(1951.8.6)极端最低温度:山脚-4.4C(19

21、75.12.5);山顶-20.9C(1956.1.9)表3-2. 峨眉山山脚、山顶各月雨量对照表(1951-1980):(单位mm) 1月2月3月4 月5 月6 月7 月8 月9 月10月11月12月全年山脚13.524.641.387.6127.4174.1356.5420.217183.637.916.91555.3山顶1726.554.9114.9173.7238.9399.8470.3234.6122.349.420.61922.8(2)地表水系特征 图3-1峨眉山地区地表水系图峨眉山的水文地理位置属于大渡河一青衣江水系,境内有天然河流5条:峨眉河、临江河、龙池河、石河和花溪河(凌作培

22、,2005)。临江河和峨眉河处在峨眉山西翼,自西向东奔流于崇山峻岭,穿越峨眉平原,流经乐山市,汇人大渡河(陈渭忠,2001)。据巴蜀江河辞典记载,峨眉河年平均流量12.9 m3s,年径流量4.07亿m3,临江河年平均流量10.6 m3s,年径流量3.34亿m3。流域面积在100k以上的有峨眉河、临江河和龙池河,峨眉山景区位于这3条河流的上游。因此,峨眉山的神奇与秀美颇得益于水,丰富的水汽资源(河流、雨水和云雾等)哺育了植物,形成了峨眉山悠久的水文化内涵。本次测区内主要有两条较大河流(龙门硐河、川主河)和一个水库。东北流向的龙门硐河将测区一分为二,并在河流两岸形成大量阶地,使测区地形趋于中间低两

23、边高的形式,并于唐河坝附近常年侧蚀右岸山体基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唐河坝滑坡的形成于发展,最后在测区东北边界处于川主河相汇于两河口。川主河右岸一碗水处有基岩裂隙水出露。团结水库位于测区南部,其水位高于龙门硐河大约30m。最终向东北部汇入龙门硐河。4.测区工程地质条件4.1地形地貌测区地貌可分为以下几种成因类型: 堆积地貌 本次测区内在报国寺、峨眉师范学校等处,分布有范围不大,坡度大,物质来源近、堆积厚度不大的洪积扇(冲出锥)由于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常以不对称垒迭式洪积扇出现。新扇位于老扇北侧,以涧曹沟洪积扇最为典型。侵蚀堆积地貌 河漫滩:分布在近代河流两岸,由砂、砾石组成,一般高出枯水位2米;

24、工级阶地:见于测区罗坝等地。分布在峨嵋河两岸,平原区以上迭阶地为主,山地则为基座阶地,相对高度210 米;。 级阶地:见于测区张坝、游田坝、铜车坝等地。为基座阶地,因受现代流水切割,多呈垄岗状分布; 、级阶地:见于测区沙田坝、梁坎等地。为基座阶地,由棕红色、黄褐色粘土及砾石组成。粘土及砾石据认为是雅安期冰水堆积,所以次阶地疑为冰水阶地。现已成小丘状。 、级阶地:见于测区刘坪、果儿寺等地。此外,在凉水井一带,分布有第三系粘土层,铁钙质胶结的沙砾岩层。有人定为V阶地,相对高度90米左右,因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层位已变动。 侵蚀构造地貌 丘陵:主要分布在测区南部见于交大和团结水库一带。海拔高度500

25、600米,相对高度50100米; 中低山:少量分布于测区西南部,在报国寺以西,石坝以南。大量分布于西北部,包括五叉沟、高山岗以及它们周边山区。另一部分分布于测区东部包括狮子山和对门山附近。它们海拔大约5001000m。峨眉北部低山,由白垩系夹关组砂岩构成,多为单斜山岭。4.2地层岩性本测区共包括8个地层。从新到老依次为:第四系(Q)、凉水井组(N1)、名山组(Em)、灌口组(Kg)、夹关组(Kj)、蓬莱镇组(Jp)、遂宁组(Jsn)、沙溪庙组(Js),凉水井组和名山组中间的中新统、渐新统、始新统3地层缺失整个测区主要为泥岩、砂岩和第四系堆积物。详细的地层岩性特征见下表(表4-1)表4-1测区地

