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00152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2016版主编:高树军)

上传人:ya****h 文档编号:140888361 上传时间:2022-08-23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103.9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完整版)00152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2016版主编:高树军)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完整版)00152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2016版主编:高树军)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完整版)00152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2016版主编:高树军)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资源描述:

《(完整版)00152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2016版主编:高树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00152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2016版主编:高树军)(3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34绪论念和研究内容一、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及学科性质(一)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特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提高预测、引导及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提升工作绩效及员工满意度(二)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 跨学科性 系统性 权变性 实用性 科学性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按不同的层面分为:个人心理与行为、群体心理与行为、组织心理与行为三个层次。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要对上述三个层次的心理与行为进行预测、引导和控制,以便更合理地利用人力资源,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分为四大块:个人心理

2、与行为、群体心理与行为、组织行为及领导行为。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一、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一)心理学(二)社会学(三)社会心理学(四)人类学(五)政治学二、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一)早期的科学管理理论1911年,泰勒科学管理原理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管理学正式成为独立的科学。(二)工业心理学闵斯特伯格是工业心理学的主要创始人,1912年他出版了心理学与工业效率一书,首先正式把心理学运用到工业管理之中,书中论述了用心理学测验方法选拔合格员工等问题。(三)工业社会心理学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梅奥支持“霍桑实验”,发现了工作群体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使建立在群体理论之上的社会

3、心理学研究真正起步。(四)管理心理学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莱维特于1958年出版了经过系统研究的著作管理心理学,之所以这样命名该书,就是想引导读者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引导、管理和组织一大批人去完成特定的任务。(五)组织心理学20世纪60年代初,莱维特在其为心理学年鉴所写的一篇文章中又首先采用“组织心理学”这个名词。进一步将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从个体心理、群体心理、领导心理扩大到组织心理的研究。(六)组织行为学产生随着这一学科从个体到群体再到组织研究的演变,其研究和实验的机构也发生了变化。三、组织行为学的发展(一)第一阶段: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以泰勒、韦伯和法约尔等为代表,把组织看成是一个

4、封闭的理性模式古典科学管理理论最突出的贡献是为管理提供了一系列原理和方法古典科学管理理论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把员工看成是“经济人”第二,强调独裁式管理。第三,把组织看成是封闭的系统,组织职能的改善仅仅依靠组织内部的合理化,很少考虑外部环境的影响,不注意在宏观高度上研究经济和社会问题。(二)第二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60年代,以梅奥、麦格雷戈等为代表,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封闭的社会性模式上述理论相较于那种只重视物的管理、不重视人的管理的理论来说,是具有创造性和革新意义的,是一种进步,它改变了以往的传统管理理念,把人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管理对象纳入组织管理当中,开创了研究人的

5、社会需要、心理情感等因素对工作效率影响的先河。(三)第三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以费德勒等人为代表,把组织看成是开放的模式,把原来的封闭观念转向开放观念是一大进步权变理论:每个组织的内在要素和外在环境条件都各有不同,因而在管理活动中不存在适用于任何情境的原则和方法,即在管理实践中要根据组织所处的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发展变化随机应变,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普适的管理方法。成功管理的关键在于对组织内外状况的充分了解和有效的应变策略。该理论认为,在不同的情境中,不同的领导行为有不同的效果,所以有称为领导情境理论。代表人物:费德勒路径-目标理论:领导是一种激励部下的过程,领导方式只有适合于

6、不同的部下和环境时才是有效的。该理论的核心是有效的领导既要帮助下属充分理解工作目标,又要指明实现目标的路径。代表人物:豪斯(四)第四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综合前三阶段之所长,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性模式,要求把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转变到社会文化这一更深的层次上第三节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过程与研究方法一、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一)观察法定义:观察法是指借助人的感官和各种测量仪器直接对研究对象进行观测,观测员工的工作过程、行为、内容、工具等,进行分析与归纳总结,并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的方法。观察法的优点:简便易行;所获得的材料比较真实;能够比较全面和深入地了解工作要求。缺点:花费的时间多;观察得来

7、的材料难以量化,难以说明刺激条件与行为变化之间的精确关系;有些被观察者难以接受,他们觉得自已受到了监视和威胁,在心理上对观察人员产生反感,同时也可能造成操作动作变形。注意事项:1)要注意工作行为样本的代表性2)观察人员在观察时尽量不要引起被观察者的注意,干扰被观察者的工作。3)观察前要有详细的观察提纲和行为标准4)观察者要避免机械记录,应反映工作有关内容,并对工作信息进行比较和提炼(二)调查法定义:调查法是为了达到设想的目的,制定某一计划,就一些问题对某些个人或群体进行访问或发放调查表要求被调查者回答,收集所需要的各种资料和数据,并以此来分析、推测其行为与心理倾向的研究方法1访谈法的优点:(1

8、)可以对员工的工作态度与工作动机等较深层次的内容有比较具体的了解;(2)运用面广,能够简单且迅速收集多方面资料;(3)易了解到短期直接观察法不容易发现的情况,有助于管理者发现问题;(4)有助于与员工的沟通缺点:(1)访谈者要有专门的技巧,需要受过专门的训练;(2)比较费时、费力、工作成本较高;(3)无法避免主观因素、暗示、诱导所形成的信息失算2问卷法的优点:(1)调查范围广;(2)调查样本量大,适用于需要对很多人员进行调查的情况;(3)调查的资料可以量化,由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缺点:(1)设计理想的调查问卷要花费较多时间,人力、物力、费用成本高,问卷设计若不科学,有可能造成调查结果不准确;(2)

