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_不列颠尼亚教案

上传人:jkl****17 文档编号:140864482 上传时间:2022-08-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别了_不列颠尼亚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别了_不列颠尼亚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别了_不列颠尼亚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资源描述:

《别了_不列颠尼亚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别了_不列颠尼亚教案(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别了,不列颠尼亚一、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1、了解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2、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3、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 二、 教学重点1、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2、理解文中三次降旗的含义三、 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四、 教学过程新闻特写(feature story)截取新闻事实的横断面,即抓住富有典型意义的某个空间和时间,通过一个片断、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景物做出形象化的报道的一种有现场感的生动活泼的新闻体裁。是以描写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实中某个最能反映其特点

2、或本质的片段、剖面或细节。做形象化的再现与放大的一种新闻体裁。1、导入新课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的零点,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钟声。它响彻寰宇,向五洲四海郑重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时刻到来了。这是中华民族洗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时刻,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件百年盛世,也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将永载史册。 为了报道并见证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事,世界各大新闻传播体纷纷聚集香港,其阵容之大,人数之多,是世界新闻史上所罕见的。仅据香港交接仪式统筹处统计,截至1997年5月8日,全球有778家媒体,8423人登记采访香港政权交

3、接仪式。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新华社的记者,必须拿出精品来,为盛事纪实为历史留影。数位新华社记者不辱使命,作为历史的见证人,真实准确地记下了这难忘的时刻,写下了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佳作,并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获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2、学生朗读课文,扫除生词障碍。3、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知道了新闻一般有由五个部分构成,(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其中有哪几个部分必不可少呢?(标题、导语、主体)。好,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找找提问1、本文由哪几部分构成。1、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2、导语(第1段)概述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是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降落,接载英国王子和港

4、督的游轮离开香港。 3、主体 (210段)集中描写英国撤离香港那天的四个场景及有关背景资料。 4、结语(最后1段)用极其概括的语言叙述英国在香港统治的开始与结束。提问2、本篇新闻的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它有什么深刻的含义?明确: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题。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 这一称谓,在英国人心目中是非常庄严神圣的,就像中华这一称谓之于中国人民一样,它是

5、现代英国的化身和象征,成为英国的别称,敬称。“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地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实境是永别,虚境是回归和雪耻。标题寓虚境于实境,独具匠心又不留痕迹。提问3、课文选取了哪几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场景来报道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四个场景,三次降旗第一场景:4点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 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第三自然段)第一次降旗: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标志:今后香港再也不会有港督来统治。第二场景:6时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第五自然段)第二次降旗:7

6、时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标志:被英国统治了156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第三场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第八自然段)第三次降旗: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子旗在香港最后一次下降。标志:1、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统治的结束 2、从此中国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第四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第十自然段通过对四个特定的场景的描述,真实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一历史时刻,几个特定场

7、景中着重描述了几次升旗与降旗。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与标志,英国米字旗的降下象征着英国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的结束,五星红旗的升起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作者郑重地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含蓄地表达了一种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时的庄严与喜悦的心情。 提问4、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事实时,还适当的运用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在哪些段落里),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如:第4、7、11自然段。 背景中有历史事件回顾,港督府的修建,英国统治香港的天数,英国米字旗和港督旗的升降等,都有准确的记载,虽然只写了一天中发生的事件,但有很大的历史跨度,容量非常大,使人在丰富的知识中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提问

8、5、文章在报道香港回归这样宏大的场景时,从细节入手,在细节中蕴含着深刻的意味,在平淡的笔调中洋溢着浓烈的感情,大家能否从文中找出意味深长的细节之处? 明确:本文的细节之处非常多,课下自己多找些,重点讲解以下三处。 1、“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分析:这是对末任港督彭定康面部表情的特写,生动的写出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前黯然神伤的神态。通过这一神态,我们能揣摩出彭定康当时复杂的心情,但是不论他如何“面色凝重”,历史的脚步不会为任何人停止,香港终将回归祖国。2、“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3、“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

9、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这两处细节描写都与“日落”联系在一起,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分析: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作为香港特区的紫荆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日不落帝国”的殖民主义太阳在香港永远的落下了。所以把英国告别的仪式称为“日落仪式”。4、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明确: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这是作者在继续末任港督离开港督府时,举行降旗仪式之后发

10、表的评论,它既回答了彭定康“面色凝重”的原因,又写出了中国人民收回香港的无比兴奋。5、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明确:“消失”是“逐渐减少以至没有”的意思,它很形象地描写出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乘坐的“不列颠尼亚”号驶离香港驶入大海的情形,并暗示着这艘船以及船上的人彻底离开香港,永远不能再以征服者的姿态出现再这片土地上。提问6、我们该如何理解结语中“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明确:现实场景。1841年,大英帝国横跨印度洋而来;1997年,“不列颠尼亚”号黯然从海上离去。历史轮回。“从海上来”标志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正式开始;“从海上去