26、层简表年代地层单位岩石地层单位代号厚度(m)冲积、洪积、残积、坡积层第四系Q半胶结的砾石层、粉砂质粘土层。产植物化石。(河流相)第三系上新统凉水井组N1135中新统(缺失)渐新统始新统古新统名山组Em150下部以砖红色中厚层砂岩为主,夹薄层泥岩;上部以砖红色泥岩为主,夹粉砂岩及细砂岩。产介形类及孢粉分石。(半咸化湖泊沉积)白垩系上统灌口组K2g423砖红、紫红色中厚层状粉砂岩、泥岩,岩石中含大量石膏晶粒,膏盐晶洞。具水平层理、小型斜层理和微波状层理。产介形类化石。上部夹少量灰岩、白云岩及薄层石膏(咸化湖泊沉积)下统夹关组K1j453砖红色厚巨厚层状砂岩夹少量粉砂岩及薄层泥岩,底部具底砾岩。具大

27、型交错层理、平行层理、槽型层理、波痕、干裂及冲刷面构造。产介形类、鱼类、恐龙足迹化石等。(河流相)侏罗系上统蓬莱镇组J3p90以紫红色泥岩为主,夹粉砂岩及少量细砂岩,偶夹灰岩团块或灰岩薄层。发育微波状层理。产双壳类、介形类化石。(湖相)遂宁组J1sn370以鲜艳的砖红色泥岩为主,夹少量砂岩、粉砂岩及薄层状泥灰岩。干裂发育。产介形类化石。(河泛平原上的河漫湖沉积)中统沙溪庙组J2s398紫灰、灰绿、紫红等色的砂岩、粉砂岩、泥岩的旋回层上,上部夹少量泥灰岩,底部为厚约10m的灰黄色厚层状砂岩。具斜层理及楔状、平行层理等。产双壳类、介形类、植物化石。(河流相) 图4-1灌口组石膏 图4-2灌口组膏盐

28、晶洞 图4-3 遂宁组泥岩 图4-4 凉水井地层 图4-5 夹关组砂岩 整体上看:本次测区地层大体呈南北向条带状分布,从西到东地层依次变新(除马林岩向斜南东翼灌口组地层(老)盖与名山组(新)地层上)。测区中间部分由第四系堆积物覆盖,包括黄湾的5个等级的阶地和唐河坝滑坡、黑树林滑坡和其他崩塌滑落区域。测区第四系地层(包括梁坎、张坝、黄湾、罗坝、刘坪、沙田坝、游田坝等区域)主要分布于测绘区中部河流两岸,展布方向为东北南西向,在龙门硐河两岸共发育五个等级的阶地。该地层主要为粘土,上有农作物覆盖,级阶地上有大量居民。凉水井组地层(包括凉水井-省中医学校一带区域)主要分布于测绘区东南部,展布方向为北东向

29、,在测区分布较少。岩性主要为半胶结砾石和粉砂质粘土,表面风化较严重,有植被覆盖。在与第四系交界出发育有凉水井断层。名山组地层(包括狮子山、马林岩、对门山、交大团结水库及其周边区域)主要分布于测绘区中东部,展布方向为南西。下部以砖红色中厚层砂岩为主,夹薄层泥岩,上部以砖红色泥岩为主夹粉砂岩及细砂岩。表面分化较严重,有植被覆盖。它成为马林岩向斜核部主要地层。灌口组地层(山王岗、高洞口、张坟坝、龙口、鹅公包东侧、青龙山等区域)主要分布于测绘区中部,展布方向为南西向。表面风化一般,有植被覆盖。该地层中部较大一部分被黄湾阶地覆盖未出露。而东南部分由于位于马林岩向斜南东翼而呈条带状出露与地表。夹关组地层(