9、问卷在使用前需进行测试,以了解被调查者是否了解问卷中的问题,为避免误解,还经常需要工作人员亲自解释和说明,会影响工作效率(3)填写问卷一般单独进行,缺少交流和沟通,因此,被调查者可能不积极配合,从而影响调查的质量。(三)个案分析法定义:研究者通过对个体、群体或组织整体情况较长时间的连续调查、了解,全面收集资料,从而研究其心理发展变化的全过程,得出研究结论的方法称为个案分析法(四)实验法定义:实验法是指在人为控制的环境下精确操纵自变量从而考察因变量如何因其而变化,进而研究变量间相互关系的方法。(五)心理测验法定义:心理测验法就是采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量量表或精密的测量仪器来测量被试者的方法。常用的心

10、理测验有人格测验、心理健康测验、倾向性测验等(六)情景模拟法定义:根据被试者所承担或将要承担的工作任务,研究人员设计一套与岗位实际情景相似的测试场景,将被试者放置于模拟的工作环境中,观察被试者的才能、行为,并按照一定的规范对所时差的行为进行评定,即为情景模拟法。第一章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第一节人性假设“经济人”假设认为大多数人都是缺少大志向和责任心的,只是少数人起到统治的作用;反对工人参与管理,把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一、“经济人”假设亚当斯密-国富论,该著作的问世标志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理论体系构筑完成。(一)“经济人”的基本含义1、“经济人”的观点“经济人”的观点把人看做是“经济人”,认为人的行为在

11、于追求本身的最大利益,工作的主要动机就是获得经济报酬。2、X理论的基本观点有以下几点:美国的道格拉斯麦格雷戈在他的著作论企业中的人性一书中提出两种对立的人性假设:X理论和Y理论。第一,多数人天生就是懒惰的,都尽可能逃避工作;第二,多数人都是胸无大志,不愿负任何责任,甘愿受别人的指挥和领导;第三,多数人的个人目标和组织的目标是相互矛盾的,必须用强制、惩罚的办法才能迫使他们为了达到组织的目标而努力工作;第四,多数人从事工作的目的在于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所以只有金钱和其他物质利益才能激励他们努力工作;第五,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大多数人具有以上特性,属于被管理者,少数人能克服自己的情感冲动进

12、而成为管理者。(二)基于“经济人”假设的管理1、采用任务管理的方式进行管理2、管理工作只是少数人的事情,与工人无关3、实施明确的奖惩制度泰勒制是经济人观点的典型代表(三)对“经济人”假设的评价“经济人”假设是以享乐主义哲学为基础的,它把多数人看成是天性懒惰且不喜欢工作的“自然人”。根据这种决定的管理理论、原则及措施是以金钱为主的机械管理模式,通过权力严密控制员工。“经济人”假设认为大多数人都是缺少大志向和责任心的,只有少数人起到统治的作用;反对工人参与管理,把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对立起来,否认工人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无形中将少数人对多数人的剥削合理化,反映了资本主义的特点。当然,“经济人”假设

13、和X理论以及泰勒制的管理原则,也有科学管理的成分,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它改变了当时放任自流的管理作风,强化了社会各界对于消除及提高工作效率的关注,科学分析了工人在劳动中的机械动作并制定了精确的工作方法,实施了比较完善的计算与监督制度,促进了科学管理体制的建立。二、“社会人”假设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是这一假设建立的基础,在长达9年的霍桑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人”假设的基本观点。(一)“社会人”假设的基本含义“社会人”假设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认为人们在工作中得到物质方面的利益在调动其生产积极性方面只是起到次要作用,人们最重视的是工作中与周围人群形成的良好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调动的

14、人的生产积极性的决定性因素。1、人是“社会人”2、管理工作要“以人为中心”3、组织中存在“非正式群体”4、建立新型的领导方式(二)基本“社会人”假设的管理第一,管理人员不应该只是关注生产任务的完成情况,还应该把关注点放在关心人、满足人的需要上。第二,管理人员在注重指挥、监督和控制等的基础上,还要关注员工之间的人际关系,努力提高员工对组织的认同感、归属感和整体感,激起员工对组织的奉献精神,培养员工的群体意志,进一步增强组织的凝聚力。第三,在实行奖励措施时,应主张集体奖励制度而不是主张实行个人奖励制度。第四,管理人员的职位要进行轮换,不应该只局限于计划制订、组织工序、产品检验等,而应该在员工和上级

15、之间起到联络人的作用,负责上下级之间的信息沟通。第五,主张“参与管理”的管理方式。(三)对“社会人”假设的评价从“经济人”的假设到“社会人”的假设是管理思想上的一次巨大飞跃,标志着人们对人性认识的进一步加深。“社会人”的假设承认人是一个社会客体,在重视人的自然需要的同时还要关注人的社会需要,主张从满足人的社会需要入手来调动人的积极性,鼓励员工参与管理,以便改善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关系。实践证明,这比单纯的物质鼓励效果更好。它给企业管理带来重大的影响,促进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发生重大变化,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生产的发展。三、“自我实现人”假设(一)“自我实现人”假设的基本含义“自我实现人”也叫“自动

