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子嘉浅谈中国古代说唱音乐的发展史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40778862 上传时间:2022-08-2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4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潘子嘉浅谈中国古代说唱音乐的发展史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潘子嘉浅谈中国古代说唱音乐的发展史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潘子嘉浅谈中国古代说唱音乐的发展史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资源描述:

《潘子嘉浅谈中国古代说唱音乐的发展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潘子嘉浅谈中国古代说唱音乐的发展史(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潘子嘉 - 浅谈中国古代说唱音乐的发展史.精品文档.浅谈中国古代说唱音乐的发展史 浙江 丽水 丽水学院艺术学院 潘子嘉摘要:宋代是中国说唱音乐趋于成熟并继而勃起的最早时期。虽然两汉时期已发现击鼓说书俑,唐代佛寺也有说唱变文留存,但在民间大规模地出现音乐表演比重较大、以说唱传统故事独立谋生的职业艺人,还是在宋代;中国文学史上最典型和最有代表性的乐调系说唱艺术作品,也都产生在此时期。陆游诗小舟游近村第三首描述的“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的情况,就是宋代说唱艺术普及城乡的客观写照。宋元时期的说唱艺术包括许多特

2、点不同的曲种,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乐调系品种是“唱赚”、“鼓子词”和“诸宫调”。这些曲种所演唱的内容,主要是铁骑战争故事和民间爱情传说。关键词:中国古代;说唱音乐;发展史“唱赚”名称的来源,据说是由“令人正堪美听,不觉已至尾声”的使人“误赚”之义得来(耐得翁都城纪胜)。这种说唱音乐艺术一般有两种结构形式:一种称为“缠令”,由若干曲调前加引子后留尾声而成。这种结构形式在金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中,可以找到实例,如其中的【越调上平西缠令】【斗鹌鹑】【青山口】【雪里梅】【尾】等曲子组成的套曲,就是缠令形式的曲式结构。另一种称为“缠达”,由引子加上两个轮流重复演唱的曲调而成。如西厢记诸宫调中有一段由【六幺实

3、催】【六幺遍】【咍咍hai咳令】【瑞莲儿】【咍咍令】【瑞莲儿】【尾】等曲子组成的套曲,就是缠达形式的曲式结构。伴奏乐器用鼓、板、笛。宋事林广记中的一幅唱赚图,描绘的就是这种说唱音乐形式。说唱音乐新曲种和地方戏曲新声腔的大量涌现,是明清时代音乐总体构成的另一大特点。明清说唱音乐曲种名目繁多,称呼各别,遍布全国各地,综合归纳后大致可以划分为弹词、鼓词、牌子曲、道情、琴书等几大类。弹词类说唱艺术因用琵琶、三弦等弹弦乐器作为特定伴奏乐器而得名,主要流传于中国南方各省,其中以苏州弹词最有代表性,影响也最大。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成书于1547年)所记杭州一带“男女瞽gu鼓者,多学琵琶,唱古今小说、平话,以

4、觅衣食”的民间职业艺人,就是早期的弹词艺人。至清代,弹词艺术有了较大发展,杰出艺人层出不穷,演唱技艺也达到较高水平。1762年乾隆皇帝南巡到苏州时,听了弹词名家王周士的演唱后,赞赏他的技艺并封他为七品京官。其他如陈遇乾、俞秀山、马如飞等人,也因技艺超群各创新腔,被公认为是“陈调”、“俞调”、“马调”等具有代表性的唱腔流派创始人。清管可寿斋申江名胜图说(公元1844年)刊有“漱芳馆素卿歌俞调”一景(图38),图中三位弹词女艺人正持琵琶、三弦在为听众弹唱。另附有释图说明:“漱芳馆开设最久,其中名重一时者,以朱素卿为巨擘。素卿夙善俞调,其声宛转抑扬,如聆出谷雏莺花间低啭。”由此可见“俞调”唱腔艺术在