30、包括高山岗、黄田坝东侧300m内区域、黄秋湾等地方)主要分布于测绘区中西部,展布方向为北东南西向。该区植被茂盛,中部被黄湾阶地覆盖未出露。但在龙门硐河附近,基岩出露极好,表面风化较严重。该地层南边这部分有五叉沟断层通过。遂宁-蓬莱组地层(包括五叉沟-黄田坝区域)主要分布于测绘区西部,展布方向为北东南西向。该区中部被黄湾阶地覆盖,无基岩露头。但在该区北部五叉沟至黄田坝顺沟方向基岩出露较多,基岩表面风化严重,植被茂盛。在龙门硐河附近,基岩出露极好,表面风化严重。该区内发育有五叉沟断层。沙溪庙组地层(五叉沟以西地区、猫石沟等区域)分布于测绘区最西部,展布方向为东南向。本区中部黄湾大桥附近有第四系堆积

31、物覆盖,北部出露基岩较多,表面风化严重,有植被覆盖。本次测区内主要构造有一个向斜(马林岩向斜)和两个断层(五叉沟断层、凉水井断层)。4.3 地质构造4.3.1 褶皱测区内较大的褶皱有马林岩向斜。马林岩向斜位于测绘区东部,向斜所在地层有名山组、灌口组。其北西翼倾角在43到67之间,南东翼倾角为37,轴面产状为33187,枢纽走向北东。其两翼为灌口组地层(主要为砖红、紫红色中厚层状粉砂岩、泥岩)。核部为名山组地层(主要为砖红色中厚层砂岩为主,夹薄层泥岩,表面为风化严重的泡砂岩)。其中核部名山组地层左半部分被第四系阶地覆盖。褶皱两翼岩层倒转,北西翼岩层层序正常,南东翼反向,枢纽起伏,填图范围内向斜较

32、完整。向斜南东翼地层出现老盖新现象,且有地层(中新统、渐新统、始新统地层)缺失,原因为此处存在凉水井断层。(详细信息见下一节凉水井断层的描述) 断层(1)凉水井断层凉水井断层位于整个测区东南部,在凉水井-符文乡机砖厂-省中医药学校一线上,全长约7km。断层走向为北东-南西向,倾向北西,北段斜切象鼻山,上盘为灌口组(砖红色、紫红色中厚层状粉砂岩、泥岩)地层,下盘为凉水井组(半胶结砾石层、粉质粘土层)地层。此处地层出现老盖新现象,北西侧的上盘地层上升导致凉水井组和名山组地层接受剖蚀,最终北东侧出露在地表的为灌口组岩层。南东侧的下盘地层下降,最终出露在地表的为凉水井地层。凉水井断层为逆断层。受构造运

33、动影响,断层有中新统、渐新统、始新统地层缺失。(2) 五叉沟断层五叉沟断层主要位于五叉沟-黄田坝-报国寺一线,断层走向为北西-南东向,倾向西南,北段斜切五叉沟。上盘为沙溪庙组(紫灰、灰绿、紫红等色的砂岩、粉砂岩、泥岩的回旋层)地层,下盘为遂宁-蓬莱镇组(以砖红色和紫红色泥岩为主,夹少量砂岩、粉砂岩)地层。西侧的上盘上升,东侧下盘下降,最终导致沙溪庙组与遂宁组的分界线西北部份被五叉沟断层错段,分界线错段处地层出现重复现象。4.4 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类型: 根据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及含水介质,将测区地下水划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两种大的类型。另外测区内有大量温泉出露。测区内主要有4个含

34、水层,自上而下分述如下:A:第四系潜水含水层(Q4 ) :主要分布于凉水井组及河谷阶地地带,系洪冲积层,含水层为含泥之砂卵石,凉水井组含水层平均厚度为8119 m,单位涌水量41366l/ sm;地下水矿化度01382 g/ l。属重碳酸钙镁型淡水。B:白垩系夹关组砾岩裂隙潜水含水层:多分布于山脊缓坡处,颜色以浅灰紫色粉砂岩为主,含水层主要为裂隙之中薄层砂岩夹层,富水性弱,属重碳酸钙镁型淡水。C:白垩系灌口组上段砂岩裂隙潜水含水层:该段由顶部砾岩、中部砂岩及底部砾岩组成,含水层中部为厚层砂岩。该含水层出露较高,补给条件差,受地形切割其底部隔水层多裸露于山腰峭壁处,其富水性弱,地下水矿化0144