16、人”。这种人性假设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克里斯阿吉里斯和道格拉斯麦格雷戈等人提出来的。“自我实现”指个人才能得到充分展示和发展。Y理论主要观点:第一,厌恶工作不是普通人的本性。第二,外部的控制及惩罚带来的威胁不是促使人们努力达到组织目标的唯一手段。第三,一般人在适当的条件下,不但能够承担一定的责任,还会乐于追求责任。第四,在人群中广泛存在并分布着高度的想象力、智谋和解决组织中各种各样问题的创造性力量。第五,员工自我实现的需要和主动完成组织工作的意向,使得组织绩效更加富有成果。第六,在现代工业化社会条件下,普通人的智力只是得到了部分发挥(二)基于“自我实现人”假设的管

17、理1、管理重点的变化“自我实现人”的假设把管理的重点从重视人的因素转移到重视工作环境上面。2、激励方式的转变自我实现人”假设认为,对于人来说,最根本且起长远作用的是那些内在的激励因素。3、管理制度的变化“自我实现人”假设主张管理权限的下放,建立参与和决策制度、提案制度、劳资会议制度及制订发展计划,让员工选择喜欢的工作等,这些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让员工展示自己的能力,达到自己所希望的成就。4、管理职能的改变以“自我实现人”假设为出发点,管理者的主要任务在于尽可能为员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创造良好的条件,减少和消除员工在自我实现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三)对“自我实现人”假设的评价从理论角度来看,“自我实

18、现人”假设和“经济人”假设存在共同的错误,即把人性看成是天生的、自然形成和逐渐成熟的。事实上,人格和人性的形成与发展是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通过社会、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影响实现的,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能动改造、变革的结果。虽然“自我实现人”假设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其理论及相应的管理措施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背景下是相当有说服力和先进性的,有许多观点值得借鉴。四、“复杂人”假设埃德加.沙因的组织心理学(一)“复杂人”假设的基本含义“复杂人”假设就是基于这样的事实,以期更加合理地说明人的需要与工作的动机。提出了“复杂人”假设的原因:第一,每个人的需要后能力各不相同,工作动机是复杂多变的,难以进行统一、明确的

19、概述。第二,人在组织中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会不断产生新的需求和动力。第三,人在不同的组织和不同的部门当中,同样可能产生不同的动机模式。第四,一个人能否感到心满意足,是否愿意为组织出力,取决于他本身的动机构造模式,同组织之间的关系、工作的性质、个人的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的高低、动机的强弱及与同事之间的相处状态等。第五,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动机、能力及工作性质对不同的管理方式相应做出不同的反应。(二)基于“复杂人”假设的管理1、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来提高管理效率2、采用富有弹性的、灵活多变的领导方式3、关注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三)对“复杂人”假设的评价“复杂人”假设和权变理论及其管理措施以人

20、与人之间及环境之间存在差异这一点为出发点,重点强调针对不同的情况和不同的人应灵活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这对管理工作有一定的启发意义。第二节关于个体行为的解释一、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一)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1、学习是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2、心理学研究的是可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3、行为源于后天学习4、刺激影响行为(二)对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观点的评价1、否认遗传的作用2、片面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二、新华生主义这一学派认为研究对象是行为本身,主张以实验科学的分析方法进行行为分析,并找出相关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影响较大的是托尔曼的整体行为主义、赫尔的假设一一演绎系统、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用论(一)托

21、尔曼的理论1、目的性行为主义2、固有决定因素(二)赫尔的理论内驱力理论,有机体的需要产生内驱力,内驱力激发有机体的行为。主要有两种:原始性内驱力和继发性内驱力(三)斯金纳的理论强化理论三、卢因的观点(一)卢因的群体动力论公式(二)群体动力的内涵及理论启发1、群体动力的内涵2、理论启发群体行为不等同于群体中各个成员行为的简单相加,它包含集体智慧融合精华,可能产生新的行为形态。四、个体行为规律(一)行为概述1、行为的概念人的行为是指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包括人的欲望、动机、情感、态度及意志在行为上的表现2、行为的特征(1)目的性(2)自主性(3)社会性(4)连续性(5)持久性(6)可塑性(二)个体行为

22、规律(插入P54图)客观环境主观环境-内在动机具体行为方向目标在一定的客观环境下,人总会有某种需要,而需要决定动机,动机会产生相应的行为,行为则指向一定目标,一旦目标实现了,下一个新的需要又将会诞生,这样周而复始的循环就构成了人的行为规律。第三节影响人的行为的心理因素分析人的心理是非常复杂的,总的来讲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重要方面,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心理活动过程体现出来的特点。整个心理过程又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这三个过程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一、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是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它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

23、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心理过程包括认识、情感与意志过程。(一)认识过程认识过程是人的心理过程的初始阶段,它是通过个体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活动对事物属性及各方面联系的综合反映过程。认识过程是个体心理过程的基础,是个体行为发生的前提条件。个体心理的认识过程包括对事物的认知阶段和知识阶段。1、认知阶段(1)认知形成阶段,包括感觉和知觉两种心理活动。感觉是个体借助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在头脑中的反映,主要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知觉是个体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整体上的反映。(2)认知发展阶段。在认知的形象阶段,个体获得了对事物本身直观形象的了解,这只是对事物表