5、当时已有很大影响。鼓词类说唱艺术因用鼓作为主要乐器来掌握节奏和渲染气氛而得名,后来又被称为“大鼓”,主要流传在北方各省。至清代,鼓词类说唱艺术已有“京韵大鼓”、“乐亭大鼓”、“西河大鼓”、“梨花大鼓”等几十种不同风格的曲种,演唱技艺已有很高水准。光绪年间,历城(今山东济南)有鼓词艺人黑妞、白妞姊妹曾卖艺于明湖居大戏园,名噪一时。白妞名王小玉,清刘鹗(公元18571909年)老残游记对她的演唱艺术有极生动细致的描写,说她的声音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唱到高音时,“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曲调节节高起时,歌喉“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愈翻愈险”,“愈险愈奇”;唱到婉转处,声音“如一条飞

6、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当感情进入细腻时刻,声音又“愈低愈细”,“渐渐地听不见了”,然而歌声稍停情绪却没有松弛,人们屏着一口气等待那演唱再起;突然声音像“从地底下发出”一样,“忽又扬起”,“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连听众的耳朵都忙不过来,“不晓得听哪一声为是”,“正在缭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这段脍炙人口的叙述,使人感受到白妞的说唱艺术是何等高超!听她的歌唱又是何等美妙的艺术享受!清杨柳青年画有一幅词演取长沙图,画面所绘就是北方鼓词艺人的演唱情况。明清戏曲音乐在结合地方民间音乐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许多新声腔。这些新声腔的产生,促进了地方新剧种

7、的不断涌现。以昆曲声腔闻名于世的杂剧等剧种至明末清初时由盛转衰,各种地域特点鲜明的新剧种渐渐地取代了它原有的地位。明末清初兴起的多种地方戏曲新声腔,大致可以用“南昆、北弋、东柳、西梆”的说法来概括。“南昆”是指在南北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兴于南方江苏昆山一带的“昆腔”,今昆曲和融入各地方剧种的昆调就是这种腔调的后传。昆腔多采用曲牌联缀的方式来演唱,音调缠绵婉转、流丽悠远,主要伴奏乐器是音色柔美的曲笛,整体音乐素有“婉丽妩媚,一唱三叹”的美称。“北弋”是指流行于长江流域江西、安徽、浙江、湖南、湖北、四川等地而又传至北方(北京)的“弋阳腔”,后来习称“高腔”,今川剧、湘剧、徽剧等剧种就采用这种腔调作为

8、主要声腔。这种声腔的演唱,不用管弦乐器而只用打击乐器伴奏;艺人在台前表演歌唱时,幕后还有人用各种不同的歌唱方式为之帮唱,鲜明地体现出“不被管弦,锣鼓助节,一人启口,众人帮腔”的特点。“东柳”是指流行于东部山东、江苏一带的“柳子腔”,今柳子戏、柳琴戏、淮海戏等剧种就采用这种腔调。声腔主要由俗曲小调和柳子腔组成。俗曲小调十分庞杂,民间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艾艾”的说法。唱腔伴奏用管弦乐器组合,主要有三弦、柳琴、笛、笙等。“西梆”是指兴于西部陕西的“梆子腔”,又称“秦腔”,今秦腔、河北梆子、豫剧、晋剧等剧种就使用这种腔调。梆子腔主要依靠某个基本曲调(原板)来变换节拍、节奏演唱,从而通过声腔的各种不同板式来表现戏剧情节和人物感情。主要伴奏乐器是打击乐器梆子和拉弦乐器板胡,音乐总体上具有亢奋、爽朗、酣畅的特点。清中叶以后,由于昆曲在创作和表演上过分追求文雅雕琢,脱离世俗的艺术审美要求,便渐趋衰落而让位于蓬勃发展并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地方小戏。清刘阆lang浪春绘有一幅演戏图,画面描绘农村搭“草台”演出地方戏的情况,那熙熙攘攘的热闹场面,将民间小戏深受群众欢迎的情景表现得栩栩如生。作者简介:潘子嘉,1991年6月17日生,浙江温州人,丽水学院艺术学院音乐学10级本科生,研究方向:音乐学。指导老师:程远,丽水学院艺术学院声乐组组长,音乐学副教授。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