35、9 g/ l,属重碳酸硫酸钙钠镁型淡水。底部厚层砾岩泥钙质胶结,裂隙不发育,213241100 m,一般厚13 m,为上部含水层底部之隔水层。D:白垩系灌口组下段砂岩裂隙潜水含水层:分布普遍,厚度133139 196144m,一般厚174 m,主要为一套砖红色、棕黄色巨厚层中细粒砂岩。含水岩组特征: 测区内含水岩组主要有两大部分。在山区主要含水岩部分为夹关和灌口组的砂岩砾岩,它们结构面比较发育,地下水常常沿着这些结构面裂隙出露地表。如川主河右岸一碗水处有夹关组砂岩裂隙水成泉出露。山区少量含水岩部分为灌口组的可溶岩(包括大量石膏晶粒,膏盐晶洞以及白云岩),它们主要以岩溶水形式附存于岩体中。整体来

36、讲山区部分裂隙水分布较广,但含水层富水性差异较大。平原区主要含水层有第四系,其余地层赋水性较差,不是主要水源层,出流方式为井和自流泉,第四系区主要分布于凉水井组及河谷阶地地带,系洪冲积层,含水层为含泥之砂卵石.4.5 新构造运动始新世末期(距今约3000万年左右),印度板块与我国的扬子板块相碰撞,导致世界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褶皱升起。峨眉山不断遭受东西向主压应力的挤压,出现了强烈的褶皱和断裂,山体沿着峨眉山大断层的断裂面迅速地抬升,高度已达海拔2000米左右,形成峨眉山背斜,即峨眉山主体。峨眉山背斜开初还是一个呈南北向隆起的整体,但是其边缘又发生了一系列的断层,将背斜分割成若干大断块,特别是主

37、压应力在北西、北东方向的“X”分压应力所造成的呈北西向断层,更进一步分割了峨眉山背斜。这为以后峨眉山的进一步迅速崛起和地形地貌的进一步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格局。 近数十万年以来,包括金顶的峨眉山主体,即峨眉大断层和观心坡断层之间的三角地带,上升了近1000米,平均每年上升2毫米。纯阳殿凤凰坪一带,即观心坡断层北侧,上升了约500米,平均每年上升1毫米。而山麓外侧,即黄湾、二峨山等地,只上升了约100米,平均每年上升0.2毫米。测绘区内新构造运动主要表现在黄湾地区地层有5次大规模的抬升。由第三纪末期由印度欧亚板块的碰撞产生新构造运动,使峨眉山区强烈抬升,导致河流下切,加上河流侵蚀与冲积作用,

38、形成沿峨眉河两岸纵横发育有五个等级的阶地。其下覆盖有第四纪堆积物。因为地势平缓,成为人类活动聚集区。阶地具体地质情况见下表表4-2 黄湾阶地详情阶地等级阶地绝对高程(m)阶地相对河流高程(m)阶地类型和基岩情况阶地区域主要地名农作物及利用情况河漫滩4601二元结构不明显,以磨圆较好、大小不一的砾石为主,没有成层的细粒物质层草本植物茂盛,无农作物覆盖。级阶地4614634堆积阶地(泥岩为主、夹少量砂岩)罗坝地势比较平坦,但居民少,受开发较少。级阶地4654729基座阶地(泥岩、砂岩)老黄湾、游田坝、张坝地势平坦,居民分布较密,还分布有大片农作用地,种植有水稻、油菜、萝卜、橘子等作物。级阶地480