24、象的认知。当个体调动自身的各种神经活动系统,对事物做出进一步的认知时,其就会通过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来完成此过程。记忆是人们对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的保存,在一定条件的影响下可再显现出来。记忆一般包括四个部分:识记、保持、回忆、认知。思维是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2、知识阶段知识阶段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即理性认识阶段。个体除了通过感觉和知觉去认识事物的外在联系,还借用表象的形式向思维进行过渡,以进一步认识事物的一般特性和内在联系,更为全面、本质地把握事物。总之,个体对事物的认识过程,是从感知到思维的过程。(二)情感过程个体情感的基本表现:个体情感表现的基本形式有喜、怒、哀、乐、爱、恶、惧,在个体

25、行为活动中主要表现在面部表情、生调、动作表现三个方面。(三)意志过程1、意志概述意志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行动,并努力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2、意志活动的特点(1)意志活动是有意志、有目的活动(2)意志活动是自觉克服困难的活动(3)意志活动是由一系列的随意活动实现的随意活动提现了对意志的调节作用,主演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激励;二是克制。3、意志的表现个体的意志品质是意志的具体表现。良好的意志品质,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表现:(1)坚毅性(2)果断性(3)自制性二、需要与动机二、个性心理(一)个性心理的含义个性心理又称为人格,是个体带有倾向性1指向性的、比较稳定的、本

26、质的心理特征的总和。2. 多样性它是个体独有的并于其他个体区别开来3. 层次性4.潜在性的整体特性。(二)个性心理的构成5.可变性1、个性倾向性6.社会制约性个性倾向性是指个体在和客观现实(二)动机(一)动机的三种机能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对事物所持有的看法、态度和倾向。具体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态度、理想、信念、价值观等。2、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是能力、气质和性格等心理机能的特殊结合。第二章个体心理与行为第一节需要、动机与行为一、需要、动机及行为规律行为发生的基本模式:刺激(原因)=个体(需要、紧张、不舒服)反应(行为)行为科学家把为实现目标而采取的行为划分为两种:目标导向行为和目标行

27、为。1、定义:动机指激励人们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在动因2、需要与动机的关系需要与动机既相似,又有着严格的区分。需要是人的积极性的基础和根源所在,动机则是推动人类进行活动的直接原因。当一个人的需要具有某种特定目标时,这种需要才会转化为动机。所以,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是需要并不必然会导致动机的产生。需要转化为动机必然具备两方面条件:一是需要对象的确定;二是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当需要的强度在某种水平上时,才可能变成动机并引发行为。三、动机与行为动机具有原始性、内隐形及实践活动性的特征1)始发机能2)选择机能3)强化机能(二)动机与行为的关系一般来说,动机是行为发生的直接内动力,行为是

28、动机的外在表现动机和行为的复杂关系具体表现如下:第一,同一动机可以引发多种不同的行为第二,同一行为可以源自不同的动机第三,一种行为可能由多种动机所引发第四,合理的动机可能会引起不合理的甚至错误的行为第五,错误的动机有时会被外表积极的行为所掩饰第二节价值观、态度与行为一、价值观(一)价值观的含义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是一个人基本的信念和判断(二)价值观的属性价值观的属性包括内容属性和强度属性(三)价值观的作用第一,价值观是研究各个成员对组织认同程度的核心衡量指标第二,价值观是了解组织成员的态度及动机的基础,管理者可在此基础上对组织成员进行行为分析第三,价值

29、观会使个体对那些不被其所在群体或组织接受的信仰、态度及行为进行合理化,以解决内心的冲突,进而提高个体的道德感和自我效能感,以便在组织中保持和维护自己的尊严第四,价值观会影响企业领导个人的决策行为二、态度(一)态度的慨念态度是指个体对某一个对象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趋向态度的心理结构由三种成分构成:知觉成分、情感成分及行为意向成分(二)态度在工作中的功能 调整功能 自我保护功能 价值表现功能 知识功能(三)态度对行为的影响 态度影响认识和判断 态度影响行为效果 态度影响忍耐力 态度影响相容性三、工作满意度(一)工作满意度概述定义:工作满意度是指人们体验到的一种愉悦或积极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是人们

30、通过对自己的工作或工作经验进行评价而产生的。(二)工作满意度的主要影响因素1. 挑战性的工作2. 公平的报酬3. 支持性的工作环境4. 和睦融洽的同事关系第三节知觉与行为一、知觉和社会知觉的内涵与特征(一)知觉的内涵与特征1. 知觉的内涵:所谓知觉,是指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的反映2. 知觉的种类 空间知觉 时间知觉 运动知觉 错觉3. 知觉的特征1)知觉的选择性2)知觉的整体性3)知觉的理解性4)知觉的恒常性(二)社会知觉的内涵与特性1社会知觉的内涵:社会知觉是在知觉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心理过程,是社会生活中的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2. 社会知觉的特征1)认识对象的独特性2

