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大码头文化 武汉码头在转型中越做越大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40803060 上传时间:2022-08-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06.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构建大码头文化 武汉码头在转型中越做越大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构建大码头文化 武汉码头在转型中越做越大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构建大码头文化 武汉码头在转型中越做越大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资源描述:

《构建大码头文化 武汉码头在转型中越做越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构建大码头文化 武汉码头在转型中越做越大(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构建大码头文化 武汉码头在转型中越做越大( 2008-09-01 15:28:59)稿件来源:长江日报 武汉阳逻集装箱码头可通行万吨级巨轮,其货物可在“48小时”通江达海。邱新明 傅克强 摄 历经两百余年 从内河走向大洋 近来,跨越武汉、鄂州、黄冈三地,以“亿吨大港,千万标箱”为目标、刚刚动建的武汉新港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而一项名为武汉大码头文化的现代转型研究课题也由湖北省社会科学院一批专家推出。课题以武汉码头数百年历史的宏观视角,提出在转型、谋变中构建武汉大码头文化的设想,以推进武汉在中部的率先崛起。 近日,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所长秦尊文研究员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从内河小码

2、头,到今天正在建设的国际性“大码头”,二百余年武汉码头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大的历史转型,每次转型都促进武汉码头的大发展,也带动武汉城市的大发展。 “内河经济时代”,武汉码头即为“不夜港” “码头的功能就是集散和流通,而城市也就是集散和流通的产物。”秦尊文认为,武汉城市的发展变迁,与武汉码头的兴衰流变息息相关。从古至今,他认为武汉码头大约可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武汉的码头最早起源于内河。武汉有名可考的最早码头是1736年(清乾隆元年)在汉江上修建的汉口天宝巷码头,码头停泊木船最大吨位约900吨。但在此以前,武汉就因横跨东西的长江和连通南北的汉水而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战略要地。至明末清初,随着商品经济

3、的发展,汉口即成为中部地区集散商货的著名码头。鸦片战争前,汉水口北岸即有“二十里长街八码头”之称谓。湖北、江西、四川等省及下江商人、徽商来汉进行贸易的商船,均有停泊的码头。当时汉水两岸所停泊的船只常在二万四五千艘上下,一派繁忙景象,清人曾用“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霄明”的诗句将之喻为“不夜港”。 随着水上航运规模的扩大,汉水两岸港区已不能满足需要,码头始向武昌江岸发展,人们在武昌城北武胜门外塘角(今武昌三层楼附近),开凿了一条人工小河,名下新河,用以专泊来自下江的盐船,“河中所泊盐船常绵延十余里”,场景十分壮观。 这是武汉码头发展的第一个大的阶段,被定义为“内河经济时代”。 “大江经济时代

4、”,武汉被誉为“东方芝加哥” 19世纪60年代汉口开埠后,武汉码头的发展进入“大江经济时代”。随着租界建立和长江近代轮船运输的日益发展,临长江沿岸开始相继拓建一批近代轮运码头。1863年,英国宝顺洋行在今天津路建宝顺栈五码头,为汉口港首座轮船码头。兴旺发达的港口码头使得武汉成为近代中国最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之一,汉口码头的年货物吞吐量仅次于上海,水陆航线可达海外诸国。武汉被外国人誉为“东方芝加哥”。 至解放前夕,武汉共有水码头243个,码头工人5万多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武汉码头的航运依然繁盛。进入九十年代后,随着陆路、航空的迅猛发展,长江航运业“风光不再”。经历了二十年的整体萧条后,武汉码头近

5、年显现出“复苏”的势头。2004年,长江中上游首家内地与港合资的武汉阳逻集装箱码头一期工程,在距汉口约三十公里的阳逻古镇武矶山建成投产。作为一座丰水期可通行万吨级巨轮的现代深水码头,其货物可在“48小时”通江达海。正在“大手笔”打造和建设的武汉新港,更是打破了行政区划。建成之后,它将成为中国中西部直达海外的国际港和水水、水陆中转的枢纽港。 武汉的码头正迈入第三大发展阶段“海洋经济时代”。 “海洋经济时代”,武汉大码头联通世界 武汉码头数百年的发展历程,既是地理及其辐射范围的变迁和扩展,也是武汉逐步由内陆向海洋、由内向型经济向外向经济转变的发展轨迹。而相应而生的码头文化也逐步由保守走向开放,每次

6、转型都对城市发展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 秦尊文分析说,处于“内河经济时代”的武汉码头文化构建于农耕文明基础之上,随着人口和经济的积聚,武汉成为名闻天下的商贸重镇;进入“大江经济时代”,武汉的码头文化转型为具有近代工业文明特质的城市文化形态,武汉不仅由此成为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发祥地,也成为现代中国举足轻重的工业重镇。 在工业经济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作为中部崛起领军城市的武汉要成为国际大都市,必将向以物流、金融、高新技术及服务业等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商贸金融经济格局发展,其航运主业开始由长江向海洋延伸,并由单一码头(主要是水运)向立体大码头(水运、铁路、公路、航空及信息港等)转型,其码头文化也正面临从传