39、20基座阶地(以砂岩、泥岩为主,夹少量粉砂岩)沙田坝、姚坪农作物茂盛,主要作为水田级阶地49050035基座阶地(主要为泥岩,夹有砂岩、粉砂岩)梁坎、龙门湾农作物较茂盛,主要作为水田、旱地级阶地53054075基座阶地(主要为砂岩)刘坪、后坪、果儿寺农作物较茂盛,主要作为旱地,且有大量果树。五个等级的阶地的厚度从老()到新()依次为:40m、15m、11m、5m、3m.通过对-级阶地的厚度分析有:自新构造运动以来,峨眉山黄湾地区地层发生过5次大规模的抬升运动。由于龙门硐河的侵蚀与冲积作用,形成沿峨眉河两岸纵横发育有五个等级的阶地。这5次大规模地层抬升的厚度依次减小,说明该地区地壳运动的强烈程度

40、越来越弱。该区域稳定性向趋于稳定方向发展。这些阶地在未来不会有大规模的起伏变动,而修建于这些阶地上的人类活动区是安全的。测区内水资源丰富,出露有数孔泉眼,有大量温泉分布于测区内。由于处于新构造活动区,地温梯度高,开采深度浅,可以获取符合商用要求的温泉,其开发成本大大降低。故在测区内分布有数家温泉度假山庄。 4.6 岩土体物理力学特征 对测区出露各地层具代表性的填土体进行了现场回弹试验,并取样进行了室内点荷载,通过计算得到了各地层相应代表性的物理力学参数。我们大组负责对沙溪庙组岩层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的测试,个岩土体力学指标见下表。 黄湾地区岩石力学指标统计表地层岩性 计算方法IS法PLS法单轴抗

41、压强度c(MPa)单轴抗拉强度t(MPa)单轴抗压强度c(MPa)单轴抗拉强度t(MPa)沙溪庙组青灰色砂岩20.882.0448.895.26砖红色泥岩2.550.256.140.66砖红色粉砂岩18.671.82485.16遂宁-蓬莱镇组 夹关组36.93.5灌口组37.334.02名山组23.562.554.7 物理地质现象本测绘区西部主要为中低山,坡角中等偏大,在30到40之间,基岩风化严重,测区西部有五叉沟断层发育,易发生滑坡与崩塌,在五叉沟一带受雨水影响有几个小型崩落与滑坡。其中过黄湾乡铁索桥至黄田坝区段有几个小型滑坡在本次实习期形成。测区内东部名山组有两个滑坡,分别是黑树林滑坡和

42、唐河坝滑坡群。分布于测绘区名山组地层,位于唐河坝东北侧和东南侧,都是基岩滑坡。唐河坝滑坡长约300m,宽约220m,为一顺层滑坡,滑坡前缘出现地层反翘,滑坡上部为第四系堆积物,基岩为名山组泥岩,夹砂岩,岩层产状为26025。滑坡表明风华严重,植被茂盛,滑坡前缘中部有一新小型滑坡,也为顺层滑坡。由于是顺层滑坡加上砂泥岩互层,而且基岩中的结构面很发育。一下暴雨,雨水沿着结构面进入岩体,使基岩中的泥岩层更加软化,加上滑坡前沿受常年龙门硐河切割侵蚀,最终导致滑坡沿着软化的泥岩层滑动。夹关组的巨厚层砖红色砂岩区局部结构面很发育,最终可能导致岩体沿着结构面发生崩塌。如川主河右岸一碗水处,出现有一个较大的凹

43、槽(两组结构面发育,原先的岩石已崩落)。Lx: 23153, 11347。5. 工程地质分区评价5.1 工程地质分区分区意义和主要依据分区意义:分区意思是结合工程类型和分布进行工程地质分区评价,编制出工程地质分区图和说明书,并配以表格形式说明各区的工程地质特征和评价,为各类工程建设、地质灾害防治提供有力依据主要依据:依据地层岩性、形成原因等工程地质条件相似或相近的基本原则进行区域划分,每一区还可划分为亚区本测区分区结果根据测绘区工程地质条件相似或相近的基本原则,将本测区分为层状碎屑岩低山丘陵区和松散堆积区两个大区,每个大区可分为三个亚区,具体分区情况见下表(表5-1)表5-1工程地质分区区亚区