31、)知觉过程的双向作用性3)信息加工过程的独特性二、知觉过程观察、选择、组织、解释、反应三、影响知觉的因素分析(一)主观因素兴趣和爱好;需要和动机;知识和经验;个性特征(二)知觉对象的特征1)接近律:在时间、空间上接近对象,有被知觉为同类的倾向2)相似律:具有相似性的对象往往容易被知觉为一组3)闭锁律:人们能够把分散但是具有一定联系的知觉对象的反应综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4)连续律:在空间和时间上有联系的对象往往容易被视为一个整体四、知觉偏差(加入相应名词解释) 首因效应:本质上是一种优先效应,当不同信息互相结合的时候,人们总会倾向于关注最前面的信息。 近因效应:指人们在知觉过程中,最后给人留下的

32、深刻印象会冲淡过去获得的印象,并对以后对该对象的社会知觉产生强烈的影响。 晕轮效应:指人们在知觉过程中,常从货好或坏的局部印象出发,进而扩展到全部的或好或坏的整体印象。 投射效应:假定相似,通常指人们通过将自己的品质投射到他人身上,从而形成的关于他人的印象。 心理定势:人们在认识特定对象时心理的准备状态。 对比效应;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进行知觉时,人们总会不自觉地将其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而不考虑客观的标准。 刻板效应:指对某一类事物或人产生的一种较为固定的、具有概括性的、笼统的印象。五、归因理论与倾向(一)归因理论归因:是指人们利用相关信息资源,对自己或他人的举止进行分析、判断并推论其原理的

33、过程。1. 海德的恒常原则归因理论海德是归因研究的创始人认为该行为的发生是由于情境因素导致的,即属于自己空和范围之外的因素引起的,成为外部归因;另一种是把行为发生的原因归为个人自身的因素,既属于自己控制范围之内的因素,称为内部归因。2. 凯利的三要素理论(1)特殊性(2)共同性(3)惯性3. 罗特的控制理论(1)内控者(2)外控者(3)控制源的影响4. 韦特的成就归因理论在他看来,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是人们在解释成功与失败时知觉到的四种原因,他将这四种原因划分以下三大维度。(1)控制点维度(2)稳定性维度(3)可控性维度第四节个性与行为一、个性概述(一)个性的概念:个性是个体拥有的,并带

34、有倾向性的、经常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品质的总和,存在于个体的生理素质基础之上,并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个性包括相互联系的两部分:一是个性倾向性;二是个性心理特征。(二)个性的特征差异性、倾向性、稳定性、整体性、社会性二、气质与行为(相关的点、不同气质类型的特点)气质是天赋心理特征的表现,与其他心理特征相比,具有更强的稳定性。气质定义:人们典型、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人天生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气质类型:1、胆汁质:情感发生得很快而强烈,并带有明显的外部表现,具有外倾性。最突出特点是具有很高的兴奋性和较弱的抑制过程,多数是热情而性子急得人。

35、2、多血质:这种人热情活泼、机智灵敏、动作迅捷,其心理活动和外部动作都具有很高的灵活性。3、黏液质:这种人待人处事心平气和,并且沉着冷静,很强的忍耐力,能较好地克制自己的情感冲动,较少发脾气。4、抑郁质:具有高度的情绪易感性,经常多愁善感,容易神经过敏。这类人观察问题比较深刻细腻,善于觉察到别人不易察觉的细小事物。三、能力与行为能力的定义:指一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而在主观方面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一)能力的分类: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二)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实践、个体因素四、性格与行为性格的定义:是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以及习惯化的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1、依据心理活

36、动的优势性,可以将性格类型分为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三种。2、依据个体对现实的态度划分的性格类型:外倾型和内倾型。3、依据个体独立性划分的性格类型:独立型和顺从型4、五重性格特征是:外向与内向、情绪适应性、易相处性、谨慎程度、接受新经验的开放度性格的培养自我教育能力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监督及自我执行五、情绪与行为(一)情绪的概念:情绪指的是个体受到某种刺激后所产生的一种身心激动的状态。(二)情绪的特征1. 情绪的非自发性2. 情绪的短暂性3情绪是一种主观意识体验4. 情绪会产生生理唤醒(三)情绪的维度划分:情绪的种类、情绪的强度、情绪的频率和持久性(四)工作中的情绪管理1情绪劳动:是

37、指员工在工作中表现出令组织满意的情绪状态2情绪智力是由萨罗威和梅伊尔于1990年正式提出情绪智力这一概念1. 自我意识:体会自我情感的能力2. 自我管理:管理自己的情绪和冲动能力3. 自我激励:面对挫折和失败坚持不懈的能力4. 感同身受:体会他人情感的能力5. 社会技能:处理他人情绪的能力情绪在组织行为中的应用:1、选聘员工2、决策3、创造力4、激励5、领导力6、谈判第五节组织承诺与组织公民行为一、组织承诺(一)组织承诺的内涵:组织承诺也叫作“组织认同感”“组织归属感”,使员工对于特定组织及其目标的认同、情绪依赖及参与程度(二)组织承诺的三因素感情承诺、持续承诺、规范承诺(三)建立组织承诺1.