11、”标志着香港脱离英统,回归祖国。 作者没有任何修饰性的语言,然而就在这不动声色的描写中,胜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小结课文主体部分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将事件的始末说清楚,通过对四个特定的场景的描述,这篇新闻真实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一历史时刻。几个特定场景中着重描述了3次降旗与1次升旗。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与标志,英国米字旗的降下象征着英国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的结束,五星红旗的升起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主体部分共有0个自然段,其中有个自然段,都是作者在新闻发生的现场,以眼睛为“摄像机”,以耳朵为“录音机”,简笔勾勒出的清晰可视的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这些仪式的叙述都很简

12、洁,但都有着历史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介绍了每一种仪式之后,作者总要引用一些背景材料,突出仪式本身的涵义。另外还有两段,一个是第4段,交代有关港督府的一些背景材料,一个是最后一段,作者又一次把历史的今昔放在一起相互对照,深化了主题。作者郑重地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含蓄地表达了一种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时的庄严与喜悦的心情。生命之舟一、电视新闻的基本知识: 1、电视新闻是利用电视传播工具传播新近发生、发现和变动的事实,以供观众视听的报道。 2、电视新闻与报纸、广播及其他新闻媒介相比,有以下特点: A、综合性电视新闻用视频和音频信号同时传递新闻信息,具有视和听的双重效,综合了报纸和广播的特点,以形象和声

13、音诉诸受众。 B、视像性电视新闻运用画面把具体的可视的典型形象,通过电视屏幕呈现给观众,它突破了抽象的文字描写,形象地再现了生活,观众仿佛身临其境,可产生一种现场参与感。 C、即时性电视新闻的即时性,是指对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连续报道,或分别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对事件进行报道。二、导入 1998年簰洲湾发生溃口后,解放军和武警战士置自己的生命于度外,在激流中驾着一百五十多艘冲锋舟,勇救被困群众一万七千多人。记者冒着生命危险,登上进入险区的第一艘冲锋舟,一边拍摄,一边参与救人。拍摄过程中,记者始终采用长镜头记录的手法,记录下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场面。在编辑过程中,记者又以二号冲锋舟为视角,透视整个

14、簰洲营救的惊心动魄的场面,并配以解说词,在湖北电视台播出。三、生字词: pi ku s n su y 簰洲湾 溃口 肆 虐 穿梭 迂回同期声:影视术语。在拍摄画面的同时录下的新闻事件现场声或采访声,声源为画面内物体或人物。可分为现场环境声、人物采访声等,价值在于增强报道的真实性;增加报道的信息量;增强报道的感染力。四、课文探究: 1、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消息通常不可缺少的部分,有的消息还有背景和结语。本篇文章包括哪几部分? 明确:本篇电视解说词按导语、主体和结语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段)簰洲湾溃口,2号凌晨1点多钟,记者随军开始营救群众。 第二部分:(3-9段)重点解说战士营救小

15、江珊的惊险场面。 第三部分:(10段)总结这次营救行动的效果。 2、找出本则新闻的导语部分(1-2段),说说导语部分交代了什么内容? 明确:时间:1998年8月1日晚820。 地点:湖北嘉鱼簰洲湾。 人物:广州军区舟桥某旅、湖北省公安消防总队、赶往营救记者随同。 事件:湖北嘉鱼簰洲湾突然发生溃口,奉命赶往现场营救。 导语在新闻中的作用是:概括新闻主要事实。 3、文章的主体部分是哪个段落?(3-9段),阅读新闻的主体部分,回答问题: (1)主体部分具体写了什么? 明确:救助过程或战士解救被困人员,重点选择了两个画面加以表现:救助战士苟峰和救助小女孩。 (2)小女孩处境有多危险?为什么营救工作一次

16、又一次失败?请找出相关的语句加以分析。 明确:处境危险冲锋舟左前沿一棵小树上,一个小女孩正紧紧抱着树干,洪水已淹到她的腰部,情况十分危急。洪水仍在肆虐,幼小的生命在抗争。营救工作一次又一次失败:急流顶冲,小女孩抱着的小树难已靠近。 4、文章最后一段结语部分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为什么当地群众称这些舟是“生命之舟”? 明确:总结救助行动,点题。 1998年簰洲湾发生溃口后,解放军和武警战士置自己的生命于度外,在激流中驾着一百五十多艘冲锋舟,勇救被困群众一万七千多人。生命之舟战士们冒着生命危险,舍己救人,在激流中驾冲锋舟,勇救被困群众。群众称这些救命的舟船为“生命之舟”,是对解放军和武警战士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的褒扬,表达了对他们的无限感激与热爱之情。下面补充介绍一位解放军的英勇事迹。 他叫李长志,一位普通的舟桥班班长。洪水来袭时,他驾驶着冲锋舟,穿行在浪谷之间,先后安全转移群众1400人。而他的家乡就在灾区,他却三过家门而不入。就是这位战士,入伍九年,先后八次参加抗洪抢险,抢救遇难群众6000人。群众称他是洪水中的“生命之舟”。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