44、名称代号名称代号包括地层层状碎屑岩低山丘陵区层状软硬互层碎屑岩亚区沙溪庙组层状软质岩碎屑岩亚区B遂宁蓬莱组层状中硬岩碎屑岩亚区C夹关组、灌口组、名山组松散堆积区第四系冲击堆积亚区第四系阶地第四系崩滑堆积亚区B名山组第三系半胶结堆积亚区C凉水井组52 工程地质评价层状软硬互层碎屑岩亚区:该区主要为低山区,海拔最高700m,最低420m,高差280m,南高北低。中部有峨眉河穿过,发育有阶地。岩性为沙溪组砂岩泥岩互层。北侧有报国寺断层出露,呈条带状分布于测区西部。该区砂岩与泥岩软硬互层,倾角中偏大,中等角度处容易沿软弱面发生滑坡,大倾角处易发生崩落,岩体分化严重,本区区域不稳定层状软质岩碎屑岩亚区:

45、该区主要为低山区,海拔最高747.3m,最低402.1m。中部被第四系阶地覆盖。基岩主要为蓬莱-遂宁组泥岩,夹有砂岩,硬度较低。该区发育有报国寺断层,主要分布与五叉沟-铜车坝一带. 该区以泥岩为主,为软质岩,倾角中等偏大,易发送倾斜滑动风化侵蚀严重,南部有报国寺断层出露,地层稳定性较差。层状中硬岩碎屑岩亚区:该区主要为低山区,海拔最高747.3m,最低410,地势南北陡而中间缓,河流弯曲纵横,中间大部分区域被第四系阶地覆盖。基岩主要为砂岩,含少量泥岩,该区东部为马林岩向斜,名山组地层有两个大型滑坡。该区主要分布有夹关组、灌口组、名山组地层. 该区岩层以中厚层砂岩为主,硬度较大,局部有砂泥岩软弱

46、夹层,坡度中等,在暴雨等作用下易发生滑坡及泥石流。第四系冲击堆积亚区:该区主要为阶地,海拔较低,最高海拔510m,最低海拔400m,发育一到五级阶地,主要为第四系砂卵砾石层;本区主要分布与测绘区中部,有峨眉河穿过。该区由河流冲积物组成,主要为砂卵砾石层,存在水坝时,可能存在渗漏问题。在基坑开挖以及支护时应注意排水防水。地基稳定性较差。第四系崩滑堆积亚区:该区主要为岩质滑坡,包括唐河坝滑坡和黑树林滑坡。海拔从450m到550m.唐河坝滑坡为顺层滑坡,倾角25,地势较缓,表面岩石破裂,基岩主要为泥岩,夹少量砂岩。黑树林滑坡地势较陡。岩层为名山组的砖红色砂岩夹泥岩。第三系半胶结堆积亚区:该区海拔较低

47、,地势平坦,海拔400m-500m,地层岩性主要为半胶结砾石层、粉砂质粘土层。发育凉水井断层;该断层主要分布与凉水井省中医学校一带。该区岩层坡度小,岩性较软,主要为半胶结卵石层、粘粒粉土,地基稳定性差,可能出现边坡失稳现象。根据以上工程地质分区结果以及工程地质条件、性质,对各区做出工程地质评价后,将其工程地质评价概括为下表(表5-2)表5-2工程地质评价区代号工程地质评价基本工程地质条件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该区主要为低山区,海拔最高700m,最低420m,高差280m,南高北低。中部有峨眉河穿过,发育有阶地。岩性为沙溪组砂岩泥岩互层。北侧有报国寺断层出露,呈条带状分布于测区西部。该区砂岩与泥岩软硬

48、互层,倾角中偏大,中等角度处容易沿软弱面发生滑坡,大倾角处易发生崩落,岩体分化严重,本区区域不稳定B该区主要为低山区,海拔最高747.3m,最低402.1m。中部被第四系阶地覆盖。基岩主要为蓬莱-遂宁组泥岩,夹有砂岩,硬度较低。该区发育有报国寺断层,主要分布与五叉沟-铜车坝一带该区以泥岩为主,为软质岩,倾角中等偏大,易发送倾斜滑动风化侵蚀严重,南部有报国寺断层出露,地层稳定性较差。该区主要为滑坡,上部岩石破碎,有第四系堆积物,结构松散,不益作为建筑场地,并且应当做好相应的治理防治措施。C该区主要为低山区,海拔最高747.3m,最低410,地势南北陡而中间缓,河流弯曲纵横,中间大部分区域被第四系