38、 建立高情感承诺2. 建立财务类的持续承诺二、组织公民行为(一)组织公民行为的含义及特点1. 组织公民行为的含义:组织公民行为是指个体的行为是自主的,并非直接或是外显地由正式的奖惩体系引发的,一般包括无私并主动地帮助他人、主动参与组织活动、承担超过常规的任务等。2. 组织行为的特点:第一,人们除了致力于实践活动的规定事项外,还会经常主动自发地付出额外的心力,从事一些直接或间接有利于组织的事情第二,组织公民行为是一种自我裁量的自动自发行为第三,组织公民行为的出现与正式的报酬并不直接相关第四,组织公民行为对于组织长期效能及成功运作有关键性作用(二)组织公民行为的作用第一,它是一种自愿的合作行为,能

39、自觉维护整个组织的正常运行,减少矛盾和冲突第二,它能使得组织所拥有的资源摆脱束缚,投入到各种各样的生产活动之中第三,它能促进普通员工及管理人员生产效率的提高第四,它能有效协调团队员工和工作群体之间的活动第五,它能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增强组织的吸引力和留住优秀人才的能力第六,它可以在无形中影响组织的绩效。第三章群体行为基础第一节群体概述一、群体的含义群体介于组织与个体之间,是指两个以上相互交往、相互依赖的个体为了达到特别的目的结合在一起的集合,即由若干个组成为实现组织目标和利益而相互信赖、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并以一定的行为规范约束其成员的人群结合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能更全面把握群体的含义:1、

40、群体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2、群体具有稳定的结构。3、群体成员有着相同的目标。4、群体成员有着共同的利益。二、群体的类型(一)按照群体构成的原则和方式,可以把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二)按照成员关系的密切程度,可以把群体分为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三)按照群体的规模大小,可以把群体分为大型群体和小型群体(四)按照群体是否实际存在,可以把群体分为假设群体和实力群体(五)按照群体在社会上发挥作用的大小,可以把群体分为参照群体和一般群体(六)按照群体的开放程度,可以把群体分为开放型群体和封闭型群体三、群体的作用(一)完成组织任务(二)满足成员的心理需要(三)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四)协调

41、人际关系(五)促进成员间的相互激励四、群体发展阶段(一)群体发展的五阶段模型塔克曼和詹森认为,群体的发展要经历五个阶段:形成阶段、震荡阶段、规范化阶段、执行阶段和中止阶段。(二)间断一平衡模型鲍姆加特纳和琼斯提出间断一平衡模型适用于描述临时性工作任务群体的发展变化情况,而不适用于长期的工作群体和非任务性的群体。第二节群体行为解释一、群体外部环境每个工作群体都要受到来自群体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外部因素包括组织的整体战略、职权结构、规章制度、资源、员工录用过程、绩效评估和奖励体系、组织文化及工作物理环境等。二、群体结构(一)角色1、角色认同。2、角色直觉3、角色期待4、角色冲突(二)群体规范1

42、、群体规范的概念2、群体规范的形成3、群体规范的改进其内容包括: 明确规范内容。调查、了解群体已形成的规范,特别是起消极作用的规范,并听取成员对这些规范的改革意见。 制定规范剖析图。 进行改革4、群体规范的压力美国心理学家莱维特提出了群体对持异议者施加压力额四种方式:理智讨论、怀柔政策、铁腕政策和开除政策。5、群体规范的作用(1)群体规范能起到群体的支柱作用(2)群体规范能起到评价标准的作用(3)群体规范能起到群体动力的作用(4)群体规范具有行为导向和矫正作用(三)从众行为1、从众行为含义从众行为又称从众影响行为、相符行为、顺从行为,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采取和大多数人一致的

43、意见的行为。2、从众行为的表现形式(1)产生从众行为的原因有: 把多数人的错误判断看成是正确的而表现出从众行为。 因对自己的判断缺乏信心,对结果没有把握而采取从众行为以求心安。 虽然相信自己的判断没错,但又不愿标新立异,或担心打架冷眼相待,因此,表面上采取从众行为,内心则保留自己的判断,当群体压力被解除时再讲出自己真正的看法。此种情况可称为权宜从众。(2)从众行为的表现形式:(表面和内心的2个维度) 表面从众,内心也接受表面从众,内心却拒绝表面不从众,内心却接受表面不从众,内心也拒绝从众行为的消极作用:表现在1、群体压力抑制成员的独立性。2、群体的从众行为,容易在决策时做出表面一致”但不一定正

44、确的结论。(四)群体规模社会惰化是指一种倾向: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努力。有关群体规模的研究还使我们得出另外两个结论:第一,成员为奇数的群体似乎比偶数群体更有利;第二,5人或7人组成的群体在执行任务时,比更大一些或更小一些的群体更有效。(五)群体构成(六)群体凝聚力1、群体凝聚力的概念一般来说,每个人都有一种要求归属于某一群体的感情,希望成为其中的一员以满足安全、友谊、爱和尊重的需要。群体的每个成员都感到彼此互相吸引,并为作为群体的一员而自豪,这就是群体凝聚力,或叫内聚力。凝聚力表现在成员的心理感受方面,即为认同感、归属感与力量感。2、群体凝聚力的表现形式(1)自然凝聚力(2)