7、统向现代的转型,一个全新的大码头文化格局正在中国中部重镇的武汉展开。(记者 蒋太旭实习生杨晓欧)清末龙王庙码头。随着汉口各租界形成,沿长江码头一个接一个出现了。在这张民国时期邮寄过的明信片上,武汉汉江码头显得繁忙而破旧。 省社科院一项研究课题提出 以大开放观念构建武汉大码头文化 传承数百年、名闻海内外的武汉码头文化,如何在中部崛起战略中,扬利除弊,创造新的辉煌?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新近完成的一项研究成果,提出“以大开放观念构建大码头文化”设想,推进武汉码头文化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引起省委省政府领导高度重视。 这项名为武汉大码头文化的现代转型研究的课题,历时大半年完成。专家们梳理数百年武汉码头演变史

8、,从中寻找与当今“开放、创新、发展”主题相契和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因子,分析码头文化对武汉开放、改革与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提出在反思与重构中,实现以开放与创新为主旋律的武汉大码头文化的现代转型。 “我们所说的武汉大码头文化与传统的武汉码头文化,既相承袭,又具全新理念。”该课题督办人、省社科院党组书记赵凌云教授介绍,传统的武汉码头文化建立在小商品经济、自然经济和不发达的市场经济之上,“规模小”,最大辐射范围仅为“九省通衢”;而现代大码头文化则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具备“全球视野”和“世界眼光”,让武汉成为一座具备现代大物流、大通关、大交通、大服务、大产业功能的现代国际“大码头”。(记者蒋太旭) “大

9、码头文化”当为武汉城市精神 此起彼伏的码头号子,帆樯林立的不夜水港,商贾云集的街市店铺提起武汉的码头文化,首先映入人们脑海的是这些渐行渐远的城市意象。武汉因水而兴,依水而盛,独特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造就了武汉码头文化的精神与风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该如何审视、发掘码头文化,并与今天武汉的发展紧密结合?记者近日专访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袁北星,她刚刚主持完成武汉大码头文化的现代化转型研究课题。 武汉城市文化的根基 “武汉实则以港口而兴因码头而发。”袁北星认为,武汉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文化根多脉多维多系,但从根基和主体上看,则是码头文化。港口经济、码头产业与武汉城市兴盛、经济繁荣紧密关联

10、。 袁北星说,港口经济、码头产业不断推进武汉商埠、商圈、商贸、商务的发展,也不断推进武汉商贸环境的形成。武汉码头为华中集散中心和转运枢纽,通关通流、中转中继、辐集辐射、吞吐八方而转运天下,武汉码头文化也随之辐射万方而流播天下。 “大码头文化是武汉城市文化的根基。码头所承载的开放、包容、创新的文化精髓代代相传,由此形成城市独特的文化特征,影响着整个城市的文化气质。” 传统码头文化面临现代转型 “从发展阶段和形态演变来看,武汉码头文化经历了长期的自然经济、小商品经济、计划经济和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袁北星认为,传统码头文化是多元文化相互激荡、彼此融合的产物,既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和本土荆楚文化的

11、特质,又烙印着近代西洋文化的痕迹。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武汉大码头文化体系。传统码头文化面临向现代转型的时代契机。 传统武汉码头文化建立于农耕文明基础之上,与几千年的自然经济、小商品经济和几十年的计划经济相表里,产生了文化劣根性,如封闭单向的思维方式、争功近利的价值观、打码头的江湖习气等。袁北星强调说,武汉码头文化的现代转型应以“反思与重构”为关键词,继承和弘扬武汉码头文化的优良品质与传统,剔除其劣根性,重构适应以专业化分工、产群化发展、集约化增长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武汉大码头文化。 开放与创新当为主旋律 “武汉大码头文化应以开放与创新为主旋律,这也应是武汉的城市精神。”袁北星说,开放创新精神至少涵盖的文化向度为:“大”以大视野、大气度的文化胸襟构建大通关、大协作的发展格局;“活”以灵动活络的文化心态健全通流无碍的动转机制;“实”以求真务实的文化精神推进有发有为的创业实践;“新”以勇立潮头的文化品格铸就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 作家冯骥才曾撰文指出,没有天津的码头文化就没有天津,而重庆市则把朝天门码头作为城市码头文化品牌和城市文化名片。我们今天重构武汉大码头文化体系,把它当作城市的文化品牌来打造和建设,并提升到城市精神的高度,来促推武汉的新崛起、新发展。(记者 蒋太旭 实习生 杨晓欧)(责任编辑 袁志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