49、阶地覆盖。基岩主要为砂岩,含少量泥岩,该区东部为马林岩向斜,名山组地层有两个大型滑坡。该区主要分布有夹关组、灌口组、名山组地层该区岩层以中厚层砂岩为主,硬度较大,局部有砂泥岩软弱夹层,坡度中等,在暴雨等作用下易发生滑坡及泥石流。该区主要为阶地,海拔较低,最高海拔510m,最低海拔400m,发育一到五级阶地,主要为第四系砂卵砾石层;本区主要分布与测绘区中部,有峨眉河穿过。该区由河流冲积物组成,主要为砂卵砾石层,存在水坝时,可能存在渗漏问题。在基坑开挖以及支护时应注意排水防水。地基稳定性较差。B该区主要为岩质滑坡,包括唐河坝滑坡和黑树林滑坡。海拔从450m到550m.唐河坝滑坡为顺层滑坡,倾角25

50、,地势较缓,表面岩石破裂,基岩主要为泥岩,夹少量砂岩。黑树林滑坡地势较陡。岩层为名山组的砖红色砂岩夹泥岩。该区主要为滑坡,上部岩石破碎,有第四系堆积物,结构松散,不益作为建筑场地,并且应当做好相应的治理防治措施。C该区海拔较低,地势平坦,海拔400m-500m,地层岩性主要为半胶结砾石层、粉砂质粘土层。发育凉水井断层;该断层主要分布与凉水井省中医学校一带。该区岩层坡度小,岩性较软,主要为半胶结卵石层、粘粒粉土,地基稳定性差,可能出现边坡失稳现象。6 结论与认识6.1结论通过对测区(峨眉山市黄湾地区)踏勘, 实测剖面,野外填图,岩石试验及室内资料整理对测区做出如下结论:(1)地形地貌:测区大部分

51、为中低山区,山体高程(750m-500m)大体从西向东依次变小,中间部分由于龙门硐河和第四系覆盖物沿北东向贯穿整个测区,地势相对较低(460m-500m)。整个测区西北部和西南部地形陡峭,坡度普遍中等偏大在30到40之间此区域内有五叉沟断层发育。整个测区东部地形相对平坦,坡度中等偏小,在20到30之间,其岩层主要是灌口组、名山组等以泥岩或砂岩泥岩互层为主的地层地区,由于这个区域特殊的岩层和位置在唐河坝东北及东南地区分布有黑树林、唐河坝两处由软弱结构面引起的基岩滑坡。测区东南部小范围条带状区域,地势变缓,高程大约470m。广泛覆盖第四纪堆积物,地形广阔平坦,岩层完整。测地区中部有龙门硐河贯穿,河

52、流弯曲,流域范围内有砂岩与泥岩软硬互层,上游两岸可见河漫滩,下游以峡谷为主,在测区内河流上游发育报国寺断层。河流两岸沿河流流向发育黄湾五级阶地. 地层岩性:测区主要地层从新到老依次为第四系、凉水井组、名山组、灌口组、夹关组、蓬莱-遂宁组、沙溪庙组。岩性主要为泥岩和砂岩,部分地层夹有粉砂岩,东部区域出现砂岩泥岩软硬互层,使地层不稳定,并产生滑坡。测区大部分被植被覆盖,中间区域被第四系堆积物覆盖。大部分地层表面分化。从区域上来看:川主河至两河口区域的岩层风化一般,但五叉沟至龙门硐河段岩层风化严重。它们的岩层在地表的出露情况都良好。地质构造:测区内构造活动主要有一个向斜(马林岩向斜)和两个断层(凉水