45、工作凝聚力(3)领导者凝聚力(4)情感凝聚力三、群体互动过程群体互动过程会产生两种效应:一是协同效应;二是社会促进效应。(一)协同效应协同效应是指由两种以上的物质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效果不同于单一物质作用的总和,简单地说,就是“1+12”。(二)社会促进效应社会促进效应是指当个体与其他人一起工作时,因他人的在场而激发了个体的工作动机,由此而引发的绩效水平提高的倾向。四、群体决策(一)群体决策方法1、头脑风暴法头脑风暴法就是612人围坐在一起、主持者先把问题说明白,确保每位成员都清楚地了解问题的症结所在然后在给定的时间内大家自由发言,尽可能多地想出问题的各种解决方案。头脑风暴法的优点有: 可以帮助群

46、体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群体成员的参与性强。 有利于加深成员对问题理解的程度。 集中了集体的智慧,达到了相互启发的目的。头脑风暴法的缺点有: 对主持者的要求高,主持者如果不善于引导讨论,可能会使讨论漫无边际。 主持者主要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参与讨论的机会较少。 讨论的问题能否得到解决受参与讨论者水平的限制。名义小组法在具体操作时的步骤如下: 主持者把问题介绍清楚,并确保每位成员都明白。 群体成员分别写下自己对解决这个问题的看法或者观点。 每位成员开始向其他人说明自己的一种观点,一个接一个地进行,每次表达一种观点。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观点都被记录下来。 群体开始讨论每个人的观点,允许个人对

47、自己的观点进行解释和补充。 每位成员独自对这些观点进行排序。最终的决策结果是排序最靠前、选择最集中的那个观点。名义小组法的主要优点是:既有不受相互影响、独立创造的过程,又有一起讨论互相的作用,结合了个人决策和群体决策的优点。 个人的意见和投票都显示在会议室额投影上或者传递到其他人的计算机屏幕上。3、德尔菲法德尔菲法的操作步骤如下: 在问题明确以后,主持人把精心设计的问卷发给群体成员,通过填写问卷可以提出解决问题额可能方案。 每位群体成员匿名独立填写问卷。 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适合用来讨论。来。2、名义小组法 主持人把第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整理出 主持人把第一次问卷调查结果发给每位群体成员。 在群体成员

48、看完整理的结果以后,要求其再次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通常要求提出新的解决方案,或使原有方案得到改善。 如果有必要,重复和,直至找到大家意见一致的解决方案为止。德尔菲发的优点与名义小组法相同,也可以避免成员间的相互影响,特别是那些不利于提出创造性意见的影响。它的另外一个优点就是地点的灵活性。德尔菲发的缺点有: 由于步骤较多、耗时长,所以不适用那些需要马上得到结果的决策。 由于没有成员之间面对面的互动,所以一般不会像群体讨论那样得到丰富的答案和方法。 德尔菲法强迫达成共识,这其中主持人的综合分析作用就很重要,所以主持人对各种观点的分析是否仔细将会影响最终的解决方案。4、电子会议法电子会议法的操作步骤

49、是: 参与决策的人员坐在联网的计算机终端前。 问题通过计算机屏幕呈献给参与者,要求他们把自己的意见输入计算机。电子会议法的主要优点是匿名、可靠、迅速。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弊端,得到的信息不如面对面沟通得到的信息丰富。(二)群体决策的优点1、可以集思广益,博采众长,观点多样,信息和知识更全面2、决策更加民主化,更容易被组织接受(三)群体决策的弊端及防止措施1、群体决策的弊端(1)其成员受到群体压力,往往不敢提出不同意见,只是随声附和或保持沉默,这必定会遏制创造性,导致决策失误。(2)领导者可能由于“个性强”等与决策无关的原因而去压制讨论,降低成员的创造性,妨碍成员做出自己的贡献。(3)消耗时间太多

50、,(4)掩盖个人责任。(5)易于变“是非之争”为“意气之争”。2、防止群体决策弊端的方法(1)制定合理的决策程序(2)鼓励群体成员参与决策(3)选用科学的决策方法第三节非正式群体与管理一、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非正式群体是一种自然形成的、未经官方的无形群体,其成员之间也有一定的相互关联的结构和准则,是由群体内在因素约定的。其形成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价值观 共同的兴趣爱好 类似的经历和社会背景 性格、脾气一致 时间、空间相近 同年龄、同性别此外工作条件、人事条件等相同的认也容易形成非正式群体。二、非正式群体的特点与类型(一) 非正式群体的特点1、非正式群体是自发形成的2、非正式群体主要靠

51、兴趣、情感、共同需要等情感因素来维持3、非正式群体的领导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4、非正式群体有强有力的群体规范5、非正式群体具有很强的凝聚力6、非正式群体的内部信息传递畅通、迅速7、非正式群体大多数具有自卫性和排他性,同时还具有相对的不稳定性。(二) 非正式群体的类型1、按照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划分(1) 利益型情感型爱好型信仰型(5)亲缘型2、按照非正式群体的性质和作用划分(1)积极型(2)中间型(3)消极型(4)破坏型三、非正式群体的作用非正式群体的作用可以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主要看它的目标和规范所制约的群体活动方向。(一) 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1) 弥补正式群体在满足需要上的不足。(

52、2) 满足成员对信息沟通的需要。(3) 可以成为正式群体凝聚力强度的晴雨表(二) 非正式群体的消极作用(1) 容易产生抵触情绪。(2) 影响工作效率。(3) 容易传播谣言。(4) 会产生破坏作用(三) 加强对非正式群体的引导与管理加强对非正式群体的引导与管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1)正视并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2) 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3) 注意做好非正式群体中核心人物的工作。第四章沟通第一节沟通及其分类一、沟通的概述(一) 沟通的含义含义:沟通是指两个人或多个主体之间交换信息、思想及情感的过程(二) 沟通的功能1) 传递信息2) 推进了解3)控制行为4)协调关系5)帮助决策

53、(三)沟通过程发讯者,及信息源头信息,承载着各种信息的逻辑体编码,将信息转变成文字、语言、手势等符号的形式表达码媒介,及信息传递的载体和沟通译码收讯者反馈2.沟通过程简析编码传递通道译码反馈背景:背景是指沟通面临的总体环境,:这种环境可以是物质环境也可以是非物质环境噪声:噪声是指在沟通过程中对信息传递及理解造成干扰的一些因素1沟通过程构成要素分析:含义:正式沟通是指通过组织正式的管理渠道进行信息交流。组织结构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正式沟通的进行优点:聚义较强的约束力并且容易保密,所以重要的信息一般采用这种沟通方式。缺点:因为其对组织系统层层传递的依赖,不但传递比较慢,而且也不够灵活。分类:1)下行

54、沟通2)上行沟通3)水平沟通4)斜向沟通按沟通网络分类:链式沟通网络、轮式沟通网络、环式沟通网络、全通道式沟通网络、Y式沟通网络、倒Y式沟通网络2. 非正式沟通特点:1)非正式沟通的渠道具有灵活性、松散性、随意性。2)非正式沟通的内容非正式化,更易表露出人的真实想法3)非正式沟通信息的真实性待定4)非正式沟通的速度快、灵活自如5)非正式沟通信息的情感性强6)非正式沟通有时具有个人目的性和非组织目标性7)非正式沟通具有一定的派生性非正式沟通网络类型: 单串型 饶舌型 集合型 随机型(二)按信息传递方式分类1. 单向沟通含义:没有反馈的信息沟通,一方只进行信息的发送,另一方只是单纯接受信息优点:信

55、息传递速度比较快,能够保持信息传递的权威性缺点:信息传递的准确性比较差,很难把握沟通的实际效果,有时会使信息接收者产生抗拒心理。2. 双向沟通含义:双向沟通是指有反馈的信息沟通,是信息发送者和信息接收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方式,如讨论、协商、会谈等。优点:信息传递有反馈环节,准确性有所提升;信息接收者拥有反馈意见的机会,增强了参与感,容易保持良好的气氛和人际关系,帮助沟通双方建立感情关系。缺点:信息发出一方随时可能受到信息接收者的质疑、批评或挑剔,这会给信息发出方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沟通较为费时,信息传递速度也较慢。(三)按信息沟通媒介分类(1)语言沟通(2)非语言沟通分类1)有声言语沟通2)无声言

56、语沟通表情言语、动作言语、体态言语第二节沟通的障碍及改善一、沟通障碍(1)空间结构设计(2)当事人的可信度(3)当事人的价值观和参照视角(4)“共同语言”一一行话(5)过滤(6)选择性知觉(7)语言和情绪二、有效沟通含义:有效沟通是指沟通的准确性、实时性和效率。准确性是指信息在从发出者传到接受者的过程中保持原意(不失真、不歪曲、不遗漏)的程度。实时性是指信息从发出者到接受者的及时程度。沟通的效率是指导单位时间内传递信息量的多少。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实时性的效率越高。沟通的有效性就越高。特征: 信息的准确性 信息的完整性 信息沟通的及时性技能:细化至各点1. 改善沟通环境:管理者应当致力于营造一种

57、民主和谐的氛围,同时改善自身的风格和水平。另外根据具体的沟通事宜选择恰当的沟通场所,创造良好、适宜的沟通环境和氛围。以便进行无障碍沟通。2. 有效反馈要注意以下几点:1)强调具体的行为。2)反馈要对事不对人3)使反馈集中指向接收方和你的共同目标4)准确把握反馈良机5)确保理解6)把消极反馈指向接收者可以控制的行为上。3. 有效授权1)明确分工2)指明授权权限的具体范围3)鼓励下属参与4)通知他人授权已发生5)建立反馈、控制机制4有效训导1)用平静、客观和严肃的方式对待员工2)明确、具体地指出问题所在3)对事不对人4)让员工陈述自己的观点5)保持对讨论的适当控制6)对防范类似错误达成共识5. 完善沟通网络管理者应该注意人际沟通的基础上,着重考虑组织的行业特点及环境因素,并结合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网络的优缺点。在对组织结构调整的基础上,设计一套畅通的沟通网络。第三节互联网时代的沟通互联网技术的使用能有效解决垂直沟通中存在的问题第四节跨文化沟通跨文化沟通中的障碍及改进(一)文化差异(二)民族文化优越感(三)语言差异(四)非语言差异有效跨文化沟通(一)跨文化的原则 没有证实相似性之前,应先假定对方与你不同 强调描述不是解释或者评价 换位思考,在传递信息之前,先把自己置身于接收者的立场上 假定你的理解正确,还要进行更为深入的考察,不要想当然(二)跨文化的策略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