53、井断层、五叉沟断层)。马林岩向斜位于测绘区东北部,向斜核部为名山组地层,褶皱两翼岩层倒转,北西翼岩层层序正常,南东翼反向,枢纽起伏,枢纽走向为北东向; 凉水井断层位于测绘区东南部,受断层影响,有中新统、渐新统、始新统地层缺失;五叉沟断层位于测区西部,受断层影响,有地层重复现象出现。水文地质条件根据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及含水介质,将测区地下水划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两种大的类型。另外测区内有大量温泉出露。 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主要存在于山区,包括沙溪庙组-名山组地层。它们结构面比较发育,地下水常常沿着这些结构面裂隙出露地表。虽然这类地下水分布较广,但含水层富水性差异较大松散岩类孔隙水主

54、要存在于第四系堆积物区域,包括黄湾的五个等级的阶地。出流方式为井和自流泉,这类地下水主要分布于凉水井组及河谷阶地地带,系洪冲积层,含水层为含泥之砂卵石新构造运动:测区内主要的新构造运动为黄湾阶地的抬升。通过对-级阶地的厚度分析有:自新构造运动以来,峨眉山黄湾地区地层发生过5次大规模的抬升运动。由于龙门硐河的侵蚀与冲积作用,形成沿峨眉河两岸纵横发育有五个等级的阶地。这5次大规模地层抬升的厚度依次减小,说明该地区地壳运动的强烈程度越来越弱。该区域稳定性向趋于稳定方向发展。这些阶地在未来不会有大规模的起伏变动,而修建于这些阶地上的人类活动区是安全的。工程地质分区与评价:根据测绘区工程地质条件相似或相

55、近的基本原则,将本测区分为层状碎屑岩低山丘陵区和松散堆积区两个大区,每个大区分为三个亚区。对于以上各区存在的各工程地质问题,在建筑物场地选取时,不益选取名山组滑坡发育地区,且应当做好滑坡治理与新滑坡的防治;在东南部第四系半胶结物及粘性土地区应应做好工程的防水排水措施;在河流两岸砂卵砾石层区应做好地基的防沉降工程;西部低山区应做好软弱面防滑措施。6.2 认识通过本次实习让我们对一个地区进行工程地质测绘的具体流程和工作有了一个详细的了解。无论是老师带队踏勘,实测坡面,还是我们自己分小组以穿越法找地质点做野外填图,做岩石力学实验,室内资料整理都让我们映像深刻。这次野外生产实习,是真的将我们三年所学习

56、的基础知识付诸到了实践之中,我们使用罗盘、地图更加熟练,对测区地层岩性了如指掌,并找到数十个地层分界点,将相关点连接起来让我们找到了测区各个地层的地层分界线。另外我们加强了断层、向斜、阶地、滑坡的了解,在野外工作时就能熟练的将它们找出,并分析成因机制。我们掌握了在野外对岩石进行回弹仪试验,将岩石取样待会室内做点荷载试验。在资料整理阶段,我们画地层剖面图更熟练,掌握了综合工程地质图的绘制和测绘报告的编写。这次实习让我们也有几点感慨之处:1.野外工作收获大,但也很辛苦,很多时候都需自备午餐,一定做好心里准备。而且很多时候路线穿过山区,河流。跑野外时要时刻注意安全。2. 做事要认真,仔细。还要有耐心

57、。在绘图时,数据的计算一定要认真仔细,在对待科学问题时,还需要严谨,跑野外时记录数据一定要清楚,白天跑完野外后,晚上要认真整理资料,今日事今日毕,否则资料整理阶段会很麻烦。3. 组员之间要有团队协作精神,这样跑野外的效率才会高。总之,这次野外生产实习,是真的将我们三年所学习的基础知识付诸到了实践之中,它让我们体会到了地质工作人员的工作过程,并在实战中体会理论的精妙之处。绘图过程中我们也学到了很多东西,体验到了绘图人员的辛苦,了解了绘图的步骤及方法。我相信这对我们以后从事这份工作是一个很好的练习。最后感谢涂国祥老师的悉心教辅导,为我们予以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无论是绘图还是报告编制,他都使得我们在自己专业领域更规范。27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